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失调查报告

2024-06-04

农村人口流失调查报告(共6篇)

篇1:农村人口流失调查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下周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者 学籍批次

覃敏尧 0809

广西平南奥鹏学习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中心 专升本 行政管理 刘颖(3)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成了社会的主旋律,笔者对贵港市一个村庄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查,对该村庄的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村缺乏人才。本文通过对下周村的调查的资料来研究新农村人才问题。对农村目前人才缺少,大都进城务工,从多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着重论述了农村劳动力目前的现状采取的对策,国家、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农村本身调整经济机构,发展非农产业,为本地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下周村 人才 流失

目录

一、下周村调查情况............................................................1

(一)下周村村民收入概况...................................................1

(二)下周村总体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2

(三)下周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2

二、农村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2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人才缺失...............................................2

(二)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人才缺失.............................................2

(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少.........................................3

三、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对策....................................................4

(一)发挥当地政府职能.....................................................4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5

(三)要加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

四、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下周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目前的现状是城市不可能吸纳这么大数量的农村青年,并且大量进城务工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空壳化”村庄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等问题早已为大家关注,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的智力支持。绝大多数学者已经一致认为,靠农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这条城市化的道路行不通,唯有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使农村尽快走上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道路,这才是根本出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青年的就业,要开辟新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村庄。那么,研究农村青年在城市中的就业渠道,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下周村调查情况

(一)下周村村民收入概况

下周村如同这一带的其他村庄一样,村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约有劳动力的80%—90%)都外出打工。据了解,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去了南方,而年龄稍大些的就在城里务工。村民介绍,现在下周村民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是靠打工收入,有一部分收入是村民搞副业的收入,而种田收入在下周村民的收入结构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村民们普遍反映,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实行了粮食直补,但是种田依然是不划算的,因为生产物资价格(包括种子、化肥、机械、电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太快,以至于超过了国家给予的补贴,部分农民还是不愿意种粮。下周村的副业主要是种植西瓜,但是村民们又反映西瓜的种植目前处于单个村民单干的阶段,投入大收益小,无人带头组织大规模生产经营。近几年,下周村有不少农户贩卖水果,商业收入成了这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村有6户养猪专业户,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下周村村民家庭费用开支主要是子女上学、婚嫁和建房三大项。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亩的情况下,他们仅靠土地经营难以支付如此大额支出,只有靠外出打工才能得以支撑。农村和城市隔离起来,没有天灾人祸的话,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单凭种地,种金子也富裕不起来的,一户,四五亩地,就算一亩收入1000元,一年才挣多少呢?但大部分村民迫于在城市生存的压力,他们还是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每年往返于城市和下周村之间。现在,能人纷纷离村,留守下周村的是“386199部队”(女性、儿童和老人),在各自的一亩二分地上留守着,平时遇到个喜忧白事都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更别说大家积极促进下周村的建设发展了。客观地说,下周村是大有人才的,自古农村就多能工巧匠,多贤才。但目前的情况是,首先:大批的农民像海水一般涌向了大中城市,一浪高过一浪,“在城市拾垃圾都比在农村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高”“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等呼声下,大量农村人才流向了

城市。其次:一年一度的高考将该村中的聪明人吸引到了城市,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的高考“杠杠”,在其父母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村中不少人成了“鲤鱼”,从此远离农门。甚至读了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也大多不愿回到“苦难”的农村。但凡有点能力、有点想法的村民义无反顾的冲向了城市务工,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年轻人,“3899”从事着单一的、传统的、缺少科技含量的种植业。

(二)下周村总体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

笔者经过调查,该村劳动力共总数1120人,将近一半初中文化程度,占45%,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8%,还有占绝大多数的中年妇女文盲群体占14%,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2%,全村只有12名大学生,也是近几年大学扩招的产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该村的教育太落后了。

(三)下周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

下周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去务工,村中剩余“389961”部队,仅仅留守老人、妇女在从事农业劳动。首先: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比重下降,中老年是主体。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仅占13.6%,46岁以上的占48.5%。其次:农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占71.8%,46岁以上的占7.2%;男性占62.8%,女性占37.2%。

仅有的12名大学生,他们都去了大中城市,铁了心的不准备回来。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虽然提升,但与乡外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相比存有较大差异。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几乎没有,只有分布在两个自然村的赤脚医生,自己去参加学习。下周村劳动力的总特点: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结构偏低,农业留守人员呈现老龄化、女性化、没文化“三化”。

二、农村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人才缺失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建设成强盛的工业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农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严格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因此,农村地区的收入被人为地压低,农民承受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稳定农业这个基础,就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政府主要依靠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一是农业集体化和工分制;二是户籍制度。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堵“墙”,把城市和农村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也就是二元经济。这是中国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也从农业税收、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的资金积累。为了保证从农业中获取稳定的工业化资金,在政策上,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如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财政、就业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在制度设计上逐渐形成和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二)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人才缺失

1、农村基础设施差难以留住人才

当地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很穷,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超市,就连看电视的频道和节目也很少,村庄面貌差、环境差;当地农村基本如此。

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了村主干道是水泥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很窄的泥土路;道路附属设施几乎没有。

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仅有一个小商铺,毫无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这样的居住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毫无吸引力。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他们打工的目的不再是养家糊口,而是想在城里找到立足之地,想和城里人一样体面地生产生活,甚至想在城里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等。

2、务工收入低导致劳动力外流

当地农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机会很少,基本没有企业。尽管国家又取消了农业税、提留款,还发放粮棉补贴等,但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效益较低仍是不争的现实,在田地上辛辛苦苦的劳作一年,收入一千多元,如果是养猪、搞副业,没有组织,没有技术指导,风险太大,很可能赔本。而外出务工,就是捡垃圾一年收入怎么也有几千元,并且在城市中还可以享受对裁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因此青壮年劳动力对农业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调节促使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获取较高劳动报酬。新一代农民工基本上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不愿因循守旧,他们比城里的同龄人志向更具体,动力更充足,意志更坚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没有种过田,皮肤不再黝黑,乡音不再浓重,内心深处不想再当农民了;把“跳出农门,跨进城门”作为目标,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而脱离农业生产。

