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方法谈

2024-05-27

阅读教学方法谈(精选十篇)

阅读教学方法谈 篇1

一、培养乐于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 情趣始终是第一位的。一篇课文的教学, 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后, 自然会全身心地阅读, 兴致勃勃地读,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热爱阅读的情感。

“情趣”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形成的,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进而从审美感受中获得的。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 找到最佳“切入点”很重要。同是教学《伯牙绝弦》, 青年骨干教师林元弼以“听”切入, 让学生倾听一组关于友谊的歌曲后, 接着他让学生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朋友?”进而导入课题《伯牙绝弦》, 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通、读好,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通过指导学生读好“峨峨”“洋洋”等词语理解文意, 最后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练习。整节课教师抓住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感人的真挚情感, 以“听”为切入点, 有声有色地教, 学生有情有意地学, 轻松达到教学目标。本人在教这节课时却以“绝弦”入题, 提出俞伯牙为什么把琴弦弄断, 一生不再弹琴了呢?学生带着问题大致读懂文中的意思后, 引导学生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接着以“高山流水明知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相关的句子来感受伯牙善鼓琴, 而钟子期善听, 并继续引导学生读好“善哉”“峨峨兮”“洋洋兮”等, 把古文读通, 然后再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 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最后以“绝弦谢知音”的故事结束。其实不管以什么方式作为切入点, 我认为最佳的切入点必须具有这些特点: (1) 紧扣课文中心; (2) 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切题可以开门见山。

二、让学生感悟性地阅读

有研究者认为, 阅读课文的审美心理过程大致有这样几个层次:“形的感知”———阅读课文, 大致知道文章的类型和所写的人、事;“情的影射”———在阅读过程中, 情感受到激发, 读者融入某种感情进行阅读;“意的揣摩”———对启人哲思, 富有情趣的地方以心悟对, 细细品味;“意的沉浸”———阅读时完全沉浸在作品引发的联想, 回忆中。而要实现这几个层次, 就得靠学生的“感悟”, 真正让学生与文本接触, 鼓励学生智慧地、精彩地、有个性意味地多元解读。

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感悟阅读, 关键是在读中实现“言意的互相转化”。阅读过程是学生从“言”得“意”的内化过程, 也是从“意”表达“言”的外化过程。在阅读课的教学中,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塑造的形象, 如在记叙类﹑抒情类的课文中, 作者大都是以“立象”而“尽意”的。教学中要真正理解﹑把握﹑领悟课文中那些复杂﹑深刻﹑含混的情感, 只能通过理解语言文字中所塑造的“象”。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中的“象”来体会其中的“意”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体会, 积累的过程,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为什么五壮士看群众和部队时用“眺望”, 看敌人时则用“望望”呢?学生回答出“因为五壮士拖住了敌人, 使群众和部队安全转移。看到远去的群众和部队, 应该用‘眺望’, 而‘望望’指五壮士看到在他们下边的敌人时并不害怕, 心中好像感觉没什么事一样”, 我接着说五壮士马上就要牺牲了, 他们并不难过, 而是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说明了什么呢?此时他们心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荡漾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后终于明白了“眺望”一词除了用来说明群众和部队在远处外, 还有五壮士向远去的群众告别的含义。这是一种惜别之情, 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 他们也留恋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引导学生对“眺望”和“望望”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与感悟, 使学生看到了五壮士的内心世界, 感受到了五壮士为革命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崇高革命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英雄,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语言的情感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如果缺乏了积极的情感投入, 语言的教学就变得机械﹑枯燥﹑乏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再现情境, 渲染情境, 在情境的交融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一文中“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个重点句子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朗读后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都会传到哪些地方?当人们听到这宣告, 这声音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境?”学生经过朗读, 体会后, 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 说得滔滔不绝, 把中国人听到宣告后的激动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里的教学, 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 借助想象, 显化形象, 物化情感, 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 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在学生的眼中, 文字不是简单的符号, 而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这些形象包含着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 对语言内涵的体悟。

