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2024-06-06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精选8篇)

篇1: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优秀课题奖励过程性材料

一、过程性材料的要求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1)课题研究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表(2)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表(3)课题组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记录表

(4)课题研究效益性或影响性成果发表、交流、获奖记录表 4.《课题研究体会、案例、反思录》

二、关于过程性材料:

1.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是反映科研课题研究过程真实性的各类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2.主要包括:

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 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

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光盘、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效果测查情况,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随笔、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所获得的荣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经验总结、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刊物封面、目录、文章级别、文章)、获奖论文(注明级别、等次)、撰写的专著。

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大事记,主要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效果、效益。

课题中期评估申请中期评估报告阶段成果 课题结题申请书课题结题报告最终成果 3.具体要求:

①真实性:教育科研最忌讳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研究过程应该实实在在,过场材料当然也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因而搜集资料时首先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假材料和没有实际操作的伪材料,以确保研究过程资料饿真实可靠。

②准确性:从资料的来源、时间、地点等方面,鉴别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检查资料是否准确,以确保资料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看它们有无矛盾和出入,抽样选取的资料是否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而决定对资料的取舍。

③完整性:科研工作涉及到学校、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搜集资料也要做到全面细致,不可挂点漏面,有所偏废。要达到通过材料就可以真实全面了解实验全貌的目的,体现研究过程资料的全面性原则。

④系统性:一般要制订一个资料分类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并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做好对资料的科学整理。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课题概念模糊,缺乏界定。

2.没有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研究方案过于简单。3.将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等同于课题研究。4.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截然分开。5.忽略研究过程,只看重课题立项和结题。6.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研究到哪儿算哪儿。7.缺乏认真科学的科研精神,拼凑抄袭。

8.不懂得课题研究如何实施,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篇2: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怎样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将从以下两方面介绍:课题过程性资料的内容、课题资料怎样搜集和整理。

一、课题过程性资料的内容

1、什么是课题资料?

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是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一个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

2、课题资料的种类

从目前中小学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方面资料:

基础性资料。基础性资料是课题研究前期以及课题研究中所作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等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计划性资料。计划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专题性资料。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的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是专题性资料。效果性资料。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这是形成最终成果的主要资料。

成果性资料。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都育来自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

其中,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也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性资料。对于小课题研究来说,过程性资料已经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部资料了。这些资料比较繁杂,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3、课题过程性资料主要有哪些内容? 主件:

课题立项申请书 批准书

课题方案(具体每个阶段的研究计划每个阶段的总结)过程性资料(材料与课题要具有相关度):

★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

★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

★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光盘、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效果测查情况,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

★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随笔、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所获得的荣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经验总结、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刊物封面、目录、文章级别、文章)、获奖论文(注明级别、等次)、撰写的专著。

★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大事记,主要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效果、效益。

★课题中期评估申请中期评估报告阶段成果 ★课题结题申请书课题结题报告最终成果

看到这些内容,老师们一定会感到非常熟悉,我们日常教学中就在做着这些工作,比如:教学反思、随笔、案例每月都写,教学活动我校也是每月一次。但我们获得的资料可能只是侧重某一方面,它们是独立的、零散的、无计划的,有效的搜集、整理、分析,使零乱、芜杂的资料成为典型、有序的资料,为验证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最终会取得研究的成果。

课题资料中有了这些材料,不仅使文档丰富而有质量,同时,它还可以使课题实验者对各个研究项目有细致的了解和把握,防止课题研究者将研究流于形式,为督促与检查提供了事实依据。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我们要做在平时、重在实践、边做边理。达到过程资料翔实,研究实践真实,研究成果丰实。

第二方面,我就谈一谈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

二、课题过程性资料怎样搜集和整理

(一)搜集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搜集资料时存在问题主要是:⑴文献资料不注明出处;⑵事实性材料没有时间、地点,没有背景;⑶对资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证;⑷经常看到采用举例法,不知道该典型在所属群体中的位置;⑸搜集资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调查问卷,往往是欠科学;⑹对材料缺乏综合分析,有时变成材料堆砌,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等。知道了不足,在收集资料时,我们要做到

1、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

现在,就结合我的一次小课题研究具体谈一谈,上学期,结合我校的课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研究”我确立了自己的小课题研究,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能力,我准备有计划地搜集以下资料:小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总计划、每学期计划)、理论学习(书籍、笔记、下载资料)、学生诚信调查表、教学采风(教案、说课、评课)、反思随感(反思、随笔、案例)、活动记实(课题整个研究过程大事记)、阶段总结(每学期一份)、成果汇总(经验总结、论文、文章、学生作业、作品、教师荣誉)

