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改进

2024-06-08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改进(共8篇)

篇1: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改进

作为一门必修课, 化学在初中教育整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化学教学在实验的前提下, 鼓励初中生探究化学问题, 借助实验锻炼学生良好的观察、创新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 能够让初中生更直观地探索与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规律, 从而推动提升初中生的整体素养。鉴于实验属于初中化学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化学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与个性特征等规律,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与实验方案, 主动积极地寻求改进与突破, 逐步实现从演示教学过渡为活动探究式教学。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 尚未真正认识与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通常在教育实践中, 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 其标准操作行为均被视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当作参考。不管是学校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的化学教师, 均逐步充分意识到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能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还亟待考验。大多数化学教师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桎梏, 仍然以为只应用化学理论知识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却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无法着手锻炼学生的化学探究思维, 仅将注重化学实验当作响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口号。

(二) 实验员团队的建设状况薄弱

伴随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的普及与国家教育资金投入的日益增加, 中学校园的实验室设备与设施更加趋于完善, 拥有较为齐全的药品、实验设备和仪器等。但整个实验员团队的平均水平不高, 造成多数实验室混乱的管理。许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员, 而兼职教师又普遍兼顾较长的课时, 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学生的化学探究准备大量的.实验。

(三) 学生操作能力与教师实验素质比较差

有些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当中无法合理地控制实验, 缺乏娴熟的操作, 特别是在复杂的实验环节中假如产生了问题, 不能当即选用其他方法改进实验, 而是直接放弃,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较长教龄的教师惯性认为只要观看几段录像或者演示实验, 同样可以获得相同的实验知识, 所以并不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甚至告诉他们中考仅仅考查几道实验题, 只需要记忆和背诵相应的实验原理与步骤, 这样便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 化学课本中开设实验的比例较低, 实验评价模式单一

少数化学教师可以完成课本中的探究与演示实验, 但依然有许多教师极少在课堂中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虽然大部分教师非常关注课本中的课外实验, 甚至针对课外实验提出对应的问题与要求, 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可发现, 仅有极小一部分学生经常进行课外实验。加之化学教师的评价模式太过单一, 往往会忽视学生在实验中的真实表现, 无法满足与契合新课标所主张的评价原则与理念。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与对策

(一) 增强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意识, 提高实验环节的评价系数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即分数, 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的关注, 且部分化学教师对实验的教学意识薄弱, 所以有必要增强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要增加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关注程度, 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第一, 可以借助增加对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考评, 来引起教师的重视;第二, 可以在考题中增设实验题目的比重与分数比率, 以推动师生高度重视实验操作的技能。两个方面相互融合渗透, 相辅相成, 继而能够增强初中师生的化学实验意识。

(二) 加强对化学实验环境的指导, 处理好教学和实验二者的关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补充与辅助化学的课堂教学, 有利于巩固初中生的化学基础知识, 提升其操作技能。作为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与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教授化学实验的环节中, 教师应当强化指导化学实验的全过程, 从实验的目标、步骤、所需器材、结论及注意事项等逐一进行有层次的讲解与说明, 激励和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继而使他们收获化学学习的乐趣与实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讲解氧气制造中, 部分学生在给试管加热的环节发生了试管破裂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认真观察学生具体的实验步骤, 告知其在酒精灯点燃之后务必要使试管均匀受热, 以避免其冷热不均, 同时要确保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杜绝管口倒流冷凝水。

(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

为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科学操作技能, 化学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 细心预备所需使用的实验药品或替代用具, 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制定好实验步骤, 明确注意事项,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将学生分组进行轮流实验探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操作并给出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有助于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同时又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仪器设备不完善以及药品不足的疏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不可否认化学实验在培养初中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实验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对自身的多元化培训, 同时应用不同的实验手段, 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雪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现状及改进方法研究[J].学周刊, (24) .

[2]凌萍.初中化学中对比探究实验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 .

