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2024-05-26

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精选7篇)

篇1: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内容摘要】结合国内外和我区的实践,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廉政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影响上:一是通过公开职责权限,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为廉政建设树起“公权透明”的神圣旗帜;二是通过公开办事程序,避免行政行为暗箱操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筑起坚实的“廉政长城”;三是通过公开办事结果,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提高行政水平,为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四是通过公开监督方式,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廉洁奉公自觉性,铺起一条通畅无阻的“廉政大道”。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当前日益严峻的反腐倡廉形势的重要举措,必将开创廉政建设的全新局面。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廉政建设

2008年5月1日,我国第一部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我区先后制定《萧山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方案》(萧政办发„2008‟89号)、《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区政府及办公室公文公开发布范围审核把关的意见》(萧政办发„2008‟90号)、《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萧山区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萧政办发„2008‟97号)、《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萧山区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萧政办发„2008‟100号)、《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萧山区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萧政办发„2008‟141号)等文件,区信息中心积极编印了《政府

1信息公开宣传资料》、《萧山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训手册》与之相配套。5月25日,在萧山剧院召开了全区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信息工作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全面启动了我区政府信息公开的目录、指南编制以及信息录入工作。

《条例》的出台,源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它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政府多方面接受人民监督、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坚定决心,对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政府决策方式、工作作风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以法规的形式将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公开,让广大人民群众来监督行政权力的正确规范行使,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为当前的廉政建设又打下了一块扎实的法律基石。

一、公开职责权限,为廉政建设树起“公权透明”的神圣旗帜

生活中并不缺少这样的情况:老百姓想看一些文件,咨询一些问题,处理一些事件,往往不知到哪里,去找哪个政府部门,找谁去办。毕竟,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并不是简单地从名称上就可以划定的,而且,诺大的一个部门,除了内部人员,一般的老百姓是不知道谁主管哪一块工作的。据有关机构统计,在中国,80%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但这些信息大多处于不对外公开状态。“权力的行使缺乏透明度,容易进行暗箱操作或权钱交易”。于是,许多腐败的产生来源于公权的不透明,来源于老百姓对自己应有的权利的不了解,从而给

人以可乘之机。一些地方和部门借其掌握的信息资源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旦政府机关职责权限公开“上墙”、“上网”,一方面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百姓“对症下药”,一方面也让那些见不得光的或不想见光的事物“无处可遁”,为廉政建设树起了一面“公权透明”神圣旗帜。而对于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职责明确了,也可以减少内耗,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效,有效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干事不讲职责,好事争着干,难事相互推诿不去干,徒增内耗,相互猜疑、相互埋怨的机关作风也会成为“陈年往事”

早在几年前的上海,就吹起了一股“行政清风”,规定除属于国家机密等六类政府信息依法免予公开外,凡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都应当予以公开或依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申请予以提供,并率先将教育、人事、房地产等15个公众关注程度高、公益性强、公共权力大的“热点部门”推向“透明工程”的前台,要求这15个重点部门开列一批信息公开的“亮点”,向社会公众集中推出。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条例》刚刚实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委就把早籼稻最低收购保护价、低收入群体补助等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红头文件”和经济信息发布在各自的网站上,供社会各界查阅。而在过去,这些文件和信息往往藏身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文件柜里,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打开我区的信息公开站点,建设局、环保局、教育局等众多机关事业单位的条目中,有关专项收费、招生的文件等醒然在内。百姓想知道什么,鼠标一点就是。毫无疑问,政府信息的公开,对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推动廉政建设,发挥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群众生活的服务作用已经开始

显现出来了。

二、公开办事程序,为反腐倡廉工作筑起坚实的“廉政长城”

知道了在哪里、哪个部门、何人办事,还要面对怎样办事这个问题。增强程序意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扼制各个环节的违规操作,是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来公开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办事程序,在揭开公权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为廉政建设披上了一件防弹衣。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强化程序意识,规范办事程序,促进廉政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贯彻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实质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推进廉政建设,依法行政是关键。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权力来自法律,行政行为遵守法律,行政违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要实现依法行政,就必须实现依法治权、依法治“官”,避免暗箱操作,填补权力运行机制中的漏洞,减少甚至杜绝腐败行为发生的机会。必须改变行政机关和老百姓之间单纯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将命令改为问计于民,将管理改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但在实体上,更要在程序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参与、维护人民权利、接受人民监督,贯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

其次,要增强程序依法意识。各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工作人员必须树立程序依法的意识。行政行为程序合法,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行政行为不能缺少法定的步骤,不能颠倒法定的顺序、超越法定的期限。为了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程序规则,这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有力保

障。任何违反法定程序实施的行政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和破坏实体的公正性,致使良好的立法精神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被扭曲。

最后,要保证老百姓的参与权。现代行政管理活动纷繁复杂,没有老百姓的参与和配合,行政机关很难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和行政作为,行政机关与老百姓应当是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因此,各机关事业单位应尽可能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证老百姓的参与。这既是取得老百姓对行政行为的理解、配合和认同,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实现行政目的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减少腐败行为、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必然要求。

