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课题研究

2024-06-17

探究性课题研究(精选8篇)

篇1: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学习课题小结

花园小学杨柳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探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2、探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4、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

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

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

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

入深作出回答。

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2)既要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独立研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研究,去发现,去再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期间的过程往往是独立的。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研究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环节: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研究、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四、探究性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大纲提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条件确定、结构良好、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标准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必

须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篇2:探究性课题研究

【问题的提出】

有一次去爬山,走在路上,天突然下起大雨,半小时雨停了。后来我抬头往天上一看,看见一道漂亮的彩虹挂在天空。咦,为什么彩虹是彩色的呢?

【问题的猜想】

1、因为彩虹有彩字。

2、因为彩虹喜欢各种各样的颜色。3.因为彩虹本来就是彩色的。

4可能是彩虹就是有很多中颜色,它希望人们的生活就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

【问题的解决】彩虹(Rainbow)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彩虹七彩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赤、橙、黄、绿、蓝、靛、紫。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形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①

【参考书目】 ① 百度百科 【我想说的话】

篇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 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

当老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并提出问题时, 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 拘泥于统一的学习模式, 学生可以自由开放地进行讨论, 思想不受拘束。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多解释多结论的探究式讨论方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 充分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祖国的未来要依靠新的一代去开拓和创造, 因此, 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动力和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时, 由于结果具有未知性, 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在收集并整理好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 各抒己见, 积极听取和吸引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并进行汇总研究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大型的活动或重要问题的探究中, 通常要进行小组合作, 共同研究以便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进行小组合作时, 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 合理分配任务, 扬长避短, 积极参与活动, 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 在讨论时以问题性方式进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探究式方法要想被合理有效地运用, 一定要以问题性为主要形式来呈现内容。在活动中, 教师不断地提出针对性问题, 引导和点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从旁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合理的提示和反馈,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否则, 若一直任由学生自我发挥, 很有可能使学生思考跑题, 误入歧途, 难以解决问题,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探究性学习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 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 促进知识的整合

阅读是高中语文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阅读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还可以促进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拿来主义》时, 作者通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各种事实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深刻论述了对待外来文化和外国事物时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思考, 使学生明白不仅在国际关系事物中应该摆明态度, 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也应该辩证来看, 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而不能进行生搬硬套, 盲目拿来。

(二) 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分析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出现的文章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文学内涵和深度,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分析的能力, 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众所周知,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以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为主线, 以贾府为缩影, 揭露了封建社会由强盛到衰败的历程。不同的读者对《红楼梦》有着不同的理解, 所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读者为《红楼梦》中众女子的才华横溢而折服的同时悲叹于她们凄惨的身世, 通过拜读她们的诗来体会和感受她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以便能够进行对话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还有的读者醉心于对《红楼梦》中礼仪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研究, 大获裨益;另有读者对《红楼梦》中的医学知识爱不释手;另外也不乏对《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进行分析, 以此来推断和理解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程等的读者。人们由于自身认知水平以及经历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也不同。作品阅读的多元化给作品增加了无形的魅力, 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促进了学生内在文学素养的提高, 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 树立人文观和世界观

篇4: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实施意义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既是对旧式数学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发起的冲击和挑战,更是思想进步、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向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地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什么是探究?美国教育工作者认为探究是包括观察、发现问题、确定已知结论、制定研究计划、解释数据、做出解答、交流结果、进行测评等在内的一种多层次活动。探究要求提出明确的假设,然后对假设进行批判和进行批判的和严密的逻辑分析,并把其他的可能性和可替代的解釋考虑在内。

探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潮流和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将探究活动的模式引入学习中,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做出假设,调动已有知识或查阅资料对每个猜测分析和论证,最终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应用

