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2024-06-21

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通用12篇)

篇1: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培养幼儿良好午睡的好习惯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年龄在5岁左右,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带,有的是由家里四个老人一起照顾,难免会过分宠爱,并且没有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家长们关心的不止是幼儿吃饱穿暖,他们更关心的是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身心要得到良好发展,保证幼儿能有足够的睡眠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本班午睡出现的一些问题:上床后没有睡觉的意愿,或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或睁着眼睛四处看,展开了对幼儿养成良好午睡的好习惯的研究。课题实践的意义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幼儿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睡得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对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同时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幼儿不喜欢午睡,睡眠不足,会感到精神疲倦,烦躁不安,吃饭不香,爱发脾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睡眠充足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精力充沛,情绪愉快,食欲好,长得健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结合我园的园本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为载体。针对本班午睡出现的一些问题:上床后没有睡觉的意愿,或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或睁着眼睛四处看,展开了对幼儿养成良好午睡的好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组织幼儿散步

带幼儿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孩子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在草坪上或树下坐一会儿,互相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无穷的乐趣。睡前散步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且有利于气血的流通,使气顺血和,由此而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睡眠。此外,睡前在户外散步,大脑会更清醒,心情会更舒畅,吐故纳新的结果会缩短初睡至熟睡的过程,这对幼儿是有益的。(二)、初入午睡室,教师的适当提示

在幼儿进入午睡室时,教师应督促幼儿及时大小便,教师在进入午睡室时,不仅要教育幼儿轻轻讲话、轻轻走路,自己也应该做到轻轻讲话、轻轻走,多用手势代替语言,然后指导幼儿按顺序脱衣服,整齐摆放,并告诉幼儿穿、脱衣服的正确方法、能有礼貌地向教师或同伴请求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安心地进入睡眠,给幼儿营造一个安静的午睡环境。

(三)、午睡中不可忽视的巡视

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关系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俯卧压迫心脏,血液循环受影响;左侧卧也同样有影响;蒙头睡会使幼儿不能舒畅的呼吸到新鲜空气,容易使幼儿做恶梦,影响幼儿骨骼的正常生长,所以必须培养幼儿仰睡或右侧睡的正确姿势。教师应通过各种故事讲述、常规活动来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睡姿,并结合午睡实际,密切观察,随时纠正幼儿的睡姿。

(四)、创设舒适的午睡环境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寝室内粘贴一些处于睡眠中的动物的图案,或者在墙上布置一些星星、月亮等符合睡眠环境的图案,以增强睡眠的安静感。睡前,教师要拉上窗帘,为幼儿入睡创造一个安静、暖和、舒适、宽松、空气流通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

(五)、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1、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家长的认识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等向家长宣传充足的睡眠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不良睡姿,不合理无规律的的作息时间,对幼儿健康的危害等,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家长关注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改变教养态度,从而使家园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2、针对不同午睡问题的幼儿,对症下药

对于入睡困难的幼儿,我们通过与家长的个别交谈、网上沟通等形式,了解幼儿的作息,在家睡眠状况,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商讨,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幼儿按时睡眠、起床、来园、使幼儿的午睡时间与晚间的睡眠得以协调。为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而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反思与总结

幼儿园的午睡一直都是家长很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我们婴儿园的孩子们,孩子的年龄很小,很多孩子都是家长自己带着睡觉的,到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家长当然很不放心。但通过我们的工作,以及与家长沟通,更多的是我们在工作中很认真,很细致,对幼儿照顾很周全,家长也很放心,班上现有两个孩子中途回家午睡(体质较弱),其他孩子都能正常适应集体生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多的反思、总结,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让领导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好评。

篇2: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一、小课题名称:

培养幼儿良好午睡的好习惯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幼儿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午睡习惯是分不开的。睡眠是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活动,是人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没有好的睡眠就没有好的身体,幼儿睡眠时,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臵。幼儿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睡得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对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同时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幼儿不喜欢午睡,睡眠不足,会感到精神疲倦,烦躁不安,吃饭不香,爱发脾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睡眠充足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精力充沛,情绪愉快,食欲好,长得健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结合我园的园本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为载体。针对本班午睡出现的一些问题:上床后没有睡觉的意愿,或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或睁着眼睛四处看,展开了对幼儿养成良好午睡的好习惯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右侧卧睡,不趴着睡不蒙头睡。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培养幼儿不憋尿、不尿床、及时小便的好习惯。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幼儿进入午睡室应保持安静,动作轻轻,脚步轻轻,不说话,不影响别人休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幼儿自己脱掉鞋子并摆放整齐;拖掉外衣,将衣服叠好放在固定位臵。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幼儿不咬被角和拉链,不吮手指,不拿小石子、钮扣、玻璃球等危险物品,注意安全。

四、研究内容:

(一)、组织幼儿散步

带幼儿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孩子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在草坪上或树下坐一会儿,互相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无穷的乐趣。睡前散步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且有利于气血的流通,使气顺血和,由此而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睡眠。此外,睡前在户外散步,大脑会更清醒,心情会更舒畅,吐故纳新的结果会缩短初睡至熟睡的过程,这对幼儿是有益的。

(二)、初入午睡室,教师的适当提示 在幼儿进入午睡室时,教师应督促幼儿及时大小便,教师在进入午睡室时,不仅要教育幼儿轻轻讲话、轻轻走路,自己也应该做到轻轻讲话、轻轻走,多用手势代替语言,然后指导幼儿按顺序脱衣服,整齐摆放,并告诉幼儿穿、脱衣服的正确方法、能有礼貌地向教师或同伴请求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安心地进入睡眠,给幼儿营造一个安静的午睡环境。