三、公开办事结果,为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政府信息公开强化了行政责任制,使机关事业单位承受了来自公众的巨大压力。老百姓得到政府机关的办事结果,再通过其他信息公开材料的比较,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了解,对相关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有没有称职地履行职责,有没有违反法定程序,有没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就一清二楚了。这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梳理执法依据,依法确定执法标准、明确执法程序、强化执法责任的重大考验,但同时也是良好的动力,对于我们进一步界定和分解落实岗位职责,使每项行政职权都能得到合法、公正、公平行使,切实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确保权力不滥用,不断提升办公水平无疑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有利于全社会共同来打造一个浓厚的廉政建设的舆论环境。如通过对干部选拔任用结果,对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结果等信息的公布,完善了权力制约机制,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威力,从而使权利和职权部门处于群众的监督下,彻底斩断腐败文化的滋生之

源。

四、公开监督方式,为廉政建设铺起明媚的阳光大道 对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的公开丰富了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对权力的过程进行监督,提高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以权谋私,大大地促进廉政建设。同时,通过对政府各机关部门监督方式的公开,为市民监督政府、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条件,实现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老百姓可直接与区政府机关部门对话,有效集中群众智能,促进决策的民生化和决策化。凡有不满,可以随时对照有关法律规章,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这对及时防止腐败、揭露身边的腐败现象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据统计,我区所有上网进行信息公开的机关事业单位,均公开了纪检干部的资料和投诉电话,打通和拓展了老百姓举报违法违纪事件的举报通道,为廉政建设铺就了一条明媚的阳光大道,真正体现了“服务人民”的主旨。

总之,《条例》的出台不但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推进依法行政,开展廉政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对廉政制度建设和丰富实践的极为重要和有益的补充。以《条例》的深入贯彻实施为契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必将开创我国廉政建设的全新局面。

篇2: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政府信息公开,一个以前看起来很陌生的词语,现在正日益被广大群众所熟知,也正日益渗透到各级政府的服务型建设工作中来。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举措,政府信息公开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政府的需要,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推广不仅是人民的诉求,同时也是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

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抓手,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阳光政府”,进一步改善政府部门的形象,提升政府管理和决策的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优效的服务。但如何让政府信息公开真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在打造“阳光政府”的模式中立足呢?

一、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基础: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时代在进步,就要顺应时代要求,要亟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职能转变”还需官员的“心态转换”,少点官气,少点官文,多点民味,在“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管理不只是管制,服务型政

府并非取消管制,只是这种管制是有限度的,受法律严格约束,有固定的范围、程序和明确的责任机制,是为服务而管制,而非为管制而管制。有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顾客意识”,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根基才能打的坚实。

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信息公开基本规范的培训,特别增强信息化业务人才的培训,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提高对信息公开的领导能力,建立高效灵敏的发布机制。把握全局,掌控信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代表政府机关回应公众质疑,澄清虚假信息,阐释政府有关政策,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准确传播,为政府信息报道和公开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保障:强化主体责任、完善监督机制

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的保障措施必须跟上。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人、财、物方面的有效保障;理顺工作体制,配设专门的政务公开工作机构和人员,明确相关责任,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认真执行到位。

积极探索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放到政务公开工作中统一部署,把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结合起来;要加强督查考核,定期组织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编发政府信息公开简报,通报工作情况;要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结

合起来,以强有力的督查考核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作用;从本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和效能考评制等,以制度来规范、约束其行为;抓紧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实用化和便民化。

三、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途径:明确公开范围、政府透明化

政府信息公开应坚守:“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的原则。即使是所谓的“例外”,也有极其严格的界定,只是指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信息。政府透明化应做到三个“公开”:政府组织公开、政府决策公开、政府管理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要明确公开范围:如政府服务项目、管理规章、办事事务、办理流程、办理时间、办理经过、办理结果等;如政府所拥有的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地理信息等一律公布于众。以“公开权力、公开程序、公开结果”为主要抓手,以“公开财权、公开事权、公开人权”为主要内容,突出公开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到“一扩二增三延伸”,一扩:就是扩大公开的范围,二增:就是增加公开内容,三延伸:就是由一般公开向热点公开延伸,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延伸,由单向公

开向互动交流延伸。

四、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平台:扩宽公开渠道、建设电子政府

政府公开信息通常有两个渠道,一方面是传统的公报、报纸、新闻媒体,另一方面就是迅速发展的政府门户网站,其中网站最为快速便捷,传播面广,并且便于查询,是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强有力的平台。

以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建设为载体,以部门网站为支撑,投入一定资金来保障公开渠道的畅通。要现实四个“统一”:统一数据中心,统一交互中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保障体系,扎实建立起与群众互动的政府服务平台。加强对网站信息的维护和管理,优化结构,实现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用网络体系来完成电子政府的建设,这对宣传政府,树立政府形象,让群众了解政府,对外交流和促进发展都能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在畅通公开渠道的基础上,扩宽政民互动渠道,如:开设“网上直播”类栏目,根据政府的各项工作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图文直播,目的就是让区内的干部群众通过访问互联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整个政府会议的进程和内容,不仅能让会场外的每一位市民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氛围,而且还可以通过专门开设的实时论坛与直播栏目的现场会议主持人进行在线交流,通过互动参与到会议中来;还可以开设“网上建议”类栏目,群众可在此对城市建设、政府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谏言献策,不但能给政府的决策方向提供意见,又能搭建一个

