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024-05-17

阅读教学方法研究(通用8篇)

篇1: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研究》课题

一、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从语文的角度都说明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从多欣赏和厚积累开始。《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二、本学期继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1、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和走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享受阅读”的实践操作策略。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学生在享受阅读中的差异性。

三、扎实地进行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只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因此,我们不但认真收听了德燊老师关于“如何进行课

题研究”的专题讲座,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课题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我们学习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搞好课外阅读》、《教育科研方法》、《课外阅读方法种种》等文章,以便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重视课内外有效衔接。

课题组的老师能注重挖掘课内课文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的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课文《争吵》后,为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课文《巨人的花园》后,为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童话故事书。学习《蟋蟀的住宅》之后,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老师们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探求性的速读,还有圈点符号法、摘录批注法、边读边思考的方法等。(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此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们能注意写下个人的心得,并进行交流。

五、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如:

1、多方筹集,供以读物。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优势。语文教师根据学校藏书情况,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3、写读书笔记。我们学校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阅读记录卡。低年段以欣赏诗歌,阅读童话为主。中高年段以阅读寓言、神话、中外经典名著为主。学生把书中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录在阅读卡上,以丰富写作素材,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4、开展读书读报交流会。利用每周四、周五二十分钟晨会时间以“快乐语文、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为材料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还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5、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积累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更加强了他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成语大比拼、赛诗会、争取阅读之星、办阅读小报等活动。通过热热闹闹的活动,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读书。

六、研究的阶段成果

1、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听评课活动。何校长也为我们全校老师上了一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的示范课,李霞、李喜琴等教师也纷纷上了课外阅读指导的观摩课。

2、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激发,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部分家长存在急功进利的想法,认为课外阅读对正常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没有很好地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完成课外阅读卡的记录。课外阅读的呈现方式除了常见的读书实践活动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科学的呈现方式,这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一个问题。

七、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1、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2、编写同步拓展阅读教材;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4、推广研究成果。

篇2: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由自己去实践,别人不能代替,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二者同属阅读主体,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仿佛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然要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明显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性正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新课标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以下具体阐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里,教师的“导”是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导”致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导”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导”的策略

(一)做好预读时的“导学”

1.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

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好了。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一是指预习题不必强求一律,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二是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引导,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2.掌握预习的基本步骤

(1)默读课题,猜测内容

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的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语句。在教材中,每篇课文前的方框内都有预习提示,学生要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以此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时,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顺利地读懂课文。

(4)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章法之妙。如《故乡》让学生理清“回故乡一在故乡一别故乡”这样的写作思路。

(5)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渎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教学论文 )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二)做好学读时的“导学”

1.新课学读前的“导情”

(1)情景导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导语方法种种,情景渲染无疑是课前导语激趣方法之一,从于漪老师的导语中可窥一斑。

例:朱自清《春》一文的导语——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例导语绘声绘

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老师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迫切学习《春》的欲望被激发,朱自清如何妙笔生花的描绘、盛赞春之美景,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

(2)问题导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块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两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不管怎样的导,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情。语文是形象性、情感性很强的母语学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与学生做情感交流,营造和谐、平等、宽松、热烈、愉快、生动的学习氛围,教师也要善于以自己的情感投入去以声传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情绪状态,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全情投入进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意境中,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规律,并逐步获得对语言的理解感受力、表现力和表达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教读中的“导学”

(l)教师示范性的导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好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课文内容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示范性地品读,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春》分析第4节春花图,教师可以先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品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描写顺序?写出一派怎样的景象?春花特点?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哪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写蝴蝶蜜蜂的作用?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2)教师设疑式的导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①精心设问。教师在问题呈现上需要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向集中地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也不能是艰深晦涩的学术性问题,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负荷。②适时追问。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的再次补充和深化,要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3)教师补充式的导

