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2024-06-20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共8篇)

篇1: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内容摘要:中南路小学自2009年以来,确立了“植养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结合书法艺术特色,开展“书法艺术教育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实验与研究”,学校在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上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做法。但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在学校教师做出努力的同时,必须有家长的配合,2010年我们选择“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本课题以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为目标,以研究家校合作的方式促进好习惯培养效果为研究重点,以“好习惯争星卡”为起点,探索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从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成立家长义工队,推行家校联系本,发放喜报、进步喜报,开设家长讲堂,搭起家校合作的新桥梁,研究制定了各个阶段的习惯培养目标并积极推行、合作落实,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好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它是促进人走向成功的阶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就是素质。培养良好习惯,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见,强化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幸福教育的根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总人数一半以上,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家长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对孩子关注不够,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律习惯都比较差。由此,学校自2009年以来,以“植养习惯,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理念,结合书法艺术特色,开展“书法艺术教育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在学生习惯培养上形成了一些有益的做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和教师,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不够,致使学校教育单薄无力;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影响,“一致化”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整体培养,齐抓共管,才能固化学生的好习惯。

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确立了“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作为2010年的学校创新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多途径、多种方法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题研究目标

以研究家校合作的方式促进好习惯培养效果为研究重点,建立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目标体系,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多元途径和方法,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达至“植养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理想目标。

三、课题创新点:

本课题将“家校合作”和“培养良好习惯”相结合,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多元途径和方法,通过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开办家长讲堂,建立家长义工制,推行家校联系本,搭起家校合作的新桥梁。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关心、支持学校教育,成为学生言传身教的“好老师”,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促进家校教育力量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贡献社会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也由此走向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尝试开放的办学新路。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为一年。(2010年2月----2010年12月)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2月——2010年3月)

1、组织申报教育工作创新奖课题申报。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搜集,写出资料综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家校合作的相关理论和学生习惯培养的有关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和研究的意识。

2、制定各年级段学生在校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和量化、评价体系。

3.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教讲座,发放家长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家庭教育资料。成立家长合作委员会,建立家长义工团。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1月)

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全面铺开,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研究内容和阶段安排。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完善各项评价目标。

1.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制定本校《“六会四美”学生习惯培养目标》,出台中南路小学低、中、高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校评价目标及评价方案”,修订《中南路小学“星光灿烂”争星方案》,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宣传,利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贯彻执行。

2.按年级段制定出“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评价目标(家长评)”,征求家长意见和建议,随时修改、完善。通过致家长的信等形式在全体家长中推行各学段习惯培养目标体系。并通过喜报、进步喜报、家校联系本及时沟通,不断强化。3.家校合作,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12月)

部署结题工作,各种资料归纳整理,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鉴定、结题。

五、主要研究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开展了家校互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初步探讨,修订学生习惯培养目标体系,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家校间联合、生生间合作、亲子间交流、师生间激励等多方立体互动,学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构建立体德育网络,植养习惯。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构建德育网络,凸显德育特色,以“好习惯在这里养成,好人生在这里奠基”为德育活动主题,以“六会四美”为好习惯培养总目标,以争创“明星班级和明星队员”为主线,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平台,以体验教育为载体,将目标细化融入到日常班级、学生管理中,建立班级、学生管理新机制,通过植养习惯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1、设置三个目标:

学校以“静心学习,静心做事”为总体目标,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细化目标,梳理出“六会四美”好习惯培养总目标及高、中、低年段目标。六会即“会倾听 会思考 会写字 会读书 会合作 会说话”为学生学习习惯目标,以儿歌形式呈现;四美即“环境美仪表美语言美 活动美”,为学生行为习惯目标,以三字经形式呈现,这样的习惯培养目标内容具体明确,琅琅上口,易诵好记。一二年级通过系列好习惯(8会)的养成重点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行成; 三四年级通过系列好习惯(8个主动)的养成重点促进学生责任意识、自主意识的养成;五六年级通过系列好习惯(8个积极)的养成重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各班在此基础上依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将将目标细化,形成班级公约并上墙。班级所有任课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其达到目标,养成良好习惯。

2、实施三个强化:

一是学科渗透“外在强化”。每天通过20分钟的写字训练课,强化学生的双姿,培养学生的静心与专注。二是活动渗透“潜移强化”。我们力图让每一个活动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让活动成为学生感动自己、培养人格的教育资源。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周五的红领巾广播站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在这两天,他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好习惯故事,可以听到上一周评选出来的好习惯之星的名字,当选者激动自豪,同学者羡慕效仿,良好行为在心底强化生根;阳光体育的早间晨练,课间汇操,无不是展示班级队列,班级风貌的绝佳时机,政教处与体育组联手进行体育星评比,各班听到自己的加分无不欢欣雀跃,规范锻炼的种子也同时在他们心中埋下。三是抓住重点“反复强化”。我们的习惯培养,每周都有一个明确的行为训练重点。每一个行为训练重点的落实,无不通过反复强化而取得成效。我们成立了领导值日岗、教师护导岗、红领巾监督岗,对各班实施习惯培养的情况日日查、周周评、月月结,每周颁发循环流动红旗。少先队大队部还组织队员在课间轮值,设立了安全文明岗和卫生岗,他们发现问题,随时矫正,随时记录,并纳入对班级的考评。

3、开展“好习惯文化系列周”活动,促进内化。主题活动是儿童最喜爱的教育形式,学校制定好习惯文化系列日活动方案,开展“好习惯文化系列周”主题教育,家校共同开展,努力为学生营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活动中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和理解,使他们的情感和意志行为得到发展,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4、构建学生好习惯评价体系。学校在实践中建立规范了《中南路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考评细则》、《中南路小学星级班级管理考评细则》、《中南路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施方案》,《“星光灿烂”争星活动方案》,把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班主任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班级、年级、班主任的同期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南德育评估体系。对学生是否养成了好习惯,评价是瓶颈。“怎样知道一个习惯是否养成了?”对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我们将努力寻求科学、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在《“星光灿烂”争星活动方案》中,学校尝试建立“幸福成长档案”、“好习惯争星卡”,每周发放喜报、进步喜报。对每月习惯进行达标考核,坚持每天放学前学生们进行小评,每周一大评,周五向家长发放喜报、进步喜报,请家长评价并反馈本周学生在家表现,并写出建议和希望。教师通过行为评价,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家长通过及时跟进、反馈,教师、家长、学生三者进行交流,沟通了情感,建立了友谊。

(二)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好习惯的方式与途径。

1、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教育功能,多渠道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并完善德育管理。对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全体家长认识。分年级召开家长会、毕业生家长会,启动“家长讲堂活动”,请优秀学生、优秀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给更多的家长示范,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利用家长带动家长,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对积极参加家校合作的家长,让全体师生、家长了解、支持他们,为他们颁发聘书,邀请他们参加家长特别关注的学校各项重要活动。在全体家长、学生中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吸引更多家长的参与。

2、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完善家长义工制。积极探索家长义工活动的多元途径和方法,深入挖掘“家长义工”活动育人内涵,搭建家长、学校、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义工不仅为学校做贡献,带动其他家长,同时还是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好老师”,在“义工精神”引领下,学生建立积极向上、贡献社会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义工由家长委员会直接管理,班主任老师与之密切联系,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后勤等各个部门都与本部门相关的家校合作委员会建立密切联系,保障了合作的长效性。

