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标准化

2024-06-07

食用菌标准化(共8篇)

篇1:食用菌标准化

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讲义

西峡县食用菌办公室

2018年4月

一、食用菌国内外发展综述

食用菌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植物性营养食品的顶峰”,一直被国际营养学界所推崇。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还具有抵抗疾强身健体的作用,因而作为健康食品,食用菌产品市场前景持续看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由于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菌物业三大产业之一,在农业总产值中,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大宗农产品,许多地方甚至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全国食用菌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具达98个,超亿元的县有12个。

据国家农业部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突破了千万吨,在国内种植业产值排名中,仅次于粮、棉、油油、菜、果,食用菌产业已跃居第6位,成为种植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据来自国家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关专家的预测,今后中国食用菌消费量将保持每年10%的增长,既意味着我国食用菌产量每年至少要增加100万吨以上,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正如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二熊所说,食用菌在全球流行是“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食用菌的生产,一方面是在现有品种的生产上不断提高品质,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食用菌发掘利用新的品种进行人工生产,充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不是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是由于经济之富有,食物之富裕,体力活动之减少而带来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具有真核的菌类食品,以其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并对人体有保健功能而广受重视,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国际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上升,食用菌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食用菌栽培生产是一项本小利大,无污染、低能耗,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其生产原材料主要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思路,以基地建设和规模发展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十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化经营,采取“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果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开发和延伸产业链。

当前我国菌类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数量制约,转变成品种、质量、市场制约为主,必须改变长期以来菌类产品的增长方式和租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适时地对菌类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必须突出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栽培生产珍稀食用菌,不仅及时占据了了市场,而且会给菇农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因此既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势,又深入分析了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把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结合了起来,才会形成米坪特色,创出米坪食用菌品牌。

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一)、食用菌标准化的定义 在该规则的约束和指导下,我们在生产之初就要对生产场所及其环境,包括土壤、用水、原辅材料进行监测和选择,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还要对加入促其生长的营养、病虫害防治所使用的药物等进行严格控制,改种控制至少包括四个含义:及浓度问题、用量问题、肥料及药物的转化及其残留问题,使用的时效与实效问题等;在产品收获后,整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任需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总之,标准化是一个系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一辆车的运行,需要合格的机械零部件的合理组合、适宜的燃料、、相相应技术水平的驾驶员以及较好的路况,才能使车子平稳运行,高速前进,这是密不可分的,应当环环相扣,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食用菌标准化是为了适应市场对食用菌食品的安全性,顺应国际食品消费潮流,促进国内食用菌产业化的正常发展而提出的,应是今后各级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工作重点。

(二)、食用菌标准化的作用

1、有效实施科学管理,为现代化生产创造条件: 无标准的生产结果,其后果必然是盲目发展,无序竟争。没有标准的产品必然是规格不一,质量不同,价格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样产品因名称不同而使客商和消费者大受迷感。现代的产业要求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化的贯彻执行,只有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才有可能组织现代化生产。

2、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只有为市场提供安全的食用菌产品,才能维护消海费着利益,反过来才能促进消费。

3、合理发展生产,有效调整产品结构:

根据当地物质、地理、技术等情况,确定发展的适宜品种必须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才能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4、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劳动效率: 在标准化生产条件下,资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避免产品规格不质量不同造成的再加工间题,节约了劳力和时间。

5、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应变能力:

只要我们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就可使产品堂堂正正地进入市场,及时甲市场偶有不测,也完全可以去乙市场获丙市场,甚至在市场相对饱和时可以居货待售,而不必担心质量标准问题。

6、消除贸易障碍,提高竟争能力:

目前,尽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没有了过去那种明显的歧视性壁垒,但随之而来的是,各国为保护其本国农业,大都提高了贸易的门槛,亦即“绿色壁垒”(又称“技术壁全”),例如前几年我国出口口到日本的鲜香菇、出口到欧美的双胞菇罐头等遭受了较大损失。如果我们实行了标准化生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能力自然提高,将不再成为出口口的障碍。

(三)、如何实施标准化: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并严格实施。目前,我国现有食用菌标准主要包括平菇、香菇、双胞菇、黑木耳、金针菇等品种,其它品种可参照这些标准进行制定和组织实施。其次,提高生产技术,改变传统操作,树立全局观念。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加工者,起初均会有“不习惯”的感觉,这是一个标准化贯彻的“适应期”,要想使食用菌产品长久占领市场,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必须有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坚持标准化生产,才能使效益逐步提高。

最后,要主动接受相关检测和评价。不要怕检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

4、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一)菌种质量

(二)生产设施

(三)栽培材料

(四)管理措施

(五)病虫防治

(六)采收加工

(七)包装储藏

(八)运输销售

所谓种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菌种的“种性”,及菌种日身的生物学特性,这是菌种的基础。比如,一个在南方表现好的菌种,在北方不一定有好的表现,关键就是菌种的“种性”不应,当然,其中也包含着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二是菌种的制作质量问题,一个原本非非常优良的菌种,在设施设备不配,操作技术不规范等条件下,在埏级转接扩大生产过程中,或者感染病清、病菌,或老化、退化,在生产上就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轻则表现产量低低、品质差,重则表现抗性差、发病率高、甚至不出菇的严重后果。

