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方法刍议

2024-06-04

阅读教学方法刍议(精选十篇)

阅读教学方法刍议 篇1

(一) 重细节, 不重文本

调查发现,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过于重视对于生字与读音的强调, 忽略了对于文本本身的阅读。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对文本进行独立阅读与思考, 可以通过文本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但由于目前仍有很多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体验, 而是把文本内容进行无限延伸, 把阅读教学变成了拓展题训练。并且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过于丰富化, 把单纯的文本体验变成了知识训练, 甚至把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与美术甚至历史教学联系了起来, 反而脱离了文本实际。例如, 在《燕子》这一课中, 教师容易一味强调燕子这一种动物的特点, 把一个单纯的课文变成了对于动物世界的理解与记忆。而此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 好动好奇逆反心理萌现, 教师容易抛弃文本本身内容, 把《燕子》这一课变成了思想道德教育课, 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感恩, 怎么样才是报恩。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 不仅容易让学生心生反感, 厌倦, 而且直接抹杀了学生对于课文阅读的兴趣。同时, 这个问题还反映在读写结合上, 要求学生开始研究如何去写感恩的文章, 导致学生甚至不惜编造, 反而失却了诚实表达, 细腻书写自己心情的表达欲望。

(二) 背离阅读本质

阅读是一个通过自主阅读来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网络时代与通讯工具的发达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大的信息量, 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碎片化。而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避免学生知识碎片化, 培养学生阅读爱好, 进而受益一生的重要教学内容。

但由于目前教师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应试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时, 学生其实已经有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里感受到长江的壮美。但在实际上课时, 教师却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介绍长江的基本信息, 有多长, 有多宽, 长江源头在哪里等等, 反而背离了阅读本质。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无法沉浸在字词描写中, 也无法激起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

(一) 兼顾学生与文本的原则

在研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时, 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 即转变教师的阅读教学思维, 把“教什么”这一问题解决好, 兼顾学生发展与文本内容,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 首先要确定的是“新闻记者应当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本身就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个人阅读思考体验, 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 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启发。例如, 在进行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应先明白, 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将火星与地球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在此目的上再来进行阅读教学。所以在进行教学时, 关于火星与地球的知识介绍这些都可以简要处理。重点则是对文本中提到的两者间描写段落进行提取与对比, 让学生自己找出两者间的联系, 也只有这样的处理才能让教学避免头重脚轻, 让阅读成为真正的阅读。

(二) 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导向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根本目的的, 所以任何能促进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尽量尝试。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进行阅读, 如阅读比赛的开展, 文本阅读与视频观看的结合, 情景阅读与再现的应用等等。

当然, 在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中, 也不能忽视对于阅读技巧的教学。阅读的技巧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迅速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作者意图, 领会文章涵义。例如, 在《变色龙》这一课的学习中, 作者用平实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变色龙这一动物的生活习性与体态特征,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文每一段所写的重点都归纳出来, 并解读写作的手法。还可以让学生学着用课文的讲述顺序来口头描述一个自己家里的宠物, 并进行点评。学以致用的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意义, 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与特色。

三.结语

刍议阅读教学中渗透识字方法 篇2

众所周知,课内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能将阅读训练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必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认字后他们还愿意读一些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书。此时,一定要鼓励他们这种阅读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识字,并渗透给孩子一些常用、最简便的识字方法,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深深地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

一、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吧(读出字音),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二、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四人围坐,每个人都用右手食指指着生字字条中的生字,从小组长开始,轮流教读,每个字连读三遍,其他三人跟读三遍,教读者一时不会了或者教错了,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个可马上提醒或纠正,强化了对字音、字形记忆。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识字方法,并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领悟、进而掌握最佳识字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有“画”这个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画竹叶……”的“画”和“一幅画”的“画”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知道前者指“动作”,后者指“图画”。再让学生说说谁会画什么?“画”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这样教学,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让学生理解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再如《阳光》一课中有“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学到这里时,我让学生打开书第17页,读儿歌《猜一猜》中的句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通过比较读,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不同,字义也不一样。

(1)图文对照或实物演示法。即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实物演示或亲手操作来理解字义。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的“鼓”字,字义比较抽象,教师可教会学生先认清字形,再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理解“鼓”的意思,或让学生演示吹气球来体会,理解字意。又如在教学生字“茎、根、叶”时,可让学生对照植物的图片看,从图片上找出植物的茎、根、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就记住生字了。

(2)课文与生活联系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内容,从而理解生字的意思,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如《司马光》一文中的“慌”字,字形不好记,学生初学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认字形,从“心慌”入手,记住“慌”是竖心旁,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会说说:“你什么时候才不慌不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出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不慌不忙的例子。这样将自己学到的字词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3)语境串联法。这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即把生字放到词、句、句群中去理解,在字、词、句的联系中体会字义,以此帮助学生及时建立句、句群以至段落的概念,树立联系的观点。这样,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即理解了词义,又发展了语言。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有一句话:“昨天,他曾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生字“曾”、“迈”和“荆棘”学生都不懂,只有将生字放入词语、句子里,再给学生讲解,学生才会体会字义。

