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

2024-05-05

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精选14篇)

篇1: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即: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全等”符号: 读作“全等于”

Ⅱ.导入新课

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ADBADAECBC甲EF乙DB丙C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 ≌△DEF,△ABC≌,△ABC≌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COADB

[例2]如图,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ABDEC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例3]已知如图△ABC≌△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AEOBCD

Ⅲ.课堂练习

(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DABD对应边、对应角

BCAoOADBDBCDACACDB

ACD

CDA

(2)如图,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已知:A43,B30,求ADC的大小。

Ⅳ.课时小结

Ⅴ.作业

1.教材:第四页习题:第1题,第2题 2.《创新设计》

ADEBC

篇2: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篇3:全等三角形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 全等三角形要突出“对应”

在全等三角形中,快速准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是解决全等三角形相关问题的关键,可从三方面入手.

1. 从全等三角形几何语言书写规则入手. 全等三角形用几何语言表示时,通常要求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书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依据书写规则,对应位置的字母就是对应顶点的字母,对应位置两个字母所表示的线段就是对应线段.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这样规范地书写几何语言,而且要让学生能从几何语言中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例1已知△ABD≌△CDB,若AB = 4,AD = 5,BD = 6,∠ABD = 30°,则CB =_____,CD =_____,∠CDB=_____.

分析依据全等三角形几何语言书写规则,△ABD中A,B,D的对应顶点分别为C,D,B,边AB的对应边是CD,边AD对应边是CB,边BD的对应边是DB,∠ABD的对应角是∠CDB,解答自然就解决了.

2. 直观观察法. 依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可以得出以下直观判断方法,判断对应顶点、对应角的方法: ( 1) 一对最小的角是对应角,一对最大的角是对应角; ( 2)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3) 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 4) 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对应角的顶点即为对应顶点. 判定对应边的方法为: ( 1) 一对最短的边是对应边,一对最长的边是对应边;( 2) 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 3) 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3. 图形变换法. 全等图形都是通过平移、翻折或旋转变换而得到的,全等三角形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依据图形,找出两全等三角形是通过什么变换而得到的,自然就可以快速准确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了. 现以下面三幅图为例说说变换法找对应.

图( 1) 是将△ABC沿AF向下平移而得到△DEF,所以顶点A的对应点是D,顶点B的对应点E,顶点C的对应点是F. 图 ( 2) 是△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BAD而得到△ADE,所以顶点A的对应点是A,顶点B的对应点是D,顶点C的对应点是E. 图( 3) 是将△ABC先左右翻折,再向左平移一定的距离而得到△DFE,所以顶点A的对应点是D,顶点B的对应点是F,顶点C的对应点是E. 有了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自然就知道了. 理解了全等三角形是怎样变换而来的,我们就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了.

策略二: “学”会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间接条件以及如何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

所谓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就是: 给出的已知条件正好是两三角形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直接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 而间接条件是指: 给出的已知条件不是两三角形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而是要通过一步、两步或多步推理,转而得到两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或对应角相等的条件. 间接条件可通过推理转化为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通过下面例题来区分直接条件与间接条件.

例2如图,∠A = ∠B,∠1 =∠2,EA = EB.

证明: △EAC≌△EBD.

其中∠A = ∠B,EA = EB就是要证两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所以是直接条 件; 而∠1,∠2并不是△EAC和△EBD的内角,所以∠1 = ∠2不是直接条件,而是间接条件,但可以通过一步简单推理: 因为∠1 = ∠2,所以∠1 + ∠BEC = ∠2 + ∠BEC,所以∠AEC = ∠BED. 将∠1 =∠2这个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AEC = ∠BED.

在间接条件中,可将间接条件分为简单间接条件和复杂间接条件. 所谓简单间接条件就是跟直接条件联系紧密,往往可通过一步或两步简单推理就能转化为直接条件. 在证三角形全等中,常见的简单间接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角平分线,角平分线这一间接条件可推导出一对对应角相等

例3已知: 如图,OA平分∠BOC,OB = OC. 求证: AB = AC.

分析因为OA平分∠BOC,所以∠BOA = ∠COA,将角平分线这一间接条件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

2. 中点( 中线)

例4如图,O是AB的中点,∠A = ∠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

分析因为O是AB的中点,所以OA = OB,将O是AB的中点这一间接条件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

3. 垂直

例5如图,AC⊥AB,BD⊥AB,CE⊥DE,CE = DE. 求证: AC + BD= AB.

