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分析

2024-06-03

食用菌栽培技术分析(精选6篇)

篇1:食用菌栽培技术分析

食用菌栽培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目的意义

1、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增产增收

中国在入世后,传统农业生产受到冲击,而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劳动力资源丰富)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食用菌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它的生产是符合农业结构调整这一大趋势的。特别是当前蔬菜总体生产能力过剩,农药残留超标,出口受阻,效益滑坡,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下,它的生产尤显重要。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容易掌握,基本不受地域条件、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限制,适合规模专业化生产。我省欠发达地区率先形成区域规模,并形成这些地区农民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大量利用秸秆粪肥,变废为宝

每到夏秋季节,秸秆的转化利用成为各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由于处理不当引发的环境污染也普遍存在。双孢菇属典型的粪草菌类,它以麦秸、稻草、玉米秸以及其它草本科植物秸秆为养料,这不仅解决了秸秆遗弃和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变废为宝,充分发挥了我省的资源优势,使秸秆种菇还田、还林,实现了二次转化、二次增值。同时,我省作物秸秆数量巨大,而且分布分散,不适宜运输,因此也不宜集中处理,家家户户有秸秆,家家户户种蘑菇,实现了秸秆的就地处理与转化,是一种简便、易操作、高效的处理模式。

3、改良土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种菇后的菌糠是一种优质有机肥。据分析,种菇后的菌糠含氮0.993%、磷0.11%、钾0.419%,还田后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20%左右,而且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

力,达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解决过量施用化肥而导致土壤板结,土地退化,以及蔬菜、瓜果重茬等问题。

4、营养保健

食用菌还是一种健康、安全、高蛋白的优质食品,据分析,双孢菇鲜菇蛋白质含量为3—4%,与牛奶等值,且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研究证明,食用菌所含有的真菌多糖,可以抑制病毒和癌细胞。常吃食用菌,抗衰老.抗疾病,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体免疫力。

5、生产事例

德州市平原县三唐乡的农民在种菇致富后送给乡党委政府的锦旗上写着8个大字“领导有方、致富对路”;齐河县送来“农民致引路人”锦旗;济阳县济阳镇的农民种菇致富后,党委政府代表全镇菇农送来“科技下乡、惠泽百姓”的锦旗,对省食用菌培训中心工作的肯定和感谢。这些都充分说明种植双孢菇是一项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二、投资及效益分析

a.双孢菇

1、投入

每平方米:麦秸草50斤0.12元,计6.5元;粪肥1斤0.10元,计1.5元;其它辅料如石膏粉、化肥等0.5元,菌种2.20元,总计10.7元。4000平方米投资42800元。

2、效益

每平方米产鲜菇25斤,产值37.5元(每斤1.5元);4000平方米收入15万元。纯收入:150000—42800=117200元

b.鸡腿菇

每平方米投料50斤,原料菌种共投资15元,每斤料产菇1斤,每平方米产鲜菇50斤,斤1元 计,可收入50元,纯收入35元。4000

平方米投入45000元,收入200000元,纯收入155000元。c.金针菇

每平方米投料70斤,投入成本42元,每平方米产菇84斤,按每斤1元,收入84元,纯收入42元,4000平方米投入168000元,纯收入168000元。

三技术及收购

技术由()单位提供;()公司以每斤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收购。

三、资金来源

1.自筹2.上级扶持。

四、资金回收时间

双孢菇8月中旬发酵料,9月上旬播种,10月中旬出菇,2007年元月份全部收回成本,2月份左右结束。

鸡腿菇 6月份装袋7月中旬出菇,10月份结束。

金针菇 8月份装袋10月份出菇,次年2月份结束。

综上所述,食用菌行业是高效、生态、创汇农业的典范,双孢菇生产又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原料广泛、技术简单、市场潜力大等独特优势,真正体现了种菇后的农民说的“蘑菇是棵摇钱树,谁种蘑菇谁致富”。

篇2:食用菌栽培技术分析

王本明1郑德文 2 刘志国1

(1.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潍坊 261061;2.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潍坊 261031)摘要: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是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和和生产环境安全的关键,但在实践中推广缓慢,制约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技术本身不够成熟、投入大、劳动者素质限制、转化差等,应针对食用农产品的特点重点突破,加强绿色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资料研制、相关配套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的研究,并通过整合力量攻关、改革指导方式、强化制度支撑、教育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加强研究推广的力度。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绿色技术 制约因素 研究 推广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and Developments

Benming Wang, Dewen Zheng

(Shandong Weif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eifang 261061,China;Shandong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 261031 China)

Abstract: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rucial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afety of producing environment.However, it is

applied rather slowly in practice due to numerous constraining factors, which primarily are the

immaturity of technology, high cost, restrictive quality of labor, and difficulty of pattern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suggests more concentrated goals in policy mak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f green

agriculture, pest control, producing equipments,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relative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by integrating powers to focus, reforming supervision,consolidating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enhancing education and utilizing help from government.Key words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Green technology;Constraint;Development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下简称绿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的,不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绿色革命”技术,也不同于现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它是一系列安全、无公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统称。食用农产品是相对一般农产品而言,指以供人类食用为最终目的农业产品。绿色技术适应于各种农业生产,但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意义尤其重大。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阶段性靠行业管理、靠体制机制,但最终最根本的要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对绿色技术的问题与发展加以探讨。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现行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由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的,是世界“绿色革命”的产物,整体上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数量目标型农业技术。

1.1以传统技术为主导,农业技术良莠不齐。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变革的同时,完成了我国农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农业化学品大量投入,与之配套的良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适应,农业上推出了大量新成果、新资料、新技术,许多领域还涌现出了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基地,有的还采取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甚至达到了绿色有机的标准。但从全局来看,主要的还是以数量效益为目标的改良技术,兼顾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没有广泛接受运用。即使在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化学品的使用几乎没有什么顾忌,技术单一简便,方式方法几十年一贯制。从两者的差别看,主要差在绿色新技术的使用上。特别近几年,随着农村的老龄化、农业的副业化趋势加重,这种差别越显明显。

1.2 有毒有害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动植物保护技术是农业技术的重点,而化学品的使用是关键。长期以

