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2024-05-05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篇1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可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特点,它将在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化学解题能力,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化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探究式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就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来探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可能途径

一、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需要产生一种学生互动性强、参与愿望强烈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让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探究.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面对学生表述离散性相对较大的教学课堂,教师应具备优良的语言技巧,既要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通过教师点拨、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语言,串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珍珠”,巧妙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由学生自主分别按图示进行实验。

在要求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同时,探讨如下问题:

(1)进行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2)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探讨得出结论。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质疑是探究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由疑惑到探索的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会驱使人们去积极思考问题,;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们。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学会生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产生疑问。例:在学习分子的性质时,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能闻到花香?”,“为什么蔗糖能溶于水?”,“为什么一滴红墨水滴到一杯水中,水全红了?”,“为什么气体能被压缩?”等一系列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疑”,“设疑”也是一种“生疑”,使学生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探究的欲望和动机。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学完某一新授知识之后,教师必须要配合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编些化学问题进行讲练。讲练完后,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说基本上理解了新知识,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仅局限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上,如果趁此机会出一两道带有思维跳跃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不但使学生对这种知识的内在和形式上的联系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解决化学问题的教学探究策略

1. 挖出问题的隐含条件进行探究

许多化学问题含有隐含条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挖掘出隐含条件。学生分析题意并找出隐含条件的过程是极好的思维探究过程,教师要对这类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

例:请将下列九种粒子分成两大类,每类要有五种粒子(可重复使用),并写出你的分类原则。

Ne、OH-、NH3、H2O、、CO2、SO2、NO2、SO3

本题中无明显有效信息,只给出了分类的思维方法.所给出的九种微粒之间有哪些共性,需要去挖掘出这个隐含的信息。对这九种微粒探究分析,不难发现H2O、CO2、SO2、NO2、SO3属氧化物,剩下四种微粒Ne、OH-、NH3、都含10个电子,从氧化物中找出一个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的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顺带强调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把分子和原子团排除在外。

2. 对化学信息迁移进行探究

科学家认为他们在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和大量发挥作用的是能力。特别是捕捉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是探究学习所必需的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迁移的训练,设置信息新颖、构思别致、思维容量大的化学信息迁移问题,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迁移的化学问题有化学概念的迁移、教学方法的迁移和化学思想的迁移。

例: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CTC”又称为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还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根据以上信息推测“CTC”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种。

本题所含迁移信息非常丰富,要组织学生分析探究,从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我们应能探究出其有如下物理性质:能溶解油脂、能溶解污物、不溶解纤维、不溶于水、易挥发、蒸气密度比空气大。从我国政府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及四氯化碳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可究出其有如下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性质稳定。有毒、对臭氧层有破坏。

3. 对化学开放题的探究

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解答的“传统问题”相对照,开放性问题是对“过分规范”的反动。“开放性”决定了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解决问题,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

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或是条件不确定或是结论不确定,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化学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化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化学”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经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分子、CI-离子和H+离子。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研究下面的问题:可能是稀盐酸中哪一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本题为设计实验型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能否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水溶液中的H-可以使紫色石德试液变红是一个科学事实,但如何深究得出这一结论,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在回答本题时,需要先提出一个“可能是溶液中的H+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来证实这个假设。而如何说明是水溶液中的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是H2O分子、CI-离子,逻辑思维的方式很多,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归纳法”,也可以是“排除法”,答案不惟一。要学生充分探究,去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

4. 应用化学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善问,就会发现很多需要化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这类问题的范围和难度应适当,以适合课堂教学。应用化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解决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学生通过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探究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也理解化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其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利用化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巨大效力。

四、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地位

探究式教学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着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研究者的角色。探究式教学给教师的教学创新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发展学生多元智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积极的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2

