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方法

2024-06-02

阅读教学的方法(通用9篇)

篇1: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

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完形心理学认为,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 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孔乙己便涨 红了脸,“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 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阅读方法的列举已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篇2:阅读教学的方法

各阶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低年级(一、二年级)

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 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常用的标 点符号。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三、四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 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高年级(五、六年级)

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 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关于阅读教学具体要注意的问题

1.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4. 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低年级

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该阶段主要靠教师来教。除教学语言、知识、思想外,要以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和培养学习习惯为主,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一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识字,一些学习的基本规则尚未掌握,自我控制能力很低,就是到了二年级,虽然认识了一部分字,但是理解能力还较低。这个阶段,听说读写(写字、写话)都要从头训练,而且要靠教师去训练。

(1)要训练学习常规,如读书时怎样拿书、怎样看书;写字时怎样握笔,眼与纸的距离;读书写字时坐的姿势;提问和回答问题时举手规则;学习用具如何放置,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的基本规则,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时的声音高低、速度快慢都要训练,要求吐字清楚,语句连贯。一年级要求读得准确,二年级要求读得流利和有感情。

(3) 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量的增大,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就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阅读因素。如教会学生按音序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了解字音和字义;教学生按自然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点,读完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说说该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并不等于灌输,教师教读,要使学生练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阶段,虽然以教师教为主,但是学生仍然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学、去练,学与练结合,学一点,练一点。

中年级

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学生的半独立阅读能力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关键在于“培养”二字。学生由低年级教师教读向半独立阅读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培养上下功夫。

要教学生怎样读书。要训练学生查字典的速度,查词取义的方法;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结构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与方法;要教会学生读懂一课书不是读一两遍就会明白的,一般要经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过程。

初读就是通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细读就是从 篇章结构入手,分段、分层次地去读,从词句上深入,逐字逐句去读,通过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深读就是从作者思路、感情上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审美情趣;熟读就是要求读的熟练,该背诵的要背下来,积累语言。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画重点、写要点、记难点,训练学生初步的记笔记的能力。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不是轻而易举的,要通过具体课文,边读边教方法、步骤,通过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逐步形成学生半独立阅读能力。以上阅读步骤和方法的训练,仅仅是初步的,为高年级的完全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高年级

该阶段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条件,如学生比较巩固地掌握了一般的学习常规及初步的阅读方法和步骤,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阅读是完全可能的。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是经过低、中年级教师精心培养建立起来的,没有前面培养的基础,到高年级提出以独立阅读为主,那是行不通的。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由半独立向独立阅读方面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关键在于“提高”二字。要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中的词与句,并会提出重点词句;对重点词句不但要理解,而且要揣摩、体会、品评词句的准确性及感情色彩,会分析简单的句型和句群。要提高理解 篇章结构的能力,要求运用已掌握的几种分段方法分析新课文,对长课文也能分段,提高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够从文题和段的关系、文题和主要思想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从重点词句、文章要点理解中心思想;从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从语言与结构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再从思想内容进一步理解语言和结构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个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通过预习,根据学生提问和存在问题进行教学;中年级在教师启发下去读,高年级可先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中年级也预习,但是预习的问题往往由课本、教师提出,高年级就可以由学生提出预习问题。

具体的方法

一、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1.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古希腊神话。于是就可先问同学们谁知道咱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中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人物,而且开阔了视野。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那今天我们来认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著名人物——普罗米修斯。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尝试体验,比较入境。

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郑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教师先板书课题,出示词卡“呼风唤雨”,让学生齐读这个词。启发:“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一个世纪是多少年?要想突出这个不同的世纪,该怎么读?这篇文章的作者路甬祥爷爷主编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个瞬间》,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供不应求,一连再版了7次。《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就选自这本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吧。(学生自读课文)这种导入由解词到解题,再引出作者,让学生了解了这个世纪的与众不同与课文的出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以简明的初读寻实效1. 从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 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推动感情。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 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全文。

如《盘古开天地》指导初读:“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更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下面请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还有一句话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中心句)里你能读出哪个词?”这样引导学生从提炼中心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及精神,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3.绘图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在初读时,让学生边读文边绘图填表,是帮助他们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如《七颗钻石》的初读引导:“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水罐的每一次变化又都有些什么原因,同桌互读填表,把原因填在方框内。”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在初读中完成填表练习,并指导阅读的方法:一守注写作顺序——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描写小兴安岭景物的美;二是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教师还要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中年级有很多这种由并列段构成的总——分——总的课文,都可以用填表的方式来概括理解。