(1)定理、概念的探究性教学。数学中的定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抽象的,定理的得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从而揭示思考和论证的过程,体验探索的真谛。至于对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概念的形成规律来进行探究性教学。首先,设置情境,造成认知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讨;其次,辨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学生对概念做出区分;最后,验证教学成果,可通过让学生举例等方式来判断他们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2)命题的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将可以判断事情的语句称之为命题,也就是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学生积极学习命题时,要把命题和与学生个人有关的意义联系起来,尤其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并形成一套把言语信息引起的映象转化为构成该命题意义的表征映象的规则,在学生思维自由发散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教学。如: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命题的探讨。

首先,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引起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将生活中的问题自然过渡到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选取学习用具任意搭配出三角形,事实上它隐含了“任意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这个数学问题。其次,启迪学生,提示他们测量之前能够与未能组合成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引导学生向三边数量关系的探讨。再次,做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猜想。最后,按逻辑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展开对猜想的论证,“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即可有力论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命题。

三、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由表及里逐渐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又迎接问题带来的挑战,感受数学的严谨与魅力,从而亲近数学,融入数学。此外,在探究问题时,或自己完成,或小组交流讨论,或受到老师的引导,一直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老师的鼓励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动力。

(2)巩固所学的知识。数学学习相对比较抽象,当老师讲到概念、定理时,学生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数学题目的解决办法是多样的、开放的,单纯的用一两种解题模式套用在一类题目中,当问题稍有变化,便不会变通,无从下手。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点从何而来,可以通过哪些办法得出,最终全方位把握和深刻理解。在论证假设的过程中会重新查阅知识并调动之前所学,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对知识的记忆。

(3)形成科学的思维,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新知,掌握知识,更是要学会思考和认识数学世界。在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实践分析问题、交流评价,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数学思考及学习的思维。同时,给予学生启示:数学蕴涵于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严密分析,就有可能发现各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教学观念的改观,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挖掘合适的探究问题,采取适当的探究方式,使数学学习既有开放活泼的探究氛围,又能展开严密的逻辑论证,避免探究学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把探究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育改革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培养出敢于创新、用科学的数学思维探究问题的学生,应当引起教育工作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张云亭.探究性学习的几个基本问题,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一、物理探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对现行的课程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理念即将走进中小学校园,走入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此次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整个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认真思考,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改了传统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将物理假设为一种可以直接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将学生假设为 一种品质良好的容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这些真理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这些知识理清头绪,尽可能清楚地告诉给学生并使他们能重现。而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 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物理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目的、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首先顺应国际改革潮流,设计了31个“探究与做一做”的学生实践活动,意图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物理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一个切实的的落脚点。这就意味着在物理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一个依据。物理探究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

1.物理在哪里。物理在书本,在实验室,在电子网络,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学习物理与学生生活、生产实践互相联系,将学生生活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学习内容建构在事实情景之中,学习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物理与人文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探究无处不在。

2.物理如何教。传统教学关注学生“知道什么”,突出教师“教”,上课大多采用讲授法,知识被作为一个结果告知学生,强调知识点考核和死记硬背,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鱼”,物理素养不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差。现代物理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怎么才会“渔”,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等实践活动。

3.物理怎么学。学科的本质决定了物理的学习方法,人类具有探究的天性,探究是物理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对物理的理解。笔者认为开展初中物理小课题探究活动,以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进行设计和研究活动,给学生在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上构建一个平台。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态度和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本课题旨在通过物理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改变学生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三.物理学科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5.4----2005.5)

A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B.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C.确定实验班、对比班及实验评价方案;

2).实验阶段:(2005.9-----2007.5)

A.通过对《物理》教材内容的整理、论证,采用用教课书去教而不是教教课书,适当增补、联系实际、引进设计开放性题目等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课堂上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B.建立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组织形式,把握小组学习的应用时机,加强合作教学,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方案并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验过程,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课堂学习。

C.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结论和结果开放,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检测采用小组和全班互评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优势,及时检测,及时反馈。

D.设计部分电教教材,自制CA I课件。

E.组织一些学生的课外调查、课外实践等课外活动。

3).总结阶段:(2007.5----2007.9)

A.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

B.整理教学设计系列,做好成果汇编。

C.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措施

1.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本实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对目前的物理学习方式的改革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本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基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本实验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物理教研员和初中物理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4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尝试性行为,表现为弱的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