(三)、午睡中不可忽视的巡视

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关系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俯卧压迫心脏,血液循环受影响;左侧卧也同样有影响;蒙头睡会使幼儿不能舒畅的呼吸到新鲜空气,容易使幼儿做恶梦,影响幼儿骨骼的正常生长,所以必须培养幼儿仰睡或右侧睡的正确姿势。教师应通过各种故事讲述、常规活动来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睡姿,并结合午睡实际,密切观察,随时纠正幼儿的睡姿。

(四)、创设舒适的午睡环境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寝室内粘贴一些处于睡眠中的动物的图案,或者在墙上布臵一些星星、月亮等符合睡眠环境的图案,以增强睡眠的安静感。睡前,教师要拉上窗帘,为幼儿入睡创造一个安静、暖和、舒适、宽松、空气流通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

(五)、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1、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家长的认识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等向家长宣传充足的睡眠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不良睡姿,不合理无规律的的作息时间,对幼儿健康的危害等,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家长关注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改变教养态度,从而使家园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2、针对不同午睡问题的幼儿,对症下药

对于入睡困难的幼儿,我们通过与家长的个别交谈、网上沟通等形式,了解幼儿的作息,在家睡眠状况,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商讨,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幼儿按时睡眠、起床、来园、使幼儿的午睡时间与晚间的睡眠得以协调。为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而共同努力。

五、预期完成的目标:一年

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反思—实践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根据本园现状反思分析,确定小课题研究内容,制订研究方案。

2、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及整理工作。

3、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如何在午睡时养成好的习惯。

针对幼儿午睡情况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4、第三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4月)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5、结题鉴定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

篇3: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第一、能清楚、准确地帮助幼儿理解一些行为习惯的要求。

原来, 我们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时, 需要语言不断讲解, 不断提醒。幼儿年龄小, 对语言的理解有时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要花许多精力才能让幼儿理解行为习惯的规则, 而运用小标志图这种直观、具体、形象的材料, 再稍加语言讲解, 幼儿就能较快、准确地理解行为规则了。如:要求幼儿有秩序地洗手、入厕、喝水时, 语言讲解幼儿不一定很快理解什么叫“一个个有秩序地进行”, 但结合标记图, 幼儿就能很清楚、准确地理解, 再通过行为不断练习, 就会很快掌握这一规则。

第二, 小标志能起到反复、提示、强化的作用。

把设计好的小标志贴在相应的地方, 能帮助幼儿在与自己行为之间建立联系。幼儿每天进入相应的情境中, 就能给幼儿起到反复、不断提示和强化的作用, 促使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掌握规则。如在要求幼儿掌握进出活动室靠右边走这一规则时, 教师设计两张小标志图分别贴在门上, 就会对幼儿产生不断地提示和刺激, 使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样这一行为习惯很快就被掌握了。

运用小标志的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四个过程。

一、拟定计划, 绘制各种标志图

首先通过观察、了解、分析, 我们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 拟定出一系列的行为规则, 这些行为规则主要包括礼貌、生活、卫生和自我服务等方面。如上下楼梯靠右走、正确的洗手和擦嘴、瓜皮果屑投入垃圾箱、说话轻、走路轻等;接着我们根据拟定规则的内容, 请幼儿自己来设计如何把这些规则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结合幼儿的设计标志, 我们再根据幼儿的思维以具体、直观、形象为主的特点, 把一条条规则设计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 如有“洗手四部曲”“上下楼梯图”“正确搬椅子图”等, 然后师生共同制作完成这些小标志图;最后把这些小标志图经过塑机过塑, 就成了一张张色彩新颖的标志图。

二、儿歌练习, 理解标志图意义

每一幅标志图就是一条行为规则, 每一条行为规则都是对幼儿行为的限制, 有些是幼儿能接受的, 有些是幼儿一时无法理解的, 我们把每一幅图画标志都展示在幼儿面前, 让幼儿看一看, 说一说, 最后把每一幅图画标志都编成一个个朗朗上口的儿歌, 让幼儿朗诵,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规则。如:“洗手四部曲”就编了这样的儿歌:“先用清水冲一冲, 手心手背搓一搓, 蘸点肥皂搓一搓, 再用清水冲冲冲。”通过幼儿多次练习, 就使他们获得了掌握和理解行为规则的信息, 为幼儿产生相应的实际行为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环境熏陶, 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理解图画小标志的基础上, 我们创设了与行为规则内容相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各类小标志贴在活动室或其他相应的地方, 使他们一进门就能一眼看到, 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 从而模仿、学习和掌握规则, 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有一条行为规则是要求幼儿按秩序拿杯子接水, 这幅标志就贴在茶杯和茶筒处。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和影响, 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鼓励肯定, 强化正确的行为

鼓励、强化是我们借助表情、动作、言语、物品向幼儿传递对幼儿掌握规则、遵守规则行为肯定的信息。幼儿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我们马上就给幼儿一个微笑或点头或竖起大拇指, 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 还会奖励给他们一朵小花、小星星、小卡片等实物;另外, 我们还采用言语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 如利用晨间谈话、餐前、离园前等时间, 把一些在行为习惯上进步大的幼儿的事迹结合小标志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 有时还请有进步的幼儿边说边练习行为。这种强化不仅会强化做出该行为的幼儿本人, 同时也强化了其他幼儿, 实际的教育效果比较好。

在运用小标志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时, 我们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行为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 小标志的出现也应注意循序渐进, 不要一次性把所有的小标志都展现在幼儿面前, 必须有所侧重, 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小标志设计上也应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渐进过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 直观、形象的小标志可以慢慢过度到抽象的符号标记。同时,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必须前后一致, 教师必须采用正面强化的策略, 强化幼儿当前的行为,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巩固机制, 对幼儿每一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和强化, 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 幼儿期既是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 也是人生诸方面的奠基时期。为了让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一定要抓好这个教育的黄金时代!