来,农业生产的用药是没有禁忌的,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国逐步淘汰了多批次农药、兽药、助剂、生长调节剂,像有机氯类农药、除草醚、氯霉素等。近几年又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规定了更多禁用药物,然而,违禁药物在农业生产中却长期禁而不止,有的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有的复混到“新”药中借壳登场,还有的流入黑市地下交易使用。更有一些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严重危害食品质量安全的“新品新药”,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名义坑农害农,也给许多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1.3食用农产品生产呈自由放任状态。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尚没有食品非食品之别,与生产经营自主权相适应,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什么人生产完全放开;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对生产资料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只是写在纸上,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在内的农业成了所有行业门槛最低、使用最差、生产最粗放的产业。因而出现了内销与外销、销售与自食两块地、两种方式、两个标准的“一家两制”现象。

1.4技术规程标准多,执行差。标准的多体现在制定者多、总量多、层次多、项目多,从标准类别看,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且彼此差别很大;从物种方面看每个物种都有不同方面的多个标准,基本做到了标准规范全覆盖。执行差体现在标准的质量差,虚拟化、理想化、八股化,有些标准概念模糊(像蔬菜、果品等)、界定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运用,除出口产品外,出现了有标不依、执不执行一个样的现象。

1.5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比较经济效益不高。从技术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一定的差距,但不是很大,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许多世界先进技术、新型农资我国也已经引进。但在生产实践上我们的利用率很低,以质量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利用率更低,产品质量和销售转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很低。即使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产品质量、市场运营也都很好,但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的制约,纯生产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一般。

2制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2.1 技术自身因素的制约。技术成果本身的局限性是影响普及的根本原因。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本身就比较差,效果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有的还要一定的保存和使用的光热水气条件;有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耗时耗力农民嫌麻烦;像生物制剂还有货架期短、成分不稳定、广谱性差、药效慢等特点;灯光诱杀、释放天敌灭虫、传染病防疫等还有规模的要求。这些都不便于在我国农村一家一户中广泛使用。

2.2经济因素的制约。投入大、成本高是制约绿色技术广泛应用的又一重要因素。首先是经济成本高。像生物农药其价格是普通农药的几倍,低毒低残留药物受其药效和使用量的影响投入也要明显高于普通农药,绿色技术对设施和器械的特殊要求要一定的投资。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像物理技术、生物技术都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价格高涨的形势下是不便实施的。而从事食品农产品生产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财富弱者,很难满足绿色技术长周期广泛运用的大量资金需要。

2.3生产者素质的制约。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身体素质普遍不高也是制约某些技术使用的重要因素。绿色技术主要是高新农业科技,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趋严重,青壮有文化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老年人受年龄和文化科技素质的影响理解接受能力较弱,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差,难以适应多方面的要求。

2.4传统习惯的制约。农民对于某些绿色技术的抵触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如动植物保护,传统观念认为:种庄稼养牲畜就不能长虫子生病,无事不管不顾,见了病虫就要用药。农民一般评价一个药品好与不好是看其能否迅速全面彻底地杀得死虫子治得了病,效果要立竿见影。而从绿色生产来看,药物使用越少越好,除非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用药的,而适度的虫口密度和轻度病害是不影响产品数量质量的。防治措施也未必越速效越好,在合理时限内即可,要看综合效果。

2.5 技术转化的制约。技术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存在着若干个瓶颈。我国农业,一方面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先进适用经济的绿色技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许多成果长期搁置于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而不能得以推广和转化;一些新技术,如多数生物制剂产品从研究角度已经很成熟,在发达国家应用得已经十分普遍,而我们国家

许多仅限于部分高效产业、高端农产品生产,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成果与农资、技术与生产、农资与应用的沟通和转化的渠道和手段。

3影响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

3.1 思想认识的误区。从政府方面看,一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等同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对绿色技术的公益性基础性认识不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走了一条示范推广的常规路径,过于注重“三品一标”生产而忽略了大众产品;三是对绿色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意义认识不够,重管理执法轻服务改进,只堵不疏,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生产者方面看,无视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和错误生产方式的危害性,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化学投入品使用上的广谱、速效性和习惯、便利、省事,在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端正和加强。

3.2技术路径不够科学。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生产多样,技术复杂,在大农业中走一条“因地制宜、高端突破、示范带动”的技术提升路径是必要的。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这一路径不完全合适,特别在中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应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把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立足点,更加注重底线而不是精度高度,更加注重产品的不合格率而不是优良率。这就要求在技术路径上走一条“适度的大众路线”或者是“中端路线”,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应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家应把这类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支持的重点,纳入公益事业、民生产业予以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出口农产品等高端产品坚持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国家按扶持企业的方式给予支持。而对于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生产应坚决予以取缔、淘汰。

3.3 研发动力不足。受政策性因素制约,公共研发机构尚未把绿色技术研发列入工作的重点,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这类技术的攻关,国家也没有整体的中长期规划开展这方面工作。技术和新型生产资料的引进转化也缺乏明确的方向。企业和社会性研发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农业技术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率低,以及目前技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复杂性,企业对市场开发和投入回报缺乏足够的信心,常规性绿色技术的研发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4 利益引力不够。一是市场回报低。自由的食用农产品市场,宽松的质量管理,为不合格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流通空间,使得主流农产品市场优劣难分,良莠同价,良好农产品失去了寻租变现的机会,绿色技术使用者的高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正常回报。二是政府缺少政策。绿色技术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国家理应负担超额支出,但目前国家既没有绿色生产资料的补贴,也缺少优质优价的实质性政策,生产者成了绿色生产的唯一承担者。这势必打击生产者绿色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3.5推广措施乏力。传统势力(习惯)是新生事物羁绊。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样,只有克服了旧习惯才能应用新方法,但这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措施。但在实践上现在缺少了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双百斤”(化肥使用量)、“几统一”(品种、规格、时间等)的强力手段,也没有了从国家到生产大队的技术支撑体系。反观现在的农技推广体系,“板烂了(培训阵地没了)、线断了(联系断了)、人散了(队伍撤销了)”,科技服务镇村出现了“断层”,村级出现了“真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外。这为社会传播、功利性服务留下了空间,伪科学假技术流行便成了自然的事。

