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2024-06-24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精选6篇)

篇1: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写作方法

文秘114小编为您整理一般写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格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研究为什么会带来幸福?

——研究使教师职业充盈着创造快乐!——研究给教师职业带来专业尊严!

关于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重点讲三方面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二、课题研究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办课题找我扣号 1550116010 等你咨询相关事宜!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研究?钻研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等。

2.什么是课题?需要安排专人有计划地研究或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个经过思考的有预想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学习能力,走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效之路”和“追寻理想课堂”两个课题的题目的辨析)3.什么是课题研究?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对某个问题获得自己的结论。

二、课题研究中需要克服的问题。1.意识淡薄(研究为了什么)

2.盲目跟风(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

3.有头无尾(功利主义,装潢门面,做表面文章)4.论文情结(研究需要写论文,写论文不等于研究)5.研究肤浅(重复、克隆,缺少独立思考和新意)6.不善总结(研究成果的表述不清晰)

三、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为:选题申报、开题论证、展开研究、中期评估、继续研究、结题鉴定。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学会选题。

(二)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三)展开研究。

(四)如何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一)学会选题。

第一步:发现和提出问题(拟题)

第二步: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拟题纲)第三步:根据实际,确定选题(定题)课题的题目应具体明确的指向性,体现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不要误将经验总结式或论文式的题目作为课题的题目。课题的题目中含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结论和认识不能作为课题的题目。

选题时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认为选题越大越好。2.认为选题越新越好。

3.认为嫁接选题比自拟选题好。4.把经验总结误作为课题的题目。5.把号召式的口号作为课题的题目。

6.把现成(已知)的观点或自己认为的观点作为研究的问题。

(二)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是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研究工作的思路、框架和蓝图。

研究方案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1.为什么研究? 2.研究什么? 3.怎样研究? 4.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文本一般分为8个部分: 1.课题的提出。2.研究的目标。3.研究的内容。

4.研究的对象与范围。5.研究的方法。6.研究的步骤。

7.研究的组织及保障: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8.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形式。

1.课题的提出(回答为什么研究?)。(1)问题的由来或背景。

(2)对课题名称中的主要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界定和说明。(3)简要分析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研究的关系。

(4)介绍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研究的目标(回答研究什么?):

课题研究的目标从课题所研究的问题中来,与所研究的问题相一致,将研究的问题转换成明确的目标,几个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不包含不交叉。

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例如,有的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目标”中,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样的研究目标显得过于空泛、原则。有的提出,要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索德育的性质,研究对培养人素质和新型主体人格的普遍要求,探索培养目标,探索德育的基本任务,探索德育的主旋律”,确定这样的已经由国家确定了的研究目标,显然是不妥的。

3.研究内容(回答研究什么?):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对应和匹配,根据研究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应该具体、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应该与研究目标相应、相等。

如果是实验研究则表述为:

研究假设(在没实践认证之前从理论上进行的分析)

表达形式:“如果做……那么就能达到……”

自变量:计划做哪些事(命题的条件)

因变量:估计能达到哪些目的(命题的结论)

研究的终极目的:通过实证形成一定的带规律性的认识。

4.研究对象与范围:

课题研究设计的人群对象、范围,设计领域的对象、范围等。研究对象与范围必须与研究的问题相一致。5.研究方法(回答怎样研究?):

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有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不同的课题,应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和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6.研究步骤(回答怎样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目标的达成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每个步骤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什么人做什么事,开展什么活动,达到什么要求,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研究步骤中各阶段的工作必须与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相配套。

7.研究的组织及保障: 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成员分工要明确,分工的内容与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相一致。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要落实到每个成员,各成员的工作什么时候完成要与研究步骤的安排相一致;各成员采用的研究方法要与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方法相一致。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制定相关的研究制度(学习要求、研究要求、工作要求等)。

8.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必须与本课题研究的问题相关,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相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针对性。从课题本身讲,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形式是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其他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教案、案例、课件、光盘、教具、证书、学生作品、证书等。

(三)展开研究。

1.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按照研究方案把研究工作细化到每一学期,做到持之以恒。2.研究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俗地说就是学、做、想、记、写。

学习意识: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改变命运。学习要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博学之,广泛学习,提高研究的底蕴;读书当及时,重点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

问题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课题研究的本质和宗旨在于解决某个问题。课题研究首先要问自己:我的所为是“为了谁”,也就是我为什么问题而研究。没有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就不成其为课题研究。我曾经说过,什么是课题,课题就是一个(或一些)经过自己思考的有一定预想的问题;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就是对自己思考过的有一定预想的问题提出系统的预设,再通过实践加以验证、通过思维加以整理、归纳、提升,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课题研究所试图解决的问题,要始终盘桓、萦绕在课题主持人的脑际,扎根在课题组成员的心中,落实在研究行动之中。如果在课题申报时对所研究的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话,那么,在开题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课题所研究的问题。课题研究既要有热情,更要有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聚焦问题,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实践意识: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课题提出的问题或设想是否符合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意识就是要求课题研究要重过程,扎扎实实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反对和克服虎头蛇尾、走过场式的课题研究。重过程、扎实展开研究过程,是规范课题管理的需要,是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的保证。同时,重过程、扎实展开研究过程也是对课题组主持人精神、人格的检验。有没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没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格追求。重开题,轻研究过程;只开题,不研究,就是工作、学术上的“弃婴”行为,是不道德的。

思考意识:日间挥写夜间思: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围绕研究的问题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善,课题研究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经常问自己:我们的研究否在围绕当初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已经到了什么阶段,取得了什么进展和成果,需要不需要调整研究的问题;我们当初确定的研究目标达成了多少,研究的内容落实了多少,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是否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我们的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只眼须凭自主张: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坚持独立思考,鼓励同伴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取得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下面讲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领异标新二月花:课题研究要做求“异”求“新”上做文章。杜绝照搬照抄,防止人云亦云。课题研究最后能不能结题,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主持人的成就感,主要就看研究的成果有没有一定的新意。

