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2024-06-19

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共10篇)

篇1: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性质类型: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本课题为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属实用性,探索研究性课题,对推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研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酝酿、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小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良好习惯给小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

人性的艺术环境。

其次,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农村小学生内隐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引起注意的习惯;专心

思考的习惯;

2、定向思维的习惯;批评的习惯;求异的习惯;求证的习惯;

反思的习惯;

3、外显的习惯——专心听讲,大胆表达,认真阅读,及时摘记。

4、独立钻研的习惯;专心作业的习惯;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5、合作共事的习惯;合理摆放学习用品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的习惯。

6、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快速反应的习惯。

四、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本课题预计的突破与创新:

习惯,是有机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外界刺激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习者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环境影响着习惯,习惯和过程同步。2001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吹响了进军的号角。《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生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和演练技能的机器。因为接受性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学习过程就是接受、记忆。因此,学习内容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它强调的是标准化;学习过程也不考虑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它强调的是结果的掌握。学生是被臵于客体的地位,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淡化了,他们的创新被抹煞了,他们的主动性也没有充分发挥的必要,一切只要跟着老师设定的途径,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已经培养了学生许多的不良习惯:习惯于按照教师既定的思路思考问题,习惯于揣摩教师的正确答案,习惯于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的现成答案等。新课程定义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紧密相关。毫无疑问地,当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学习习惯的变革。没有新的学习习惯的支持,新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寸步难移。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时候,许多学生竟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倒是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往往停留在“形式”本身,而且容易陷入“把轻松当放松、把放松当放肆”的尴尬局面。在小组学习时,总是有不少的同学成了“孤家寡人”,找不到合作伙伴,有的根本不愿意加入小组,坐在位臵上却无所事事,以至于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局外人”,与这种学习方式格格不入。就是小组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都是预先规定了小组成员和小组长,合作学习成了以小组长为中心发言、其他小组成员摘录现成答案的另一种“一言堂”,只不过更为隐蔽和时髦罢了,并没有真正“合作”,以至于汇报发言时,仍然说“我认为”,而不是通过小组的交流和整合然后说“我们小组认为”。让学生提出问题,却提不出什么有深度的问题。做作业不讲究质量,反正老师会改的。这些现象就是在某些特级教师的公开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演示着的都是热热闹闹的“作秀”活动,有的甚至连“作秀”都做不了,只好趁小组学习或者自由学习的机会,教师暗中给学生“指导”一点猛料,以便在汇报的时侯,向听课老师展示“惊人之语”。(只要比较一下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该教师在甲地的课堂实录和该教师在乙地的现场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就会发现他们的用词造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课外学习状况更糟糕:想不到可以去查参考资料,有丰富的资源却不知道怎么利用,知难而退,浅尝辄止,等等,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设臵了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良好学习习惯的反思和重新构建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开题并按计划实施方案,包括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报告的提出,研究论文的撰写,资料的汇报,阶段性小结。实验教师平时应做好各阶段性实验总结,案例及相关的案例分析。整理和分析有关教学资料,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等的评比工作

3、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4、问题及原因分析

5、采取对策方案

6、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施

7、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准备实施阶段。作好课题前期准备工作,立项申报,开题论证,成立课题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各科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1、进行学生习惯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并聘请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进一步论证,确立研究的重点方向,初步制定方案。

2、采用申报审核方式,组建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3、健全校级管理机构,对研究进行指导协调。4、2007年12月 第一阶段的小结。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7)

1、制订明确详实的阶段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2、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搜集典

型课例和活动录像等资料。

3、进一步完善课题目标,开展好各项活动,做好阶段性小结,重视行为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熏陶作用。4、2009年7月 中期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09年7元月至2010年1月)总结验证阶段。总结经验,争取上级验收,取得实验成果。

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每位课题实验教师写实验报告,课题组写总报告。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收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六、成果展现形式:

自主:自主性、独立性←→自觉专心:自觉安排,独立钻研,不

受干扰

合作:协调性、互补性←→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合作共事,整

合提高

探究:钻研性、创造性←→善于思考:质疑问难,探究建构,大

胆创新

七、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指导人员

高永平唐东曙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徐国强

组 员: 王兴中 夏幼民

负责课题的管理,课题的宣传活动,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活动,课题的资源及课题的资金来源,课题的上传下达等。