4研究推广的重点绿色技术

4.1病虫害防治技术

4.1.1病虫害预报预防技术。搞好病虫预报预防,是减少药物投放、提高病虫控制效果的最好手段。要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改进和完善病虫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预防预报效率和精度。加强预报预防成果的应用,通过多种渠道把病虫发生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户。做到有针对性达标防治,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不得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要及时科学防治,以利提高防效 4.1.2绿色病虫控治技术。一是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术。要着重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成本问题,注重新型生物种群的研究与开发,逐步使生物防治成为食用农产品病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三是新型化学防治技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限、适合期限对症下药,根据

田间病虫的分布状况,准确选择施药方式、剂量和次数,禁止盲目加大农药的浓度和用量。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专业组织统一施治

4.1.3 抗病良种的选育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是防病增产经济有效的方法。要注重乡土种质资源的利用,做好引进良种的比较试验,使病虫抗性与环境适应性、其他抗逆性、良种品质特性相兼顾。

4.1.4 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最新前沿高端技术,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增强生物抗逆性方面更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减轻生物病虫害、减少药物使用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由于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中既要持慎重态度,又要积极研究,准确运用,使这一技术成果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造福。4.2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制

4.2.1绿色肥料、饲料的研制。绿色肥料饲料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又不给生物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绿色肥料的研制不仅包括生物有机肥料,也包括科学组配的复混肥料、适应作物生长需要的缓释肥料、以及方便高效的高浓缩肥料等。绿色饲料研制要更加注重新型饲料开发利用,进一步发现和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4.2.2绿色药物。泛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农兽药。其中尤其要注重新型生物及生物源类药物的研发,优化新型化学合成类药物的构成。要在加强控制类药物研发的同时,注重和加强预防类药物的研发,减少治疗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治病防虫的效率。

4.2.3绿色农用器械。包括物理防治设施、生物及化学防治器具、隔离与保护设备等,要着力在便捷高效、降低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上加大研发。要尤其注重开发适合家庭规模和小型专业服务队使用的中小型器具。

4.3绿色种养技术

4.3.1设施基础改良。良好的种养条件可以减轻病虫发作、减少药物使用。种植业主要是进行土壤改良和耕翻,改善水肥条件和灌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主要是按照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养殖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综合利用代谢排放物。

4.3.2实用常规技术。像种衣剂技术,嫁接技术,适期或错期播种技术,畜禽种苗接种防疫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绿色技术,有必要加以发扬光大。

4.3.3生态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新成果,提高生态种养的水平和范围;认真探索生态种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延长和完善生态链条,提高产业链条能量循环与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4.3.4轮换和立体种养技术。单作单养和连作连养不利于养分的均衡利用,容易使病虫害加重,药物使用量增加。通过轮作换养、立体种养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在较大范围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和水体利用效率。要大胆探索现代条件下的种养模式,将间作套种引入到设施农业,将生物技术开发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技术效益的最大化。

4.4相关配套技术。

4.4.1精准化检测技术。包括精量检测技术和快速测量技术,两项技术各有特点,优势互补,要同步发展。检测项目包括农产品检测、生产资料检测、环境监测等,这是推行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尤其要加快开发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准确检测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方法,使精细检测与国际接轨。快速检测要突出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掌握使用,为准确掌握农产品和环境农残动态,为科学喂养和管理以及准确执法及时提供帮助。

4.4.2遥感和自动化技术。农业主要是在大自然中作业的产业,推广和利用遥感和自动化技术意义重大。当前,要着重探索病虫害预报、动植物观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动态、生产过程监管等项目的遥感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科研和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4.4.3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入到各个领域,绿色技术也不例外。要大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涉及绿色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病虫害动态、生产资料鉴别、市场动态、技术培训、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4.5标准规范修订。标准规范是技术的高级形式,要解决当前商业性标准多生产性标准少、产品类标准多技术类标准少、结果标准多过程标准少的问题。

4.5.1实行标准分类。把食用农产品生产相关标准专门制定,从严限定化学投入品、生产环境条件指标。将给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显著好处和产生不利影响的规程技术,如传染疾病、迁徙性害虫的防治,药物剂量浓度和弥漫性药械的使用等,列入强制性标准,由相关部门监督严格落实执行。

4.5.2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对已有操作技术规程、农产品安全、环境条件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同时,着重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业者(组织)标准、化学投入品标准、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成品半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广泛学习借鉴,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4.5.3细化标准课目。由于一类生物生长期和食用部位的不同,对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标准课目上,避免使用蔬菜类、水果类、畜禽类等这一类概念。即使一类生物,如蛋用鸡与肉食鸡,早熟苹果与晚熟苹果也应加以区分。

5加强绿色技术研究推广的措施

5.1整合力量开展重点技术攻关。要组织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的科研力量,开展绿色技术攻关,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技术,要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社会科研力量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寻求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突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的研发、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修订完善以及强制性技术及相关生产资料目录制定等。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指导规划,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设立科研专项,对重点课题适度区域分工,对科研力量适度跨部门整合调度,以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加强引进集成研究,试验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方面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经验,尽快实现技术、产品、标准的全方面接轨。

5.2改革食用农产品绿色技术的推广方式途径。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的真空和断层问题,建立以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地域性基本技术强制性标准推广体系。改革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示范引导、采用自由的推广方式和政府包揽、一竿到底的推广体制,把一线技术人员设在基层涉农经济组织上,把责任落到具体人员身上,政府农技推广侧重宏观指导培训,逐级实行指导、考核、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5.3 强化措施,加大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一方面加强农业执法,完善执法内容。依法淘汰高毒高残化学品及其相关技术,强化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检测检查,强力纠正影响农产品和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技术。另一方面提升技术标准,完善标准分类。就是根据食用农产品的特点从严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适当增加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比例,完善推荐性标准的项目和内容,同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再者适应食品农产品需要,修改完善涉农法律。既要修订完善现有涉农法规中不能满足食用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措施,又要补充增加如强制性标准等内容的制度要求与推进措施。建议将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一般农产品(如饲用、原料用等)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控制。5.4 实行食用农产品组织化生产销售。首要的是以组织形式进入。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改革目前食品农产品生产的散乱状态和放任状态,实行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有条件进入。凡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除对生产者身体健康、拥有土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要求其组织性。组织要依法成立,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组织内必须至少有一名国家承认的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组织内的各农户可以以组织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接受组织的管理。组织对内部所有农户的生产经营负责。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完全可以发展成这样的组织。