写作意识:写作使人精确:写作使思维系统化、清晰化,写作固化思维、提升思维。当你写下来,才知道自己想得清楚不清楚。有时候,自以为想清楚了,当拿起笔、打开电脑无法下笔、难以表达时,才发现原来还没有想清楚。课题研究要十分重视写作。写作是课题研究成果的物化、固化。要通过写作,及时整理思维、提炼思维,总结研究成果。写作的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论文、经验总结的形式,包括随笔、案例、课堂实录、调查报告等。

团队意识:善与人同,美美与共。主持人要善于组织起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研究,倡导既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又有吸纳不同意见,尊重他人意见,共同研究的氛围。

积累意识:资料积累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工作。要及时记录、整理、保管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要设计富有创意、适合本课题研究需要的用于记录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的个性化的文本(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访谈记录表、研究课教案、研究课听课记录表、个案研究记录、研究活动记录表等)

耐住寂寞:一种清孤不等闲。寂寞,也是一种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做好课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不少的脑筋。只有坐得下来,守得住清静、耐得住孤寂,才能取得“不等闲”的成果。

教育情怀: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事业的责任,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教研的喜爱和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如何撰写课题结题报告。1.结题报告的类型及主要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鉴定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的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课题结题验收、鉴定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7个部分。(1)课题的提出。①问题的由来或背景。

②对课题名称中的主要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界定和说明。③简要分析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研究的关系。

④介绍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⑤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这一个部分着重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2)课题研究的目标。(3)课题研究的内容。(4)课题研究的方法。(5)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第2部分到第5部分,回答的是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5个部分,除了第5部分外,从第1到第4部分与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相关内容基本相同。

(6)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7)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1.研究报告中的第(2)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2.研究报告中的第(6)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3.研究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标题中的“课题研究”,应改为“课题实验”。

(8)参考文献及附录。

2.结题报告撰写的总体要求。

(1)要根据课题研究类型的要求,规范小标题的表述。科研课题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类,即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实验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实验性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在小标题的表述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个区别在第一部分已讲过了),要按照不同类型的要求来表述小标题,做到前后一致。在这次结题验收评审中,我们发现,有些课题组没有分清所研究的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还是实验性研究课题,因而,在结题报告小标题的表述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在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有些部分的小标题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成果”等来表述,其他部分的小标题则以“实验目标”或“实验内容”这样的小标题来表述,小标题的表述互不协调。还有,“假设”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结构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在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有的没有这一“假设”,而在应用性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中有的反而出现“假设”。这样的表述是不规范的,在修改时应使注意小标题的表述前后一致。

(2)要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撰写结题报告,回答课题所提出的问题。

围绕科研课题题目,尤其是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写好一篇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填写好立项课题申报表,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好开题报告,组织好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课题题目的关键词,其实就是这个课题着力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切实做到紧扣题目,紧扣关键词语,也就是围绕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在撰写时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例如:《培养新型主体人格的德育目标研究》这项课题,其关键词是“德育目标”,“培养新型主题人格”是“德育目标”的修饰语。在结题报告中就要抓住“德育目标”这个关键词,在“研究成果”部分表述所研究的“德育目标”是什么。

(3)结题报告的结构要完整。

要按照7个部分7的基本结构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做到结构完整。有些结题报告存在结构性缺失,有的缺失一、二项,有的缺失多项,有的自定结构,自设小标题,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不同于论文的撰写格式,要注意不要仿照论文格式来写,不要在结题报告的前头增设“内容提要”、“关键词”、“引文”等。结题报告也不同于经验总结,不要以经验总结的格式要求来撰写结题报告。

(4)语言文字表达要规范。

结题报告运用的语言应是陈述性的报告性的,文字应当简洁流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一要注意不要使用经验总结式的语言;二要准确表达,切忌答非所问;三要简练,文字切忌累赘、重复。

3.结题报告各部分的基本要求。(1)课题的提出。

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和研究的理论依据,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问题的由来和背景应该是明确、具体的。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的陈述也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2)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性的课题中,它体现的是“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其实也是实验将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鉴定,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与研究目标相一致,简明扼要,准确具体。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必须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4)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采用实验法,同时也可能采用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研究方法应该和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相匹配。不要随意列举出多种与本课题研究不相关的研究方法。

(5)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其实是课题方案中预设的“研究步骤”的实现化,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这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笔墨来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要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的,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运用文字清晰地再现研究的过程和情形,给人以鲜明、真实、在场的感觉。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不要将这部分写成经验总结或研究体会。

(6)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能否通过验收、鉴定,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研究成果要进行梳理、归纳出几点,并进行详细阐述。课题开始研究时,我们问自己“为了谁”;现在研究结束,整理、写作研究成果,要问自己“我是谁”。具体阐述当初课题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研究目标的达成,研究内容的落实。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可以分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部分来写,也可以糅合起来归纳成几点来写。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归纳出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模式、新的方法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的。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

篇2: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一般分四个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进入问也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叫个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1.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1)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

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从实际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研究性学习的准备,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选择、提出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或课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给予充分地肯定,并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

(2)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因而,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只有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他们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案一般包括:

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②活动的内容。

③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④活动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

⑤活动的具体过程。⑥任务和分工。

⑦保证条件。

在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研究活动;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并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

3.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等。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中小学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

4.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

篇3: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水蒸气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中极为重要的工质,同时也是工程热力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对于它的发生过程、状态参数的确定、图表的结构与原理以及热力过程的计算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其中水蒸气定压发生过程是工业上常见的热力过程之一,笔者发现,各版本教材对水蒸气定压发生过程的叙述虽各有侧重[1,2,3,4,5,6],但有一个共同不足,即对根据不同压力下加热未饱和水最终得到过热蒸汽的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得到水蒸气曲线的说明不够清楚,尤其是对T-s图上关于过冷水预热段的说明。另外,对坐标图上各相分区的讨论也不尽透彻。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介绍水蒸气定压发生装置及基本过程,归纳工质的状态变化与能量转换,以热力学一般关系式为依据对p-v图和T-s图上各曲线的走势、相互位置关系以及相区的划分做出解释。