[3]范建军.初、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衔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

篇2: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改进

【内容摘要】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对实验教学加以忽视,使得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促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是针对高中理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化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其中有很多化学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高中理科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化学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提取出来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化学实验是对化学理论知识的一种直观体现。要是教师不注重实验教学,就会使学生无法真正弄懂化学知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实验内容一笔带过,教师主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所学内容,这样就割裂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联性。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理论知识都是从生活实际中提取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割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以往,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主要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描述进行实验,基本上都能够完成实验过程。但是很显然这种“照葫芦画瓢”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主动对实验过程和操作进行操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引入生活实例丰富实验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自主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教学。该单元涉及到“氯气的性质”等内容,教师不妨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氯气的泄露会给人类带来危险,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来水的消毒处理通常会使用氯气进行?”从常见的生活实例出发,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氯气性质进行思考。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就会涉及相关实验对氯气性质进行探究,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注重实验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把握实验原理。以往,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自己进行实验,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的过程,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把握实验原理。学生只有主动观察实验内容,才能够有效提高化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专题2“物质性质的探究”中第一单元“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该单元涉及到对苯、乙烯、甲苯这三种液体的鉴别方法,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进行实验教学。当然,有很多方式都可以鉴别三种液体。教师先让溴分别和这三种液体进行作用,然后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变化。当然,学生在实验中很快就发现了鉴别方式,就是利用褪色的速度和是否褪色这两重标准进行判断。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试验。由于受到上场实验的启发,学生就会将观察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对化学实验进行拓展,不断丰富化学实验教学

要想有效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还应该对实验教学进行合理拓展。通过有效拓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并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拓展,使得学生的知识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较难理解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丰富化学实验教学,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中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对化学实验进行拓展。教师通常会让乙烯和溴水进行实验,使学生理解乙烯的性质。事实上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争议。教师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乙烯能否让溴水褪色?你还有其他的方式检验乙烯?”教师对实验进行拓展,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化学教学。首先,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化学实验进行拓展,不断丰富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篇3: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采用边教学边实验的方式

传统的高中化学老师的教学,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大多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都是按照课本的安排按部就班完成,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观看老师演示,自己动手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样严重地抑制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或者是学生会按照老师事先已经安排好的步骤来进行实验的内容,得到的实验结果也是老师预想的结果,因此,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主动思考以及亲自体验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了。所以,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采用边教学边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比如,老师在讲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一课时,为了引入话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老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提问:“如果有人拨打119,这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时学生会想到有火灾发生,引发学生思考火灾的发生和钠的学习有什么关系。之后,老师引导学生火灾的发生时需要使用灭火器,那么灭火器中的成分就是所要学习的主题。然后,老师请学生帮忙演示实验“吹气生火”以及“滴水生火”的实验,学生向包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脱脂棉上滴水或者是进行吹气,观察脱脂棉发生的变化。在进行吹气或者是滴水之后,学生会发现脱脂棉起火的现象,也就是说过氧化钠固体引起了脱脂棉起火。这样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也就是说钠的性质十分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且也有很多的用途。通过这个小实验,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过氧化钠的用途是可以用作供氧剂。

关于钠的化合物除了有过氧化钠之外,还有碳酸钠以及碳酸氢钠。可以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比较碳酸钠以及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快慢,为了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究精神,老师应该对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然后通过适当的调整,来保证实验效果的明显性。老师可以通过在实验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简单方便的装置,使整个实验的效果更加直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可以通过一些小气球对实验进行改进,学生在亲手操作的时候,通过气球内产生的气体的多少以及气球内产生气体的速度,能够很直观地判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过程中,哪个比较快以及哪个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多。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样边教学边实验的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观察实验的结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于钠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上课之前设置一些小的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同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地增加或者减少一些工具进行实验装置的改进,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及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所需要的时间。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化学实验,感受整个实验发生过程,能够引发其对实验的思考。

最后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通过小组式的学习和讨论,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采用学生自由探索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地强调了老师教学主体的地位,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由探索的教学方式。实验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或者是用具,然后对学生提出一些安全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学习和积累的化学知识来自由地探索化学实验中的奥秘,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老师规定学生进行氨气与盐酸的反应实验,虽然学生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实验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比如,学生通过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将两根玻璃棒分别沾取这两种液体,然后将这两支玻璃棒进行靠近,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有的学生也会直接将两种液体直接等量地加入到烧杯中,观察反应的结果。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亲自动手操作可以促进他们的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总而言之,有些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应该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以及实践,并总结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可采用边教学边实验和学生自由探索的教学方式。