四、在阅读教学中巩固识字

可以抓住孩子喜欢童话故事、爱表现的特点,举行故事会、朗读赛等,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字喜欢的童话故事读给同学听,但要求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把故事中不认识的字要提前想办法认识。如:请教别人、查字典,还可以用结合上下文猜字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要与师生间的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达到识字成果的共享和巩固。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识字用处识字快乐多,进而提高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贯穿。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贯穿识字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感悟文章内涵的同时,掌握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以《卧薪尝胆》为例。

①首先是对标题“卧薪尝胆”的理解。

师:同学们,这课题的内容就藏在一个小节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阅读后)第四节。

师:哪句话解释了“卧薪”?哪句话解释了“尝胆”?

生1:“卧薪”,“晚上,就睡在柴草上。”

生2:“尝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师: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课内容吧!

②接着展示本课需要认识和掌握的生字词,并把这些字词分成三组,如下。

第一组:“吴国、越国、败仗”

第二组:“夫妇、表示、奴仆、建议、免除后患、灭掉”

第三组:“屈辱、柴草、耻辱”

第四组:“转弱为强、报仇雪恨”

教师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对应一组词语,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词语连成一两句话复述课文内容,回答得最全面、内容理解最透彻的小组加星。

③在每一组同学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本课的识字教学,遇到不懂得的地方及时提问,同学或老师解答,直到弄懂为止。

这样,识字教学始终贯穿于文章阅读教学中,引领着整篇文章的脉络,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些词语的音、形、义,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扩散能力。

(2)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迁移。“要养成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唯一的方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文字的环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语。这里的“语言的海洋”,即创设具体的教学环境。

以三年级语文上册《练习4》中“读读背背”一栏的八个成语为例。

成语展示: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催人奋进、羽翼丰满、报仇雪恨

师:这八个成语使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生:《卧薪尝胆》。

师:那么,能否回忆一下故事内容,使用这八个成语,再次复述一下故事呢?

生:开始,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回国后他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他的事迹催人奋进,最后他羽翼丰满,终于报仇雪恨。

师:学以致用,完成填空。“会稽一战,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万般无奈,()来到了吴国,勾践夫妇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了屈辱,只求(),勾践回国后()(),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最后,他终于()了。”

生:忍辱负重、救亡图存、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报仇雪恨。

教师联系已学的《卧薪尝胆》一文,创设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体会这八个成语的内涵,因为学生对此故事已非常熟悉,所以理解起来得心应手,既学习了这八个成语,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卧薪尝胆》,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阅读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到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后,不仅课内注意识字,课外也会利用各种形式识字,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刍议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

阅读是人类所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获得知识、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活动中占据首位,能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进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同时,在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故乡》一课时,文章对主要人物闰土的刻画很成功,而且这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要想让学生从人物形象中挖掘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手段,模拟描写少年闰土这两段的场景,目的是通过人物语言特点来理解对比手法在闰土这个人物上的作用,最终把握闰土这个人物的性格。

2.找一名擅长表演的同学扮演少年闰土并进行表演。让同学观察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人物性格的变化。

3.让学生脱离课本,分别概括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性格特征的不同(主要抓住两方面:对“我”的称呼和闰土神态的变化);最后明确了中年闰土有很深的等级观念,以及生活的艰辛使他变得呆滞而麻木。

4.挖掘主题。造成闰土变化之大的根本原因是等级观念,以及剥削、压迫人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运用比较法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运用比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有主题、题材、体裁、风格、语言方面的比较;就比较范围而言,有中外比较、历史比较、艺术比较;就比较方面而言,有课与课的比较、单元与单元的比较,等等。用比较法确实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怀疑与学问》时,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怀疑与学问》开头有这样两句名人名言:“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课后练习题短文阅读开头有这样一段:“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进。’”让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内容的比较,找出它们二者的相同与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就辨出相同点是都引用了名人名言,不同点是课文中引用名言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且充当了道理论据,证明了论点,而短文是作者直接提出论点——“读书贵有疑”。虽也引了名言,但引名言则是充当了道理论据,证明论点。通过比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一些写议论文的知识。

三、利用模拟表演或课外阅读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1.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组织分角色表演。这种表演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2.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这样,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也训练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研读是整体课外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对读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这一阶段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对达到学习目标非常重要。因为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学生要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深入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再思考,一切真知灼见、一切方法,都能闪现在他们脑海中,从而留下深刻的烙印,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自身素质。