3、家长开放日。通过每年召开一次的“好习惯培养”专题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进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进程,学生习惯培养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促进家校合作。我们先后召开了“好习惯伴我成长”、“同品书画韵味,共享心灵阳光”两次专题家长开放日,通过教师及家长典型发言、“家校合作培养好习惯”主题班会、展示课题阶段成果,表彰好习惯明星学生、家长、家庭,使家校合作促学生幸福成长。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互动,交流和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

4、用好家校联系簿。联系簿是一种教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尝试在低年级设立《爸爸妈妈助我成长》每周家庭反馈表,这张表就将习惯的培养延伸到了孩子的家庭中,让孩子和家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孩子知道了自己回家后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家长知道了要对孩子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和督促;表中的留言板为孩子、家长、教师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5、每周向学生发放喜报或进步喜报。602班首先班级学生习惯考核,一周内,每天遵守一日常规的同学经班委会考核后,周五向家长发放喜报或进步喜报,喜报粘贴在家校联系本上,由家长了解签字后反馈给老师,每月获得4份喜报的同学颁发“好习惯之星”上墙表彰。学校还以家访、公开信、手机短信、qq、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强化了习惯培养意识、科研意识、家校合作意识;家长完善了教育理念,提高了对孩子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丰富了,也更加科学,家长的综合素质借助课题研究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在家长和学校的默契配合、联合教育下,好的习惯得到了稳固,坏的习惯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孩子们以令人信服的表现,让身边的人从他们身上看到文明向上的良好行为,校园内和谐向上的氛围逐步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校在研究中也发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了习惯培养整体框架,具体各个年段培养目标层次不够清晰,学生习惯达标考核操作层面还需进一步突破。

2、评价的功能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3、部分家长参与还主要停留在态度上,落实不够。

4、受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家校沟通最快捷、方便的网络方式还未建立起来。2010年我校已申报国家“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滚动研究,我们相信通过下一阶段课题的深化研究,一定能探究出一套更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操作方法,使好习惯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篇2: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黄河胜,初二级学生,来自湛江开发区平乐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去网吧上网,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变成“后进生”。读初中后,已经上网成瘾,无心向学,性格孤僻,卫生习惯差,集体观念淡薄。黄河胜的父母从事的是屠宰工作,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教育子女的方法显得简单粗暴。然而,和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一样,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黄河胜的教育问题就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案例一】

沮丧的爸爸

家长会上,每个学生的桌面上都留着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

会后,留下来和我单独谈话的家长陆续地走了,黄河胜的爸爸才从座位上站起来。早在我刚接这个班的时候,他就向我反映黄河胜有上网的习惯,并请求我要对他的儿子严加管教。因此,在每个星期一,我都会抽时间了解黄河胜在家的表现。然而,每次面对我的嘘寒问暖,他总是低头不语。

“黄河胜还去上网吗?”我主动询问。

“老师,你要想想办法帮帮他的儿子。你看,这封信写的,好像是心理有问题啊!”,和黄河胜的爸爸一起走过来的家长抢先说道,说完把信递给了我。

一听说心理有问题,黄河胜的爸爸脸色变得阴沉,显得很难堪。信的大概内容是这样写的:“……爸爸,我在家里玩水,你也责怪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只好去上网了……小学的老师从不管我,中学的老师什么都要管,我不喜欢她。……”看了信,我一时无言以对。显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与黄河胜之间都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您经常打他吗?”

“嗯。”黄河胜的爸爸满脸愁容,感到很无助。

“黄河胜的数学成绩还不错,但是有几个科目不及格,主要原因是无心向学。他的主观意识很强,不善于与人沟通,没有体会到大家对他的关心,以后千万不要再打他了。如果在家里能给他一些自由的活动空间,也许他就不会沉迷网吧了。”我的一番话,终于打动了黄河胜的爸爸,他沉默片刻说: “我以后再也不打他了。” …… 案例解析:

黄河胜的信也给我留下很多思考:为什么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付出那么多心血,可结果却收效甚微呢?也许,我们在教育青少年的方式方法上都值得反思。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太过专制,总是要求孩子“你应该怎样怎样……不能怎样……”甚至动辄打骂,却很少关心孩子“需要什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这些“专制”的家长并没有因此而教出乖巧的孩子,却助长了孩子倔强的脾气。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发育的迅速与心理发展的缓慢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他们感受到成长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烦恼。他们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黄河胜迷上网络世界,很有可能是在家里受到约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多问个“为什么”,才能科学有效地处理好一些行为问题,切实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案例二】

无助的妈妈

九十年代初期,湛江开发区农村搞经济建设,很多青年男女为了领取政府征地的补偿金,曾出现一群“闪婚族”。这些“闪婚族”中,有的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尽管物质生活丰裕,夫妻生活还是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夫妻关系不和睦,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没有了商量,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受到了影响。

黄河胜的父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父母的感情不和直接影响着他的身心健康。他的性格变得比较内向、孤僻甚至有些偏激,时常把老师的教育误认为是故意刁难。而每次黄河胜的妈妈因为他不听话找到我时,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一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就感到无奈,一肚子苦水毫无掩饰地倒出来。她说:“我来到这个家庭里生活了十几年,没有一点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儿媳的地位。孩子不好好学习,我的心里也着急,可是我每次教育孩子的时候,他爸爸就当着孩子的面骂我。有一次,还被他大打出血,若不是抢救及时,我这条命就没了。这一切,黄河胜都看在眼里,觉得我这个妈真没用。我说的话,他从来就不听。比如,今天早上,他不刷牙、也不洗脸就来上学了。都读初中了,卫生习惯还这么差,我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催促他去刷牙、洗脸,他当作没听见似的。”由于长期受到丈夫的凌辱,再加上与妯娌、公婆的关系也不和谐,黄河胜的妈妈看上去很憔悴,也很无助。

案例解析:

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这个孩子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受伤害最大。黄河胜把妈妈的话当做耳边风,实际上是对家庭关系的叛逆。一位教育专家也曾说过:“问题学生的背后,总有一个问题家庭。”我想,要把黄河胜教育好,就必须让家长配合把家庭关系调节好。我通过电话与他的家长单独谈话,向他们讲述了许多现代家庭的成功教育案例,尤其是周弘的《赏识教育》。最后,他们夫妇都表示:一切为了孩子,家庭的事情可以忍一忍;要积极配合老师管教好孩子,也要学会赏识孩子。【案例三】

最后一个棒棒糖

国庆节放假期间,轮到黄河胜的小组15个同学打扫校园卫生。我一大早就买了10个棒棒糖准备奖励劳动积极的同学。

这次的劳动任务很繁重,因为学校刚刚在操场的东边建好一个自行车棚。施工留下的砖头、枯枝败叶还有一层厚厚的水泥粉必须清理干净。伴随着一阵阵车轮的滚动声,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负责推垃圾车的是黄河胜,几个回合马不停蹄,几座小山丘就被搬走了,校园又恢复了节假日的幽静、整洁。

教室里鸦雀无声,还剩下最后一个棒棒糖奖给谁呢?因为数量有限,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了主意。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有一个同学比平时劳动积极,你们有没有发现呢?”“黄河胜。”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乎意外的赞赏令黄河胜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那我们就把最后一个棒棒糖奖给黄河胜吧。下面有请黄河胜同学上台领奖。”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黄河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自豪的笑容。