(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少

农业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释放出对农业的巨大推力后,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力也开始显示出来。这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田到户使土地零碎分割,瓦解了集体经济,零散的田块难以管理,品种布局难以安排,农田基建难以配套,农机优势难以发挥,先进技术难以推广,造成地力衰减,土地产出率下降,这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不利。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都使用播种机,收割机,除草剂等。不再像以前那样,劳动力用锄头播种、除草,用镰刀收割。这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劳动力解放出来,他们成为隐性的失业人口并逐渐的突现

出来。本文调查的地区是平原地区,近十年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部的机械化,有近九成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他们寻找出路,要求就业。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机会,这些因素推动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大量庄村青壮年像候鸟一样,每年往返于城市和家乡之间,村中仅剩下老弱病残,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心村。

三、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对策

(一)发挥当地政府职能

就像一位农民说的那样:“留在农村能够提高收入,谁还愿意抛家舍业地出去打工呀”。所以,政府部门应尽早转变思维模式,早日从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化,留住农民,引导农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1、政府应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扶持第一产业的政策,留住外出打工劳动力。二是,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城市、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人员到农村去,创办、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高科技、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从“做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三是,真正加大对农民知识培训的力度。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的官员,要下到基层,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比如,现在农民的素质低,政府就应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城市的技术干部下乡培训;农村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政府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城里的教师、大学生和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一段时间。同时,有些在城里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迁到农村来办,至少农村的劳动力价格便宜,土地价格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为内容的“双培双带”活动,努力把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 成村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注重做好在党员实用人才比较集中的新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制度,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切实落实领导。建立乡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实用人才纳入乡村党政组织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定期督促,狠抓落实。强化责任,乡、村各级要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予以考核。

其次:要切实加强管理。一是乡村要制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包括近期的和中长期规划、一般人才和较高层次人才规划、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二是乡村要建立实用人才网络,使人才底子清楚,应纳入管理范围的都管起来。三是县乡村要落实培养、提高、启用实用人才的措施,县人事、科技部门会同乡、村加大实用人才培训力度,让实用人才知识不断更新,人才脱颖而出;县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乡、村加大实用人才选拔、启用力度,使较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得以发现和启用。乡村主要是经常落实好实用人才活动的开展,包括组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科技转化等,不断提升实用人才素质。

再次:要切实优化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县乡都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造就尊重科技知识、尊重实用人才的舆论氛围。二是优化职称环境,县人事部门将实用人才纳入职称管理范围,每年对其中优秀者评定职称,突出者破格晋升职称。三是优化奖励环境,县乡村均要建立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对其中突出者及时给予奖励;县乡每年召开的经济工作及表彰大会都应有应用人才的先进代表;县乡每年向上级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突出贡献的专家或劳动模范代表的同时,也尽可能有实用人才典型。四是优化成长环境,对实用人才中突出代表,县乡列入后备科技或管理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可由乡村重用或报县委启用。五是优化从业环境,对实用人才从业过程中需要县乡村支持和保护的应优先给予。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非农化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下的一种特有现象,它的主要贡献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概括为“离土不离乡”,并为中国政府所采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巨大冲击。我们可以将这种在农业和城市工业之间成长起来的农村非农产业视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新型部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经济是一个四部门经济: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行业和城市非正规行业。作为农业劳动力的一条出路,农村非农活动的参与是一种产业间的职业流动。与迁移相比较,农业劳动力的这种就地转移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收益可能较高,这是出于如下原因:

首先:对参与本地的非农业活动来说,某些货币成本来说(如交通费、异地安家费)基本上可以忽略;而对向城市的迁移者来说,除以上这些“自然”成本外,他们有时还必须支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如各种各样的管理费、各种证件的申办费等。其次:对参与本地的非农业活动来说,信息(特别是关于就业的信息)更加完备这大大提高了或得职业的概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收入。再次:劳动力可以在参与农村非农业活动的同时兼顾家庭的农业经营,从而降低了转移的机会成本。最后:向城市迁移通常面临较高的心理成本,这种心理成本来自于与家庭的分离、旅行的不安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等。而对参与本地非农业活动来说,这种心理成本几乎为零。这种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所接受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要求很低。此外,由于从事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兼顾家庭的其他生产活动,其参与成本要低于迁移的成本,因此,对家庭成员来说,较之外出打工,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或非农业经营是一种更可行的和更精明的战略。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出来从事非农职业,能增加收入、开阔眼界、掌握技术,增强迁移的愿望和克服迁移障碍的能力。

(三)要加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类教育资源在实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注重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类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

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在农村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素质是湘南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制定“输血”、“造血”并举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政府涉农部门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培训设施,整合分散在组织、人事、劳动、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打好“组合拳”,增强培训效果。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急需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有计划选送优秀农村人才到高校学习取经,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急需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农村原有的人才队伍已经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有差距。新农村建设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不但要能够凝聚民心,协调和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而且要能够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搞好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另一方面,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发展的空间有限,人才大部分都不愿意到农村中去。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人才资源引进和开发。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和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缺乏,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开发。要把真正有能力可以担重任的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有计划地安排农村干部参加培训。除此之外,还要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安排高校教师和机关干部等对农村进行定点帮扶。

参考文献

1.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林雪.论西部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甘肃科技纵横,2009。3.李夏.优秀人才“动”起来 农村工作“活”起来,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9。4.焦克义.应重视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财务会计,2009。5.刘霞.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问题探析,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6.唐宇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现状及作用,企业技术开发,2009。

7.杨静飞,高建城,严丽.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初探,农村科技,2009。

8.杨仁德,向华,魏善元.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9.韦斌华.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广西农学报,2010。10.郭宁霞.对大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四川农业科技,2010。11.戴云树.人才流失成为山区农村之痛,乡镇论坛,2010。

篇2:农村人口流失调查报告

农村人才流失

XX县XX镇社会调查为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调查时间:2011年9月 调查地点: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国人振奋,令世界刮目。在这大好背景之下,农村经济也持续增长,虽然农村面貌同样发生了巨变。但是改革开放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城市人才达到饱和状态,有些人想尽办法离开农村不愿呆在农村,觉得农村福利和设施比不上农村,务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现状。本文运用所在XX县XX镇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农村的教育、娱乐、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现状与原因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看法。【关键词】 农村 人才 流失 XX镇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人才,起码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如果用这个杠杠套下来,农村的很多技术能手都够不上“人才”的标准。但事实是,学历高却没经验的人才到农村未必好用。在农村、在基层,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的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国人振奋,令世界刮目。在这大好背景之下,农村经济也持续增长,农村面貌发生巨变。但是改革开放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城市人才达到饱和状态,有些人想尽办法离开农村不愿呆在农村,觉得农村福利和设施比不上农村,务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现状。本文将运用所在XX县XX镇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农村的教育、娱乐、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现状与原因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看法。