三、以简洁的过渡语寻实效

简洁的过渡语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

运用词语创设情境巧妙过渡。

如教《桂林山水》时,由第一自然段“甲天下”引出“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大纲重点分别学习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特色巧妙过渡。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过渡:“有人说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美的山泉,山泉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美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和时间赛跑》这杯山泉。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还有疑问,都请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基调巧妙过渡。

例如在教《索溪峪的“野”》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能力。

四、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1.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化。

2.是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中小虫子的伙伴说做虫子一点都不好时,我问学生为什么他的小伙伴会觉得做虫子不好?可是为什么我却觉得做虫子有很多好处?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篇3: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问题串连法

问题串连法, 即要按照教师设计的主问题的先后次第进入阅读角色, 这既是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引导, 也是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孕育。这种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是将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学”的过程。它将有利学生认知的逐步深化, 思维的逐步深入, 情感的逐步升华。

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 (下册) 《天鹅的故事》。文章由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墙上挂着的一支猎枪引出对天鹅扑打冰面的壮观场面的描写, 表现了天鹅的勇敢与顽强、团结与合作的精神, 启迪人们不要无辜伤害鸟类。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五个问题, 供学生在阅读中参考。⑴俄罗斯老人原来常常喜欢打猎, 如今, 这支猎枪为何束之高阁?⑵在天鹅面临生存危机时, 一只老天鹅挺身而出, 倏地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这里表现了老天鹅怎样的一种精神?⑶斯杰潘老人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 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 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 悄悄地离开了湖岸。此情此景, 如果是自己, 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以上设计的三个问题, 按行文顺序, 引导学生由整体感知到重点感悟, 逐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二.重点突破法

重点突破法, 即从文章的重点语段切入, 突破阅读的难点。这种阅读方法, 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

例如, 阅读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滴水石穿的启示》。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接着从题目入手, 提出:滴水穿石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将视点转到文章的结尾, 然后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说说文章举了哪三个典型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学生很快从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著名书画家齐白石三位成就显赫的伟人的事迹中, 领悟到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 在前进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战胜困难, 取得成功的)

这种重点突破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迅速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 抓住文章的中心 (题旨) , 并围绕中心讨论文中所选择的材料。这将对于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

三.朗读体验法

朗读, 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在的体验, 更是对文本思想感情外在的传达。朗读体验法, 有利于学生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将有声的语言转化为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从而, 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语言的功力。

例如,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文章语言铿锵, 节奏感强,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和语言美。这种理解性的朗读, 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感情色彩到具体画面, 再到朗读技巧的体验过程, 也是从语言符号到形象旨趣的感悟过程, 还是培养学生由语感获得到感受美感的过程。例, “狂风卷着巨浪, 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战士们的豪言壮语, 表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随着渐强的语势, 形成了不可遏制的精神力量。从而, 使学生对排比句的作用产生了感性的认识, 对战士们的战斗情怀形成了物我交融的体验。

四.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 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的方式, 交流阅读的体会。这种方法在阅读中将会起到取长补短、此叩彼应、博采众长的教学效果。

例如, 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轮椅上的霍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以下问题:⑴课文第8节中说“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前后的语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⑵霍金在回答女记者的提问时, 为什么强调“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理解中的难点。对此, 笔者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从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在交流中博采众长。从而, 使问题在整体阅读中迎刃而解。无疑, 这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五.以写促读法

以写促读, 即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用书面表达的方式, 围绕某一中心句, 进行复述性重写。这种方法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起到以写促读的教学效果。

篇4: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旁批,是读书人古已有之的一个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做法。顾名思义,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边作批语,用简短的文字写出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它既可以是针对文中的某一段话、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一个字而言的理解,也可以是针对篇章而言的鉴赏,甚至是对文章的疑惑。那么,这种方法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用好了的话,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同时,还可改善现在学生上课不积极、不爱阅读的情况。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旁批法呢?

首先,给学生事例,作为自己写旁批的示范。比如,给学生找语文教材上要学的篇目《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王熙凤形象的名家评点。

1.“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脂砚斋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

2.“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王蒙评:“着一‘忙字而性情全出。”

3.“‘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脂砚斋评:“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前人评:“贼耶?鬼耶?”