案例解析: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对于后进生来说,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尤其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孩子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句赞扬的话语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使他们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这最后一个棒棒糖虽小,但对黄河胜来说,足以让他品尝到做一个好学生的甜头,这里有集体的温暖、老师的肯定,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四】

当上小组长 一天,我接到黄河胜爸爸的电话。

“老师,昨天晚上黄河胜拿着一张百元大钞要跟我换零钱,说是要找给 同学的,他是不是又去上网了?”黄河胜的爸爸还是放不下心。

“上网倒没有,最近工作蛮积极的。为灾区捐款,要数他们组的同学积 极了。当了组长对学习和工作都有所促进,对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也有所约束。”

“我儿子当官了?”黄河胜的爸爸很兴奋地说,“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对 我儿子的关照。现在,我已经不打他了。过去,之所以打他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啊。我把他打得伤痕累累,而痛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上。我不企盼他将来上名牌大学,只要他不像村里的一些青年那样游手好闲就行了。”

“我知道,没有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你们每天起早贪黑不也是为 了他们。黄河胜的进步少不了你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初二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黄河胜是个聪明的孩子,多鼓励他,争取把他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案例解析:

篇3: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

一、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原因

(1)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每个孩子在家都是小宝贝, 父母总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可是由于父母的过度庇护, 包揽一切事物, 孩子则“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展, 并且不利于孩子的独立能力、社会交往、自信心等方面的发展。

(2)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少家长对孩子说:“只要你认真上学, 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帮你完成。”这样一来, 幼儿就没有了自理能力。其实, 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 给幼儿一些机会进行自我服务, 并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技能, 如自己洗漱、穿衣裤、整理床铺等。教师不要认为这些小事毫无作用, 其实这也给幼儿创造了锻炼的机会, 锻炼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独立完成后, 父母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扬, 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完成任务是多么简单无比快乐的事情,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策略

(1) 游戏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游戏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在一日活动中, 教师利用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 把穿衣、穿鞋、叠被等生活技能创编成各种游戏玩法, 让他们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行动, 使他们在游戏环节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 在课后自由活动时间, 部分幼儿会大声喧哗。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开展了一堂社会游戏“我细声说你安静听”。在游戏中教师举例大吵大闹的后果, 激起幼儿改掉不良习惯的欲望。又如, 中班第一个学期, 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缺乏礼貌用语, 于是教师开展了一堂“讲礼貌的小白兔”的集体游戏。教师根据幼儿喜欢模仿情景表演的特点, 将幼儿的部分一日生活场景进行摄像, 指引幼儿去感受情境、去发现问题, 让他们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2) 激励法。陈鹤琴先生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如在某次游戏中, 幼儿们用软棒搭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有的搭了跳房子造型, 有的玩起了大型的挑木棒游戏, 还有的搭起来一个个山洞……唯独小Z面前只放了一根弯曲的软棒, 也不见他有下一步的动作。见状, 教师来到他跟前说:“这好像一条毛毛虫。”小Z马上添上“脚”说:“我搭了只怪物。”一会儿他又添上了“尾巴”说:“我又搭了个大恐龙。”可想而知, 教师的正面引导, 激发了幼儿创作搭建的乐趣。教师的鼓励对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极为重要。当幼儿做出正确的习惯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赞扬和肯定, 如“你帮别人搬椅子, 会关心人”“餐前主动用肥皂洗手, 不用老是提醒, 真是个乖孩子”等, 这样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当幼儿有错误的习惯时, 教师给予谅解和期盼的评价, 比如“如果上课的时候管好自己的小嘴巴, 就更能干了”“你把玩具收拾整齐, 玩具们会很开心的”等, 使他们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能主动地改正不良习惯。教师要正面引导、正确利用评价的作用, 使幼儿能够在赞扬和期盼中积极改正不良习惯, 加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家园共育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家庭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家长是幼儿最好的榜样。教师要指导配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育儿方法, 主动自觉地执行教育职责, 给予幼儿积极良好的影响。1) 召开家长会, 汇集各位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指引大家在生活中科学高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2) 充分利用“家园信息栏”, 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 家园配合, 做到幼儿园、家庭中一致的要求和标准。幼儿在家中时, 要让家长监督和检查幼儿的情况, 并实时反映给老师, 积极与老师合作, 共同强化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结束语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该在各方面因势利导, 灵活把握幼儿的发展心理, 采取有效的方法, 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的各方面行为表现如文明礼貌、同伴关系都有所进步。同时,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继续努力, 不断学习, 以争取获得更丰硕的成果。这是因为,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成才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瑶.论影响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因素[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6) .

[2]朱静.幼儿早期阅读“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35) .

[3]何玉福.粘贴画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J].甘肃教育, 2015 (24) .

篇4: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一、阅读的指导

网络好书交流。定期在班级空间里发布更新的书目,每周四让学生交流近一周以来所阅读的书籍。

阅读录音。学生每天在家朗读课文和课外书籍,将录音上传。班级分为六个讨论组,每个组选一个组长,每个孩子的朗读录音上传到相应的讨论组,由小组长汇报本小组的读书情况。优秀学员的录音上传到群里,家长可以收听优秀孩子的录音,找到自己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朗读进行指导。孩子的朗读内容和朗读情况,家长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方便教师查阅,抽查每个小组学生的朗读情况。

读书卡。根据不同年段课标的要求来设计读书卡的内容。如:低年级的读书卡内容包括:记载学会的汉字、积累的好词好句,画下印象深的情景,写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及原因,家长评价。学生每天都必须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每周末开展一次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家长根据表格的内容督促孩子完成语言的积累,让学生记载自己读后的感想。

寒暑假作业考评表。寒暑假作业考评表包括家长填写和小组长填写,家长填写孩子每日阅读和写话的情况,小组长收听组员的朗读录音并做好记载,及时督促组员每天阅读。有的孩子贪玩没有落实课外阅读,小组长会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教师根据每天小组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给每个小组积分,每天发布积分榜。

默读训练卡。新课标低学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笔者对默读训练进行了分解,家长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给孩子客观地评分。默读训练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家长根据训练卡上的要求进行训练;第二个步骤是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上传录音,上传内容为:先说自己默读所得,再讲讲故事的内容,自问自答,说积累的词句,最后交流感受。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做下记录,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默读的情况。

二、以折纸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第一阶段:做折纸画,拟题。让学生以一节课的折纸作为折纸画元素,进行故事创编,先用绘画展示故事,抓住画面的主要故事给折纸画拟订标题。

第二阶段:做折纸画,写一句话。根据孩子的能力不同进行写话练习,表达能力较差的只用拟题,表达能力强的可以拟题后配上一句话。

第三阶段:做折纸画,写自己的故事。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们的折纸画越来越精致,写话富有新意,还能够运用平时的积累,结合身边的事情来编写自己的故事。折纸活动让写话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写故事的就写故事,不能够写的拟标题,或者写一句话都可以,作业进行了分层,难度降低了,学生们比较乐于去写。

第四阶段:让学生把折纸和写话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有了折纸画的铺垫,我们又开展了绘本阅读和制作绘本活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绘本,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点滴。