3、课题研究实施人员

组 长:夏卫红

成 员:张 立 王为民 夏幼民

徐尚兵 王金平王兴中

王先华 汪存德 张秀平夏汉桥

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活动,课题的记载,课题的具体进行,课题的阶段小结,材料的准备,资料整理分类,课题的档案管理,阶段性

成果汇报,接题报告等。

积极参加课题活动,配合课题组搞好本校的教科研工作,服从分工,主动承担学校的各项课题任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篇2: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一、前言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攀升。而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又因外出打工而留守儿童较多,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陈旧及留守学生家庭数增多,对农村小学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现实,改变现状,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这话足以说明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授之以渔,得益终身的心理感受、成功体验是值得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方案。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最少却又获得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和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的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梁启超也从曾经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好的基本前提与保证,因此小学阶段培养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遵循阶段性特点,抓住教育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应该抓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3、教育本质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从小学生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

育效果,而且是教育本质的需要。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现状

有关国内外对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很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农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和评价策略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通过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4、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深化操作原理,明确习惯的内容,增强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2、良好学习习惯所包含的内容。

四、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2.3——2012.12)

1、拟定调查方案,进行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1——2013.12)

1、确定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细则及相关表格。

2、查找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3、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

4、对课题进行小结、反馈与评估。

5、收集整理论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初步完成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4.1.1——2014.7.1)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老师撰写的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拟定检测方案、进行后期检测、检测报告。

4、申请结题。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教师问卷,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表或访谈记录表,或通过学生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试卷、图画、手工作品等,分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观察法。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做出相关评价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

成的资料。

3、实验法。在日常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多种教育手段与方法,随时随地发现、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观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中,收集其中因果关系和教育规律的相关资料。

4、个案法。选取不同类别的学生代表,连续进行追踪了解,以研究他们乃至全体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被试

(1)选取宁夏泾源县新民乡中心小学和其他小学各年级学生。

(2)新民乡个学校的老师。

(四)工具

采用相关表格及相关评价表主要有:

(1)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行为目标体系

(2)小学生争星达标阶级式水平评量表

(3)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月评量表

(五)程序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主试说明指导语之后统一作答,统一收回问卷。

(2)有主试说明情况,带班教师完成相关表格。(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习惯的评估了解资料。)

篇3: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一、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认真读书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在短暂的45分钟内,要想让学生把知识弄懂、学会,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慎独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探索、积极动脑,独立思考,能够经常、主动地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使其真正达到学习目的。如学习“勾股定理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表示点吗? ”问题一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有的在思索,有的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在数轴上描点,很容易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周密而深刻地考虑问题,独立获取知识,使自己由学习的客体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即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知识发展的“土壤”,语言是思维的表现,要思考就要认真听、细心看,培养学生积极发言,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把思维过程说出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努力捕捉他们的语言信息和思维过程,及时恰当地予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时哪怕是一个认可的微笑或是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许都会激起这些学生的发言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

四、培养学生及时纠错的习惯

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发现错误,认真及时改正,并养成习惯,这样才会促进学习的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经常设计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每当回答问题有错误,大家都争着、抢着给予纠正。在培养及时改错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学习的态度。

五、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根据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 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古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 觉悟之机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利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分式的概念可与分数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归纳出:分式与分数一样都是(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分式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通过比较激疑,不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而且加强学求异同的训练。因此,在上课时要善于激疑。只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六、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写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之一。认真完成作业,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写作业的方法。即做作业时,首先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然后打开课本对照一下;再按要求动笔写作业;最后要仔细检查做完的作业,确认无误后才算完成。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巩固了课堂上所到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书本知识的理解。

总之,任何一个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次反复的过程,纠正一个坏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难得多,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对他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提醒,耐心个别纠正,持之以恒,严格训练。我们今后如何培养留守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一个常新、长远的课题,有待我们今后去探讨,去实践。

摘要: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失父母亲的关爱,缺失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师的职责之一。