二、XX镇人才流失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的有效样卷总数为100份。调查对象是XX镇,主要随机调查了XX等六个村。每个村的有效问卷平均在10份以上。

(一)从务工数据上看

被调查的村调查登记的总人数为492人,务工登记总人数为158人,被调查村显示在本省务工的人数为99人,占总务工的63%,外省务工人数为59人,占总务工的37%。再将被调查的总人数中除去务工的,剩下334人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年龄平均在50——70岁,而出去务工158人的大都是20——50岁的年青壮丁。可见农村青年劳动力极少,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剩下老 的小的。(注;这些数据并不能代表全部只能反映被调查的村。)

(二)从教育水平上看

高中文化占10%,初中文化占56.7%,小学文化占26.7%,其它约占6.6%;从对子女的教育程度上看,本科占0.3%,大专占12%,高中占21%,初中占51%,小学约占14.4%。这一部分基本调查指标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及其子女的文化程度,可见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很多小孩子从小受父母影响不爱读书,跟偏远穷苦大山里的孩子不一样,大山里的孩子赚不了钱,父母也一辈子没走出过大门,他们渴望学习,希望学习能够带他们脱离贫穷.尤其是子女的文化程度更为重要,有待提高。

(三)从村民娱乐方式上看

大约10%的村民回答聊天,有5%的村民回答做针线,另外有25%的村民回答打扑克或打麻将,也有60%的村民回答看电视,其余的几乎为零。可见农村的娱乐方式也相当的落后,传统的娱乐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从调查登记的收入上看

XX村;年总收入为493800元,人均收入为4954元,年务工总收入为33891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563500元,人均收入为5350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4045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40600元,人均收入为3903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3125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26050元,人均收入为3244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3001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65300元,人均收入为4251元。年务工 的总收入为331400元。

xx村;年总收入为478300元,人均收入为4350元。年务工的总收入为361200元。根据数据显示,务工总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是很高的,但是从人均年收入显示每个人的收入并不是很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该镇村民人均年收入的大致范围是3200元—5600元。但家庭开销很大,有的农户入不敷出。同时,贫富差距显著,农户最高人均收入接近万元/年,最低收入则只有约3000元/年。有的农户家里住着小样楼,冰箱、空调、洗衣机、平板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而有的村民家中仍住着土坯房,家用电器仅有黑白电视机。

经济收入水平偏低及贫富差距显著,使得农民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什么人才问题,而都把精力放在了致富上。而要致富就要有钱,有钱就要工作,于是很多的人选择了外出务工,这样必会带动人才的流动和流失。

(五)政策制定不完善

近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免农民的税收,出发点是推动农村的发展,吸引企业的投资形成一系列的规模经济改善农民的收入,政策是颁布了,但是效果只是“纸上谈兵”,在调查时有些问题是我们没想到的;据一些农户说国家颁布的惠农政策,税是免了,但是农业的根本种子的价格又上涨了,及其它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价格也上涨了.究竟是政府的政策不完善导致不法商贩从中投机,还是“天高皇帝远”只是形成的局域现象。但不管怎样到头来苦的还是农民,农民还是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惠,得到的只是政府政策上的“假把式”。

就拿宝塔村为例;国家几个亿建设法门寺,然后征用宝塔村农民的土地,虽然农民得到了补贴,但是补贴还是没有土地来的稳定的。如果把这几个亿切实的用到了宝塔村那能改善多少的家庭,农村相应设施就也不成问题了,更不会有辍学的孩子,笔者认为只有首先解决了农民的根本问题,次要的才会随之发展起来。但是也不排除一个旅游胜地如果做得好,也会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这样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的生产所得收入要远远高于农业收入。

三、XX镇“人才流失”现状的利与弊分析

从整体上说,农民工进城对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其自身所带的农村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一)从有利方面看

(1)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商品的出口,使我国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跻身世界十大外贸大国,并且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优势。

(2)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许多城市居民在选择工作上“挑肥拣瘦”,对于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顾,如果不依赖外地的农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难以维持。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一般为临时工、合同工,他们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对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考虑。他们有的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愿干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环保工人、建筑、搬运、家庭保姆等。这些农民工的到来,为当地的市民生活带来了

极大的方便。

(3)拉动了商业、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消费群体。随着人数的增加,他们对粮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费品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多。另外,打工者经常与家人及朋友通过电话和通信联系,并把挣到的部分工资寄回家乡,这无形中促进了我国邮电、通讯和金融业的发展。

(二)从消极方面看

在繁荣的城市经济中,农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对城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由于农民工的进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寻求者的人数,在城市就业岗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就业与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矛盾。(2)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流动人口的增加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城市交通问题更为严峻,农民工在城市流动频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并且主要依赖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使得交通拥挤、乘车困难的问题更为严重。

(3)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隐患。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违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征就是流动人口作案率增加。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迹于“民工潮”的大军中,从事倒买倒卖、偷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由于他们采取种种不法手段诈取钱财,故容易引发打架斗殴的现象,有的甚至发展到了行凶抢劫、杀人越货的地步,这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质较低,只知赚钱,法律观念淡薄,有些人心存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从事无证经营、哄抬物价、偷税漏税等非法牟利的活动。

此外,进城农民工特别是外来女工的婚恋生活像经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广州市妇联受理的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重婚案件呈上升态势,其中外来打工妹居多。更有甚者从事卖淫嫖娼和吸毒、贩毒等丑恶活动。

