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2024-05-28

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通用9篇)

篇1: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汉字书写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

[作者] 李月章

[内容]

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首先必须继承的就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

由于汉字具有遇异于拼音文字的多种特点以及汉字所具有的工具性质,小学阶段文化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第一要义,就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正确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其逐步具备驾驭文字工具的能力。同时,还要运用博大精深的汉字及其书写文化的多方面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素,使学生得到广泛的熏陶。

一、写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具有打牢文化基础和发展文化素质的功能首先,写字教学可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文化气息,培养其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和“以形表义”的文字系统,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气息。如“点”或似高峰坠石,或似飞鸟侧下;“竖”既如万岁枯藤,又如顶天立柱……。“水”有蜿蜒穿流之势,“山”有高峰绵延矗立之形。“河”字以“水”标类,以“可”标声,联想其意境,好象见到了水流之状,听到了水流之声;而见到“泳”字,受其“形声”的启示,不但能“据形索义”,还可以想象人在游泳时那种奋力激浪、自由欢快的情景。写字教学能增加学生接受汉字文化陶冶的.机会,增强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其次,写字教学能充分传授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下牢固的汉字文化基矗文字是工具。为使学生掌握好文字工具,写字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认识文字工具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基本笔画和合成笔画的称谓、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笔顺和组合关系;基本字符的名称、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组合变化;合成字符的名称、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组合平衡关系。这都是书写文化的重要内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有助于打牢运用汉字的文化基矗书写文化还包括书写的生理条件和工具条件的知识和技能。如生理条件的坐姿、执笔、运笔的造型以及运作方法,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而训练学生手眼协调准确地写好每一笔的着笔点,是生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归宿。这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使学生认识写字的庄严性和修养性,有利于树立严肃认真的写字态度。在书写工具的文化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除了指导学生认识笔、纸、墨的规格、性能和掌握其使用方法外,主要是指导学生写字会用笔锋(毛笔笔锋的方向变化及其运行节奏;硬笔端尖、半尖、全尖在书写中的变化使用)。会用工具不但是学生最终把字写好的关键,而且对培养他们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待事物富有情意,都有积极作用。

再次,写字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工具,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广泛的文化建设效应。

古今中外千科百类的知识,都是以文字为载体储存流传的,掌握了文字工具就可能学到一切所需要的知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有了良好的文字修养,不但可以记录语言,还可以经过文字推敲,进一步规范和净化语言,使语言更精炼

[1][2][3]

篇2: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陶丽娟

(宁夏回族自治区育才中学)

篇3:化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奠定情感基础, 育人于“心”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始动作用。它贯穿于所有过程之中, 在人的理想和个性品质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情感的唤起和参与是发挥学生其他非智力因素效应的前提和基础。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意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来说,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那些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 往往保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 学习效率高、成绩优良。没有学习欲望或动机水平很低的学生, 不仅学习成绩不佳, 而且常常引起课堂行为问题。首先, 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是诱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 朝什么方向努力,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 让学生感知化学的奥妙, 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推动力量。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内部力量。教师理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并使其得以稳定发展, 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通过一些化学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与技能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使化学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些兴趣情景, 让学生感知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去解释, 许多问题需要用化学方法去解决,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 使学生勇于学习

意志是人的心理品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 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心理过程。马克思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可见, 意志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接受知识、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劳动过程, 只有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 不畏艰难, 不断攀登,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首先,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使学生自主掌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这要求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成就教育。避免学生出现化学知识掌握不少, 但化学史却全然不知的情况, 更无法体会那些著名的化学家为了化学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可以通过建立化学学习园地和走进化学小课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并引导学生在课下多读相关书籍, 由此激发学生的远大抱负, 使学生自觉学习, 有效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行为。其次,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使学生勇于学习, 勇于探索。由于化学课程是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时段之后新接触的课程, 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 学生时常会出现学习吃力或成绩不理想的现象, 这是正常的。但如何转化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 使其树立学习信心, 显得尤为重要。信心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保障,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或进程, 并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自信。