通过这三个事例,学生知道了在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抓住肖像、语言等做好旁批。

其次,在初读泛读文章时,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根据不同文体,为学生指明侧重点,指导写旁批的方向。如,古代诗文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批注下查阅工具书或资料书中的内容,对还是弄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或在旁边写出疑问。如果是古代诗歌的话,还需要特别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旁批下意象的特点,进而感受诗人透过这些物象要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可以要求学生做好旁批,学生批注些什么呢?以一个学生的旁批为例:她将重阳节的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写在标题的下方,给“渚”和“萧萧”注上了音并写下了义,还圈出了“萧萧”的草字头;勾出了“落木”“长江”,并在旁边写下了“生命如落叶般飘零,时间如长江水滚滚而逝”的批语;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句的后面,写下了“杜甫好惨啊!佳节里竟然独在异乡,还又老又病”。她还提了个问题,杜甫晚年怎么过得那么凄惨?看看,写得多好的旁批,可见,学生是充分发挥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她提出的这个问题也为她对文本探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再如,在教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多最有意思,摘抄一些分享:1.老人为什么要将受伤的手放到水里?2.老人为什么对不同的鲨鱼态度不一样?他杀第一头鲨鱼后好像很愧疚,可是后面却是想方设法要干掉鲨鱼。3.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渔夫,桑迪亚哥为什么不想点办法让自己躲开鲨鱼的攻击呢?非得要和鲨鱼搏斗?4.桑迪亚哥为什么不把马林鱼切成一块块的,放进船里呢?特别是鲨鱼咬走了一大块马林鱼后,明知道血腥味会引来更多的鲨鱼。5.老人驾的不是一艘小船吗?怎么还有船舵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鲜活了课堂,也为教师教学本课提供了方向。

第三,在细读精读文章时,鼓励学生写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旁批。这一步,往往是在教师讲解完文本之后进行的。

比如,在教学《老人与海》时,讨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老人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学生各抒己见,很多学生都认为老人在精神上胜利了。而有个学生这样在他的书上写到:明明拉回了大马林鱼的骨架和头,这不正好可以熬鱼汤喝吗?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当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时,很多学生立刻想到的是《红楼梦》第一回讲到的那个神话传说,因为二人有木石前缘,所以觉得眼熟。可有个学生却在旁边批的是:贾宝玉和女生搭讪的方式让后人受益无穷啊!再如,《祝福》的开头部分写到了四叔书房的布置及对联,学生大多数的旁批是说四叔是个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是个虚伪的人。可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四叔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弄个高端的书房,摆些上档次的书籍,这是包装自己必须做到的,只是四叔还需要经常到书房走动走动,整理整理,别弄得对联只剩一半就不太好了!他从今天人们包装自己的角度来看四叔的书房,确实独特。对于这些个性独特的旁批,教师应该更多地给予肯定和欣赏。

其实,很多学生不是不阅读,而是习惯于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结果,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没能将读、思、写结合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调动起来,自主学习的方式没能深入学生的心,合作讨论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更不用说进行探究了。如果教师多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给学生的旁批写写旁批,对学生的看法给予欣赏,那么,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去读书,去写详细读后的感悟,他们对语文阅读就会越来越感兴趣。

篇5:日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对日语阅读的认识欠缺、对阅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闼读能力?笔者在学习同行的.经验、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日语阅读教学的方法.

作 者:刘巧迎 LIU Qiao-ying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6)分类号:H3关键词:日语阅读 阅读教学

篇6: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朗读是一种十分重要且有效的基础的教学方法。在语文学科中,每一篇课文后面都会标“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要求。朗读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解过程,要想读懂一篇文章,就要找到对应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去用相同的语调进行朗读。

感受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学生遇到一篇文章需要阅读的时候,不妨多进行大声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去不停揣测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感情。

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且适当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方法和情感。比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大声朗读,从中找出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朗读对话的练习,把握其中的感情。

其中校长问道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和老师的指导,去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当时的周恩来也是十二三岁,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通过引导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读来体会作者想摆脱列强为国家振兴而出力的决心。

学生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光是读懂意思是不够的,还要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去读去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

二、多途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小学生的阅读量还不是很大,要想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学知识就一定要多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有想读书的欲望,自主的阅读。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规定学生今天看什么书、看多少页,甚至要求家长监督签字等过于强硬极端的方法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消极情绪。

不利于学习。要从小处点点滴滴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学生能在生活学习中找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学习成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呢?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找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阅读整理,找出问题的答案。在之后的课堂中由老师组织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文本。

学生们把自己找到的书籍带到教室中同桌小组一起分享,这样其实通过一个命题学生们不仅可以阅读自己找到的文章,还可以阅读到同学们找到的不同文章和资料。这个过程又不会乏味,反而可以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兴趣去阅读和学习。也会让学生们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能增加阅读量的积累。