崔学深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方式来完成学习,可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在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虑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科学为大众的思想。美国的《教育周刊》报道:“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理科课堂中使用身边实验的学生和参加问题解决小组的学生,比那些通过讲授和阅读教材的方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态度。年龄在10-17岁的中学生中,6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能做更多的实验,并且和同学极其他人进行交流,就会觉得科学更加直观。有54%使用以探究为基础方法的学生说理科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相对而言,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这样认为的比率为45%。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接近25%的学生认为理科是他们比较难学的学科,而经历探究教学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仅占18%。”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有利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对科学在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的两面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的合作,相互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我价值。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此时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根据观察的现象学生马上就可以马上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 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麽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构建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联系,从而他们面队实际问题时,能更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例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第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重视收集实证资料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

二、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一切化学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是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实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实验时,先出示给学生一束白颜色的绢花,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先给它喷上一点“水”(无色的酚酞试液)然后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色,带着悬念继续上喷稀盐酸,红花又奇妙地变成了白色,这一反一复的颜色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酸碱反应的欲望。

(二)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条件。例如,第一个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但学生的探究应该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在这里,学生能学习和理解核心内容。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走动和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来积极的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在多样化的学习的前提下,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教师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并选择保证他们积极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查找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任务,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和转化新的问题,保证课堂进程向学习目标前进。

(四)通过教师对话,鼓励学生探究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的听和说同等重要,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重要,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的意义原远远不是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学生要说“你能行”,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用另一种方式再试试。

所以,我们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浅探 篇3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探究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73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以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群学等学习方式,在学习平台上对探究的问题相互交流、质疑、自我展示、归纳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初中化学适于探究的内容较多,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主动寻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参与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下几点是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的常见途径:1.利用身边的化学创设情境,如学习硬水、软水时,用“水壶为什么会长水垢”来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燃料的充分与不充分燃烧时,用“炒菜锅的锅灰为什么会越积越厚”来创设情境;2.利用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来创设情境,如学习水的净化时,我们可以利用水体污染的一些事例创设情境;3.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如学习CO2的性质时,教师可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4.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情境,如学习水资源匮乏时,创设“地表的四分之三被水覆盖,为什么还会缺水”的问题情境;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如学习防止水体污染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水体受到污染的视频。

二、分析质疑,提出猜想

教师成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后,要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类推,不断地提出假设、猜想,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类比得出比较合理的假设猜想,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教师:我们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认识到磷能在氧气中燃烧,那么反应前的质量与反应后的质量有什么变化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来进行测定。

学生设计测定方案,生1利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白磷,生2则直接在锥形瓶下面加热白磷,生3按照课本的演示法设计实验。

教师:同学们对于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解决,非常好。哪一个设计方案最好呢?(经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生3的设计方案最好)

三、讨论探究,丰富感知

在对问题得出合理的假设后,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预设一些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探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不同观点,可以通过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寻求解答,交流中学生互帮互助、各抒己见,充分暴露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提高。教师要因势利导控制讨论问题的方向和进程,多关注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后,讨论“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时,

学生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可做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可做干冰,作制冷剂”“可做灭火剂”“可带来温室效应”“气体中含量过高可致人死亡”等。学生提出多种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植树造林、使用新能源等。学生积极讨论、兴趣高涨,教师应随时点拨,调控讨论的方向与进展,用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理解,活跃思维。

四、自我评价,归纳达标

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评价自我达标情况,反思自己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结合与同学的交流使自己的认识条理化。教师对学习活动过程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品尝探究式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其进行新的探究。

例如,学习了CO2的性质后进行总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以上问题先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总之,探究式教学体现教学过程的双主性,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思想转变,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更新观念,做好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导、知识学习的疏导、思想意识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方法探究的辅导,点燃学 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激情,使他们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篇4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欲望

提出问题, 既是探究的基础, 又是探究过程的核心。将课本知识、技能等创设成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的主要工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 我们可以实验为突破口, 针对学生思路不开阔、认知加工层次较低的弱点, 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 使其打破传统观念, 消除思维, 逐步实现创新学习。例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 是学生的难点, 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 教师实现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 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呢?对于这一问题, 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 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 尽量由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内容, 发现问题, 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也有注意, 运用情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不能过于简单, 也不能过难。