例如,读鲁迅先生的《祝福》,重点阅读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并且很注重语言的语气,很容易让人体会世态的炎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把本文作为阅读材料,学生能先从整体把握,再精读词句、语言,最后能揣摩人物心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可见,通过不同内容与体裁的课外阅读训练,体会语言艺术魅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要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阅读与写作的练习永远应当结合在一起。”阅读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另一主要目的就是把课文作为范例,从中学学习写作知识,即运用语言。反过来,把学生的作文通病有目的地放在阅读教学中来加以解决,即根据作文通病,针对阅读的重点、难点展开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讲析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医治自己文病的良药。学有收获,就会乐意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作文通病是什么,让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不觉太难,做到易于模仿。学生在练习写景状物的散文时,往往只停留在对事物的描写上,立意肤浅、陈旧。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挖掘主题,即揭示事物寓意的方法。因而,我们教学有关课文时应注重训练学生挖掘主题。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主体,语言教学的各项任务,几乎都能在阅读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落实。所以,教师应把阅读教学放在语言教学的首要位置上,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研究更新、更完善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专语文阅读方法刍议 篇4

1 坚持阅读的多元化, 发挥文本阅读的多样化作用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聚会。处在聚会里的教师与学生, 同为语文交际者, 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本阅读尤其如此, 由于中专生欣赏角度的不同, 思考问题方式不一样, 加上他们阅历、性格、情感的差异, “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审美与鉴赏理论认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实质就是文本阅读通常遵循多样化的方式。在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的阅读教学里, 对文本的解读应采取“个性解读, 对话生成”的教学策略。例如, 讲授《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呈现这样的讨论题:小说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的。经过热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于勒的贫富变化, 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骨架, 于勒的贫———富———贫的起伏变化成了小说的线索;有的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是小说的情节线索, 全文着重刻画了菲利普骂没有钱的于勒, 赞美有钱的于勒;有的学生认为“我”的见闻、感受是小说的线索, 小说通过“我”看到的、听到的关于父母与于勒叔叔之间故事, 表现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的学生认为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于勒的贫富变化和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学生对一篇文章有多种理解, 是因为文本的深刻人文内涵和多义性决定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 教师对这种多元反应要充分肯定, 加以鼓励, 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事实上, 解读文本的过程, 就是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 (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 展开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之象 (文道质) 的过程。此外, 还可以选用“体验法”展开教学。首先是“阅读体验”, 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的情节;其次是“发现体验”, 要求学生回答“课文里有些什么”, 可以从情节、内容、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最后是“探索体验”, 揭示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这种多元的反应, 带领学生走向文本, 尊重学生们各自阅读体验,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要创造条件、改进方法,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激发阅读的创造性, 弘扬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

语文阅读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更是学生创造性激发的过程。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语文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必须深入进去, 融入在文章之中, 去细细体味, 深刻领悟。任何文章的内涵都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语言文字表达, 要使中专生能领悟其内涵, 进入到文章所表现的内容、环境、气氛之中, 细细体味, 品出其中的奥妙。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思考、质疑、拓展、迁移, 才能读出一般人读不到的东西。这是阅读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同构过程, 乃现代阅读张扬主体创新精神的价值所在。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 教师有责任保护和尊重学生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 遵循接受的规律, 让学生成为“作品的最后完成者”。中专语文阅读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通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弘扬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基于作品和文本“多义性”与“无结论”的特征, 也饱含着鼓励中专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 不迷信权威与作品已有分析结论的初衷。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的世界, 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的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知识的可能, 学生要有超越权威, “意想天开”的思想, 教师要呵护、尊重这种思想。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多肯定多激励, 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个性。但学生毕竟还小, 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 创造性阅读的结论难免不成熟、不够完美, 甚至是错误的。对于这些,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 要多一些呵护, 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宽容学生错误, 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发现真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将大有裨益。同样,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 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理解中价值取向出现的明显的偏差, 教师必须及时引导、纠正,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而改正错误。

3 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 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的心灵的通道, 使其与文章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与之相对应的要求是, 中专语文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在洞悉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弊端之后, 倡导阅读的个性化需要列入教改的议程。正是由于学生阅历、性格、情感、个性的差异, 他们在阅读、体验、感悟文章时常常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是主要的, 因为文本有它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求“异”是必要的, 这是对学生理解差异性, 体验的独特性的尊重和珍视。因此, 教师人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 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独特的感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事实上, 阅读属于个性化的行为。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中, 作为阅读的主体之一的教师, 与学生是平等的, 身份是一样的, 都是读者, 只不过比学生阅历丰富些, 知识渊博些, 对文本的理解深刻些, 但对文本理解不可能绝对正确, 也常常会出现偏颇, 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 也有逐渐深入, 逐渐全面的过程。因此, 教师不能认为自己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就是正确的, 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理解作为全班学生的统一认识, 从而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样会阻止学生的独立思考, 干扰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教师把自己看成知识的权威, 真理的化身, 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体验, 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这样就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扼杀了学生阅读的热情。我们要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人。作为教师不必怀疑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学生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 提倡建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互动关系, 要求教师尊重和珍视学生阅读独特的感受、体验, 学会倾听, 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合作的伙伴。

