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2024-06-08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精选8篇)

篇1:《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吉安县城关中学康彩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策应实施“课改”的需要。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使用新教材,我们要贯彻“先破后立、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积极探索自上而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模式。通过课题研究,让各成员先形成一些经验和成果,然后在我市各县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辐射示范、培训、指导和带动的作用,策应我市2005年全面平稳使用新教材。

2.教师教育理念滞后。

尽管各级培训班已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既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总以为是小打小闹,对困难认识不足,对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评价方式不熟,可能会拿着新教材,沿着老路走。更有部分老教师,不舍得摒弃自认为成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的这种现状也期盼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标准。

3.学生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

二00三年上半年我们对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化学学习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令人震惊,65%的同学对化学课不感兴趣,85%的同学没有做过家庭实验,87%的同学会抄笔记,但自己不知道什么叫小结,也从未自己做过小结。90%的同学没有参与过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化学课外活动。79%的同学是为了中考而进行化学学习。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化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的这种现状,我们想通过课题研究来改变学生的化学学习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转换教师的课堂角色。要求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化到比较关心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

上来,自觉地在实验与运用中掌握课标精神,培养探究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让老师“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跳出题海战术,远离厌学氛围,构建学生接受平等化学教育,大众化化学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提高探究能力的同时,浓厚化学学习兴趣,自主提升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3.在实施探究式课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交流、提炼,取长补短,筛选优质课例,供使用新教材示范。不再停留在学习与宣传的层面上,同时带动低年级学生培养探究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组分成四个片、七个子课题组由十八位一线教师在各自确立的实验班执教,执教教师首先以沪教版教材为主,寻求新老教材的知识结合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验班实施探究式课例教学研究。具体研究:

(一)实验教材内容的深广度、重点、难点;

(二)探究课的教学程序;

(三)实验教材与老教材的衔接。然后在整个课题组进行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提炼、筛选优质课例,形成一整套优质课教案,汇编成册,供使用新教材示范。

四、开展了讲课比赛、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比赛中出现了下列变化:①教师呈现鲜明的个性色彩,有的激情四射,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平静稳重,有的以实验探究为胜,有的以扎实演练为长。每堂课均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在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均有所更新:比如都努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质疑、动手、讨论、猜想、研究、设计、验证,解决问题。②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内容的驾驭上,均能机动灵活,并有所创新,如加强课堂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均有所突破和革新,陈旧老套的“你讲我听”的课堂教学方法少了,代之以情境教

学、实验探究、读题质疑、实践操作、讨论合作、自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熠熠生辉。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得到锻炼,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原始教学手段消失了。实验、贴图、幻灯、课件等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措施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传统的“讲读验”消失了,代之以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活跃在课堂上,教师只尽导演的职责。当然金无足赤,这些课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法、单一的手段仍隐现课堂,难与新课程对号入座,尤其是教师的架子难放下、主体的腔调难抹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不够强、自主学习习惯未形成,都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对课堂驾驭能力弱的教师授课,效率低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教师还是以知识内容为中心来授课,没有建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授课的教学模式,面对突如其来的课堂上的学生提问,老师仅作解答,没有很好地抓住这类问题授课,一味地追求自己准备的内容,从而错过了对突发情景问题的探究,拆掉了学生质疑的平台,错过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机会。这些失误亟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和革新。

五、取得的其它成果

1.中考成绩显著。

每个实验点的实验班中考成绩均高于对比班的成绩,有的实验点平均分还高了二十多分。泰和四中匡惠珍老师所执教的实验班、永丰古县张金根老师执教的实验班各项指标评比均列所在县第一名。

