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2024-05-07

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共9篇)

篇1: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吕小平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是我们古老民族智慧浓缩的结晶,是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使学生能够积累传统文化常识,品味文言文的艺术美,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高尚道德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文言 文化功能 德育功能 美育功能 人文素养

文言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特别是人教版教材中,在五本必修教材中文言文课文共有20篇,占了四分之一篇幅;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都是文言文,可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之大。这些文言文都是古代的文章精华,也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铺就一条路,让学生穿越时空认识文言文的价值,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笔者有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分析现状,反思教学中的误区

在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仍然让人担忧。主要有如下的表现:

1、高考指向——偏狭。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翻译文中语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考什么学什么”是倍受批评却至今仍是师生信奉的最高信条。这就使教与学变得急功近利,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2、教学方法——呆板。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没有走出“说文解字”的“围城”,往往是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再作简要的“内容分析”。教学思维的定势使得本来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成为了僵硬的了无生气的课堂。师者滔滔不绝,学者昏昏欲睡。

3、学生心理——畏惧。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字词句的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而且要背诵很多课文。而背诵现在基本演变为“默写”。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两三天要背一篇古文,怎么能不怕呢?

文言文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师者教的辛苦,学者学的痛苦”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教学思想的问题,一是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二是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最终导致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美感和价值。

二、认识价值,寻找改变现状的突破口

1、文化功能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文言文又恰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不仅本身是一种传统文化,展示了汉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伦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2、德育功能

文言文是我们古老民族智慧浓缩的结晶,蕴含了丰赡的精神内涵和深奥的哲学道理,可以说是精神的酵母,智慧的天梯。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有至情至真、传扬积极的伦理道德的美文,有深邃隽永、激发读者的远大理想的励志名篇……文言文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包含着仁智勇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道德标准,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因素,激发民族精神,培养传统美德,塑造高尚人格,将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

3、美育功能

文言文体现了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顾之川说:“我们认为,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探索出路,优化文言文教学课堂

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审美的愉悦、和道德的提升。为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设疑激趣,梳理归纳,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这里说的文化知识,主要是指文字训诂、古代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艺术休闲、文史典籍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设疑激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一些文化常识。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提

问: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原来古人的座次体现着尊卑等级差别,一般情况下,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而以哪方为尊位,在堂室两种场所中是不同的。司马迁正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其藐视敌手,骄傲自大的态度,从而为他的失败结局埋下伏笔。之后让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分析林黛玉在贾母处用餐时座位安排所展现出的古代礼仪。

讲到王勃的《滕王阁序》时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唐摭言》卷五中记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也有人认为是26岁时写成的,你怎么看?学生可依文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句判断,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由此看来26岁更可信。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梳理积累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文化知识博大精深,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后从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方面去梳理、积累,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含英咀华,品味文言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审美趣味。

课本中的文言作品大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淘洗的名篇,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堪称典范,教学时不能只重字词句讲授,而应注意引领学生学会鉴赏文言作品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

晚唐散文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摄人心魄的不朽作品,艺术特色非常鲜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古来第一赋”的美称。尤其是作品的语言,不仅凝炼精妙,辞采华美,而且作者在设词用句时,尤其注重依据情感的变化安排语言音韵的节调、韵律,将涌泉汪洋式的情感融汇于玉润珠圆、铿锵优美的语言音韵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声情谐美的艺术整体,使人诵来,顿觉情感洋溢于音韵之间,气韵回荡于节奏之中,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撰写赏析文字。教师先做示范,例如:“本文语言富有整齐和谐之美。连散成排,气势酣畅,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其精采之处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连续六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句句蝉联,又句句夸张,蝉联中有夸张的形象,夸张的形象构成了句式的蝉联,句句相接,环环相扣,似大河狂涛,奔涌而至。字字列举秦皇耗费民资之多,句句暗陈人民饱受灾难之深。字丽句锦,脱口而出,姿势淋漓,表现出雄

浑酣畅的气势,迸发出汹涌澎湃的情思,构成一种丰腴饱满、整齐和谐之美。”激励学生从其他角度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领悟提升,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

现代学生只是阅读他们喜欢的“思想情感委琐”“众生喧哗”的当代“快餐文学”,这些文学缺少钙质,容易使学生患上“文化软骨病”、“文化幼稚病”。而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