二、自学探究, 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已初步知道了“是什么”, 但不知道“为什么”, 这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 对出现现象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 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 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去发现实验证明的问题以及隐含的知识,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挖掘实验中包含的知识点。如:上述实验中,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原因, 学生提出如下假设: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这样的猜想, 对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 教师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 展开讨论和交流。

三、讨论释疑, 确认新知

学生通过自学后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存有哪些问题, 教师不得而知, 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由发言, 尽可能多的发言, 互相补充, 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完全。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自己拿不定注意, 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以确认对某个知识点的正确与错误, 从而避免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 教师的引导, 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 (Ⅰ) 向干燥的纸花 (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 喷稀醋酸; (Ⅱ) 向干燥的纸花喷水; (Ⅲ) 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 (Ⅳ) 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Ⅰ) 、 (Ⅱ) 、 (Ⅲ) 是独立的, 为 (Ⅳ) 作铺垫,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 小组讨论, 获得共识:1、石蕊遇酸变成红色;2、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在过程中, 学生的回答有的浅显, 有的深刻, 有的古怪, 有的可笑, 不管怎样, 教师都应鼓励、引导, 及时发现闪光点, 切不可讽刺、挖苦、讥笑, 只有这样, 探究式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四、巩固新知, 拓展应用

问题解决之后, 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 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概括具有以下意义: (Ⅰ) 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 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 过于受情景限制; (Ⅱ) 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对于知识的引申, 教师可以提出一两个综合性或探索性的问题, 要求学生设计方案。既巩固所学知识, 又培养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 若时间不够, 当堂解决不了, 可以留在课下让学生思考。如:学生明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后, 出示讨论性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若反应物之一是浓盐酸, 把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要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可采取什么措施?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 又拓展了思维。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研究 篇5

摘 要:通过观察初中化学课题,从客观层面了解当前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现状,总结出初中化学探巧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并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分析问题背后产生的深层原因,并立足于现实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教学 对策

探究教学是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李雅茜在《影响化学探巧式学习实效性因素的实证研究》中通过经历多次的公开课和研巧课发现,当前的探巧教学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学生很难进行真正的完整探究。探巧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能将教师在探究教学课堂上的华丽表演转化为学生的朴实成长,使探究教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这一定义指出了探巧教学是通过模拟科学家探索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的,其典型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验证、表达交流、推广应用五个阶段。探究教学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的“形”,还要渗透科学探究的“神”,其中“形”指模拟科学探究的的基本程序来开展探究教学,“神”指的是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科学实践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并为他们所认同与遵循的稳定而又持久的也理和行为的倾向,是同科学本质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思想品质、巧为准则及职业道德的整合。主要包括求知精神、进取精神、求实精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则后者将失去载体,没有后者,前者会失去动力和方向,只有“形神”结合,才能把握探充教学的全貌。

二、探究教学实施问题原因探析

(一)教师因素:内外因素相互胶着。影响教师开展探究教学的因素有如下几点:对探巧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师自身缺乏相应的探巧能力,不能很好的把握探究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自身精力达不到。

1.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有的教师把探充教学当成一种模式,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就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但是无论是把探究教学当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模式、还是方法,大家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式”上。2.教师引导缺失,自身角色定位不当。有的教师认可新课改倡导的探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探究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大部分教师都会对探究教学津津乐道,然而,教师传统的教学习惯会在无形之中影响探究教学的开展,他们习惯了给学生不断的“讲授”知识,导致在探究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偏位,过分强调自身、指导者的角色。3.教师工作量大。教师除了教学、批改作业以外,还要应对各项检查,整理各种文字材料,其中大部分教师都不得不将大量的个人时间奉献给工作。教师的这些隐形工作都使得教师们身心疲倦,就更不用说花大量心思在每个班上扎化实实开展探究教学。