篇4: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改进

关键词:初中化学;疑难实验;创新;改进

化学实验的成功率不一,有一些成功率相当低的实验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困难的产生使教师对于实验的研究水平提出了要求。所以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这一类问题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一、初中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首先,如今化学实验存在诸多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以部分物品用日常的物品所取代却忽略了实验的严谨性,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习化学实验但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实验的失败率,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一味地依赖于理论知识。依赖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是严谨教学的体现,然而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不懂得变通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做钠的燃烧试验的时候,假如教师提前实验就能避免诸多会发生的安全问题以及麻烦,然而不懂得变通就会将实验时间增长,也不利于新知识的传授。这样长久以往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教师在学期末的时候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一种就是怕耽误学生学习将实验的课时减少或者取消。这均不能达到化学设立实验原本的效果。

最后,如今的化学实验还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教师盲目地“崇拜”实验,认识到学生对实验具有好奇心以及热情就在课堂上加入了大量的实验课程。虽然让学生调动起对该门学科的热情是好的,但是过分地应用就会偏离教学的目标,从而“画蛇添足”。

因此,从上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不难看出,当前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教师怕学生无法提起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而选择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而脱离课本、脱离教学目标,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目的。所以新课标改进了化学的许多实验,当然這些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这些疑难实验的改进有一些策略。

二、初中化学疑难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理论性策略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走弯路,

然而这个弯路有时候不能不走,化学实验仍旧应该把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所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并且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之后才能进行课堂实验,这样可以保证课堂实验的时间,还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实验的创新还需要学生自主自发的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单纯地去验证教材上的理论正确与否,而是自己去发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独立或者几个人一起结局。这种探究性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创造。

最后,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实验设计以及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新的课程讲授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以及调查研究自己设立化学实验的方案、步骤等。这样学生能够在实验之前将创造性融入化学实验,那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学生自己也会发现,这样更能加深记忆力。

理论性策略是针对学生的,还要针对教材上具体的方案措施作出一定的改进。

三、初中化学疑难实验改进与创新的针对性策略分析

下面就以两个化学实验来对实验改进与创新进行分析:

(一)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1.实验改进原因:教材写到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银通常呈现出银白色,然而通过实验表明该实验反应生成的银往往呈现出黑色或者是灰色。

2.实验仪器及药品:硝酸银固体、蒸馏水、温水、植物油、铜丝、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以及砂纸。

3.实验步骤以及现象:

①用加热除氧后的蒸馏水配置新的AgN03溶液;②取适量

AgNO3溶液加入洁净的试管里,放入温水中进行水浴加热;③用砂纸除去铜丝表面的氧化膜,然后放入水浴加热的AgNO3溶液中,

可用胶头滴管在液面滴加少量植物油隔绝空气;④约8~10 min

后,可清晰地观察到铜丝周围向各个方向生长的银晶体,颜色为银白色。

4.实验改进策略

①配置新的AgNO3溶液时浓度应该控制在2%~3.4%之间为宜;②通过水浴加热来提高反应时内部的温度;③在液面滴入植物油是为了在反应时通过液面的植物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通过改进,该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使学生不会在实验前形成定式,认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通常呈现出银白色。而通过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让实验更好地进行,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反应生成的银往往呈现出黑色或者是灰色。

(二)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

在讲“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做演示实验,我们可以采用一个三通管,在其上下部各放上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之后,将其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相连接。一会儿,通过三通管上下石蕊试纸颜色变化的差异,我们便能够判断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在二氧化碳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探讨中,只需要将三通管中所导出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即可。对于三通管在酒精灯上的加热,也可以对碳酸的稳定性进行一个简单的认识。这是一个微型的实验,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存在的实验装置配置高、药品消耗量大的问题,也有效降低了毒性气体出现的概率,提升了实验效率和安全性。可以说,该微型实验不仅操作简便,减少了繁琐的实验准备带来的实验失败的可能,而且其实验的效率较传统的实验大大增加,仅用一套装置可以代替以前三、四套装置,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减少了实验药品的用量,培养了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

通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从理论、实际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意见,然而教材上需要进行修正的疑难实验不仅仅是举例的两个,教师和学生应该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时刻注意每一个细节,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李乃学,吉秀欣.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3(24).