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师说》中提倡的虚心求学的品质,《劝学》中张扬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尽吾志”的顽强毅力;《赤壁赋》中表现的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苏武传》中传达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在疏通字词句后,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研讨文章传达的思想主张、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或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宣扬的民族性格特质等等;或者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教师让学生以“孝”为话题写篇文章,学生认识到:我们还是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提倡的“为人子之礼” “孝悌”之道,平时就应该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善待人。

结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利于治疗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上的“贫血症”,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总之,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篇名作会包含着丰富传统文化因素,远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而高中语文教学又担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品位,让文言文教学发挥出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发扬传统的有效功能。

参考文献:

1.《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钱梦龙 《中学语文教学》 1997年第4期 2.《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漪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3.《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王珏 《语文教学之友》 2001年6月

篇2: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随着《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体育教学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的重视,但是,在基层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体育教学仍有不重视体育教学的现象,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再谈一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充分发挥“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知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锲而不舍,乐此不疲。同样,体育兴趣是学生自觉上好体育课的核心因素,是强化剂。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运动与参与的兴趣呢?

1、内容上求新。

学生生性活泼,有着强烈的探知心和求知欲望,乐于接 受新事物,不喜欢机械的重复。而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往往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怎样处理机械练习与运动兴趣的矛盾,首先应该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同一个内容要有不同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练习中达到反复练习的效果。如:在“水平一”教材单、双脚跳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剪刀、石头、布》、《跳过小河》、《踏石过河》等游戏进行教学,学

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了充分的身体练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单、双脚跳的动作要领。

2、教态上求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 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假如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走进课堂,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因此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反之,学生者产生厌烦的情绪。如:在“水平二”教材内容 蹲距式跳远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动作不够规范。表现为弹跳能力差,教师如果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努力点你会做得更好。”“我想你能做得更好”。学生就会信心倍增,进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练习,才有可能达成教学目标。反之,学生会失去练习的兴趣和信心,更无从谈起达到教学目标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慎批评;多期待,少失望。用爱心去感召学生,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教法上求活。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有 效途径。而教法单调、缺乏新意就难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我就采用转移性的练习方法,把常用的场地跑改为追跑、按不同的图形跑等:另外,结合生理知识强化诱导,提高了学生参加跑步的积极性。

4、示范上求美。

正确优美的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 象,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模仿动作。在新授动作时,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无误、潇洒大方,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内容,如:跨越式跳高、蹲踞式跳远等项目,还会使学生减轻畏惧心理,增强练习的信心和勇气。

5、讲解上求形象。

生动形象的讲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蹬腿提臀要低头,团身前滚身似球”的顺口溜来讲解。说话不多,却生动、形象、完整、准确地描述了动作要领,学生听起来有趣,学起来有劲儿。

另外,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较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二:讲究启发的艺术。

启发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各种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其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方法多样,要灵活运用。

1、直观启发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知识信息的传导始于人对事物的感觉。这种方法能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丰富自己的感情认识,从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础技术,基本技能,并进一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一手拿皮球,另一手拿一个方盒子,同时放在光滑的地面上滚动。让学生观察分析,看哪一个物体滚动圆滑,方向正。学生自己就会找到答案,进而明白团身在前滚翻中的作用。

2、比较启发。

实践证明教师在做出正确的讲解与示范之后,把一些常 见错误展示出来,进行正误对比。学生就容易判断出那个是正确的动作,哪个是错误的动作。并能在练习中注意纠正,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练习,就比较容易掌握规范的动作。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对“体育后进生”的转化。

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所以,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同等时间内,他们所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便出现了“体育精英”和

“体育后进生”的区别。体育后进生的转化对于实施《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生“体育后进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了解他们的思想,做到心中有数。这部分学生本身很羡慕其他同学,潜意识中希望像他们一样,在体育课上展示自我,和同学们一起娱乐、交流,可是,由于自己身体或是能力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上体育课。