1 发生装置及基本过程

如图1所示[1],发生系统包括容器、活塞、重物、热源、大气压力和工质水。发生过程中,重物和大气压力共同控制工质的绝对压力,工质吸收的热量来自热源,活塞底面与容器内壁共同形成包容工质的闭口系统边界。系统中工质的初态为:质量1 kg、温度0.01℃、压力为p

水蒸气在定压加热设备中的产生过程如图1所示。在一定压力下的未饱和的液态水,受外界加热温度升高,当液体温度升到该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温度时,成为饱和液体。工质继续吸热,饱和液开始汽化,在定温下,产生蒸汽而形成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混合物,即湿蒸汽。工质继续吸热,直至液体全部汽化为蒸汽,这时的蒸汽已不含液体,成为干饱和蒸汽。至此为止,工质的全部汽化过程都是在饱和温度下进行的。对干饱和蒸汽继续加热,则蒸汽的温度将从饱和温度起不断升高,这时蒸汽的温度已超过相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成为过热蒸汽。可见蒸汽的产生过程可分为过冷水、饱和水、湿蒸汽、干饱和蒸汽、过热蒸汽五个状态及预热、汽化和过热三个阶段。

2 过程中的基本状态参数与能量分析

由于过程中的基本状态参数与能量分析等内容不难理解,且在各版本教材中均有详述,笔者在此只作表(表1、表2)加以归纳。

表2中:cp为水或蒸汽的比热,是温度及压力的函数;h′为压力为p时饱和水的比焓,h0为压力为p温度为0.01℃时水的比焓,h表示当压力为p、温度为t℃过热水蒸气的比焓。

3 基于热力学一般关系式的p-v图与T-s的分析

将不同压力过程线上相应状态点连接即可得到图3和图4。

(1)在p-v图中,不同压力下1

kg、0.01℃水的状态点连线为102030,随压力的提高,过冷水的体积变化(减小)微弱,故,此连线几乎垂直横轴,实际情况应有向左的微弱偏斜,且为非直线;不同压力下1 kg饱和水的状态点连线为1′2′3′,随压力的提高,饱和温度也提高,对于液态水,温度对其体积的影响比压力大,故,此连线向右倾斜;不同压力下1 kg饱和蒸汽的状态点连线为1″2″3″,此时压力、温度仍为饱和水时的值,而对于饱和蒸汽,温度对其体积的影响比压力小,故,此连线向左倾斜。这样v′与v″之间的差值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直至增大到临界压力,出现临界点(C点)。

(2)在T-s图中,不同压力下1

kg、0.01℃水的状态点(不同压力下进行定压加热的初始状态点)连线亦为102030,此时,各点温度一样,但压力提高,过冷水的熵变可按下面热力学一般关系式计算:

ds=cVΤdΤ+(pΤ)vdv(1)ds=cpΤdΤ-(vΤ)pdp(2)

从公式(1)知,等号右侧第一项为零,升压dv为负值,对于水又有(pΤ)v为正值,故,ds<0,从第二个公式同样可以得到ds<0的结论,而真实情况下ds的绝对值很小,所以很多教材将这些点(各定压过程出发点)人为地重合起来,但是普遍没有给出各点的分布规律,即:10、20、30各点连线为水平线,且随压力升高各点依次向左分布,这也是众多教材没有强调每个不同压力下过程的出发点的结果;不同压力下1 kg饱和水的状态点连线为1′2′3′,随压力的提高,饱和温度也提高,对于液态水,受热膨胀的影响大于压缩的影响,故,此连线向右倾斜,这是从T-s图中等比体积线簇分布情况的角度来分析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同样可以直接利用熵变来说明这个问题,由公式(1),对于饱和水线,温度、压力均升高,dv为正值(参考p-v图的分析),(pΤ)v为正值,cVΤdΤ亦为正值,所以ds>0,曲线向右倾斜;不同压力下1 kg饱和蒸汽的状态点连线为1″2″3″,此时压力、温度仍为饱和水时的值,而对于饱和蒸汽,受热膨胀的影响小于压缩的影响,故,此连线向左倾斜,这同样是从T-s图中等比体积线簇的角度来分析的,对此笔者作一点补充,由(pΤ)v=(sv)Τ,对任何气体,体积一定时,温度升高,则压力升高,所以温度一定时,随体积的增大熵值增大,也就是说,在T-s图中较大的等容线位于熵值较大的一边,这样,对于饱和蒸汽线,随着压力温度均提高的综合影响,工质比容减小,熵也减小,曲线向左偏斜。我们也可以利用熵变的其他热力学公式来说明这个问题,得到曲线向左倾斜的结论,在此不做赘述。这样s′与s″之间的差值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直至增大到临界压力,出现临界点(C点)。

(3)关于在T-s图中过冷水区所谓“定压加热线与下界线重合”的解释。

关于这点,有教材这样解释:由于水的压缩性很小,压缩后升温极微,所以在T-s图上的定压加热线与下界很近,作图时可以近似认为两线重合[1];由于水的压缩性很小,水压缩后温度升高极小,所以在T-s图上水的定压线与下界线很靠近[2];由于水的压缩性很小,定熵压缩消耗的功很少,即使压力提高很多,热力学能也增加极少,温度几乎没有提高,因此,温熵图中不同压力的定压线处于下界线左边的线段靠的很近,并且几乎都和下界线重合在一起[3];据(sp)Τ=-(vΤ)p,在液相区,(vΤ)p很小,熵值因压力的变化极小,所以在T-s图中,液相区不同压力值的定压线密集地分布在饱和水线的左侧,在通常尺度的线图上,低于临界压力的定压线实际上都与饱和水线重合[4]。笔者认为文献[1]、[2]、[3]的解释不尽如意,文献[4]的解释比较明确且易于理解。同时笔者以为可作如下补充说明:可以在饱和水线左侧的液相区作假想的水平定温线,这样在每条定温线上,按照文献[4]的解释分析熵随压力的变化程度(很小),这样可以把所有的定压加热线沿定温线水平向右近似到饱和水线上去,使过冷水的定压加热线与下界线“重合”。