篇5:分子性质实验探究的改进与创新

月田镇中心学校许求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学习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仍是化学学习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本次实验能起到很好的思维过渡作用。

二、实验的原型及不足之处

人教版化学教材P50-活动与探究,通过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这一原理,设计实验证明氨气分子在运动。不足之处:

1、原实验两个烧杯中装有的均是无色液体,对学生的视觉有一定的冲击,且要用较多的酚酞试剂。

2、结论明显但分子运动的过程还是较为抽象。

3、此活动与探究对分子性质的探究比较单一。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

1、将酚酞分间隔滴在纸条上,便于看清分子运动的足迹。

2、增加一个加热氨水的对比实验,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3、增加一个滴管中混合水和酒精的实验,证明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性质并节约药品。

4、使用漏斗能很好地防止氨气先大量向周围扩散。

四、实验用品

漏斗、烧杯、玻璃直管、酚酞、氨水、滴管等

五、实验过程

1、准备好两支玻璃直管,分别向其中放入一条分间隔滴加了酚酞试剂的纸条(长度适中)。

2、连接好橡皮塞与漏斗。

3、将氨水倒10ml左右于小烧杯中,并将小烧杯放置于垫放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

4、将酒精灯点燃给小烧杯加热,同时将准备好玻璃管一根用漏斗罩在细口瓶上方,一根用漏斗罩在加热至氨水沸腾了的小烧杯上。

5、对比观察思考:分子是否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快慢是否与温度有关。

6、利用滴管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六、实验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更加形象、直观。

2、节约了药品,比如酚酞与酒精。

3、实验步骤简单但实验现象与结论较丰富。

七、自我评价

篇6: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罗岗中学:杜志勇

提起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对于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实验经费紧张,教师更多地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来完成本来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如微型试验、用矿泉水瓶以及经过消毒处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来完成的某些实验,这些地区的教师们要尽量地想办法创造条件开足开全实验初中化学实验演示,就是通过直观的,丰富多彩的,奇妙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产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极大兴趣,从实验的探究中对理论的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对初中课本中的几个化学实验的改进与自制提出本人的意见和方法。

一、改进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一)改进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课本114页图6—12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在操作时,倾倒二氧化碳要非常小心,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不成功。影响实验效果。改进方法:

1、需用仪器:铁架台带铁圈、大号漏斗、烧杯、阶梯蜡烛、集气瓶、玻璃片。

2、操作方法:漏斗用铁圈托住放入烧杯中,调整一定高度,将铁圈固定好。漏斗下端管口靠烧杯内壁,伸入烧杯底部。将点燃的阶梯蜡烛放入烧杯中,然后将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缓缓倒入漏斗里。

3、观察现象: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首先看到烧杯中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现象 非常明显。

4、优点:避免了在操作过程中,如风吹或玻璃片拿取过快,造成二氧化碳飘逸出去的失误。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不会造成失误。

(二)改进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课本107页图6—7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在原来的装置上进行改进。

1、将提高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网罩,改用几根细铜丝,插入灯芯中就行了。这样可以提高火焰的温度,效果很好。

2、把干燥的木炭粉末与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铺放进试管,改变用酒精将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粉末,拌成糊块状。小心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即可看到试管内壁有一层红色光亮的物质覆盖。这就是铜。

3、这样的改进优点是:①显著提高酒精灯温度,操作简便。②还原出来的铜直接观察得到,实验效果现象明显,一目了然。不会造成失误,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温度达不到,反应慢,还原出来的铜混在混合物中看不见,实验效果不理想等现象的发生。