(1)菌种种源的获取与标记

所谓菌种种源,顺名思思义就是指菌种源头,也可称之为原始种。产生原始种利用的于于实体或孢子、基质或菇木、以及子实体着生的土层土壤等,均统称为种原材料或原始材料。原始菌种般用F0为标记,由F0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1标记,以此类推,由下F1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2标记。F2~F3}{F3~F4}。从理论上来讲,原始种是可以直繁殖下去的,但是,在实实际生产中随着原始种的转代培育,其菌种活力会逐渐降低,即出现菌种的退化。一般生产上引进的原始种都在F2以后,这还要看从什么单位引进,有的菌种可能是F的无限代了。一般情情况下,F2到F3的菌种都是可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品种F3代后便很难出菇,如北虫草等。

(2)生产用菌种级别划分

菌种级别的划分有三个级别:及一级种(母种)、二级种(原种)、三级种(栽培种或生产种),一般生产上习惯称为母种、原种、我培种。各级菌种的划分及其意义如下:

母种:作为种源形式出现,多以试管为菌种容器,作为种源,在生产上既可以进行多次继代(转管)培养,以几何级数扩大数量,又便于保存、携带、邮寄和运输等。一支母种试管,一般可继代培养转接试管50支左右,在保持其种性的条件下,可继续相同操作的继代培养,以几何级数迅速扩大数量,而且,母种制作较为简单,一般为7天左右,个别品种在20天左右。原种介于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一个级别,多以玻璃瓶或特制的聚丙烯型料瓶为容器,其种源为母种,生产上一般一支母种可转接原种5到6瓶,种源为大型试管时可转接6到8瓶或更多,栽培种:多为袋装,系由原种转扩而来,一般毎瓶原种可转接栽培种1020袋。载培种只可用于栽培播种,不可继续转扩。

母种必须经过原种扩大后才能用于生产,母种不可以直接用于载培种,但原种可以不经过栽培种直接用于生产。

(3)菌种质理要求

菌种必须通过鉴定和质检后才可投入生产使用,菌种质量标准如下:1用统一的或标准的菌种名称和编号。

篇2:食用菌标准化

沈秀法(开化县农科所)

《开化黑木耳》和《金针菇》两部省级地方系列标准,先后于1999年6月11日和2000年10月25日顺利通过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组的审定。“标准”实施一年多来,开化黑木耳、金针菇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均有了明显提高,标准化效应开始显现。实施食用菌标准是项细致复杂的工程,涉及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和各部门和环节,只有严格把关,才能使标准充分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体现质量水平。

首先,实施标准要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对质量标准的认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广大干部和菇农往往就生产而生产,视野局限于生产数量,传统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干部和菇农之中,甚至有的干部和菇农错误地认为,他们生产食用菌几十年来没有标准也同样卖了出去。而忽视了当前及今后食用菌市场日趋激烈的质量竞争,即标准化竞争,忽视了品质的提高,致使食用菌发展出现一波三折。所以必须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加强食用菌质量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菇耳的生产质量,应将加强食用菌标准化建设作为振兴食用菌产业的重要举措。

其次,实施标准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宣传工具广泛宣传食用菌标准化的意义、作用和内容,及时总结食用菌标准化典型经验,通过比较效益来引导广大菇农学标准、用标准。强化食用菌标准宣传和抓好对菇农的培训,是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菇农标准意识、保证菇耳生产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快“标准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影响,一方面可在重点乡镇和产区建立标准示范园,在大户中设立示范户;另一方面在重点乡镇农技站设立黑木耳、金针菇标准技术推广组,形成县、乡、村户三级技术推广网络。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广大菇农熟练掌握科学、先进、规范的高产栽培技术,使标准化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第三,实施标准要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基层干部、广大菇农和经营者是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的主要力量,是最讲求实际的,所以,应十分注重用典型来引路。通过示范园的带动,既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又提高菇耳的品质,使示范园既成为样板园,又成为技术推广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课堂。实践证明,抓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可以促进标准内容的落实,使标准化充分发挥作用,达到实施标准化的目的。

篇3:食用菌标准化

1 政府主导, 保障有力

一是成立创建领导小组。 市政府、乡政府分别成立绿色食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带头抓、带领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面抓, 层层成立机构, 明确责任。 同时, 将示范区创建纳入市直部门和乡镇年度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 严格奖惩兑现, 形成工作合力, 确保创建工作实效。