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或者需要对人物、事件、主题的分析做进一步的铺垫时,需要教师对文本中的一些材料进行解释或者补充说明,以便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篇文章时,笔者连续用了三个不成形材料。第一处“亲射虎,看孙郎”典故的解释: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这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用来形容英雄的威猛。这里是作者自喻,表现苏轼的英雄气概和少年气狂。第二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希望被朝廷重用,像汉代的魏尚一样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可是,事实上,在杭州作出政绩的情况下,朝廷不仅对他没有委以重任,反而将有功的他从江南富庶之地迁到了贫瘠的密州。这情境,苏轼想起了汉代一位和他有相似遭遇的古人。第三处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公元1074年9月,苏轼打点行装北上,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从杭州到密州,苏轼从旖旎的江南到了广袤的北方,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可是他远在密州。苏轼天性中的有一种情感在密州得到尽情释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4)教师生成式的导

教师的教学在按照既定的预设路线的情况下,要十分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将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课堂的有效教学契机或者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三)做好读后时的“导学”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要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阅读课后也不能忽略,教师在阅读课后的“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导练有效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复习巩固阶段。可以说,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需通过练来巩固提高,否则,时间长久了,一些知识就会遗忘。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和一些自觉的实际操作联系等。它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练习,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辅导就很关键了。

导练,即辅导学生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双基训练并对所辅导的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训练提供依据,掌握信息。学生在确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教师再通过课堂作业,强化所学内容的综合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练,即学生自觉练习。这一环节可分两个阶段,即课内自练(较少)和课外自练。一般在自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自己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那就需要教师直接解疑了。

解疑,即解答解释学生在

练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解疑的方法应因人因疑而定,一般有直接解疑法、举例引导解疑法、揭示解疑法、启发解疑法、提问解疑法等。

2.导思有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要善于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而且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自我反思。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自我在阅读中的收获与问题以及还待改进的方面。我们可以从阅读的基本方法、语言的品味、主题的发掘、人物的分析、写作的方法、回答问题的表述,还有阅读思维的角度、深度以及对别人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三、教师“导”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编写好学案并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探索问题的能力。一是导学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点拨不需要太多语言,一定要抓住时机,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的阅读导学要讲究艺术

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放下教师的架子,完全进入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始终与学生要表达的思想合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能直接给学生讲授,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

(三)教师的导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篇3: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语言的输出是建立在语言大量输入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一定量的输入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输出。《大学英语大纲》在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一思路说明, 在中国, 学生语言的输入主要来自阅读。大量的研究表明, 大量的阅读有利于扩大词汇量, 提高写作能力, 是提高口语的根本途径之一, 也是学好外语的基本条件。现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究竟如何, 教师该怎样对阅读材料、策略等方面给予指导呢?针对这些情况, 作者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就所执教的班级作了实验。

实验背景

笔者在替一位教师监考大二学生四级阅读专项训练时 (共四篇文章, 约1730字, 20道选择题, 规定时间为35分钟) , 发现不少考生拿笔在文章里勾勾划划, 阅读速度相当慢。35分钟结束后, 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抱怨时间不够。在全班36位学生中, 正确率达到60%的仅为19人。为此,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 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四个班 (大二, 大三各两个班) 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访谈调查。在15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 约75%的学生每周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下, 其中近25%的学生从来没进行过课外阅读。即使进行过课外阅读的学生也只是做一些备考材料, 为四、六级考试打基础。80%的学生认为在阅读中最困难的就是生词太多, 没法进行。51%的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同时, 大部分学生也说到对于课外阅读, 教师除了要求完成四级真题以外, 没作其他的规定。

这还只是原来四级的要求, 而在新四级阅读题型中, 还增加了速读, 要求在15分钟以内阅读一篇约1200字的文章, 并完成10道练习。而深度阅读部分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要求在25分钟之内阅读、完成三篇约为1000字的文章及后面的习题。而根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大纲》 (2004) 所提出的要求:“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110字”。可见, 这些学生的阅读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凡是有语言学习经验的人都知道, 要掌握一门外语, 每天花这么一点时间显然是不够的。何兆熊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就说过:“根据我本人几十年的学习英语和教授英语的经验, 学习英语绝无捷径可走。要学点英语并不难, 但要学好英语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学好英语靠的是艰苦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另外, “外语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接受输入的地方, 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还是学生接受学习策略训练、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指导的重要场所”。有鉴于此, 笔者对所执教的大一三个班级做了教学实验。