我制作成了目录,先把类别写出来,然后把手中已有的资料,按类别编写在相应的目录下面,以后每增加一份资料,就在相应的内容上进行补充。

2、联系日常教学实际,让搜集变得轻松、愉悦。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做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我们可以把每个学期所做的具体的工作,都用一定的文字记录下来,归类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教导处安排的各类教学活动、学生作业、试卷及卷面分析等。这样,我们的研究就可以变得内容充实,变得科学严谨。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就会信心百倍。

3、明确每一项资料的具体要求,才能使搜集更有效。

⑴课题实施方案

进行课题研究事先要设计一个研究的方案,这个方案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课题的来源和期望。说明课题的起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说明研究的对象是谁,如何取样本,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涉及的理论领域和要学习的内容。

*初步拟定的研究过程。

*研究结果的表达与应用。说明研究结果如何表达;是报告式还是叙事式,还要说明研究结果如何在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体现,发挥何种作用。⑵课题研究计划

不必写的太拔高,不需要写太多表扬自己的话。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写清楚这学期自己计划完成几件事,大约在什么时间完成,以什么方式完成,到期末时对照一下,完成了多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完成的部分分析一下原因,可以考虑转到下一学期继续执行,还是取消这个计划,重新考虑新的计划。⑶调查表

要设计好选配得当、措词精确的一套问题,编制成问卷。⑷研究成果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结构可以是“报告式”或是“叙事式”。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

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引言。说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

(二)整理资料的步骤

其实,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整理资料的过程。整理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整理资料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核对的任务是对获得的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等角度进行核实、查对,以保证基本事实资料的可靠。分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需要,把获得的事实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学研究重要的辅助工作,通常采用核对资料、选择论据、汇总统计、综合加工的办法进行加工整理。

课题研究一般都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结题验收阶段,一般情况下要进行三年时间,有时还要更长时间才能结题。这样时间一长,刚开始的热情就会减弱,就会产生惰性:反正没来验收,“赶趟”,等到时候再收集、整理也不迟。这样一来,等到验收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缺东少西。所以,日常坚持是很重要的。

篇3: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本研究主要研究热解型碳化复合材料内部热响应机理,将炭化烧蚀和表面烧蚀进行耦合求解,分析了碳化烧蚀过程耦合表面烧蚀中材料内部详细热响应机制。计算了烧蚀过程中热解气体失重率,碳层厚度变化,温度场等的变化情况,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1 碳化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

复合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碳化复合材料内部会出现激烈的热解反应,影响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及材料密度分布,也影响表面烧蚀速率。这种复合材料大多用于空间航天器(包括返回式卫星和飞船),这种航天器的再入热环境的特点为高焓、低热流和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表面烧蚀是次要的,而材料内部热响应是主要的[12]。因此在研究碳化材料烧蚀时,研究材料内部的热解机理、热解气体产物对材料表面的热阻塞以及材料出现热解反应时的热响应机制是关键。

碳化复合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的烧蚀模型最外层为烧蚀层,其厚度为材料烧蚀后退距离;第二层为碳化层;次层主要是材料热解后剩余的碳骨架;第三层为热解层,在次层材料发生裂解,放出热解气体。第四层为原始材料层。

1.1 表面烧蚀

表面烧蚀是通过失重带走大量热量,阻止过高热流入内部结构。主要方式有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烧蚀表面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氧化反应、升华反应和碳氮反应[13]。通过烧蚀理论,耦合材料内部热传导方程可以得到不同壁面温度下烧蚀表面的化学参数,结合表面能量方程可以计算得到进入材料内部的能量方程。

1.1.1 表面化学反应

表面化学反应见式(1)—(4):

1.1.2 表面能量

表面能量按式(5)计算:

式中,qN为进入复合材料内部的净热流,J;为表面气动加热;mcwhw为表面化学反应带走的热量,J;m-∞hc(s)为材料烧蚀质量损失带走的热量,J;εσT4w是烧蚀壁面辐射带走的热量,J。

1.2 体积烧蚀

碳化烧蚀过程需考虑材料能量传递及平衡,主要包括材料热传导及炭化过程中材料热解对能量方程的影响,对整个求解域上气体质量流进行求解,并在能量方程中考虑气体质量流对内部能量的影响[14]。在表面能量平衡方程中考虑烧蚀带走热量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在整个烧蚀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密度、分解率、温度场、碳层厚度在不同时刻的变化不同。

1.2.1 能量方程及能量平衡方程

完整的三维能量方程中,中括号的部分为气体质量流率对内部能量的影响,一般只考虑热流传递方向的质量流率即可,其他方向的不用考虑。具体的能量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分别为式(6)、(7):