篇3: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就是指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 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使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 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 首先是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等方法。不少的课堂教学, “主体”变成了“客体”, “主导”变成了“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则扮演了教学活动“主宰”者的角色, 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 学习兴趣丧失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的教学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 而教师成为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监工”。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淡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 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更新”。实行开卷考试后, 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樊笼中解放了出来, 这为思想政治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突出位置,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书本知识作为载体,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采用多种手段把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的教学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二、突破传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的考试模式呼唤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灌输———吸收———消化——储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大胆使用符合素质教育和开卷考试的“质疑———探索———转化———强化———创造”开放式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实效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由“教师一言堂”向“师生合作型”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用心去学习、去体验、去创造, 师生之间不断互动、碰撞, 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这种师生合作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 观点得到理解, 问题得到解决, 参与得到支持。二是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觉悟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 利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书本上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这是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三是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变革教学方法, 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读议讲练”教学法、“提纲导读”教学法、“问题解答”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能力训练法等,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能力得到培养。四是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 态度和蔼可亲, 作风民主正派, 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切忌动辄训斥、讥讽, 甚至责骂,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启发他们多动脑筋, 大胆猜想。同时倡导标新立异, 赞赏别出心裁, 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五是要开辟第二课堂,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必须打破理论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 让学生了解社会, 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电视、录像, 以及开展时事新闻发布会、参观访问等。通过这些活动, 既增强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欲望, 又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从而使理论内化为信念。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的总方向。教育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现代化, 而教学手段现代化则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集中表现———电化教育 (包括投影、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 具有形象化、可再现性、综合性等特点, 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可使教育和教学效果发生量和质的变化。通过这种教学手段, 可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使教学更形象、直观和生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和操作。同时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科学性, 要体现师生的创造性劳动。如在电化教学的操作过程中, 变一次性放映为分段或间断放映, 其间段区内容由学生思考补充。同一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去完成。这样教学活动得到深化, 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总之, 要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优化, 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 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我们一定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探索建立开放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模式,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突出位置,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劳动者!

篇4:如何发挥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精心命题巧引路

(1)结合社会命题。针对社会现象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等命题,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以环保、互联网、现代科技、西部开发、国家改革等来命题,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学生上网利弊谈》等;还可以根据报纸电视网络发布的重大新闻拟题,如《给藏独分子的一封信》、《点燃心中的奥运圣火》等等。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理解社会、感悟社会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结合人生命题。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世界、哲理感悟等,是个体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结合人生的各种现象和感悟命题,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等。如以快乐、宽容、尊严、自信、责任等为话题,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承受》、《战胜脆弱》、《有志者事竟成》、《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自卑、自负、自信》、《谈理想》等命题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3)结合所学文本命题。可利用语文课本中的范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文题,搜集材料,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学了《岳阳楼记》之后,可就课文内容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人生目标。这类命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多读书、多看报的好习惯,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

二、耐心批改教育人

作文评语是对学生作文的综合评价,教师应该用具体明白的语言,让学生明了每次作文的得失。学生作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而且是思想感情的流露,他们思想活跃,敢想敢写,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政治思想、理想情操,对社会的见解,对人生的态度,在作文中都表现得较为明显。即使是同一道作文题,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所以,作文评语要讲究形式、内容兼顾,不能只单纯在写作技法上对学生作文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加以评价;同时还要在写作态度、文风文德、思想内容上给予启示,对于学生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优点和长处,要用评语及时肯定。特别是缺点较多的学生,在作文中表露的思想上的闪光点,更应在评语中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大多数学生由于阅历不深、思想简单,有时不免在作文中表现的认识上的片面、偏激或悲观消极,对此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应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三、课堂讲评鼓舞人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优缺点作综合分析,以帮助学生发挥优势,克服缺点。进行讲评,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正确态度、进步思想、健康情感。及时指正部分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不健康思想情绪和错误的价值倾向,防止其在学生中滋长蔓延,产生不良影响。对于部分学生在文中揭示的社会阴暗面,教师在讲评中应教给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客观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的讲评,要像春风,带着真诚将思想教育吹进学生的心田,滋润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下水作文树榜样

学生的接触面与教师相比,毕竟是狭窄的,因此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思想性是不很深刻的,行文的技巧把握得也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不应只是一个旁观者、评论者,而应是一个参与者,利用自己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写出该题目的下水作文。通过自己的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应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准,以及写作该话题的行文思路、布局谋篇的技巧等;通过自己的文章,激励学生勤读书、多看报以及注重对自己思想道德的培养;通过师生文章的对比,提高学生的对话题的把握和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认识。