崭新的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五、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突破口:创新服务体制、助推政府效能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新生事物,必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革故鼎新,用新思维指导新实践,用新实践创造新业绩,不断实现政务公开工作新突破,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层次和水平。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从信息发布向信息交互与事务处理拓展。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延伸到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推进基层政务事务公开,让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围绕“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三大核心内容,建立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将政府工作中分散的部门、纷繁的管理、复杂的程序在政务服务体系里集中、汇合、梳理和规范,形成一站式服务,使政府服务效能在网络中得到提升。同时,要提高政府的在线服务能力,如开发“政务公开在线咨询系统”,可以实现政务公开咨询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和外网反馈的智能化工作体系,所属各部门以协同办公的方式,迅速地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咨询问题。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问题乃至阻力,虽然这一工作离完善离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政府信息打破神秘感,走向透明化,已是质的飞跃,是重大变革。推进政务公

开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我们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为契机,站在优化发展软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率先全面振兴的高度,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群众最满意的“阳光政府”。

参考文献:

[1] 穆俊杰.浅谈新形势下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年03期.[2]王文华.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措施研究

篇3: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现状

目前, 中国已经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孵化器队伍, 数量位居世界前茅, 列发展中国家之首。经过孵化器这个“高新技术企业摇篮”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不仅涌现出一大批成熟的毕业企业, 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而且一批毕业企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中坚。结合中国经济报告数据, 我国企业孵化器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

1. 数量增加。

孵化器数量增长迅猛, 规模不断扩大, 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孵化器取得了最直接的发展成效。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3年新组建的孵化器数量超过过去10多年建成的总量。具体数据:2000年创业中心总数为131家, 2006年统计已达386家。创业中心的平均面积5年扩大了154%, 每年新进创业中心的孵化企业数是5年前的6.3倍, 如表。

2. 推动发展。

创建企业孵化器对实际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优化了企业内部的经营改革, 也帮助许多企业渡过了初建时期的各种难题。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 企业孵化器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 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10多年来, 累计毕业了9565家企业, 其中30家成为上市企业。目前在孵的创业企业有31385家, 为营造创业氛围、培育企业和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科技创新。

为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推动了企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科技创新经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年孵化器直接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约50万个, 58家大学科技园和45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数万名科技人员创业, 为鼓励大学和海外科技人员创业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企业孵化器数量的不断增多, 企业面临的市场空间也在增加, 这对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二、企业孵化器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孵化器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其本质上属于创业服务中心的一种方案, 通过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方面的支撑, 以加快企业内部经营模式的改革调整。创建孵化器不仅有了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为支撑, 更优许多国外典型的成功案例为指导, 这无疑增强了我国企业创建孵化器的信心。但从实际情况看, 企业创建孵化器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条件, 这直接导致孵化器创建面临着诸多决策性的问题。

1. 生产问题。

商品经济的本质是物物交换, 不同商品之间以货币为中介而产生了交换关系, 在满足人们日常商品购买活动的同时, 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因此, 生产加工是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来源, 也是孵化器服务的主要对象。而企业从事生产加工与管理的经营不足, 影响了企业日常生产流程的运转调控, 这无疑限制了孵化器功能的最优化, 影响了企业孵化器方案的顺利实施, 且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服务问题。

我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建设时期, 新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范围更加广泛, 除了实质性的商品货物外, 也可以用商品生产技术、劳动力、资金等同等交换。面对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 各个行业必须调整市场营销的战略决策, 这样才能保持原有的经济收益水平。企业孵化器建设尚缺乏一种完整的服务体制, 导致了各种孵化器方案无法得到正常的实施, 降低了孵化器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管理问题。

采用新型技术服务方案之后, 企业孵化器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机制, 才能引导其作用的正常发挥。经济学理论指出, 孵化器经济是从原始经济转变而来的高科技产业, 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另一个转变阶段。孵化器并非某个时期内的经济体制, 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很长时间内积累的一种应用方式, 这决定了孵化器必须要有相对应的管理模式, 但很多企业缺乏了系统性的管理方案。

三、政府资助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内各项事业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 强化国内行政管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历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看, 政府参与企业孵化器调控是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未来经济事业改革的重点内容。

1. 加快企业改革。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 党和国家都积极号召加快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改革, 在新一届领导人带领下共同致力于国家经济事业的改革发展。经济是一个国际长期生存的保障, 搞好经济事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以公共经济理念为指导, 政府参与经济事业调控, 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的诸多问题。例如, 企业缺乏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条件时, 可通过政府发挥出宏观调控作用, 解决了企业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资问题。

2. 执行宏观管理。

社会治安管理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频频发生的社会犯罪事件, 党和政府应当创建新型的治安管理体系, 针对各地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严禁任何犯罪行为事件的发生。新时期要更加自觉地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重点内容, 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狠抓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 为创建现代化行政管理体系做好充分的准备。

3. 优化内部经营。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孵化器经济时代的到来, 这为国内企业经营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 各类商品在市场流通中均可获得等价形式的交换处理。新时代市场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国外市场正式步入本国市场而给企业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 经营者要结合市场变动趋势拟定战略决策, 进而保证了日常生产与销售的有序性, 这些都依赖于企业创造的市场环境。

四、政府资助对企业孵化器的推动作用

从本质属性来说,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其对于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对应的管辖权;从市场规划来说, 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 对任何一个产业的经营发展都有调控作用。因此, 企业孵化器创建阶段, 若能借助政府提供的各方面条件, 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必然为企业增加多方面的经济收益。政府资助对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如下:

1. 资金支持。

无论是哪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 都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撑, 这是企业持久经营的必要条件。创建孵化器阶段, 企业需要资金购买大量的生产设施, 并且在人力成本方面的投入也会明显增加。借助政府资助平台可减小资金方面的难度,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类专项资金把资助动机更多地转向企业孵化器方面, 多一些“雪中送炭”, 从根本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实现了经营收益的快速增长。

2. 降低风险。

政府资助是对企业孵化器的全面性支撑, 利用多种渠道解决企业实际经营遇到的难题, 这样才能带动整体收益水平的增长。企业资助可以把目前的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移到风险补偿为主的资助方式上来, 把政府资助作为引子和补偿金, 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 引导各类投资和金融机构增加对孵化企业的资本投入。同时, 政府可以发挥市场调控作用, 辅助企业孵化器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转变。

3. 投资咨询。

积极参与市场投资也是企业创造收益的来源之一, 这在孵化器创建阶段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孵化器不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 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资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对被孵化企业而言, 孵化器要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 指导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对资金的供给方面而言, 企业孵化器应通过自身的良好信誉和判断能力, 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咨询意见, 促进和提高融资的成功率。

4. 优化管理。

政策性孵化器承担的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实质上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 而孵化器又是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组织。因此, 政府应通过政策和法规对孵化器进行间接的调控来实现管理的职能。而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政策性孵化器有责任传导政府的意图, 执行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借助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与资助, 使企业改变了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 实现了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改革。

五、结论

新经济理论指导下, 我国企业经营开始朝着更加先进的模式发展, 企业孵化器成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帮助经营者解决了诸多的经营问题。“孵化器”必须在政府资助的条件下,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规划发展, 这就要求经营者重视企业的宏观调控作用。

摘要:对于经营主体来说, 由于孵化器创建经验方面的不足, 常常受到各种条件限制而干扰了孵化器作用的正常发挥。政府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者, 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的作用, 可以减小经营者承当的各种风险损失, 加快了孵化器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本次分析了企业资助对企业孵化器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政府资助,孵化器,推动作用,对策

参考文献

[1]雷晓霞.商品经济时代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 2010, 24 (12) :27-28.

[2]庞军.我国企业坚持孵化器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21 (16) :13-15.

篇4: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发布时间:2012-08-14 11:37:21 政府信息公开,在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就被确定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更将这一政策性的制度上升为政府的法定义务、公民的法定权利,这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至今,条例实施三年多,我们欣喜的看到它对于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依法行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北京、河南郑州、安徽阜阳、湖南汝城等地政府信息公开案实践的展开,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反差。公民申请政府信息公开遭到许多冷遇与尴尬,一些地方政府以“信息不存在”、“影响公共利益”、“不属于公开范围”等理由把申请人拒之门外。司法机关也以“无先例可循”、“不属于受案范围”等借口慎吃第一支螃蟹。事实证明,我国以《条例》为主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亟需完善。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地公开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和民主施政,充分实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学者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或依申请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行政约束性。政府信息具有行政性,政府信息公开同样具有行政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和实施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约束,充分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行政约束性;

二是权利性。政府信息公开尽管具有行政性,但是,信息公开是以公民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为基础的,而不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效权利;

三是例外性。并不是所有的政府信息都是可以公开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政府信息是不可予以公开的。政府所掌握的很多信息是具有“秘密”等级的,这是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四是载体多样性。政府信息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一定的方式实质就是一定的载体的表现形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查询、阅览、复制。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系制度的完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而且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建设阳关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确立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如下。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政府信息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应有之义。政府统治是经由人民民意及授权而来,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是人民的让渡与授予。在我国,现在人民有权要求政府公开其运作过程,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以便公众了解行政权力的行使状况,为评价政府行为提供基本信息支持,让公众能充分发表言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直接影响政府决策,保证政府忠实执行民意。政府迈向“信息公开时代”,向民主、法治迈出扎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可以说,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民主政府、透明政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有利于促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政府信息公开能有效消除“民怨”,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控制者、使用者和发布者,政府掌握着主要信息传播渠道并基本垄断信息来源,公民很大程度上只能获得经过过滤和处理的信息。由于信息公开必然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或抵制,包括公开地反对和消极怠工式的反对。正是由于信息公开不够,公民不知情就会埋怨政府损坏他们的利益,在对政府不信任,只有让民众知情才能消除他们的“怨气”。

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还处于政策层面,信息公开程度不高,信息公开的随意性大,缺乏连续性,走形式主义问题比较严重。信息公开多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而不是以信息权利需求为主导,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想啥时候公开就啥时公开,行政部门掌握信息公开主动权,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政务信息公开的被动接受者。对于一些深度信息,或群众关心的信息公开,这也有利于促进公民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加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尤其反腐倡廉。如果把政府权力的行使由个别人、少数人知情变为多数人知情,就能规范行政行为,把腐败案件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唯此才能真正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善人民和政府的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稳定的内部环境。在信息时代,信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公信力的保障,关系到人们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府信息公开可以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信息的及时发布,缓解了人们的恐惧,消除了各种谣言,引导着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得大灾没有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凝聚社会力量团结一致,共度难关。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政府信息公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正在向开放的政府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总体上来看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一)效力等级较低,无法成为信息公开的基准法律规范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体系,是以条例为专门立法,以《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档案法》、《统计法》、《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为补充的体系。从立法效力角度分析,作为专门规制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的条例,仅是一部行政法规,与配套的法律所规定内容相矛盾时,不能发挥政府信息公开基准法律规范的作用。再者,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可以保证国务院有效地约束下级部门和政府,规制主体范围仅涉及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未能包括在内,无法对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等加以限制。因此,条例不能规制所有国家机关的信息公开行为,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制作用大打折扣,只能作为过渡性的法规。