分析AC⊥AB,BD⊥AB,可以轻松推导出∠A = ∠B. 将垂直这一间接条件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补角) 相等

例6如图,∠ABC = 90°,AB = BC,D为AC上一点,分别过A,C作B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 求证: EF + AE = CF.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因为∠ABC = 90°,CF⊥BD,所以∠ABE + ∠CBE = 90°,∠BCF + ∠CBE = 90°,所以∠ABE =∠BCF.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补角) 相等这一间接条件需要我们去发现,并能熟练的将其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

5. 共一部分角

例7如图,已知∠BAD = ∠EAC,AB =AE,AC = AD,求证: △ABC≌△ADE.

分析∠BAD和∠EAC并不是△ABC和△ADE的内角,所以不能直接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但仔细观察一下,∠DAC是两三角形内角∠BAC和∠DAE的公共部分,分别将∠BAD和∠EAC加上∠DAC正好转化为两三角形的内角. 因为∠BAD = ∠EAC,所以∠BAD + ∠DAC = ∠EAC + ∠DAC,即: ∠BAC = ∠DAE. 共一部分角这一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是每名同学必须学会的,解题时常常会遇到.

6. 共一部分边

例8如图,点C,F在AD上,且AF =DC,∠B = ∠E,∠A = ∠D,你能证明AB =DE吗?

分析已知条件中AF与DC显然不是△ABC与△DEF的边,所以AF = DC是间接条件,不能直接运用,观察不难发现FC是线段AF与DC的公共部分,分别将AF和DC减去FC就能得到直接条件AC = DF. 共一部分边这一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也是每名同学必须学会的,解题时常常会遇到.

7. 两线平行

例9已知: 如图,点E,F在CD上,且CE = DF,AE = BF,AE∥BF.

1求证: △AEC≌△BFD;

2你还能证得其他新的结论吗?

分析AE∥BF跟三角形全等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是间接条件,因为AE∥BF,所以∠AEC = ∠BFD,很快将平行转化为了对应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的三个性质中“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用得比较多,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三角形全等中用得比较少.

复杂间接条件指的是与要证的全等三角形没有直接联系,而与其他全等三角形有关,通过证明其他三角形全等,再依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转化为要证的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

策略三: “做”好三角形全等的基本图形的研究与隐含条件挖掘

由于全等三角形都是通过平移、翻折或旋转变换而得到的,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和基本图形,对我们解题是大有裨益的. 尤其要让学生理解基本图形( 图形很多,有代表性的为基本图形) 中隐含的条件. 这些隐含条件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 共边型全等三角形

共边型全等三角形有两个基本图形,如图 ( 1) 、图( 2) ,图( 1) 是将△ABC左右翻折而得到,两三角形在公共边BC的同一侧,图( 2) 是将

△ABC旋转后再平移而得到,两三角形在公共边AC的两侧,无论是图( 1) 还是图( 2) ,共边型全等三角形隐含的条件是公共边相等. 即图( 1) 中BC = BC,图( 2) 中AC = AC.

2. 共一部分边型全等三角形

共一部分 边型全等三角形主要也是两个基本图形,图( 3) 是分离型,给出的已知条件往往是CE = FB,我们一定要快速推导出EF = BC; 图( 4) 是重叠型,给出的已知条件往往是AE = CF,我们也要快速推导出AF = CE. 这些隐含条件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3. 共角型全等三角形

如图( 5) 就是共角型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AEC可由△AFB翻折得到,共角型全等三角形隐含的条件是∠A = ∠A.

4. 共一部分角型全等三角形

共一部分角型全等三角形主要也有两个基本图形,部分重叠型 ( 如图( 6) ) 和分离型( 如图( 7) ) ,在图( 6)中,有两种给已知条件的方式,一是已知∠BAD = ∠EAC,我们要快 速推出∠BAC = ∠EAD; 二是反过来已知∠BAC = ∠EAD,我们也能快速推出∠BAD = ∠EAC. 对于图( 7) 我们也有类似的结论.

5. 对顶角型全等三角形

对顶角型全等三角形是比较简单的,隐含的条 件就是对 顶角相等,即∠AOB = ∠COD.