(二)学生因素:自身探究条件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态度被动,所需的探究基础知识不足,探究能力差等学生因素也是影响探巧教学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1.探究意识薄弱。受传统教学影响,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固化,探究能力差,探究意识薄弱。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而一个班上只有固定的几个学生经常回答问题,探究教学课堂上的探究问题也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很薄弱,学习积极不足。2.探巧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课堂教学,习惯了“听”,不愿多“问”,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极差,不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的能为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基础也影响着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恃别是在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分析并解释现象阶段,若学生知识基础薄弱,会直接影响其探究能力的高低的。

三、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立足于现实基础,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影响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开展的因素是多方面,有人为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有校内因素也有校外的,因此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才能把探究教学落到实处。我们要解决问题,就要抓住巧题的核也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对策。一是充分考虑成绩为导向的评价体制改革不易,《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目标和原则,由此确立了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高考改革方向,但在短期?仁悄咽迪值摹6?是充分考虑大班额短期内难小班化,班额过大是制约探究教学开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实施探巧教学时需立足现实状况,考虑一个折中的策略,来克服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三是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的整体低下的探究素质。教师和学生的探究素质是可以提升的,所本文立足于现有的教师探究素质和学生探巧素质,而提出能让新教师、代课教师或者不懂探究教学的老教师一看就能学会的,让学生在短短一年内就能领会探究的策略。

(二)调整连堂课探究,课内课外结合。一是调整连堂课,减少完整探巧数量。对于40分钟课堂时间的的束缚,教师可以和学校商议,调整连堂课。在一些学校,化学课每周就有4节,这样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和其他教师协商调整课时,安排一次双节课,最好是在接近中午或者放学的两节课,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供给学生探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探巧活动中。二是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互促进。通过课外活动、课外调查、课外实验等形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三)挖掘生活素材,注入地方特色。《钢要》和《标准》都强调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体情况,结合学生兴趣,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和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活小素材。一是挖掘生活实验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实验资源,就地取材,利用生活用品和废弃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比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巧,从废弃的电池中取石墨、巧片,用食醋代替醋酸。二是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探究题材。恩施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中上游地区,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恩施市的现有资源及特色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特点,试着将恩施市的部分资源及特色作为初中化学课程,以期能促进新课改的进行,探巧教学的开展和恩施市的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浅析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51-01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其内容如下。

一、呈现化学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中心

呈现化学问题,是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必须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直接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例如,在學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发了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他们会从实验中发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其他盐的酸碱性怎么样”等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2.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的悬念,易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适用范围很广,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性质及其反应产物的验证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备,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设计(装置、药品、操作);证明概念、理论或习题的有关实验探究;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创新实验探究等等。

3.通过一些探究性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性习题,其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或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经过观察、分析、猜测、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才能得出结论的一类新型试题。

二、学生的信息搜索阶段,以收集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或者收集的资料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于问题解决来说很重要。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制和组织,以利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的提取和迁移。精制和组织的方法有:找出新资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结合关系;对学习材料列提纲,作图解或画概念图;理解新信息的涵义,对其进行分类和概括等。

三、学生的信息整合阶段,以形成假设为中心

收集完资料之后,就要促使问题初始情况,向目标情境的转化,就必须提出种种可解的途径、假设和目标。所谓假设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对未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断和解释。假设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结果、一种思想。所谓“方法”就是指根据已知对未知进行推断和解释的思维过程,所谓“思想”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也有可能被进一步修正,甚至被推翻。所谓“结果”是指由推断所得到的假定性结论。