(二)《保密法》等配套法律规定,限制了政府信息的公开

条例建立了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规定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按照《保密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但是1988年制定的《保密法》为核心的我国保密制度体系,为国家秘密的确定过于广泛,若按照其审查政府信息可能导致无事不秘密。当然,除了条例提到的《保密法》外,还有《档案法》、《国家安全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均是涉及到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由于,制定时间较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保密有余,公开不够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和保密原则之间关系不够协调,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与世界各国政务公开理念是一致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照的是,我国现行保密法和档案法规定的原则是“以不公开为原则,以公开为特例”。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得。

(三)豁免公开信息规范缺失,无法精准确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政府豁免公开的信息除了国家秘密之外,还有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国家秘密有《保密法》专门加以界定,而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目前却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加以界定,对商业秘密的规定仅散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我国也没有指定一部统一的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具体内涵,行政机关在信息公开实践中往往难以判断个人隐私的范围,申请人的知情权或者第三人的隐私权由此而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行政机关亦有可能以涉及他人个人隐私而作为借口而拒绝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使得个人隐私这个未能明确的法律概念成为行政机关堂而皇之规避义务的借口,对此政府的可操作性过大,从而造成有些政府部门常常以此项规定为由拒绝公开某项本应被公众所知的政府信息,同时这也阻碍了精准确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四)信息公开程序不具体,阻碍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切实获得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在现代法治国家,民主需要法治的规范和保障。因此,法律对公众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以规范是必要的,特别是相应而具体的法律程序制度是非常有必要建立的。否则,公众参与就难以有序、有效地进行。至少应在下述方面加强对公众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和保障:1.凡是相应法律、法规、规章所调整的事务具有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都应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范围、参与的途径和参与方式。2.通过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程序、方法,以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与公正性。

而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缺位,也为政府信息公开带来了一些缺憾,只有零星的行政程序散见于行政法律法规中。国外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性规定较为严密,主要有公民申请公开的程序、行政会议公开的程序,同时明确规定公众在其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行政和司法的途径来获得救济。在我国,即便是在有关于政府信息公开零散规定的法律中也鲜有信息公开的程序性规定,并且《条例》中行政程序过于粗犷,容易流于形式,同时在公民无法正常获取信息时也没有任何救济手段和途径,程序上的保障极其匮乏,而阻碍公众政府信息的获取。

(五)救济规则不完善,限制了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有权利就有救济。如果没有相应的司法救济作最终保障,个别行政机关肆意限制或剥夺行政相对人依法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行为就得不到纠正和遏制,公民也不能真正享受知情权。要使政府信息公开从纸面走向地面,从自律走向他律,必须依靠外部监督,特别是依靠行政诉讼来实现。

首先,条例将信息公开的主体扩大到行政主体之外的与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然而公共企事业单位若不履行公开信息的义务时,公民选择何种方式救济自己的权利就面临两难处境:若提起行政诉讼,公共企事业单位不具有行政诉讼被告的资格;若提起民事诉讼,公众就要承担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对公众十分不利。其次,何种诉讼救济方式确定之后,仍然面临着审判能否公开的问题。最后,涉及行政机关应主动向社会公开而未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公开案件,公众能否提起公益诉讼,我国相关诉讼法律尚未明确规定。

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一)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意识淡薄

姜明安教授曾指出,“政府信息公开至少要突破两个壁垒,一个是观念,一个是技术。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思想观念的障碍是最难突破,但有必须突破。”目前,官本位、特权思想依旧根深蒂固,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公务人员缺乏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意识,漠视公众的知情权,甚至把老百姓看成时政府的对立面。也有一些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利用自身的特权地位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寻租,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难以真正步入正轨。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是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瓶颈,可以说,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首先应是一种观念上的改革。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措施往往被视为一种政府办事制度,被看做是政府的一种职能,而不是一项义务,我国宪法和法律都没有对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进行明确规定,至今没有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也没有形成并实行全国统一的政务公开制度,这导致了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信息公开难以落到实处。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的进程。但是,公开条例只是行政法规,我们缺少一部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行政机关信息公开活动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所以,政府信息公开不能仅仅是地方性的政府规章,应该尽快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三)制度构造不够完善

政府信息公开缺乏缜密的制度设计,导致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政府信息公开与否、如何公开、公开的措施是否到位等完全依靠行政机关的内部自觉和自我约束来实施,缺少外部的监督和审查机制的制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保障更是极为匮乏,特别是政府机关如果拒绝提供信息,信息申请人没有获得相应的救济手段和救济途径。就举报这条救济途径来说,受理救济的职能部门是“信息公开办”但它同时享有组织信息公开的“执行”之权,集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求助于既是当事人,又是法官的信息公开办,其救济价值可想而知。