实验的理论基础

阅读策略阅读策略 (Reading Strategies) 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 (Johnson&Johnson, 1998) 。据研究, 阅读水平不同, 学习者们使用的策略也不相同, 高水平的阅读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较多。策略教学对学生外语阅读理解整体水平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性推理和推测词义的能力。这充分说明, 在课堂上, 教师将阅读训练融入外语课堂教学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 学生可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 为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获取信息提供自主学习的基础。

信息网络与课外阅读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不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 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 获取新的知识, 提高认知水平, 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言水平。但是提高阅读水平主要靠课外的努力, 仅靠课堂教学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信息网络为此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它能提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行各业最全面的、最丰富的知识宝库。因此, 调动各种技术手段, 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 使英语真正成为自然、必要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06级的三个班118名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男女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4%和7.6%。

实验过程在上阅读课的第一周, 就事先告知学生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外的阅读要求。课堂上主要进行阅读策略训练, 课外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本次研究主要训练五种阅读策略:略读 (skimming) 、寻读 (scanning) 、主旨大意概括 (reaching main idea) 、综合性推理 (making global inferences) ) 以及推测词义策略 (making lexical inferences) 。前三项是三种重要的速读策略, 有助于学生捕捉或查找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某些具体信息。后两项属于深度阅读策略, 读者借助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或已有的背景知识等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生词的含义等。策略教学在第二学期开学初进行, 持续14周, 每周两学时。同时, 为了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周上交一次读书报告, 由组长检查, 教师抽阅。14周以后, 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了解学生对阅读策略教学的态度以及课外阅读的情况。此次共发放问卷118份, 收回有效卷114份。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背景信息, 包括学生的班级、性别、年龄。第二部分是本学期的平均每周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以及阅读的目的;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教师上课的认同程度。本部分采用莱克等级制度 (Likert rating scale) 计分, 共分5级, 即从1 (根本无用、根本不喜欢) 到5 (非常有用、非常喜欢) 。

实验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见图表1) , 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依然较少, 平均每周仅为2.4小时, 虽然这么一点时间还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 但与上述6个班级比较, 平均阅读时间有很大的提高。

1. 报刊:

近一半的调查对象阅读的报刊是《21世纪报》 (The21st Century) , 其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但多数学生还是反映生词过多, 说明学生的词汇量非常有限, 有待大幅度提高。

2. 英语教材:

36%的学生选择英语教材作为课外阅读的资料, 由于手头其他资料短缺, 因此, 英语教材就成了他们最便捷的资源。

3. 小说:

多数学生对小说的情节非常感兴趣, 但除了“书虫系列”以外, 他们觉得其他的生词较多, 难以进行。所以阅读小说的只占总数的20.2%。

4. 因特网:

因特网的资源非常丰富, 应有尽有。只要会搜索, 就能找到难度适中、自己喜欢的材料。但毕竟是高考最后一批的学生, 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 学生经常会利用上因特网的机会进行QQ聊天或打游戏, 而把借阅读来提高英语水平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了。然而,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信息网络的英语资料供学生在课堂上阅读, 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目的性明确, 为今后就业打基础。不过, 这不是他们唯一的目的, 也有近1/3的学生是因为兴趣而阅读。阅读方法与策略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 如能够在阅读时恰当运用,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上表也可以看出, 在总体上, 学生还是喜欢阅读课, 认为阅读课教学对课外阅读有促进作用。同时, 写读书报告有效的督促、检查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情况。在访谈中, 90%学生的学生说到要写一篇读书报告, 他们最起码要阅读5篇文章。可见,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对他们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 同时, 也应注意材料的选择,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 我们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多数学生对英语阅读课有兴趣, 在教师的培养、引导下,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依然存在学习主动性不足、依赖教师的管教、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等问题。作为教师, 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还要向他们推荐合适的材料, 增强学习动机, 在阅读中积累词汇, 以帮助提高其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 S.We acquire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by read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7, (3) .

[2]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 2003, (1) .

[3]吴古华.英语专家如是说[J].英语学习, 2000, (10) .

[4]王凌, 何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 2001, (4) .

[5]李瑞芳, 张英, 程慕胜.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外语界, 2004, (2) .

[6]赵红.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7]何兆熊, 办好英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 2003, (2) .

[8]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00.

[9]Johnson, K&Johnson, H.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M].NY: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8:333.