2.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通过问卷调查和检测发现,在实验班的化学课堂上,学生的眼睛大放异彩、感情丰富、情绪高涨,在探究实验中,培养了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了爱质疑、好探究的科学素养。虽说实验班上课时,讨论的声音大些,纪律显得差些,但学生会动脑、动嘴、动手,采纳别人建议,取长补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实验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实施探究教学后,学生思路开阔,课堂内外敢于质疑、敢于“胡思乱想”,因而有的执教老师收到学生的来信说:“设计太阳能空调衣服,让人们穿在身上冬暖夏凉。”还有的提出:“设计制造太阳能电脑程控摩托车,既不会耗油,也不会撞车。”如果学生的敢想敢于质疑的习惯一直保持下去,说不定他们就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

4.实验班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有的实验班利用休息日开放实验室,让感兴趣的同学到实验室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可以做课外实验。尽管这种活动应考效果不佳,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养了学生质疑,动脑动手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归纳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5.课堂变化喜人。

通过探究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的课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从优质课赛可以看出下列变化趋势,老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照本宣科的少了,自主设计的实验多了;死记硬背的少了,点拨学习方法的多了;标准答案少了,开放的问题多了;批评惩罚的少了,表扬鼓励的多了;逃学厌学的少了,感兴趣的学生多了;老师的权威降低了,学生主体地位上升了;教材内容难点下降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这些喜人的变化,不仅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且有利于养成学生终身乐学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学习评价有所创新。

部分研究人员在对学生学习评价研究中有所创新,如肖祖桦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尝试使用化学单元学习评价表,评价学生平时学习化学的状况,评价指标有:

①终结性测试,内含闭卷测试和开卷作业两个子项;

②平时学习活动。内含研究性学习、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学习状况分析、课内外作业等四个子项,将上述评价表装订成册,建立学生的化学学习档案袋。

7.辅导学生竞赛多人获奖。

在二00五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吉安县城关中学康彩华老师辅导的肖海明同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肖海明同学后在高中因竞赛获奖而被保送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吉水三中的欧奖根老师辅导的陈浩同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还有数十人获得省、市级奖。

8.形成了16个优秀探究课例和36个优秀探究课教案,杨时军老师参加全省初中化学教师讲课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参加全国初中化学教师讲课比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9.出版论著四部,发表论文4篇,撰写论文多篇。

①王琼玲参与编写的《中考化学新评价》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28万。

②王琼玲参与编写的《初中化学总复习指导》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17.2万。

③王琼玲参与编写的《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

④曹发根、康彩华参与编写的《初中化学学力水平检测与评估>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字数9.1万。

⑤张金根的论文《化学课程所引起的课堂变化及困惑》发表在《学习报》上。

⑥曹发根、康彩华的论文《实验改进二例》发表在2005年第一期《化学教学与实验》刊物上。

⑦刘金成的论文《探究为主线,学生是主体》发表在2005年第三期《吉安教育》上。

⑧张金根的论文《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发表在2005年第三期《吉安教育》上。

⑨收集到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未发表论文10篇。

⑩收到学生的小制作、小论文、考察报告11篇,字数0.5万字。

六、问题与思考

1.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本课题组成员选择比较精,每县仅选1—2人,所选成员基本上

是各县较强的年轻教师,且大都参加过省、市级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因而能较快的适应探究实验教学。若要让本组成员上示范课问题不大,但要培训其它老教师,可能会出现下列问题:①老教师的观念难以转变,熟悉多年的老教材要丢,从感情上难于割舍,新的教材、新的知识点难于接受。②娴熟的教法难于改变,多年的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讲、读、验”等成功的应试教法,难于割舍。③学生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实验依赖老师讲、老师带,归纳总结依赖老师做好、怕与老师平等参与探究等,这些问题均困惑着我们的课改。

2.现存的教学评价体系滞后。

实施探究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探究课应围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开教学。与此同时,应建立围绕实现三维目标的评价体系。加大教育投入防止班额过大,使各种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形成支持《探究教学》课题研究的社会氛围。

篇2:《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问题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特别是我们这些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到实验分析均采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法进行教学,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到评价,整个过程中主要的思想和方法也是“一刀切”,实验教学都这样设计,都这样去完成,到头来使得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化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这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问题的思考