篇4:小班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培养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班幼儿;午睡习惯;培养策略

幼儿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午睡对于幼儿成长非常重要,幼儿在早晨至中午,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身体疲劳,午睡不仅有益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调节幼儿情绪。调查表明,有良好午睡习惯的幼儿,身体素质要比没有午睡习惯的幼儿好,生病概率也更低。专家指出,幼儿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是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之一。因此,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

一、培养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幼儿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充足睡眠非常重要。幼儿只有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更多精力参与学习与游戏活动,适应环境,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睡眠时幼儿的新陈代谢及能量消耗降至最低,能量可储存下来,有助于幼儿成长发育。如果幼儿睡眠不足,不仅下午的学习活动中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易怒,且更会对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影响幼儿发育,导致幼儿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影响幼儿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身高,甚至诱发各种疾病。因此,有必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但实际上当前很多小班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有的幼儿午睡哭闹、多动;还有的不肯躺在床上,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这部分幼儿在下午活动中总是无精打采,回家后还没吃晚饭就睡着了,这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势在必行。

二、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方法

从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培养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重要意义。因此,幼儿教育中应提高对幼儿午睡习惯培养的重视,采取有效培养措施。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方法。

1.制订合理的作息制度

为保证幼儿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其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幼儿园应制订固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在固定的时间午睡,使幼儿保持饱满的精神。但作息制度不仅要在幼儿园内实施,还需要家长配合。家长在家中也应遵循幼儿园的作息规律,正确安排幼儿午睡。若幼儿平时没有午睡习惯,便会对幼儿园午睡制度难以适应,不愿意午睡。而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就能很好地习惯在固定时间内午睡,养成午睡习惯。

2.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午睡质量和午睡习惯的养成。幼儿好奇心强,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容易左右环视周围环境。因此,午睡时应拉窗帘,营造良好午睡环境。若有幼儿难以入睡,教师应采取谈话法和抚摸法,来安慰幼儿身心,提高午睡率。要尽可能保持午睡室的安静,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被褥要清洁柔软,使幼儿能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入睡,避免幼儿听到声音而兴奋。

3.差别教育

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养成的午睡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幼儿在午睡时习惯抱着毛绒玩具,一些幼儿则喜欢听故事。因此,培养幼儿午睡习惯时就要采取差别教育方式,根据幼儿自身情况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给予正确引导,给幼儿讲故事,耐心细致地关照每一位幼儿,发现他们的特点,从心理上进行诱导,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的习惯。

4.稳定幼儿睡前情绪

幼儿睡前情绪影响幼儿入睡率和睡眠质量,因此,在睡前教师应引导幼儿稳定情绪,使幼儿明白午睡需要保持安静,不能打闹喧哗,并让幼儿了解午睡的好处,做到“四轻”的要求:轻轻走、轻轻说、轻轻脱、轻轻放,让幼儿自觉遵守午睡制度。

午睡对小班幼儿成长发育有着积极影响,是消除幼儿在活动与学习中的疲劳,使其能在下午活动中保持充沛精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提高对幼儿午睡习惯培育的重视,针对幼儿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使其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参考文献:

[1]史美艳.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5):129.

篇5:培养幼儿养成午睡的良好习惯

睡眠是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活动,是人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没有好的睡眠就没有好的身体。宝宝睡得好不好,不只是家长和老师烦不烦的问题,而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问题。《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目标。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午睡习惯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创设丰富有趣的睡前活动

1、睡前活动对幼儿促进消化,平缓情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动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活动内容的选择以轻松、活泼为主,而且运动量不宜过大。睡前过分的运动会引起幼儿兴奋和精神紧张,反不利于睡眠。我们通常在小朋友们吃完午餐后会带他们到操场上散散步。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意思是说吃完饭后稍稍活动一下,在躺下休息有利于健康。如果说散步形式是很好的健康方法,那么散步中的穿插内容则是教育契机的体现。我们用轻快的儿歌童谣搭配他们有力的步伐,给予他们丰富的节奏感和艺术刺激。我们将操场设置成变幻的的舞台,从徒步行走到接话传龙、从音乐之声到轻歌曼舞,许多知识内容以一种独特、快捷的方式呈现在小朋友的世界中。

2、在散步活动的基础上,幼儿有了表达和表现的欲望,我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支持幼儿无阻碍的情感表达。例如:在餐后,让幼儿到图书角进行简单的阅读,或集体阅读,或小组阅读,或结对阅读,也可尊重幼儿的需要让他们自主阅读。这样日积月累,他们不但积累了知识,更交流了感情。

3、与幼儿交流中,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得的,安全的都可以帮助幼儿成为他们活动的内容。如:幼儿对彩绳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因势利导引出会跳舞的绳子,伴着轻盈的音乐,让绳子随着手腕抖动,让身体也怕陪着绳子转圈圈。有型的绳子在音乐的作用下变成了无形的想像。在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幼儿享受这着简单的快乐,放松了身心。为接下来的睡眠做好精神准备。

二、舒适的睡觉环境

1.光线要适宜 如浅蓝的色调柔和的光线会使人产生睡意,要适当拉好窗帘,保持卧室适宜的光线。空气要新鲜 睡前一小时打开门窗交换新鲜空气,午睡时可开个小窗。

篇6: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分析:想想每次午睡时,总是翻来覆去,有时还会和 1 对床的涵涵聊天,指手划脚,影响午睡秩序。当老师走过去时,他就表现的老实一点,老师一离开,就又控制不住自己,动来动去,直到午睡活动结束。

指导策略

1.观察想想午睡习惯不好的现象,将一些客观因素(与对床幼儿相互影响)进行调整,使他的午睡床位及周边环境更利于其安静的午睡。

2.鉴于之前,想想看到老师就比较乖的现象,这次,我就重点陪伴在他旁边,督促他睡觉,让他无机可乘,相信在持之以恒这样做以后,他会养成独自安静入睡的习惯。

篇7: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摘要] 托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常规差,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就幼儿午睡常规的培养,从环境创设、睡前习惯、教师心态、起床习惯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谈几点粗浅认识。[关键词] 常规 午睡 [正文] 多数人认为午睡是一个相对容易组织的环节,因此,当教师学习时,保育员看护幼儿的午睡。有些私立幼儿园允许家长中午将孩子接回家,在园的幼儿较少,就将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集中在一起午睡,安排一个人看管。而午睡室的布置也只是草草了事。