四、“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调查显示,法门镇诸村落总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并且他们对自己目前务农的收入并不是很满意,同时被调查者对于目前农村的生活环境都不是很满意,都觉得国家应该改上农村的一些基本条件,多建一些基本的设施。有位村民这样对我们说“去看病都要老远的路,能不能在村里多建几家医院”。这句话听似不经意,却已经反映了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由于农村条件的落后,很少有人才愿意留在落后的农村,相比之下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城市更有魅力吸引人才。由于出去务工的人数太多有些村甚至出现了土地荒芜的现象,情况已经不容忽视。而问卷也调查了村民们供孩子上学主要目的,也都是因为农村太落后,太辛苦,没有出路,觉得老一辈已经苦了一辈子,不能在让孩子再受苦.但是通过读书出去的青年,大部分留在了城市,很少有愿意再回到农村的。也有一小部分显示,是想孩子多学点知识,觉得自己已经没多少文化知识,不能让孩子也一样.(二)农村收入低

问卷显示有一部分是因为家里各种开销太大,光靠务农的收入不能支持家里的开销。而根据前面调查显示;农民的务农人均年收入为4000元—5500元,而外出务工的年收入达到了两万以上,可见外出务工的收入比农民务农的收入高很多,所以农村的收入低也

是人才不愿留在农村的一个原因之一。

(三)文化生活落后

从村民娱乐方式上看,大部分的村民回答聊天,有的村民回答做针线,有的村民回答打扑克或打麻将,也有的村民回答看电视,其余的占的很少。我们可以看出,村民的娱乐方式很通俗,当然,从中国农民的共性上看,它本身没有什么弊端,但与一些地区或国家做一个比较,就有一些落后了,可见娱乐方式的落后也是人才离开农村的原因之一。比如,德国,居民的娱乐方式比较高雅,总之,能反映出其强烈的求知欲。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得到了体现,当然,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但无论怎么说,这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四)政策问题

同时国家政策的不科学也成为了流失的一个问题,就象前面提到的,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免农民的税收,出发点是推动农村的发展,吸引企业的投资形成一系列的规模经济改善农民的收入,政策是颁布了,但是效果只是“纸上谈兵”,在调查时有些问题是我们没想到的;据一些农户说国家颁布的惠农政策,税是免了,但是农业的根本;种子的价格又上涨了,及其它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价格也上涨了,可见国家的政策存在很多的缺点,不但不能有效的“惠农”,反而给一些投机者一条新的“门路”,如果国家的政策不能全面考虑,那相关的政策不但不能吸引人才去农村,反而更不利于农村留住人才。

五、留住农村人才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想留住农村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引导从教育抓起

如果说国家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干部之类的只是缓解就业压力的话,那国家的政策就错了,因为国家没有从根源抓起,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也是人才不留在农村的原因之一,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接受到呆在农村是没出息的,就连从小的老师也这么教育,因为本人也是受到了这样的教育,所以再好的政策,人们的思想观念没能随着政策改上,那也还是个问题,还是要败得。

2.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当干部

2007年国务院发表的一号档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措施。文件提出,将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而与过去中国农村青年通过上大学争相到城市发展、定居的情景形成对照的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就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中国政府正加大对农村政策和资金投入,有组织地输送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村,新型农民将成为现在农村的生力军。由于政府,农民,农村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对其全面意识的世界观、价值观宣传教育,政府多做一些事实,不要只装表面功夫,监督政策的实施,保证政策的完善。总之,从各方面努力改善建设的理想目标,直至实现真正的惠农使农村真正城市化,让中国人不在瞧不起农民。

3.改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有效配臵服务功能。当前,必须扭转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化的趋势,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农村信用社要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服务“三农”和市场化取向,逐步办成产权明晰、治理边界清楚、以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为经营特色的小区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要妥善处理好商业化经营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加快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管道作用,在积极拓展大城市、大客户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发展县域中高端业务,积极发展优质成长型中小客户。进一步研究制定邮储资金向农村回流的机制与办法。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尽快组建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积极开展小区小额贷款业务的试点工作,积极为农村小区提供服务。

4.加快农村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就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臵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是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城市化要建立在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市场主导,政府有效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城市化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

综而概之,人才之所以不愿意留在农村,说白了还是因为农村的条件太差,不管是待遇,环境,娱乐方式等各方面都不能满足人才要求,所推动加快农村城市化,我认为这才是主要的,农村条件提高了,人才自然就抢着回流。

参考文献 张正文:要重视农村人才的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08期 林筱文:应用系统的观点认识农村人才的开发[J],高等农业教育,1985年01期 朱长胜:农村人才枝叶谈[J],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03期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

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

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只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农村人才队伍,形成促进农村产业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农民变革思想、带领群众建设家园的骨干力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因此,农村实用型人才是发展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生力军。

一、农村人才出现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收入的比较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目前,西部贫困山区大量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人力资本空心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农村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状况堪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的认识是指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状况。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才流出,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凋零,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村政策传导发展受阻

大量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也随之流出,一些村社干部多是60以上的老党员、老农民,新的后备干部队伍严重缺乏,农村基层组织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农村党员基本没有参加过组织活动和学习。面对新农村建设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亟需提高整体素质,很多地方,农村干部一干就是几十年,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方法落后,公信力较差,很难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农民,这势必影响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势必影响党在农民中的形象。同时,由于基层政权的缺位,管理不力,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精神文明活动相对贫乏,封建迷信、文化糟粕、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1](高建勋,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4.32,P1245-1247)

(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实现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才匮乏与资金缺乏相比,农村人才匮乏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了,农村由“老弱病残”留守,谁来建设新农村?同时,大量优秀的农村人才外流,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而农村生产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

广。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包含技术消化、吸收和提高的系统过程,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过硬、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农村劳动力队伍。但是,目前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主体却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外出务工人员,高中和中专文化及其以上占23%,转移劳动力以技能化程度为主,靠吃“技术饭”的务工农民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优秀劳力,本是农村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的流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承接、吸纳能力,主体缺位,会让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无法实施,知识、技能、人力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科技的发展,影响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

(三)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下降,农业发展严重受到影响

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资源利用率下降,农业发展水平受影响。由于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多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体力较好的青壮年农民,而留下来的多为“38、61、99”部队[2](所谓“38、61、99”部队,是对农村留守人员现状的形象描述:即38为妇女群体,61为儿童群体,而99为老年人群体)。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巴中市农村土地撂荒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0%。由于要素资源的单向流动,特别是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要素路径的单向流出,使农村经济发展“漏出”大于注入,无法带来农村经济真正的繁荣,由此导致农业系统发展能力日益低下,内在动力不断弱化,人才短缺、资金流失、土地抛荒、组