篇4:怎么教学生“全等三角形”

下面本人说说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实物展示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实物,摆脱了抽象性,克服了难理解的弱点,从而更容易使学生记住该公理、定义或定理,更容易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公理、定义或定理。在解题时,更容易从已知入手,发现题中角与角、边与边等之间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钥匙,进一步解决问题。那么怎样制作实物三角形呢?现在不管有多偏僻的农村学校,硬纸是很容易找到的,彩色粉笔也很容易买到。教师每天把当天所讲的有关三角形都按照图形的原形扩大10倍在硬纸上画出来,然后再剪下来,并把不同的三角形涂上不同的颜色。特别是当两个三角形有一部分重合时,教师更要这么做,否则学生就明白不了。如:本人在讲解下面这个练习题时,事先就按上述方法做了准备工作。

已知:如图,AB=AC,点E、点F分别是AC、AB的中点,求证:BE=CF.从原图上看,这两个三角形重合了, 很多学生明白不了为什么BE与CF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边?

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什么可以通过“SAS”来证明。因本人做出了两个不同颜色的全等三角形,并把它们按照图形重叠了。在讲解时,本人反复展开与重叠,并边展开边指出相等的两组边,相等的两个角(即重叠的角)。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从此以后,学生在解题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很清楚了。

二、教师每天上课前要细研教材

教师坚持每天上课前细研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彻底弄清楚弄明白。本节课所讲的三角形全等的重点在哪?难点在哪?教师在课堂怎么抓重点,对于难点,教师应怎么讲解,学生才懂,教师都应铭记在心,还应写在备课本上。教师在讲解每个定义与定理时,要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能背下来。教师经常抽查学生背诵情况。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的三角形全等一共有5个定理,其中普通三角形有4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

即:①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常简写成“边角边”或“SAS”。②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常简写成“角边角”或“ASA”。③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常简写成“角角边”或“AAS”。④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常简写成“边边边”或“SSS”。⑤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通常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三、怎样教学生解题

教师在教完普通三角形全等时,归纳得出:无论证明哪两个普通三角形全等,必须要有三个条件成立。其中至少有一个条件是一组对应边相等,否则这两个普通三角形不会全等,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相等的条件,这样便于发现已知条件,便于找到缺少的条件,从而证明缺少的条件,当三个条件都有了,然后才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已经知道哪些条件了,还缺少哪些条件就可以运用哪个定理来证明。同时特别指出,所缺的条件必须要通过证明成立才成立,不要说看起来像就成立,不要想当然。在选择哪个定理来证明时,要选择最简单的,不要走弯路。另外应特别强调“HL”定理只适合直角三角形,在运用“HL”定理时,前面必须指出在Rt△什么与Rt△什么中,如:在Rt△ABC与Rt△DEF中,然后,才可以运用“HL”定理来证明。

四、要教会学生识别角与边的所属

有很多学生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随随便便把一组角相等或一组线段相等,当作三角形全等的直接条件,常常犯错。例如:已知: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AC//FD,∠A=∠D,BF=EC,求证:△ABC≌△DEF

题目中的BF不属于△ABC的边,EC也不属于△DEF的边,所以BF=EC不能作为△ABC≌△DEF的直接条件,但很多学生常把它作为直接条件来解题, 那没说的就错了。我们只能由BF=EC得到BF+FC=EC+FC,即BC=EF,然后把BC=EF作为△ABC ≌ △DEF的直接条件才可以。

本人教初中数学20多年,常用上面的方法来教学生三角形全等,效果还可以。

篇5: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

主备人: 9月23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自主探究

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⑵ 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探索练习:(动手操作):

已知线段a,c(a

1、按步骤作图: a c ① 作∠MCN=∠=90°,② 在射线 CM上截取线段CB=a,③以B 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④连结AB

2、与同桌重叠比较,是否重合?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斜边与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二、尝试应用:

(例题)如图,B、E、F、C在同一直线上,AF⊥BC于F,DE⊥BC于E,AB=DC,BE=CF,你认为AB平行于CD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理由:∵ AF⊥BC,DE⊥BC(已知)

∴ ∠AFB=∠DEC= °(垂直的定义)

在Rt△ 和Rt△ 中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

2、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3、如图,广场上有两根旗杆,已知太阳光线AB与DE是平行的,经过测量这两根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是一样长的,那么这两根旗杆高度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补偿提高:如图,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1)若AC//DB,且AC=DB,则△ACE≌△BDF,根据(2)若AC//DB,且AE=BF,则△ACE≌△BDF,根据(3)若AE=BF,且CE=DF,则△ACE≌△BDF,根据

(4)若AC=BD,AE=BF,CE=DF。则△ACE≌△BDF,根据(5)若AC=BD,CE=DF(或AE=BF),则△ACE≌△BDF,根据

四、课时小结

至今,我们一共学习了6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思考一下它们的适用范围?