要知道,午睡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需要而设置的,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午睡对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和关联性。

笔者在这次课题工作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提高了幼儿的午睡质量。现就幼儿午睡常规的培养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午睡常规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当然包括寝室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

室内布置要得当。笔者参加常规课题工作以来,通过调查、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园寝室环境的布置表面看来整齐、美观,有的甚至花里唿哨,很具有观赏性,但实用价值不高。寝室的布置应给孩子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易于稳定孩子情绪,有利于午睡常规的培养。

另外,幼儿寝室的光线直接影响幼儿的入睡速度,入睡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午睡常规的培养。

二、良好的睡前习惯有助于幼儿午睡常规的培养

1、睡前的要求要到位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并且语言要简练到位,让孩子听懂并容易做到,有要求就要有指导评价,针对听懂要求的幼儿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评价到位。

2、教师在睡前将故事或让孩子听故事

好听的故事能让孩子很快的入睡,可以选择适合幼儿的优美的故事,让孩子安静的倾听有利于让幼儿睡眠。

3、树立典型

教师可以悄悄的表扬个别幼儿,如,给先睡着的孩子贴一个小奖品,其他没睡的孩子看到后就像一种无声的表扬,在这个孩子周围的小朋友会很快入睡。

4、轻声提示

午睡时难免有个别幼儿睡得慢一些,此时,教师最好不要当全体孩子大声提出要求,要针对个别孩子情况到耳边轻声提示或在身边看护孩子睡觉。

5、帮孩子解决困难使其安心睡觉

有的幼儿因衣服或其他耽心的事而睡不着,教师要及时发现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如:衣服不好穿害怕穿不上,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别耽心,教师会帮助你。

6、细心观察每一位孩子

教师在孩子睡觉时,细心观察每一位孩子,个别幼儿家长交待过的如:孩子咳嗽、感冒等,要特别关注,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7、表格记录

每天把孩子午睡得情况记录在表格上,让孩子把好的行为巩固下来,每周做一小结,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幼儿午睡常规的培养

由于幼儿入睡时间的差异性,教师就要放平心态,不要急噪。老师要照顾到入睡较迟的小朋友,可以在一旁“陪睡”,让他知道老师在关注他睡觉,给他提出睡觉的小要求:手脚不要乱动、眼睛轻轻的闭上,如果他睡的好,我们可以给他小小的奖励,让这一部分幼儿逐渐养成自觉入睡的好习惯。对于精神充沛不愿睡觉的幼儿,值班人员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不睡觉也不要勉强他,但他必须做到在床上不说话,一定要保持安静以及不随便下床走动,以免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

我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托班是全园出了名的不睡觉的,有些不仅不睡觉而且经常花样百出,几乎他们身边的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他们午睡时的玩具,他们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休息,老师们都想了很多的办法,奖励和惩罚的都有,但他们午睡时吵闹玩耍的现象没有好转,一个月下来能有2—3天入睡已经是很不错的表现了。这种情况在我以前的工作中是没有碰到的,所以我一直思考怎样才能让他们安静的入睡呢?记得每次对他们说教的时候,他们会满不在乎而且会更加得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更加助长了他们不睡觉的心理。于是我在工作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采取以静制动的方法,对他们的某些行为进行“冷处理”或者装成“视而不见”,其实我是在关注他们的。慢慢的他们觉得在那么安静的环境下引不起别人的注意了,渐渐的玩累了之后他们偶尔也会睡觉了,然后我再抓住机会表扬他们的进步。到后来他们的情况越来越好,每天只要老师稍微的提醒之后,他们也能象其他小朋友一样安静的入睡了。偶尔有不睡的现象,他们也能保持安静。这样一来,小朋友都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我的工作也变的轻松了。

四、起床常规培养不容忽视

天气渐渐转冷,托班的孩子们都不会穿衣裤,两位老师和一个保育员最多也只能同时为三位孩子穿衣裤,有的孩子便等不及,有的会拎着衣裤、赤着脚来找老师;有的会坐在床上等;等等,这样容易着凉。而穿好的孩子,此时也会在楼上跑来跑去,甚至会闹得更厉害,容易发生碰撞。因此把培养孩子的起床常规,作为常规重点来抓,以培养孩子安全有序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分批起床。孩子一般不会同时醒来,往往是一些孩子先醒,于是我们会让这些孩子提前几分钟起床,同时或提醒或要求他们保持安静,以不影响其他孩子继续午睡。此时,一般有两位老师在帮助孩子起床,我们帮助的原则是:孩子能穿的,我们尽量鼓励孩子自己穿,不会的老师给予一些技巧方面的指导或帮助。穿好后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生活活动,然后要求他们坐在自己的床上,或看书、或轻声交流、或听故事等等。起床时间到后,老师会打开灯,三位老师指导慢慢醒来的孩子穿衣裤等,同时强调醒来的孩子必须在床上(被子里)等,(天冷,我们会开空调加热,)谁表现好老师先帮助他(她)。

分批下楼。当绝大部分孩子起床后,下午班的老师组织孩子排队下楼开展活动。下楼的要求是:一个跟着一个走,右手扶把手。(小手不准碰别人。)稍后,上午班的老师带领个别孩子下楼参加活动。

当孩子起床习惯逐渐养成后,我们会指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把自己的被子翻个身、拖鞋摆摆好等。也会放些起床的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慢慢醒来。