二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科学制定绿色食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规划建设张集、客店、长寿、洋梓4 个乡镇连片示范基地。 到2017 年, 力争将示范基地打造成全市绿色食品、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实现食用菌产值31.5 亿元, 综合产值40 亿元。 到2020 年把钟祥打造成集绿色食品香菇生产原料供应、加工、交易、出口为一体的专业大市场, 实现食用菌出口贸易额5 亿美元以上, 年交易总额100 亿元以上。

三是科学制定扶持政策。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钟祥市绿色食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推进方案》、《绿色食品食用菌生产示范区管理规范》、《绿色食品食用菌生产示范区工作方案》等文件, 捆绑集中使用绿色食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专项资金、退耕还林、水利等项目资金, “以奖代补”、“先建后补”, 千方百计扶持绿色食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

2 强化企业管理主体责任意识

搞好示范区建设, 关键在企业, 重点在管理, 重中之重在产品。 我们积极引导食用菌生产企业在建设管理上做到“三高”。

一是高标准建基地。 对食用菌生产基地强化“五改”“三化”建设, 不断提升基地水平。 “五改”即改木质棚架为水泥棚架, 改秸秆棚帷为塑料棚帷, 改自制菌棒为统一菌棒, 改人工注水为自动喷灌, 改挪地换茬为覆沙栽培;“三化”即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用水净化。 同时, 在各专业村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 引导菌农进入基地发展。 对全市所有基地按照面积和规模进行编号备案, 对菌农进行登记编码, 不断提升基地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是高质量抓生产。 主要是完善三大体系: (1) 完善生产体系, 督促企业在培养基制作、点种、养菌、出菇、采收、晒干、储藏、加工、运输等生产环节过程中, 严格按照食用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完善可追溯体系, 对绿色食品食用菌生产企业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 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确保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 (3) 完善服务体系, 市政府牵头, 积极开展打击违法使用农业投入品, 确保绿色食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过程可控。 农业部门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技术培训、现场释疑等活动, 确保企业、菌农熟练掌握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确保食用菌产品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 完善检测体系, 健全市乡企业三级检测体系, 随时抽检产品, 确保食用菌产品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3 监管及时、到位

紧紧围绕食用菌生产五大关键控制点, 大力建设企业自检室, 确保原材料、产品及时检测, 质量安全及时控制。 强化原料控制, 确保菌棒原料符合国家标准。 强化生产用水管理, 生产用水全部采用经检测合格的自来水和山泉水。 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 严格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登记备案和许可制度, 所有化学投入品必须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 在示范区设立统一经销点, 实行统一购买、统一保管、统一施用。 强化食用菌采后加工, 建设3 个现代化食用菌集中烘干点, 确保食用菌的原生态品质。 强化绿色食品用标管理, 所有获证产品及其包装、标签、说明书上必须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所有获证产品在广告宣传、展览展销等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4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产业发展快, 全靠科技带。 我们着力强化绿色食品技术支撑, 不断发挥科技在绿色食品食用菌安全生产示范区创建中的“火车头”效应。

一是优化研发平台。 2013 年6 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我市挂牌成立院士工作站, 以此为契机, 结合钟祥实际, 重点开发草腐菌品种、驯化野生食用菌、食用菌保健食品等高科技产品, 配套完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不断提升我市食用菌产业科技含量。

二是优先技术转化。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绿色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转化, 不断提升绿色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 积极推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绿色食品新技术, 食用菌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越。 大力推广黑木耳袋栽技术, 突破了传统生产易发病虫害、农药残留不可控的技术瓶颈, 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 完善市、镇、村3级食用菌科技服务体系, 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形成了“按季生产、干鲜交替、全年有菇、四季上市”的良好局面。

三是优选运营模式。 按照“公司+基地+市场+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 实行“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载体、种植基地为基础、绿色食品标准生产为核心、技术服务为保障”的组织模式, 参展国内国际大型展销会, 优化品种、技术、设施、管理等要素配置, 提升产业运营科学化水平。 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 从菌种研发、培育、食用菌种植、仓储商贸物流、对内对外销售, 实现全产业链的无缝衔接。

5 成效显著

篇4:房山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新样板

2004年,房山区根据市科委关于 “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个行动”工作部署,着重组织实施“涌泉行动”,并针对该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选其为先期示范产业。2005年5月,市科委正式批复,确定由房山区组织实施“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大科技项目。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及开发,2008年,房山区食用菌总产量占北京市的65%以上,出口率由15%提高到25%。形成以产业协会为纽带的食用菌产业集团。在食用菌菌种知识产权方面实现突破,关键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几年来,房山区食用菌产业获得迅猛发展,从2004年的种植面积460万平方米,产量1.6万吨,产值9700万元,带动农户2000多户,到2007年,食用菌栽培总面积738万平方米,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带动农户达到6000多户。

政策支持

一个产业要得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持,房山的食用菌产业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各方面的扶持。

抓好决策和协调环节,形成统一行动

房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区委五届三次会议把“涌泉行动”作为引领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召开办公会和专题会,研究项目实施方案,成立由主管农业和科技的两位副区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构,明确责任。