五、当堂达标

如图,AC=AD,∠C,∠D是直角,你能说明BC与BD相等吗?

A

六、作业

A组课本习题12.

1、2题,同步自我尝试; B组同步自我尝试和开放性作业; C组同步开放性作业和拓展性学习

七、课后反思

C B

篇6: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一、 教材选择

“全等三角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关系的引言课,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反思。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而人教版将其建立在已学内容“图形的变化”基础上,加强与前面的知识点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学案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通过折叠、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节课我本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学案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总结出概念。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抓住课堂45分钟,突出效率教学。在B组练习中,我让学生尝试使用数学推理的格式,使学生熟悉这种推理方法。

其次,我在结尾总结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自学概念与特征---练习与小结---变式练习---应用数学,我创造性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生掌握了全等图形定义和特征后,增添了书上没有的常见图形练习,也为全等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再通过探究实践,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鼓作气,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本节课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已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中让学生自己看书得到全等的特征,没有调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少。

篇7: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涪阳中学:张长城

一、教学细节方面

1、在字体大小上,以前自己亲手制作的几何图形在字母大小的表示很小,学生看起来肯定是比较吃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阅读与理解。

2、在概念关键字上,比如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等;上课的时候学生是直接给出,没有对概念的中关键词“形状”、“大小”加以强调,在课上学生是用声音重和慢来突出关键词“形状”、“大小”,并追问:“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图形关键是看这两个图形的什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

二、课后反思

1、在上全等三角形这节课中,全等指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直接给出两个图形,这样学生对全等图形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很模糊,而逐步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全等图形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在基本概念分析透彻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2、拿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纸片,当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独立的时候,让学生找它们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如果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摆放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时在课堂上呈现两个全等三角形摆放成“蝴蝶型”、“Z字型”等,让学生感受,进行分析;在最后增加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练习。

3、练习部分的内容在课堂的时间上一般是后半部分,练习部分的题目设计上我认为最好的是既能将各个练习之间内在的关系挖掘出来,给学生呈现内在的美与气质,更需要将有气质的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为学习服务。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角形全等判定(SSS)课后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边边边公理,是判定方法研究的第一课时,本课在教学时有三个难点:1.体会有一组量、两组量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三组量对应相等的各种情况的分类;3.利用“边边边”判定全等推理的书写格式;

有学生前置学习的优势,难点1的突破还是可以很快进行的,但是反例的列举还是略显单薄。难点2是学生分类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可以预料: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分成四类:三条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个角,但是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中,由于相互位置的不同学生不能更加细致地分类,不能进一步把两边一角分为两边及其它们的夹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不能把两角一边进一步分为两角及其夹边、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从课上的实施看,四种情况的分类基本做得比较好,进一步的分类有教者强加的影子,课后细想,进一步的分类,本课也可以不再进行,可以到下一课再细化。理由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必要每一次的新知引进都要一步到位,况且本课要处理的问题还是挺多的,课堂教学要有所侧重。难点3的处理不较好,间接条件要推理到直接条件(如例1中由AD是中线,证得BD=CD),这在写两个三角形中的前面就要做好书写说明;直接条件直接写(如例1中AB=AC);隐含条件要挖掘(如例1中,公共边AD=AD)。

从本课的教学情况看,学生的前置学习还需指导,学生对课本上探究2的操作比较粗糙,课堂上需要教者认真示范引领,传给学生的不只是尺规作图的方法,更是严谨认真的精神;课堂容量的把握要一有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开放型填空题和四个解答证明题,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充分的,四个证明题也是有学生上黑板板演的,多数同学是能够全部完成,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同学没有来得及,作一个角等于以知角的教学还不很充分,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要真正得到保证。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AAS)

课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的,本人认为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是:

1、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发现ASA和AAS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数学学习不再单调枯燥,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注入。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由于是在游戏中学到新知识,学生乐于学,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的观念,提高学习兴趣。这种从形象到抽象,一般到特殊的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符合课改的要求。在传统教材中《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是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后,另外,教师利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因为《尺规作图》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新教材却把《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前,显然不适合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通过实验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困境,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

3、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空间,初步感知了ASA,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课改中所倡导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实践,我发现小组活动有如下的优点:

1.小组活动课从课桌椅的布置和学生的座位安排来看,改变传统的“教师高 高在上,学生唯唯诺诺”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同学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同学感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让师生在较随和的气氛中传授和接受知识。