良好午睡环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小朋友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协作配合,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用心去营造一片适合孩子的环境,让孩子门在良好环境的作用下培养良好常规,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篇8: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1. 我园参与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会

十一五“和谐德育”研究课题, 黄草实验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与实验”课题, 子课题“幼儿良好习惯的特点及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2. 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 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但现代不少家长对幼儿健康成长的观念有失偏颇, 重智轻德。家长们只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特长训练等, 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忽视, 我园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 不少幼儿在回答各类智益问题时, 头头是道, 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 就显得不知所措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需要, 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其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 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的差异, 如何指导家庭、家长与幼儿园配合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

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我园子课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及培养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 关系到社会风气, 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我们必须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让幼儿长大后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978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老人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 学习要多思考, 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 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概括起来, 他们认为终生所学的最重要的东西, 就是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得以培养的良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 对孩子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曾对1560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 主要考察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仅有27.2%的学生认为不良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影响, 其余72.8%的学生认为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这部分人中, 认为习惯对学习成绩有轻度影响的占32.7%, 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占20.1%, 有较重影响的占13.2%, 有严重影响的学生占7.5%。从这项调查中完全可以看出: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论述素质教育时强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中小学加强德育首先从文明礼貌做起。文明礼貌的传统不能在新一代人中丢失, 如果一旦丢失了, 小而言之, 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 大而言之, 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 带来耻辱。要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 要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必须抓紧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现在的幼儿十多年后都将走向社会, 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千家万户, 关系到我们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我们必须抓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幼儿的行为习惯:如不乱涂乱画、不乱扔垃圾、会整理场地和玩具, 摆放有序、在公共场所不高声喧哗、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等。 (2) 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洗手、按时就餐、有秩序、安静就坐不挑食、不撒饭、不剩饭、不倒饭, 安静吃饭不说话、不东张西望、衣服干净、整洁、朴素、大方等。 (3幼儿的学习习惯:如能听懂别人的话、能认真倾听、愿意表达自己的意图等。

2. 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2) 针对性原则; (3) 及时性原则; (4) 有效性原则; (5) 一贯性原则。

3. 课题研究的方法。

贯彻行动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 按照提出问题、收集整理信息、拟订计划、行动实施和评价总结的总体步骤, 真正实现行动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研究为行动提供理论指导的目标。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需要, 采用了观察记录法、个案跟踪法、抽样调查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过程

分三个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及测查前阶段。本阶段主要完成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对行为习惯进行分类, 对内容进行确定、设计测查表、教师培训、进行实验前测查等。 (1内容的确定:在各类习惯中的内容确定方面, 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将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习惯筛选出来, 设计成测查表格, 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测查。 (2) 测查表的设计:根据已确定的研究内容, 设计了测查表的测查内容, 对测查结果采用等级描述进行评价。共设计了4个等级, 能;基本能;很少能;不能。为方便教师记录, 对每个等级规定了符号, 如:表示“能”的符号为:“√”等。 (3) 实验教师培训:根据实验方案, 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全面培训。 (4) 进行实验前测查, (附实验前测查表) 。

2. 第二阶段:

以教育活动为载体, 总结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阶段。本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测查前的结果分析, 即幼儿习惯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各实验班制定出详细的活动计划,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从中探索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 方法与途径。

3. 第三阶段:

反思总结, 整理结题阶段。

本阶段是结题阶段, 主要是对抽样幼儿进行实验后测查, 将前后测查结果比较分析, 检测实验结果, 汇总资料, 分析总结, 写出结题报告。 (附实验后测查表)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1. 本课题研究对提高我园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给我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使我园的教育教学环境更加生机盎然, 各项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 在“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的带动下, 我园全面推进师生的素质教育, 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了“文明校园”“先进单位”“五好”基层党组织、“七巧科技示范学校”等省、州、市各级各类的表彰;2010年荣获“十一五”课题“和谐德育、优秀实验园”称号。

3. 本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师德师风素养所产生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学校建设的根本, 而课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个课题, 成就一支队伍。在参与课题研究中, 老师们认真学习幼儿园新《刚要》, 认真钻研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理论等科研知识, 认真上好《好行为、好习惯》教材和德育主题班会活动课,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典型个案、心得体会、专题论文、反思、随笔、总结等, 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篇9: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关注幼儿的健康问题,保证幼儿有充足的午睡时间,对幼儿生长发育,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幼儿都存在午睡困难的问题,或者有不良的午睡习惯。为了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幼儿园和幼儿家庭要更好地合作,用各种策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一、优化寝室环境,宁静温馨

要改善幼儿睡眠情况,首先必须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宁静温馨的睡眠环境,通过优化寝室环境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安睡,缓解幼儿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可以放松心态,更好地进入睡眠。

要优化幼儿的睡眠环境,首先要从硬环境入手,尽量保持幼儿寝室的安静舒适,用窗帘隔绝部分阳光,适当开窗保持房间里的空气流通,在盛夏和寒冬季节注意保持房间里的温度。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入睡眠情境之中,我还在屋顶上粘贴了星星、月亮等装饰品,让幼儿感觉已经进入了深夜的情境,这样也可以起到安抚的作用。为了让幼儿增添对睡眠的乐趣,我让幼儿自己也参与到对睡眠环境的改造和优化之中,让幼儿选择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粘贴在床头,如有幼儿就将自己制作的熊猫剪纸图样贴在床头,我让幼儿在睡觉前跟自己喜爱的“小熊猫”说再见,促进他们放松心情,进入睡眠。其次,幼儿睡眠的软环境也是必须要注意的,这里的软环境主要指对幼儿内心环境的建设,如果有幼儿在午睡之前犯了什么错,如在吃饭的时候和其他幼儿吵架,发脾气将餐具丢在地上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不会立刻批评、指责幼儿,更不会给他们惩罚,而是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能够保持轻松、安宁的心情,更快地进入睡眠,等到幼儿睡醒之后再针对之前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时候幼儿往往更容易有所领悟,对幼儿的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睡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教师要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优化环境,促进幼儿更好地睡眠。