二、重视化学实验, 育人于“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 许多概念、原理、物质性质等知识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 在化学学习中必须以实验情境为基础, 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 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从而理解并掌握化学知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给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 而是通过化学实验, 借助于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 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表现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为探索和创新奠定基础。其次,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 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得到意志磨炼和创造性能力发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激发其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尤其是通过实验教学, 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实践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前提。实验教学可以开创灵感思维, 在直觉和顿悟之中, 豁然产生智慧的火花, 而瞬间产生的灵感是实践中针对所要解决问题穷思竭虑后凝聚于某一点时的智慧火花。因此,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深厚的积淀。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育人于“趣”

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广泛应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发展的主要趋势, 而Flash作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随之兴盛。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借助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通过口头描述的方式来再现情境, 传递知识, 其过程缺乏形象性、趣味性。Flash课件在教学的应用, 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利用Flash课件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更直观地再现化学实验原理与过程,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逼真的实验过程更利于学生掌握, 从而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同时, 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实际, 自己设计和制作Flash课件, 因材施教, 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 育人功能理应体现在各级各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中学化学教学亦无例外。根据化学的学科性质, 结合中学生这一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 探索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凸显育人功能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篇4: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书”与“育人”的脱离

教书育人虽然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人们又似乎经常性地把这看成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特别是在各个学校设置德育处的背景下,校长、科任老师等都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即学校的育人工作是由专门的德育老师来进行的。于是负责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背负了难以承受的重任。而另外一方面,各科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着学科的知识传递。这种分割导致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机械操作过程,而专门负责育人的德育课也成为干巴巴的说教过程。教学因缺少育人的功能而失去学校教育应有的内涵。

学校教育中教书与育人的脱离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就是教育学问题中的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这是一个教育学传统的话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是浑然一体的。后世的教育者们大多知道赫尔巴特,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教学与育人又似乎是截然分开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的分化,这种分化是在从培根开始的学科分类之后,人类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分化下,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在此背景下不断地分化,这种分化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在某个领域的认识,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片面地去理解所分化后的学科,而隔断了学科间普遍的联系而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南京师大的杨启亮教授也认为,“在教育和教学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无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或者教育的教学性。人类从生命孕育和养育的现象中认识教育,从年长者向年幼者进行经验传递的现象中认识教学,经过漫长的历程创造了学校教育和教学。这里也没有什么学科边界,教育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教育,它们是一体融合的关系。”自从有了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分化,人们倾向开始区分教育与教学的差异并最终走向脱离。

另外一方面,在现时的应试教育的困境中,专业教学的教师无法超越这种困境,在“升学第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

教学与育人的脱离导致了学校教育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一方面是教学脱离了专业教师的有意识育人过程而使得教学内容失去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使得德育的开展陷入困境,德育成为被剥夺的活生生的载体而变得面目可憎,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需要从宏观的层面去重新认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德育也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成为其真实的写照。学校的育人职责就在知识传递和考试面前让位。但其实,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其实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存在,它们可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教学是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过程出现问题,德育就可能走向无效。因此德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合作。而对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渠道。细心分析这个渠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首先,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方面起主导作用,因为它不间断地、全面地传授系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学生认知方面占着主导地位。

其次,各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使其有机有序地渗透到学生中去,比如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特别是历史,它以独特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知道历史变化的规律,近代的苦难史也容易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这些教材的教育效果是其他任何德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再者,从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在课堂上的,而一种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教育,教师以其身体力行来给学生施加“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

最后,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而德育工作应该融入到教学的工作中,这样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所以在教学中渗透育人工作是防止“教书”与“育人”互为矛盾、冲突的有效解决方式,也是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根本途径,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学校在进行育人工作时要积极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育性教学何以成为可能