篇4: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阅读 创造性阅读 对比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自主式阅读教学

自主式阅读关键在于还给学生以“真实的阅读”,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阅读。教师不需要对内容进行大量讲解,只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时了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

(一)学生与文本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他们自主的学习,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竞赛”“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锻炼能力。

(二)学生与学生互动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式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探索、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展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倾听、接受、提升自己的认识,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二、创造性阅读教学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思考、品悟、体味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的新结论。

语文教材中可用于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善于发掘,精心指导,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所拓展。

(一)诗意的策划

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究对课程活动进行的美好而有情趣的策划,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借助诗意的语言给学生下达各种活动的指令,用自身语言的神奇魅力,加入情感,加入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阅读中想像,培养想像力。

(二)巧妙的移植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各种知识几乎都可以其中找到接触点,这无疑为我们的课程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可开发空间。因此学生应当广泛阅读将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发挥,如扮演游戏活动,智力比拼活动,实话实说活动等,穿插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浓。

(三)对比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法是将两篇或多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活动,它能培养学生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一种使学生能力和智力都得到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

1.立意的比较

2.结构的比较

3.表达方法的比较

4.语言的比较

篇5:阅读教学研究随笔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篇6:课外阅读研究教学随笔

上周幼儿园进行六一团体操彩排,发现有很多班级都是老师在一边指挥,便提醒老师们,如果表演当天是孩子单独表演,那么平时练习时就要学着放手。可是,今天下午再次彩排时,发现仍有不少班级老师在前面充当指挥。有些班级的孩子其实已经能自己表演,可是老师仍不放心,必须自己在前面领着,心里才安逸。有些班级的孩子却是真的不能离了老师,他们不懂得听音乐,不懂得记动作,只是看着前面指挥的老师,一旦老师停止了指挥,孩子便不知所措。这些孩子和当年看着父亲“脚后跟”进城的黄武雄先生一样,老师从不教他们认路,也从不告诉他们有什么窍门可以很快地找到回家的路,只是一遍一遍地让孩子充当机器人,机械地模仿,重复,无数遍之后,一旦老师不在,他们仍然变成一无所知。

就像我们老师做晨操一样,每天舒舒老师在前面领时,我们只是跟着做,有一回,舒舒老师没来,我们便开始回忆动作,这以后也就慢慢地记住了动作。

当我们领孩子上路时,要告诉孩子们去哪里?沿途有哪些标记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回家的路?在教孩子练习团体操时,如果能告诉孩子我们的团体操分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音乐和动作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提示帮助他们进行记忆。比如,某班在排练团体操时,把每个动作编成有趣的提示,左右摇摆就说是“小鸭子”,双手并掌在胸前,就说是“照镜子”,这样,把每个动作都形象地冠以名称,孩子们记忆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在团体操表演时,音乐的熟悉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用节奏图谱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并分段欣赏,这样,孩子们在音乐变化时,就会自觉地进行动作转换,不用老师一次又一次吹哨子、喊口令了。

对于一些节奏不明显的音乐,或是不容易整齐的音乐,可以在团体操中增加口号,让孩子们发出声音,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带动其他孩子,达到动作整齐的目的。

篇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研究

丘北县第一小学王玉斌

摘要: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各国的母语教学,无一不是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作为其根本任务。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阅读,并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依据操作的问题探讨小学语文学习的阅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正确利用祖国语言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型阅读教学

阅读是从文字或图片等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地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地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然而,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现状如下:

首先,农村小学生活环境局限,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绝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其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有关考核制度的影响。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学法:一是机械式的划分段落大意;二是简单的归纳中心思想;三是抽象概括写作特点。教师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偏多,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却很少。在学习中学生没有发挥思维的空间,只是一味的接受并死记教师所讲的知识,成了一只打开瓶盖的呆瓶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装什么。

一、农村小学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1、多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然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因而学生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2、阅读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小时中时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每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些精炼的语言可以推想,可以感悟出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他、鼓励他。

3、鼓励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必须学会表达语言。要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能力,那就必须读,必须写。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组他们树起写作的信心,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写作,告诉学生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提倡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想,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写出来。

二、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合作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对话空间,并通过生本对话寻求一种读者对文本的填充和期待。

1、主题阅读观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不能取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教学参考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文本在未读时,它的意义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也可以留给学生与文本在精神上的一个对话空间。

