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理论层面分析

2022-09-10

一、国际上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践

上世纪80年代频发的化学危险品泄露事故使美国工人和工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向政府抗议,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何种危险的化学品排放过量的环境下, 直至1984年8月的博帕尔有毒烟雾过量排放造成的2000多人死亡, 数万人受伤的大灾难促成了议会《紧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案》的通过, 该项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如实公布有毒化学品的使用和排放情况, 并向国家环境保护局作出有毒化学品释放情况的年度报告。这项法案逐渐使信息公开越过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的范围, 延伸了信息公开的内容, 刺激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发展。此外, 《信息自由法案》中关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几乎不做任何限制, 公民可以要求政府提供任何信息, 政府没有正当理由, 不得拒绝公民的要求, 并将复议和审查作为对公民不服政府决定的救济途径。

欧盟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实践中也为各国树立了典范, 欧盟坚守的从属性政策使得欧盟更加注重在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立法, 欧盟通过90/313/EEC指令和2003/4/EC指令两个指令与《奥胡斯公约》逐步确立了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权, 这两个指令和一个公约开启了欧盟环境信息公开的新纪元。

二、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合法性分析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修订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环保部门监督和促进本地区的情节生产工作, 以减少能耗, 提高能源使用率,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公开环境政策法规信息、环境工程或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环境质量状况信息以及环保活动等信息, 并在《办法 (试行) 》十一条列举出环保部门必须公开的17项具体的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办法 (试行) 》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依职权主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这一系列的法律法案的颁布施行表明了政府为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公众参与的决心与努力, 使得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化的道路能够愈加宽广, 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路径。

三、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合理性分析

(一) 基于公民环境权的维护的需求

环境资源因其不可分性和流动性使其不能被一个或数个国家独享。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公共信托理论”“环境公共财产论”就表明环境资源是共有的, 属于一项集体性权利。既然环境资源属于共有, 那么人们就有权利保护这项权利不受侵犯, 公民理所应当有使自己生活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下的权利。环境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 环境因素的共通性极强。环境损害不是单单惩罚污染者就足够, 而且惩罚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需要的是洁净安全的环境。污染之后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修复环境, 但是, 污染者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亦有可能是无法修复的。同样, 环境损害造成的后果影响的往往不是某一特定地区的人, 而是可能波及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能够感知的一切人和物, 由此可知, 工业化进程背后的环境污染涵盖的直径亦是很大的。当公民的环境权利面临威胁的时候, 公民有权运用手中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环境信息是公民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的前提条件。

(二) 公民知情权的体现, 提高公民参与的热情

公众需要了解环境政策法规信息、环境管理机构信息、环境状态信息、环境生活信息等环保相关的信息, 这也是公民环境知情权的体现。公众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最终承担者, 有必要知道自己处在何种环境质量状况下, 有权利平等的参与环境保护、环境决策事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方兴未艾, 公众自发组成环保团体参与环保活动, 寻求机会参与政府环境事务。环境问题上的利益冲突是多层面、多方位的, 政府单方面作出的决策不免会出现失误, 造成各方利益冲突的矛盾加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决策可以有效的调和各方利益, 集中公众的智慧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环保不是政府制定政策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广大公众的切身参与, 践行环保理念, 政府公开环境信息, 将公众参与纳入政府环境事务之中, 也有利于获得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 只有公众认同政府的政策, 公众才会去践行。

(三) 服务型政府理念践行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众, 权力的运用自然是要服务于公众的利益需求。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的对象是全国公民。政府公开环境信息不是政府的一项权力, 而是切实的作为服务公众的一项义务。政府的一切行为需要对人民负责, 在环境信息公开的过程中, 公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或是关注什么样的信息, 政府在能力范围内都要满足, 这也是对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践行。

摘要:世界各国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我国也在21世纪初加入了这一行列, 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理论和实践的前进虽然很曲折, 但是总的势头是好的。本文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分析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践经验, 并深入探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我国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 史玉成.环境法的理念更新与制度重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

[2] 陈廷辉.环境政策型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9.

[3] 张震.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9.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优化家风建设探析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