(4)关于相区的解释。

普遍认为,下界线左侧为过冷水区,上下界线之间为湿蒸汽区,上界线右侧为过热蒸汽区[1,2,3,4,5,6]。其实,p-v图可从水的热力学面投影得到,在热力学面的分析中可以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p-v图上的各个相区的划分,但部分教材并没有充分讨论热力学面的知识,而将其归入高等工程热力学中,这对学生直接去理解p-v图和T-s图的知识尤其是相区的问题带来比较大困难。比如有没有500℃的水、有没有-4℃的蒸汽之类的问题经常让同学们很困惑。笔者作如下简单解释:

(a)在p-v图中,下界线(当然是临界压力以下时)和饱和温度线(取临界压力及以上部分)的左侧为过冷水区,相应的上界线(当然也是临界压力以下时)和饱和温度线(亦取临界压力及以上部分)的右侧为过热蒸汽区,而上下界线包围之内的部分为湿蒸汽区。

(b)在T-s图中,下界线左侧(这时为饱和温度线以下部分)和饱和温度线下侧为过冷水区,因为这个区域对应于上面讨论的p-v图中的过冷水区,相对于p-v图中的过热蒸汽区,为上界线(这时为饱和温度线以下)右侧以及饱和温度线的上侧。而上下界线包围之内的部分仍然为湿蒸汽区。

(c)对于临界压力以下的情况,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对于临界压力以上的情况,可参考文献[4]的说法,即这时液相和汽相没有明显的分界,一般以饱和温度线加以概念上的区分。这样在临界压力以下过冷水经过明显的预热、蒸发、过热三个阶段成为过热蒸汽,临界压力时,没有蒸发阶段,液体瞬间变为蒸汽,在临界压力以上,液体受热连续渐变成气体,而没有相变过程,而气态与液态也不再严格区分,可统称为流体。

4 结论

针对笔者在科研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简明地概括了水蒸气的定压发生过程及其能量关系,重点根据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对p-v图与T-s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对坐标图上曲线的走势、位置及相区的划分做了详尽的分析说明。本文所做工作无疑对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科研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沈维道,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廉乐明,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严家主编.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曾丹苓,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明善,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吴君理,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篇4:课题研究过程中选题的一般性技巧

一、问题选择的技巧

题目来自问题,课题研究的问题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周围,伴随教师的教育生涯。事实上,教师教育水平的进步,是以克服一个又一个教育问题为基础的。然而,教师常常视而不见,使一个又一个研究的契机流失。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住身边的教育问题:质疑、观察、分析与研究。

1.质疑

教师要质疑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质疑教学目标,不是否定教学目标,也不是让教师对学科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持怀疑态度,而是质疑课时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让全体学生全部掌握的合理性。当学生在一节课无法达成课时目标的时候,教师该如何处理?教师是责备学生,还是调整目标?质疑教学内容也是如此。有学者说:“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教给学生特定的内容。”教师可否以部分学生用2课时的时间来完成1课时的教学内容,或者是将原来1课时的内容减少一半,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速度?质疑教学方法,就更有必要了。教师常常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别人都听懂了,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订正了三遍,你怎么还错呢?”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有的教师往往归咎于学生,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道理教师都懂,但是实践过程中,教师却又置身于“责备学生”之中。

2.观察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异常行为,从学生的异常行为中寻找与发现研究的问题。学生异常行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新行为的出现,以前没有出现的行为,现在出现了;第二,常规行为的消失,面对同一情境的问题,学生通常处理的方法或者行为消失了;第三,同一行为的持续发生,使行为的强度增大;第四,反复出现的行为,这是一种间隔性行为。异常行为的观察,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等行为的充分了解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从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异常。当然,要发现问题,除了单纯的观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寻找现象背后隐藏着的问题。

3.分析

这里所说的分析,与观察之后对现象的分析是不一样的,是指对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进行的一种结构分析,这种分析也可以称为“要素分析”。一般来说,可以将研究内容当做横坐标,将研究对象当作纵坐标。教师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教材、教法、活动、环境、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对象可以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等方面。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面对的学生以及教学专长, 对以上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如,语文可以分为识字教学的教材、阅读教学的教材、习作教学的教材等;学生也可以按照年级、学习特征、组别、个体等标准进行分类,分为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等,也可以分为性格开朗与内向的学生等。在对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进行要素分析之后,再以这两个维度的各要素为点,画出横坐标与纵坐标,坐标中的每一个交叉点,都可以成为教师的研究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比较适合初次做课题研究的教师,或者是没有明确研究方向的教师。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它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较强,欠缺之处是它的实践性和适合性较弱。

4.研究

运用“研究”的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寻找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师应该主持或者参与过课题研究。这样有可能从当前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中寻找与发现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已有的研究中寻找问题可以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补充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深度一般会受到研究周期的限制,因此,一个问题有时需要建立好几个研究课题才能得以完善与系统化;二是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来自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的设计不当,也可以来自实施过程。

无论是质疑与观察,还是分析与研究,对问题的“思考”是贯穿其中的基本要素,“会思考的教师”一定是“问题意识”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会对教育现象进行质疑、思考,而这种行为的实现与坚持,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习惯,尤其是教师的自觉思考习惯。这样的教师可以称为具有“专业敏感性”的教师。

二、题目描述的技巧

一般来说,题目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篇名,通常称为题名;确有必要补充说明其特定内容时,如研究特定对象的课题,可以采用副标题来区别其特定内容。实践中,并不倡导在研究课题方案中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题目一般要求在一行内写完,如A4纸,在默认页边距的基础上,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6个汉字。除此之外,研究课题在描述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技巧,以保持题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新颖性:

1.了解题目类别,确保题目的准确性

题目的准确性主要指的是研究内容指向的准确性。一般来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指向五个方面:第一,指向某一个主题,这样的题目称为“主题式题目”,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中的“区域活动”就是一个研究主题。第二,指向主题的某一要素,这样的题目称为“要素式题目”,如果对“区域活动”进行要素分解,可以分为“区域设计”“材料投放”和“介入引导”等要素,题目指向其中一个要素,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第三,指向两个主题的比较研究,这样的题目称之为“关系式题目”,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比较研究”,其中的“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就是两个主题,像这一类别的题目,也可以称为“A与B”格式的题目。第四,指向研究方法,如“幼儿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引导的个案研究”中的“个案”指向的就是一种研究方法,这类题目称为“方法式题目”。第五,指向研究目标,如“基于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幼儿大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题目中“区域活动”与“同伴交往能力提升”之间形成“因果”关系,这类题目可以称为“目标式题目”。

2.掌握题目要素,确保题目的完整性

研究课题的题目包含三个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如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日记撰写的指导策略研究”,其中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即研究对象,“数学日记撰写的指导策略”即研究内容,“研究”即研究方法。题目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唯独研究方法,一般容易被忽略。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课题题目会以“……的研究”的格式出现,而这样的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一般会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因此,以“……的研究”描述的课题就可以默认为是“行动研究法”。如果研究课题采用的是其他研究方法,如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等,那么题目上就应该以“……的调查研究”“……的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形式出现,以示区别。

3.变换题目描述,确保题目的新颖性

题目的亮点,除了取决于研究课题的评审角度之外,还取决于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的创新。新颖的题目,除了研究内容本身就具有新意之外,还在于对题目描述方式的创新。一般来说,教师要有一个完全新的研究内容比较难,但是改变一下题目的描述方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在实践中,教师常常运用“简缩替代法”来变换题目描述。如《小学科学RSSP学习指导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一题,其中的“RSSP”即是一种简缩替代,R代表的是“任务”,第一个S代表的是“设计”,第二个S代表的是“实践”,P代表的是“评价”。这样的写法,可以引起读者对题目的深入了解。当然,题目的新颖性并不是最为主要的判断标准,研究内容的创新才是根本。

三、价值判断的技巧

教育事件、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教师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除了运用一些方法与技巧之外,最为核心的是对选择的研究课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包括教育科研的实用性、前瞻性、科学性等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在选题时需要对题目进行三个层次上的价值判断。

1.实用性的判断

教育科研的问题来自教育教学的实践,最终为教育教学服务。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应该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首要的价值取向。当然,这种“实用性”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受到特定教育事件的情境限制,离开了情境,就可能不再适用。正因如此,教师身边的教育事件与问题成了教师教育科研选题中的“鸡肋”,丢之可惜,“食之”又没有新意。为此,教师需要将这种观念抛弃,立足于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来展开研究,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就值得研究,尽管它作用的范围有限。这是教师判断课题研究过程中选题的实用性标准,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难以逾越的阶段。

2.前瞻性的判断

当教师的研究课题能够解决“实用性”的价值取向时,不妨将研究的价值取向转向“前瞻性”。前瞻性也可以理解为领先性,或者是超前性,它表示的是一种速度上的区别。因此,前瞻性往往是以同一研究主题某一领域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对于教师来说,保持对研究课题的“前瞻性”,需要查阅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的这些成果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找到本课题研究中的“前瞻性”要素。有鉴于此,一般的课题方案设计中要安排“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内容要素,以此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前瞻性,或者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有所创新,以免重复研究。

3.科学性的判断

教师的教育科研很容易达到前面所说的两种价值取向,然而,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已经完成了“实用性”与“前瞻性”,那么,接下去就应该考虑“科学性”了。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方法与运用方法的科学性。很多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方法仅存在于课题方案之中,甚至在方案中阐述得也不具备“科学性”,一句“我的研究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试图掩盖其方法的不科学。这种“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的重复性,二是方法使用的不科学,三是非研究方法。

篇5: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 2.能够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力目标

1.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尝试进行科学探究; 2.培养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1.明确生命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意识,形成注重对各个学科的综合学习并相互联系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三大类型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以教师讲述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回顾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的科研过程,总结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观察和描述、生物实验法、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通过回顾讲述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校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及应用。通过对本节课的讲解,主要是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有一个整体了解,并形成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这对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五、教学过程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我们现阶段所学的生物,其实就是生命科学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似乎很难找到哪一门学科像生命科学这样高度地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实验技术。在这方面不仅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如组织化学技术、分子克隆技术、试验胚胎技术等),而且也有不少的杂志(如Method in Cell Biology)发行。

设问:就广泛意义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学生能够答出前两种类型,而第三种则较难以答出)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继续讲解:就广泛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观察与描述:对生命现象、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过程等进行直接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与描述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可以是针对大尺度的生态行为来进行,也可以对生命的细小部分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来完成,可以对生命的活体过程进行观察(如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将生命杀死固定并用特定方法(如染色、同位素标记)显示生命的瞬间结构和理化状态。这些观察的结果往往要经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或再处理后才能得到对生命真实过程的了解。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大量获自于观察,例如物种的生态分布和地域、季节的迁移,胚胎的发育过程,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等。

生命由自己的原理和定义,也有它的推导法则。但是生命现象是如此的复杂,观察与描述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突出,没有这一步,人们不可能进入对生命深刻认识的阶段。

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的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观察需要有科学知识。如果没有必要的科学知识,就说不上科学的观察。科学的观察应该是从看热闹中逐渐深入而发现其中的“门道”。但是另一方面,观察切不可为原有的知识所束缚。当原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事实发生矛盾时,只要观察的结果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揣测的,那就说明原有知识不完全或有错误,此时就应修正原有知识而不应囿于原有知识而抹杀事实。做科学观察时既要尊重已有的成果,又不能受已有成果的限制。只有不断地修正观察的事实,才能使认识更接近于事实。

2、生物学实验:在实验室(场)人为地对条件进行控制,针对性的再现或阻断特定的生命过程,以期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