织涣散等问题趋于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进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据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 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巴中市每年转移输出农民人员年龄分布在16至60岁之间,其中16岁至40岁占63%,40岁至50岁占30%;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务工的多为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其比例高达93%,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则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这使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中老年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的认同和接受较慢,而且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收益较低、难度圈套,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则需要一支素质过硬、富有创造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鞠正江、张志勇,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势劳动力的流失及其防治,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P87-90)

(五)城乡出现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

一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各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偷抢骗取现象存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留守老人赡养、夫妻

长期分居导致离婚率增加等社会问题突出。据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巴中市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出现逃学、辍学现象,“空心家庭”带来的亲情疏远和观念冲突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弥漫在一些农村家庭中,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下降将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缺失,进一步引发低素质劳动力过分供给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缺失的矛盾,留守儿童的问题容易成为新一轮劳动力过剩与“民工荒”对立的起点。农村“留守妇女”要承担起家庭劳动、生产劳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面临着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三重压力,长期分居也会造成农村夫妇婚姻不稳定。三是养老的问题严重。在农村中,养老主要是靠家庭来承担。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而子女、特别是外出的子女对老人照顾多是经济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老病死等得不到保障,精神上也得不到慰藉。四是农村安全构成隐患。农房多为土木结构,一些老人生火做饭,甚至点火照明,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源头。

五、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利益剪刀差的作用,农民由传统农业获得的收益远小于外出打工获得的收益,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量也大大减少。为保证土地的粮食产量,留守的劳动力就通过使用更多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来种植、管理农作物,而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不仅增大了农业种植成本,长期下去,将会对耕地、水源、大气等造成严重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化。六是大量人口拥挤城市,对城市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治安环境等、增加困难,造成拥堵现象,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多,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村人才问题制约因素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农村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农村外延的异常膨胀和农村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农村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化”。同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

(一)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异性扩大

农村人才空心化的根源在于巨大的城乡差异,主要表现为以城乡收入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城乡经济差异、城乡居民享受公共供给服务的差距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并且日趋严重的过程,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5年下降到1.86:1。此后,扩大到1997年的2.47:1,1999年进一步扩大到2.51:1,2004年继续扩大到3.2:1,[5](傅紫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1)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 的趋势。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6](郭晋晖,中央将大幅提高粮价 08年城乡差距首破万元,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6)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较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和各区域内农民收入差异性范围也逐步扩大造成人才空心化。

(二)公共物品供给失衡,农村发展整体性落后

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和先工后农的指导思想,使我国以往在城乡制度上,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如有城乡不同的公民身份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基本导向是向城市倾斜,过分侧重和保护城市、工业和城市居民。这些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物品的供给上的差异。改革开发以来,对农村的制度歧视现象有了较大的矫正,但远未根本改变,如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严重损害了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和公平就业权,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二元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三、农村经济整体落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文化享受消费等生产性和生活性的公共物品严重缺乏等等这些都损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也成为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原因。

(三)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农民增收普遍性困难

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机具购臵补贴、种猪补贴、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多项支家惠农政策,同时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西部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其差,科技含量低,单产提高困难,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弱化了支农惠农效果,农资价格上涨淹没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同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化程度低、商品率不高等问题和农民希望改善生活条件,享受城里人生活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民“弃耕从工”现象的发生继续增加。其中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是农民“弃耕从工”的主要原因。据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 调查统计科(2009)调查,农户家庭2人进行养猪,以圈养50头,三个月出栏计算,除掉成本,每头猪的利润只有100元毛利,这样算下来 三个月两人才收入5000元,人月平均不到1000元,如果两人出去找工一个月人均至少1500元 两人三个月算下来就有9000元,比养猪还多挣4000元,并且自己还有周末休息时间。因此,在农村农民依靠传统的农业增收较为困难,受比较收益的影响 农民多选外出而弃耕。

三、农村人才问题解决措施

农村“空心化”现象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部分地区出现的人才过度流失、造成农村人才匮乏的现象。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在目前,城乡统筹并不是万能的,城市内部都统筹不了,还有大量的下岗工人、贫民窟、棚户区亟待解决,再把农民统筹到城市到贫民窟,有悖于我国的政策民意。因此,在西部贫困地区要发展经济,要解决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应反对农民城市化,采取,一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兼业式的方式,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发展农村公共基础施设,就地集镇化,依靠政策、人才、科技,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1、提高比较收益,以高新吸引人才留人

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方面人才过剩,近50%的大学生失业,找不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农村严重缺人,主要是缺人才,如村镇小学老师、基层管理人员、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才,形成供需矛盾。据较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特别是西部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以高校中的农村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河北省、江苏省、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共15所高校进行调研,成功访问了约500名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6](中国青年报,不足7%农村大学生首选回乡工作, 2010.01.26)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世俗的传统官本位观念、有父母望子成龙期盼、有个人实现价值,有收入的比较因素等等。要改变现状,让人才流回农村,必须重新制定政策,让制度留人、让待遇留人。在制度上除了提供到农村人才的个人成长空间外,还得考虑必要的社会保障和改善农村公共交通等基础施设外,特别是要实行待遇留人,改变传统城市优于农村的薪金体制,把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收入倒挂,以高于城市工作的收入来留人。如在贫困山区同等级别的工作人员在城市工作收入为3000元,而到农村可以以中央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来进行补贴,对到农村工作人员考虑加到4000元,这样就会有大量的人才回流农村,并且回得来、留得住。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政策,为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培养的政策。因势利导,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兴办民办科研实体

和发展经济实体,县乡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实用人才,政府部门应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优先选任村干部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承包农村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先进农机器具设备等;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评定农民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实用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积极帮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出返乡人员筹集资金,解决困难,兴办经济实体,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服务。从而为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提速。

2、加强组织领导,以正确舆论导向留人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人才工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优秀实用人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实用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重大作用。把人才工作领域延伸到农村,把工作对象扩展到农村实用人才,切实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着力发展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广泛动员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积极营造一种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爱护农村实用人才、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向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的良好气氛,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通过舆论宣传,使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也让实用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策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扎根农村,各展其能,为农业发展创造佳绩。