三、亲子实践活动的指导——实践生活里的读写

让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生活,学习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有目的、有效的亲子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保障。笔者充分挖掘身边的阅读资源,通过设计亲子活动卡,指导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卡要设计细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践活动,家长可以根据活动卡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如:《寻访红色江岸足迹》的亲子活动卡中,包括以下内容: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须知,寻访内容(参观苏军烈士墓和寻访与抗战相关的路名)。让学生通过寻访和调查完成填空、回答问题、摘抄墓志铭等,还要在最后附上活动照片和活动感受。

教师要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无限滋味,通过亲子活动互动探究,收获幸福体验,这正是阳光教育所倡导的。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路小学)

篇5: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报告

开圣会

(芜湖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kaishenghui@126.com)

摘要:本文是省级立项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从改革德育工作模式入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此项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以及家庭教育有机合作起来,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养成了正确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对待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对待周围的人充满关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有效促进了我校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G07338)负责人,在全体实验团队老师们的通力合作下,三年多来,我们认真学习,制定方案;依据方案,积极探索;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本文节选了结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表述,以期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存在于其身上的心理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一方面优裕的生活使他们娇生惯养,有的缺乏志向,害怕吃苦,没有劳动观点,贪图享乐;有的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心态出现偏差,行为极端;有的不懂得关心他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畸形的好胜心理,缺少必备的做人准则;有的甚至发展到道德败坏,践踏法律,成为家长及社会头疼的“混儿”;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贫民、下岗工人、离异单亲家庭、进城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扩大,子女心态复杂,心理同样脆弱,还有,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传媒的现代化,学生不分好坏的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他们沉溺于电视、电脑、卡通、崇拜歌星,不愿接受必备的基础知识,厌恶学习,甚至出现心理不健康等等,这些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了难题。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调查表明: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直接因父母教养态度和方法不当所至,家长一味溺爱、粗暴干涉等不良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以至心理障碍。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心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理素质必须走出校园走进家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家校携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二、目标任务:

(一)该课题实验的总体目标任务是:

本课题将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社会学、教育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家庭教育理论为依据,借鉴前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两年的实验,切实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使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形成合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全校乃至全市(或全社会)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的更大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实验的具体目标任务:

1.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之心,增强学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提高教育科学意识和教育理论水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具体操作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3.建立家校互动联系通道,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实验内容:

本课题的实验内容(自变量),主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及家长的素质,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之心。2.小学生能力的提高。重点训练学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3.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重点训练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4.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重点是更新教师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5.家长能力的提高。重点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教育子女的能力。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四、实验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成因分析

调查研究是课题实验开展的起点。2007年10月至12月,课题组在芜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家的帮助下,拟订了小学家庭教育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抽样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是学校二至五年级学龄儿童及其家长。

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份调查数据统计:

父母的行为不满意满意

对我管得太多46.34% 说话不算数35.98% 总是训斥我30.48% 不平等的对待我29.87% 逼我读书29.26% 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28.56% 不与我交流24.39% 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23.78% 拿我出气22.56% 限制我交朋友21.95% 他们不和睦18.90% 在家玩牌打麻将15.85% 给我辅导功课 74.37% 信任我 70.12% 带我出去游玩 69.51% 表扬我 67.61% 说话算数 63.41% 和我一起锻炼 56.09% 与我一起玩 54.87% 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 42.68% 对我管得较松 32.92% 备注:通过问卷方式从二至五年级分别抽样调查,共发出180份问卷,有效回收164份,占总数的91.1%。

针对以上数据,课题组组织成员进行问卷汇总工作,分析归纳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家庭教育上具有的共性问题:

1.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比较淡漠。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2.家庭的整体教养素质不足。3.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4.家长自身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再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引导家长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式——“一二三”工程

1、培养一支优质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课题组成员牵头,带动全校教师进一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众多研究资料表明,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多与教师教育失当有关。教师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源于教师的非理性观念,它往往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开设专家讲座、不定期编印辅导材料等形式对教师加以引导,帮助教师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健康的心态。

(2)提升教师的心育水平。首先抓好心育骨干队伍的培养,采用“走出去”策略,挑选具有一定教育底蕴,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参加心理学培训,如师大的心理函授大学进修,市教科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等,使这些骨干老师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成为学校心育兼职教师;其次,要搞好对全体教师的心育知识传授。采用“请进来”策略,按照“专家讲座+校本培训”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科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心理教育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训练的技术和方法,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开展提供一批兼职骨干教师。

2、构建两个立体广角实验研究网络

(1)构建校本实验研究网络。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影响,互助互动的环型结构,从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网络。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实验研究网络。分别举办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交流会、见面会,在形成共识基础上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立体研究体系,观察触角指向学生活动的一切空间。

3、通过三条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使每个同学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之一就在于要为他们创设平等自主、充满关爱,尊重个性的心理教育环境。

渠道之一:优化开发隐性资源。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1)和谐师生关系。(2)丰富校园文化。

渠道之二:学科教学中发挥心育功能(1)作为一种课程,将心育普及化(2)学科有机渗透心育。渠道之三:强化德育阵地优势。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德育教育也是学校传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德育中强化心育的功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内容,可以提高德育、心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探索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几种形式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学校与家庭的一致,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一致,是这一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合作互动不仅可以“很好地培育年轻一代,而且还能使家庭和父母的精神面貌完美”。

1、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程度的层次分析及基本原则

第一层次:低层次的合作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和节日活动,参观学生作业展览、观看文艺演出,即时性的信息传递、沟通等。这是一种最表面化的互动,是实现高层次互动的基础,其特点是具有随机性和单向性。

第二层次:高层次的合作。合作的方式有:组办家长学校,组织教学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经常性地家访等。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的人际参与活动,其特点是活动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互动性。

第三层次: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这是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班级家长委员会等组织,让家长参与学校、班级决策为目的的合作,是一种管理式的参与。

2、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基本形式

依据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互动的基本原则,我们按照家校合作互动的目的确立了几种基本形式如下:

(1)以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和行为为主要目的合作形式。包括:①定期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报》,以书面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小报内容来源于《家庭教育导报》《现代家庭教育》和家教网站等。②组办家长学校。一是面向全体家长的大型课,讲授普遍性、理论性的问题。二是中型课,即分年级组织学生家长听课。三是小型课,即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课。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授课的内容避免讲理论,多是采用提出某个教育观点,用实例证明的案例分析法,可操作性强,深受家长欢迎。

(2)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了解、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合作形式。主要有: 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①组织家长开放月活动。学校把每年十一月定为“家长开放月”,这是学校主动推倒“围墙”,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校、认识孩子的有效途径。家长,甚至是社会各界人士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到学校进行听课,听哪个班级,哪一堂课都可以。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可以为家校协同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够消除家校之间的误解和隔阂。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②召开互动式家长会。变革家长会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到会场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家长到讲台上讲述自己育人的成功经验或者面临的困惑,都能让家长会更有吸引力,让家长更有收获。

③组织家长沙龙。根据谈论专题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A、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讨论会。B、部分有共性问题学生的家长交流会。C、有专家参与的家教经验交流会。

④组织亲子活动。以学生家庭为单位,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一些寓有教育含义的精心设计的游戏、竞赛等娱乐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相应的认识。这也可以作为学校对家长或者学生的一种奖励形式予以组织。