二、创编童谣儿歌,恬然愉悦

医疗实验表明,音乐对于人的睡眠有一定治疗和辅助作用,日本音乐疗法联盟理事小松明先生就曾经发现低音可以引起人身体共鸣,促进安睡。在幼儿睡眠的时候创编童谣儿歌等,配上适于安眠的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更快进入睡眠。

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我会将一些能够促进午睡的睡眠习惯编成儿歌,让幼儿在午睡前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诵读,并让他们参照儿歌的内容想一想,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如“午睡午睡真正好,一觉起来精神好,睡前漱口撒完尿,脱下衣服要放好,安心睡觉不吵闹,大家都做乖宝宝……”这个儿歌教育幼儿在午睡前要做好漱口、小便等准备工作,防止尿床,轻放衣物,睡觉时不要说话聊天等,对幼儿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我还会在幼儿睡觉之前给他们听一些能够促进睡眠的音乐,如播放《深蓝梦》,让幼儿闭上眼睛放松心情,想象自己正身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四处都是悠闲的牛羊,让幼儿完全放松身心,躺在床上,想象自己躺在大草原上。此时音乐渐渐变轻,让幼儿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而到了幼儿该起床的时候,也不能用大声叫喊来催促幼儿,而可以用“鸟叫蝉鸣”等背景音乐让幼儿渐渐地清醒过来,这样不会让幼儿感到起床太过于突兀,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将童谣音乐融入到幼儿的午睡之中,可以促进幼儿更快进入睡眠状态,同时对幼儿的睡眠质量也有所促进,幼儿很少会出现咬被角、玩手指、蒙头睡等不良睡眠习惯。

将良好的睡眠习惯融入童谣,可以促进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幼儿产生恬静愉悦的心情,有助于睡眠。

三、改善亲子关系,悄然暗示

《纲要》提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不仅要靠幼儿园,家长也要起到一定作用,教师要及时联系幼儿家长,改良亲子关系,用悄然暗示等方法给予幼儿心理安慰,促进幼儿安睡。

例如有幼儿的父母工作很忙,幼儿是奶奶隔代教养的,老人的作息时间和幼儿不太一样,老人睡觉少,往往晚上11点以后还没有睡觉,而幼儿则也因此养成了熬夜的坏习惯。老人缺乏管教幼儿的方式方法,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常常用“再不睡觉,怪物就要来吃你了”之类的话来恐吓孩子,时间一长便让孩子对睡眠产生了焦虑心理。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请来了幼儿的家长和奶奶,和他们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让家长平常多一些时间和孩子接触,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在孩子睡觉前陪伴进行一些亲子游戏;二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不要用恐吓的方法,而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用哼唱儿歌、讲有助于睡眠的小故事等方法来辅助睡眠,即使屋外有汽车喇叭等噪声,也可以用灵活的导语来给幼儿悄然暗示,如“喇叭声是在给你打招呼呢,告诉你现在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三是尽量让幼儿在家中保持和在幼儿园一致的午睡作息时间,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长可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作息,给孩子起到示范和陪伴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悄然暗示,促进幼儿睡眠。在这一系列的方法促进之下,该幼儿的午睡质量的确得到了一定提高。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减少幼儿的焦虑心理,促进幼儿在家中延续在幼儿园时养成的良好午睡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午睡时间要保持在2-2.5小时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要渐渐学会脱、穿衣服,根据冷热增减衣服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午睡可以保证幼儿睡眠时间,促进幼儿生长发育,保证下午的教学游戏活动顺利开展,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要关注幼儿午睡问题,让良好的午睡习惯促进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燕.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午睡的习惯[J].东南西北,2010(02)

篇10: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在20世纪30年代,成人们整日为温饱问题奔波忙碌,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设法为家庭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时代,他们必须具有自理能力,他们还不得不帮助父母取得经济收入。到了70、80年代,整个国家变得富裕了,孩子们从来不需要为什么事去工作了。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上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3.幼儿园缺少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

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强制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为此,我们拟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和方法。

(二)研究现状综述

孩子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已做了下面这些研究:

1.开设专门课程,可以加快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不存在性别差异。

3.部分一线幼儿教师,根据自己几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讲述了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途径提出与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新道德教育”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洗盥,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本课题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则,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之具有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假如对幼儿生活习惯进行系统研究,就能发现造成不良生活习惯障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干预和指导,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目标是: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提高。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上有所突破。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区、日常生活中)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七、研究对象

不老屯中心小学各幼儿园2007年9月大、中、小班在园幼儿。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具体如下: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法)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九、本课题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

2007年2月-2007年7月

1.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开展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明确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相关概念。

2.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聘请科研人员对课题进行指导和可行性论证。

(二)实施阶段 2007年9月-2009年7月 1.幼儿生活习惯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

2.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家园共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3.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优秀课例、论文集

(三)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10年3月

1.设计后测调查问卷,分析比较幼儿生活习惯发展水平。

2.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3.撰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4.聘请专家论证、结题

十、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保证措施

课题负责人中心小学校长邓小文同志,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负责的县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于05年顺利结题;负责的教育部规划课题“构建数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05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中,所在学校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校长本人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为园级骨干教师;大本或大专学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学经验丰富,合作能力强,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多名教师的评优课、论文或案例在市县级获奖;均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教学干部,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胜任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我园教学资料丰富,教学设备齐全,有摄像机、数码相机、多媒体教室。各班级都配有电脑及实物投影仪,园内联网,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根据本课题的教育理念和科研过程,我园将适当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将培养幼儿生活习惯渗透幼儿园教学和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从而确保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努力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①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对外培训、进修、学习时间。②保证课题人员的园内研讨、交流、总结、工作布置等时间。依据本课题的科研计划和进程,每月制定例会制度,并列入幼儿园工作计划,以保证研究时间。我校有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校长的参与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的有利保障。