抓好组织环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各项制度

房山区建立了项目组织机构,制定了“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相应地制定了“课题主持人负责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明确了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若干事项,各课题及子课题以及合作单位的责任和任务,与有关单位还签订了责任书。

抓好过程监管,促进成果交流

对于课题及子课题,房山区着重加强绩效考察,采取会议交流汇报方式,使各有关单位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要求和经费管理规定。以便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绩效考评、审计评估等工作。

技术创新

产业要发展,光有支持和已有产品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技术改革,才有可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围绕品种开展的技术创新

几年来,房山区选育了食用菌高、中、低档和不同温型系列优良品种十大种类,共计26个优良品种,其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2个,3个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栽培种质的评价技术体系——行业标准NY/T 1098 - 2006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于2006年12月发布实施。

两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

黑木耳“中农黄天菊花”,较目前当家品种,抗高温高湿性强,菌种性状稳定性显著增强。

白灵菇“中农1号”较当前主栽品种产量高10%,一级菇率提高到90%以上,远远高于当家品种的30%,色泽较当家品种白,且抗黄斑病。

菌种展示平台收集优良品种种类15个,共计113个菌株,建设250亩的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安全高效技术转化展示平台,其中建成了40平方米的菌种展示室、20栋展示棚,配备了相关设备。目前展示品种8个,32个菌株及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同时制定技术规程。

围绕栽培技术开展的创新

通过食用菌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主要成果包括:

(1)在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采用物理防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属国内首次。

(2)在工厂化技术研究中选育了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高档食用菌品种,开发出了从做菌配方、接菌、养菌、出芽到出菇等关键工艺上的最佳工艺控制指标,被多家企业应用到工厂化生产中。

(3)在林地技术研究中,制定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筛选出10种林地食用菌优良品种。在山区示范面积达到14500亩,平原4550亩。

(4)在废料再利用技术研究中,开发了肥料、饲料和花卉基质等产品,形成从食用菌-废弃料-新的农业投入品以及“林—菌—肥”循环开发利用模式,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围绕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其主要创新成果一是形成了以100多名协调员工作站为纽带的三级协调员服务体系;二是建设了占地250亩专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是建设了三个专业菌袋(棒)生产基地;四是建立了配送体系。

成 果

食用菌产业在房山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只是局限在一个产业的内部,而是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很多方面,形成了食用菌产业的集群效应。

工厂化和基地式食用菌生产,促进了都市农业发展

在扩大原有的长寿保健金针菇生产厂的生产规模、建设庙耳岗菌袋生产厂的基础上,新引进格瑞拓普白灵菇、荃珍隆杏鲍菇工厂化周年生产厂,又在良乡镇安庄村建成了蟹味菇食用菌生产厂。到2007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年产8000吨。

发展巷道食用菌产业,为山区经济转型提供替代产业

在大安山、史家营、南窖、周口店等乡镇,利用60余条废弃矿井、巷道、山洞、涵洞进行食用菌生产,栽培面积达12万平方米,带动农户200户,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发展林地食用菌生产,丰富旅游产品

结合生态旅游观光采摘,在蒲洼、十渡等山区乡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山区冷凉气候,通过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发展林下冷凉原生态食用菌种植,实现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生产,示范面积达到1450亩。

食用菌废料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探索了循环农业模式

利用废旧菌棒做基质种植绿化美化植物——佛甲草;利用废弃菌袋为主要原料制成有机肥料;利用废菌棒作为生物质气化的原材料,实现“废物-资源-产品”的良性循环。

项目带动了野山菌保护性开发,实现了种质资源的保护

在蒲洼、大安山、河北、史家营、佛子庄、霞云岭、十渡、南窖等乡镇建立野山菌保护区规模5万亩,保护种类有牛杆菌、姬松菌、羊肚菌、珊瑚菌等。实现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存在的问题

食用菌产业在房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由于时间短暂,一些新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及与推广,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边试验示范,边向广大农户宣传;

二是房山区食用菌产业的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资源仍然稀缺,与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不相适应。还需要我们的努力,也希望上级领导和专家给于热情的支持和帮助 。

未来的设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产业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更是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房山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食用菌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制定了详细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富裕农民”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企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手段,挖掘和整合食用菌产业资源,构筑龙头产业格局,推动食用菌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目标:2008~2013年,以周年工厂生产、规模基地生产、区域特色生产、循环利用生产为主导,保持食用菌栽培面积、产量在北京市位居领先地位,食用菌产值8~10亿元,占全区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半以上,打造房山区食用菌产业统一品牌。

发展布局:建设三条产业带和一个特色产业区,即:沿京张公路,发展利用日光温室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京石高速绿化林地食用菌产业带与小清河流域林下特色食用菌产业带;结合煤矿关闭产业转型,利用废弃煤窑巷道、废弃山洞、防空洞等设施的特殊恒温环境,建设山区特色栽培产业区。