篇4: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初探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42-02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借签前人的研究,结合笔者多年农村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自觉的形成,它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

一、严格要求,规范行为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逐渐根除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为此,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而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双方配合才会有成效。

1.分阶段,提要求,循序渐进。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分阶段地提要求。各阶段的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衔接,才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我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自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后要认真检查一遍。中高年级每周坚持写两篇日记,内容具体生动,能自觉地课外阅读、写出较好的摘录笔记等。在训练过程中,我分阶段定了要求和训练计划,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阶段是学生适应阶段,主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第二阶段指导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逐步形成良好习惯,教师具体指导监督;第三阶段巩固学生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2.具体指导,悉心帮助。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如:书写注意基本笔画书写及间架结构安排;日记的格式、内容;认真计算、仔细检查;预习、复习的方法。班主任多与课任教师交流,共同进行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以后,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个人能力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指导。

3.严格监督,坚持不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加强学生的自觉性的培养,这种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老师严格督促学生一丝不苟的完成各项任务,要长期、反复、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一抓到底。再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为监督学生认真完成任务,我坚持每周检查各项训练、作业平时随意抽查或由班干部检查各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二、家校配合,促其提高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郭沫若说:“贝多芬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和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主要作用。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配合学校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指导家长掌握教育方法,他们才能配合学校搞好教育工作。

我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家庭教育,在此基础上,我教给家长具体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指导家长科学的指导、监督、帮助孩子学习,搞好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经常与家长联系,我在班上设置了家校对话本,及时与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家长,我一方面与照看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强交流,另一方面坚持每月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电话联系一次,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逐步使学生做到校内外、课内外一致。

三、注重激趣,培养自信

首先,榜样引导。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教师除了自身榜样示范外,还要在学生中寻找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

其次,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兴趣。这里说的成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获得的点滴进步和受到的表扬、奖励,这些都能使学生产生成就。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分析有原因,研究教育方法,如:1.对智力型“学困生”要耐心引导,以“笨鸟先飞”的道理鼓励他们。2.对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要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3.对外因导致型“学困生”,要密切与家长联系,促使老师、家长、学生一起谈心,使他们走上学习的正轨。

篇5: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农村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系我中心校2011年6月10日申报的研究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中固然要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爱学习、会学习,爱动脑、会动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个性品质,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基本素质。而且,也只有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孩子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如何结网,如何捕捞,他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鱼。可是,目前的现状是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较之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重要,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本课题力

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培养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背景条件。

第一,国内外有关学习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适应性不是很高,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的,师生的观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我们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为导向,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课题研究。

(二)基础条件

第一,基本制度保障。以校为本的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确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校常规教研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第二,人力、时间保障。研究人员具备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素质和从事研究的时间。课题主持者长期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有一定组织管理和研究水平。研究组成员平均年龄33岁,是从教多年的校长、副校长、教研主任、班主任和一线教师,精力充沛,积极进取,具有安贫乐道、执著追求、勇于奉献的精神,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研究人员有多篇论文获区县级教育学会等级奖,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积淀了有关学习习惯研究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

第三,经费、物质保障。不管学校经费怎样紧张,都要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学校现已拿出相应经费作为启动资金,今后愿将本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纳入学校预算,逐年增加资金,保障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校购置一批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图书资料,并给课题研究人员订阅一份专业杂志。

第四,技术手段保障。具有现代化的科研手段作保障,学校建有远程教育资源系统和宽带网络系统,可以多方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与外界互通研究信息。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必须从学生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抓起,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素质都没有,何谈素质教育?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二)理论问题: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以及有关行为习惯研究的理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水平为目标,确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和层级结构水平,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

(三)技术问题: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运用教育理论,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最终探索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实践操作技术。

(四)实践问题:本课题研究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稳定持久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促进学校形成好学奋进的学风,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自觉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认真书写等习惯。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最好的发展。

2.让教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突破学科中心,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研究内容:

1.当前儿童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针对性。

2.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二)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本课题既是一项学术研究,同时也是我校今后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将把本课题确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三)个案研究法。本课题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四)观察法:多听其他教师的课,注意他们在不同课堂情景中的表现方式,同时要观察学生和教师的反应。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主要工作是:健全机构,成立课题组,制定和修改研究方案,资料收集,学习理论。