(四)缺少具体的保障措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程序较为陌生,时间经济成本可能都难以接受,所以这一规定相对来说对行政机关具有约束作用,但对普通公众来说操作性略微欠缺。

对行政机关的应当受到处分或者追究责任的情形缺少对“政府公布的信息不属实”的约束和制裁,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责任追究过于粗疏。

四、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对策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条例》的实施无疑是此项工程的良好开端,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绩效尚不尽人意,依法促进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实践中的困境,在考虑制度方面的因素,同时充分发挥《条例》的“倒逼”作用,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成为一个有效协调的体系。

(一)提高立法位阶,逐步拓展信息公开主体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两类主体,此外,教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公共交通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也制获取大量的社会公共信息,也负有信息公开的义务。

按照立法权限,行政法规不能给人大、法院、检察院设立公开信息的义务,实践中,地方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以及社区、村镇、企业等都在进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甚至于校务公开和医务公开,这表明信息公开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条例作为一个法规不能对这些方面的公开加以限制,而且在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时无法自动解决。着眼国家民主化进程的长远目标,经过逐步积累经验,在条件具备时,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实时制定国家机关信息公开法,不仅国家行政机关,基层行政机关应受到该法调整,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其信息公开行为也应受到该法的调整。

(二)细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信息公开的例外范围

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要是针对政府主动公开的范围以及依照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做了列举性规定。并且《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此处以“国家有关规定”作为限制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审查标准,存在着致使政府信息免除公开的范围无限扩大的危险。而且,政府信息及其繁多并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仅以正面列举的方式确定政府应当公开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极其有限性。

因此,建议借鉴国外一些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中的例外规则,即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原则性规范。根据该原则,细化《条例》第八条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形,一一分项列出,规定所列例外情形之外的政府信息,均属于被公众所知的信息范围。对例外情形的详尽论述,有助于《条例》的实际操作,避免行政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改变以往只以公开的信息是否对自己有利为考量标准来任意扩大免除公开的范围。

(三)理顺政府信息公开原则与保密原则的关系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在进行审查,是否可以公开,应当经相关部门确定。而我国现行保密法和档案法规定的原则是“以不公开为原则,以公开为特例”。

因此针对《保密法》、《公务员法》等法律对国家秘密的规定存在分类标准模糊,范围过于宽泛等问题,建议明确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对保密事项进行科学分类,以具体而明确的列举式立法加以规范。同时,对工作秘密的范围也以明确的列举式立法加以规定。对不列入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秘密,可以明确规定其范围:例如,与公众无关的机关内部人事规则或事务;行政机关决策过程中,机关之间或者机关内部在研、建议、讨论或者审议,一旦公开会影响决策过程或造成公众混乱的信息:与刑事执法有关,公开后会影响犯罪侦查、公诉、审判与执行刑罚,或者影响被告人公平受审判权利的信息;在特定情况下为执法目的而收集的信息等。

(四)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与协调

根据前述的分析,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法》的颁布实施,《保密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需尽快修改完善。对《保密法》的修改,除对国家秘密、工作秘密的范围作出明确、科学的界定以外,还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保密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从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出发,明确树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立法指导思想。其次,重新界定定密主体,规范定密程序。把国家秘密的定密主体界定为各级保密部门和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定密责任制,做到依法行使定密权。另外,可以考虑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保密委员会,由保密委员会依法裁决哪些事项属于国家秘密的范畴。再次,建立强制解密制度,产生国家秘密信息的单位在确定密级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保密期限和解密日期,强制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强制解密。审查后认为不需要在保密的即予解密。对有长于一般保密期限的特殊保密期限,限定最高年限,届时解密。另外,针对只定密不解密的情况,法律应明确规定解密的权限和程序。允许对定密解密有异议的个人和组织向有关机关提起诉讼。同时,对不按时解密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必要的法律责任。

(五)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救济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救济,是指当申请人认为其知情权或第三人认为其隐私权或商业秘密受到侵犯时,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提出申诉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所体现的是没有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的思想,使申请人与第三人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和其他权利。

特别是在政府信息公开中,要确立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即“基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考虑,当社会成员对行政过程中某些因素的不便形成合理信赖,并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行政主体不得变动上述因素或在变动上述因素后必须合理补偿社会成员的信赖损失。”目前,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支持。由于信息发布的主体是政府,一般情况下公众会自然地对其产生信任感,但是一旦出现政府公布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对公众的信赖利益必定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性。只有采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当公民因政府公开的信息产生了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则允许政府随意变更或收回撤销该文件,而应当对受到伤害且无过错的行政相对人给与相应的补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运用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更有利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遏制信息发布中的随意性,实现公众对政府信息形成的稳定期,形成建立公信政府的良好氛围。

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切实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来落实,要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扩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在言论、新闻、出版、监督等方面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反腐倡廉作用的法律法规,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形成有力的社会性监督机制。在制度设计上,要尽快启动全面的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能够为尽可能多的民众所利用,要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权利监督与权利救济机制。我们应结合我国行政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展开,最终实现阳光政府的宏伟目标。