能否找出一个解决“一刀切、一锅煮、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能否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况,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中下采用低起点、密台阶、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实验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实验的要求;对好及中上学生则允许他们创造性学习,充分发挥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制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时,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实验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实验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优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开展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和解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华 1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建构起适合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模式,解决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获取良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化学分层教学现状述评

重视个别差异,提倡分层教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开始提倡分层教学,其目的是想通过分层教学培养科学家,以提高国家竞争实力。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先后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出了分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层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我国化学分层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化学课堂要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成为化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主观上受长期形成的思维与方法以及“考试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客观上受化学实验药品和器材不足的影响,教师的改革精神和热情并不高,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分层教学,甚至个别教师仍旧按照“一刀切”的模式进行教学,无法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分层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应有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层教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3、本课题组目前研究的现状

目前本课题组多数成员在分层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分层教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正在撰写实施方案,准备开题,课题组成员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在化学实验分层课堂教学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五、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注重化学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2、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4、分层次教学方法能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6、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断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法;

5、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作业布置;

6、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实验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周期为三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2)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3)、撰写开题报告。

2、理论研究阶段(2011.1—2011.6)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阶段成果:

(1)、我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3、实践完善阶段(2011.7—2012.12)主要任务:

4(1)、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

(2)、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

(4)、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式。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6)、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实施的情况。阶段成果:

(1)、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课件、教学设计、交流材料等)。(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4、形成成果阶段(2013.1—2013.10)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形成研究成果。(3)、做好结题申请工作。(4)、推广使用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成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4、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汇编成册(教师、学生作品)。

八、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分工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杨兴武 杨玉青: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 姚国: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4)、杨玉青、王克虎:负责对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和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

(5)、杨兴武、杨玉青、纪生宏、李奋: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验及相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6)、王克虎、樊建国、郭艳玲、张学智: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评价方面的实验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

篇3:《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一、制定符合不同学生层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探究性课题的设计目标是由探究活动的主题与主体来确定。为了保证探究课题的顺利实施, 教师在设计探究课题目标时,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主体, 即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 情感储备等情况, 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 因此课题目标的设计, 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主体的教学目标, 以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案例1: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计

在中考复习阶段, 有学生提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可否用排水法收集?如果能, 为什么?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哪一种方法更好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复习气体的制备时进行以下设计:

(一)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

1. 结合自己小组掌握的知识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添加药品, 制取二氧化碳;

3. 分别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气体, 用橡皮塞塞好, 备用; (试管的体积相同)

4. 分别向小试管中滴加两滴管的石灰水, 振荡, 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

(二) 问题讨论与交流

1. 所用的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如何验满?

3. 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什么时候开始收集?判断集满的标志是什么?

4. 两试管中滴加等量石灰水, 振荡过程中, 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一样吗?为什么?

5. 你认为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6. 你对两种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有什么评价?

学生通过实验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上面6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 大多数学生对前三个问题都有较好的回答, 后面3个问题要求比较高,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最终学生明白和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二氧化碳的逸出速率大于其溶解速率, 排水法收集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优越:不仅收集的气体纯净而且容易验满等优点, 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比较快等观点。这样的实验课题的设计不仅知识的目标顺利达到, 还使理解层次较高的学生从中得到知识的升华和加深。

二、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前提,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措施。化学课堂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恰当的情境设计也是化学实验设计课题的重要视角。

案例2:中和反应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一) 实验探究过程:

1.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酚酞试液2-3滴, 观察并测量温度;

2. 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观察此过程溶液温度的变化;

3. 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 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颜色的改变;

4. 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观察现象。

(二) 问题讨论:

1.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 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 滴加稀盐酸后, 溶液变成无色, 此时溶液显什么性?此过程中, 溶液的酸碱性和p H如何变化?

3.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 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 玻璃棒上的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溶质吗?如果不是, 那是什么物质?