本阶段初步形成的成果:形成课题研究计划;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调查研究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

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小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报告。

(三)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理论辅导,实施研究方案,推出教学模式和优秀课例,同时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材料,及时写出阶段性的专题小结等。

本阶段初步形成的成果:

1、对实施方案进行修定和调整,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根据方案分阶段、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四)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2月——2012年9月)

主要工作是:汇总材料,找问题,找规律,写科研论文和总结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组负责人:张艳忠,带领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及归纳《结题报告》,整体指导课题全程工作。

课题组组长:王秀书,带领组内成员完成调查报告、组织培训,汇总各类个案集。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卢林梅、齐鹏霞负责子课题一“低年级段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荣林林、张艳负责子课题二“中年级段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荣林林、刘江丽负责子课题三“高年级段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八、课题预期成果展示:

篇6: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前言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担负着科学启蒙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的情感,体验科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并学会用变化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科学成果,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之一。要想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加以培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性的学科,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所具有的观察能力并不是天生而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培养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观察和“看”的区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看往往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观察则是更加侧重于内在特征,并引发深入的思考。在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们的细致观察,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学生在观察时的持久性。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观察,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以更好的提升在观察时的耐久性。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时的敏锐性,学生所具有的敏锐性往往是观察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一些微小的细节和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敏锐的观察中发现更多的科学规律。最后也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时的目的性,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常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带有目的性的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更好的提升观察效率,养成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小学科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一般都是喜欢动手,而缺乏动脑的,所以在面对多种多样的实验时,也常常是重于操作,而忽略对实验意义的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逐渐的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使学生的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开动脑筋,并有目的的进行探究实验,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事物的内在和本质,,从而更好的提升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例如在學习“土壤”时,教师应充分的利用农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上课之前取一些新鲜的`土壤,在上课时分别给学生一张白纸,一把尺子,搅拌棒和盛有半杯水的一个烧杯,以及一块放大镜,之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学习用具以及各种方法对土壤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到土壤中的大小颗粒、动植物遗体,从而认识到土壤是混合物的本质。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同时将泥土放在白纸上进行观察,并将最后的观察结果进行记录。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严谨态度,从而形成了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在科学课堂中,一些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后,所得出来的实验结果往往缺少准确性,与预期结论相悖,或者在进行实验的步骤就是错误的,因此在发生这一情况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吸取经验,在以后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的认真仔细,使其获取一定的经验,以保证类似错误不会在发生。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耐心和信心引导学生做好反思与总结的工作,并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实验和反复的思考,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例如在进行“电路连接”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小灯泡并未点亮的故障。因此在发生这一情况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然后对小灯泡不亮的原因作出分析,这样学生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电池没电、线路中断、接触不良等等,并及时的找出解决的对策,经历过这样的“失败”,让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反思与总结更好的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及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其不仅为学生的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的未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拥有勇于质疑、敢于探索的学习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效的掌握学习技能,提升学习水平。更多关于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式方法让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一起探索吧。

【参考文献】

[1]吴国政.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50

[2]何紫亚.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菏泽学院学报,2014(S1):163-164

[3]靳新军.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菏泽学院学报,2014(S2):118-119+154

★ 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加强课外探究拓展论文

★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 农村小学语文开放式作文教学探究的论文

★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论文

★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点滴体会论文

★ 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的探索论文

★ 运用小学美术课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探究论文

★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

篇7: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中学校邓仁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也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做了常规性的要求。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狭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家庭教育不足等,造成了农村中学生数学学习普遍存在较多的不良习惯。因此农村数学教师对农村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大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还怕不愿意主动学数学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讲与数字有关的故事,口算比赛,拼图游

戏等。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教师让所教学的内容贴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野去,到菜园去,到果园去,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干农活,量土地,算面积,算产量,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对称,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集市卖菜,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生活,还知道了数学与生活是多么的密切,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中学生的广阔天地。还有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农村中学生学习数学不爱预习,不知道如何去预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圈点,或者做简单的批注,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在预习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并标示疑点,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记