摘要: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和学生进行多向多元的思维碰撞, 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解读, 帮助学生与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要突出阅读方式多样性、创新性、独特性, 坚持阅读的多元化, 发挥文本阅读的多样化作用;激发阅读的创造性, 弘扬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方法刍议 篇5

【摘要】英语写作教学,是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纠结和头疼的事情。写作于学习与人生的重要性无需阐释,老师都有学生在作文的常识性问题的积累和发现,诸如语言无谓、词汇不丰、信息不全、语法不通、搭配不当、句型有错误、条理混乱等,这恰好是中考中失分最多的原因。本文的具体操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和写作 教学和训练 刍议

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任务。在具体教学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下面,我就具体阅读和写作具体做法的进行一些探讨。

1.培养“听说读”兴趣,搭起语言、思维与写作的桥梁

七年级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写作准备的重要阶段。这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段需要学习热情的激发。因此,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听、说、读、训练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遣词造句。例如,七年级英语教材的起始阶段,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第一人称单数my,先给出示范:my book,随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量列举。如,my desk,my English teacher……用这种方法,有效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于是,学生很快整理出不同人称单复数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总结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在使用时需和一个名词连用”的用法。有了成功的体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用同样的方法操练句型:It’s time to +V动词原形…,我先给出示范:It’s time to go to school.随即学生列举出:It’s time to go home.It’s time to have breakfast……直至拓展到全部练习完成。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运用短语、句型清晰地进行意思的表达。

1.2.激发兴趣。从以上两个知识点的练习,可以进入介绍新同学环节。要求被介绍的同学发挥想象,自己设计情境,把以上两个知识点编进对话中。老师引导:Mike,This is Tom.Tom,This is my friend,Mike.下面的情境由他们自己创设。

Mike:Hello,Tom.Nice to meet you.Tom:Hello,Mike.Nice to meet you,too.(两位学生又创设出以下对话)

Mike:How are you?

Tom:Fine,thank you.And you?

Mike:I’m fine,too.(这小对话是在第2模块中学到的。)It’s time to go now.(学会了使用该句型)Goodbye,see you tomorrow.Tom:Bye,see you.两位同学的演示,引出了踊跃的表演,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发展语言技能,克服陷于死记硬背的弊端,将好奇心升华为一种说英语的兴趣,利于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挥。

1.3.知识积累。为让学生的写作得心应手,教师要指导并激励学生背单词、课本和范文,并加强听写和检查力度,以促进课文和范文中的规范句子成为学生仿写的依据。

2.从再思考,再加工到有序的语言存储,促成使写作内容更加完善

八年级是写作指导和充实阶段。此时,语言知识已比较系统,理解力逐渐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引领学生广泛阅读,拓宽英语知识面和词汇量。具体可以如下操作:

2.1.夯实口语表达。利用课本资源,每天要求一学生据当天所学内容自由写作,第二天在班上朗读作文,大家根据内容提问,集体回答。通过感悟和体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训练了听力和口语,为中考英语口语考试夯实基础。

2.2.加强阅读理解。引领学生坚持长期课外阅读。领悟习惯表达,丰富英语知识,增强学生英语语感。背诵阅读材料中的优美的语句,把积累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克服写作时使用中文句式。

2.3.进行写法指导。规范写作细节,如大小写、标点符号、换行等;利用投影仪整体纠正错误。用红笔标出学生出现单词拼写、语法和句子表达错误,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表扬那些把刚刚学过的新单词、句型、语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写作中使文章饱满的学生;展示学生有意识地思路拓展、精彩的衔接、鲜活的句型和优秀的作文。在此阶段,学生的写作知识逐渐积淀,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看,这种培养写作的方法行之有效。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写作能力定会提高。

3.将词汇、语法、基本句型等诸要素整合,推进阅读写作的提升

九年级是学生写作训练的提升阶段。学生已有较系统的语言知识结构,思想更成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均有较大的改观;但知识面窄,行文不够流畅,想象力和创新力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可有如下操作:

3.1.增加训练机会。阅读与课文同步的阅读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句型、语法等,帮助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外,加强阅读中出现新单词、好句子的背诵和检测。

3.2.重视写作评析。整理中考写作试题,强化写作训练。认真批改作文,给出针对性评语,涉及语言有错误、细节问题、立意优劣、关联词语和行文思路、句型丰富与内容饱满、文章点睛句和评价语等。还可给出鼓励分、激励语言和有效评价,促进训练向更深、更广层面发展。使学生的写作每循环一次就有一次提高,就有一次升华。