⑤设立家校联系卡。把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要求、意见等信息通过联系卡及时传送到对方。

⑥家庭访问。这是教师主动登门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访问的手段。不但可以面对面地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实地察看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奉现。

⑦开设家教邮箱(信箱)。在开设家教信箱的基础上,学校再安排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设立一个公开邮箱,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接受家长的意见、建议或者咨询,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交流、沟通和咨询形式。实践证明,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这种方式以其速度快、传送便捷和可匿名性的特点已经得到了部分有上网条件的家长的欢迎。

⑧校讯通。这是一种由学校或者班级主办的面向家长的通讯方式,主要目的是向家长通报学校和班级情况,内容包括:学校(班级)新闻,学校(班级)、学生获奖情况,作行事历等等。

⑨举行感恩活动。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敬老节”及父母的生日时,举办感恩活动。每个学生向家长制作一张贺卡、一封小信、一束花、一个小手工制品,或为父母做一件事,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3)以吸收家长参与学校、班级教育决策或教育活动为目的的合作形式。主要有: ①组织具有家校合作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包括社区教育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②聘请家长担任班级校外辅导员、课外活动指导员,做家长学校的老师。③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合课外活动。

3、实现高层次合作的保障策略

多样性的活动往往能够取得高效益,但要让这种互动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联结,根据前面所提到的互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提出了实现高层次互动的基本保障策略。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1)把家长看作一种资源加以开发。(2)尊重每一位家长,平等交往。(3)强调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关注指导对象的差异性。

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我们特别关注两个群体。第一,单亲、离异家庭,第二、隔代教育或者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在把握共性问题的前提下,有个别针对性的指导。

(5)重视反馈、评估。

每年开展评选“为国教子好家长”活动,由各班推荐候选名单,学校表彰,让家长在成功与肯定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信心,从而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互动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怀,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力。

(四)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得以培养

家校合作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在全校范围内运用并推广,并向家庭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及社会效应。

通过学校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好转,学业成绩明显提高,学生会主动找同学、老师谈心,能同情、关爱、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各类学生能做到遵纪守法,自尊自爱,能正视困难和挫折,逐步养成了健全的人格,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开设了舞蹈、绘画、声乐、田径、篮球、足球、书法、电脑等二十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了表现和发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近三年,我校学生就在全国性的书法、绘画、作文等各项比赛中获奖100多人次,100多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区级三好学生。全校800多名学生普遍有礼仪,讲文明,具有健康的心理;学校每年学期都评选众多“校园之星”,“十佳少先队员”,形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心理辅导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组组织的心理培训辅导,具备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了科学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法。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

校课题组长开圣会同志被评为2007~2010年芜湖市镜湖区“优秀课题组长”。课题组指导的年轻教师李玲玲获得国家级心理辅导师资格,“心海杨帆”心理辅导室获得芜湖市镜湖区十佳优秀心理辅导室的荣誉。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五、实验研究的几点思考:

1、学生健康心理的检验评定应体现综合、全面的连续性,如何使测定更加规范、科学,有等进一步完善。

2、如何更有效化解学生心理障碍,对个别“老大难”学生用科学手段帮其解除“包袱”,引导走出心理“暗区”,有待进一步研究。

3、如何使家校心理教育合作更科学更紧密,使本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将成为本校今后课题继续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时进著《心理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马文驹主编《大众心理学》。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409-423。

4、王耘筹主编:《小学生心理学》。

5、《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人民教育出版社。

6、《家庭教育》2010/9~10

篇6: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所属市县:平顶山市郏县

工作单位:堂街镇石桥店学校

作者姓名:马光兴

电子邮箱:928057556@qq.com

联系电话:***

如何培养小学生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摘要】:一个国家能否立于世界不败之地,能否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团结和民众之间的凝聚力。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心理正处于发育初期,可塑性较强,作为教育一线基层的教育者应该注意抓住这个儿童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那么怎么才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呢?通过这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我从五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生乐于合作良好习惯

【正文】

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各国经济日趋国际化以及人类呼唤和平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合作的重要。一个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不败之地,能否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团结和民众之间的凝聚力。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地震灾害以及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北京的圆满举行,在谱写了中国历史新辉煌这一页的同时,无不向人们彰显着乐于合作的重要性。美·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这也正反映了团结合作的重要,而是否融入团体跟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关,人际关系的好坏又取决于一个人宽厚、合作、友爱和是否具有亲和力诸多方面因素有关。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心理发育正处在习惯培养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处于心理发育初期,个性还没有真正形成,可塑性较强,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学校又是学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基地,因此,作为教育一线基层的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小学生乐于合作良好习惯的培养。那么怎么才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呢?通过这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教师要做宽厚待人、友爱合作的楷模

当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教师作为了最神圣、最伟

大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在影响着小学生。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岁月里,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老师的行为。不难看到,当一个老师把一批孩子带了很久之后,这些孩子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处事态度等很多方面会有这个老师的影子。这也是教师中常说的“谁教像谁”的一种现象。由此可见小学老师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塑人先正己,教师要具有完善、高尚的人格;具有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心理状态;要善于化解各种矛盾,具有宽厚、友爱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风范去感染学生。在处理日常事物中,时时处处做合作的典范。例如:在学校举行的活动中,很多时候涉及到平行班级之间的评比,在揭晓结果的时候,常常遇到因为本班的名次不如其他班,学生们表现出对对手的不满、抱怨、甚至抵触的情绪,高年级常常会因此发生班级之间的口舌之战。这时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寻找自己的不足。教育学生与兄弟班级和平共处,友善交往,分享友谊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会在竞争失败时怨天尤人,而是用一种宽厚的心态去分析事物,以此来用更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如果反之,教师在学生抱怨评判不公、结果不符时,说上几句牢骚和不满,会大大助长学生的不平衡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例如,开学初在一次学校安排的清除校园杂草劳动中,各班都划分了清草任务,我也给班级学生分组划分了任务,各小组学生干得很迈力,清除的也很干净,当我最后检查时,发现了一点小问题,就是组与组之间交汇处有很窄一道没有清除。发现后我很生气,当时我真想大声训斥学生一顿,细想一下这是学生的错吗?这不是自己的失误吗?是自己没给学生交待清楚。于是我默默的拿起工具自己清除起来,学生看到后都自觉的干起来,谁也没再说一句话。劳动结束后,看到干净整洁的地面,我和同学们都露出了笑容。经过这件小事之后,在以后各种活动中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过因小事斤斤计较过。学生之间都是亲密合作,完成的都很出色,大家心中都明白——美是靠大家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二、家校同步,促进良好合作习惯的形成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弱,一些良好习惯形成后如果不对他们严格要求,反复提醒、训练的话也很容易消退。因此,要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习惯,家长的作用不可忽略。教师与家长之间,要步调一致,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家庭的中心,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和利己主义的倾向,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常常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准绳,缺乏宽容之心、同情之心和谦让协作之心,遇人遇事往往容易产生过激的言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家长应该积极抓住契机教育孩子。

首先,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诚实信誉是友谊的基石,教育孩子说到做到,让孩子知道只有讲究信誉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别人才愿意和你合作。