式(6)中,ρ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密度,kg/m3;Cp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比热容,J/(kg·K);K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热导率,W/(m·K);mg为气体质量流,kg/(m2·s);Cpg为热解气体比热容,J/(kg·K);ΔH为有效分解热;T为碳化过程中材料温度,K。

其中:

式(7)、(8)中,q是进入材料内部的净热流,J;qConvection是流场加热热流,J;qRadiation,in是外部辐射进入材料内部的热量,J;qRadiation,put是壁面辐射热量,J;mrΔhabl是由于表面烧蚀带走的热量,J。

1.2.2 气体的质量流率方程

在烧蚀过程当中,热流方向沿Y轴方向,所以只需计算气体经过垂直于Y轴截面的质量流率。气体的质量流率按式(9)计算:

1.3 材料变物性参数求解

复合材料分解率(阿伦尼乌斯方程)按式(10)计算:

式(9)、(10)中,Ai为组分i的指前因子,103·s-1;Ei为组分i的活化能,J/mol;p0i为组分i的初始密度kg/m3;pr i为组分i的残存物密度,kg/m3;pi为碳化过程中组分i的密度kg/m3;ni为反应级数。

复合材料未分解材料质量分数按式(11)计算:

材料的密度可以由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表示,复合材料密度按式(12)计算:

复合材料质量损失率按式(13)计算:

2 数值计算及分析

建立了复合材料的RVE模型,按照材料组分将某树脂基碳化复合材料划分为增强物纤维束和树脂基体2部分,并分别为其定义材料属性。为使上述理论模型普遍适用于碳化烧蚀材料,同时考虑到树脂基体是由A、B两种组分构成,对三维计算模型的热响应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构厚度13mm,根据线烧蚀理论模型可以在对复合材料烧蚀表面退缩时烧蚀形貌的变化进行数值仿真,基体材料密度2000kg/m3,热导率55W/(m·K),比热容2300J/(kg·K),增强物密度1800kg/m3,热导率21W/(m·K),比热容750J/(kg·K),在结构上表面施加2E6W/m2的热流,烧蚀时间40s。RVE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

树脂组分A的初始密度为325kg/m3,完全热分解后密度为0,树脂组分B初始密度973kg/m3,完全热分解后密度为518kg/m3,增强物密度为1810kg/m3,比热容750J/(kg·K),热导率22W/(m·K),基体的分解动力学参数见表1,热导率和比热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2、3所示。

2.1 烧蚀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图4为烧蚀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材料在烧蚀开始时升温速率较快,随时间延长,升温速率变小。这是因为材料表面辐射带走了热量,热分解的吸热作用及热解气体带走了部分热量,从而使得材料升温速率减小,实现了热防护。

2.2 烧蚀过程中碳层厚度及失重率变化

图5为碳层厚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开始加热时,材料未发生热解,所以未出现碳化层;随加热时间延长,材料热解反应开始并出现了碳层,温度的持续升高使得材料热解程度加剧,碳层厚度逐渐增大,至加热结束时,碳层厚度为3.07mm,约占材料原始厚度的1/3。

图6为失重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开始加热时,材料未发生失重;随温度升高,热解反应剧烈,材料发生失重,至40s时材料失重率为33.06%,材料发生失重的同时带走了大量热量。

3 结论

利用有限元法对RVE结构的复合材料内部热响应进行了计算研究,重点分析了烧蚀过程中温度场、碳层厚度、失重率随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运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对整个碳化烧蚀过程进行建模分析,能真实地反映复合材料碳化烧蚀特征。

(2)Arrhenius分解速率方法为碳化烧蚀过程中组分密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3)烧蚀过程中,复合材料的热物性能与温度和材料的热解状态相关,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4)随烧蚀时间延长,材料热分解减弱,热解向内渗透速度减慢,这是由于材料的烧蚀带走了大量热量,导致升温速率减小,削弱了材料的热解反应,对内部结构起到了有效的热防护作用。

摘要:在研究碳基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复合材料烧蚀机理中的表面烧蚀、材料分解、温度场、失重进行耦合分析。对C/C复合材料RVE结构进行耦合数值模拟,考察时间对失重率、碳层厚度、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蚀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的影响较复杂;随着烧蚀时间延长,材料的热分解减弱,热解向内渗透速度减慢;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真实反映复合材料烧蚀的特征。

篇4: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研究

一、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

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把教学的中心还给学生,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设计些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尽量设计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实现合作交流。

(一)小组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关键理念之一,小组学习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要有核心同学组织小组共同学习,如果有的学生喜欢和某个或几个同学一组也可以成为分学习小组的考量标准。