教学的教育性解释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学校实际情景中的教育与教学相脱离是在忽视这个问题,这容易使德育工作失去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也使得学生只成为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成为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的“是一个知识储蓄的过程”。这不仅黯淡了学生的生命颜色,更消逝了教育的本真内涵。因此教育要完整就应该把教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如何统一起来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尝试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其实,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教学”,教学与教材中都包含了教育的因素。但是,这些隐藏的因素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和正确的理解。保罗·弗莱雷说“只有当行为与反思不分离的时候,行为才是人类的行动”。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如果缺少育人因素的话,教学也几乎算不上是教育的行为。因此,我们要让教学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人们都重视教材的选择,中国的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一向是个以重视伦理道德为典范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历史。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已经被沿用了几千年,这虽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但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教材中的很多思想甚至成为衡量道德的一个标准,足见这些作为道德教育教材的经典性。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早在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时也就定下了基调,中世纪的历史、神学等课程也都难以脱掉道德的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存在的德育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身的潜在影响,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给学生上课这个行为看似是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和潜在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这种潜在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表现,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特别是面对特别容易模仿的这个年龄的学生。教师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道德模范,教师的德性魅力容易让学生亲近。学生也只有“亲其师”,才能更好地“信其道”。

篇5: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随着《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体育教学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的重视,但是,在基层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体育教学仍有不重视体育教学的现象,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再谈一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充分发挥“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知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锲而不舍,乐此不疲。同样,体育兴趣是学生自觉上好体育课的核心因素,是强化剂。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运动与参与的兴趣呢?

1、内容上求新。

学生生性活泼,有着强烈的探知心和求知欲望,乐于接 受新事物,不喜欢机械的重复。而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往往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怎样处理机械练习与运动兴趣的矛盾,首先应该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同一个内容要有不同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练习中达到反复练习的效果。如:在“水平一”教材单、双脚跳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剪刀、石头、布》、《跳过小河》、《踏石过河》等游戏进行教学,学

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了充分的身体练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单、双脚跳的动作要领。

2、教态上求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 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假如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走进课堂,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因此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反之,学生者产生厌烦的情绪。如:在“水平二”教材内容 蹲距式跳远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动作不够规范。表现为弹跳能力差,教师如果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努力点你会做得更好。”“我想你能做得更好”。学生就会信心倍增,进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练习,才有可能达成教学目标。反之,学生会失去练习的兴趣和信心,更无从谈起达到教学目标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慎批评;多期待,少失望。用爱心去感召学生,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教法上求活。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有 效途径。而教法单调、缺乏新意就难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我就采用转移性的练习方法,把常用的场地跑改为追跑、按不同的图形跑等:另外,结合生理知识强化诱导,提高了学生参加跑步的积极性。

4、示范上求美。

正确优美的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 象,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模仿动作。在新授动作时,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无误、潇洒大方,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内容,如:跨越式跳高、蹲踞式跳远等项目,还会使学生减轻畏惧心理,增强练习的信心和勇气。

5、讲解上求形象。

生动形象的讲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蹬腿提臀要低头,团身前滚身似球”的顺口溜来讲解。说话不多,却生动、形象、完整、准确地描述了动作要领,学生听起来有趣,学起来有劲儿。

另外,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较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二:讲究启发的艺术。

启发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各种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其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方法多样,要灵活运用。

1、直观启发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知识信息的传导始于人对事物的感觉。这种方法能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丰富自己的感情认识,从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础技术,基本技能,并进一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一手拿皮球,另一手拿一个方盒子,同时放在光滑的地面上滚动。让学生观察分析,看哪一个物体滚动圆滑,方向正。学生自己就会找到答案,进而明白团身在前滚翻中的作用。

2、比较启发。

实践证明教师在做出正确的讲解与示范之后,把一些常 见错误展示出来,进行正误对比。学生就容易判断出那个是正确的动作,哪个是错误的动作。并能在练习中注意纠正,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练习,就比较容易掌握规范的动作。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对“体育后进生”的转化。

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所以,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同等时间内,他们所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便出现了“体育精英”和