篇5: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市中区税郭镇中心小学杨位相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必须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比如《小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或说最基本的文明教养。要提高将来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在中学这个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的阶段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学生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可以转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再则,良好行为习惯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某个教育阶段,因教育不到位,训练不落实,就会形成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滞后现象,使将来社会成员文明程度降低,即或日后想力图纠正也十分困难,严重的还可能生发许多人格和心理障碍。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帮助学生认准自己的定位。即要有一个做人的基调,基调上不去,内驱力就爆发不出来。人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对自己作低调要求,这就抑制了潜能的发挥。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可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

第二,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教育是人自我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才能的显露与成器,有早有迟,因而要确信人人有才,又人无全才,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提供其发展的各种条件。如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我校科技艺术节开展的十项小人才比赛,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自荐演说、“创新素质实践行”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就可使学生不同特长和才华得以施展,荣获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金奖的撒贝宁不就是从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的吗?

第三,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素质教育的内涵已揭示出教育的着眼点已投向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呼唤,而自

我意识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心理活动,是学习创新的动力之一。也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以学生志趣为主,可自愿参加、自行选择、自己创作,一般不定名额、不必选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如优质班会方案设计比赛,学校科技艺术节徽标设计比赛,自办小报比赛等,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策划、筹办主持,而在自我意识培养与发展中,自律精神的培养也自在其中。所谓自律,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适应社会规范,自觉以组织纪律、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使之为今后立足社会生存竞争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如各种文化活动即或是娱乐游戏活动都有它各自的游戏规则,这规则是学生乐于遵守的,不是强制的,比如球赛和趣味体育大比拼活动中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规则,棋赛中的棋艺、棋德都可给学生多方面的启示和教益,这些活动因寓教于乐即或是内含有极其严肃的教育因素也对学生有着乐于接受的亲和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铸塑校园精神,简括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故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奋。如到北大清华就使人由然而升这种感觉。清华大学在90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承传升华,演绎为今天现时代精神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成为清华学子在国家各个岗位上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由这种清华文化环境不断孕育积淀形成了清华独特的校园精神。

对一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已形成成熟的校园精神的学校,由于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经确定,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别力,可有力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如一个拼搏进取学风浓厚的学校,厌学舞弊之风就难成气候。因此说校园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里没有评述她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共建,促进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而文化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文化底蕴是否厚实充足造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下文野之分。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底蕴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和领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修养的过程,即治学修身同时并举。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校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开辟新的文化的阵地,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既与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以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不低估的育人功能。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篇6: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的研究

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的研究

欧传琴

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当今年代,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农村更有份特殊的重要性。

我校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范围很大,怎样扎实有效地进行呢?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把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必修课,他认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因而提出了伟大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论,由此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才是加强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因此,我校开办了一批劳动实践基地,使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在实处。

一、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结合。

1、改变观念。我们曾在高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在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中,愿意将来长大做农民的只占到被调查的人数的83%,而现实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是新一代的农民,为了改变他们这种在“升中专”这一 棵树上“吊死”的观念,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让他们明确现实,更重要地是开出劳动基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观念。我们在校园西侧和西南角开辟两块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翠园”、“芳园”做为种植园,结合农村实际栽种蔬菜、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开挖约为80个平方米的水面做为养鱼池、养殖三层鱼苗,开辟众多的花坛花圃种植花草树木。本着大事、难事老师做,重事、繁事大家做,力所能及学生做的.精神,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共开荒辟地1200平方米,在活动中,多数同学都正视自身的价值,这一活动为培养学生形成与劳动有关的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工奠定基础。

2、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年轻人对劳动不能凭空产生热爱,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个珍宝。”“只有人发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才能成为需要。”为了让学生觉得劳动是一种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注重了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学生在竞争中自然而然对劳动产生了一种乐趣,由不爱劳动,不想劳动而转化为自觉劳动。现在的校园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绿园、香园”。

二、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与社区环境相结合。

1、?请进来。我们觉得,仅凭自己在劳动基地上埋头苦干是远远不够、不行的,必须同我们周围的社区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扩大我们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影响,做出更好的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成绩。首先我们请来对“劳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抱有成见的部分家长,让他们参与或在一旁观察劳动基地上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对孩子在家里不做一件事,在学校竟会有模有样地使用锹、锄、耙等农用工具,简直不敢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孩子们身上,更潜移默化在家长们的心中。其次,我们请些有经验的农民、专家、科技人员等来校作基地劳动的实践和理论指导。让