其次,教育孩子学会信任。信任是友谊的桥梁,教育孩子懂得信任才能让孩子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家长也要先信任孩子,让孩子自主的交友和与同伴进行交往,并引导孩子在交往中懂得谁是最会合作的伙伴,谁就会真正成为小伙伴中的核心。

三、在学科教学中搭建合作的舞台

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恰当地安排合作学习。这中间包括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等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质疑问难,共同解决难题,来享受集体的智慧,合作的快乐。同时还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之间的合作来使学生懂得竞争与合作并存,建立起健康的竞争心理。例如:我在执教《田忌赛马》一文时,就采用了“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这样的流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信息量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

高。同时懂得了“一双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众人划桨开大船”、“集体力量大无边”的哲理。

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享受合作的乐趣

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特别对于现代中国独生子女来讲,活动可以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在集体大家庭中陶冶情操,使他们胸怀坦荡,为人平和友爱,宽容大度,丢掉自私狭隘以己为中心的作风。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在活动前安排好合作伙伴,选好小组长,(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轮流当选小组长。)在活动中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即有小组内的个人竞争,又有组员之间共同参与来完成的任务,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体味集体合作的乐趣。例如:我在班里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设立的“芳草文学”小队、“萤火虫创新”小队、“明星体育”小队、“百灵鸟文艺”小队、“华罗庚数学”小队等。在平日里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机会,并定期进行展示比赛。有个人展示项目,也有集体合作共同克服难题的精彩之做,并把总结表彰作为重要的内容,即表彰个人、优秀小组员、优秀组织者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学生宽厚友爱乐于合作的品格得到了培养。

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加鼓励,持之以恒

改变不良的习惯与建立新的良好习惯都是一个相当艰巨的斗争过程,养成良好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学生习惯的形成是有个过程的。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与不良习惯做斗争,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对于他们的改变,作为教育者也应该及时的给予承认,不断的鼓励,增强学生成功的快感,从而有利于学生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养成。

篇7: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林州一中 班主任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我国的国情看当今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是独身子女,因此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首先必须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而学生良好的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树立,即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但由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特别是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使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面对新形式、新情况,德育与德育管理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学校、教师,致力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研究与实践,较系列地探索与总结了习惯培养的理论和经验。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校自建校至今,始终重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基础工作来抓。我们倡导:以文明习惯教育为突破口,进而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自律习惯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2008年以来,我校重点把习惯育人作为突破口,进行德育实效性的攻关,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营造环境、修定内容、开展活动、加强评比、及时表彰,教师育人方法和学生行为习惯都有所转变,这些变化,使我们增强了工作的信心与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虽然在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是也发现和感觉到了一些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近几年,乡镇学生向学校流动,外地打工者子女逐渐增多,生源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打工人员的素质及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的影响,“一致化”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整体培养,齐抓共管,才能固化学生的好习惯。

从家校合作共育入手,来探讨和研究学生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我校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将好习惯培养工作向家庭拓展,构建家校沟通渠道,探索合作方式方 法,学校、家庭双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深化习惯培养的经验与效果。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采取的措施

1.全面了解情况,主动去发现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研究之初,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等。并经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率55%,学习习惯形成率46%,生活习惯形成率42%,同时召开了部分学生座谈会,部分家长座谈会。了解到学生中在习惯养成上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去研究解决,以便有针对性地去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

2.制定相关制度,加大家长培训力度,齐抓共管,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为了使研究工作扎实推进,根据教育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常规管理,养成良好习惯阶段性整改意见》,以制度促习惯养成。

同时,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倾听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以开办培训班的形式,请专家讲座、疑问咨询解答、家长经验交流,并且配发学校印制的材料,对学生家长进行辅导,教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培训结束后还要求家长写出学习感受交给学校,汇编成册,再发给家长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培训,消除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误区,让家长懂得了家校共育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掌握了一些较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双方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多措并举,强化学生习惯养成。为了促使学生初步养成的习惯得到巩固,我们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主要有:

(1)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现在的小学生,许多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没有养成;有些不应该养成的习惯,却养成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通过细心的观察、认真的调查,具体分析学生的症状,彻底摸清学生的底细,明白学生目前究竟有哪些不良习惯。心中有底,便于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事先让学生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害处,改正不良习惯的迫切性以及养成良好习惯对其人生的意义。可以列举中外伟人得益于良好习惯而名垂青史的例子和同学中受益于良好习惯的先进事例,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从而赢得教育对象积极主动的配合,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

(2)循序渐进.反复磨炼

诸多的良好习惯条条重要,但是具体的养成不可能一躇而就,凡事“欲速则不达”,必须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培养良好习惯的复杂性、艰巨性,重视逐步培养良好习惯的操作过程,针对学生实际制定阶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切不可操之过急。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是要让学生得其道,二是要学生平时反复磨练。如果没有长期的磨练,不良的习惯难以改掉,良好的习惯也不能达到彻底的自觉的境界。一定要督促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不断的磨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3)严加要求,多加鼓励

改变不良习惯与建立新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相当艰巨的斗争过程,良好习惯养成只有在严格的要求下才能完成。这种严格的要求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与不良习惯作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是教师跟学生商定确保养成过程正常进行的若干制度,然后付诸实施,奖优罚差,确保每一位同学的习惯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监控约束下进行。同时,我们必须牢记:“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充满朝气和未脱稚气的青少年,一味地指责不免影响他们的热情。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努力需要得到老师及时的承认,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

(4)加强检查,强化评比。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检查、评比小组,又成立了由优秀学生组成的纪律、卫生督查小组,每天由值班教师带队,分别对学生日常行为、纪律、卫生、出操等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做出处理,无法处理的上报学校德育处。由评比小组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评比结果与学年末评选优秀学生、先进班级挂勾,与班主任学年考核挂勾。(5)定期例会,及时总结。

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结束后,召开班主任会,班主任组织班级开会,小结前一周班级安全、卫生、间操、学习等情况。每月底召开一次校会,通报本月各班开展评比活动情况,表扬表现突出的班级,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四、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家长、学生都有了不同的变化。课题组教师强化了习惯培养意识、科研意识、家校合作意识;家长完善了教育理念,提高了 对孩子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丰富了,也更加科学,家长的综合素质借助课题研究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在家长和学校的默契配合、联合教育下,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稳固,坏的习惯得到了有效地扼制,校园内和谐向上的氛围逐步形成,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基本实现了研究的初定目标。具体体现为:

1.问卷调查,为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010年4月,我们对当时六年级的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习惯和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由于调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所以统计分析工作量很大,有些问题是定量分析的,有些问题则是定性分析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无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造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根源。孩子对时间观念淡薄,生活中更不可能做到雷厉风行,处事不严谨、无条理,从而导致晚上作业拖拉。正常情况下,我校的高年级作业量应该在1个小时以内。

(2)学生自我服务、承担家务情况不容忽视,导致责任、自主意识薄弱,依赖性强。独生子女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明显体现,家长的包办养成了孩子的生活散漫、依赖性强和懒惰的习惯。

(3)不认真和没耐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障碍。这种认真与无耐心也应该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4)家长的奖励方式存在偏差,家长的奖励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偏差。家长的物质奖励超过精神奖励,这违反了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原则。在统 计过程中,经常发现孩子希望的是精神奖励,而家长给予的却恰恰是物质奖励。