人们通常说的生物学实验实质上是一种人为条件控制下的生命过程的再现,这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另一种要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在条件控制的情况下,针对性地再现或阻定特定的生命过程,它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使人们对生命的机制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生物实验设计是一项理论性、技巧性很高的工作。

生物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照组的设置,即在维持各种条件同一而仅单一因素改变的情况下,检查它对生命过程的影响。

实验方法在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着优势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一个好的实验的完成依赖于许多的因素,除了仪器设备、药品、资料的方便获得等条件外,实验者的素质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实验者除了应该具有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及时掌握有关的研究动态,还要有精密的实验设计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要有良好的动手操作和分析归纳能力,更要有顽强不懈的意志修养。

3、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在观察、实验和科学假设的基础上,以等效或近似的人工模型模拟生命过程,以求达到对生命现象的了解和预测。人工模拟生命是又一类型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建立各种实验模型的方法就会死对生命过程的一种模拟。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数学的以至诸如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用来模拟生命现象。

近年来已有用计算机手段直接模拟、探索思维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将生物信息输入计算机来分析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函数化了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许多生态结构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从而提示我们生态变迁的可能性并给出对她的预测;用计算机模拟生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实验”也有报道,实验者以生物发育过程中特定成分(如钙离子)浓度的分布为指标,在给定初始条件、作用法则和生长限定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运算的迭代操作,直观地显现了一幅生动的伞藻顶端生长发育的画面,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动力学成因(B.Goodwin,1994);用模拟远古地球表面可能存在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的办法,在反映瓶里观察到简单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产生出多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S.Miller,1953);用NK模型,即考察在对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引起生物有序改变的内在总体因素(包括基因、蛋白质及其他)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来研究生命计划汇总的有序起源(S.A.Kauffman,1993),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选取生物材料模拟生命复杂动力学过程的尝试已经开始,例如在实验室里给出一定的促使生物发生系统改变合再自组织过程发生的条件,观察生物的“进化”潜能和模式,这一方法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师强调:上述三种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各不相干的。从认识的角度看,它们都不过是人们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时的手段,在整个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讲述天花和牛痘的故事,请学生总结琴纳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琴纳科学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挤牛奶女工容易感染到牛痘的病,但为什么这些女工不会患上天花? 2.建立假设:可能先感染了牛痘就不会得天花 3.设计实验方案:先给人种牛痘,观察是否得天花

4.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在八岁男孩身上种牛痘结果孩子没得天花 5.校验假设得出结论:给许多人种牛痘结果可以预防天花 6.交流结论并应用: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教师:归纳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校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及应用。教师举例:台灯突然不亮了,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台灯为何不亮?

2、建立假设:可能是停电,灯泡坏了,电线断了,开关坏了,灯丝断了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收集事实与证据:

5、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6、交流:

教师:上述科学研究过程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如给你一个密封的盒子,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如何判断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继续讲解:物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伽俐略对比萨大教堂里的吊灯摆动发生了兴趣,开始思考吊灯摆动时是不是来回的时间都是一样呢?可是没有钟,更没有秒表,吊灯摆动很快,怎样才能测定这种短暂的时间呢?这位年轻的实验家想出了一种办法。他一手按着自己的脉搏,数着跳动的次数,一边看着灯的运动。结果发现了一条规律:摆幅尽管可大可小,而来回一次摆动中脉搏跳动的次数却是一样的,这个有名的测量可以说是第一个科学物理学的实验。

教师总结,升华: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各种知识,正是科学家科学研究的结果。科学研究的思维可以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新,大胆探究,你也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让后人来学习你的故事。

篇6: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主备人:

执教人:

上课时间:

编号:03

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目标定向】

1.了解信息获取的过程。2.分析信息来源与获取的多样性。

3.能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获取信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个体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P14-18,了解以下内容: 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1.定位信息需求 2.选择信息来源 3.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 4.评价信息

【同伴互导】

假设明天的课外活动,我们全班要去爬山。由于近几天的天气不好,事先我们必须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那种最好,为什么?

可能采取的方式有上网,听收音机,听广播,打电话。由于学校附近没有网吧,看电视,听广播又不方便,而学校有很多电话亭,所以打电话这种方式最方便。

诱导:根据获取天气信息的四个环节能否推导出信息获取的四个环节?

【教师解难】

1.定位信息需求

确定信息需求,包括时间范围(When)、地点范围(Where)、地域范围(What)目的:可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减少信息获取的工作量。

车桥中学高一信息组

主备人:

执教人:

上课时间:

编号:03 信息需求有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表现方面:

①信息的时间范围;②信息的地域范围;③信息的内容范围 2.选择信息来源

(1)文献型信息源

例子:报刊、期刊、公文、报表、图书、辞典

优点:全面、系统、可靠清晰、明确

了解奥运会资料,若采用查找文献,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获取信息量的速度慢、可信度一般,查找费力(必须知道哪本书上奥运会的相关资料)

(2)口头型信息源(个人信息源)

例子:同学、朋友、亲戚、父母、老师

优点:灵活、方便

不足:信息带有主观万分多、看法不一致、观点多且片面

(3)电子型信息源

了解奥运会资料,收听广播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新闻节目;看电视,浏览时间长,缺乏系统性,但可以作为获取奥运会信息的补充来源;打电话,费用贵,不合算;上网固然可以获取丰富的奥运会信息,但由于时间与条件限制,一般不适合采用。

优点:更新快、范围广、易复制、生动直观

不足:需要一定的设备

(4)实物型信息源

例子:运动会、动物园、销售市场、各类公共场所及事件发生现场 优点:直观、真切

不足:信息零星、表面,往往稍纵即逝

获取信息过程,不宜采用单独一种信息源,不同的信息来源要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如:报纸与网络联姻,电视与网络、电话互动,网络与报纸、电视、广播同步

练习:刘蕾为了获取天气信息,她最后确定拔打121电话查询,这种属于电子型信息源。

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的过程:

①可以根据需求和已有条件去掉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来源。

②从最方便、性价比最好的信息来源尝试。

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上网查找或看电视等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现场调查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践法

去图书馆借书:利用书架上的图书分类进行查找;卡片式的检索方法;计算机检索系统 4.评价信息

(1)它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直接涉及到信息获取的效益

(2)评价的依据是先前确定的信息需求,如:信息的数量、信息的适用性、信息的载体形式、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时效。

例:如何评价网上的信息?