3、增加政府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留人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投资环境,促进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做到对农民“多予少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村和农业的预算支出,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的反哺力度,多方面增加农民的增收途径,增加农民在农村的预期收入水平。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明确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的范围,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从业人员和农村输出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教文卫人员待遇和地位,稳定优秀人才队伍,使其在农村就业;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促进科技知识在农业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提供,积极推进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快骨干河道、坦防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入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运动”,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通过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方式,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组织和亿万农民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的事业中来,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4、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以和谐环境留人

逐渐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取消户籍制度,改革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的制度,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补偿机制和保障制度,出足够的社会保障金,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农村家庭实现有序流动、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幸福生活提供政策支持。重点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建议将“未成年人保护人委托制度”增加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去,落实好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努力解决好打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让留守儿童真正能和打工父母生活在一起,让留守儿童体会到亲情的关爱。建立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帮助支援机制,开展社会支援行动。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行动,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减轻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工作负担。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农民退休制度。[7](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4,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P236)使农村劳动力享有同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使广大农民安心建设农村。

5、构筑人才培养机制,以优质服务留人

一是建立乡镇人才工作站。以市、县级人才市场为依托,下联乡镇人才工作站,运用市场功能,构造适应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与配臵的运行框架,充分利用市、县级人才市场优势,使以市、县

级人才市场由城镇人才资源培养与配臵为主向与农村人才培养与配臵并重的方向转变,通过辐射、延伸和联结乡镇人才工作站,形成以市、县级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才工作站为网络的农村实用人才市场运行框架,为农村人才培养打造基地,真正做到有市有场。二是完善信息服务功能。以市、县级人才市场为纽带,以乡镇人才工作站为中心,建立各类实用人才信息库,定期向农村发布实用人才供求信息,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搞好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三是改进服务办法,提高服务水平。乡镇人才工作站要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

本文作者:

杨成章: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2007级财政学博士

王国清: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博士导师

参考文献:

[1].高建勋,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4.32,P1245-1247

[2].所谓“38、61、99”部队,是对农村留守人员现状的形象描述:即38为妇女群体,61为儿童群体,而99为老年人群体

[3].鞠正江、张志勇,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势劳动力的流失及其防治,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P87-90

[4].傅紫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1

[5].郭晋晖,中央将大幅提高粮价 08年城乡差距首破万元,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6

[6].中国青年报,不足7%农村大学生首选回乡工作, 2010.01.26

篇3:农村人口流失调查报告

关键词:外出打工,人口流失,村落现状

H村位于甘肃省的最东端,距离陕甘分界线的子午岭35公里,在地形上处于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冲击带之上,海拔的巨大落差使南下的西北寒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因此该地雨水丰沛。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之上出现了局部特殊性气候,同时毗邻的固城河又为该地的土地浇灌与农业发展奠定了水利基础。K县人口17.7万人,农业人口15.24万人,占总人口的86.1%,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H村目前登记人口255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外出打工人数比重巨大。历史上该地的人口主要来自于清末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地区,最早迁徙定居于此为何姓家族,最终在流动中逐渐走向定居。目前该地的人口变化又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年轻人口开始前往东部大城市打拼,并有意愿定居在打工城市,村庄的人口又由定居走向了流动,给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问题。H村人口于清末由山西迁移此地定居,在百年后受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开始了二次人口迁移,因此该地的人口一直处于一种不断的流动、变化中。H村是西北地区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其并非是一个典型个案,而是当今中国多数农村人口现状的写照。农民大批量地涌向城市,给农村及乡土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由此对农村人口的变化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与不安。

一、村落的人口历史与现状

H村的原住民是由清末时期的山西移民组成,对于他们的祖先其较多认同为山西大槐树,但大槐树这一地理代名词现已很难确定。根据近几年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民俗学、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基本确定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境内。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洪洞大槐树被视为是辐射范围最广、规模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而村庄内的何姓家族最早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绕道陕西,渡过黄河,最终在该地区定居下来,并在这里开疆扩土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在该村庄的地理名称上体现了何姓为村庄第一户的重要性,随后又通过移民、通婚等因素陆续增加了樊姓、时姓、孙姓、严姓等家族。今天的H村经过5代人的繁衍,常住人口255人,53户,已经有10个姓氏家族在此地生活,并形成了现在的居住格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追求更多的收入,更好的居住环境,村庄中的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调查期间可以明显地发现,以前每天喧嚣的村庄小杂货店门口空空荡荡,很少有人聚集在聊天嬉戏。而在一条从西边通到村东边的马路,很少看到人们的驻足身影。夜晚的村庄只会看到点点星光,而稀疏的村民或许预示着中国城市化步伐正在慢慢吞噬曾经喧闹的村庄。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加之农业生产不能带来高额的利润,土地已经不再那样的重要,甚至出现了对土地的大面积的贩卖与出租,以何姓与樊姓为例,他们已经开始由农业逐渐向大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何姓家族青年人主要在北京从事服务业,而樊姓家族主要在天津从事服务业。大城市的高收入以及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着村庄里的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由于抓住了商机,捞到了大把的资金,最后在大城市定居下来,并获取了城市户口,永远地离开了村庄,而他们的父母依旧对自己曾经生活的村庄与土地充满了眷恋而不愿离开。青年人在城市打工,为自己的孩子与父母积累金钱,部分青年人会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并在当地上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因户籍问题而带来了升学问题,但他们对是否重回村庄却很难作出抉择。因此,该村庄的人口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再次由定居走向了流动。

二、年轻人大量流失

村里年轻人数量急剧减少。在H村进行的入户调查发现,该村年轻人从18岁开始他们便以个人或拉帮结伙的方式到大城市打工。这些年轻人从事的职业一般是简单劳动,男性主要以体力活为主,而女性主要以家政服务和服务业为主。在城市中打工生活多年后,多数年轻人选择不再回到乡村,而是千方百计地扎根于城市,并通过各种手段想办法将自己由乡下人转变为城里人。最终青年人在乡村中流失。他们的下一代也与他们一同迁居城市,同时遗留在乡村的父母为他们打理土地,或直致荒芜。部分青年人自己稳定后会将家人也接到城市生活,从此永远地离开了村庄。人口的不断流失,青年与新生儿的减少,无法注入新生命力的乡村,最终使人口走向没落,乡村走向寂静。