搜集信息能力 坚持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物理资料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物理资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物理资料 尝试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物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 独立地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尝试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独立地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尝试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独立地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模仿探究,解决问题参与能力 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主动地要求回答老师的提问 不提出问题,跟着教师或同学的问题思考,较少举手发言 从不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极少发言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产总想表现自己 较少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并有时表现自己 从不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并畏缩极少表现自己的交住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 喜欢与他人沟通 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凝聚力 在群体中有凝聚力 在群体中没有凝聚力追求理想和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 遇到困难和挫折,经鼓励、督促才能坚持 害怕困难,遇到挫折就退缩适应能力 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愿意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拒绝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在群体中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不自私 在群体中有时乐于助人,互相合作,但自私 在群体中自私、霸道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 逃避矛盾,做和事佬 不辩是非,纵容不良行为语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解释、分析并记住他人所讲的内容 有时倾听他人的讲话,说出他人所讲的内容 对他人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并具说服力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 表述

观点时,语无伦次评价所读材料 解释、分析、概述所读材料 描述所读材料灵活动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表述观点 采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表述观点 尝试运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者方案,表述观点读图能力 灵活地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独立地完成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善于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灵活地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能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尝试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思维能力 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氏解释数据和信息 能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息 尝试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息使用一些特殊的现象,分析归纳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 能从一些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 尝试从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运用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能运用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尝试运用一般的物理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灵活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喜欢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尝试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发展能力 有明确的目标,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目标不明确,有上进心,不甘落后 没有目标,自甘落后坚持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到不足 重视他人的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 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骄傲自大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喜欢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判断 不能辨认各种事物和问题坚持采用将他人有益的建议,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不足,并转化到行动中 重视他人有益的建议,纠正、补充自己的不足 对他人有益的建议不不重视,我行我素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重视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趋势

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注可持续发展 不关注可持续发展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探究,就是探讨追究。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分析解闷问,是探究;从小的方面看,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或用法,也是探究。探究,是过程,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性去学习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养成物理精神和物理态度,掌握基本的物理方法,提高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结果,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

3、物理探究性教学,就是重在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理念,强化实践意识,培养物理精神。学生了解了科学规律,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今天或将来他们就能够自学物理、自主灵活地运用知识,能更大程度上发挥才智。由此,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探寻物理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探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点,探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时空的运行规律。也寻找切实可行的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

4、实验前的学生探究活动情况

1)学生调查:

(1)你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方法上物理?

A.示范的方法,如讲授例题.B.研究的方法,如研究二力平衡条件.C.实验探究的方法,如测一墨水瓶水的质量.(2)问题:在“大气的压强”新课学习刚一开始,教师就演示了“雪碧瓶变瘪”的实验: 你的想法是:

A.希望自己亲自演示一下这个实验.B.教师马上解释雪碧瓶变瘪的原因.C.自己迅速阅读课本开头的一段话,以明了其原因.D.教师稍候一会儿,让自己猜想可能的原因.(3).运用多媒体,揭示事物本质,优化教学过程

1)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物理课教学中,有很多章节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特别是“宇宙”,用实物是难以展示在学生面前的,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4)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

(5).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的内容:

我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物理探究中,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组织讨论,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争辩与反思,质疑和释疑,激励与评价,开放思维,开放

课堂,开放时空,构筑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小课题探究平台。

1)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从重力学习联想到大气压,液体压强和浮力知识,链接“神舟”5号飞船、潜水艇的基本原理。

2)参加一个探究活动,获取一个技术性成果感受。探究自然界和生活中光和电现象,自行车增大摩擦力的措施等。

3)自然观察探究,实验探究,文献调查探究等探究方法的学习。观察学校桂花生活习生;探究我们的地区气候特性;SARS病原体、禽流感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文献和网络调查,展开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4)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综合研究一个问题。水对生命体及经济的发展的意义;洗洁精的污染试验。