每堂课应该留给学生10到15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想法。这样既让学生可以在同学面前没有拘束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了这样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鼓励。小组内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也不会有什么顾虑而不敢提出来,小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很顺畅的,他们共同研究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着学习的过程从而养成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学习促进自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学习是可以让别人代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教给学生一道题目的答案,不如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小组学习中教师做好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共同的研究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小组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充分准备时间,充分的思维活动时间,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好及时的评价,针对活动及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表现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三)培养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让学围在一起就可以了,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要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做的事情。学生选择的活动要能够结合教材、生活和自身学习实际的活动,伙伴之间遇到什么问题不能等靠,要鼓励学生共同研究发动脑筋解决问题。遇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才是学习主动的重要表现,学生亲自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极大的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互相弥补,在互相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学会质疑才能不断创新,质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态度。没有质疑精神的学生对什么事情都不会有热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质疑可以先从浅显的内容开始,比如语文教学从课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质疑,再从文章内容质疑,最后可以从文章反应的深刻内容进行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养成对周围事物的质疑精神。没有质疑就没有思考,学生在质疑的同时一定会对自己的想法有所思考,不管学生的质疑质量如何最起码他们在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锻炼。创新精神就是起源于对周围事物的质疑。

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结合生活设计活动内容

探究性学习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活动,这样让学生不要把学习成为一种生活负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小组探究学习的操作。生活体验帮助学习,而学生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又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彰显个性同时重视集体的智慧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核心人物的带领,有了核心小组长的带领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有方向感。但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核心学生的作用,在发挥学生的特长的同时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这样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学习程度基础上有更加优化的发展。教师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是重视活动期间学生的表现,还要引导学生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可以采取阅读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使用多媒体网络等为学习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学生的任何活动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当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解决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三、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点什么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好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活动内容。

3.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形成合作的能力,毕竟集体的力量是强调大的。

4.教师评价要准力求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教师评价还要做到及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准确把握自己的活动标准以及自己在活动中应该怎么做才更好。

篇5: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一、确定研究主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向导,更进一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味上一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特别进行洛阳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中原大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极其丰厚又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其中饮食习惯、特色饮食、地方风味构成了灿烂的中原饮食文化。而洛阳正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洛阳的饮食与它的文化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一提到洛阳的饮食,学生们便滔滔不绝,的确,家乡小吃品种丰富,风味各异,学生们对家乡小吃虽然都有所了解,但是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认识。他们只是能说出一些名称,当问及这些饮食的制作方法以及来历时,却是一问三不知。于是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何不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机会,走近家乡小吃,了解一下家乡的饮食文化,这样既开阔他们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对家乡饮食文化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呢?在我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和学生的讨论商量,我们确立了“洛阳饮食文化探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因此,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此次活动通过对洛阳饮食习惯及特色饮食的调查研究,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环境;通过学生对周边感兴趣的人和事进行调查、了解和访谈、咨询活动的开展,学会求知、做人、合作的本领;同时还借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制定研究方案

皮亚杰指出:“只有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地理解。”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大同和谐,我们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需要很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像洛阳水席这种极富历史文化内涵又深入普通百姓生活的活的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让学生结合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食,探寻美食背后的文化,着实重要。

所以,在设计活动时,我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了以下几点:

首先,讲究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安排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好奇感和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新知,又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其次,重视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中,我力求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上网、查书、观察、采访、社会调查、动手制作等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对饮食文化做全方位的了解,并增进一些富有时代气息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信息,以促进学生综合性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实践知识。

第三,发挥创造性。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开放式的活动中,往往能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在设计中,我争取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还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射和灵感的涌动。

三、研究过程 研究分四个阶段:

1、确定主题阶段

观看有关洛阳饮食文化的幻灯片、视频,产生了解洛阳饮食文化的兴趣。然后班级交流,说说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找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在确定主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自已的方法展开调查。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本课题在开展时的具体步骤,确定每一步的具体工作;设计采访调查表,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分组利用课余及双休日采访家里或社会上的老人、成年人及身边的同龄人,了解家乡小吃的品种、来历、特点、制作过程等。

洛阳传统饮食问卷调查 你的年龄在?

A、15岁以下 B、15岁到30岁 C、30岁到50岁 D、50岁以上 2 你对洛阳传统饮食了解多少?

A、不了解 B、一般 C、非常了解 3 你比较喜欢哪类食物?

A、偏辣 B、偏甜 C、偏酸 D、其他 4 你觉得洛阳小吃好吃吗?

A、好吃 B、难吃 C、一般,还可以 5 在洛阳特色饮食中,你比较喜欢哪个?

A、洛阳水席 B、铁谢羊肉汤 C、其他.6 你喜欢的饮食地点?