篇5:食用菌标准化

山东:潍坊峡山首个标准化食用菌基地一期建设投产运营 本网讯(记者 朱丽军)近日,山东潍坊峡山太保庄街道驻地的康净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该公司占地面积230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一期车间项目现在已经全面投产,低温菇房、接种室等车间设施已正常使用。目前,车间工人可日装菌种2万袋。这是该区首个投产运营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据了解,康净园食用菌生产基地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投资建设工厂化养殖食用菌低温菇房、养菌室、接种室、实验室、仓库、办公室,主要培育杏鲍菇、白金针菇等食用菌,可日产各种蘑菇6万斤,年产达1.1万吨;项目二期建设高标准的恒温保温棚100个,棚内主要种植红金针菇、袖珍菇等,并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通过发展食用菌实现增收。

篇6:有机食用菌

有机食用菌是在条件适宜的生态环境中,选用抗逆性较强的菌种,采用无污染的原辅材料和水,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保鲜剂等而生产的食用菌及相关产品。

一、菌种

菌种的管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菌种培养基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及生长调节剂。

菌种应注明来源、品种清楚,并经认证机构认可。菌种应具有较好的生长性和较强的抗逆性。

二、环境

地栽食用菌的土壤,在采集前3年内,未使用过生产有机食品禁止使用的物质并符合NY/T391中4.5的要求。

拌料、菇床喷洒、环境加湿或清洗栽培用的各种材料、器具,必须用清洁的井水、河水、湖水或自来水,并应符合GB5749中的2.1、2.2、2.3、3.2.5及4的要求。

三、生产场所

食用菌的生产区与周围地区应具有明确的缓冲区和边界(不少于50米),以避免常规农业生产区的影响。有机生产区内的不同生产功能应合理布局,并标注清楚。

四、生产用原辅材料

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原辅材料为:木屑、动物粪便、棉籽壳、各种秸秆、玉米芯、豆饼粉、麸皮、米糠等,有些还需要覆土。征得认证机构的同意,允许使用不超过20%的不带有化学合成农药、化肥、重金属、原微生物、虫害等有害物质的非有机物质(覆盖材料和添加水分除外)。

木屑由适宜食用菌生长树种的枝干,砍伐后不经化学处理,粉碎而成。对于树木的利用,应以不影响其生长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畜禽粪便应来源于以天然饲料或有机饲料喂养、以散养的方式养殖的动物,并明确其种类。

棉籽壳、各种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应来源于按有机方式生产的农作物。

覆土一般为天然的、未经化学处理的泥炭土、草炭土及其一些天然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持水性的物质,如藻类等。也可单独或混合使用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农田土壤。

五、转换期

食用菌被称作有机产品前,一定要保证在其生产区域最短12个月内未使用过禁用物质。在转换期内,如果没有生产用原辅材料,所使用的替代品需要得到认证机构的认可。

六、生产管理

原料仓库应与拌料、制包、灭菌、冷却、接种区保持一 定距离,接种室和培养室要与栽培地隔离,并保持好周围环境干燥、通风,防鼠,防虫。

接种工具、接种箱、接种室、培养室、床架和栽培房等在使用前均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菌包被杂菌污染或发生病虫害。

在非栽培期或非栽培区,允许限量使用乙醇、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石灰、石灰水、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等消毒剂,在菌种培养和出菇期间,严禁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利用食用菌与杂菌、害虫对营养、温度、湿度、氧气、光线、酸碱度等生态条件的差异,创造适宜食用菌生长的条件,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七、收获和后处理

及时采收、包装、适温保藏。

最大限度地保证在收获、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篇7:食用菌论文

摘要:金针姑是备受人们青睐的食用菌之一。它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键功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3大食用菌。通过科学家和广大菇农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金针菇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使广大金针菇利,植户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首先阐述了金针菇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然后从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原料配比、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期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金针菇栽培技术:实践证明,只要周到安排、科学管理,栽培金针姑是可以成功的。关键词:金针菇、形态特征、生长条件、栽培技术、菌种、关键要点

1、绪论

1.1金针菇的简介

1.1.1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构菌、朴菇、冬菇、朴菰、冻菌、金菇、智力菇等,英文为:“Enoki Mushroom ”,拉丁文学名为Flammulina velutiper(Fr.)Sing.。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属伞菌目白蘑科金针菇属,是一种菌藻地衣类。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作用。

1.1.2地理分布:金针菇在自然界广为分布,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金针菇不含叶绿素,不具有光合作用,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但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生长,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物,为腐生营养型,是一种异养生物,属担子菌类。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易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树桩上[1]。

1.2生物学特性 1.2.1形态特征:金针菇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器官(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1.2.1.1 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通常呈白色绒毛