5)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废电池对水质的污染;化工厂和度假村的选址。看美国NBA,话青少年的运动和能量需要。

6)增进对物理技术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学生物理实验中应用数据图表进行评价的方法等等。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

1.实验中的学生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着实验。

2.外显程度较高的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特征容易被观察到,但外显程度较低的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特质则不易掌握。

3、实验中的教师由于条件限制和各自的能力水平,对学生的了解和施评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总结经验,编制一套更能体现该评价指标、可量化、可操作的试题,更科学地让学生对其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自评,然后将教师的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得出更为合理的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后坪中心学校

作者姓名:兰海军

篇6: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九年级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关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的重点。

在我校化学教学中,教师们能有意识地将主题性教学理论,构建成学习理论运用于化学教学,探索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多、周期短,施教于能力一般和偏低的学生尤其困难,九年级化学教学究竟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什么?作为我校研究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其实践价值在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向重能力、以学生为主、重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向发展,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逐步建立“探究—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注重化学与STS教育的实践。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3)找准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进一步密切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4)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整合。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研究力求在化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其中包含“探索—发现—创造”三个核心环节。探究,即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现有条件,有目的地、主动地探索研究。发现,是学生探究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发现这一环节又进一步引出创造这一最终指归。化学教学中创造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小发明,更重要的是掌握能产生知识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能重新认知、重估价值等。

理论上有: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重要成果;2.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发现法”和“探究学习”理论;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5.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

四、研究的内容要点

(1)建立化学学科“探索—发现—创造”的研创式教学新模式。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探索—发现—创造各环节及其有机联系上进行深入研究,在课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分面进行全面研究、总结。

(2)密切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研究化学综合课课型及活动课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

(3)建立本课题研究信息资源库,形成化学教学校本课程。(4)注重在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社会反馈情况的研究,加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密切化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并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

五、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日本将培养“生存能力”作为教改的基本方向。

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发展、实践、创新”的改革思路。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理论学习、钻研与借鉴,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运用自己的眼光来筛选。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大面积研究我校学生化学素质,了解其特长与发展方向,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个案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方法。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认真探索、总结。建立各自研究课型的教学模式,运用方案设计、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结题报告、活动记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和交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兄弟学校的经验,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与其他没有进行课题研究的学校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起始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

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和理论支撑,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论证课题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

2、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阶段(2009年9月~20010年12月)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

完成形成阶段:实验班与非实验的同类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3、结题推广阶段(20011年1月~20011年6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各子课题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并作鉴定,撰写课题论文、整理各类资料,请有关专家鉴定。

篇7: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研究1

在中小学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推行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精神。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已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文拟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所谓“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地选择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而获得新知。二是培养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即通过探究过程,能够甚至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的知觉能力,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探究能力。三是使知识能力同步到位。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体验,使知识掌握很自然,理解更深刻,学习效率高。学生在注意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探究学习中,首要目的是培养探究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去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四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实践证明,一个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能力和知识,如果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识仍然不会发挥作用。反之,即使他的能力不足和知识面不宽,如果有了积极的探究态度和旺盛的热情,那么,他的能力很快会提高,知识很快会拓宽和深化。可见,探究的心理态势,在发展探究能力,探索未知世界方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探究态度和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以上主要论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机械传授、硬性灌输等包办代替现象,努力做到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反馈探究学习的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总结等,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多边活动”。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探索

根据“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但一般遵循的程序是:

创设情境 确立目标 激发动机→自主探究 尝试解决 发现问题→交流反馈 解疑释疑 启发导学→反思论证 科学抽象 整理结论→强化训练 总结巩固 迁移应用

上述仅是一种科学方法的逻辑,同实际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现实的探究并不是那么平坦的。它需要种种必要的情境——反反复复地尝试错误,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派生,需要理出头绪的细心与耐心。很多情况下,提出的假设若被验证推翻了,它可能导出新的发现……这样的教与学,要求学习者具有反叛权威的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和独创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示例:原电池原理。1. 确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原电池装置的原理。