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第二天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听课就有针对性,听课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注意培养学生听课的良好习惯。

听课环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农村中学生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首先学生要自我调节最佳的情绪进入课堂,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口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要全神贯注的听课,认真做好笔记,适时合理批注,积极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口到,要培养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洪亮,条理分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对于在预习过程中自己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加注意,要全面突破难点。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注意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篇8: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一、强化书写规范训练, 形成认真书写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目标规定:“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能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 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识字写字的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强化对学生书写规范的指导训练, 或加强易错字的辨析比较把字写正确;或建立写字姿势跟踪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或通过布置相关书法作业, 体会汉字的优美;或开展经常性的写字比赛, 创设良好的书写氛围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书写规范的指导训练, 从而最终达成让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彻底改变学生书写潦草不规范的现状。

例如, 汉字数量多, 字形特别复杂, 不少学生在平时作业 (特别是作文) 中经常会出现错别字。为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 让学生不写错别字, 或少写错别字, 我在课堂教学以及平时学生的作业讲评等环节中, 相机进行如下几种情况的易错字辨析比较, 让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1.形近易错比较。如“蜒”误写为“蜓”。2.同音字易错辨析。如:“投”误写为“头”。3.音同形近易混对比。如“烦躁”误写为“烦燥”。4.音同义近易混对比。如“订立”误写为“定立”。5.义近致误辨析。如“天花乱坠”误写为“天花乱堕”。

二、加强预习方法指导, 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俗话说, “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 不管做任何事情, 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但相对于农村的小学生, 他们在预习能力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根本不懂得怎样进行预习, 尤其是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们应当帮助学生理清预习的基本操作流程, 进行相关的预习方法指导, 让学生懂得怎样进行预习, 预习中要注意些什么, 并能运用恰当的预习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预习效果。

例如, 我每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时, 我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方面, 首先让学生明白要预习什么, 让学生明确预习所应完成的任务。像在完成生字词预习方面, 我设计了一张生字预习表格, 表格中明确列出生字书写、音节、音序、部首、笔画名称、同音字、形近字、组词、意思等方面让学生据此展开预习。而课文内容的预习, 则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思考练习题目, 反复读课文, 想想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 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自己还产生了哪些问题, 准备提什么问题与同学教师讨论。

再如,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注重预习方法的渗透指导, 我告诉学生, 碰到不懂的问题, 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方法来解决, 把问题放在文中进行分析比较, 根据与问题有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反复对照分析, 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样, 学生就能运用教师所教给的预习方法用来预习, 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预习中得到切实提高, 并且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给记课堂笔记方法, 培养作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记课堂笔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如何, 只要我们翻开他的课堂笔记便一目了然, 如果课堂笔记记得好, 说明其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但当前的不少农村学生却不会作笔记,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那么, 要培养学生作笔记的习惯对策在哪呢?我觉得其实突破点就是教给学生作课堂笔记的方法, 让学生敏锐捕捉课堂相关信息的要点, 及时记下自己困惑之处, 使课堂笔记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 乃至跟同学再进行探讨的有效学习凭借。如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我教给了学生“相关疑点解惑笔记法”, 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自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及时地记在笔记本中, 并在课上寻找适合的机会跟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时, 记下他们的看法要点, 从而解开自己的疑惑。

又如, 我在平时教给学生“课堂信息要点笔记法”, 也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每篇课文的重难点, 让学生注意把有关解决课文重难点的一些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要点及时捕捉下来, 并记录下来, 以便在课后复习, 或与同学讨论时提供参考。

四、指导拟定学习计划, 形成有计划进行学习习惯

未雨绸缪, 我们完成任何事情, 都应当事先拟订好计划, 这样才能办好事情。同样的道理, 有序有计划地规划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 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有了周密的学习计划, 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明确了, 学生也自然而然学会合理利用时间, 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更富有针对性, 更具有实效性。但小学生的计划性往往比较差, 尤其是农村学生更是不善于拟定学习计划, 学习往往比较盲目, 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据此, 教师应当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 因势利导, 指导学生学会拟定计划, 形成有计划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 怎样引导学生拟定一天的学习计划。