总之,写作训练是一种综合技能训练。学生写作水平提高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写作训练和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熊飞.英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英语学习》.2012.12;

刍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6

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较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在层次和梯度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是很有必要的。现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体裁多样,作为英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然会有所提升。

一、现行新中学英语教材的特点

1.题材广泛。教材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2.体裁多样。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中英文的差异,有利于培养语感。

二、英语阅读教学对策

1.发挥导学功能,提倡自主学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必须捕捉到有利的时机,把握好指导的火候,追求的是“抛砖引玉”“雪中送炭”,而不是“一站式服务”。教师的导学功能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努力突出一个“学”字,要让学生会学,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教学《Fashion》,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对文中的一个语法构成句“I dont know what to wear today.”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构成似乎存在问题。这时,我利用这一契机呈现了一组类似构成的句子,并由学生以前接触的简单动词不定式拓展到带有特殊疑问词的动词不定式,即“引导词+特殊疑问词+to do sth.”,还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语法训练。这样教学,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2.加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空间

光靠教材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英语素质提升的实际需要的。教师可以尝试利用课外辅助读物(如英语阅读材料、英语小故事丛书、英语报刊等),或者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如磁带、光盘、MP3等),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

例如,教学《Wild animals》,我利用课件播放了有关野生动物现状的视频解说,还从科普读物上搜集了关于野生动物的介绍并翻译成英文供学生阅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3.把握好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

浅层阅读是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意和轮廓。这一步往往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即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倾向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和大致的判断,为后面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例如,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以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

4.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教会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略读。学生以尽可能快地速度阅读,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重点阅读,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由此,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找出文章大意,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2)寻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阅读技巧,先看题目,找出定位词,然后再到文章里找相关信息,最后进行对比,这就是寻读。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地逐字逐句地阅读,找准定位词或线索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上阅读课时,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寻读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刍议议论文阅读教学 篇7

议论文类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是通过理性文字的阅读分析,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只有站在教育价值的高度, 才能更深刻把握文类的教学规律, 正确提炼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教学思路, 超越固有的僵化教法, 让议论文教学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为其终身发展奠基。由于初中生人生阅历不丰富, 自我观点形成不成熟, 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也稍显逊色。因此, 学习议论文是一个难点。为此, 我对议论文阅读个性化培养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要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及是明确初中阶段关于议论文要了解什么

首先, 明确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 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及议论文的结构, 语言特点, 都要一一交代。这个环节不能省略, 如果学生搞不懂议论文的特点, 就不可能明确判断出这种文体, 并且去灵活运用它。

其次, 用定义来反馈。议论文的知识是枯燥的, 但没有储备就没有武器。在议论文的教学中, 强化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如:什么是论点, 什么是论据, 什么是论证;什么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什么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通过提问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加深学生的认识, 为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 明确议论文的特点。在这里, 建议教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进行比较, 突出特点。如记叙文是以情动人, 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而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强调“以理服人”是判定议论文的唯一标准。

二、要让学生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议论文教学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因为人们形成观点的方式方法很多, 问题分析也多元化。所以, 教师在教授时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中, 学生学得枯燥, 也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日常状态下, 我们读议论文, 是想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 要么被作者说服, 要么心生疑窦, 对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产生质疑。获悉观点的过程, 也是思考质询的过程。议论文教学, 不只是找到中心论点后, 看作者如何论证, 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 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辨析, 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 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具有迷恋的情绪色彩。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 虽然对议论文这种问题接触比较少, 兴趣不大, 但是也会耐心去接受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因此, 我就积极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对议论文产生兴趣呢?思考再三, 结合学生的情况, 我想出了以下办法:

1.教材的灵活实用。现行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教材, 并不是十分的典型。 (我个人的看法) 我建议教师们可以选择典型的议论文例文, 如能让学生比较顺利的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在教学中, 我就先用了基础训练中的《谈骨气》一篇文章, 来进行第一堂议论文范文学习的。由课外到课内, 再由课内到课外, 这样的一遍遍听读说, 相信学生可以逐步的运用相关的议论文知识了。而这样的过程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体会的。

2.课外阅读选文章。学习了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后, 首先让学生品尝到识别议论文的甜头。要求学生每天向老师推荐一篇议论文, 识别正确的受表扬。老师选择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摘抄。