状,有横隔和分枝,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便成菌丝体。和其它食用

菌不同的是,菌丝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大量的单细胞粉孢子(也叫

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有人在试验中发现,金针菇菌丝阶段的粉孢子多少与金针菇的质量有关,粉孢子多的菌株质量都差,菌柄基部颜色较深。

1.2.1.2子实体主要功能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金针菇的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组成,多数成束生长,肉质柔软有弹性。菌盖呈

球形或呈扁半球形,直径1.5~7厘米,幼时球形,逐渐平展,过分

成熟时边缘皱折向上翻卷。菌盖表面有胶质薄层,湿时有粘性,色

黄白到黄褐,菌肉白色,中央厚,边缘薄,菌褶白色或象牙色,较

稀疏,长短不一,与菌柄离生或弯生。菌柄中央生,中空圆柱状,稍弯曲,长3.5~15厘米,直径0.3~1.5厘米,菌柄基部相连,上

部呈肉质(亦有书说菌柄为纤维质、胶质),下部为革质,表面密生

黑褐色短绒毛,担孢子生于菌褶子实层上,孢子圆柱形,无色。

2、生长发育条件

2.1 营养:金针菇是腐生真菌,只能通过菌丝从现成的培养料中吸收营养物质。

在栽培中,培养料的选择对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金针菇菌丝生长和子 1

实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包括氮素营养、糖类营养、矿质营养和少量的维生素类营养。氮素营养是金针菇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在栽培配料中麦麸、大豆粉等原料含有大量的氮素养料。糖类主要指碳水化合物,它是金针菇生命活动的能源和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金针菇可利用培养料中的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碳、氮比以20∶1为好,子实体生长阶段以30~40∶1为好。金针菇需要的矿质元素有磷、钾、钙、镁等,所以在培养中应加入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等矿质养料。金针菇也需要少量的维生素类物质,由于在培养料中如麦麸、豆粉中含有的维生素量基本可以满足金针菇生活需要,因而在栽培中常不再添加维生素类物质。

2.2 温度: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真菌,菌丝体在5~32℃范围内均能生长,但最

适温度为22~25℃,菌丝较耐低温,但对高温抵抗力较弱,在34℃以上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子实体分化在3~18℃的范围内进行,但形成的最适温度为8~10℃。低温下金针菇生长旺盛,温度偏高,柄细长,盖小。同时,金针菇在昼夜温差大时可刺激子实体原基发生。

2.3 水分: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在65%~70%,低于60%菌丝生长

不良,高于70%培养料中氧气减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子实体原基形成阶段,要求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

湿度保持在90%左右为宜。湿度低子实体不能充分生长,湿度过高,容易

发生病虫害。

2.4空气:金针菇为好气性真菌,在代谢过程中需不断吸收新鲜空气。菌丝生长

阶段,微量通风即可满足菌丝生长需要。在子实体形成期则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特别是大量栽培时,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积累量超过0.6%时,子实体的形成和菌盖的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2.5光线:菌丝和子实体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均能生长,但子实体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盖生长慢而小,多形成畸形菇,微弱的散射光可刺激菌盖生

长,过强的光线会使菌柄生长受到抑制。以食菌柄为主的金针菇,在其培

养过程中,可加纸筒遮光,促使菌柄伸长。

2.6酸碱度:金针菇要求偏酸性环境,菌丝在pH 3~8.4范围内均能生长,但

最适pH值为4~7,子实体形成期的最适pH值为5~6。

3、栽培技术

3.1栽培时间的选择

金针菇为低温结实性真菌。主要栽培季节:地下栽培为9 月-次年4 月;地下道栽培夏季其内气温不高于15 摄氏度(l3 摄氏度更好),通风好的可周年栽培,高于18 摄氏度的应用高温品种也可周年栽培。

3.2培养料的配制

3.2.1原料及配方

玉米芯或锯末、棉籽壳等占95 %,过磷酸钙1 %,石膏1 %,硫酸镁0.4 %,生物学效率110 %8 天检查1 次,发现杂菌及时拣出。并将发菌未满袋的菌袋排在一起继续发菌。袋内培养料2 / 3 或全部发好菌的,即可移入栽培室。袋内培养料2 / 3 或全部发好菌的,即可移入栽培室。

3.5搔菌及催蕾

发菌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搔菌,把接下去的菌种块挖掉,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发生,如果培养基表面很干,可以采用刮搔,即把老菌种菌皮和5-10mm培养基一起成块刮掉。菌丝受搔菌的机械刺激和低温刺激就可形成原基,要保持空气湿度90%-95%和加强通风,可抑制搔菌后袋表面形成的气生菌丝形成,有利于催蕾出菇。