1.从页面上部或底部寻找作者姓名、组织机构名称或公司名称。

2.从URL上可以得到一些该网站的线索。

.edu是教育类网站。

.gov或.gov.cn是政府网站,一般比较权威、可靠,不会随意发布不准确的信息。

.com或.com.cn是商业网站,最常见。

.net网络服务公司,为商业或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org一般是非赢利性组织,其观点可能带有倾向性。

车桥中学高一信息组

主备人:

执教人:

上课时间:

编号:03

3.点到该站点的主页上,看一下该组织的相关资料。

4.利用搜索引擎查一下关于该组织或个人的其他资料

5.从页面顶部或底部查看该网页的最近更新日期。

【练习检测】

1.地理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了“南黄海奇葩-蛎蚜山”这一生物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后,要求同学收集有关蛎蚜生活习性的资料,并用Word编辑成一个研究报告。下列哪些属于直接获取信息的渠道?(C)A.去学校和社会图书馆查阅相关图书 B.找相关专家咨询

C.去蛎蚜山实地考察并用数码设备采集相关资料 D.去商店购买相关的资料光盘 2.下列活动不适合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的是(C)A.获得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B.对网站内容进行修改

C.在物理实验室验证“马德堡半球实验” D.准备期末考试复习,进行资料整理 3.某同学有暑期去北京旅游的想法,事前想比较详细地了解一些旅游地的信息,最为经济、快捷的了解途经是(A)A.通过上网用搜索引擎搜索当地的有关情况 B.通过打电话向当地旅游部门咨询 C.通过查找图书资料了解 D.向去过该地区的同学了解 4.张华同学“研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过程如下:①连接电路;②观察电表读数;③记录数据;④计算结果;⑤总结规律;⑥填写实验报告;⑦提交作业。其中属于信息获取环节的是(A)A.② B.③ C.④ D.⑤ 5.张阳同学想购买某种品牌的一台计算机,他通过访问该公司的网站,了解了各种型号计算机配置信息。张阳了解计算机配置信息的过程属于(C)A.加工信息 B.选择信息来源 C.获取信息 D.发布信息 6.7.8.信息获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C)黄锋有一道物理题目不会做,他决定第二天去问老师。他的决定属于信息获取的哪个环节?(B)小明全家准备国庆长假去黄山旅游,由小明负责安排游玩路线,为了安排好这次活动,小明决定到网上搜索一下有关信息。他决定到网上搜索信息的行为,属于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哪一环节?(B)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并获取信息 D.评价信息 9.朱明做“验证欧姆定律”实验后,分析时发现有数据测量错了,需要重做实验。“需要重做实验”的结论是下列哪个过程中得出的?(C)A.获取信息 B.加工信息 C.评价信息 D.存储信息

10.李刚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太湖蓝藻问题开展研究。小组成员采用了问卷、采访、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了近来太湖水质的相关数据,但他们发现数据不完全一致。他们就这些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讨论,这种行为属于信息获取环节的(D)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D.评价信息

11.信息获取的过程可分为4个环节,小明在获取有关奥运会历史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对上网找到的奥运会历史信息进行筛选,这属于信息获取的哪个环节?(D)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 D.评价信息

12.某同学在新华网上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雪龙号冰区受阻,停船等待探冰队员寻找新航行路线。”该信息属于什么类型的信息?(C)A.文献型 B.口头型 C.电子型 D.实物型

13.小华发现班级里许多同学的视力下降了,准备出一期宣传保护视力的板报。小华到“中国青少年视力健康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这一信息来源属于(D)A.口头型 B.文献型 C.实物型 D.电子型 14.下列信息来源属于文献型信息源的是(D)A.选择信息来源 B.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C.明确信息需求 D.鉴别评价信息 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处理信息 D.评价信息

车桥中学高一信息组

主备人:

执教人:

上课时间:

编号:03 A.海报 B.老师 C.同学 D.图书

15.某同学欲获取本班同学家庭电脑拥有量的信息,最佳获取信息的方法是(B)A.观察法 B.问卷调查法 C.网络检索法 D.实验法 16.以下有关获取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D)A.获取任何信息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访问网络

B.获取第二天天气预报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拨打121电话查询台,因为收费信息更准确 C.直接获取信息留给人的印象最深刻,因此我们学习各种知识时,都应该用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 D.在获取信息时,选择什么信息来源、使用什么获取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7.高二(2)班要在学校网站上发布元旦晚会的相关图片新闻。下列设备中,可以用来采集图像信息的设备是(B)A.手写板 B.数码相机 C.麦克风 D.mp3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采集工具的是(C)A.扫描仪 B.录音笔 C.打印机 D.数码相机 19.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采集图像信息的设备是(D)A.摄像头 B.扫描仪 C.数码照相机 D.触摸屏 20.下列属于信息采集工具的是(A)A.扫描仪 B.电视机 C.打印机 D.显示屏

21.根据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的安排,刘晖准备到森林公园拍摄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用以制作演示文稿。他应选择的信息采集工具是(B)A.数码相机、扫描仪

C.光学相机、视频采集卡

B.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D.光学相机、扫描仪

22.欲截取计算机屏幕上的某个画面,下列方案中最简便的是(B)A.使用数码像机拍摄 B.使用“PrintScreen”键

C.使用扫描仪扫描 D.必须安装专用计算机屏幕截图软件来截取

23.陈帅花想和远在深圳打工的爸爸进行QQ视频聊天,可QQ提示说“没有检测到视频设备”,请问她应去购买的设备是(A)A.摄像头 B.网卡 C.扫描仪 D.视频采集卡