②理解原电池电极反应原理,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

③掌握原电池概念和用途(联系干电池)。

(2)能力目标。

①能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并会做实验。

②能将原电池原理与常见电池联系起来。

(3)态度目标。

①对原电池装置能“发电”感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对原电池原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兴趣。

2. 探究学习过程。

师:展示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电池。让学生看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开亮手电筒片刻或听一段干电池收音机放的广播等。引入课题:这些电池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原电池原理”。激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屏幕投影展示:请同学们自己做下列实验。

①同样的两锌片插入稀硫酸,观察并记录现象;将两锌片上端连接在一起,观察并记录现象。

②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观察并记录现象;将锌、铜上端连接,观察并记录现象。

③在以上锌片和锌片、锌片和铜片之间连接一电流表,观察并记录现象。

④用干电池判断电流方向,与上述实验③作比较,观察并记录现象。

师:实验①为什么两锌片连接前后现象一样?电流表为什么没电流?

生:同样的两锌片,连与不连都一样,因金属相同,没有电势差,所以不可能有电流产生。

师:实验②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请看教材中图4-23及教材中对实验的分析,记下要点(可相互讨论)。学生通过看书,原电池原理的概念已基本形成。

屏幕展示:结合实验总结分析,并填写下表(表中需填内容开始是空白,学生填完后再以此作对比,对自己填写的情况进行评价 表略)。

师生总结原电池装置、电极反应、电流方向等(略)。

师生:举例说明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师生共同讨论。

屏幕展示:

练习1:用铜片、锌片、西红柿、电流表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通过实验看到用西红柿能发出电来,感到特别有意思,学习兴趣倍增。

练习2:已知氯化铁溶液能与铜发生反应:

Cu+2FeCl3=2FeCl2+CuCl2

根据这一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提供的材料有锌片、铜片、碳棒、氯化铁溶液,1.5 V小灯泡、导线等。

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特别是电极材料的组合有铜片和锌片、铜片和碳棒、铜片和铜片等。同时还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铜片和锌片作电极,在该反应中谁为负极;都用铜片作电极,能否形成电流;反应能否进行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和实验,选出正确的电极材料应是铜片和碳棒。反应为:

铜负极:Cu-2e-=Cu2+

碳棒正极:2Fe3++2e-=2Fe2+

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原电池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产生一些新的发现,特别是对电极材料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原电池真的能“发电”时,无不精神振奋,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成功的喜悦,学习的效果能不好吗?

三、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的优势

对同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实践证明,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而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我们经过三年的实施与探索,发现“自主探究性学习”适用于各种课型和各类教学内容。当然,要做到充分发挥其优势,还需要教师做很多细化工作,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等,都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并努力做好

以下几点。

(一)设计探究性学习提纲

对一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如化学平衡、盐的水解、元素周期律、电离理论等,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有困难,所以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的提纲,以帮助学生探究,效果更好。

(二)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优势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做到:一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二是少做验证性实验,多做探索性实验;三是对教材进行改进处理,如有些内容靠教师干巴地讲解,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改为实验探究的方法,学生立刻兴趣倍增,效果极佳。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所以探究性学习必须紧扣教材。如讲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一般应采取展示实物,或列出学习提纲、表格,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它们的性质,这样获得的知识灵活,记忆深刻,比教师一讲到底好得多。再如,教材中大量的“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素材,教学中要尽量用好。

(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要视教材内容而定。它可以是一整节课的内容,如高中“合成氨工业”的教学,因是在刚学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之后,所以整节内容都可以根据上节学过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教师只起引导探究的作用,这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上节学过的内容,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了新知,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也可以是对某一教学片段的探究,如“镁和铝”一节中讲氢氧化铝的两性时,采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用事实证明了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其效果可想而知。

(五)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模式,它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矛盾,相反,有时需要与“学案导学”“学议导练”“启发诱思”“小组研学”等教学模式密切结合,这样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效果会更好。

(六)需要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配合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提供充足的材料(教具、实验用品、声像制品、文字材料……)才能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03-4-8 已经阅读838次