(5)普遍存在打骂、伤害孩子自尊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也有少量存在的家庭冷暴力,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6)学习没有目标和缺少计划,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的计划性指导教育存在缺失。

(7)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不预习的比例明显过高,这有教师指导问题,也有家长不闻不问存在的问题。

(8)上课笔记、听讲、思考、回答存在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不记笔记,不认真听讲,不思考问题,也不回答问题,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这里有习惯与能力问题,也有小学的遗留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学习习惯问题。

(9)作业习惯与作业订正是学习困难学生要突破的难点,存在为作业而作业的问题,订正作业没有做到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家长和教师都存在责任。

由此我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一般来说,生活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习惯也相应的存在类似的问题。

(2)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认真、仔细、有耐心,也必须反映在学习中是否认真、仔细、有耐心。

(3)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选择,对子女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4)家长中存在着忽视对子女奖励的现象,还存在着对子女的表扬金钱、物质奖励过多的倾向,而子女往往希望得到的只是口头表扬。

(5)家长对子女教育中,打骂现象比例较高,要占1/3以上,子女对家长的唠叨、拿别人和自己比较最为反感。

(6)家长教育情感沟通中存在着两大契机,一是孩子生病时父母的照顾,二是给孩子过生日。

(7)家长对子女的理解、宽容、鼓励比责备效果要好得多。

(8)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极为深刻。

(9)教师忽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检查。

(10)教师对学生作业前的预习、作业的订正缺少指导和检查、督促。

2.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提供了多方面教育力量的保证。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老师经常抱怨5<2现象,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如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缘故。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问题上,始终保持与家庭和社区的积极联系,家校共育成了我校的一大特色。

(1)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体学生的家长会,平时又不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座谈会,及时地了解家庭教育的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2)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对于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些重大决策事先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学校还设立了家长学校,开设了家长课程,编写了《家庭教育指南》,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校联系卡,在这卡上,学校把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和目标及在校表现明确 地反馈给学生及学生家长,家长把子女在家庭里的表现再反馈给学校,这样学校和家庭教育更和谐、更一致了。

(3)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家庭与学校互动的渠道。

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公布校长室、德育处及各班主任的电子邮箱和QQ号,通过发送电子邮件、QQ聊天等形式,与家长适时交流,及时沟通,快速而便捷。绝大部分家长在同学校交流时都非常理性,使网络不仅成为接受家长监督的平台,而且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更是家校友谊的桥梁与纽带。

(4)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

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上,我们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学生进入游戏厅,防止他们涉入一些不健康书摊,受不健康书刊的侵害,我们经常与公安、工商、文化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不断整顿学校周围的环境。我们还与政法委、法院、劳动教养所联系,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法制教育讲座。这一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在2009—2010学年启动了“345”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和主体学习意识。部分学科还开展了学案式教学,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及时练习,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我校的老师已开展这一教学模式,在成熟的基础上将继续推行。

“345”等先进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导” 和“助”,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345教学模式”的辅助举措之一是“学案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预习、便于自学、及时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为推动“345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学校专门组织了教导处、教学骨干到潍坊参观考察学习,并向市教育局申报了自己的教研课题。“345教学模式”的推广,极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并且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了,空出的课堂时间,可以充分开动学生的思维,作业也尽可能做到少而精,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勤于思考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

4、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班级和学生的考核机制,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和实化。我们把学生的良好习惯分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然后再把这三方面再细化,如学习习惯方面,我们又把它分为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考试习惯及课外阅读习惯等,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分别订出不同的习惯培养目标。再把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构成细化、分化、目标化后,我们再对每个同学进行习惯养成的量化考核,每个班级都有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操行等级记分条例和学生操行等级记分法,每周进行统计反馈、公布上墙,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表现进行扣分,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表现进行加分奖励,这样使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经常化、制度化,不因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注意力的转移而转变。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进行细化、量化考核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对班级的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工作进行百分考核,把它作为班级创建优良班集体的主要内容。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考核机制,学校的常规管理和其它德育工作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整体素质不断提高。(1)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追访”中发现,学生内务、简单的家务已能按时打理;

(2)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热情高;

(3)养成了良好的自律习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生们都能严格按照《守则》《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自习课量化评比所有班级均为优秀;

(4)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学生们的责任感明显体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中文明语言、互助互爱、关心集体、环境保洁等随处可见,班级里地面更清洁了,桌子摆放更整齐了、课堂上学生的听课也更主动了、学生的作业本也更规范化了,校园里乱扔乱抛现象少了,随意涂画的没有了,校园也更洁净、美丽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从未发生过一件恶性事故,也没有一个学生违法犯罪。

5.拓展了家校共育的内容,从完善人格的高度共同强化青春前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关心学生的成长,是可持续的成长,健康的成长。只关注学生的智育是永远不够的,而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青春前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关注点。

针对学生青春前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向家长发放了《青春前期家庭教育指南》,向老师发放了《青春前期教育教师工作指南》,指导家长和教师如何关心学生的青春前期问题,不仅是生理上的,而且更重要的 是心理层面的、道德层面的、伦理层面的。很多家长在事后跟学校的交谈中感到震动很大,因为在家长心目中,最多就是那些难于启齿的生理问题。孩子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个时期不出事就行了。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灵驿站),由考取了专业合格证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咨询。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有意识地安排了对家长的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方面应注意的事项。家长更多的明白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其实也是心理问题,孩子的逆反问题也是心理问题,孩子的将来成材成人更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可为的空间,较好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6.深入开展家长、学生评议教师及学校活动,每学期安排专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和学生,测评对班级和教师的满意度,征求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家长对优秀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回避,如: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部分学科作业过多、极个别教师作业批改不认真、加强校际交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改进部分老师的普通话等。

针对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学校进行了积极回应。一是教导处每学期对教育常规进行两次检查,重点是备课和作业批改;二是实行导师制,教师利用课间或中午时间义务给学生补缺补差,指导学生掌握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学校每学期开展学习成绩进步奖和思想品德进步奖评选,鼓励学习困难和品行困难学生;

这样,对家长满意度的测评,延伸到接受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成为家校合 作教育的一个新的平台。

7.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家庭和学校正确评价和引导学生,并利用同辈群体的良性互动纠正家长教育中的不良影响。

在2010—2011学年,我们除了开展日常的主题班会外,主要开展了:(1)“感恩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为使“感恩”这一中华美德的优良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校积极开展了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感恩教育成为了学生心中的一项常态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通过讲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看感恩影视、出感恩板报、开展感恩征文、演讲、书画等比赛,举行感恩主题班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我们还将主题实践活动延伸到社会,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社会,服务社区,净我家园”、“感恩祖国,缅怀先烈”、“感恩自然,保护环境”、“感恩社会,走近孤寡老人”、“献爱心捐助残疾儿童”、“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很多学生志愿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感明显提高,锻炼了各种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同时解决了德育课上枯燥说教的弊端,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

自从开展“感恩教育”以后,广大家长和群众对此倍加赞赏、热情支持。许多家长都说:“你们的感恩教育开展得好,早就该这样抓了。”学生王晗的父亲说:“这个感恩教育活动抓得非常及时,抓到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点子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就大有希望。”在“母亲节”时,学生李一剑的母亲从外地写信给学校,她殷 切的希望将感恩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让祖国的新一代传承和发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恩文化的启迪与熏陶,使他们慢慢养成了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思想行为习惯,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成为了践行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大自然、感恩他人的优秀公民。(2)“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