5. 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中, 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三)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上述中和反应概念的建立, 通过细致透彻的问题设计, 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的改变、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溶液温度的变化以及生成物的检验和判断等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知识的难点得以顺利解决。

三、确立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探究课题的根源在于问题。问题的空间有多大, 探究的空间就多大, 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具有价值。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是很高, 初中化学适合在课堂中进行探究的问题难度和规模不应太大, 但应具有真实性, 一定的开放性等特点。因此,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 挖掘有探究价值的实验课题, 进行实施,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有着重要的意义。

案例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实验设计)

问题引入:生活中我们用到很多电池, 如干电池、纽扣电池、可充电电池等, 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

情景引入:在18世纪90年代末期,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伏打电池, 他把不同的金属板连接后浸入一种电解液 (相当于我们所学的某些酸碱盐的溶液) 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用容器盛盐水, 把插在盐水中的铜片、锌片连接起来, 电流就产生了。

演示实验:用导线将铜片、锌片、电流计、电键连接起来, 然后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一段时间后, 拿出金属片发现铜片上有固体析出。

引导分析:锌比铜活泼, 当锌和铜用导线连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便形成回路。锌原子失去电子, 电子顺着导线经过电流计流到铜片上, 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原子, 大量的铜原子聚集在一起, 从而在铜片上看到有铜析出。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一些酸、碱、盐的溶液中通过导线连接可以形成原电池, 生活中的一些水果的汁液也显酸性, 盐水也具有导电性, 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试制作原电池, 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吗?

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设计不同的原电池。

上述案例中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原电池, 使学生对原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建立了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认识,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制作原电池, 使学生贴近生活, 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增强了探究的兴趣, 同时将课本上的硫酸铜溶液换成生活中的一些水果, 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课题设计, 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发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

四、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实施方案

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探究课题的设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制定以学生为指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探究方案;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题的实施中,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 还能切身体验探究过程, 并学会利用化学实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4:燃烧条件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在进行“燃烧条件”的教学前, 先取两块手帕分别浸取酒精与水的混合物 (3:1的体积混合) , 分别点燃后, 一块放在表面皿上, 然后用烧杯罩住, 一块用坩埚钳夹住, 待燃烧结束后, 看到手帕完好无损时, 教室内一片哗然, 学生面面相觑。我便提出几个问题:该实验中涉及几种物质?两块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说明了燃烧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手帕、酒精是可燃物, 水不是可燃物;燃烧的是酒精, 手帕没有烧坏:一个是缺少氧气, 另一个是水吸热温度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 因而都没有烧坏。因而得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明确了三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接着我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点燃两根火柴, 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 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 如此反复数次, 结果都一样。这种设计:实验情景引入→问题情景→形成知识→应用知识, 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情境中, 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形成了能力。

探究课题设计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 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的源泉在于问题, 以问题驱动为中心的探究设计, 更利于课题的展开,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重点在于过程, 让学生从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而不是看重探究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这也是探究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地方。从这些角度设计实验课题探究, 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同时, 更能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和化学的学科价值。

摘要:根据初中化学的实验内容要求, 本文结合案例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初中化学实验课题的设计:根据不同学生层次制定符合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情境、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实施方案等方面来进行课题设计, 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课题,设计,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1-95.

[2]庞华英, 陆伟.问题生成性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化学教育, 2010, 31 (5) :62-63.

篇4:《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焰色反应;催化剂;蔗糖燃烧;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趣味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入门之初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体验到化学学科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趣味实验还可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例举并介绍一些趣味实验教学案例,作为抛砖引玉之文。

1 突出实验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化学

与发达国家的教材相比,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明显偏少。我国教材中的实验选题通常强调突出知识目标,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1]。这一现状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拓展和研究趣味实验的空间,比如我国现行教材大多提及“二氧化碳”、“酸碱指示剂”、“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如碘和淀粉的显色反应)等等[2]。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些趣味性十足的实验。