2.有利于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集体智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家都参与,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在学生交流中寻求帮助,既坚持自己观点、又听取别人建议。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这对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大有益处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及解决办法: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具有上述的许多优点,同时也客观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成了主角,困难学生成了配角,这可能导致小组成员间不团结,困难学生渐渐产生自卑感,导致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大,加剧了两极分化;也可能出现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好学生怕该小组的名次落后,往往抢答,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本人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2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

课后反思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然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且这两边的夹角为45度的三角形,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 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公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篇8: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以下几点。

1.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 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 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不仅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更能使学生体会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知识不难, 难点在于教师通过设计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 并给学生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运用方法, 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比较多, 但它们之间有联系, 本节课设计的是先把定理都讲了, 然后再做练习。本节知识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立体几何的证明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理解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 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 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 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 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是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这次课堂里我作为知识的引导者,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并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识。

导入平移的概念、三角形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旧知识有一个具体的回忆, 即“四基”中的基本知识的回忆。并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验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

2. 探索新知识。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然后问学生怎么画一个与这个三角形相等的三角形? (学生学过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现在让学生动手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 那么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多少条件呢?让学生分类讨论。) 老师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对学生的探索进行鼓励。然后和学生共同归纳出三角形全等可能的条件: (1) 只有一个条件相等时 (一个角或一个边) 。 (2) 有两个条件相等 (两边, 两角或一边一角) 。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以上两组学生所画的图形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当只有一个或两个条件相等时,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 然后讨论有三个条件相等的情况 (边边边, 角角角, 角角边, 角边角, 边边角和边角边。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 老师给出一定的条件) 。 (1) 画出三边长为4cm、5cm、6cm的三角形, 能画几个? (2) 画出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 能画几个? (3) 画出两边为4cm、5cm, 夹角为60°的三角形, 能画几个? (4) 画出两个角分别为60°, 70°和两角所加的边为4cm的三角形, 能画几个? (5) 画出两个角分别为60°、70°和一个边为4cm的三角形, 能画几个? (6) 画出两边为4cm、5cm, 一个角为60° (不是夹角) 的三角形, 能画几个?让学生一一讨论各种情况, 然后和老师所画的图形进行比较。老师讲解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证明。对于 (1) 、 (2)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三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比如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板角度相等, 但两个三角板不全等。三个边对应相等时, 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 (3) 、 (4) 老师通过图形推理论证:例如直观阐述基本事实:两组对应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说明:虽然基本事实是不需要证明的, 但是启发学生进行直观分析、探索结论的合理性。

如图1所示, 一个三角形由六个元素构成, 即三条边和三个角, 因此, 两个三角形如果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是, 最少几个元素就可以确定三角形从而构成全等条件呢?观察图1中的△ABC, 如果对图中的边BC“视而不见”, 这样, 对∠B和∠C也就“视而不见”了 (如图2) , 此时△ABC的形状和大小并不改变。这就是说, AB、AC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确定了△ABC的形状和大小, 于是可以推断, 两边以及这两边的夹角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因此, 可以认同“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基本事实。另外, 也可以用图形运动 (叠合) 的方法确认“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对于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直观分析可以借助下面的图示。

对于 (5) 知道两角相等时, 就是给出第三个角也相等, 可以转化为 (4) 的证明方法。

对于 (6) 画出反例, 如图5两边和一个角相等 (非夹角) 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文章中并没有提出图3、图4和图6

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板书。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边边”或SSS。两角和任意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角角边”或AAS。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角边”或SAS。两角和所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角边角”或ASA。当四个或五个或者六个条件相等的时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看看和三个条件相等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的条件有什么关系?各小组各自讨论, 然后谈谈自己的结果。对于问题 (4) 老师给出一定的提示, 让学生去思考回答, 然后对学生的答案有问题的给以纠正。

3.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讨论的全等三角形的四判定定理, 教师要领着学生进行回顾并进行强调, 比较各个不同的条件, 以便学生记忆不会混淆。并留一下课后作业, 使学生加强对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 减少对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 降低对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由于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定理是互相联系的, 所以本节课是先把四个判定定理让学生推导出,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并对自己的探索进行评价, 找出自己探索出现错误的原因。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 培养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 扩大知识结构, 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表达的条理性, 激发学习热情, 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何小亚, 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篇9: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评析

[关键词] 钻研教材;解读课标;以生为本;有效课堂;全等三角形;案例评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应该说大部分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能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使其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处理“老师眼中很简单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时,过分草率,不去解读对应课标,不去钻研教材,不为学生着想,简单地“教”,最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下面是笔者对一位教师教授人教版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评析。

一、全等图形概念

1.师:(出示两张事先准备好的全等四边形纸片,在学生面前将两张纸片正面慢慢重叠)这两张纸片现在是什么情况?