24.要将书籍上的插图转换为数字图像,不可取的做法是(D)A.用数码相机拍摄

B.用扫描仪扫描

C.用可拍照手机拍摄 D.用胶片照相机拍摄并冲印出照片

【评价学习】

淮安市车桥中学——信息技术基础导学案(3)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练习

【知识点】

1.定位信息需求

确定信息需求,包括时间范围(When)、地点范围(Where)、地域范围(What)2.选择信息来源

(1)文献型信息源

优点:全面、系统、可靠清晰、明确

(2)口头型信息源(个人信息源)

优点:灵活、方便

不足:信息带有主观万分多、看法不一致、观点多且片面

(3)电子型信息源

优点:更新快、范围广、易复制、生动直观

不足:需要一定的设备

(4)实物型信息源

优点:直观、真切

不足:信息零星、表面,往往稍纵即逝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现场调查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践法

4.评价信息

(1)它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直接涉及到信息获取的效益

(2)评价的依据是先前确定的信息需求,如:信息的数量、信息的适用性、信息的载体形式、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时效。

【练习】

1.地理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了“南黄海奇葩-蛎蚜山”这一生物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后,要求同学收集有关蛎蚜生活习性的资料,并用Word编辑成一个研究报告。下列哪些属于直接获取信息的渠道?()A.去学校和社会图书馆查阅相关图书 B.找相关专家咨询

C.去蛎蚜山实地考察并用数码设备采集相关资料 D.去商店购买相关的资料光盘 2.下列活动不适合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的是()A.获得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B.对网站内容进行修改

C.在物理实验室验证“马德堡半球实验” D.准备期末考试复习,进行资料整理 3.某同学有暑期去北京旅游的想法,事前想比较详细地了解一些旅游地的信息,最为经济、快捷的了解途经是()A.通过上网用搜索引擎搜索当地的有关情况 B.通过打电话向当地旅游部门咨询 C.通过查找图书资料了解 D.向去过该地区的同学了解 4.张华同学“研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过程如下:①连接电路;②观察电表读数;③记录数据;④计算结果;⑤总结规律;⑥填写实验报告;⑦提交作业。其中属于信息获取环节的是()A.② B.③ C.④ D.⑤ 5.张阳同学想购买某种品牌的一台计算机,他通过访问该公司的网站,了解了各种型号计算机配置信息。张阳了解计算机配置信息的过程属于()A.加工信息 B.选择信息来源 C.获取信息 D.发布信息 6.7.8.信息获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黄锋有一道物理题目不会做,他决定第二天去问老师。他的决定属于信息获取的哪个环节?()小明全家准备国庆长假去黄山旅游,由小明负责安排游玩路线,为了安排好这次活动,小明决定到网上搜索一下有关信息。他决定到网上搜索信息的行为,属于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哪一环节?()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并获取信息 D.评价信息 9.朱明做“验证欧姆定律”实验后,分析时发现有数据测量错了,需要重做实验。“需要重做实验”的结论是下列哪个 A.选择信息来源 B.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C.明确信息需求 D.鉴别评价信息 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处理信息 D.评价信息 淮安市车桥中学——信息技术基础导学案(3)

过程中得出的?()A.获取信息 B.加工信息 C.评价信息 D.存储信息

10.李刚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太湖蓝藻问题开展研究。小组成员采用了问卷、采访、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了近来太湖水质的相关数据,但他们发现数据不完全一致。他们就这些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讨论,这种行为属于信息获取环节的()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D.评价信息

11.信息获取的过程可分为4个环节,小明在获取有关奥运会历史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对上网找到的奥运会历史信息进行筛选,这属于信息获取的哪个环节?()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 D.评价信息

12.某同学在新华网上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雪龙号冰区受阻,停船等待探冰队员寻找新航行路线。”该信息属于什么类型的信息?()A.文献型 B.口头型 C.电子型 D.实物型

13.小华发现班级里许多同学的视力下降了,准备出一期宣传保护视力的板报。小华到“中国青少年视力健康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这一信息来源属于()A.口头型 B.文献型 C.实物型 D.电子型 14.下列信息来源属于文献型信息源的是()A.海报 B.老师 C.同学 D.图书

15.某同学欲获取本班同学家庭电脑拥有量的信息,最佳获取信息的方法是()A.观察法 B.问卷调查法 C.网络检索法 D.实验法 16.以下有关获取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获取任何信息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访问网络

B.获取第二天天气预报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拨打121电话查询台,因为收费信息更准确 C.直接获取信息留给人的印象最深刻,因此我们学习各种知识时,都应该用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 D.在获取信息时,选择什么信息来源、使用什么获取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7.高二(2)班要在学校网站上发布元旦晚会的相关图片新闻。下列设备中,可以用来采集图像信息的设备是()A.手写板 B.数码相机 C.麦克风 D.mp3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采集工具的是(C)A.扫描仪 B.录音笔 C.打印机 D.数码相机 19.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采集图像信息的设备是()A.摄像头 B.扫描仪 C.数码照相机 D.触摸屏 20.下列属于信息采集工具的是()A.扫描仪 B.电视机 C.打印机 D.显示屏

21.根据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的安排,刘晖准备到森林公园拍摄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用以制作演示文稿。他应选择的信息采集工具是()A.数码相机、扫描仪

C.光学相机、视频采集卡

B.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D.光学相机、扫描仪

22.欲截取计算机屏幕上的某个画面,下列方案中最简便的是()A.使用数码像机拍摄 B.使用“PrintScreen”键

C.使用扫描仪扫描 D.必须安装专用计算机屏幕截图软件来截取

23.陈帅花想和远在深圳打工的爸爸进行QQ视频聊天,可QQ提示说“没有检测到视频设备”,请问她应去购买的设备是()A.摄像头 B.网卡 C.扫描仪 D.视频采集卡

24.要将书籍上的插图转换为数字图像,不可取的做法是()A.用数码相机拍摄

B.用扫描仪扫描

上一篇: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方向如何?下一篇:做老师幸福比优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