“体育后进生”的区别。体育后进生的转化对于实施《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生“体育后进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了解他们的思想,做到心中有数。这部分学生本身很羡慕其他同学,潜意识中希望像他们一样,在体育课上展示自我,和同学们一起娱乐、交流,可是,由于自己身体或是能力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上体育课。

篇6:小学科学教学育人功能探微论文

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学活动课上,要巧妙地依据学生性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学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也是展现出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这门学科内设多种教学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起着积极地影响[1]。在科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使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大好时机。例如:科学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置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体的重量,还是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以此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家张恒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知识,学习古代四大发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途径

1、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内容,找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时尽量的将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贯穿整个科学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的发明》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行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具有耐心和细心,教师可以给每人分发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最后汇报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由于通过细致观察和悉心照料,种子萌发的很好,而相反,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身边的种子出现腐烂的现象,因此,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使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2]。又如:在学习《飞向天空》时,教材当中加入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圆中国人民飞天梦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就教材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想法并可以适当的引申我国为了实现飞向天空这一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述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发展历程,通过在科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德育教学起到积极地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育人教育

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提出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于实践,从而使育人教育发挥出实效。具体的方法有:首先,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等。要将常规训练融入到科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要求教师要每节课都强调,并适当地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里的科学教学课上,教师要积极充当德育教师的角色,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们把用过的实验设备放归原处,在使用时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轻拿轻放。其次,在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耐心完成实验内容,以此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例如:在学习《我的大树》这篇科学短文时,在组织户外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再将观察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的方法,同时能够认识到学习科学课程中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意义。

3、注重自我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化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德育品质,单靠教师传授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确定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课程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人人有角色,并且在小组讨论中给于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将德育教育溶于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篇7:充分发挥墙报的育人功能

贺州市八步区公会镇公会初级中学吴润法

墙报是班级环境建设的主阵地,在美化班级环境、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墙报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要用好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墙报的育人功能。

一、选好内容,精心策划

墙报内容的好坏是能否让墙报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墙报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选编一些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讲解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学生提出建议或进行解答等。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此之前要对墙报的内容认真研究、仔细筛选,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较强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选好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看版面是否新颖美观,整体设计是否合理,争取做到图文并茂,让墙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另外,因为墙报的版面有限, 所以每期的墙报必须精心策划。稿件篇幅要短,文字要精。墙报上的每篇稿子不仅要表达清楚意图,更要注意语言的精简和结构的完整。并且墙报形式要多样,可以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名言、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笑话、诗歌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课余生活,还能激发学

生动脑探究的兴趣,从而增强墙报的宣传教化效果。

二、师导生演,人人参与

因为班级墙报重要性,班主任必须加以重视。可是一些班级的墙报往往是出自老师之手,并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甚至,某些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不愿意花再长的时间来布置墙报,于是,几个大字,一幅简笔画便成了墙报永恒的主题。这样的墙报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容易让学生养成事不关己的坏习惯。其实,学生很希望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盼望着手持粉笔,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勾勒”出来。因此出版班级墙报,犹如师生同唱一台戏,由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编排,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墙报的版面设计,包括报头、标题的设计,对那些初办墙报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有些困难。老师可以适当作些示范,细心指导学生,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由“扶”到“放”,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墙报的设计中去,采用小组轮流的方式,将组稿、版面设计、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其特长,各展风采。

三、灵活多变,常换常新

墙报的教育主题应该力求灵活多变。一要贴近学期特点。如开学之初可以出“新学期,新希望”为主题的墙报,帮助学生确立新学期的学习目标,为之鼓劲加油;临近毕业时又可用“毕业畅想”作为主

题,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升学。二要贴近时代,如逢重大节庆活动,可以出“祖国在我心中”、“老师,您辛苦了”等专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要贴近生活,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总之,墙报应多侧面地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多角度地反映当今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班级墙报应该不定期地更换内容。常换才能常新,一般要保证每一期的墙报保留时间不超过两个星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墙报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四、学习评比,表扬先进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每一期墙报内容进行集体学习、评论,以此来培养学生读墙报的自觉性。展开墙报评比活动也不可缺少,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墙报进行评比,可起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让每个小组在评比中找到差距,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激发学生办墙报的积极性。