二、下面介绍自制二氧化碳灭火的简易装置和粉尘爆炸实验装置

(一)自制二氧化碳灭火的简易装置

课本126页图7—9灭火器原理。该装置的缺陷是,瓶塞若拿不稳,控制不住瓶塞,当浓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瞬时增大,瓶塞就会冲出造成实验失败,许多老师做这个实验时都失败过。

1、取材:塑料瓶一个、玻璃管、橡皮胶导管一个、小号塑料瓶(能放进塑料瓶中的)并系上线。

2、制作:将塑料瓶盖打一个孔,用一段玻璃管插入孔中,用粘胶将其粘平,不漏气。

3、操作:将碳酸钠溶液适量放入塑料中,小塑料瓶装上浓盐酸,小心放入瓶中,旋紧瓶盖。点燃纸团或 花后,一手拿稳胶管,一手拿稳塑料瓶迅速倒置。即可看到大量气泡和水从管口喷出,把火扑灭。

4、优点:这样改进最关键的是安全,不必考虑瓶盖被冲掉,不会发生危险,一心灭火,确保实验成功。

(二)自制粉尘爆炸实验装置

我们知道,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根据这一原理,下面介绍该装置的制作。

1、取材:方形雪碧瓶一个、胶卷盒一个、玻璃管、气门阀开关一个、充气橡胶囊一个、蜡烛、面粉。

2、制作:雪碧瓶从中剪去,将底部约3厘米处剪去,分成二,底部变成一个盖,将塑料容器底部和胶卷盒底部,用烧红的玻璃棒各打一个孔。气门阀装在橡胶管之间,连接好装置。

3、操作:在胶卷盒中放入约两小匙干燥面粉,放入容器里,把点燃的蜡烛放入容器里。用盖将容器盖住。将橡皮胶囊先鼓大量空气使胶囊膨胀起来后,快速打开气阀开关,大量空气快速进入容器,把面粉冲起,瞬间发生较大的响声,同时看到有一团火球冲起。

4、优点: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篇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形成化学概念,加深对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大胆创新,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

创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意识淡薄;二是有的教师实验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巧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下面就如何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当前一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更要进一步改进创新。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如在讲《空气》中“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我的做法是:设置探究情景,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那么,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探究: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想象,分析和推理,能主动地或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大胆的提出假设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三)、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设计实验,预期实验结果。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共同得出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减少的体积等于所消耗氧气的体积,容器中的压强减小,水沿导管吸入集气瓶,吸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2、选择实验药品:学生大胆想象,选择出木炭,铁丝,硫磺,红磷,白磷等。

每个小组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讨论,预测实验能否成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生小组发言:

1组:我们认为选木炭不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2组:我们认为选铁丝不可行,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3组:我们认为选硫磺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4组:我们认为选蜡烛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5组:我们认为选红磷可行,红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6组:我们认为选白磷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白磷比红磷容易燃烧,白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同学们分析地非常好,我们选的药品是白磷和红磷,没有选铁丝,是因为铁丝不会燃烧,也没有选木炭、硫磺和蜡烛,原因是他们都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选了这些物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预期实验现象呢?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能不能将生成的气体吸收处理呢?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师提供资料: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以被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学生想到了,可以在装置中事先放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烧杯中的水换成稀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了,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成物是气体也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啊!

3、确定实验装置: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并组装好实验装置。教师鼓励学生在课本上所给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创新,有超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设计出比较简单且现象明显的实验装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实验步骤:学生自己按照所选药品、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

通过小组间交流、集思广益,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在帮助提示、充分、完善,使实验设计科学,可行性强,最后制定出如下探究方案 第1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如下;选择合适的药品:红磷

红磷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③将燃烧匙内的红磷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进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水中,打开止水夹。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第2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白磷

热水 选择仪器:带刻度的注射器、活塞、烧杯

实验步骤:①取适量的白磷放在注射器底部,塞好活塞,活塞置于5刻度处。

②将注射器平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 ③观察现象

第5、6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硫磺

澄清石灰水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好硫磺,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澄清石灰水。③将燃烧匙内的硫磺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烧杯的液体中,打开止水夹。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现象

①1、2小组: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②3、4小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活塞先向右再向左移动,约占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1/5;