篇7: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通羊镇湄港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校物质、制度、组织等方面建设的助推器。它涵盖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历史传统,严谨的治学风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凝练的学校精神以及思想道德价值审美观念等内容。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立志为民”的办学方针,不仅注重学校“硬实力”,而且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全力构筑和谐优雅的师生成长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一、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每天有个好心情。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特别是对农村孩子,犹如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

1、心情树连接你我他。

各班主任在各自班级教室的墙壁上张体一张枝繁叶茂的心情树,每个学生都可依据当天的心情,选择不同的心情果,挂在心情树上。这样,教师就可以对照不同的心情果了解学生不同的心情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迸发出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激情,进而实现积极健康地发展梦想。

2、设立温馨提示栏,关注每一个学生。

农村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养成教育出现许多问题。一句温馨的提示如春风扑面,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上荡起涟漪。教师在教室醒目的地方设立提示栏,内容有卫生安全常识、饮食搭配、气候变化、重大新闻、活动注意努力的方向等。通过温馨提示,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爱,感受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及时调整心态,快乐生活。

二、加大学习文化建设力度,引领学生畅游学海

在竞争激励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已远远超出了现读书本,因此,学校在学习文化建设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开放图书室,设立图书角,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图书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随到随借。另外,还积极发动全校师生捐书,每班设立图书角或图书箱,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自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像这样天天读,月月读,久而久之,学生知识面丰富了,自主读书的积极性高了,学习兴趣浓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2、交流读书心得,引领良好学风

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校各班级每周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读书心得,畅谈读书感受和收益。因此我们还展开了“名著一分钟”活动,评选班级读书小状元,奖励读书并以资鼓励。在学生小手的拉动下,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读书我快乐”在我校蔚然成风。

三、积极开展活动文化,塑造学生鲜明的个性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各样活动,来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创设个性文化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将从文化和导向上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化活动伴随学生健康成长,农村学生活动圈子小,组织意识薄弱。因此,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就显得相当有意义。近几年来,我校每学年都举行了元旦、庆六一等大型文艺演出和一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除此以外,我校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学期举行如读书会、班级赛诗会、特色板报展览会、演讲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不但锻炼了各种能力,而且还感受了到了艺术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这里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使校园显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农村学生不但朴实,而且好奇心特别强,为了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校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爱好,成立了体育小组、音乐小组、绘画小组、书法小组等四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利用晚饭后的空余时间开展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使学生在校生活充满了色彩,个性得到了张扬,从而校园文化也充满了别样的情趣。

四、强化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事实证明,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但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愉快,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情操。因此,布置优美的校园环境将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舍校园改造,改建新校门,校园路面硬化,体育运动场设备添置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置了宣传窗、阅报栏。校园小广播、墙头大标语、警示牌、提示语随处可见,学校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由于学校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是大多数学生的卫生意识、文明习惯、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彻底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不良现象。如今校园呈现出窗明几净、团结活泼、和谐友爱的新景象。

文化的力量是深入持久的,因为它植根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成为稳定不变的基因,进而影响人的一生。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据本校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通过学习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通过活动文化建设,拉动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摆设,要让他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

篇8: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语文在职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成才先成人。”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师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奠基人。正如于漪所说:“在新世纪重构语文教育模型。这个教育模型就是:素养—养成。”她认为:“因为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只讲语言文字,不含情义、情感,没有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能的。”这充分肯定了富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职业学校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求的,既可以加入劳动大军,又可以进入专门人才队伍的综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德育是进行有效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达到职校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承担着比普通学校教育更重的德育任务,是因为职校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品格情意的发展。语文在职校教育中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而且是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工作的工具。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以弥补他们薄弱的语文基础,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施教中,可尝试在专业场景下设置一个仿真训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某景点“进行一名学生做导游,其他学生扮游客身份进行现场模拟解说”训练,机电机械专业的学生则在学校实训场地讲解钳工或焊工的操作的步骤和注意要领知识,烹饪工艺专业的学生在“手工作品展览会”上进行作品介绍演练,等等。以上专业化情境中的口语交际仿真训练,使学生以专业角色的身份学习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与交际礼仪,既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又能巩固专业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3. 尝试确立中职语文现场实训课课型,填补中职语文教学课型的空白。