随着年段的上升,学生主体阅读的地位逐渐得到显现,也说明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观的形成,再现了阅读教学是不能离开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习语、读书、写作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感受,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必须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以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来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所以,学生主体阅读观必须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真诚、合作的对话空间,最终达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的构建和创造,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2、期待的文本构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文本的预测和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理念说明需要学生主题对文本对话的拓展,并形成主体对文本内涵的创造,这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的权利,师生在教学中没有解读文本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对话的沟通,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对话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让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阅读过程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比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狐狸如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可是狐狸和乌鸦“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它们是邻居学生可以针对生活的实际创造出狐狸和乌鸦友好相处的情境。

3、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充——读者赋予文本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的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因此,作品意义就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所存在的;二是读者阅读时所赋予的。所以“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方面的意向性投身”。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何文本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在生本对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它能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读者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该把不理解的予以理解,把不确定的予以确定,把省略的予以恢复。这样,阅读过程就成了连续不断的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成了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过程。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如果没有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构建,那么其结果就是让人厌倦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空白训练点,作者没有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教师就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小壁虎见了妈妈会怎么说。这样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话:“妈妈。我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吧,可是它们都不肯借给我。”“妈妈它们各自的尾巴有各自的用处,不能借给我,我也没办法。”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对话的空间,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创造文本新的意义,并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意义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样才能达到读者阅读文本时的一种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并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体现出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空间。

篇8: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关键词:历史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一、历史阅读教学的含义

中学的历史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 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把学生对历史信息的阅读兴趣充分的培养出来。同时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通过平时的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能非常简单的概括出历史阅读题目中的重要信息, 从而方便学生进行历史考试答题。另一方面通过历史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使学生回到历史, 揣摩历史人物, 掌握历史不同阶段的特征,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阅读, 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面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 教师掌握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理想的。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以便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1. 教师设立正确有代表性的历史题材。

一般情况下良好的教学阅读题材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只有设立良好的历史阅读题材才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历史阅读的学习中去, 所以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对历史课程的研究, 同时还要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 设立具有代表性和迎合学生兴趣的历史阅读题材, 通过正确有效的题材设立使学生加强历史课程的学习和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能力。

2. 把教师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 优秀的教师都是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历史阅读课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导读, 通常教师的带动能力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成效, 所以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读和引导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住阅读的重点, 理解阅读教材的中心思想, 从而使学生有目的有思考, 进行有效历史阅读, 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教师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阅读方向。

3. 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清阅读思路。

在历史教学中, 通常所有的历史知识点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历史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历史的所有过程都需要足够的时间的积累, 所以要想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 在历史阅读中学生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把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掌握清楚, 同时理清历史各阶段之间的特有联系, 同时了解和把握各阶段之间的特点, 不要单独的学习一个一个的历史知识点, 要用贯通的思维把这些单独的历史知识点有效的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历史知识体系, 把握住整体思想结构, 从而有效的对历史只是进行把握。

4. 充分的揣摩历史人物, 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念。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 学生揣摩历史人物非常关键。通过对人物性格及各方面的揣测,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人物的性格特点, 掌握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 还可以有效的感悟历史。例如:在阅读中国古代的七雄交战时, 通过对不同诸侯国之间的学习揣摩各诸侯国的交战意图, 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样可以充分的了解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弱肉强食”, 了解在古代的战争中拥有辽阔的国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有可能在战争中取胜。同时通过历史的学习把过去和今天作对比, 感悟历史, 感悟社会的变化。

5. 在历史阅读中善于提问和讨论。

在历史的阅读中通过适当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在阅读之后通过小组的形式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设立成探讨问题, 使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相互交流, 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极大的扩展, 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性, 从而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总之, 良好有效的历史阅读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历史阅读中充分的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同时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形成统一的历史共识, 这样使学生自己充分的了解到历史的魅力。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所有的阅读题材必须立足教材, 只有这样学生的历史阅读才可能与学生的历史课程相对应, 同时只有把历史阅读与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学生的历史视野才会更加宽广, 同时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才会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喻凤.历史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华少年.2013 (02) .

[2]朱强.历史阅读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04) .

上一篇:管理感悟下一篇:黄冈学校六一演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