首先, 我让学生明确一天的学习任务:1.每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及时复习;2.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3.第二天的新课要及时复习。

其次, 让学生明确要合理安排时间以及完成这三项学习任务的时间分配等。

最后,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天的学习计划。

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拟出了如下一天学习计划:

中午:

1. 及时复习各科新授内容20分钟;

2. 完成各科作业40分钟。

晚上:

1.7:00——7:20及时复习各科内容;

2.7:21——8:30完成各科作业;

3.8:31——9:00进行各科预习。

篇9: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89-02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一个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逐渐产生并固定下来的。

一、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学习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这句话用在学生学习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如果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他就会一辈子享受它的利息,即一辈子也享受不完这种好习惯带来的财富。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了学习的坏习惯,他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即一辈子都要承受这种坏习惯造成的后果。这就是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习惯好,则学习自觉性比较高,学习认真,善于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则学习自觉性差,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学习就会出现困难,至产生厌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向成功迈出重要的一步。

二、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1、课前学习习惯现状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意识比较淡薄,上课铃响了不能做到马上进教室,课间的剧烈运动使学生很难快速收心,短时间内不能进入认真听讲的状态。

(2)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做到课前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用品,也不能做到课本、工具书、练习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按一定顺序摆放。

(3)课前预习是一大难题。多数学生没有预习习惯,不了解该怎样预习,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2、上课学习习惯现状

(1)听课方面。课堂上开小差,说小话,做小动作;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听课姿势不端正,其他同学发言时不能认真倾听。

(2)发言方面。不经常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大约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甚至有同学从不主动发言,他们不愿意或害怕发言;其他同学发言时,有人随意插嘴,别的同学回答问题出错时,有人会起哄;有的学生课上有没听懂的问题,也不向老师提出来。

(3)读书写字方面。读书时坐姿不端正;写字姿势不能做到“三个一”;字体不端正,大小不一,错别字较多,页面不整洁。

3、课后及课外学习习惯现状

(1)写家庭作业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写之前不复习,写之后不检查。

(2)遇到喜欢的电视节目,就忘记写作业;边写作业,边做其他事(吃东西、看电视、听音乐);作业中遇到难题时,不愿独立深入思考,不能随时查阅资料(包括查字典、查参考书、上网搜索)

(3)拿到批改过的作业或试卷后不能主动给家长看,不能主动订正错题。

三、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只有改变思想,才能改变行为。首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要学生自己提高认识,认识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主观上自主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做手抄报,写黑板报等形式帮助小学生提高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认知。其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学生言传身教,起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也应对老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对学生心理有准确的把握,能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制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更好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

再次,家长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家长对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往往把目光盯在学习成绩上,错误的采用逼迫式学习、灌输式学习、陪同式学习,付出了很多辛苦,结果孩子的学习效果还是不好。因此,可以组织家长到家长学校统一培训,阅读相关书籍,转变思想,自觉地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争取在最佳时期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定培养计划,具体指导,明确要求

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然后确定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学习习惯,制定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习惯培养目标。教师要有一整套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的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每个习惯都要讲透要求和这样做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一些细致的示范和指导。如培养准备学习用品的习惯,可让学生把书包里的东西都放到桌面上,先分成两类:铅笔、橡皮、彩笔等用品为一类,书本一类;再把书、本分开,分别摞在一起;然后放入书包:先放大书,再放本子,最后放入笔袋、彩笔等用品,注意不要把书本折角。

3、多种举措,强化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训练乃至强化,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途径,是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做出努力的。这就如同雕刻大理石,如果大家都按自己想象中的形状,你一凿、我一凿,谁也不顾谁,这块大理石就会成为一堆废料。只有大家都按同一蓝图去雕刻,大理石才会成为一个美丽的形体。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般强大的教育力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草甬.商金林.《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83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2] 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第1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花林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1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阅读,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乃至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多有论证,其可谓个人和民族、国家成长的“源头活水”。少年儿童阶段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最迟在15岁之前如果还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书产生感情,那么他的一生必将碌碌无为。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农村,个私作坊式企业较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观念落后,忽视阅读。据调查统计,许多家长忽视课外阅读,有65%的学生家长不懂何为课外阅读,认为学生只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好课,考试能考个好成绩就可以了。有29%的家长认为多读课外书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2)兴趣不浓,主动性差。根据问卷1 负责人:徐辉执笔:姚真英成员:李利玲沈安英王玲仙