三、留守老人、儿童呈现的社会问题

村中30~39岁年龄群体较多地选择外出打工。该年龄段其实是一个尴尬与窘迫的阶段,首先面临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其次还有自己孩子教育的投入和对父母养老的照顾。在现实情况下,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是无法满足家中巨大开支,必须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因此村庄中大多数家庭都是老人与小孩,老人帮助外出打工的子女抚养孩子,而外出打工的青年也只有在春节才会短期返乡。留守老人与儿童的数量陡增现状,在当今农村已经成为了实际的社会现状与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与老人的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对于其现象多数学者给出的观点为:首先,留守老人生活艰难困苦,所居住的环境差,且需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其健康状况无法得到保证,而留守老人的内心一直处于孤独被遗忘的角落;其次,留守儿童大约为1~10岁以内,长期远离父母,造成了对亲情的缺失,爷爷奶奶的抚养无法填补其对亲情的需要,而隔代亲的溺爱造成孩子教育的问题与无限纵容。在青春期的重要关口时,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产生了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使这些孩子渐渐地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潜藏的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年岁较高,无法完成繁重的粮食生产,因此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土地逐渐被荒芜。部分土地由于国家公路、铁路建设需要征收,给予较高补贴,但农民失去了土地,虽生活在乡村但已不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失,土地的荒芜与缺失,导致农村社会的衰落,乡村中正常的农业生产无法得到保证,农业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率低,农民无法从农业生产中满足其经济生活的需要。因此,绝大多数人都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而依然被保留下的点点土地,不是得不到高效利用,要么就是全部荒芜,原来农村为城市提供粮食的能力正在被侵蚀,这为我国农业土地利用率低的境遇上又雪上加霜,导致我国农业粮食生产无法满足自给,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能否满足供应,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根据近年来粮食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稻米和大麦的进口国,粮食进口数量超出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6%的粮食进口率标准,超出红线5个百分点已达到11%,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五、结语

篇4:教师流失困扰农村教育

进城教师有苦衷:因各种原因“逃离”乡村

在从农村走进县城的教师之中,不少教师是主动进城,因为房子在城里或是家属在城里,或是年轻人,希望改变下一代命运,想尽办法进城;一部分是被动进城,或是因为孩子要上学,希望孩子能享受好的教育资源,或是父母年纪大了希望能尽一份孝心;还有一部分,正在想办法进城,他们渴望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而城里,有太多他们想要的。

农村校长很焦虑:没有优秀教师怎么搞好教学

目前的现状是,不仅村小缺教师,就连中学都缺教师。有些初中的科目已经到了几乎无专任教师上课的地步,最后的办法是某些教师临时“改行”,以解燃眉之急。关于乡镇中学教师流失的问题,主要存在三个原因:一是乡村教师待遇低下,社会地位一般,教师个人发展空间不大;二是农村教师在城里买房子的多,尤其是乡镇教师在县城买房的多,上下班不方便;三是近年来新聘教师补充数不足。

某乡镇中学校长无奈地说,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加强辖区内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其工作的核心,但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需师资力量作为保障,即使有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施,如果没有优秀的师资也难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局长很为难:拿什么留住优秀的教师

发愁的不仅是乡镇学校校长,还有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县市教育部门,某县教育局长就碰到好几件头疼的事。

几所学校校长向他诉苦:一中的年轻教师暑假扎堆参加省、市高一级学校的招聘考试,考上了10多名,这几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一下子就流失了“半壁江山”。而该县某中学校长直到开学两个月了,还在向县教育局打报告申请调入1名教师,因为教师流失严重,导致学校有些科目无人上课,有的教师一人兼两人的课时任务,任务最重的每周达30个课时。

“深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农村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基础条件较差,职称评聘及评先评优机会少,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幸福感不强等。”该教育局人事部一位干部说,在农村学校,特别是一些村小,办学条件较差,生源少,教师很少有机会评先评优评职称。普通的农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能评上中级已经很不错了,鲜有普通农村教师评上高级职称的。加之农村空心化严重,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把孩子带到城区就学,甚至从小学起就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留在农村的都是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带大的孩子。农村被整个社会边缘化,农村教师也遭受此冷落境遇,对职业认同感不强,不能安心在农村任教。一些教学骨干频频流向城市,另外一些选择考公务员或转行等。

近年来,针对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现象,该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矛盾。一是努力提高偏远学校教师待遇。从2013年起,该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落实偏远学校教师特殊津贴,教师按学校地理位置,每人每月享受300到500元的特殊津贴。二是加快教师住房改造步伐。近两年共建教师公租房、廉租房项目40多个,解决教师住房3000多套,使农村教师能以校为家,安居乐业。三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补充特岗教师、选拔优秀初中生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创新教师交流机制。鼓励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助教,开展“送课下乡”“送培到校”等活动。

篇5:关于农村学生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姓名:皇甫关 于 农 村 中 小 学 学 生 流 失 现 象 的 调 查 报 告XXXXXXXXX XX

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农村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国民整体科学文化技术的提高,而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自《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及大力推广“普九”达标工作以来,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的显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这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特意在寒假期间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的社会调查,希望能从中找出学生流失的原因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两个乡镇(XX乡、XX乡),共四所初中,七所小学。调查方法:通过查阅各学校学生信息、各种相关的资料及对部分师生进行走访。

二、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状

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出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情况如下: 在被调查乡镇中每个学校都存在学生流失现象。其中初中阶段学生流失占较大比重,占所调查学生流失总数的80%以上。农村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男、女生都有失学现象,且每个年级男生均多于女生。而在农村中学中,每个年级男、女学生流失的人数都比较多,同样存在每个年级男生均多于女生的现象,且随着年级升高,流失学生的数量越大。以这些被调查乡镇2003年至2005年的初中生流失数据为例:初一年级总数为50人,初二年级上升到80人,初三年级则达到210人。

三、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原因

通过对学校师生的走访,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这涉及到当前学校、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通过总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原因

1、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的不平等,造成农村学生向城区转移

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学校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不起学的情况基本杜绝,学校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硬件、师资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的中小学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高质量的教学硬件设施。与农村及其匮乏的师资力量相比,城市的学校就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许多家长出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想法,纷纷把孩子从农村向城区转学,造成农村学生大量的流失。