十一、成果形式

1.《“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成果集 教案、论文、研究报告集

2.《“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成果集 录相材料与光盘

十二、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杂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志勇

2.《幼儿教育指南》黄正彦 主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孙云晓

4.《成功父母的7个秘诀》[美]兰迪.罗尔夫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5.《创新教育》杂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志勇

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不老屯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篇11: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另外,由于一些家长自身在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对于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3.幼儿园缺少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虽然部分一线幼儿教师,在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针对这一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为此,我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卫生习惯(如自己会正确的洗脸、洗手、洗脚等盥洗);进餐习惯;以及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等)。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则,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

五、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之具有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具体目标是: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这次的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提高。

4、探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保持家园一致,为幼儿创设初步的生活习惯观的空间。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重点研究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预计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上有所突破。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区、日常生活中)

3.如何将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一些原有的落后观念,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七、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谈话法。具体如下: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法)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篇12: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小课题研究

[ 作者:朱建兵

来源:云峰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3日

点击数: 8441 ]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里,尤其是在农村的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由于“泛化影响”,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要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近期,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调查

我们对36名幼儿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内容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自我为中心”现象,按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家长认识到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幼儿在家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总人数的97%,认为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的占总人数的100%。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下列几个要点

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幼儿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幼儿对待家人或客人没有礼貌,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不爱劳动、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能也不会考虑或关心他人,与同伴经常争抢玩具甚至动手打架等。

2、分析与研究 从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教育方面,早晨看见老师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和老师再见;生活卫生习惯方面,饭前便后洗手,饭后要漱口,保持正确地姿势,安静地入睡;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会独立地穿脱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会系鞋带,会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发碗筷;劳动方面,管理自然角,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椅子等等,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习惯。回到家里,孩子成了掌上珠。家长娇宠惯纵,迁就忍让,或是过分的溺爱,大包大揽,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并作为“评选学园四星”的标准。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王炜嘉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妈妈在备注栏里记下这样一段话:王炜嘉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林娜玲的妈妈也反映原来林娜玲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林娜玲小朋友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打个红五星”孩子连忙低下了头快快地把饭吃完了。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从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双向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放日活动。小班阶段: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家访:保教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对每家每户的幼儿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认识、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召开新生家长会:由家长带幼儿一起来园,认识幼儿园各方面的环境,和保教人员再次接触,做游戏、玩大型玩具、和家长做亲子游戏等,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家园共育,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以此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老师与孩子的距离,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开放半日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在再现孩子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进园2个月的适应期后,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观摩老师是如何组织孩子做游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以了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安排时间让保教人员与家长座谈、交流、探讨,然后每个家庭填写一份《家长参与半日活动的记录表》,最后让家长给幼儿园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园共育。中班阶段: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儿童小社会中的种种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看清孩子在园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自己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我园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请各行各业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医生、导游、照相师、点心店的厨师、汽车驾驶员、交警、农贸市场、百货超市的营业员等等,请他们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表演,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针对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的特点,发扬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家长和幼儿、老师一起制作游戏材料,一起开展游戏,教师积极指导,并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家长处获得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通过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大班阶段: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及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及时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结合日常教学内容,举行“幼小衔接”系列活动。(5)家长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几代同堂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没有与幼儿园及时沟通。而以座谈会的形式,就能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儿怎样在家长指导下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二、五种强化策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目前的家庭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庭银河系”(6 个大人围着 1 个孩子转)现象突出。以我园中班幼儿为例,在 120 户家庭中“,家庭银河系”型的家庭占到了 94%。从家长问卷表中,我们发现: 稍有不称心就发脾气的孩子有 68%、生活上不愿自理的孩子有 91%、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的孩子仅33%。从教师问卷中,我们又发现在日常表现中自主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也不多。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我们认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非常有必要倡导教师在相关的心理学方法——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儿童的一个行为发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责,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成人可以暂时不予以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尤其是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是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

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策略。

1、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

(1)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对孩子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漠然,那么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4)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正面性来说,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更多地发挥强化的作用。

2、实施策略

(1)注重强化的有效性。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儿童的天性中含有狡猾的成分,不可放纵迁就。在如何对待幼儿的无理取闹的问题上,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强化理论。他们都认为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也要适可而止,止到自然所容纳的范围之内,否则孩子会得寸进尺。

所以,我们在运用强化的手段时,不能滥用,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孩子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才能给予一定的强化刺激。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老师就心急的给予奖励,孩子就会认为即使做不到老师也会奖励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强化刺激的意义了。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孩子行为形成的过程中,要注重随时的观察、指导、鼓励,使其始终处于为完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样,不但体现了强化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坚持性。

(2)注重强化的及时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的老师强化手段运用得太多,孩子觉得无所谓;有的老师又运用得太少,孩子会觉得遥不可及。这都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老师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过程的不够关注,致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有的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如果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稍稍出现一点偏差,就认为其没有达到,而取消原先的奖励。一个学期下来,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赞许、鼓励、肯定的言行少之又少。相反,批评、斥责却不少,动不动就对幼儿予以严厉的批评,有些老师甚至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幼儿行为中的闪光点总是因老师的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渐渐地,幼儿对各类活动就会失去兴趣,有的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老师很凶的,在幼儿园不开心。严重者会产生一提上幼儿园就又哭又闹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并捕捉到每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时地运用积极的激励机制,使孩子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的肯定,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