③5、6小组:硫磺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石灰水

硫磺

(四)、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知道了,选择药品要只与氧气反应,生产物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若生成气体,要将气体进行吸收处理,同时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五)、表达与交流:有的小组实验中看到进入的水少于1/5,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也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所在,这时,我让他们交流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找出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的注意点:如a.燃烧匙中的药品为什么要装满?b.红磷、白磷和硫磺点燃后为什么迅速伸入集气瓶中,盖紧橡皮塞?c.为什么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夹?等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师生共同小结

本探究性实验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实验完成后,学生总结了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基本原则:a.原理要科学b.方法要简单c.现象要明显d.成本要经济e.安全加环保。

在上述实验教学中,我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探究问题“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测定”。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去“做”、去“尝试”、去“反思”、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步的提高。在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给学生创设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药品和装置的选择”上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反思,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本探究活动中有独立的思考、操作,也有群体的分析、讨论,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通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既提高了效率,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探究成果共享。如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完全一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讨论、交流,找到了出现各种结果的原因,使学生又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养成了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学习态度。

二、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改进方法

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于是做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

例如: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

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2.改进原料

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的安全性更好,实验可视性更明晰,另外,对于有些实验的材料,由于受条件或季节的影响,无法得到合适的原料,从而影响实验的继续进行。例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实验时,由于课程在二三月份时学习,正值冬季,没有什么鲜花可以做实验材料,我改用了一些干花瓣做原料,用酒精浸泡后,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受此启示,学生中有的将干紫草用酒精浸渍,紫草原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有的用杨梅汁,遇酸显红,遇碱显蓝。有的采来菜园的篱笆上干菜花,如丝瓜花浸泡汁,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黄色。进一步的探究,怎样长时间的保存和使用这些试剂呢,经过讨论,探索,终于得出了较好的办法:将有关汁液用滤纸浸渍,凉干制得试纸,使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的以延伸。3.改进过程

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进一下实验过程。例如: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这样一例 :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因为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怎么知道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所以将实验过程做了一点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实验证明,加热后,再滴加HCl,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实验解除了疑问,排除了干扰,获得了准确的结论。

三、增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刚学化学时,往往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为什么?因此,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绪言课即可设计一些有趣实验。如:“‘红葡萄酒’变‘白酒’”,“烧不坏的手帕”、“无

色液体写红字”、“神杯生‘牛奶’”等短小精彩的魔术般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生领进神圣的化学天地。再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就可增加空气组成的测定,既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信任感,又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研究的方法。在讲可燃物燃烧条件时,给学生补充白磷在热水内与通入的空气进行水下燃烧的演示实验,效果就很好。在讲分子时可增加分子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取一根约400毫米的玻璃管,一端用打孔器打下的橡皮条封住,先加入约一半容积的水,再用滴管加酒精至满,然后用橡皮条封住玻璃管口,反复倒置几次,管内有气泡产生,聚到上端有一厘米多空柱,液体体积明显减少。这种微观内容通过宏观现象进行推理验证释疑教学,学生很感兴趣,深信传授知识的正确,印象也很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设计增补一些实验,可以较快帮助学生解难释疑,防止学生想当然。在讲二氧化碳时,增加了鸡蛋壳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在讲碳酸钙时,增加了锅垢和壶垢的去除和向澄清石灰水中连续吹气后加热的实验。讲气体溶解时,增加了压强与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的实验。即在盛有1/4试管容积的碳酸钠饱和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到试管容积的1/3,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马上用塞子塞紧管口,溶液中气泡上升的速度和产生的数量立即减慢减少,随后停止。拨开塞子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等停止产生气泡,加热试管又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时向学生讲汽水的制造、氨水的存放等,学生理解自然深刻。

这样以增设趣味实验为引导,就使化学这门功课犹如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学生。

四、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在学习有关溶液的内容时,可设计下列片断:

问题情景:“今年初我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冰雪成灾,小明看见有人在马路上、街道的路面上撒盐,这是为什么?”