调查,我们发现,我校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有一小部分同学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有许多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电视动画片上和电脑游戏上,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3)书源偏少,好书难觅。一方面,我校地处农村,距城区书店较远,看的书大部分是漫画幽默。另一方面,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也不够丰富,且更新速度较慢。(4)缺乏指导,收效甚微。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进行阅读,而我校语文老师缺乏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经验,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是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我校的语文教学令人堪忧,主要问题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成了排名最后的课程。(2)学生的语感差,朗读水平普遍低下。(3)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4)在南浔区语文检测中,我校的语文成绩处于下游水平,与相邻学校也有一定的差距。

(四)我们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课题组提出,在我校开展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研究,使学生在有效地干预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形成“人人爱读书,以读书育人”的校园读书氛围。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与学习的讨论中,“阅读能力”一直是焦点,如南京市教研室制订了五年振兴阅读计划,致力于有效构建现代小学生课外阅读体系;镇江市实小也对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相应探究,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致力于学生阅读内因的分析从而思考指导对策;南昌铁路二小课题组对“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也进行了相应研究,产生了四种指导对策。而我们的课题试图结合学校实际,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上做文章,进行相应的探索,并从“有效激趣、有效的方法指导、有效评价”上等多个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概念的界定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

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主要包括:正确的读书姿势、恰当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考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精心选择课外读物、读书质疑解疑、读书做笔记等习惯。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包括课间、午间、放学后等时间),自主地阅读教科书以外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学生易于接受并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2.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的研究策略。落实到每个年级,主要研究“师生共读、每日摘录、交流展示、阅读考级”四大板块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目标

1.教育目标

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五个好习惯:

(1)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3)养成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

(4)养成积累的习惯;

(5)养成学以致用,交流运用的习惯。

2.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提供可行性途径。改变目前学生“做题多、读书少、兴趣淡、能力差”的状况,逐步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把我校打造成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六、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

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发挥七大作用: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3.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

4.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

5.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6.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

7.发挥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作用。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谈话、家长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

(二)具体措施

1.介绍有关适合学生的读物,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读整本书。利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

2.每天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一天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

3.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登记读书卡,做好读书笔记。对一些好词好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摘抄。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品读、跳读、略读的方法阅读。每周要有一节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一个月至少上一堂群文阅读课,实实在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5.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积极为子女订购课外读物,并与学生一起亲子阅读,共同成长。

6.开展读书评比活动,举行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好、看谁对内容领悟得好,结合班会、活动课,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主地读书内化。

7.学生课外阅读效果要及时评价。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如随时个

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撰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并以计分形式进行奖励。每学期期末举行一次“阅读考级”,使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地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8.与“魅力班级”的评比活动相结合,对课外阅读开展较好的班级进行评比、奖励。

七、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2月

(1)对学生现有阅读兴趣、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学生问卷、家长问卷)

(2)提出课题,撰写方案,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

2.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2月

(1)学习培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材料视频等。

(2)实践研究。开展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课例研讨等活动。

(3)积累资料。在研究过程中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优秀作文集、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案例、专题论文等。

3.结题阶段:2015年12月

搜集、整理课题资料,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包括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总量、学生的阅读摘录、班级优秀作文集等。

3.教师研究成果。包括课外阅读课例展示、教学设计、随笔案例、教学论文等。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研究成员

负责人:徐辉

执笔人:姚真英

成员:李利玲沈安英王玲仙等全体语文教师

课题负责人是本校校长,区骨干教师,区教育成果奖获得者,多次承担和参

与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他研究成员均为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多次主持市、区级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市、区获奖,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

1.领导力度大。学校以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牵头,组成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

2.注重专家引领。定期请名师、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3.健全研究制度,经费按需拨付,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

3.《点燃学生阅读的灯》小学语文2007年第2期

上一篇:七年美术教学计划下一篇:教师业务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