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

2022-09-11

2008年颁布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拉开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的大幕。《条例》的颁布和实施, 对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建设阳光政府,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①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欠缺, 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 地方政府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及本部门特点, 进行信息公开建设。在信息公开建设的方式和内容上, 各个地方政府屡有创新。首先, 各地政府在《条例》的指导下, 依据本地情况和部门特点, 制定相关信息公开内容和公开范围。其次, 成立信息公开领导小组, 并配有专职工作人员。第三,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 建设成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大厅和政府门户网站;同时设立新闻发言人、开通政府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如果能够很好利用这些渠道, 及时准确公开相关信息, 我国的信息公开建设就会迅速走向正轨。

遗憾的是, 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仅仅是一种摆设。有些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建设是“硬件”一流, “软件”二流。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微博和政务网站更新速度慢, 信息相关度较低。而在一些政务信息公开大厅, 虽然人员配备和设施配套都相对比较完整, 但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可供查询。有些地方的新闻发言人都是临时兼职, 几乎没有发布过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的把信息公开当成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做, 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很多地方的信息公开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做的一种表面文章。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信息公开建设不仅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的进程, 也不利于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的建设。

二、信息公开内容和种类有所增加, 但广度和深度不足

地方政府不仅掌握着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信息, 同时还是一个地区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管理者。随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 各地在进行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上较之前都有很大的增加和扩展。一些之前没有公开过的信息, 通过网站或者政务大厅得以向社会大众公开。虽然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种类不断增加, 但还是难以满足社会组织和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在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 每一项的信息公开都会引起民众极高的关注。同时, 一些信息敏感度非常高, 一旦公布, 就有可能引起社会混乱。为此, 政府在公布这类信息时, 总是会有所筛选。一些信息公开存在着成绩公开, 问题不公开;结果公开, 过程不公开;整体公开, 细节不公开等问题。另外,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自己的神秘性和权威性, 也刻意保留一些重要信息。信息公开内容的深度肤浅, 难以到达社会大众的需求。碎片化的信息丧失了其价值。

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建设上, 过于注重政府主体考量, 忽视民众本身诉求。信息公开多从政府角度进行, 信息公开的范围较小。一些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内容上, 缺乏与民众互动, 公开的不是民众最需要、最想要的信息。地方政府在处理一些难以界定的信息时, 往往倾向于将其保留, 不对外公开。地方政府这种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选择公开, 缺乏广度和深度, 使得政府信息公开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信息公开缺乏有效监督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建设, 提高信息公开质量, 2008年通过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相关责任人在对信息公开进行考核评议过程中, 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信息公开考核评议走过场, 搞形式主义。除此之外, 在进行信息公开评议、审核的过程中, 由于大量的工作人员并非专业人士, 再加上信息公开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行为, 这就导致信息公开的监督缺乏专业性, 从而也就使得体制内对信息公开的监督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

与此同时, 为了摆脱之前政府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行政弊端, 《条例》中提到要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社会评议。但是在实际的运行操作过程中, 社会评议这一社会监督形式逐渐被边缘化。很多地方政府信息监督的权利依然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中。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的思维观念落后, 政府还没有从传统的统治型和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 信息公开没有规范可行的评议指标和实施标准。虽然《条例》中涉及社会评议的内容以及举报方式, 但是没有就具体的社会评议实施流程、具体落实方式以及评议范围和标准做出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社会评议有名无实。

社会评议的边缘化使得信息公开的社会监督流于形式, 而政府自身的评议和监督又难于做到公正、客观。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不健全, 再加上思维观念难以一时转变, 使得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监督出现了异化。

四、信息技术水平低, 数据利用能力差

大数据时代, 信息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地方政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还处在低级阶段。虽然各地方政府在信息设施建设和维护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设施的利用率十分低下, 无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很多地区虽然成立了信息公开领导小组, 在信息技术和设施建设上也有所成就, 但利用效率和效果却不尽人意。在调查走访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公众对政府的网站和信息公开的平台不知情。一些社会公众还停留在过去的信息公开栏上获取信息。大量的数据信息虽然公布在各种电子网站和平台上, 但点击率和访问量却很少。进一步制约了政府信息公开。

同时, 政府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限制了信息公开的发展。各地方政府的信息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 他们对于信息公开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无法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与新媒体的关系”。②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他们无法利用先进的信息设备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和处理。在很多县一级的地方政府, 信息技术人员更加缺乏。大量的数据信息不能充分释放价值, 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也无法发挥其效用。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将成为社会公众和组织获取全面、准确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政府越来越依赖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打破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封闭状态, 信息将在各部门快速流通, 这将极大提高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能力, 进而提升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 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核心, 充分释放数据能量, 调动社会力量, 利用大数据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的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因此, 各地政府应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公开, 把相关政策和制度落实到实处,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常态化和科学化。

摘要:我国信息公开建设还处在萌芽阶段, 相关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地方政府作为具体政策的执行者,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最直接的管理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这一角色决定了它掌握着和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思想观念还难以一时转变, 使得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理论与探索, 2008 (6) .

[2] 朱红灿等.信息鸿沟视野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复杂性分析与启示[J].理论与探索, 2010 (9) .

[3] 桑英.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策略[J].调查与研究, 2014.1.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探究下一篇:如何把教与学接合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