(3)控制好强化的频率。

我们在运用间隔强化时,间隔时间不要太长,幼儿得到了老师的一次表扬或奖励之后,会有一个兴奋期。虽然,这个兴奋期与其得到的强化的强弱程度有关系,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持久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差,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长久的。因此。当一个强化的兴奋期过去以后,应该有下一个强化。但这下一个强化,幼儿往往很难获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某位幼儿因良好的表现,好不容易获得了教师的一次表扬,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幼儿的表现又不那么好了。这时,教师就会非常失望地对幼儿说:“你看,老师刚刚表扬过你没几天,你的老样子又来了,看来,你这个人是不能表扬的。”其实,这问题不是出在幼儿身上,而是出在教师身上。幼儿在等待教师的第二次表扬,但是,幼儿等啊等,结果没有等到,幼儿的良好行为未能得到应有的强化,不良的行为当然就趁机抬头。这能怪幼儿吗?而许多老师也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评价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决不能辜负孩子: 不能辜负孩子对鼓励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对成功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那颗易受伤的心。同时作为老师也不要“吝啬”: 不要吝啬于一丝欣赏的微笑、不要吝啬于一句赞扬的语言、不要吝啬于一次亲切的抚摸。(4)体现强化的差异性。

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都是有个性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适合的强化方式。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在公开的场合得到表扬、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私下的鼓励;有的幼儿喜欢教师的口头表扬,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有的幼儿喜欢物质的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精神的激励,等等。此外,教师在运用强化手段时,除了应考虑幼儿的个性外,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强化物的选择也是有所不同。比如,对小班孩子来说奖励一颗糖果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奖励小红花、五角星、卡通贴纸等可累积的物品更具激励性。而大班幼儿可以铅笔、练习本、橡皮、棋类等实用物品作为奖品,又或者在教室中创设“比比谁的星星多”、“大家来登山”等体现竞争性的环境,可能更能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因人而异地选择更适合的、更有效的强化手段。(5)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

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是大班学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比如要让幼儿知道必须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才能去玩。那么,在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谓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具体地说,就是用幼儿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幼儿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阅读而喜欢听故事,可以让幼儿先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之后再给幼儿讲故事。又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写字而喜欢画画,就可以让幼儿先写好字然后再让幼儿去画画等等。由于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比较适合在大班年龄段进行。教师在实践运用中,要注意控制好高频活动和低频活动的时间比例,相应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时间可稍长一些。关键是不能让幼儿有厌烦低频活动的情绪,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了。

三、象征性积分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儿童终生受益,但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令家长在育儿实践中倍感困惑。美国丹佛大学乔尔·莫切特教授提供了一种强化儿童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象征性积分法”(The token System),家长不妨一试。

乔尔·莫切特“象征性积分方法”的做法是,通过这种方法,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行为,就能够从父母那里“挣得”一定分数,孩子可以用这些分数来“兑换”相应的奖励,其好的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慢慢地就会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行为,并不断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反映方式。具体来说,可 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家长首先根据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成长中的情况,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为孩子列一个“行为分值清单”。在清单中,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两类:好的行为(即父母期望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即非父母期望的行为),并根据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完成难度赋以象征性的分值:期望行为赋予正分值,非期望行为赋予负分值。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所期望的良性行为或孩子身上难改的不良行为予以较高的象征性分值。下图 1 为一对父母为孩子所列的“行为分值清单”(见表 1)。表 1 孩子的行为分值清单 期望行为 非期望行为 1.按时就寝 +10 2.完成家庭作业+5(不用督促)+3(督促一次)+1(督促两次)3.自己穿衣服 +2 4.帮助做家务 +2 5.主动帮助小朋友做事情 +8 ……

1.不按时就寝10(督促三次以上)2.没完成家庭作业2 4.不做家务8 ……

第二步,为孩子建立一个“奖赏强化清单”(见表 2)。父母首先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奖赏物(强化物),家长一一予以记录,并根据自己对孩子喜好的把握,予以补充、引导。父母综合孩子列出的和自己开列的奖励物条目,把它们进行整理,分成两类:一类是父母较容易提供的、不需要花费太大成本、时间的强化物;另一类是父母较难提供的、代价较高或需花费一定时间的强化物。然后分别给这些强化物评估分数(孩子得到这些强化物需要正分数值)。这里父母可以根据得到奖赏物的代价(即成本)高低、难易程度予以估定分数。父母在为孩子开列奖赏物清单时,要注意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手段、情感激励相结合,正确引导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不仅关注感官需要(物质需要)的暂时满足,还要促使孩子的需要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表 2 孩子的奖赏强化清单 较容易提供的奖赏物

1.零食(每天最多三次)+6 2.看电视(15至30分钟)+10 3.下棋(每次下一局)+40 4.小玩具 +100 ……

较难提供的奖赏物

1.看电影(每月一次)+300 2.外出野餐 +500 3.跟爸爸钓鱼(每月一次)+300 4.逛儿童乐园 +1000 ……

第三步,操作执行,兑现奖励。待上述两份 “清单”列好(可以列在一张纸上,也可以分列)以后,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家长就可以操作执行了: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良好行为,就根据“行为分值清单”记录孩子应得的正分值(清单上若没有,可以随时增删、补充和完善);孩子每表现出非期望的不良行为,就扣减相应的分值。随时累积孩子的分数(让孩子也随时了解自己“挣得”的分数),根据情况适时予以兑现奖励。上述方法,家长执行起来要严肃认真,但也要注意灵活掌握。若孩子的正分值没有达到相应等级的奖赏要求而无理取闹,家长一般不应迁就、妥协。若实在无法坚持,则可以退一步,明确告诉孩子:“这次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完成……的任务,以补回所欠缺的分数,且下不为例。”

这种方法实施后就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不用父母督促和提醒,孩子就已经自觉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习惯。

“象征性积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奖赏、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它可以采取即时强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延迟强化的方式。有时延迟强化较之即时强化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上更有效果。为了得到一个自己所期望的更大的奖励,孩子需要学会克制、抵制眼前既得利益的诱惑,“攒够”所须的分数值,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我克制能力。儿童的这种品质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

上一篇:女生的个性签名有哪些下一篇: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