篇8: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书”与“育人”的脱离

教书育人虽然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是人们又似乎经常性地把这看成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特别是在各个学校设置德育处的背景下, 校长、科任老师等都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意识, 即学校的育人工作是由专门的德育老师来进行的。于是负责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背负了难以承受的重任。而另外一方面, 各科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着学科的知识传递。这种分割导致教学过程成了教师机械操作过程, 而专门负责育人的德育课也成为干巴巴的说教过程。教学因缺少育人的功能而失去学校教育应有的内涵。

学校教育中教书与育人的脱离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就是教育学问题中的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这是一个教育学传统的话题,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他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个概念, 他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是浑然一体的。后世的教育者们大多知道赫尔巴特,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教学与育人又似乎是截然分开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的分化, 这种分化是在从培根开始的学科分类之后, 人类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分化下,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在此背景下不断地分化, 这种分化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在某个领域的认识, 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片面地去理解所分化后的学科, 而隔断了学科间普遍的联系而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南京师大的杨启亮教授也认为, “在教育和教学还没有分化的时候, 无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或者教育的教学性。人类从生命孕育和养育的现象中认识教育, 从年长者向年幼者进行经验传递的现象中认识教学, 经过漫长的历程创造了学校教育和教学。这里也没有什么学科边界, 教育就是教学, 教学就是教育, 它们是一体融合的关系。”自从有了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分化, 人们倾向开始区分教育与教学的差异并最终走向脱离。

另外一方面, 在现时的应试教育的困境中, 专业教学的教师无法超越这种困境, 在“升学第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 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 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 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

教学与育人的脱离导致了学校教育常常出现各种问题, 一方面是教学脱离了专业教师的有意识育人过程而使得教学内容失去教育意义;另一方面, 也使得德育的开展陷入困境, 德育成为被剥夺的活生生的载体而变得面目可憎, 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因此, 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需要从宏观的层面去重新认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 但是,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德育也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就成为其真实的写照。学校的育人职责就在知识传递和考试面前让位。但其实, 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教学与育人其实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存在, 它们可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教学是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育人的有力阵地。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过程, 其中的每一个过程出现问题, 德育就可能走向无效。因此德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合作。而对学校来说, 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渠道。细心分析这个渠道, 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首先, 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方面起主导作用, 因为它不间断地、全面地传授系统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学生认知方面占着主导地位。

其次, 各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以教材为载体, 结合教学过程使其有机有序地渗透到学生中去, 比如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 特别是历史, 它以独特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知道历史变化的规律, 近代的苦难史也容易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这些教材的教育效果是其他任何德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再者, 从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角度来看, 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在课堂上的, 而一种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教育, 教师以其身体力行来给学生施加“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

最后,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 而德育工作应该融入到教学的工作中, 这样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 所以在教学中渗透育人工作是防止“教书”与“育人”互为矛盾、冲突的有效解决方式, 也是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根本途径, 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学校在进行育人工作时要积极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育性教学何以成为可能

教学的教育性解释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学校实际情景中的教育与教学相脱离是在忽视这个问题, 这容易使德育工作失去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也使得学生只成为知识的容器, 课堂教学成为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的“是一个知识储蓄的过程”。这不仅黯淡了学生的生命颜色, 更消逝了教育的本真内涵。因此教育要完整就应该把教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如何统一起来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尝试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其实, 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教学”, 教学与教材中都包含了教育的因素。但是, 这些隐藏的因素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和正确的理解。保罗·弗莱雷说“只有当行为与反思不分离的时候, 行为才是人类的行动”。对于教师来说, 课堂教学如果缺少育人因素的话, 教学也几乎算不上是教育的行为。因此, 我们要让教学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再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古今中外教育史上, 人们都重视教材的选择, 中国的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 一向是个以重视伦理道德为典范的国度, 可以说, 中国的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历史。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已经被沿用了几千年, 这虽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但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教材中的很多思想甚至成为衡量道德的一个标准, 足见这些作为道德教育教材的经典性。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早在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时也就定下了基调, 中世纪的历史、神学等课程也都难以脱掉道德的因素。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存在的德育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自身的潜在影响, 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给学生上课这个行为看似是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 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和潜在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 这种潜在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表现, 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特别是面对特别容易模仿的这个年龄的学生。教师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道德模范, 教师的德性魅力容易让学生亲近。学生也只有“亲其师”, 才能更好地“信其道”。