我们模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实施了“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学校制定了评选标准,严格评选程序,优中选精。目前,我们共评出三批共60名“感动实中”的人物。这些评选限制学习成绩表彰的名额,倡导从小事入手,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朝着良好的个性品质方向健康发展。这些获奖的学生中,只有不到1/4的学生是因为学生刻苦、成绩优秀,更多的是坚持与执着、有着一定爱好和特长、奋起直追不甘落后的、正直和善良、敢于负责善于工作、孝敬老人、为父母分忧的典型。

当我们看着一张张笑脸从校长和班主任手中接过奖状,当全体师生静静听着一段段简短而朴实的颁奖词,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这一件件小事在学生心中播下的是爱的种子、文明的种子、自信的种子。

8.探索形成了一些小学生不良习惯矫治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机制。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主要有:

(1)科学量化管理策略。即科学地认识学生的习惯结构,把学生的习惯要求分化、细化、量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2)家校联系策略。促进家校沟通,使教育同步一致,也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再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增强教育效果。教育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习惯的养成。

(3)学科定位策略。学科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设计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并贯穿在课堂内外,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小步子策略。对于所有期待的习惯难于一举实现的,就采取不断时接近法。如学生的写字习惯一下子很难达到彻底的改变,那只能先从字迹端正、清楚开始,逐步地要求其美观、成体。

(5)抓具体、抓经常策略。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常抓不懈,不要因某些特殊的事情而影响习惯的继续。如早锻炼习惯、不能因下雨、考试等而放松要求,其它如打扫卫生,认真作业等都是如此,否则将功亏一篑。在习惯问题上还应抓实、抓具体,学校要精心规划、具体部署、分步训练、逐条评查,不经过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形成习惯,那是空话。

(6)常督促、勤反馈策略。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离开评查、监督,那么再好的计划都将落实,而评查监督的结果对反馈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督促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公布上墙,这是提高效率的可行之举。

(7)年级差异策略。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习惯要求上可提出不同的目标,低年级可着重考虑如何矫治以前的不良习惯,培养适应新学校、新年级、新学科的良好习惯;中年级可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一些习惯,如交友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高年级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 15 主能力的习惯,如:复习习惯、与异性交往的良好习惯、自主选择决策的习惯等。

在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认识,把它融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去,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和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习惯养成的目标和要求,把它内化为自身素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家校合作共育的能力,形成了和谐宽松的育人大环境,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使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家校的沟通顺畅,关系融洽;家长掌握了教育理论,部分家长总结出经验;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并出经验;通过继承与创新,总结出多种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新途径;在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且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不高,一般情况下属于被动参与,在教育的节奏上存在“拖拍”现象,部分家长的主动教育、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2、习惯养成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应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认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认清习惯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习惯的养成是碍还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3、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我们则认为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良好习惯是能够形成的,不良习惯是能够得到矫治的。

(二)提出的建议: 在本阶段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操行等第记分法和班级的考核,使之更科学合理,更规范可行,在考核中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

2、对于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要予以更多的关注,这些特殊的群体包括:寄宿生、单亲家庭生、父母在外做生意的等,这群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同学,他们需要我们去用心理解和关心。

3、利用家长学校和德育刊物,对学生的家长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科学指导。进一步强调家长的示范作用,明确要让学生形成好习惯,家长首先要改掉一些不良习惯,让家长懂得“身教于言教”。

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有实际价值,是值得不断探索的,它不局限于某一范围,某一阶段。本报告也只是近一年多的总结而已。我们以为,这种实践和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将会随着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得到显示,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秦榆 《好习惯好成绩》 当代世界出版社 关鸿羽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新世界出版社 马忠虎 《家校合作》

刘翠兰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

篇8: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

1. 家长参与的意识方面

在9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家长都认为学校和家庭对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且有73名家长认为家长的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17名家长认为有必要的,没有家长认为其参与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是可有可无或是没必要的。

2. 家长参与内容方面

约85%家长经常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15%的家长则是偶尔甚至从不参与。家长在睡眠、饮食、卫生及自理能力方面都有从不参与的现象,尤其是自理能力方面,偶尔和从不参与的比例相对其他三个方面多很多。

3. 家长参与的态度方面

大多数家长在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上是一直主动或经常主动的态度,也有大约3%的家长偶尔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50%左右的家长综合采用了耐心教导、严厉批评、不予理会三种方式,也有部分家长采用单一方式(如耐心教导,以积极真切的情感去感染孩子,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规则),还有极少部分家长对孩子持不予理会的态度。

4. 家长参与的方式方面

问卷主要涉及了家长参与的四种方式:结合生活,说理,榜样,游戏、故事。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说理、榜样的方式被绝大多数是家长所采纳,部分家长则结合生活对幼儿进行教育,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运用游戏、故事等方法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家长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1. 参与意识模糊,存在盲目参与

虽然所有被调查的家长都认为是有必要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但是并不能排除盲目参与的存在,如参与内容的不全面、不平衡,参与态度的不理智,参与方式缺乏多样性等。

2. 参与内容不全面,存在不平衡参与

家长不仅在生活习惯的各方面的参与是不均等的,并且对同一内容的各方面的参与也是不平等的,存在着偏重和忽视现象。

3. 参与态度不理智,缺乏科学参与

部分家长表示:父母有必要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态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是觉得小孩无理取闹,会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对他们“下命令”。更有家长表示:孩子已经入园,感觉孩子更听老师的话,导致对孩子的疏忽,可见这类家长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4. 参与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家长在参与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过程中较多采用说理、榜样等通俗的教育方法,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多种途径都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如文学作品、游戏等可能更具有教育意义,更有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策略

1. 增强家长参与意识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幼儿自己动手,不要因为怕他们做得不好、嫌他们做得太慢就包办代替,使他们失去了锻炼、巩固的机会。

(2)明确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小班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幼儿智力、技能的发展,而忽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 拓宽家长参与内容

(1)家长方面。意识到不同的内容可促进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1)按时就餐睡眠,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在幼儿幼小的心灵则会留下守时、自制的优良品质;2)自己折叠小被子、衣服等,能锻炼幼儿的独立性;3)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幼儿营养全面,促进身心的良好发育等。

(2)幼儿园方面。加强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在孩子入学的时候,幼儿园可以针对卫生、饮食、睡眠、自理能力四个方面生活习惯的培养提出一定的要求或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供学生家长了解重视。

3. 改善家长参与态度

(1)家长方面。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制定家庭生活常规制度表。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制定家庭生活常规制度表,规定每餐时间、入睡起床时间,并对生活中的各个小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

(2)幼儿园方面。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如在班里设立“小问号”信箱“、家园联系册”的利用、家访等,使教师和家长双方都能了解孩子在近阶段的表现,及时配合教育孩子。

4. 增加参与方式

(1)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巧妙利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儿歌,教师可巧妙地运用这一形式。如在洗手的时候,我让幼儿边洗手边念儿歌:“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冲冲手。小肥皂,手中拿,手心手背搓一搓,指尖指隙都擦到,再用清水冲一冲。”这样,小朋友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洗手。

上一篇:qa年终总结-年终总结报告下一篇:运营管理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