生齐答:重叠,重合,完全重合……

师:(在学生面前将两张纸片反面慢慢重叠后)这下我们可以真正确定这两张四边形纸片……

生:完全重合。

师:完全重合,也就是说这两张纸片的大小?形状?

生:大小相同,形状相同。

评析:仅凭正面就判断两个图形完全重叠是不全面的,因为存在大纸片在前面把后面小纸片遮盖住的情况。而老师在这个环节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判断,而是通过反面的事实演示再次说明“正反两面都是完全重叠的才是完全重合”。一是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避免思考片面性;二是眼见为实,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完全重合。

2.教师出示两张事先准备好的全等三角形纸片依照“1”中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

评析:通过“1”中的经验教训,学生不再仅凭“一面”就轻易判断两个图形完全重合,“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在此得到即时迁移应用。

3.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相近的梯形纸片和矩形纸片)这两个四边形是否会完全重合呢?

生:会。

生:不会。

生:不一定。

师:“会不会”我们可以怎样来证明?

生:把两张纸片重叠一下。

师:很好,用实践来证明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慢慢将两张纸片重叠后,将正反两面展示给学生看)

生:这两个四边形不完全重合。

师:尽管它们形状是四边形,但?

生:大小不一样。

评析: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4.师:分别分组出示大小不同的矩形纸片、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片依照“3”中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两个图形不完全重合”。

师:要使两个图形完全重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形状要相同,大小要相同。

师:我们把这样“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评析:从“能够完全重合”的字面意思上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全等图形。但因为如此简单,许多教师处理这个环节时,一句话带过。事实上,在学生的眼里,数学世界中的所谓“能够完全重合”到底是什么样的完全重合却并不很清楚。教参明确提出“通过具体例子引出本章研究主题——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得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的特征: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由此引出全等的概念”。教师将这一理念落实,层层体验,让数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思维与能力很好地走进了学生的数学世界中。

二、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师:(将两块一样的三角板重叠在一起)这两块三角板可以说是什么图形?

生:全等图形。

师: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评析:由于学生充分体会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自然轻松入门。

2.师: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用全等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突出对应顶点要对应书写);

②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评析: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不同的对应边、角,降低学生对图形识别的难度,逐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规范学生书写,注重几何语言规范性。

三、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1.师:(将两块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纸板在黑板上慢慢平移拉开,如图甲)这是图形的什么变换?

生:平移。

师:现在平移前后的△ABC和△DEF会全等吗?

生:会。

师:请大家把这对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来。并一一写出对应角、对应边。

(师巡查、辅导、提问、纠正)

2.教师依照“1”中的教学过程分别讲解“翻折、旋转”(如图乙、丙)。

3.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甲、乙、丙”。

(1)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全等三角形对应的边、角有什么关系?

评析: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初学全等三角形,对“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快速识别难度往往很大。教师基于此,用来做教具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纸板的三个角大小区别明显,三边长短明显,大大降低学生识图难度。同时,教师不遗余力,让学生见证“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仍然是全等图形,并进一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面向全体,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以生为本得到了很好落实。

四、课堂小结

1.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数学新知识是?

生: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

师:全等的条件是?

生:能够完全重合。

师:或者?

生: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2.师:全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师:常见的图形变换中,有哪些情况是全等的?

生:平移、翻折、旋转。

3.师:在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特别要注意什么?

生:大角对大角、小角对小角、大边对大边、小边对小边。

师:在有重叠或交叉时,还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对顶角、公共边、公共角等。

评析:以问题的方式将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与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指向清楚,简洁省时。

要把课上好,要把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关键是教师心中要有“教材”——熟读教材,用教材教;心中要有“课标”——熟读课标,用课标教;心中要有“学生”——面向基础,以生为本,简单知识不简单教,复杂知识简单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变当前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以课标为指引,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感知活动、自由表达质疑、探究、交流讨论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下面就是我对我的这一节课的得失分析。