A、中式餐厅 B、西式餐厅 C、家里 D、其他 7 您对进餐的基本仪式有讲究吗?

A、十分讲究 B、在重要场合时十分讲究 C、不讲究,很随便、8 你偏爱的饮食种类?

A、风味小吃 B、传统正餐 C、快餐 D、其他 9 你对洛阳饮食文化有何建议?

2、研究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特长分组。并制订活动计划,各组交流活动计划。最终,确定研究计划。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可以自主地去征求教师的意见,必须自主地确定课题。

采访调查表汇总,交流采访后的心得体会,指导学生完成《洛阳饮食文化探究》小组活动方案,并交流 ;分组活动,了解一种家乡小吃的制作过程,并搜集、整理饮食背后的文化知识。

3、成果汇报交流阶段

各小组按计划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小组之间互动,资源共享,使资料查找途径及储备更完整。然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资料。举办《洛阳饮食文化探究》交流活动,分组讲述饮食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会。

本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确定不同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着眼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这一系列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课题总结阶段

学生分小组汇报本组人员分工、活动目标、活动经过、调研途径等情况。通过口头展示,投影片展示等形式进行汇报。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洛阳饮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结合实践过程谈认识、谈收获、谈感想、谈建议。

四、活动总结

《洛阳饮食文化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活动研究范围广,资料容易搜集。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师生都受益匪浅。

洛阳饮食是最具文化味儿的豫菜,是中原菜系中的精品,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华章。东鲜西辣,南甜北咸,洛阳饮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传承性和主体性。它调和南北口味,兼收并蓄,显示了河洛大地的开放、包容和自信,展现了洛阳这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无穷魅力。要做好文化传承,就要有包容性,既要把原有的精华保留下来,然后还要有所改进。《文心雕龙》上讲“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就是继承传统,只有继承传统才能丰富;变就是发展变化,只有发展变化才能长久。

1、通过对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洛阳的一些饮食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饮食背后的文化认识更加透彻。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洛阳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2、养成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共享;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也让学生从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3、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上互联网,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

五、研究成效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我们自创的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某些课题或专题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我们的自主学习为基本方式,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做,是重过程不重结论的开放性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对发挥、发展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我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总目标。它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它要求指导老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现实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问题并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记忆性问题,而是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指向我们问题意识的培养上。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这不仅有益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

4.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增强责任感。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去确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之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篇6:实践活动过程性材料

抚宁县大新寨学区四通学校

组长:俞佳音

组员:程雨晴 孙卓 马雨萱等

指导教师:董海强

一. 研究性计划

(一)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分类走访调查法、行为指导法,教育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爱家乡前测与后测问卷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对比,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14.9—2014.10

工作内容:

1、理论知识的储备。

2、依据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3、培训,写好培训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2014.11.1—2014.11.15

研究阶段:学习理论,明确个人职责,课题研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

1、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2、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3、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4、调查交通工具的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5、调查了解家乡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中及时与家长联系配合学生调查、搜集了解相关内容,并把成绩与作品纳入成长记录册。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激励作用,做到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学校评,使活动开展更有实效性。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14.11.16—2014.12.1

①、完成资料的整理、归类。

②、完成结题报告。

③、结题

二. 小组分工明细

全班一共36人,以招聘的形式选出总经理,策划部,宣传部,外交部,文秘部,后勤等。负责应聘的则是不想参加应聘的同学代表和老师。有意愿的同学来应聘,自己准备简历,最终选出总经理一人,俞佳音;策划部部长,马雨萱;宣传部部长,孙卓;外交部部长,程雨晴,文秘部部长,吴绍佳;后勤部部长刘宝华等人。组员由各个部门的部长亲自挑选。

三. 活动纪要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14.9—2014.10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2014.11.1—2014.11.15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14.11.16—2014.12.1

四. 活动研究报告

研究结果表明:以中学生爱家乡美德教育研究为主题,培养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新世纪崇高的道德素养的一代新人,在我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1、挖掘资源优势,注重学科渗透,在体验中升华爱家乡美德。

在爱家乡体验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而爱家乡体验活动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

通过开展“神奇五道沟”展示课,在学生心中树家乡的良好丰碑。本堂课是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后辅助的一堂展示课,能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多方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家乡美景和美食作为探究内容,学生自始至终有一种亲切感。并注意现场资源的利用,把听课的老师当成游客,现场互动,师生、生生融为一体,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听说读写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等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2、爱家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立自理性

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乡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乡的一切事情,学会作家乡的主人,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

3、爱家乡实践活动,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4、爱家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公德