此期应把袋口松开,室温保持温度10-15摄氏度(6-10 摄氏度最佳),空气湿度90 %-95 %,二氧化碳含量保持0.114 写~0.152 %,光照1-2 勒(相当于每隔15 天挂1 盏3-5 瓦的电灯泡的亮度),促进菌柄延伸,抑制菌盖开伞。空气新鲜菌蕾长得丰盛健壮。通风时间:温度高时,早晚通风;温度低时,中午通风。并定期向袋四周空中喷雾,但不可向菌蕾直接喷水,也不可使水流入料内,以免菌蕾生长不良,-般5-15 天就可出蓄。菌蕾形成后,将袋口拉下折叠,离料面3 厘米,以增加通风量,并把凸出于培养料表面的老菌块拿掉,畸形的小菇拔除。待子实体长至袋口,拉直袋子,覆盖地膜保湿。在出菇过程中,若用地膜覆盖,在塑料袋下部垫-张不透水的薄膜,膜内灌-层水,从而不喷水、不掀膜就可以创造适于金针菇生长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湿度。

3.6均育和抑制

均育是利用抑制工艺的低温,使抵抗力弱的原基不致于枯死,增加抵抗力,能均匀发育。均育要求温度约8℃,空气湿度85%-90%,一般2-3天。抑制是为了控制先伸长的金针菇的生育,促进后长的金针菇的伸长,使所有的菌柄长度整齐一致,抑制始期以菌柄长1mm,菌盖直径为1.5mm为适,抑制期温度保持在3-5℃,湿度为85%-90%。CO2浓度在0.1%以下,抑制期7天左右。还可采用降温、降湿,通风措施,延缓子实体形成,使其同步进行,以利出菇整齐,成批采菇。

3.7生育阶段的管理

当菌柄长0.5-1.0cm时,增加光照,有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由于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向光性,从菇体长2-3cm时开始套纸筒到收获,用一定的光照可诱导菌柄向光伸长,因此,在床架上方每隔3-5m吊一个15W灯泡,产生垂直光,促进菌柄伸长。此阶段以温度8-15℃,空气相对湿度85%-90%,菇房中CO2含量保持0.10%-0.15%为宜,这样可达到抑制菌盖开伞,促进菌柄伸长的目的。约15天,菌盖直径可达1-2cm,菌柄长可达8-15cm,即可进行采收。

3.8适期采收

当菌柄长13-14cm,整齐,菌盖直径1cm左右,边缘内卷,没有畸变,菌柄菌盖不呈吸水状,菌柄根根分清,又圆又粗,全体纯白色,菇体结实,含水量不过多时为采收期。采收前几天要检查菌盖含水量,如果含有很多水分,采收前2天要通风促进水分蒸发。采收后把菌柄基部和培养基连接的部分培养基及生长不良的菇剔除,按市场要求进行小包装,或用聚乙烯薄膜袋抽气密封,低温保藏。二潮菇后,为提高产量和品质,可将菌柱脱出调头装袋,也可封闭原出菇袋口,打开另一头出菇[4~12]。

4、关键要点

4.1改宽袋栽培为窄袋栽培

许多人认为、采用25×50厘米的塑料筒栽培金针菇为好。但实际上宽袋易感染杂菌;且菇蕾少时,子实体易弯曲,影响质量,达不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要求。所以,还是以17×33厘米的塑料筒为好。

4.2改高压灭菌为延时常压灭菌

金针菇是维生素B

1、B2的天然缺陷型,在维生素B

1、B2含量丰富的培养料上,生长迅速,粉孢子数量较少。但维生素B1不耐热,在120度以上时容易迅速分解。所以培养料常压灭菌为好,但为确保纯菌率,可将灭菌时间由10-12小时,延长到13-18小时。

4.3改传统立式出菇为卧式两头出菇

装料时两头接种并各留15厘米左右的筒膜,轻装均压,扎紧袋口,卧式摆放4层左右发菌。此法既可保证出菇质量,又可节省菇房面积,能使每平方米的菇房产量增加70%以上。

4.4改一次性解袋为控制解袋

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由于袋内氧气浓度低,若按常规方法等到菌丝生长成熟吐出黄球时再解袋,势必影响其生长。因此,要随时注意袋内菌丝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就要及时解袋。但此时切勿全部撑开,应以后酌情慢慢撑开,直到菇柄长到8厘米左右时再一次拉直筒袋,以保证出菇过程中适宜的温度、湿度及CO2浓度。在这一过程中,应防止菇体被迫弯曲生长。

4.5改放任菇柄伸长为红色弱光诱导

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向光性,因此发好菌上架以后,可以在两排墙正中上方,每隔4米左右吊装1个15瓦红色灯泡,产生垂直光,可诱导其成束地向着光的方向横生,促使菇体延伸。但此时应将门窗进行遮光处理,以防菇体乱长、倒伏和弯曲。

4.6改出菇期乱加营养为科学施用

很多菇农都懂得出菇期添加生长调节剂及其它营养物质可促进生长,但往往因不得其法而效果不明显甚至抑制生长。实践证明,出菇期喷施浓度为0.5%的古十烷醇和1×1.0-5的赤霉素混合液,增产率可达17%以上,但应特别注意使用浓度。采完两期菇后,注入稀释500-1000倍的恩肥水于袋中,可增产15-20%。