本课为本章的起始课,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全等现象和全等图形引入,借助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一些常见图形和课例,由易到难充分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思考的平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归纳出概念和性质,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识图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经历了观察、操作、思考等思维过程,而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寻找对应元素,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适时点拨,及时引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经历了数学活动,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篇11:《全等三角形性质》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类型很多,但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整理和贯通知识。复习课要精讲多练,但又不能把它演变成纯粹的习题课,否则效果甚微,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比较有效的复习效果,我们集备组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并结合学生层次和期中复习的综合性,选取从一个简单熟悉的图形出发,通过对它不断地叠加、变形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反映的知识又是相互联系,体现本章核心结构的,这当然要比给出不同的问题来落实重点知识好得多。另外为了解决抽象思维的不足,我们在课前准备了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直观地观察进行联想,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感觉教学设计意图在本次课中基本得到了贯彻,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旋转位置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动态的理解,而且对动态问题进行静态研究提供了思路。

对一次复习课的探讨和实施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预见学生学习的困难情况、课前采取的应对策略、实施教学时对重点和难点的认识等等都直接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前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讨。

二、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学上我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以问题导入,循序渐近,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又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了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教学中以多种形式(组合条件、添加条件、作全等三角形、练习等)强化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理解,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4、真正关注到中等偏下的学生,课堂中设计的问题有三分之二是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并在课堂中也正是让他们表现的。

5、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动手活动、分组交流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各种常见形式,这个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的遗憾之处:

1、题量过大,课堂时间安排较紧,有些问题落实的还不够深入。

2、出示了几道中考题,虽然学生做了,教师讲了,但没有从题目本身往深处挖掘,对中考命题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仅是为做题而做题。

篇12: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甜水中学中学部

王萍

2014-10-10

一、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身边的民族图案和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从而体会什么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在全等图形的定义推导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而全等图形的特征及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在练习中,我创设情境,展示教材上的图案和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民族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图中去发现存在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起学生热爱数学。

2、我在结尾总结全等图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让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

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通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3、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自学概念与特征——练习与小结——变式练习——应用数学,我创造性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生掌握了全等图形定义和特征后,增添了书上没有的民族地区常见图形练习,为全等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再通过探究实践,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三、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利用好我们身边的民族文化资源调动学生,因为我们这里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学生又很熟悉,随处可见,而书上的好多图案学生感知不到的。

篇13: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

一、巧设导语, 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导语运用得当, 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数学教学中, 导语同样是激发学生当堂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因此, 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堂课而言, 笔者建议:

1. 直言生活 , 举出实例

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准确判定, 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 数学教师更要注意贴近生活, 开始教学. 具体而言, 数学教师在导课时可以先入为主, 强化学生对于“全等” (即完全相等) 的认识. 然后由共性 (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全等) 铺排过渡到个性 (三角形全等) . 可以随机询问:同学们, 你们能否举出例子, 生活中哪些图形是全等的? (排除误差状况, 答案会有:人的左右眼球、一副乒乓球拍的各自两个球拍、眼镜上的两枚镜片等) 由于它生活化而且极具探讨性, 因此这样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联想空间和听课兴趣.

2. 迂 回切题 , 激发兴趣

生活化教学是形式, 问题设计是关键. 教师要注意在课前导入里通过设计各种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 同学们, 老师今天早上去菜市场买菜, 西红柿本是5元一斤, 我买了两斤, 付给了卖家10元, 这是等价交换吗? (学生回答:是) 教师追问, 可是回到家称量, 我发现这西红柿只有一斤半, 那你们说, 这还是等价交换吗? (学生回答:不是) 一问一答, 显然, 我没有和商家之间实现等价交换. 肯定与否定背后的实质其实是要从一个侧面引出话题:如果我没有及时检验物品重量就不一定能实现等价交换, 那么对我而言, 我就会在生活中遭受损失. 迁移思考:对于两个图形, 如果我不能看得清楚, 我就不能实现对它的准确判断, 两个看似相等的物品并非相等, 那么, 以两个三角形为例, 我们拿什么方法来判断它们是否全等呢? 这就需要寻找条件, 得出结论, 总结相关的定理了. 由此, 便完成了新课的顺利导入.

二、明确主体,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数学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中国教育元老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形式下和苏教版编写理念下的全新性探索型教学主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除了要实现新课导入环节的引导, 更关键的, 是课堂的安排, 笔者建议, 教师要着力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 如: 随机找出3~5名学生上黑板画出他们所认定的全等三角形, 并让其在旁边注明画图顺序, 以便教师和学生检验对错. 有错的, 再找同学上去改正, 强化大家对真理的认识, 彼此激励促进. 最后,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各小组做结,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归类整理能力, 提升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 这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下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演示法, 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教师在备课时, 要力求实现温故知新, 承前启后的目标由于全等三角形一节归系于平面几何的教学里, 初中平面几何教材, 前面刚学到了同位角、内错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 后面又马上会学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 总体而言, 前后知识关联性强, 因而,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有机串联所学知识, 力求实现以点带面的能动教学和学习. 具体说, 教师可以在归纳讲解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后, 开始一个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试着来类推一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则.