三、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培养适当的想象力

无论是在课内教材还是课外读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疑惑点无法理解和解决。这种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阅读中的质疑点,这样也有助于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在学生遇到不懂的点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加以想象,合理的想象力有利于对文章情感总结出自己的理解。老师要做的就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点和想象力的探究中给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

比如在学习《妈妈的账单》的时候,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小彼得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呢?这两个词的用法有什么好处和效果呢。

篇7: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

初中英语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英语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对学生英语的终身学习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让学生在初中这一阶段,适时学好英语,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技能,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了。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个人的探究。

一、重视对学生正确阅读习惯的培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阅读技巧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开始对于阅读技巧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在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很少会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养成自己的正确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注意,并及时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要从学生阅读的小细节抓起。比如,教学过程中,我会先从课本入手,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懂的生词等不要急着查词典,而是联系上下文情境,自己摸索,看完全文。在通读了课文后,再利用字典,查自己不懂的生词的意思,看看跟自己通读时的理解是否一样,如若不一样,那刚刚自己通读时,是不是理解错某个句子等,这就让学生在平时养成“遇到不懂的词汇,先自己通过上下文理解,而不是一遇到生词就想依赖词典”的习惯,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对于新词的记忆更加深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更有利于避免他们在考试中遇到难题就慌张失措。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阅读技巧。

二、重视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课内学习的辅助。英语的学习,一方面,离不开对课内知识点的刻苦钻研和温故知新,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课外知识的拓展。拓展英语课外知识,英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桥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个环节,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重点,由此拓展到课外的知识。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授了关于flower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回去查找关于各种花的英语阅读材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阅读材料,并进行相关的积累,可以联系课内阅读的知识,并在下一次课进行分享。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巩固学习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可以丰富他们的课外英语知识,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英语。

篇8:阅读教学的方法与误区

一、理想阅读习惯的特征

1. 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 不要为考试而阅读, 否则收获将顶多在考卷上, 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 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 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2. 量变终致质变

不分课内课外, 只要思想内容健康, 行文规范绝少错误, 任何报刊书籍, 都可以去读。学生读得多了, 就会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 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

二、阅读习惯培养中的种种误区

1. 关于“预习提示”

我们常常看到, 有的预习作业是这样布置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阅读课前的重点难点提示和预习指导, 在其中划出要点之后再根据要点对课文进行预习。把阅读“课前提示”当作阅读过程中必要的第一步, 这种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阅读课尤其是在教精读课之前作一番预习, 的确十分有必要。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作预习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东西是学生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 就不应当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去做。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阅读作品的过程中, 而不在于得到别人阅读作品的理解结果。然而, 这个“结果”, 我们通常却称之为标准答案。

如果这种预习要求是由学生提出, 还能起到训练学生在一个语段中找关键词和要点的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连这个找出要点的阅读过程都由老师代劳, 那么这种做法的结果将是弊远大于利。

弊端之一:导致学生阅读的依赖心理。

弊端之二:对作品的理解形成刻板印象,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能力与阅读风格。

好的预习阅读习惯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 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读一遍文章, 比读百遍提示有好处。

2. 关于《学习手册》和“读中提示”

篇9: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提高 ;阅读教学;效果

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面对的学生不同,效果也就因人而异不同了。再者,阅读习惯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以下,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探索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以读为本

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閱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阅读量不是太大,除了优秀作文和优秀日记外,课外阅读几乎是个空白,这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视野。我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向图书室借书让学生看,鼓励有书学生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看,并建议其他学生多买书,多看书,想办法借书看。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周一到阅读课,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来看,就连课外时间,只要写完作业,就开始看书,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师导读,互相交流

阅读后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读后交流。每周周末,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一周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先让学生汇报阅读的书目,然后说说书的大概内容,左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再加以总结、评价,并让学生把感受写在日记中,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然后,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情况,多说,提问,并讨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思维,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接着,教师要参与到阅读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不是只要求学生阅读,我也要阅读,选一本书,和学生一起阅读,看完了,向学生介绍我的阅读书目和阅读感受,这样,无形之中,就耳濡目染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以疑促读,学贵有疑

“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個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一味的、盲目的让学生读书,而是边读边引导他们如何去读,应该读哪些书,书中哪些是精彩段落,哪些段落含义比较深刻,哪些段落时作者的感悟,需要注意哪些重点词句等。这样,学生的读书就不是为读而读,而是有目的的读。然后,为学生营造发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卓越的功效。世上没有只用一个音符的好歌,也没有仅用一种教法的好课。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善于恰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奏出最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交响乐”。

上一篇:广州五年级下册英语下一篇:联络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