长期以来,实践性教学环节隶属于专业课程似乎已成为共识,语文课几乎没有走出教室的机会,即使偶然走出教室,也只是简单地参观、考察而已,与之相关的能力训练最终还是回到教室完成,这就使得部分比较陌生、抽象的教学内容更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能与专业相渗透,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如在应用文教学中,在教授《说明书》的写作时,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旅游景点参观后再指导撰写景点观赏说明

二、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积极进行人文渗透1.语文学科的人文渗透的内涵

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和职校教学目标都要求语文教师积极进行人文渗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将祖国的优秀语言文字教会学生,让他们能灵活自如地掌握和运用,而且要用高尚的师魂引领学生,用爱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受到爱的感召和鼓舞,在感知和欣赏语言的过程中启迪智慧,点亮人生,获取前进的动力,激发出本真的生命意识,树立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职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从职校语文教学实践可见,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它题材广泛,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文章蕴涵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的激励学生扬起自信自强的风帆;有的启迪学生珍视身边的幸福,体会人生的真谛;有的让学生体悟古朴真挚的爱情,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这些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好的参照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到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心灵感悟,能体悟到书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将这些人物奉为自己人生的楷模,引导自己前进的方向。由此,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文素养得以提升。由于学生处在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将自己的价格观强加给学生,一味强调认识的统一。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案例时,注意它的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宗旨。

3.人文渗透对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语文教师不仅是语言文化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推进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的今天,语文教师更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自文;更佳的办法是争取与专业课教师联手课堂,相互协作,如化学工艺专业的学生可在进行化学实验实际操作练习后撰写操作过程中的得与失,烹饪工艺专业的学生可在进行“作品设计与制作”后撰写一篇程序应用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的积极性,再趁热打铁讲解《说明书》的写作要求与技巧,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效果会好许多。既能让学生掌握说明文/书的写作技能,又能使他们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透彻、更扎实,实现为专业服务的目标。

再如,旅游管理专业的解说训练,如能和具体的景点合作教学,让学生做见习导游解说员。面对真实的游客和美丽的景观,学生的学习欲望无疑会更高涨,也容易发挥出他们最佳的解说水平,真正体会到这就是他们今后的就业之本。

“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以上是我提出的一些见解。我曾多次担任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语文老师,并在教学实践中就口语表达模块作了一些初步尝试,顺利地完成了市级的个人课题解题,拙笔此文,希望能够为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新思路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让语文教学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谢春花

(常州新北区罗溪中学,江苏常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失去了生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体验性的教学模式已深得人心,我也在此方面作了点滴探索。

一、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新课程观认为,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能替代学生将文本条分理析,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因为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我就把课堂时间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默读、小组结合朗读、个人自由朗读,在熟悉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问题(可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四人一小组,组内尽量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研讨,最后由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或建议;又如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实词、虚词意义的落实到位,而忽视了对文章意义的整体把握。事实上,学生本身就具有自学能力,字词意义的落实,大可放手让他们完成,小组内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这种模式不仅胜于传统模式中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勇敢面对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创设学习场景,变“死学”为“活学”

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强调每一位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问答教学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学生的参与只在一部分学生甚至仅是优等生中展开,限制了班级学生的总体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转变这一倾向。例如在教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莎士比亚的资料,认真熟读本文,品味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揣摩戏中每个人的思想个性,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教学这一篇课文来临时,我把课堂布置成了法院的模式,一场“法庭审判”就拉开了序幕,学生按不同的角色对号入座。在审判中,夏洛克的阴险、冷酷、残忍,鲍西娅的精明、干练被蒋益、陆阿蓉两位同学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席上的同学也完全融入这场戏中。演出完毕,再让同学评点一下整堂课的感觉,每一个戏中人的表现,以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对戏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的把握显得非常轻松,对戏剧的特点也有了感性的认识,积极热情的参与带来的收获是教师空洞的传教不能比拟的。