实验1 使红色的酚酞水溶液褪成无色并冒白雾

(1)实验过程及现象

①杯中盛放约150mL清水,放入一小片石碱(或绿豆大小一撮普通洗衣粉),再滴入1~2滴酚酞指示剂。滴入指示剂后无色透明水溶液变成红色。

②再在杯中加一勺干冰(哈根达斯蛋糕店有售)。加干冰后红色褪去,杯口产生大量白雾(见图1)。

(2)实验说明

①还可将上述实验中的酚酞指示剂换成紫甘蓝的菜汁或广泛pH试纸的浸泡液(一叠黄色pH试纸浸于约40mL水中,加热近沸点再冷却,取其浸泡液)。用广泛pH试纸的浸泡液做该实验,实验现象为:滴入数滴指示剂后,无色透明的水溶液变成深的蓝紫色,加干冰后蓝紫色变蓝色,再渐渐变成青色、绿色、黄色,杯口产生大量白雾,如最后再加些白醋,该水溶液还会变成红色。

②取用干冰要用勺子或镊子,切勿用手直接拿,以免冻伤。

实验2 有趣的七变色实验

(1)实验过程、现象及原理

在一个杯中放入约150mL清水,首先加入2滴碘酒,杯中清水变碘水而成浅黄色溶液(像茶水,见图2中第2个杯);第二步加入约0.5mL米汤(或淀粉指示剂),杯内溶液立即变蓝色(碘与淀粉在水中反应呈蓝色,见图2中第3个杯);第三步加入几滴维C果汁,蓝色褪去(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碘被还原成碘离子,见图2中第4个杯);第四步加入一小勺加碘食盐,蓝色又复出(加碘食盐中含有作为氧化剂的碘酸钾,碘离子又被氧化成碘,见图2中第5个杯);第五步加入一小片纯碱(或一小撮普通洗衣粉等),蓝色又褪尽(碘遇碱液发生歧化反应,见图2中第6个杯);最后在杯中加一勺干冰,加干冰后蓝色又复出,而且杯口产生大量白雾(干冰溶于水和碱液中和,引发反歧化反应而又生成碘,干冰温度极低,使四周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聚成小水珠而呈白雾状,见图2中第7个杯)。

(2)实验说明

①上述实验所加试剂量要小,否则既浪费试剂又使后几步反应变迟钝。

②碘酒可用市售碘酒,也可自配:取75%的乙醇 100mL加入3g碘粒、3g KI即可;维C果汁可用药片自配1%的维生素C溶液,一片维生素C药片含维生素C约100mg;加碘食盐中的碘化物为碘酸钾,有氧化性,和碘离子反应生成单质碘。

③常压下干冰的冰点为:-78.5℃,故取用干冰要用勺子或镊子,切勿用手直接拿,以免冻伤。

实验3 学生自做简易焰色反应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①取一个小杯,放入约2mL水,再加入黄豆大小一撮食盐,搅拌溶解,得到食盐水。另取一束细铁丝(如只有一根铁丝,则可将其一端绕成螺旋状)。再取一个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并观察火焰(见图3左侧照片),火焰较淡。将铁丝一端插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至无异常颜色。冷却后用铁丝这一端蘸取食盐水,将湿的一端再插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观察现象(见图3右侧照片),火焰呈现清晰的黄色。

②准备一根一端附有铜锈的铜丝(铜锈呈绿色)。如果身边只有不生锈的铜丝,那就另备一个小杯,杯里放入约2mL稀盐酸待用。点燃酒精灯,将生有铜锈的铜丝的一端插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观察现象(见图3中间照片),火焰呈现清晰的绿色。如果是新的铜丝,则先将铜丝的一端插入稀盐酸中,再将蘸湿的一端置于酒精灯火焰中灼烧,也可使火焰呈现绿色。