3.课前三分钟推荐。学习议论文时, 我把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改为向学生推荐优秀议论文。通过推荐人的朗读, 同学们来主动赏析文章。如: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积累了那些有意义的论据, 你听出了什么论证方法等。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4.取题课文, 模仿名作。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 做文本的主宰者,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应大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 具体地说, 就是在全面把握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及时主动地采用“调、换、补”的三字策略, 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调、换、补”三字策略具体措施表现为:调, 即灵活机动地打乱文本次序, 对教学顺序进行调整, 变为先学习说写一般议论文, 进而学习驳论文, 在此基础上学习演讲词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把握演讲词和一般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后, 再根据现实所见、所感写演讲词, 逐渐学会发表实地演讲。换, 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大胆换读文本, 即:选取既有人文价值, 又有读写示范效应的较规范、学生易接受的文章, 代替离学生理解能力和生活实际相隔甚远的文章。补, 即及时补充恰当的文本材料, 构建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接受的平台, 以保障教学双边活动的有效进行。

初中语文自主式阅读教学刍议 篇8

一、注重课前预习, 独立寻疑,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 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初读课文时, 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 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 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 争论的欲望, 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竹林深处人家》一课, 学生提出“这么美的江南竹乡, 为什么那么贫穷?”“当时的人们为什么没想到利用这里的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呢?”等问题, 通过课前预习研读,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叉吸引, 设疑答疑, 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明确目标, 创设自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 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心中有数,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 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 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 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假如人类也有尾巴》, 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同学们预习了《假如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 相信大家都会有许多感受, 谁愿意把自己最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学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 老师就说:“请同学们想想学习这篇课文最好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 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注重学生质疑, 进行“问题教学”, 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 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思, 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 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 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 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学习《空城计》一文时, 学生提问:诸葛亮巧施空城计, 弄险成功,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文中多次写诸葛亮的“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对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 互相议论, 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 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注重多读感悟, 品味语言, 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 声调的抑扬顿挫, 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 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导读《小巷深处》时, 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 然后交流, 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 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 路旁那长长的小巷, 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 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该生读得声情并茂。笔者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 语气有轻有重, 速度有快有慢, 现在再请他读一遍, 其他同学注意听, 他读时表情怎样, 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 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大家齐读这句话。结果学生完全能够读出文中的养女对盲母复杂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朗读, 更深切地体会了字里行间流淌的后悔、感动、崇敬和惆怅。另外, 朗读许多散文时, 学生在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 自由地表达感受。

五、注重自读感悟, 讨论交流,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独立学习, 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 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伙伴的交互作用, 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 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 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 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 教师要深入各组, 参与讨论, 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 引导学生再读书, 在读中解决重难点, 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在学生独立感悟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的前提下, 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袁隆平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合作学习, 讲座筛选, 设计展板, 布置画面和解说词, 设计操作, 为“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 加深理解, 进行自主读书, 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注重激励评价, 激发兴趣, 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刍议 篇9

阅读需要愉悦的学习环境, 一个压抑的环境会破坏学生的阅读心情, 束缚学生的创造性, 也就不会在阅读中产生想象和灵感, 学生只有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 才会获得阅读的快乐, 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并与作者一样徜徉在创作的海洋中。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轻松欢快的阅读氛围, 在愉悦的阅读气氛中, 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交流各自对所阅读课文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阅读中体验作者的创作情感, 用满心的愉快去体验文本中描写的事物。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使得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变成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赏析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深入地探究材料的内涵,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在探究、揣摩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感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相关问题。

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此诗时, 仔细揣摩诗人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感受诗的别样意境和诗的美, 思考诗中意象选择安排的特点和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再别康桥》,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 而且精心挑选并播放与《再别康桥》相合的轻音乐, 学生在阅读、品味、欣赏《再别康桥》这首诗时, 眼前仿佛一幅徐徐铺开的画卷:西天的云彩, 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软泥上的青荇等景物跃然纸上, 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学生在愉悦的品图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再别康桥》的别出心裁在于诗人作别的不是人, 而是“西天的云彩”, 诗人用景代人避开了纷繁、噪杂的人世, 抛开了尘世的俗套, 给人耳目一新、淡雅飘逸之感, 在诗人的笔下康桥的灵性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同时, 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节奏明快、旋律优雅的音乐美, 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的建筑美和用词讲究色彩的运用和搭配的绘画美, “三美”的完美融合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欣赏的不仅仅是一首诗, 而是一阕优美的乐曲, 一幅美妙的画卷。

阅读不仅仅是文字阅读, 有时可以将较难理解的课文引入多媒体教学, 把文字转化成栩栩如生的画面, 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 理解其中的意境、感受课文的深刻内涵。例如, 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由于学生未曾见过荷花, 因此不能完全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景色描写, 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教师将白天的荷塘与月色中的荷塘制成多媒体教学片, 将美轮美奂的荷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欣赏、用心体验和感受两种情境下荷叶的美、荷花的美、荷塘的美, 指出月色下的荷塘与日光下的荷塘的美有何不同, 从而把握作者油然而生的怡然安适之情。在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 学习作者在描写荷塘月色时的修辞手法, 感知作者在用词方面的深厚功力。而且可以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体验文章的另一番风韵, 揣摩两位文学大师的匠心独运。多媒体教学不仅将阅读立体化, 更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以冲击, 能培养学生在阅读课文和欣赏画面时对文字中蕴藏含义的敏锐性, 提高他们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口语视野下的阅读教学刍议 篇10