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标情境与问题的主要特征,将精力集中在问题目标情境上。

四、解决问题阶段,以选择策略为中心

选择恰当的策略是问题解决中很关键的一步。常用策略有以下几种。

1.双向推理。双向推理即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重视运用未知条件进行逆向推理。教学实践表明,顺向推理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逆向推理都难以践行。在进行逆向推理时,主要采取确立“子目标”的办法,帮助我们明确思维方向。一旦建立了子目标,我们就把难以捉摸的“总目标”转化成了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更接近的从而容易解决的“子目标”,子目标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向。在运用子目标时,一定要防止把子目标(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来思考。

2.类比迁移。类比迁移指运用先前已解决问题的现在知识去指导新问题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上是利用学生早已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去同化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将陌生的新知识,新问题变成为学生所熟悉的可解问题。

五、师生反省评价阶段,以合作交流评价为中心

“协作”和“交流”不仅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而且也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法,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显现给同伴,从中选取最优方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也促进学习者进行自评,以便了解自己的不足与优势。

参考文献

[1]帅保国等.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浅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7

一、课前认真准备

教师课前应先给出课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 明确探究目标, 收集有关资料。另外, 教师还应精心备课,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 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 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 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 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设疑诱思激发潜能

正确、合理的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先决条件, 诱思则是教师把教法转化为学生学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的潜能,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 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 首先, 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 然后, 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 (1) 为什么水面会上升? (2) 为什么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时, 不再上升? (3) 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哪些问题? (4) 红磷的量有无限制?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 (5) 如果红磷不够, 实验的结果会怎样?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 各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鼓励、引导, 及时发现闪光点, 使探究式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重视合作学习

在探究式教学中, 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 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例如, 讲到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应该选用含有碳酸根的化合物与稀酸反应。由于实验室所用的含有碳酸根的化合物, 通常有碳酸钙和碳酸钠, 所用的稀酸, 常见的有稀盐酸、稀硫酸, 那么制取二氧化碳时, 究竟选择何种物质反应适宜呢?这时, 可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得出结论。然后, 根据学生实验, 各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综合讨论得到最佳的实验方案。

探究式教学, 重在探究, 贵在引导,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再通过演示实验室加以验证, 它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 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总之,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是灵活的,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更丰富的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8

探究式教学, 指的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引导新课程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 通过练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通话和顺应, 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探究式教学呈现出三个主要的特征: 第一, 探究式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的, 这种指导性包括教师在课堂开展之前关于探究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材料的准备、对课程内容的引导和开发、对课堂开展方式的设计以及对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监控; 第二,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相关的环境, 以问题为引导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消化, 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发挥着统领性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也是检测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工具, 同时特因为问题的引导作用保证着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高效开展; 第三,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新课程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提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包括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前提、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以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 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主要教学方法理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这个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合作性和协同性, 以学生群体的集体智慧促进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的发展。

二、初中化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合理设计教学情景, 启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是以问题核心展开的, 而每一个问题的设置, 都是与一定的教学情景相联系的, 通过教学情景的设置,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识和先前知识的练习, 而这是探究式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教学情景的有效设置, 成为探究式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这需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设置。例如, 在《水的净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 在中国的一个农村, 地下水和河流的淡水资源受到企业的污染, 目前河流水变得污浊不堪, 地下水也渗透了许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使得这各村子的人都得了一些疾病, 大多数人的寿命只有40多岁, 教师通过PPT展示这个村子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看到人们使用不清澈的水做饭时, 学生不禁发出感叹, 我们平时洗漱的水都比他们的引用水清澈, 他们真可怜, 好想帮助他们。结合社会的实际状况, 导入本课的学习, 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经验相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以解决这个问题为思路, 层次性地设计导学问题: 第一, 我们平时引用的自来水成为硬水, 那软水和硬水的差别是什么; 第二, 要把污水净化, 需要哪些物质呢? 这些物质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三, 净化水的步骤有哪些, 请学生动手试验; 第四, 如何把硬水变为适合人们饮用的软水。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有层次地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 提高了课堂效率。