5.5教育引导。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要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多种形式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实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培育人们绿色消费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队伍,走绿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之路。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等,让专业队员掌握各种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技术,同时具有监管和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法律规章的能力。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大批绿色技术带头户和农民专业组织,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运用绿色农业技术致富的甜头,用典型的事例、现实的成效打动广大农民,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5.6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支持体系。推广绿色技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应是一项政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其更快发展。在加大对公共科研攻关支持的同时,要转变政府扶持农业的方式途径,把笼统生资补贴变为绿色生资补贴,并不断加大补贴比例,减少农民绿色技术支出,降低安全农产品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发推广,加大对绿色专利技术、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为绿色生产资料的经营推广提供支持帮助。

作者简介:王本明(1962—),党委副书记,长期在县镇政府工作,现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E-mail:wfnkwbm@qq.com。

参考文献

【1】 洪渡等.农技推广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探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60-62

【2】 刘洪明,万述伟.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12(10):130-136

【3】 楼栋,林光杰,林宇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安全生产的控制机制与效果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

篇3:食用菌栽培技术分析

1 加强对食用菌栽培场地的环境进行处理和控制, 预防病虫害

1.1 认真清理食用菌栽培场地

清洁的环境对于食用菌的栽培十分重要, 是一种对食用菌进行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工作。所以这就要求食用菌栽培人员必须注意对菇场的日常清洁, 烧毁或者深埋那些废弃物和污染物, 以免造成病菌传染。菇场周围的环境不能有杂草、积水和有机残体, 进而有效避免病虫害的滋生。菇场中尽量使用清水, 将石灰撒在菇场周围以保持干燥。在每次种菇之前的两个月, 必须将上一年的肥料进行烧毁或者深埋的处理。

1.2 对发病率高的老菇房进行重点处理

多次种植食用菌的老菇房容易残留和滋生各种病虫害, 所以必须对老菇房进行重点的治理, 可以采取熏蒸和消毒的方式对老菇房进行治理。熏蒸的药物和方法如下:密闭栽培室, 然后将高锰酸钾5g/ml倒入10g/ml福尔马林中进行熏蒸, 盛装高锰酸钾的容器必须深一些, 其容积必须比福尔马林大10倍以上;熏蒸2天以后再打开门窗通风1天。或者采取硫磺熏蒸法, 每用0.035/m3硫磺进行熏蒸, 同样要密闭48小时, 然后方可进料。

2 注意菌种的质量

食用菌的料袋要尽量选择干燥清洁的木屑、麦粒、米糠、麸皮等等作为原料, 拌料时所用的水必须清洁无污染, 最好采用饮用水进行拌料。对培养料必须进行当天灭菌, 如果采用高压灭菌, 就必须先排净冷空气, 否则达不到理想效果。不同的灭菌物质容积和介质的不同, 所采用的灭菌压力和维持时间也就不同, 通常而言气压要控制在0.11Mpa左右, 温度在125℃左右, 时间在3小时内。在进行常压灭菌加热的时候, 必须注意前期用火要猛烈, 灭菌全过程注意攻前、控中和守后, 补水时必须用热水, 一定不能进行中途降温。

食用菌种植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程序对食用菌进行接种。接种室必须高度消毒, 通过紫外灯与气雾消毒的配合使用, 在最大程度上消灭食用菌接种空间内的杂菌数量。相关人员在进入接种室之前必须换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穿好工作鞋, 必须用75%的酒精对手进行消毒, 用酒精灯灯焰对接种工具进行消毒。在接种过程中, 对菌种瓶进行火焰封口, 而且动作必须迅速, 菌种量适中, 尽量避免接种人员走动和交谈, 接种工具要放在指定处。接种后对接种室及时进行彻底的清洁, 保持室内卫生。

3 如何治理食用菌的病虫害

3.1 利用物理方式对食用菌病虫害进行治理

3.1.1 采用诱杀病虫害方法。

害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 所以可以在菇房内安装明亮的灯泡或者节能灯, 再在下面放一盆滴有煤油或者敌敌畏, 这样菇蚊、菇蝇和黑腹果蝇以及蚊蛾都会落入盆中被杀死。如果食用菌生了螨虫, 就要在菇床上铺上一些纱布, 然后将菜籽饼粉放上, 螨虫就会自动跑到纱布上, 然后将纱布浸入到石灰水中, 反复几次, 就会取得良好的除螨效果。

3.1.2 高温杀死食用菌的病虫害。

对于病原菌、线虫、虫卵采用高温方法比较有效。采用熟料栽培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如果想用发酵料栽培食用菌, 堆料的温度必须达到65~70℃。

3.1.3 利用水浸法防治食用菌病虫害。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虫体浸在水中, 由于缺氧造成死亡。具体方法为:将水注入栽培袋、瓶或者栽培块上, 浸泡2~3个小时, 幼虫就会死亡并漂浮起来, 然后将浸泡后的栽培块、瓶、袋沥干后放回原处即可。

3.2 采用生物法治理食用菌的病虫害

用生物法对食用菌的病虫害进行防治, 不仅无残毒, 而且环保又健康。近年来, 通常采用提取生物代谢物对食用菌的病虫害进行治理。例如可以用180~210mg/L链霉素防治革兰氏阳性细菌引起的食用菌病害, 还可以用相应标准的玫瑰链霉素防治食用菌的红银耳病害, 利用细菌制剂、苏云金杆菌等防治食用菌的螨类、蝇类、蚊类和线虫类病虫害。

3.3 自制土农药对食用菌进行病虫害治理

采取一定的植物中药如博落回、猫儿眼、青藤根、石蒜等杀死黑光甲, 用半夏、野大蒜和柏树叶杀死蚤蝇科害虫。

4 结论

通过相应的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和自制农药的方法, 不仅可以降低食用菌的生产成本, 更能有效提高食用菌的质量, 所以具有十分积极地推广性。