【参考文献】

[1] 张松,食用菌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69~170]

[2] 王旭,闫丽娜,齐力,等。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0(9):79。

[3] 马晓霞。金针菇高效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10(7):8~9。

[4] 陈志赋, 梁志萍, 雷瑞铭, 陆明科, 曾涛, 薛国亮.金针菇优质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 2004,(03)

[5] 李国元.金针菇的优质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 1999,(11)

[6] 林永让.反季节金针菇袋栽技术[J].厦门科技, 1999,(01)

[7] 邵长启 , 张安辉 , 从洪利.大棚地槽栽培金针菇[J].农家参谋, 1995,(03)

[8] 贺永喜, 李钧, 牛瑛萍.玉米芯袋料栽培金针菇技术[J].宁夏科技, 1999,(04)

[9] 张孙连.金针菇优质高产的技术关键[J].食用菌, 1994,(03)

篇8:食用向日葵标准化栽培技术

一、整地选种

1. 轮作倒茬

向日葵不宜连作, 要轮作倒茬, 切忌重茬和迎茬, 实行4~5年轮作制度, 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

2. 翻地施肥

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 立即深翻20厘米以上。结合深翻每亩施入农家肥3000公斤或长效碳酸氢铵40公斤, 深翻后及时耙耢保墒。有条件的地区在夜冻昼化时浇灌底墒水, 为争取全苗壮苗创造条件。

3. 播前整地

播种前要精细整地, 压碎坷垃, 做到地平茬净、上虚下实。争取一次播种保全苗。

4. 种子处理

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做好发芽试验, 选择发芽率在85%以上、纯度在96%以上、净度达97%、水分不高于12%的种子, 保证种子质量。种子精选后进行处理, 为防治苗期病虫, 要进行种子包衣, 包衣剂要含杀虫剂、杀菌剂与微量元素, 使之达到苗全苗壮。

二、播种覆膜

1. 确定播期

在≥10℃积温2500℃以上区域内, 以5月1~15日播种为宜, 即成熟前不受初霜冻危害为适宜播期。

2. 增施种肥

一般每亩施向日葵专用复合肥15~20公斤, 或增施磷酸二铵7.5~10公斤、硫酸钾5公斤。施用单项肥时注意磷、钾肥配合, 增施种肥时一定要注意与种子隔离, 以防止烧苗。

3. 播种方法

确保播种质量, 争取一次播种保全苗。播种可采用人工小犁开沟点播或机播。一般播种深度5厘米左右, 墒情好时要浅一些, 墒情差时要深一些, 覆土3~4厘米, 覆土后及时镇压, 防止跑墒。土壤墒情差时, 提倡坐水点播种。每亩播种量0.8~1公斤。

4. 种植方式

(1) 清种, 采用大小垄, 大行距100厘米, 小行距40厘米, 株距60~80厘米, 每亩保苗1100~1480株。 (2) 间种, 与小麦、大豆、谷子等矮秆作物间作的行比为2∶6, 即2行向日葵, 6行矮秆作物, 有利于通风透光和防治病害。

5. 覆膜

清种采用大小垄种植大行距100厘米、小行距40厘米的覆盖地膜, 用幅宽80~90厘米的地膜, 一膜盖双行, 一般采用先覆膜后播种的方式, 播种时将2行的播种穴错开播种, 穴距65~80厘米, 每亩保苗1190~1460株。

三、田间管理

1. 苗期管理

出苗后应及时查田补苗, 缺苗断条的应及时进行带土移栽或催芽补种。1对真叶时间苗, 2对真叶时定苗。覆膜向日葵出苗即破膜放苗, 放苗时选留1株壮苗。防治苗期蝼蛄、黑绒金龟子、象甲等害虫, 用25%甲无踪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或每亩用5%地亚农颗粒剂1~1.5公斤撒施。第1次中耕要早, 结合间苗进行第2次中耕。苗高20厘米左右时再次耘地使苗敦实、根系早发, 耘地同时铲除田间大草。

2. 中期管理

苗高45厘米左右时趟地培土, 扩大根系防止倒伏;如果不用长效碳酸氢铵做基肥, 要结合中耕培土每亩一次性追施尿素10~15公斤, 施肥要距离根部10厘米左右, 防止肥料烧坏根部。培土后浇1次水, 促进秆壮、盘大。有条件的地块开花期再浇1次水, 促进多花, 使花粉发育良好, 利于多结籽粒。7、8月雨水较多, 应注意防治锈病、褐斑病、菌核病和霜霉病发生, 锈病可用2 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隔10天喷1次;褐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菌核病在花盘期发生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霜霉病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注意清垄, 拔除田间大草, 保持田内清洁。

3. 后期管理

上一篇:论科学技术与观念更新下一篇:运营转正述职报告ppt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