(六)以电子政务为重点强化网络信息服务制度

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将政府所有拥的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价值利用;减少公众的信息查询申请和相应的成本负担:为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开辟了新的和更方便的渠道。政府网站被定位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一方面信息上网后,防止人为的干预,从而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由于行政审批的程序都是可观的,有利于行政监督,降低了不确定性。此外,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可以减少公众信息申请的费用,极大地降低了获取政府信息的成本。因此,除了使用传统渠道公开信息外,政府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全方位、多途径的实现政府信息的公开。除此之外,我们应继续建臵网络工程设施,为政府上网提供基础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便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便于提高行政公文的处理效率;建立便民网点服务站,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特别是为了尽量减少信息服务的不平衡,保障公众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到政府信息。

结语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既可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有效发展,也可以促进政府于公民之间的互动沟通,使政府得到公众广泛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政府的管理,对国家权力起到最有效的监督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事关整个政府的运作模式的根本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各方博弈,过程殊为艰巨。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完善整个法律制度体系;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尽快转变思想;还需要公众广泛,积极的参与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微.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J].探求,2010(3):38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65

[3]孟爱琴.完善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政策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81

[4]侯登华、张祎慧.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J].电子政务,2009(6):86

[5]史玉成.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法律适用,2009(2):28

[6]莫于川、林鸿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58

[7]张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1):225

[8]陈文.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9):75

[9]韩凤然、郝静.政府信息公开之配套法律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0(3):62

[10]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11]韦万祥.我国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实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117

[12]宋文杰.浅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公共治理为视角[J].经济与法,2010(8):248

[13]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63

篇5: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创新工作方式,落实工作责任,注重工作实效,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长期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密切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行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进一步巩固政务公开成果,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创新政务公开形式,突出政务公开重点,提高政务公开水平,有力促进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我镇政务公开情况作下简要汇报: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长效机制。县政府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打造阳光政府和建设法制政府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三到位”,形成了县、乡(镇)、部门三级联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任务分解到

内部的有关科室和人员,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网络体系。制定并落实了信息公开工作督办检查制度、监督员工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意见建议收集反馈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规范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操作运行,确保了公开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二)精心组织,加大信息清理和编制工作力度。为认真做好信息清理工作,县政府制定了《》,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按照《》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从清理2003年以来的政府信息入手,特别是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根据《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信息划为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一找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三类,然后按照统一的要求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并通过多种途径公开,一方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查询。

(三)坚持原则,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程序。我县的政务信息公开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依法公开的原则;坚持真实公正的原则;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检查有利监督的原则;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政府及政府机关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只要不属于不予公开的事项,都对外予以公开,力争做到信息公开的内容真实可信,办事的结果公正公平。

(四)创新方式,拓宽政府信息公开途径。政府信息公开的载体和途径,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政府信息公开效果的重要措施。我县除充分发挥传统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作用外,积极探索

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载体,努力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形式的多样化,确保取得实效。坚持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相结合,对需要在内部公开的,主要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及报栏、橱窗等形式进行公开;对需要向全社会公开与对内的,主要通过政务公开栏、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开。在公开实效上,坚持经常、动态、及时的原则,做到经常性工作长期公开,阶段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目前,全县建立政务大厅?个、制作政务公开栏?个,设立举报(意见征求)箱?个,在政府网站增加公示公告栏目与XX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一起承担着全县政务信息的对外宣传报道、公开工作任务。

(五)贴近群众,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坚持把基层和群众最关心、反应最强烈以及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滋生腐败的事项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加强了事权、财权、人事权以及运用行政权力办理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事项的公开,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动政府工作公开、透明。在事权上,坚持公开政府的重要决策事项和行政部门的审批全县、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权限,同事突出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的城市管理以及教育、医疗保障等行业领域和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教育收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热点问题的公开;在财权上,重点公开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财政预算、公开采购等财务收支等事项;在人事权上,重点公开了干部选拔任用事项,提高政府在人事管理上的透明度。近年来,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透明外,涉及机构人员编制、考核奖励、公务员录用、公推公选以及其他有关“人事

权”方面的事项,全部实行了公开,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收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篇6: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

够,因为它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无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所以还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要严格按部门预算制定的用款计划拨付资金,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则可以切断支出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渠道,减少他们共同谋利的机会。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运转仍不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分账户管理制度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运转不协调。我国现行政府各部门、单位实行的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政府各部门、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如果他们不恰当地膨胀各自的利益追求,就存在为争取集团利益而各自为政的可能性,从而很容易导致诸如政出多门、执法程序不统一、部门利益相冲突等一系列政府财务运转不协调的问题的出现。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国过去是将资金直接拨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至于预算单位是否按规定的预算执行,执行进度如何,只能在事后检查监督中才得以知晓,形成预算、执行两张皮,预算约束软化,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要求进入其中集中管理和核算,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收入一个口径,支出一个漏斗”。这显然有利于统一财权,消除政府各部门的局部利益干扰,正确协调好部门间利益关系,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了预算执行,有利于保证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一是在资金管理方式上,由原来将资金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为现在财政部门只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二是在资金支付方式上,由原来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财政国库中心根据审核后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实现了以预算指标控制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以用款计划控制资金拨付,真正做到了预算是什么,就执行什么,保证了预算与执行的一致,有利于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

(三)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的职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

我们知道,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地进行调整。现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过程中的权责。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制度完善、权责清晰。如法国对其中支出决策人、公共会计、财政监察专员等在有关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责任的执行和权力的实施。为了使我国政府行政运转协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明确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等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职权。