(2)实验说明

蘸取稀盐酸的铜丝或铜锈在灼烧时,会有较多微小颗粒扩散出来,故焰色就明显变绿了。

上述这些趣味化学实验具有视觉冲击力,易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生通过做这类趣味化学实验,会深刻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2 贴近生活发掘有趣的科学探究小课题

结合社会和生活,初三实际上有许多趣味小课题值得探究。例如:何为蓝瓶子实验?何为大象的牙膏实验?茶水为何会变色?鸡蛋加水再加食用油为何能调制出色拉酱、蛋黄酱或蛋奶酥?84消毒液为什么会使杯中红茶褪色?怎样简易地鉴别真假黑米、红酒、香醋?从橙子皮中获得的橙子油碰到乳胶气球为什么会使气球一碰就破等等[3,4],这些都可以设计成可自行操作和探究的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可使学生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实验4 有关催化剂的趣味探究实验课题

有一个较著名的“香烟灰烬催化蔗糖燃烧”的趣味实验[5]:将一块方糖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先是熔化,然后碳化,蔗糖始终不会燃烧,但如果将该块方糖沾少量的香烟灰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它却能够燃烧起来(如图4)。

此实验国外有不少文献报导过,其中日本的《化学の教育》是这样分析的:烟灰中含有碳酸盐,碳酸盐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另外,美国的化学期刊曾有文献报导烟灰中含有稀土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对蔗糖的燃烧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香烟灰中到底是什么化学物质在起作用呢?笔者把这个有趣的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和学生一同探讨。探究过程如下:

步骤一:用各种灰烬做促使蔗糖燃烧的实验。结果显示:稻草灰、木灰、茶叶灰、棉花灰、纸灰、鸭绒灰、羊毛灰、鸡毛灰等十余种灰烬对蔗糖的燃烧有催化作用。而涤纶布料灰、塑料薄膜灰对蔗糖的燃烧没有催化作用。经归类分析后(如涤纶布料等灰不含金属元素)再探讨:这种催化作用是否与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有关呢?

步骤二:用各种纯化学试剂做促使蔗糖燃烧的实验。结果显示:碳酸钠、碳酸钾等不能促使蔗糖燃烧。而氧化铜、氧化钙、二氧化锰、氧化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铅等金属氧化物能促使蔗糖燃烧。

学生最终认为香烟灰中是一些金属氧化物在起催化剂作用。这一结论应该比上述国外的那些推测更具科学性和可能性。

实验5 有趣的“点纸成金”实验课题

“点纸成金”实验在国内是较著名的趣味实验,较早是用硫酸铜来做。2010年有人改用FeCl3来做[6],并获奖。该获奖实验的具体做法为:用氯化铁溶液将几张相同的滤纸润湿,干燥后点燃滤纸。实验结果表明该滤纸与普通滤纸不同,不能燃烧完全,而是很快变黑,滤纸边缘出现红热现象,反应产物为黑褐色固体,且该产物能被磁铁所吸引。用导电仪测试该黑褐色产物,发现它能导电,故可推论该黑褐色产物中主要是含单质铁。

学生在做该实验时,进一步设计了一些验证该黑褐色产物是单质铁的检测方法;一是铁和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二是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并有火星四射的特殊现象。

验证实验1:把上述黑褐色产物研碎后放入一试管,加入少量水(盖住黑褐色产物),不断搅拌以赶走气泡。静置片刻后沿试管内壁缓慢注入浓盐酸,使溶液的酸度不断增强,实验结果表明黑褐色固体只有部分溶解,溶液呈黄绿色,但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发现有气泡冒出。

验证实验2:把含有氯化铁黄色滤纸折叠后将其一端在灯焰上灼烧至黑色,冷却后再将其灼烧至发红,迅速插入氧气瓶中(见图5),发现黑色的这端会在氧气中燃烧,但没有火星四射的现象,重复多次现象仍如此。查找资料又发现Fe3O4也有磁性及导电性,于是学生质疑“点纸成金”实验的产物推断为铁的结论可能有误,但一时也无法去争辩。巧的是《化学教学》期刊2013年12期发表了由高校专家撰写的题为《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实验的再探究》的文章[7],作者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该实验的产物进行了图谱比对分析,结论是即使加热的程度不同,如在酒精喷灯下灼烧,仍然不能还原得到单质铁。这篇文章的结论证明学生的探究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探究课题,它通过对“点纸成金”这一趣味实验的探究将多个实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化学探究实验的学科价值和教学功能。