一、说, 以情动人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 “美的艺术用意在引起情感, 说得更确切一点, 引起适合我们的那种情感即快感”。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 当人们激动时, 发出的声音就高而强;情绪低落时, 声音就低而弱;高兴时声音就清脆而明亮;忧郁悲伤时声音就低沉暗淡。当声音柔和、甜美时, 那么发声者的心中一定充满着温情和爱意。可见, 由于激动、平静、高兴或悲伤等等不同的情绪或情感, 而引发高、低、强、弱、明、暗、柔等不同的声音。说话时, 我们首先得把握情感基调, 发挥情的作用, 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方能以情动人。

师:九色鹿醒来, 发现自己已经处在“刀枪箭斧”包围之中。“刀枪箭斧”, 一个短语四个名词, 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危险。

生:恐怖。

生:害怕。

师:课文为什么只用了一个“气愤”?

生:因为九色鹿完全没有想到, 竟然有这样的小人, 忘恩负义, 不守信用, 他太气愤了。

师:九色鹿越是善良, 他越是无法想象居然有这样的小人, 对于这样的小人也就气愤到了极点。哪些地方最能表达“气愤之情”?

生:“竟然”这个词语, 让我感觉九色鹿完全没有想到。

师:竟然, 竟然……你来说好这一句。 (教师采用呼告的方式, 通过声音强调渲染气愤的氛围。)

生:……

生:我从“难道……”这个反问句, 感受到九色鹿气愤的心情。

师:反问句, 最适合表达强烈愤慨的心情。注意反问的这个语气词, 你来试一试。

生:……

师:走进九色鹿的内心去体验, 我们方能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气愤。把体验到的气愤之情通过你的“说”传达出来, 让在场的每个人感受到这种愤怒, 并跟着你一起愤怒, 这便是你说话的本领。自己练一练, 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说。

走进九色鹿的内心世界, 倾听九色鹿内心的愤怒, 倾听九色鹿在场讲话的每个人也都跟着愤怒了, 我们的心也被九色鹿的命运紧紧牵动着, 跟着声音一起进入了审美世界, 这便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魅力。

二、说, 以智取人

“语言是以交流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的人的活动” (O·Jes原pasen) , 口语交际包含着许多言语智慧, 如借力打力、以理服人、讲清事实、借题发挥……语文课堂, 这些关于口语课程的元知识如何被学生掌握, 进而转化成学生的言语智慧呢?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话”语体的文本, 这些语体文本是我们进行口语课程学习的极佳材料,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半截蜡烛》等等。围绕这些静态文本中口语课程的元知识话题展开讨论, 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从而达成共识, 这一过程就是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师:想一想, 九色鹿每说一句话, 国王的心里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生:说“您知道吗?”国王听了, 心里会很疑惑。

生:“正是这个人……”这一句, 国王听了会很吃惊, “九色鹿”原来是一个救人的英雄。

生:“正是这个人……”国王很佩服九色鹿, 九色鹿见义勇为。

生:“他发誓……”这句, 国王听了非常气愤。

生:最后一句, 国王听了非常惭愧。

生:那叫汗颜。

生:还有些后怕。

师:现在, 国王还会杀他吗?

生:不会。

师:这样的一番话, 让国王产生如此大的心理变化, 使得国王让军队放下“刀枪箭斧”, 濒临危险的他获得新生, 并赢得国王的尊重。这番话真是———

生:太不可思议了。

生:太神奇了。

生:非常有力量, 能抵得上千军万马。

生:像诸葛亮一样。

生:九色鹿很聪明, 他能说会道。

师:是啊, 这就是说话的魅力。我们一起来体会这几句话中包含的智慧。九色鹿可不可以直接说:“你这个昏君, 瞎了你的狗眼, 听信这种小人来抓我?”这样不是更能直接表达气愤吗?

生:这样的话, 国王一生气就会把他给杀了。

师:九色鹿先是怎么说的?

生:告诉国王是他救了调达, 可调达出卖了他。

师:这样讲的目的是什么?

生:用事实告诉国王, 该杀的是这个小人。

生:这样说明自己是救人的英雄, 而调达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生:这样一对比, 就突出了九色鹿的见义勇为, 调达的见利忘义。国王怎么能杀好人, 亲近坏人呢。

师:这就叫用事实说话, 对比的力量。

师:再读读下面的, 用上“假如……就……”这样的句子来说说九色鹿说话的智慧。

生:假如九色鹿斥责国王, 就会被国王杀害掉。

生:假如国王杀了九色鹿, 就会被天下人耻笑。

生:假如你杀了九色鹿, 也成了灵魂肮脏的小人。

师:这国王一想, 浑身冒冷汗, 我可千万不能杀九色鹿。九色鹿怎样说, 才能把这话里重要的意思清晰地传递到国王的耳朵里呢?