篇9:略谈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84-01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即教书重在育人。所谓“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说的就是三寸柔毫里挥洒出来的书法艺术,无声胜有声,无形却见心。下面笔者试结合日常教学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通过书法教学,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随着汉字的逐步演变,书法也随之发展。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认识我们民族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加强对祖国的文化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对此,每天笔者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们播放书法教学或者大师书写的视频,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观看欣赏中,不仅提高了书写水平,更在书法的字体演变中感受其神奇,惊叹我们祖国的伟大。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去探索发现关于我国更多历史的想法,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精神。

二、通过书法教学,提升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书法仅仅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写好字吗?不然,其实在指导孩子们写字的同时,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道德、意志等精神素养。

例如,《燕子专列》这篇课文中,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把握“车厢”的“厢”的结构,笔者是这样指导的。

师:“厢”字是什么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呢?

生:半包围结构,由“厂”、“木”、“目”三部分组成。

师(板书“厢”字,故意将“木”和“目”写得很大,溢出“厂”字,继而让学生观察评价):看到这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木”和“目”写得太大了,“厂”都装不下了!特别是“木”字,把捺写得特别长,就好像一个人故意踢出长腿霸占地盘似的。

生2:我也觉得“木”字太霸道了,“木”应该将自己的捺变成点,腾出更大的地方给“目”住。

师:是呀!同学们说得真好!字就像我们人一样,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之间也要做到互相谦让,这样整个字才会更美观呢。

那节课后,孩子们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当“木”作为偏旁时,要将捺改成点,而且也深深地懂得了写字、做人都应该互相礼让的道理。这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另外,为了让学生领会“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深刻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结合书法历史长河中的范例,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使之领悟。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学生一定倍感兴趣,更会为之动容,产生对书法的好感,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三、通过书法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做事容易走神,如果忽视培养他们的专注精神,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和办事的效果。大部分学生书写习惯不是特别好,总是将头埋得很低,并且弯腰驼背,因此,近视的同学特别多。针对以上现象,也为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笔者特地调整了一周的课程,安排了一节写字课。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规范,不仅能让他们写好字,而且能让他们逐渐养成专注的精神,对培养他们专心致志的习惯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四、通过书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班有这样一位后进生,基础不是特别好,当笔者第一次翻开他的作业本,发现作文句不成句,词不达意。但自从安排了书法(写字)课,之后又组织了两三次书法比赛,他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赛前,笔者给学生们讲解了写字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当评比作品时,笔者惊讶地发现他的字虽算不上多出彩,但字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每个字都显示着他精心的书写。在评奖后,笔者特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且给他颁发了“书法潜力之星”证书。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学习更认真了。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笔者在平日的单元测验中,也附加书写这一部分的分值,书写工整漂亮的可额外增加3~10分不等的分值。渐渐地,孩子们的书写进步极快,学习劲头与自信心也越来越足。

五、通过书法教学,引领学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让孩子欣赏字帖时,要引导孩子欣赏字体的结构,还需渗透书法的内容,让他们深刻欣赏品味作品。如歌颂祖国的赞美诗,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度化众生的佛理悲咒,亦或是经久传诵的名言佳句等,这些作品大都言语精简,意味深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

总之,书法教学积淀着深厚的德育功效,只要教师将书法教学合理运用,与德育有机结合,便可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出既有高雅艺术素养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

上一篇:励志好句子推荐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抓差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