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学生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家乡,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5、学生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6、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亲身经历了研究,在专业成长中有所收获,教学中自觉有效地进行客观地、有效、积极地指导、评价,并创建评价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将评价扩展到学生学习的过程。

五. 活动体会

本节课历时尽一个月的时间,从给大家布置任务到大家搜集资料,到资料分析和整理,再到小组成员的资料整合,到成果汇报课的练习,这节课的成果汇报实属来之不易,活动的过程全部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老师充当的是“配角”,在同学们有问题有疑惑的时候,帮助他们解决,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瓶颈的时候,给他们一些相应的帮助。成果汇报课主要也是一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引出课题和总结结尾,引发学生的思考。纵观整个实践活动课,我课后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评价,有如下几个问题;1.教师的指导方面:因为要兼顾学习和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有的时候会顾此失彼,无法正确调节好时间,分配好学生的时间,是我的问题,这个实践活动课是我要长期开展的,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我要长期坚持。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搜集资料的局限性:由于设备有限,很多同学把他们的调查对象设在了自己的亲属,自己的小家庭当中,但是没有对一个信息的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有的同学家里没有电脑和网络,所以他们搜集的资料有一些会不具有典型性。

3.学生的参与问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变化比较大,有的同学不是那么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当中,所以会出现一个小组里面有的同学在活动,有的同学没有事儿的情况。4.成果汇报课上的分析:

⑴ 对于家乡美景他们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于家乡的问题,没有找的全面,对于信息的搜集也存在不严密性,这是我在分析资料的时候没有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是我需要改进的。

篇7:指导青年教师过程性材料

寿县茶庵镇谢埠小学

张云好

何文青是我校申请招聘的特岗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教师的行业还较陌生,没有教学经验。如教材的驾驭、课堂的调控、学生的管理、教学流程的设计等都存在不足。根据学校安排,我负责何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指导帮助工作,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指导培养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练好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课前钻研教材尤为重要。领会新课标,学习新理念是备好课的第一步。我和何老师结合教材内容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知识,设计好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①教材分析。教师在熟读教材、精通教材的基础上,让教材走进心中,达到人本合一,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较好地预设课堂。我和何老师有时为上好一节课,反复钻研教材,有时需查阅大量资料,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习的主体是一些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有所差异。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堂环节,采用适当教学手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好高骛远,一味追求“时尚”。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具体内容,表述要明确。③教学重难点与关键不 可少。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对教师和学生教、学成败的最起码要求。教、学具的准备应根据课的内容分别对待,不一味强求。④教学过程是备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取决于教者对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取决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由兴趣导入到新知探索,从理解巩固到新知运用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无不体现教师的用心与付出。⑤课后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安静下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足够的尊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小何老师聪明好学,很快在备课上不仅掌握了备课环节,而且备出的课质量很高。

2、精心准备上好课。“上好课”不等同“能上课”,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教师具备多种教学技能。①学会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和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发现、思考、理解、把握所要学习的新知。情境设计要有情节性,生活性,富于挑战性。表现为语言描述、实物演示、图画观看、音乐渲染和多媒体运用等。②活动创设与组织技能。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对活动环节进行质疑,提 出问题,提示矛盾,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预设在活动中质疑、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如何交往对话。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对话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方式。教学中不是教师“一言堂”了,是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与教师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围绕学习目标整体性设计提问,注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循循善诱,让师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新的学习任务。④多媒体使用技能。对年青教师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不成问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大有意义。我们要学习简单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大胆尝试,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为此,我们常常一起制作课件,何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出色。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俩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两学期我共听何文青老师12节课,指导他如何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作业批改。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有效的作业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①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评语书写要工整,评价要恰当。②教师对学生作业要严格管理。对作业马虎拖拉、缺交等现象要及时批 评教育,做错的要更正。③作业批改要及时。④教师可准备“作业批改”摘记本,做好作业批改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⑤作业讲评要鼓励先进,启发和帮助后进,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⑥作业批改少些“×’,多给点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在作业批改上,何老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做到精批细改,反馈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

4、学业评价。学业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与条件。着眼于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而和谐地有效发展。①有效评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找出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到达成功,获得发展。②有效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动力。在学业评价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然后给予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业评价成为解放学生的起点,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信心,得到全面健康,有个性,主动地发展。③用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过去的评价是教师说了算,以分数定胜负,在评价上容易出现错误,而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更能使学生进步。分数不在是衡量学生唯一的尺子,学生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同样是好学生。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数,总结学习方法,不断进步。分数不是衡量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也不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搞好下一阶段学习。

二、积极教研,提升专业发展。教学离不开教研。校本教研,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走符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开展适合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每位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学校始终坚持校本研讨,每周五业务学习,集中备课,让第一个老师上汇报课、公开课,并做好教学诊断与评议。特别是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中来,以教研促进教。在我的帮助下,何文青老师每学期都上公开课,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了镇、县优质课大赛,并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