探究活动:将一些碎冰放在 100 ml的烧杯内,测量温度;再将少量食盐加入烧杯,用玻璃棒搅匀,测量温度。记录并分析现象。

通过比较2次测量所得的温度,学生即可了解加入少量盐能使水的冰点降低的事实,所以撒盐能阻止路面结冰。

又如,第八单元课题3中“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而如果教师事先做好实验学生观察,又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将其改为探究性的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探究程序如下:

(1)提出问题: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2)猜想与假设: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哪几方面: ①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②铁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

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3)实验探究:设计以下3个实验: ①在干燥的玻璃瓶内放入少许生石灰,再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加盖密封;

②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冷开水(室温)至浸没铁钉,再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

③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冷开水少许,保持铁钉的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装置放置数日,每天进行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5)解释与结论:实验①和②中的铁钉均未生锈,只有实验③中的铁钉生了锈。这说明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是铁生锈的原因,即猜想与假设③成立。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不仅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了探究能力,而且也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从而对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 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例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组织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并请问你们亲友,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什么原因造成的?” 又如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等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

说明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新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和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只要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以实验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潜在的能量就会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吕湘香

篇8: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

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高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学科, 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以及非常贴近现实生活, 因而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为了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必须认识到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1 高中化学实验生动性不足

高中化学是基础性化学, 其中的化学现象往往是非常简单或者是化学现象不明显的反应。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化学实验时, 学生对于这种乏味、单调的化学实验不感兴趣, 学生也无法学好化学理论知识, 对这些理论知识缺乏深刻的认识, 造成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无法理解而死记硬背仅仅为了考试而已。例1, 高中化学“钠的重要化合物”一课中, 教学目标中有掌握钠和其化合物的性质和主要用途;老师上课时, 通过演示过氧化钠活泼性质的实验中, 展示过氧化钠“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 引入钠元素具有活泼性以及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概念;由于“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的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缺乏吸引力, 无法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1.2 高中化学实验学生参与度不足

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阐明化学实验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化学知识, 还是侧重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的设置中, 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比重较少, 学生的化学实验就更少, 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化学实验, 借助化学实验的现象引出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这就造成化学实验的枯燥以及学生真正自己操作和上手的机会很有限, 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较差。例2, 高中化学实验“焰色反应”, 实验器材为酒精灯、铂丝和不同的含金属离子溶液, 实验操作是用铂丝蘸取不同的金属离子溶液, 放置在酒精灯上观察焰火的颜色;这个实验由于在课堂中演示时, 实验设备较为简单和其他条件限制导致实验现象不是特别的明显, 老师在演示实验时, 学生们也仅仅观察不是非常清晰的实验现象, 大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不能够保证学生对实验的学习质量。

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2.1 多元化学实验教学和学生参与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中课堂普遍多媒体化, 化学实验可借助多媒体, 给学生播放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如例1中的实验, 老师可以播放更多钠活泼性和现象明显夸张的视频, 加深学生对钠活泼性的认识;或是制作化学实验教学动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多媒体教学之外, 还可引入翻转课堂, 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来自己展示化学实验和讲解化学教学内容, 小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沟通交流化学知识,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锻炼学生化学实验的演示能力。

2.2 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

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比重较轻, 提高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占比, 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一是在化学考核中, 适当引入对学生化学实验的考核, 考试的形式采取多样化, 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 可采用实践操作考试、实验理论考试以及实验展示演说等, 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二是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 配备实验老师对学生一一指导实验操作;如例2实验, 开展学生实验, 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加深对“焰色反应”的印象, 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在改进化学实验教学中, 化学实验的配套设备也需升级以适应教学改进的需求。目前高中的化学实验硬件设施太过简陋, 没有为学生开设的实验室, 开设适合学生实验的实验室, 可以极大地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3 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实践操作的学科, 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 改进高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 促进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中, 其中就需要对化学实验教育进行改革, 不断改进和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质量。

摘要:高中化学实验课程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化学知识和规范操作化学实验技术。针对目前高中化学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展开讨论, 探究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多元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曾红, 史靖华, 郑光黔, 等.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19) :161-163.

[2]戴明明.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5, (9) .

上一篇:qq人生感悟语录下一篇:Seo如何分析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