李德胜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

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 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 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 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一)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 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加强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的化学 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 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 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 改革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把 “乐于探究”作为课改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 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提出教材要 “有利于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 学生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 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 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着眼点放在与国际接轨 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探究性学习的 研究势在必行。

(三)教改的启迪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宜昌市长阳土家族 自治县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历经了四个大的阶 段:第一阶段是1984---1988年,开展了启发讨 论式教学法的初步研究,总结了此教学法的主 要课堂教学模式及此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思想; 第二阶段是1989一1992年,开展了启发讨论式 教学法的推广和运用研究,探究此教学法在城 镇和农村中学的适应性;第三阶段是1993---1996 年,进行完善此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体系研究; “第四阶段是1997---2000 年,开展此教学法中学 ’习策略的研究,探究学生学习化学心理过程的 诸方面因素,在这四个阶段中,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成果类别各异。但广大教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从改进、完善教学方 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从 实施教法指导学生学法,从而在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意识,获取认知技能,进而开发其学习潜 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 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为了国家新的 课程标准能顺利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子课题

1.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群的研究。

2.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策略的研究(动机、兴趣、潜能)。

3.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4.初中化学利用实验与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目标

1.形成新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 展取决于人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 革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种教育新观念的形成不 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主动性,而且注重 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 展需要在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 接世纪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 养方面的保证。

2.构建新模式。变革化学学习方式,培 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构建教学的新模式和 方法群,充分利用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科学 设计教学框架,应用教育新理念,研究探究性 学习的多种模式,使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中主 动积极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培养新人才。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化学教育应通过化学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面的培养来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 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促 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开拓创 新型人才。

(三)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积极作 用,努力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问 题的一般方法。

2.创造性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独创,把新颖独到的理念、行为和结论作为评价的重 要指标。

3.开放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努力激 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设定标准答案,而设计研究性的问题群,启 发学生逐步探究,从不同的侧面研究问题,得 出开放性的结论,在开放中探究。

4.互动性原则。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 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校 外人士等多方面的互动交流。互动手段可以是 谈话、书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互动中 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的新火花,使探究的问 题有深度、有广度。

(四)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1.教学过程中如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教学活动成为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营造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构建探究 性学习的新模式和方法群。

3.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形成科学的评价 机制。

(五)探究性学习的组织方法

探究性学习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 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在这些 要素中核心要素是“提出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而问 题可来自于教师、学习材料或社会实践等,问 题的提出适合学生与否及其科学性、实践性都 会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成与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探究性学习切实 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 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 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 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课外探究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和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现结合我县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实际,呈现其中的一例。

探究的课题: 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提出问题。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基础上,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很容易提出这样的问 题:既然氧气和氢气都可用排水法收集,那 么,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呢?

2.作出假设。学生通过氧气和氢气制法 的比较、分析、回忆、猜想会提出多种假设:(1)可用排水法收集;(2)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3)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4)不能 用排水法收集;(5)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 集;(6)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7)既可 用排水法收集,叉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科学探究。

方法1:实验探究。

(1)准备好碳酸钙(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l:2)、澄清石灰水等药品和大广口 瓶、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双孔 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玻璃棒等仪器。

(2)学生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二氧 化碳,再分别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 排空气法收集三瓶二氧化碳,然后用蘸有澄清 石灰水的玻璃棒伸进集气瓶口检验。

方法2:文献探究。

(1)通过查阅《无机化学》、(何家傅编 著)知道101 kPa、273 K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 0.88体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稍溶于水。而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大多数炔烃在同温、同压下 比CO2的溶解度大,许多炔烃是可以用排水法 收集的,从理论上分析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收集。

(2)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这 样的叙述:“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了碳酸。碳 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只有不足4% 的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生成碳酸,况且碳酸易分解又生成了二 氧化碳,所以对于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来说,二氧化碳少量溶于水的损失就微不足道了。

4.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和文献探究,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得出以下共识。

(1)二氧化碳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用排水法收集。

(2)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介绍了氢气既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可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只介绍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正是留给我们的探究课题。