篇8:英语作文过程性评阅方式的研究

一、传统英语作文评阅方式的弊端

1. 教师评语模糊化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 教师的评语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都以“good”、“perfect”或是“A”、“B”、“C”、“D”定母一带而过, 并未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做进一步的分析。即使偶尔出现一些评价也显得非常模糊, 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并未针对作文的内容进行针对性评价, 而是说一些诸如“语法错误多”、“主旨不突出”之类的套话, 这样就对学生的理解形成了很大障碍。还有的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分析的时候, 过分注重语法错误, 而对于文章的结构形式是不是新颖, 主旨是不是突出等问题并没有深究。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都集中在纠正语法错误上, 这俨然将写作课当成了语法课的延伸,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会把过多的精力都集中在语法上, 从而使写作的创造力以及结构表现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学生的具体的作文中, 往往有些句子本身并没有什么语法问题, 但是联系上下文就能看出这句话实际上对于语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而这种问题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去就“句”论“句”了, 应根据文章的结构以及中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师评语中很难出现, 这是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2. 教师评语模式化

对英语作文进行评阅本身需要占用英语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阅的时候往往都采取模式化的评阅方式。这些模式化的评价一方面缺乏针对性, 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哪里存在问题, 学生的努力也无法在作文里面得到尊重, 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教师这种模式化的评阅, 也不能将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映出来, 这样对于教师教学目标以及计划的调整造成了很大的迷惑性。教师不知道自己学生真正的作文水平如何, 由于对于作文的评价都是采用模式化的评语, 学生们很可能投机取巧, 利用从别处抄来的作文简单修改来蒙骗教师, 教师由于对作文的评阅缺乏全面的认知, 对于学生整体的作文能力也缺乏必要的了解, 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恶性互动。这种恶性互动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不利于教师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提高, 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影响。

3. 教师评阅主体化

教师在整个评阅过程中, 无疑担当了“主体”的角色, 从拟定作文题目、指导作文写作、作文评改到最后的班级讲评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学生在这里的有效参与非常少。而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才是知识的掌握者和发扬者, 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土壤的话, 他们很难成长起来。教师给学生的评语是对学生作文的唯一的反馈, 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众多, 所以学生在修改的时候很难针对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深刻的交流, 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作文思路是教师的, 作文的词汇是教师的, 作文的修改也是教师的, 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被激发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易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学习和练习的时候也缺乏必要的动力。

4. 评价效应即时化

教师在作文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评语的模糊化纵然对学生的写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毕竟是外因。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 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上只注重分数的高低, 而轻视教师在作文练习时所给的评语。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并未形成经验, 教师的评语只是当时在他们的脑海里存在了短暂的时间, 而并没有系统地形成写作经验, 这样在下一次写作的时候, 往往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由于长时间的知而不改、教而不化, 使得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缓慢。

二、英语作文过程性评阅方式的特点

1. 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

作文过程性评价实际上是评与改的一个良性互动, 它调动了众多的评价方式, 除了以往的教师评价外, 还引入了自评, 即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 能够使学生调动自己的写作经验,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及时的检查。互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把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同桌, 或是和关系好的同学进行相互评价,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评价自己, 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小组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小组, 在组内对组员的作文进行评价,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众人的智慧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提升。

2.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进行英语作文评价的时候, 要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既是写作的主体, 同时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单向的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反馈,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指导, 能够将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烘托出来, 通过评改的多维化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语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 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作文写作模式。

3. 评价主体多样化, 评价内容具体化

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采用单向的评价方式, 学生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相应的评价, 而一旦教师的评语出现模式化或者模糊化的情况, 学生很难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样不利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而过程性评阅方式让学生成为评阅者, 学生通过自己评价自己的作文, 能够很好地省察。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作文, 不但能够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还能对出现在其他学生作文中的错误, 加深认识, 不在自己的作文中出现。通过这样的角色的转换, 学生就能够进行换位思考, 在写作文的时候同时扮演着“评阅者”的角色, 从而对学生起到内生性的激励作用。

4. 发挥评价的交流作用

多种方式的评价方式大大加强了作文评价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这样实际上能够对学生起到互补的作用, 在互相评阅或者小组评阅的时候, 需要充分地交流, 而这种交流能够使学生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反馈, 这样不但对自己的作文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还对别人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充分吸收。通过过程性评价方式的推行, 使得学生之间的英语写作交流更加密切, 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相应的提高和进步。