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是课文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其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对语文课的人文渗透和对学生的人生导向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全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才能对教学理论运用自如,对教材内容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行动的指南针,让他们潜移默化,在借鉴、模仿、思考中受到感召,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4. 人文渗透需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试

三、把绘画教学嫁接于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学课本上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读起语言文字,眼前就流动着一副副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尤其具有这一特点。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名篇《春》时,因为我们农村学生本身对春天就熟悉,所以在熟悉本文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作一副画卷,在自己的笔下勾勒出春的活力、春的美丽。春色形诸笔端,必然有感于心,读起来自然充满赞美的感情了。又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作画附诗,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领会到“诗画合一”的道理。学生的思悟角度不同,创作的作品也有所差异,这就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悟。此外,我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扬子晚报》的文学副刊,研读漫画的含义,让学生尝试用漫画的形式将《变色龙》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而且使学生概括改编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把课堂空间向大自然、生活延伸

新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文本,所以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要立足而超越之。因此,在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后,虽然学生已经理解到课文中通过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物的对比,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但我认为,学生如果仅停留于理性认识上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感性认识。于是,我要求学生当一位小记者,采访生活中具有这种高尚人格的人,并把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再加上个人的想法,这次采访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大为震撼,精神受到了洗礼。有一个学生采访了村里的一位老战士,老战士非常激动地讲述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的一幕:“一次在侦察活动中,我们不小心被美军发现,在这危急的关头,老班长挺身而出,坚决掩护我和几个小战士撤退,而自己却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面对真人,耳听真话,谁不为之动容。老班长的形象不愧是生活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样的活动确实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效果。又如在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后,《故乡》中那段萧瑟衰败的秋景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哀,显然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我及时引导:那我们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细细观察一下。于是,我带学生来到学校旁的郊野,让他们比较鲁迅《故乡》中的景与我们故乡的景有何不同,学生身临其境,才思敏捷、志趣高昂,感受到了情能融入景、作者能以景来烘托渲染想,如果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和讲课方式不感兴趣,即使教师再精心地准备课件,再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也是无济于事的。对于职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也是一个道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教师要将“爱”作为教育主线,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体察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困扰,并用心感召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完成知识建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积极反思的真正的“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篇9: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时代赋予了语文更多的育人职责。语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可以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中国精深的经典文化中接受精神洗礼,情感磨练,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把握,挖掘其中的意蕴内涵,从中把思想的精髓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其受到情感的陶冶和净化,才能最终成长为思想和智慧的栋梁之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并积极研究,善于设计并精当实施: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用高大的形象影响学生,以丰富的资料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身心的全面进步。

语文课堂是是学生德育的新天地,每一篇课文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在课堂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阅历,捕捉生活的细节等,把情感教育融汇于教学中,点点滴滴渗透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中有如坐春风之感,其乐融融,不亦乐乎!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悄无声息,滋润着学生纯美的心田。

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激之于情置于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视野。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享受中国优美的经典文化,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中,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人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探究中巧妙深入文本。以问导学,以思促疑,以情感人,不弃微末,点滴做起,让经典文化绽放于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问题的设置应更多的让学生提高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对作品鉴赏的能力,不论是什么作品,都有他的多义性。所以说,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立足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用问题带动学生的知识探究。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发自动的层面,于无疑处生疑,不拘泥于既定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多元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更多的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促成长,告诉学生在体验课文的时候,要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慢慢的感受,把自己在课上学的知识和课下学的内容充分结合,关联起来,争取在解读知识的时候,有自己最独到的见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比如学习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之间的宛转动人的故事,诗人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对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对于文章主题的解读,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便可在学生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真实再现个人的独到见解,并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外界的敏感程度会随着好奇心的强弱而变化。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必须要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同学们对事物的注意力,让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找到启发同学的点,知道学生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启发性,改变提问角度,思考问题方式,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这样就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新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情感、素养与价值观的适时显现。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设计,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情感与素养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实现语文课堂的智慧交流,让学生从语文教学中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语文教学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观的思想。既要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实现语文与育人,成长与成材的完美结合;实现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与学生自我个性与灵感展现的结合,在启发中开拓想象,在交流碰撞中享受思考,在点拨指导中领悟,在激励欣赏中飞翔。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享受文学知识。

上一篇:大区省区经理月度工作总结提纲下一篇:高考英语作文预测十三:哥本哈根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