摘要: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营养保健品, 所以越来越多的出现于人们的餐桌上。但是在生产食用菌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病虫害, 如果采取传统的方法治疗, 很可能造成农药残留, 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将简要分析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希望能为广大培植食用菌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振波.食用菌病虫害防治[J].农业知识, 2011 (12)

篇4:食用菌栽培技术分析

摘 要: 为助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作者以高校《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并对该课程的定位与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报告。

关键词: 食用菌 选修课 课程分析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曾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技术经验[1]。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食用菌栽培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了迅猛发展[2]。目前,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但还不算强国,近6—7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就走过了日本、韩国等20—40年的发展路程,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年代[3]。因发展迅速,产业基础不扎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人才”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除针对食用菌专业(或方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外,为生物相关专业学生开设《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食用菌产业发展都大有裨益。现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开设的《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进行课程分析报告如下: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食用菌栽培学》是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设施农业与工程、农学、植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2学时,实验10学时。开课前要求提前学习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这些先学课程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

《食用菌栽培学》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属专业拓展课程,是高等学校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实用技术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生就业、考研等都拓宽了道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形态、育种及栽培的基础知识,明确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和改造食用菌。

能力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栽培及资源开发等打下坚实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解决食用菌生产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在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用技术的介绍,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重点传授给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稳定,但实用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的,学生应学好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学会将这些知识灵活地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取得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共设置三个教学模块:基础模块、实用模块、实践模块。

基础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食用菌形态结构与分类、遗传育种、生理、生态与分类等,共10个学时;

实用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消毒灭菌、菌种生产、鉴定与保藏、3种典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术、食用菌储藏加工与病虫害防治等,共12个学时;

实践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母种的组织分离,原种的制作与接种培养,平菇生料栽培及盐渍菇的制作,共10个学时。

通过先学理论,再学技术,最后实践的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强化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选修此门课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通微生物学、植物学及作物栽培学基本知识。通过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察调研,发现选修此门课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感兴趣而选,还有一部分则是为凑学分而选。因此,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的一个关键;另外,学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主要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大三的学生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而大四的学生则因考研等原因,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最好在有限的32学时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中存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讲授真菌菌丝体生长特性时,引入“蘑菇圈是怎么形成的?”,更加直观地解释菌落的辐射状生长;在讲授食用菌生理学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金针菇是在逆生长吗?”话题,说明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在讲授杀菌消毒剂内容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蘑菇中含甲醛吗?”话题,解释外源甲醛与内源甲醛的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些话题,又都与我们这门课程有关,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抛出后,先由同学们自由发言讨论,再由老师总结、更正并联系所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在教学中还可以灵活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4]。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课时情况进行分组,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每次课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增加学生汇报环节,允许学生围绕《食用菌栽培学》的各个方面制作PPT并汇报,并将此项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分。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同学们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做汇报和听汇报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是正常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从同学们反映的情况看,实施效果良好。

教学手段方面,因《食用菌栽培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单纯靠文字和讲授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的综合运用,使所讲授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但之前使用的部分视频偏老,所以对效果有一定影响,正在逐步寻找和替换成较新的视频资料,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采用以教评教法和以学评教法相结合的方法[5]。以教评教法主要通过学校学院及教研室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材料的监督检查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以学评教法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关注状态、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知识获得的满足感,等等。主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及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的意见建议条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反馈,以便不断改进提高。

作为一门选修课,《食用菌栽培学》适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考勤10%,实验40%,课程成绩50%(含课上汇报20%+课程论文30%)的分值设置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自强.关于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几点思考[J].食药用菌,2015,23(1):15-16.

[4]马洪艳.高等农业院校食用菌实践教学的利弊分析和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46-347.

[5]牛贞福,国淑梅,徐金强,颜亚男,高霞.基于职业能力的《食用菌》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383-385.

篇5: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教学目的:使全体学员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高产技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常见的食用菌