3 小结

综合上述,趣味实验的设计要求教育工作者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努力寻找创新趣味实验设计的切入点,为更好地设计新颖的趣味实验打开思路,提供方向。还要多多了解、学会趣味实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比如通过比较实验原理、装置,找出异同点,获得分类、对比等研究方法以及物质性质决定研究方案制定等思想方法,使趣味实验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当今的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

[2]姚子鹏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09.

[3]张平,竺际舜主编.生活中的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41.

[4] Yann VERCHIER,Nicolas GERBER. Wonderful Chemistry In Life [M]. CHINA MACHIME PRESS,2013:7.

[5]王程杰主编.中学化学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6]李平,杨菲.“点纸成金”——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的实验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46.

篇5:《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文/滕 娟

摘 要:初中化学新课标指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究并获得知识。通过探究式学习,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篇6:《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实验不仅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实验教学同样是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且提升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的一种途径。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深化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很有必要。 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也能对于知识教学起到辅助与推动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探究性内容的合理选择

在设计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探究性内容有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方面,探究性内容的难易要适度,要能够在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 另一方面,内容的选择要合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那些和生活现象以及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探究素材。 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 教师可以提前一天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浸泡24 小时,第二天学生都拿了个软皮蛋,这样就可以设问: 蛋壳哪里去了? 食醋的成分是什么? 蛋壳的成分是什么? 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你觉得鸡蛋发生了什么反应? 教师可以运用这个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以把鸡蛋放在盐酸中反应,让鸡蛋在产生气体作用下可以在盐酸里“游泳”,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 面对生动有趣的实验,学生很兴奋,并且积极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结合生活实际的实验内容,通常是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良好素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也会更加深入。

二、实验思路的有效设计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时,实验思路与实验流程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现象以及实验效果,也会一定程度决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教师应当尽量让实验流程清晰合理,要让学生能够弄懂实验的基本过程,并且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独立操作的空间。 另外,实验在设计时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要多设计让学生开展独立探究的过程与环节,要多设置一些疑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时,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顾化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燃烧的事例。 学生很容易想到镁条、铁丝、木炭、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然后根据它们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得出燃烧反应的特征,并且得出燃烧的定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燃烧的一些典型案例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用品: 小木条、石头、小纸条、蜡烛、酒精灯、小烧杯、坩埚钳、火柴、石棉网等。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问题: 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少学生会提出假设,指出自己认为的燃烧所需的条件,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直至探究出最后的正确结论。 这样的实验思路与实验设计,不仅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实验自主性

有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会忽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实验课程往往是以教学的`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很难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这是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时有必要改善的地方,教师要设计更多引发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要增强学生的实验自主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应当更多地设计开放型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引入实验中,做实验的主人,而不是观众。

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 猜想1: 反应后质量变小了。 木炭燃烧后化为灰烬,质量肯定变小了。 猜想2: 反应后质量变大了。 铁燃烧后生成Fe3O4,质量明显变大了。 猜想3: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木炭燃烧生成了CO2,铁燃烧还有氧气参加,这些都要计算在里面的。 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尽量给予学生一些引导与启发。 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也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篇7:《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但是,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绝大部分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然后再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学生进行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展示。有时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这样教出的学生基本上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

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运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当代较有影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成果中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的有1945年创造性思维开创性研究者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 其他较突出的成果,其研究的先后顺序是韦索默的“结构说”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的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斯滕伯格的“智力观” 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若宾等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这些对今天仍很有价值,值得借鉴。