(3)实验探究讲究实践性和科学性,培养 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文献探究 能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搜集、整理、比 较、推理等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 弱,活动的场所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教材也可源于生活实际。只有学生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 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才能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摘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中学理科)

课题研究论文

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中学 李 建

化学实验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亮点。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内容标准五个一级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将“探究性学习”切入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设的治学方法。同样,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可以开启探究性学习之源

问题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头脑所产生对事物的疑惑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个体去积极思维、去探究、去解答疑惑。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所以创设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能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摆放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橡皮塞、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有同学可能会问:“老师,今天桌上放这么多仪器干什么?”我们老师就可以趁机引导:“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想一下,这么多的实验仪器,都有什么用?今天老师要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看你们能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认为最理想的装置是哪组装置?为什么?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多组装置,同时知道了破试管还大有用处,并养成废物利用的意识。课堂上就可以讨论探究出的比较有创意的多种实验设计方案。

2、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验证探究的假说或猜想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实验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然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 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通过化学实验的过程及其得出的结论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这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做“钠、镁、铝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巳有的理论知识“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至3,应表现出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特点”,可以提出假设:“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然后进行实验检验:金属Na、Mg与冷水、热水的反应,Mg、Al与酸的反应,Na、Mg、Al之间可能的置换,Mg(OH)

2、Al(OH)3与强酸、强碱的反应等等,尽可能多的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体会到猜想与假设是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且具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景,在实验探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注意发挥实验探究小组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内都有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机会,都能对别人的猜想与假设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样的交流与论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思路。

二、化学实验中实践探究性学习有效方法

明确了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积极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渗透探究意识。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向学生渗透探究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要。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提供化学探究的场景也显得十分必要。

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可以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非常重要。如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

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内在需要。

2、注重探究方法。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为了不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走错路或者少走错路,又不能使学生全按照教师设定的路线走而失去探究的意义或者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老师就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总体来说,探究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进行探究反思。探究性学习,最看重的是探究的过程,他是整个探究性学习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以学会分享和合作;可以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可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思探究的过程,就是要思考总结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增强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否是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是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探究性学习”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它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促进思想情感交流,也能增进友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也就要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篇8: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1.要具有怀疑精神。质疑, 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 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爱因期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求异, 发现文本的优点和缺点, 以及作者的个性和写作的特点, 力争找到与作者、文本、教师不同的体验。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行探究, 才会有所发现, 才会去创造。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怀疑激情, 为学生提供敢于质疑的环境,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去怀疑、去发现问题, 勇敢地提出问题。

2.具有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重视知识的记忆、考试的成绩而轻视创新探究等能力的培养。这样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鲜明个性的发展, 远不能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要实施创新教育, 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始。一方面培养批判意识和创新品格, 另一方面挖掘批判的创新潜能, 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优秀作品,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本身就对优秀的作品非常喜欢, 对著名的作者就非常崇拜。如果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批评会有心理障碍。因此, 对其进行批评并不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一旦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那创造潜能不可估量。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有一双慧眼, 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作为一个审视者和批判者去发现作品中的问题, 那也是功德无量的。

二.探究性学习的流程

1.感知———探究性学习的自主阅读阶段

当前, 阅读教学仍然是重分析, 轻感悟;重讲解, 轻体验。其具体体现就是条分缕析, 讲深讲透, 精雕细刻, 生怕学生学不会, 听不懂。这种僵化的固定模式, 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领悟。造成学生语文素养不同程度的弱化, 使语文教学陷入低效的窠臼。