二、学习食用菌丰产栽培技术

塑料大棚丰产栽培与食用菌常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我们以典型的低温品种香菇、典型的高温品种紫木耳以及大多NT中温型品种的平菇为代表,采用塑料菌袋栽培的方法,简介其大棚综合丰产栽培技术。1.大棚香菇丰产栽培技术1.1栽培准备工作 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厘米×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每2层床面间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将面整平再种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种制作后栽培二种。主要措施为:斜面母种一原种(摇瓶菌种)一(液体栽培种)一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一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一出菇管理一采收。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1.2转色、出菇管理 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以通风、保温。要防止高温、高湿所带来的菌丝陡长,形成厚菌皮,影响产量、质量。如果条件适宜,自脱袋至转色约需10天。转色后菌块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段时期称为出菇期。①秋冬菇(10~12月),由于棚温过高,须经常揭膜降温,长期保持棚温在10~15℃之间。每收获1次,须短时间揭开床膜换气,以促发育。②冬菇(1~2月)这时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宜于晴天对地面喷水保湿,通常以保温为主。③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将菌块浸水,含水量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温,保持昼夜温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温差。以后气温升高,可适当揭膜降温。2.紫木耳栽培技术要点2.1发育条件 紫木耳适应广,菌丝在5~39℃之间即可正常生长,子实体为0~42℃,紫木耳喜高温、高湿,对氧气要求不严格,缺氧环境中,仍可正常生长。其菌丝体培养宜在黑暗中进行,因在较强散射光照射下,会过早成熟,影响产量。子实体则可在高温高湿强光直射下旺盛生长,耳片大而肥厚,颜色紫红至紫褐,品质优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2.2栽培方法 有三种,均采用17厘米×34厘米的筒膜料,两头接种,然后栽培。2.2.1床架式 设置床架方式与香菇同。再将菌袋两端用绳子扎紧,袋面上用刀片划上4~5条纵向缝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为卧放在床架上,排满后,需盖上地膜。2.2.2吊挂式 棚内设成排木桩,菌袋吊挂在木桩上,其间距离自定,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即可。菌袋齐地面至桩顶一一吊挂,袋距5厘米,桩下部地面可卧排,以后,每3~5行桩用整块地膜全部罩盖住即可。2.2.3沙畦式 内设数个长方形不漏水的浅床坑,上铺河沙,厚5~10厘米,此法最适高温干旱情况下应用。排放前沙层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设置一定高度木架,木桩吊挂菌袋以增加产量,排、吊完好用整块大膜覆盖。2.3四季管理2.3.1春季 先于冬季在室内加温培养菌袋,早春排放出菇。棚温白天控制在之5~30℃,夜间控制在5~10℃以上,晴天在棚内喷水,虽降低了棚温,但不会降得过低,而水与水气会吸热并贮存,晚上释放以提高棚温。这对于延长棚温在15℃以上时间,促进紫木耳生长有利。2.3.2夏季 气温由低向高,对耐高温的紫木耳栽培有利。主要是降温保湿,一是揭去棚膜,加盖二层遮阳网,二是喷水保湿,可使棚温下降4~8℃,促进生长。2.3.3秋季 为培植紫木耳的黄金季节,初秋仍须降温保湿,晚秋则要覆盖棚膜保温,气温高时又要揭膜降温,以利获得高产、稳产。2.3.4冬季 利用秋季自然温培养菌袋,初冬排放。晴天可适当揭膜降温,风雨天就要盖膜保温。晚冬气温偏低,可加强升温管理,尽力延长15℃以上气温时间,以促生长。3.平菇栽培技术要点3.1发育条件平菇品种有高、中、低温型和广温型等数种,菌丝生育温度为5~36℃,子实体为5~30℃,一般为8~18℃,最佳制种期为9月~翌年4~5月。平菇耐湿,栽培时可直接喷水在菌袋和菇体上,其子实体发育期间,需充足氧气,故栽培时要常开前后门和提升棚膜,降低裙膜通气供氧。3.2栽培方法 有3种,均采用22厘米×44厘米的菌袋,两头接种,出菇。3.2.1床架式 床架设置同香菇,排放菌袋,间距不少于5厘米,只排放一层,两头及破缝均可出菇。3.2.2墙式 在床架上像砌墙样,将菌袋码放成墙式,一个床面可堆成两道袋墙,长与床同,高约3个菌袋直径的高度,为立式结构,只能两头出菇。3.2.3地面式 不用床架,菌袋直接在棚内堆砌成墙式,长与棚同,高度以高而不倒为度,中间高,两边低,与棚相似。3.3四季管理3.3.1秋季(10~12月)选用中温及广温型品种,10月上旬开始进行菌块排放及出菇管理。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通气-保湿,需保持棚温在8~18℃之间。3.3.2冬季(1~2月)选用低温和广温型品种,主要管理措施是保温通气保湿,在一天中尽可能延长棚温8~18℃的时间。3.3.3春季(3~6月)选用中、高温型品种。前期以保温通气一保温措施为主,后期以降温一通气一保温措施为主。3.3.4夏季(7~9月)选用高温型品种。揭去棚膜,加盖遮阳网,主要管理措施为降温,使棚温降至28℃以下,同时加强水的管理,经常喷水降温保湿,以促高产。

篇6: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教案

一、培训内容

食用菌栽培技术概述。

二、授课教师:

王天忠

三、学时安排

1学时。

四、培训时间:

****年**月**日

五、培训地点:龙江村

六、教学目标

1.掌握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2.掌握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

3.了解食用菌栽培的发展方向。

七、培训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食用菌栽培发展方向。

难点:

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以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八、教具

电化教学设备,教学视频、一些食用菌实物。

九、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Ⅰ.导入

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食用菌栽培方面的一些综合知识。

II新课

(一)食用菌的基本情况

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记载的不少于850种,著名的有1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已超过60种,有一定生产规模的30种左右,除了已商业性栽培的常见菇类,如平菇、香菇、金针菇、滑菇、银耳、黑木耳、猴头菇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外,各种新开发或新引进的珍稀食用菌,如姬松茸、真姬菇、杏鲍菇、灵芝、阿魏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等也引起各地菇农的重视,成为继常见品种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栽培品种。

(二)营养价值

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质是重要的生命物质和营养物质。新鲜的食用菌含蛋白质15~40%。以1㎏干蘑菇计含蛋白质相当于2㎏瘦肉或3㎏鸡蛋或12㎏牛奶,并且食用菌蛋白质更优,它富含20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齐备,尤其富含赖氨酸,能促进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

食用菌富含人体极易缺乏的VB1、VB12等,且比肉类含量高。草菇VC含量是辣(青)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西红柿的17倍。而小麦、玉米、小米、黄豆、黑豆等作物不含VC。香菇中含VD高达128个国际单位(1个国际单位VD相当于0.025ug维生素D3),是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大豆的21倍。食用菌是低脂食品,其脂肪含量(干品)仅为0.2~0.3%,其中73~84%为不饱和脂肪酸。许多发达国家视餐桌上的食用菌为生活(或待客)高标准的象征,称食用菌是“保健食品”,“美容食品”、“宜智食品”、“上帝的食品”和“植物蛋白质之顶峰”。

(三)保健和药用价值

食用菌的保健和药用价值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机体综合免疫水平

长期食用食用菌,能增强机体综合免疫水平。食用菌的多种药用作用都是通过这些免疫水平的提高达到的。食用菌成了我国传统的中药,在古代多种农书医书中都有固本、益气、补中、解毒等功用的记载。例如在香菇采收季节采菇工人不患感冒。

2.抗肿瘤

研究表明,众多的高等真菌是抗癌新药的重要来源之一。栽培种香菇、平菇、双孢蘑菇、木耳、毛木耳、金针菇、滑菇、灵芝、灰树花、猴头、蜜环菌、假蜜环菌等,野生菌松茸、苦白蹄、香栓菌、树舌、云芝等都有抗肿瘤作用,香菇、金针菇、滑菇和松茸的抗肿瘤活性分别达80.7%,81.1%,86.5%和91.8%。食用菌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多糖肽等。