2、农村的家长忙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与引导.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千千万万的家长告别亲人,远离故土,成为打工一族,撇下未成年的孩子在家,有的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照管,有的由爷爷奶奶照管,有的只好投亲靠友,这造成许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一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了父母严格的管教,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便乖虚而入,使他们变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干出了违法乱纪之事。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固执、任性,在学校中,他们的表现常常呈这种模式:自我要求不严,自由散漫.——学习不刻苦,成绩直线下降.——产生厌学情绪,开始借故不上课.——仇视学习,明目张胆地公开旷课.——流失.对于这些孩子,教师的努力也能挽救一部分,更多的时候,当学校需要家长配合教育时,却因为家长

远在千里之外而鞭长莫及。

3、“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依然存在,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流失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一个人生存的资本”这些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可是依然存在着读书无用的观念。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让更多的人去逐追经济的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就业压力大,许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让一些家长、学生感到了迷茫。所以就有一部分人认为:现在读书,学那么多东西,连大学生有的都找不到工作,有的不读书,不一样打工挣钱当老板么?有些家长,他们对了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常常在嘴上挂一句话:“你读到哪,我就支持到哪”.看似慷慨大义,言外之意却很消极:你如若不读,我也就不勉强了.所以,每当孩子提出不愿读书时,家长 也就来了个顺水推舟;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还和学生串通一气,在老师做流失生动员时,他们往往“一致对外,共同抵御”,用各种方法进行欺骗和逃避。有些家长是非常明白读书的重要性的,但他们只是慷慨地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仿佛支持子女读书就只是给他们拿钱,从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有的家长甚至子女上几年级、在哪个班、哪个老师任教都不知道;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当子女提出不读书时,明知不对,却又无可奈何:现在只养一个,就依了他吧。

4、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造成学生厌学

我国的教育是在摸索中发展的,到今天为止,都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模式。“应试教育”被否定了,“素质教育”之风刮来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风也吹来了,但依然没有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教育体制。要素质并不是不要成绩,减负担并不是要减质量,教学成绩依然是评估学校工作的几乎是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考试排名,相互竞争比以前更为激烈,各学校不得不为了质量而采取一切非常措施,休息时间被大量压缩,文体活动被一一取消.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9点半就寝,这期间,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三节课,早上一节课,午习一节课,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到沉重不堪,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心理。每当放假时,学生都有一种“刑满出狱”的轻松感,然而好景不长,将有一半的假期被补课占据。如此一来,无论学生对读书的意义理解得多么深刻,可谁能保证有这个勇气在学校坚持到底呢?教师工作方法的不当,为学生的流失推波助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从主观愿望上来说,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的学生辍学。但是,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班主任管理方式的不当,学风不浓,任课教师对差生的歧视,教学方法的呆板粗暴,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一降再降,成绩一差再差,最后完全放弃学习,最终导致流失。

四、农村学生流失的危害

农村学生的流失,不仅不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学生流失的同时会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一些学生辍学在家,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就可能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青年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学生的流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五、农村学生流失的相关对策

1、首先是加强执法力度,使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政府应制定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的岗位责任制,如明文规定各部门、企业禁止

使用童工,对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勒令其立即清退,并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农村学校应建立学生流失档案,及时上报学生流失人数,并协助政府对流失学生做好挽救工作;学生家长应认真履行《义务教育法》,对不履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家长,当地政府有权依法做出处罚,强制家长送子女就学。

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合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条件。

近年来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成效显著,适龄儿童入学人数逐年减少,一些农村中小学在校人数仅有一百来人。为此,农村中小学应走合并道路,整合教师、学生、图书、实验器材、计算机等各种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避免转学、辍学。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5、对农村学生实行分流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如结合当地实际,在初中高年级进行分流教育,需要升学深造的,按部就班地执行课程计划;不想继续升学的则可开设初步实用性技术课程,比如服装裁剪、烹饪技术、养殖技术、果木栽培、会计电算化等,使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同时,掌握实用技术,进而在毕业后服务于地方经济。

六、调查的收获感悟

篇6:农村人口流失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姓名:1、2、3、4、6、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近几年统对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7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面临严重匮乏的不利境地。

二、调查的目的

1、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2、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调查的地点

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

四、调查的过程

通过走访问卷实地调查

五、调查后的思考

一,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自身的务农意识逐渐淡化,已经成为青年农民放弃农业生产,不再困守农村,转而向城市要饭碗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规律促使青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因素已经消失,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经济规律促使素质较高、拥有年龄优势的青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收入。

国家政策长期向城市倾斜促使青年劳动力走向城市。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农民作为社会的个体,有这种想法与做法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但由此产生的结果却又是不容忽视的.青年劳动力倾向于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城市人。受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或经商,逐渐由农民向产业工人或城市居民转化,常年生活在城市,逐渐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不愿意再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毫无疑问,这十年来涌动的农民工潮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小了城乡差别,起到了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倾巢出动的打工潮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二、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因,它给我们带来的严重问题是,照此下去,十数年之后,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如何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农业成为弱势产业,效益低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留守农民来源单一,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整体素质不断下滑,难以成为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支柱力量。

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由于农业效益低下,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获取相对较高的报酬,而失业的城市劳动力宁愿享受城市低保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农村优质的人力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根据对8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8年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占65.5%,30岁及以下的青年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1.5%;新增青年劳动力几乎全部选择外出务工,新增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占66.4%,主要是外出务工就业困难不得不返回的中老年劳动力。而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这部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留守劳动力大多只具有小学以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他们成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者.这实际反映了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的严峻现实。

没有新生农村劳动力,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培养新型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让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扎根农村,将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从现实出发,懂农业技术,特别是作业技术的人员大量流失会造成以后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即使科学家有很多好的创意,但由谁来操作?就象我们这个社会缺乏大量的技工一样。再则土地的长期荒芜将来恢复使用时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三、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型农民,只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农村才能留住青年劳动力,留住人才。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吸引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方法.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增进青年劳动力农村创业的信心和技能,加强青年劳动力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辟新农村一、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使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外出打工也是非常艰辛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入也不是很高,努力创造条件就会吸引更多的打工者回家乡创业。

上一篇:教师三基心得体会下一篇:心理咨询室必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