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阐述

2022-12-2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6年公布了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可以看出互联网, 尤其是新媒体已经成为公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互联网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 成为21世纪政府信息工作的新载体。

新媒体承载了无数公民的政治意愿和期望。从政府、媒体和公民层面出发, 理清三者间的关系, 尤其是借助新媒体实现的政府信息传播, 对维系社会稳定, 实现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2]。

随着以“三端一微”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与深入普及, 社会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变的特征,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与问题, 政府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为更好的履行政府职能, 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良性管理, 中国政府逐渐从统治型向服务型政府过渡。随着参与式民主的兴起, 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发展民主政治、弘扬民主精神和推动民众参与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出现为公民参与和政府信息披露提供重要平台。在探究政府良性管理构建的过程中, 如何通过新媒体创建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对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及维护各方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3]。

一、新媒体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

信息公开的研究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检索相关论文和期刊, 我国政府信息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论建设和法制保障几个阶段。公民政治诉求和期望的增加, 辅以新媒体的涌现, 出现了网络问政, 处理好二者间关系有助于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学者卢琳在《走出我国信息公开的困境》中, 从微观和宏观对政府信息及信息公开作了界定;学者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介绍外国信息公开的建设历程。

20世纪中后期, 邓小平为创刊两周年的《经济参考报》题词写道:“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 意味着信息资源开始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1987年10月, 十三大报告也提出“提高领导机关的开放程度, 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 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2004年3月, 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将透明行政与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助推器;直至2007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 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美国和瑞士在信息研究与实践方面较为领先。美国在20世纪中期, 陆续颁布了《行政程序法》和《信息自由法》等多部法律, 并开通“第一政府网站”, 实现了政府信息与外界的连接;瑞士实行信息公开早于其他国家, 瑞士出台了《出版自由法》等法律, 成为后来许多国家研究信息公开的重要借鉴[4]。

从当前对新媒体或互联网的研究来看, 学界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新媒体的技术开发以及新媒体对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作用等。本文将新媒体、政府信息工作、公民权利与社会稳定发展相结合, 分析新媒体对政府信息工作所发挥的作用, 这对政府利用新媒体履行职能,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从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传播特征以及对信息影响等方面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困难与积极作用。希望通过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工作为实现政府职能优化创造条件, 进一步实现新媒体、政府信息工作与公民权利三者间的融合与统一。

二、新媒体时代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一) 新媒体的含义、特征及表现方式

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在传播效果、受众范围以及传播的复杂程度上都有了飞速的提升, 而在传播途径上则有了全新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 新媒体作为全新的信息传播形态,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媒体的特征、表现方式及其产生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传播方式的革新。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 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进行信息的传递, 表现为信息被传播者的既定化处理。虽然受众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所要接纳的信息并通过诸如热线、邮箱等途经进行反馈, 但整体的传播过程表现为受众的被动接受和单线传播。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微博、数字图书馆、互联网论坛和移动QQ等传播工具迅速打开了受众对世界范围内信息的渴求。点对面、面对面等新的传播方式加速了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的速度, 受众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的角色, 可以在多维的传播平台中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定制。 (2) 受众范围的扩大。传统媒体的受众, 虽然可以相互选择对媒介的接触, 但是就整体受众情况来说仍然显出单一的特征。传统媒体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进行跨境传播。但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到来, 基于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 信息也逐步实现了无边界和无国境的传播。由地方受众扩大到国内受众, 再扩大到国际受众, 小众传播也逐渐演变为大众传播。 (3) 社群化的形成和传播效应放大。传统媒体的受众从信息来源、反馈渠道、交互性上表现为单一形式, 难以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中形成信息流和社群化。而在新媒体环境中, 基于交互性传播特质的传播平台, 让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可以就某一特定的问题形成信息圈, 形成特定信息的融合与传播。 (4) 信息的碎片化堆积。基于虚拟传播平台, 受众可以无限制、无限时的在传播工具上发布信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受众对信息需求的扩大, 出现了诸如论坛、贴吧、直播等平台, 一改受众过去被传播者和信息支配的地位。

(二) 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信息公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同于信息的封闭, 要求政府就关系到重大事项和决策的信息进行公开。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信息公开机制构建的意义彰显出多重性, 不仅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也使得政府得以稳定运转, 政府信息得以发挥。

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如下:权利原则。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原则, 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把维护权利的价值放在首位。公开原则。公开原则要求各级政府紧紧围绕条例, 客观地、平等地对政府政务信息进行社会公开, 实现责任政府建设。同时, 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 对涉及国家机密、他人私人信息等不宜公开的, 要加以保密, 并对提出公开申请者作出说明。平等原则。强调平等和对等。《人权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平等就是人人能拥有相同的权利”。平等原则要求各级政府, 落实平等程序原则, 对应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保障人人都有权享有, 人人都有权知晓。便民原则。“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便民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在构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过程中, 不拘泥于形式, 要方便百姓, 为百姓考虑, 这也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途经。免费自由使用原则。包括政府机关不能根据信息本身的价值收费以及信息的自由使用。信息的自由使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信息的流动率与使用率,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小结

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如何衡量服务型政府的工作绩效是构建过程需要界定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和谐社会所需的重要价值理念, 更是在转变政府执政方式和职能过程中所创新的政府工作模式。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也间接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气息。传统社会, 公民从政府获取的信息极为有效, 加上政治参与渠道的局限, 公民表现出“有想法却无处倾诉”的状况。网络参政的到来, 为公民参与政治找到新的突破口。一方面实现了公民权利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更加全面的转变;另一方面, 新媒体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参政、信息传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难题[1]。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信息,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 王敬波.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共利益衡量[J].中国社会科学, 2014, (9) :105-124.

[2] 鲁远, 徐杰, 董利华, 廖丽琴.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探讨[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党报, 2013, 11 (6) :48-50.

[3] 沈娟.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23) :263-264.

[4] 江必新, 李广宇.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若干问题探讨[J].政治与法律, 2009, (3) :12-27.

上一篇: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下一篇: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