3.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等。长期食用食用菌,能有效预防这些疾病,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有较好的辅助疗效。长期食用香菇、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可以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木耳和毛木耳含有破坏血小板凝聚的物质,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凤尾菇通过降低肾小球滤速起降血压作用,对肾型高血压有较好的食疗效果;灵芝可有效地降低人体的血液粘稠度。因此,食用菌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起作用的主要是食用菌中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酸、核酸和多糖类等物质。

4.抗菌消炎作用

食用菌产生多种抗生素,可消炎去痛,现已知的抗生素已达近百种,如假蜜环菌产生的假蜜环菌甲素和假蜜环菌乙素,可以治疗胆囊炎和慢性肝炎,猴头菌素对消化系统的炎症有特效。

5.其他

除上述药用功能外,食用菌尚有抗病毒、调节内分泌、保肝护肝、清热解表、镇静安神、化淤理气、润肺祛痰、利尿祛湿等功效,如香菇能产生干扰素诱导物质,抑制流感病毒的繁殖,鸡腿菇和蛹虫草有降血糖作用,灵芝和猴头菇有保肝护肝作用,双孢菇和虎皮香菇有清热解表作用,蜜环菌有镇静安神作用,灵芝、金耳、银耳有润肺止咳化痰作用,灵芝还有利尿祛风湿作用等。

(四)食用菌生产的现状和趋势

面对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变化及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食用菌的生产和发展,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品种结构,发展珍稀菇类

近年来,珍稀食用菌因其独特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在国内外市场不但备受欢迎,而且经济价值极高。我国已有部分珍稀菇种,经过不断驯化栽培试验,已选育出适于商品化生产的菌株,例如:四川绵阳食用菌研究所的羊肚菌;山西原平农校真菌研究所的真姬菇;浙江庆元食用菌研究所的灰树花等。

2.加快食用菌规模化生产进程

规模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行业由大变强的标志。规模化生产既有利于我国食用菌产业保证产品的质量、数量与供货期,又增强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力。

3.发展加工品种,提高产品深加工层次

积极开发各种菇类罐头、肉松、蜜饯、快餐、饮料以及各种深加工的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说深加工是食用菌增值的根本出路。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5.大力发展药用菌生产

药用真菌的有效成分非常丰富,如灵芝多糖、虫草多糖等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灵芝破壁孢子粉、灵芝蜂王浆和一些菌类多糖保健品的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我国药用菌品种很多,但是发展的较少,市场前景广阔。

(五)食用菌栽培新技术

1.菌种选育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对食用菌菌种的选育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菌种选育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主要有基因工程育种和菌种脱毒两个方面。

(1)基因工程育种

尽管食用菌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但多种主要栽培食用菌已建立了遗传转化体系,如双孢蘑菇、糙皮侧耳、杨树菇、草菇等,其所利用的选择标记或为抗药性标记基因、或为营养缺陷型标记基因。外源抗药性基因导入香菇体内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香菇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定向培育抗病虫、高产、优质的香菇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基因工程应用于食用菌育种的技术将会得到更大应用和推广。

(2)菌种脱毒

食用菌菌种脱毒技术,丰富了菌种的选育手段,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脱毒”的菌种能够减慢菌株的“退化”。菌种脱毒的原理是采用先进的尖端分离技术,配合对成熟菌丝体不同阶段、不同形态自然生成物的分离技术,选用不同基质,使接入菌种有条件进行选择性生长,并经2~4个循环后,使该菌种彻底摆脱其携带的病毒、病菌,恢复其原本的生物学特性。目前,“脱毒”菌种的品种尚少、菌种脱毒的数量太少,要适应产业化大生产还需不断开展菌种的脱毒研究工作。

2.栽培料的研究和选用

目前,食用菌栽培料选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栽培料,工农业废料也得到了广泛利用,而且食用菌生产下脚废料也可以用于生产。经济、来源广泛的栽培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加速食用菌大规模生产,而且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以工农业废料作为栽培料

(2)食用菌废料重复利用研究

食用菌废料重复利用就是用食用菌废料重新栽培食用菌。

3.食用菌栽培模式

(1)周年栽培

食用菌周年生产模式,实现了生产供应淡季不淡,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增强了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对新鲜食用菌的需求。如:塑料大棚周年栽培、室内周年栽培等,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仿野生栽培

仿野生栽培是一种人工配料播种、半保护栽培条件下的近野生栽培方式。通过与自然界紧密接触,开放式生产,子实体可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温热及风吹,在保证产品的外观质量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大田仿野生栽培平菇、鸡腿菇技术已较完善,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温度控制,要适应周年化、规模型、大生产的要求,该技术仍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液体菌种应用于栽培

第二节

种植食用菌助脱贫攻坚

一、培训内容:

视频:种植食用菌助脱贫攻坚

二、授课教师:

王天忠

三、学时安排

1学时。

四、培训时间:

****年**月**日

五、培训地点:龙江村

六、教学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研究价值。

2.了解食用菌的社会价值。

3.了解食用菌栽培的实用技术和发展方向。

七、培训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食用菌栽培发展方向。

难点:

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以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八、教具

电化教学设备,教学视频、一些食用菌实物。

九、教学方法

视频教学法

十、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全体参培人员共同观看视频。

第三节

食用菌菌种的来源与培育

一、培训内容:

食用菌菌种的来源与培育

二、授课教师:

王天忠

三、学时安排

1学时。

四、培训时间:

****年**月**日

五、培训地点:龙江村

六、教学目标

1.掌握食用菌菌种的分类。

2.掌握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培育方法。

3.掌握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类型与制作。

4.了解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判断方法。

七、培训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培育方法。

2.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质量判断的方法。

难点:

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制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与培育过程中条件的控制。

八、教具

电化教学设备、实物。

九、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Ⅰ导入

复习旧课:食用菌发展的前景与意义。

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食用菌菌种的来源与培育方面的知识,也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前提。

II新课

(一)食用菌菌种的分类与制作流程

制种是食用菌生产最重要的环节。常言道:“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可见菌种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菌种好坏,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培育优良菌种,是提高食用菌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人工培养的菌种,根据菌种培养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类。

★制作菌种的具体操作工艺流程:

母种培养基制备→高压灭菌→接种→筛选提纯→原始种→中试后确定母种

↓   ↓

———  转管扩接←保贮

原种培养基制备→高压或常压灭菌→接种→培养→原种

栽培种培养基制备→常压或高压灭菌→接种→培养→栽培种

(二)母种的分离与培育

一般把从自然界中,首次通过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而得到的纯菌丝体称为母种,或称一级种。它是菌种类型的原始种。原始母种通过移接(转管)成数支试管(斜面)种,这些移接的试管种,亦可称为母种。

1.母种常用培养基的分类

常用的食用菌母种培养基有三种: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AS培养基)和马铃薯综合培养基。

2.培养基的制作步骤

首先,将马铃薯洗净,削去皮与芽眼,切成薄片,加水1000mL,在锅内煮沸后保持20min,用4~8层纱布过滤。

其次,继续用小火加热,并准确称量其余药品,加到马铃薯汁中搅匀,琼脂粉最后加入(如果用琼脂条,需要边加热边搅拌,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其余药品),加热使其完全溶化,补足水量至1000mL。

再次,分装试管。将培养基趁热倒入漏斗中或分装器中,分装试管。试管的装量大约为1∕5,各支试管装量一致。然后5~10只捆成一捆,准备灭菌。

第四,把捆好的试管塞上棉塞,放进灭菌锅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打开灭菌锅取出试管,在干净的房间里把试管摆成斜面,斜面一般是试管长度的1∕2左右,不得超过3∕5,然后放入培养箱35~37℃培养一天,检查无污染后保存待用。

3、种菇的选择与种菇分离

★种菇子实体的选择首先要考虑选取符合本品种典型特征的个体;其次要在出菇早、出菇均匀、生长旺盛的菇木和菇床上挑选;第三要求朵型正常,菌盖肥厚,菌柄短壮,无病虫害。野生菇木的选择应选出菇多而无杂菌生长的幼龄菇木。

★选择好种菇以后,要进行菌种的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菇木分离法等。

(1)组织分离法

选菇型正常、发育健壮、中等成熟的平菇子实体,表面消毒后,在接菌箱内掰开。用接种针在菌盖和菌柄交界部位中间挑取一小块组织放在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即可萌发形成菌丝,再经提纯移接于新的斜面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即成母种。

(2)孢子分离法

此法为直接挑取担孢子培养或者通过孢子收集器收集孢子,然后在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母种。

(3)菇木分离法

将菇木(已长菇的木段)截取带回实验室,风干或晾干,因为野生平菇多发生在近地枯木朽桩上,菇木的含水量较高,表面带有一层湿土,风干处理会减少以后分离物的污染。表面风干后再轻轻敲掉沾附的土和杂物。然后剥掉树皮,削去表层木质部。选取菌丝洁白、浓密的部位切取菇木的中间部位,然后锯成3cm厚的薄片。带有菌丝的木块即为分离材料,带进无菌室进行分离。取选好的菇木小薄片,用75%酒精擦洗表面消毒,之后放入0.1%的升汞内消毒1~2min,再用无菌水洗去升汞残液。随后将其截成如火柴梗大小的小木条,移接在斜面培养基中央。经25~27℃恒温培养,待菌丝生长后,再行转管培养。

3.母种的培养与选择

将分离得到的菌种接入试管后,放入25℃的培养箱中培养。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菇木分离法,2~3d即看到菌丝生长,孢子分离法须一周左右才能用肉眼看到孢子萌发。此时即应检查菌丝生长情况,淘汰污染的及未萌发菌丝的试管,挑选菌丝发育健壮的试管分离扩大培养。

培养好母种后,除用肉眼观察菌丝长势强弱外,还应做好瓶栽出菇试验。将母种接到装有灭菌棉子皮或木屑培养基的菌种瓶内,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菌丝长满瓶子后,置于15~18℃有光亮的地方培养。观察子实体生长情况,选择长势旺、出菇快而多的株系扩大制种。

(三)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与培育

把母种移接到木屑、谷粒、棉子壳、粪草等瓶(袋)培养基上培养而成的菌种称为原种,或称二级种。它是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过渡种。把原种扩接到相同或类似的材料上,进行培养直接用于生产的菌种称栽培种,或称三级种。

1.培养基的种类

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常用的培养基有棉子壳培养基、木屑麸皮培养基、麦粒菌种培养基和种木培养基。

2.培养基的灭菌和接种

培养基制好后,采用湿热灭菌的方法,杀死培养料内杂菌及孢子。

灭菌后的瓶装培养基,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及时进行接种,每个母种斜面试管,可接种5~8瓶原种,将母种菌丝块放入原种培养基瓶后,塞上棉塞,置于25℃的温室内培养,约经20d左右,菌丝长满全瓶就可作栽培种接种之用,不宜久置。

3.栽培种的生产

得到原种后,再把原种转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养,获得栽培种。一瓶原种可接40瓶栽培种。具体制法是:在接种箱中将原种瓶用5%的来苏儿擦洗瓶壁,然后用消毒的镊子从原种瓶中夹取1小块菌种,放在栽培瓶料中央,塞上棉塞,置于培养室内(25℃)培养30d,菌丝发满瓶,无杂菌污染,即可做栽培种使用。

4.菌种质量判断

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生产的成败,优良的菌种应具备:种性优良,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菌丝的生活力强、纯度高、适宜的菌龄、无病虫害等特征。

III小结

表1

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分离培养情况汇总表

种类

来源

培养基种类

培养条件

质量判断

培养地点

母种

自然界种菇或孢子分离

(PDA培养基、PAS培养基和铃薯综合培养基

25℃的培养箱中培养2~7天

菌丝发育健壮、出菇实验中长势旺、出菇快而多的株系

室内培养箱

原种

母种接种培养

棉子壳培养基、木屑麸皮培养基、麦粒菌种培养基和种木培养基

25℃的温室内培养,约经20d左右

菌丝长满全瓶,长势良好,无杂菌污染

室内培养箱

栽培种

原种接种培养

棉子壳培养基、木屑麸皮培养基

25℃培养箱中培养30天左右

菌丝发满瓶,长势良好,无杂菌污染

上一篇:母亲节的标语下一篇:宁波中学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