三、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仍不公正透明

预算编制过粗,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正。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便是预算编制的粗放,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和项目,不透明,造成了在编制预算时,政府各部门“乱请款、乱要价”,虚报预算的现象很严重。在编制预算时尽量报高点,然后让财政部门砍削。从而导致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

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政府财务收支活动不透明。由于原来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资金流转环节多,在途时间长,导致了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财政监督。一方面,收入不及时,退库不规范,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另一方面,支出不透明,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为“暗箱操作”、“权力行政”等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不公正。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细化预算编制,有利于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是以细化预算编制为基础的,它要求预算科目和预算编制都要规范化和细化,以利于每个预算单位编制详细的分月用款申请计划,国库部门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资金,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透明,资金分配公正。

篇7: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

1 当前我国政府微博的发展现状

1.1 政府微博开设情况调查——以新浪微博为例

随着微博在广大民众和各级党政机构的不断流行, 微博已成为民众和各级党政机构进行互动的一种新型交流方式。微博已经成为党政机构体察民情、汇集民智、疏通民意和聚拢民心的重要政务平台。截至2011年10月, 在新浪微博上已开通并认证政府机构共1300多个, 其中公安微博692个, 其他政府机构216个, 官员个人426个。这一数字还在快速的增长中。

1.2 政府微博在信息公开中发挥的作用

(1) 促进民意的表达。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可以更好的促进信息的传输和表达。政府微博增加了民众与政府交流方式和交流机会, 给予民众更多的话语权, 促进了民意的表达。

(2) 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

有了政府微博之后, 政府可以在微博上进行政务公开, 使得民众可以更好的监督政府, 督促政府更好的做好地方的经济、教育和卫生等事业发展工作, 进而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

1.3 政府微博在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政府微博的信息发布不及时。

由于微博信息的及时性和快速传播等特点, 民众一般希望通过政府微博及时了解政府的工作进展和政策制定情况。而某些政府微博在信息发布时存在时间滞后的现象, 引起广大微博用户不满。

(2) 部分政府微博所发布的内容单一、混乱, 信息量不足。

有的政府微博在开通后仅仅是对中央媒体或地方媒体相关报道的简单复制粘贴, 内容单一、混乱, 缺乏信息量。而普通民众感兴趣的诸如交通路况、医疗教育、财政预算等都难以在政府微博上看到。

(3) 部分政府微博缺乏与公民的互动。

政府微博自建立以来, 大量公民通过个人微博想政府微博在政策咨询、投诉建议时, 难以得到政府微博的及时回应。有的政府微博甚至沦为“虚假微博”, 既不答复民众所咨询的问题, 也没有及时发布各类政务信息, 严重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难以起到政府微博所应有的作用。

(4) 政府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由于微博具有信息传播快、时效性强等特征, 是突发事件快速传播的主要渠道。微博是突发事件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源渠道。而政府微博难以瞬间从海量微博中查找出突发事件的信息源, 有的突发事件发生于下班时间, 政府部门的值班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事件动态, 向有关部门了解信息, 使得政府微博在应对突然事件上显得无所适从, 难以把握舆论的传播动向。

2 进一步完善政府微博在信息公开中的作用

(1) 政府微博信息发布要及时, 便于公民及时了解政务信息。微博作为一种时效性非常强的媒介工具, 政府在使用微博时一定要将各类政策公告、出行信息、行业新闻等政务信息及时发布, 方便公民及时了解各类政务信息, 增加公民的知情权, 同时也能够促进公民对政府各项决议的监督, 促进政府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

(2) 政府微博所发布的内容要进行科学分类, 尽量扩大信息公开的领域, 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由于每个公民所关注的信息有所差异, 为了使政府微博信息能更好的为广大公民服务, 政府微博应对微博信息进行细目分类, 并尽可能的增加微博所发布的信息来源, 扩大信息公开的领域, 将原来在微博上不公开的信息也拓展渠道, 尽量在微博上发布。

(3) 政府微博要把握网络民意, 及时回应民众的心声。政府微博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方便群众建言献策、答复群众政策疑问以及投诉建议。作为政府与民众的新型交流方式, 合理高效的利用政府微博。政府应了解和把握好民众情绪。针对民众所关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了解民众的所需和所想, 与民众进行良性互动, 提高政府微博的影响力, 更有利于政府在第一时间了解民意, 把握公众对政府施政情况的反应并以此进行调整, 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

(4) 政府微博的运营操作要专业、科学, 即时妥善地应对各种新情况。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负责部门及时处理各类微博信息, 进行政府微博的信息发布、管理和答复, 将政府微博纳入政府的日常观众中, 并进行绩效考核。要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合理引导, 避免各类留言消息的四处传播。

3 结语

政府微博作为微博时代的最新产物, 对政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合理高效的利用政府微博, 可以使广大民众可以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抨击时弊、表达诉求和反腐倡廉等, 能够进一步增加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参考文献

[1]潘绅姝.我国政府微博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J].今传媒 (学术版) , 2011, (6) .

[2]杨芳.政府微博在实践中的作用与问题思考[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11, (3) .

[3]朱翔.政府微博发展现状及实施探讨[J].决策与信息, 2011, (6) .

上一篇:管理不当检讨下一篇:工地外包施工队伍进入施工现场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