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 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至此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打破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传统做法,并且越来越重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脑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也重视能反映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用来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通过建构符合化学新课程要求的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重点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同类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通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通过本研究进行农村初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模式建构,将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真正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型教师。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让人获得书本知识,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设想的实现和完善,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则往往表现出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那么是呈现出学生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尚须完善。化学实验探究是从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实验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体验探究,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较充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学习领悟,对“化学新课程”“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课题承担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先后参与多次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五”后期,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教学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指农村普通初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一般化。(本课题特指太仓市双凤中学)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将会逐步获得稳定的,持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引起的,是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思维理论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调而枯燥的课堂。

4.成功教学理论

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理论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获得现实的开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如果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发展,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

3.培养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篇8: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一、加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 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去学习。其中化学实验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实施化学实验的教学却常常被忽视, 从而导致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是按部就班地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实验方法, 渐渐地学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重视化学实验的学习, 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来唤起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注重演示实验, 力求实验简单、直观

演示实验要求装置简单、效果明显、直观性强、成功率高、需时短。演示实验的装置简单化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观察, 便于学生领会操作实质, 这也是演示实验的改进之处。实验现象应使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当简单化与直观性发生矛盾时, 应服从直观性的需要。演示实验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所设计的, 实验不成功或时间过长会影响知识的讲授。为了保证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教师应探究实验原理, 寻找最佳的反应条件, 研究反应物的数量关系和状态, 考虑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 从而提高实验成功率, 使实验准确并及时完成。演示实验教学是加强实验教学的起点。如:演示CO2化学性质, 将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它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浑浊。这一过程在七年级生物课探究过, 并得出结论。但在九年级时, 有些同学探究它就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事实上, 这与CO2的量有关, 当二氧化碳过多时, 它会继续反应, 沉淀有可能被溶解一部分, 甚至溶解完。在探究时这些需加以说明, 可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分析实验时的意外事故或现象, 加深学生印象

演示实验时,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地看, 期待实验现象的发生, 但有一部分学生却期盼着这个实验出现问题。例如, 探究CO2熄灭台阶蜡烛的实验时, 我故意将CO2从蜡烛的上方直接倒下去, 结果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下面的蜡烛后熄灭, 与书本介绍的现象刚好相反。这时我就问大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地方做错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书本上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找出刚才做的实验哪儿做错了。这时就有人说:“倒CO2的方向不对。”然后我将这个实验正确地操作了一遍, 正常的现象出现了, 学生们对这个实验的印象也就加深了。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 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做得完美无缺, 每组实验的现象都一致。我们应当表扬实验操作正确、实验现象正常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实验时出现意外的学生, 让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引导他们检查并改进实验使其最终获得成功, 享受成功的喜悦。抓住这个错误做为典型, 让其他的学生引以为戒, 让他们知道每做一个实验, 都应当认真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养成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

四、改进实验, 拓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有时还应以常见实验知识作为生长点, 进行创新、拓展, 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为了便于实验操作或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 可以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 选择出最佳方案,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设计出三种方案: (1) 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2) 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3) 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让学生通过比较, 得出方案 (2) 最佳。因为方案 (1) 反应的速度太剧烈, 不宜控制和收集气体;方案 (3) 反应一下, 马上停止, 不再产生气体;而方案 (2) 的反应速度适中, 比较容易控制, 有利于气体收集。这样的创新设计,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 为了使实验更简单易行, 更有启发意义, 更能发挥功效, 有些实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进和补充。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这两点性质时, 课本设计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对这两点性质不难理解, 但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如果在课本设计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个实验步骤, 即从变瘪的塑料瓶中取出少量的水装入试管中,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发现变红色。这样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不但能溶于水, 而且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从而把这两点性质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又如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 应补充把剩余的还在继续燃烧的硫插入水中让其熄灭, 以免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 这样使学生自觉养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上一篇:关于宿舍晚归处罚通知下一篇:最新银行业保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