5. 体现评估的激励功能

过程性评价方式, 大大扩展了评价的途径。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相应的评价, 还能从同学中得到客观的评价, 这样的评改氛围, 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得到众人的认可, 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 促进学生经历自我省察、自我提高、群际交流、评改循环等有益的教学提高过程, 大大增强了过程性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英语作文过程性评阅方式实施步骤

1. 评阅指导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阅中的主体地位, 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评阅指导。虽然说过程性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评价标准, 并且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也不尽相同, 这就决定了评阅指导的必要性。同时实行评阅指导, 还能为学生评阅提供一段时间的过渡, 通过这个时间的过渡, 学生不但能够对评价的标准有所理解, 还能增加学生对于评价工作的热情。为了能够使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评阅者”的身份, 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 评阅方式的介绍。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过程性评阅方式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教师需要对其新的形式、流程、特点以及意义进行必要的说明。教师要对学生讲清楚, 其在评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并传授其必要的标准、技巧, 使其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评价, 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2) 列出常用句型。

虽然教师已经讲了一些标准和技巧,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评阅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行为, 所以教师就需要列出常用的句型, 对这些句型进行必要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输入, 学生就能对评价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条目、准则, 这样才能在实际评价的时候有的放矢。

2. 评阅过程

(1) 同伴评阅。

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 就可以正式进行过程性写作评阅了。在评阅的时候, 首先要进行的是同伴之间的评阅, 同伴评阅的操作是这样的:教师将学生的作文收集到一起, 并随机将这些作文发给学生, 但是要确保不能本人评阅自己的作文。学生拿到需要自己评阅的作文, 认真回忆教师所传授的评价方法, 一边回忆思考一边进行评阅。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认真写作, 由于自己的文章要被其他学生评阅, 所以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需要认真, 以防止在同学面前没了面子, 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知识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好处。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 能够扬长避短, 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且及时改正, 达到在现有水平上的进步。

(2) 自我评阅。

同伴评价之后, 学生就要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同伴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 学生要进行及时的修改, 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检查, 在评改完别的同学的作文后, 学生获得了新的认知和新的写作技巧, 因此在重新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评阅的时候, 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但是有些同学在这个环节总是喜欢投机取巧, 对于自我评阅环节不能引起重视, 往往利用同伴的评阅结果, 稍微改动一下就变成了自己的评阅结果。这既不能达到对自己思维能力的锻炼, 也不能主动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在自我评价的时候, 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这种情况, 教师需要对自我评阅的内容向学生进行必要的交代, 要提倡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中心、内容等对文章进行评阅, 而不能只是检查基本的语法, 这样对于学生的提高是有限的。

(3) 小组评阅。

小组评阅扩大了同伴评阅的效果, 通过设置小组, 学生在组内读出自己的作品, 其他组员做好相关的记录, 这个过程既是一个纠正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学生不但能对其他人的错误有所了解, 还能吸取别人的优点,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经过小组的全面评阅, 学生的作文经过详细的分析与修正, 各个学生也都获得了相应的收获。之后, 需要小组长对本组的情况进行总结发言, 主要是阐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改进的措施。

(4) 教师评阅。

虽然单一的教师评阅是不值得提倡的, 但是教师评阅是整个评阅过程最具权威性的,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经验都非常丰富, 对于作文的见解与认识也更全面。在经过前面三个环节之后,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质的评阅, 即参考前面三个环节的评阅结果, 对错误的评阅及时纠正, 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评语要以鼓励性为主, 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

3. 讲评与整理

(1) 评阅讲评。

在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阅之后, 就需要对作文进行讲评。讲评主要是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还有一些典型问题, 这些问题是写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的讲评要引入同伴评阅、自我评语以及小组评阅的相关内容。并选取相关例文进行分析。讲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避免产生这些问题。

(2) 自我整理评阅。

这是过程性评阅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评阅之后细心地整理评阅后的文章, 认真地思考批改后反馈的意见, 总结评阅后作文当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亮点”和优势。同时, 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笔记, 记录自己在评阅过程中的体验、心得、感受和收获, 记录自己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点, 并把修改后的作文完整打印, 与评价量表和被修改过的作文原稿一起存档。

自我整理不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整理学习资料的好习惯, 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帮助, 通过过程性评阅方式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陈柏华, 陈冬梅.英语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翔.学生能够掌握互改技巧吗.国外外语教学.2004 (1) .

[3]章联.EFL写作中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法的比较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4) .

[4]李学书, 谢利民.合作性学习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论丛.2007 (9) .

[5]张莹.成品写作法向过程写作法的嬗变.外语研究.2006 (06)

[6]余苏, 连燕华.成果—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6 (0) .

上一篇:三年寒假作业下一篇: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