2. 探究式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 以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是知识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以教师的辅导为辅。探究式学习一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 通过同伴的交流来调动小组学生的思考, 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的角色; 第二层含义, 是课堂教学的设置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设计, 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教材的设计为基础。例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学生开始化学知识学习的入门课程, 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性质, 产生对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疑问, 对今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案例, 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师以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冰, 燃料会燃烧为导,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更多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的例子, 并写在本子上。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4个实验, 前两个实验是物理实验,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得出物质只发生了形状、颜色的变化, 而后两个实验是化学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得出这两个实验都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 根据课本提示学生明确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并以小组为单位, 将列举的物质变化的例子进行归类。这样学生就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 同时将化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3.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要注重化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化学是源于生活的, 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是一些基础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明显的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每一个化学知识基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能够运用的生活情境。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核心开展的, 但是如果问题只是脱离生活的枯燥的运算练习, 那么探究学习将失去其活力, 也无法实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 在学习过灭火的原理后, 教师结合之前学习的关于二氧化碳提取的知识, 引导学生课下通过提取的二氧化碳灭生活中的小型火。一方面, 这样引导学生复习了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提取的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 对新知识灭火的原理进行了巩固。同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消防队对灭火器进行参观, 引导学生正确掌握不同灭火器的原理和灭火器的正确使用过程。

综上所述,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建构, 通过练习新旧知识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主要的教学情景的设置,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是探究式教学开展的重要动力。

摘要:探究能力, 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培养的重要目标要求。探究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的指导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是与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相吻合的。在研究探究式教学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洪莉, 梁月, 刘连成.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3) :91-93.

[2]胡久华, 王磊, 胡晓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基于我们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 2002, (11) :12-15.

探究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教学策略

一、创造可探究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创设,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要确保探究教学的顺利实施, 就需要创设具体探究性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完成自己知识的探索过程.

比如, 在关于“O2”的相关教学复习中, 笔者为了给学生创造可以探索的空间, 就特地以系列问题的形式,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己收获知识: (1)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2) 请你说明空气中的成分?并说明证明这些气体成分存在的方法? (3) 如果现在要让你清除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 你有哪些方法?当氧气消失后, 会出现什么现象?

通过这样的系列问题, 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主动性, 能够在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形成深刻的记忆, 并能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当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 就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创造具有操作性的学习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看, 探究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获取知识, 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这正是探究教学得以普及的基础.在现代教育中, 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这从另一方面也就决定了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探究空间和操作性, 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的环境和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

如, 在一次实验课中, 笔者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就特地以“CO2气体与Na OH溶液的反应”为主题, 让学生解决二者之间能够产生化学反应, 但是反应不明显的问题, 提出:“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得出了如下猜想:

(1) 通过指示剂变色.

(2) 观察反应前后, 密闭容器中CO2体量的变化所造成的气压变化.

当学生得出自己的猜想后,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验证以上两个猜想:由于Na OH是碱性物质, 而Na2CO3是盐类物质, 其溶液也显碱性, 可以得出猜想 (1) 是不成立的.紧接着, 笔者再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个小组的学生在笔者引导下, 最终得出猜想 (2) 可行.而在这个过程中, 四个小组的成员也得到了自我发挥, 自我探讨结果1试管内液面上升结果2气球胀大的空间, 并在成功的实验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三、创设学习障碍

要产生探索的欲望, 就得先碰到相应的问题.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也只有在碰到问题的时候, 才能更积极更主动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在探究教学方案的设定时, 可以考虑设置一定的学习障碍, 让学生产生克服障碍的动力.

如,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将笔者准备好的MnO2倒入5%的H2O2溶液中, 此时, 有气泡生成.接着, 再让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中, 但是本应该复燃的木条却没有反应.

此时, 笔者开始让学生进行反复使用, 自己找出问题所在.最终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发现:由于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 导致受潮.