“整体感知”是一个过程, 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 是从宏观上了解“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过程。它的思维结果, 应该是统领性的, 是全文内容、结构思路、情感态度和表达特征等方面的浓缩。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感知方法和规范表达的指导。内容方面的感知,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概括方法。记叙文可以复述故事, 可以一句话概括, 也可以一个词语、一个字概括;说明文可以说出说明的对象及其对象的特征;议论文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及怎么论证自己观点的。结构思路方面, 则是要求弄懂“怎么写”的问题, 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作者先写了什么, 又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情感态度上的把握比较复杂, 感情基调是悲的, 还是喜的, 感情有没有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文章不同, 情感不同, 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感情强烈些、直接些, 有的感情委婉些、含蓄些。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指导中分别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之。对于情感表达得比较强烈和直接的文章, 如《邓稼先》等, 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比较多, 就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 着重阅读这些内容, 去感悟, 去体验;对于表达得比较委婉和含蓄的文章, 如《猫的故事》、《蚂蚁》等, 则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的变化。

2.解读———探究性学习的独立思考阶段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命题为“讲读课”。既是“讲读课”, 不用问, 肯定是老师在讲, 讲什么, 老师定。怎样讲?满堂灌。这就让人疑虑, 这样的命题, 是否“名不正”“言不顺”“行不端”?改为“解读课”怎么样?“讲读”之意, 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名称, 侧重于教师的行为, “解读”凸显了教学的目的, 注重学习的效果。如果能够指导学生自主“解读”, 独立思考, 有独到见解, 有独特体验, 说不定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攻玉之器”, 也许这才真正地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圣殿。

3.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拓展阶段

“创造性阅读是读者带着提出某种新见解的目的去从事的阅读。”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 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 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学生身上。那么如果进行创造性阅读呢?首先, 慎读文本, 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可疑之处。一些大师、大家的作品, 往往会在文本中留下一些可探究的点, 从而引发人的思考。如鲁迅《阿Q正传》中, 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和尚摸得, 我就摸不得?”这句话就有很多可探究创新的地方。这一句话究竟是一个老光棍的性幻想, 还是存心欺侮比自己更弱的尼姑, 还只是一般的异性之间的一个调侃。这就会引发我们的不同的理解, 我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其次, 认真把握文本中的模糊情境。我们都知道一句名言,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 不妨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文本当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教学文本是一个融认知、情感、审美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复杂的承载体。文本的这种不确定性给学生的直觉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意蕴含蓄、耐人寻味的作品。作品的主题似乎已经明白, 但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难于言说。这种难于言说的地方, 如果我们认真的加以思考, 并把它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创造性阅读成功的地方。再次鼓励学生发现, 引导学生质疑, 促使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本质上说, 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因而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 学生的实践,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控制讲授, 鼓励发现。课堂讨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在课改理念中,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被动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广泛地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与文本对话, 与编者对话, 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 就一定要精心设计。首先要设计问题, 其次要设计教法, 再者要精心的指导。最后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创造性阅读。比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载体。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不仅是打开思维的闸门, 也是点燃思维的火花。”如对“秋天”这一主题, 同一吟咏对象, 诗人的感情却大相径庭, 刘禹锡的《秋词》就一反悲秋的格调, 唱出了一曲喜秋的赞歌。也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 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 去表达、创造, 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 发现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自己研究解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教材进行多元解读,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 对“更定”时分, 可理解为早上五点, 也可理解为晚上八点, 只要言之有理, 自圆其说即可。第二, 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才会产生热情, 教师可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 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学习了《孔乙己》后, 我问学生:孔乙己是不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我们如果考不上高中、大学会不会成为新的“孔乙己”?这样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第三, 展开想象。想象探究是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由文字描写的虚拟世界引向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 学习中引导学生善于抓“空白点”想象, 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语句, 想象生动的情节和描绘景物;可抓住教材中的省略部分, 虚构故事情节;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第四, 拓展延伸。探究者要对文本进行阅读、分析、研讨,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文本拓展延伸, 通过整理分析获得认知体验。

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 强调了团队合作精神,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局面。探究式学习对传统教学及教育观念都是一种重大的冲击与挑战。但同时, 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探究性并不是包冶百病的良药, 只可以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大胆尝试, 是语文教学一个必要的补充形式。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试验和总结。

摘要:探究性学习, 是指在语文学习的阅读板块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在摄取自己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同化、组合或探究, 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方式。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总结下一篇:党员示范窗口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