从以上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 让学生认识到九色鹿话语中言语的力量———改变了国王的想法, 使得刀枪箭斧失去了力量, 解救自己于危难之中, 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维护了正义。究竟是怎样的话语有这样的力量呢?所有的言说, 都是一定情境下的言说。首先我们要注意在恰当的情境下说恰当的话;接着是摆事实, 对比出“我”的高大与调达的卑下;最后用暗示法暗示国王, 如果杀了“我”后果会很严重。无疑, 他的暗示法———“您与这样的灵魂肮脏的小人为伍, 天下人会笑话的”显然“警醒了国王”。口语交际知识我们能在一些专业的口语交际方面的书刊上看到, 但属于口语语体的专业知识, 如何转化为学校的语文知识被课堂上的学生掌握呢?“假如九色鹿大骂国王会怎样?”“九色鹿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用上‘假如……就……’的关联词说句”, 这样, 学生认识到言语的智慧, 了解了它的力量, 在生活相似的情境中, 这些智慧才可能被激活, 学生才可能主动地去运用它,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口语素养, 改变自身生活的可能性。

三、说, 以体感人

口语是言语主体全身心参与其中的一种言说活动, 具有整体协调表征的特点。在人际互动过程中, 与口语相伴的还有势态语言, 它和有声语言一起构成语言交流的整体, 两者相辅相成。交际中言说者的表情、手势、体势语、方位语和服饰语等等, 一切与言说者相关的外显性的形式元素都属于势态语言。各种势态语言都是有意义的, 可以表达言语交际者想说而又未说的意思或者增强表达者说话的语气。

师:我们说话时一高兴, 就不由自主眉开眼笑。想要夸人就会怎样?

生:就会竖起大拇指。

师:愤怒的时候呢?

生:怒目圆睁, 两手叉腰, 这样——— (学生做了个夸张的表情) 。

师:说话时声音从口里发出, 受情绪的控制, 人会自然而然地有些表情、手势, 这些表情、手势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一般情况下, 我们不手叉腰指着别人骂。

生:这样会显得很没礼貌。

师:但也有特殊的情况, 课文里就属于特殊情况。

生:调达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九色鹿太气愤了。

生:这种人不是人, 不值得尊重。

师:语言还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愤怒, 这时候你尽可以把愤怒写在脸上, 指着他骂。来, 表达你的气愤。善良的人都应该这样, 谁来说一说。

生:……

师:这时候调达站在哪儿?

生:国王的身边。

生:他应该站在国王的身后, 他见了九色鹿哪好意思呀。

生:如果他不好意思的话, 就不出卖九色鹿。这时, 他站在国王的身边说不定还耀武扬威呢。

师:你看, 虽然调达没说话, 但是他的站位就说出了他的内心想法。

势态语言与有声语言相比较, 更侧重表达言语交际者之间的态度。一般来说指着别人说话, 是极不礼貌的, 但是在课文当中特殊的交际语境下, 唯有指着才能表达这种气愤, 适应当时的情境, 也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充分关注势态语言, 引导学生在言语交际中充分调动运用这种特殊的语言, 就能增强言说的有效性和生动性。所要说的是势态语言是一种辅助性语言, 要恰到好处, 不能喧宾夺主。

四、说, 以形示人

口语与一般的书面语言相比较, 有“具象性”这一特点。说话过程中, 说话者把听者没有看见、没听见的语言借助语言的描述和听者的想象带到听者的面前, 在场的人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进而能身临其境。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 国王有哪些动作?

生:惭愧、斥责、命令、惩罚。

师:国王是怎样伸张正义的呢?想想是如何斥责、如何命令、如何惩罚的?

生:国王心想, 我怎么能和这样的小人为伍呢?我不也成了灵魂肮脏的小人了吗?他大声说道:“来人哪, 把这个忘恩负义、不守信用的小人拉下去”。

生:“通告天下所有的百姓, 从今天开始起, 九色鹿成为我们国家最尊贵的客人, 百姓见到他要向他行礼。对于调达这样的小人, 痛打五十大板, 如果有谁再见利忘义, 一定要重重地罚。”

……

这些形象被声音带入听者感官, 经由心灵的捕捉, 在说者和听者之间就产生了心灵的应和, 由此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心境。我们发现课堂上痛斥调达、惩罚调达, 学生越说越兴奋。所谓“知音”, 便是共鸣, 它是口语表达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共振。

上一篇:正常模型下一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