找到了原因, 接着就是找到解决的办法.此时, 笔者依旧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索, 如此, 达到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探究教学的过程, 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探索的过程, 是学生从单纯的接受知识, 到主动探寻知识的转变过程.因此, 教师在探究教学的使用中, 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必须要为学生营造可以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乐于探究, 敢于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爱富.中学化学创造性教学测评的实验报告[J].化学教育, 2011 (6) .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对策 篇10

一、选取合适的问题, 提高探究的针对性

学生在进行有效探究学习时, 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某一问题。问题的提出, 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前探讨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又急需要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否在先前经验基础上觉察到问题的存在;二是探究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定是新的未知, 经过努力是可掌握的;三是能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和期望。

例: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学生猜想:①O2 ②H2 ③SO2 ④N2

师:大家认为哪一种猜想最不合理, 为什么?

(抓住新问题, 是对N2设问)

二、重视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决策者,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要使学生能真正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就必须精心设计化学课堂教学, 改变过去那种把课堂教学视为简单劳动的观念, 创建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体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促使学生形成主体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探究的核心是思维活动, 有的学生难免“雾里看花”抓不住实质, 或浅尝辄止, 以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此时教师需要用恰当的问题或事实典例来引导, 尤其当学生的探究出现问题时, 要引导他们深究原因。例如:在“CO2的性质”一课中, 让学生上台演示CO2使蜡烛火焰熄灭, 实验结果是长蜡烛先熄, 短蜡烛后熄, 这与教科书上描述的“短的先熄, 长的后熄”正好相反。教师可提示学生会不会是倾倒CO2的操作不同造成这种“意外”。学生再进行演示就会发现:第一次在高蜡烛顶上倾倒, 长蜡烛先熄, 第二次沿烧杯内壁倾倒, CO2落入杯底, 短蜡烛先熄。

三、要紧扣学生经验, 以实验为验证标准

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形成化学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亲历的实验和化学探究活动, 提高化学核心能力必定是一句空话。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 增加实验探究的比重, 通过学生对属于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和奇妙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学生对鉴别题的解题思路有了了解后, 让学生做如下练习。有三瓶无色溶液, 分别是Ba (OH) 2溶液、H2SO4、NaCl溶液, 怎样鉴别它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 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学生对这三种物质的鉴别不再是困难重重, 探究结束, 学生交流的方法有十几种, 再经教师的点拨、分析, 知道对这三种物质的鉴别方法有几十种, 学生还自己发现, 如果选用的鉴别试剂合适, 和各种待测试液混合均有不同的明显现象出现, 对三种物质就可以进行一次鉴别。

因此, 是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要尽可能地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动手,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氛围和条件,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与论证、实验与探究、收集信息、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的环节均得到体验与锻炼。

四、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学生由于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 使得探究的效果不佳。教师要有步骤地进行一些“探究方法”教学。如:控制变量的方法通常是: (1) 控制反应条件:保证仪器相同 (等规格) 、使用药品的量相同 (质量、体积、纯度) 、温度等环境条件相同, 体现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 控制反应: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只有一个变量。

例如, 在学习乙醇的性质和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 验证乙醇的分子结构: (1) CH3CH2OH和CH3OCH3的结构有何不同? (2) 设计实验的突破点是什么? (3) 简述实验设计的原理及步骤。 (4) 实验装置及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一实验设计,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逐步掌握如何由定性实验变为定量实验, 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伴随着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活动, 不断将知识内化, 设计实验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更有吸引力, 有计划地开展实验设计活动是培养思维实验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位学生在实验室看到一瓶无水乙醇标签上的化学式 (C2H5OH) 后, 猜想:无水乙醇含有“氢氧根”, 所以也应显碱性, 教师鼓励他自己探究。学生通过实验, 发现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 (目前的教学或习题几乎都是针对正确猜想的。)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能否“将探究进行到底”的关键所在, 要经过逐步学习、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建立起来。

上一篇:情境选择题下一篇:评价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