四、善用媒体, 引导学生转换思维

数学教学中, 合理使用课件能快速推进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把抽象转换为形象, 把深奥转换成浅白, 把枯燥转换成生动. 如:动态演绎全等三角形的三种判定公理 (边角边、边边边、角边角) 和一种判定定理 (角角边) . 又如:视频拓展课外小知识———全等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剪纸活动时偶尔可通过全等来实现纸张使用的最节约化) .

五、及时演练, 引导学生自我检验

语文作文教学倡导“豹尾”理论, 强调了收尾的关键.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 都要做到善始善终, 尤其是数学学科, 课后的练习虽不在多, 但一定要精简, 有针对性和区别性, 既能检测和温习当堂所学, 又要兼顾发散思维的作用,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学生刚接触, 难免会犯 (角角角) (边边角) 这类判定错误, 因此, 教师在命题时要有针对性, 通过练习, 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此外, 教师在课后命题时, 也可以依据学生发展状态的不同引导学生做一些梯度练习, 这样, 往往能有效激发部分学生的挑战欲望, 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保持激情和求知欲.

总而言之,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这一小节的教学在实施引导教学时:要注意科学贯穿教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善于利用游戏、课堂讨论等丰富课堂形式;积极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适度使用教学课件, 增强课堂趣味性;及时进行课后练习, 督促学生趁热打铁.

摘要:引导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式表达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本质化、全方位提升.事实证明, 引导型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既能承前启后, 自然地实现知识与知识的衔接过渡;又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兴趣, 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逐层深入, 夯实学生在数学定理、公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此外, 还能适时转换学生的思维角度,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 本文将立足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初中几何数学的学科特点, 具体论述引导型教学在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中的应用.

篇14:11.1全等三角形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初步体会并运用综合推理证明命题。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注重书写格式的养成。

(3)情感目标: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探索和运用是本节重点, 通过:①分类提问: ②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③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突出重点。

难点: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证三角形全等的格式是本节难点。通过:①幻灯出示两个三角形,引导学生口述,教师介绍,多媒体强化学生的感知。②例题由老师板书示范证明过程。③幻灯出示两道补充证明条件,进一步强化证明过程的理解和书写来突出难点。

关键:是学生能够熟练地找出“边边边”的三个条件,并能够证明两个图形全等的证明过程.

三、教法设计

(1)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上得生动生趣,采用启发式与分层训练法教学为主,讨论法、讲授法教学为辅。

(2)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3)让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加深对“边边边”条件的理解。

四、学法指导

本课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实践、猜想、讨论、模仿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己观察、探索、归纳和发现结论,并且善于运用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探索-归纳-运用"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等。今天我们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全等。

2.提出问题

多媒体幻灯出示满足六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问同学们是否全等,幻灯动态展示能够重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不是要三组对应边相等及三组对应角相等这六个条件全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才全等呢?这样很麻烦。

(1)教师反问引入探究: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

(2)探索问题:学生猜想,老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

①一个条件,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②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a、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不一定全等如图3;b、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 50°不一定全等如图4;c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6cm. 不一定全等。

③。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两种可能的情况?a、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b、三个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动手尝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厘米,5厘米和7厘米,按下列画法,用圆规和刻度尺画一个三角形:首先画线段AB=5cm,再分别以点A、B为圆心,4cm、7cm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C,连接AC、BC。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学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通过师生的问答,结合多媒体幻灯片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我们探索三角形全等的第一个定理,也就是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重合及全等。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3.例题讲解

例 :已知,ΔABC和ΔABD中,AC=AD,BC=BD,那么ΔABC和ΔABD全等吗?说明理由。

分析思路:要证△ABC≌△AB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对应相等。提问:

(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2)你能不能用“因为……所以……即∵……∴……”来说出证明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规范的证明过程。

解: ΔABC和ΔABD是全等三角形

理由:在ΔABC和ΔABD中

∴ΔABC≌ΔABD(SSS)

4、练习应用

(1)已知:AB=CD,AD=BC.則∠A与∠C相等吗?为什么?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菜架、桥梁、铁塔、自行车中的三角形结构,再次说明三角形三边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固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3)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稳定性不稳定性?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六、教学小结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教学,采用了探索、归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且注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中考病句题大全下一篇:我是姥姥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