阅读教学方法谈 篇2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蒋友玲

【摘要】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单篇阅读教学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群文阅读教学相对于单篇阅读教学应运而生,没有单篇阅读教学就没有群文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单篇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区别与联系;明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集体构建,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的四大策略是求同、比异、整合、判断;处理好精读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式,体现出单篇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 浅谈 单篇阅读 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单篇阅读教学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群文阅读教学相对于单篇阅读教学应运而生,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

一、把握单篇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单篇精读”类阅读教学,是指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对语言文字的潜心涵咏、抓典型的表达形式、抓阅读方法和训练点、进行积累和运用。要从“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书”教学。单篇精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价值。

群文阅读教学一般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更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群文阅读要求“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这意味着: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围绕议题可以有多种呈现,文本多种选择,训练有多个层面,多读书少做题,课型有多形态,师生讨论交流。在“第五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崔峦老师讲到:“群文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和讲读;群文阅读是‘组’是‘群’,是略读是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略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

崔峦老师在2015年11月6日上午在深圳会议上的主题报告还指出:“依凭教科书单篇教学,得法得能,绝不能忽视,体现了国家的课程,不能草率处理。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单篇教学可有可无,教学展示群文教学多,随便找来一些篇什组成一些教学,单篇教学减少,这不是好现象。单篇是基础,体现的是‘母鸡’,群文是母鸡生的‘蛋’。

可见,处理好单篇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关系尤其重要。群文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精读课文是基础,需要我们用群文的“博”弥补单篇的“专”。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集体构建,达成共识的过程。

教学时应把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视为一个集体建构的过程。所谓集体建构,就是不事先确定议题的答案,在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共享智慧,在智慧共享中逐步构建文本的意义,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中形成共识。集体建构以形成共识为目标,大家共同认可某种理解或者理解的格局,如此才可能使阅读真正有收获,使阅读的成果为大家所共享。

共识和集体建构一样,都是群文阅读的核心词汇。所谓共识,简单来说就是一群人对一种理解或者知识的共同认可。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倾听一起来发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学中的共识并不是对存在于某个地方或者教师那里的“真理”的接受,而是师生去积极寻求而“形成”“达至”的结果。可见,寻求共识并不是不要知识的准确性,而是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克服用自己的思想压制和取代学生思想的冲动,压制自己要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冲动,而是虚心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智慧,然后通过不同意见之间的对比分析和学生一起取得对知识的认同。

在“四川省2016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达州市胡仲令老师执教《品味父爱》一文,首先用诗文导入,引出议题。接着回顾《地震中的 2 父与子》引思促读,提问: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父爱?再出示三篇选文《父爱陷阱》《独手之爱》《爱的力学》,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快速浏览,对照表格内容进行思考、勾画,并用简洁的语言填写阅读单。(表格的内容包括:父亲身份、孩子处境、父亲意图、父爱方式、感动语句、感受感想)一篇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可选读另外两篇。阅读单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中的困难。

在讨论过程中胡老师不讲太多话,不提太多问题,注意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注意引导学生回读文本重点语段,强化认知,运用表格、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整理学习收获,比较阅读,点上突破。

然后全班再交流,最后梳理统整,多元认知:对比三篇文章,比较异同;讨论:为什么父爱的方式不同?可见,胡老师的这堂群文阅读教学课,就充分体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从文本的阅读入手,围绕话题谈感受,有明显的集体建构过程,议题聚焦达成共识。整堂课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交流也很有实效。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四大策略是求同、比异、整合、判断。

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提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

在“四川省2016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优质课展评活动”中,眉山市张林老师执教《懒惰的哲学》一文时,在“识‘懒汉’,聊印象”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快速浏览《一星期都是礼拜天》《懒汉与经典》这两篇文章,并用笔圈出这两个“大懒汉”的名字,看看这两个大懒汉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主学习后全班交流分享。

接着是“对比读,议不同”:默读,细细品味这两篇文章,用“ ”和“ ”分别勾画出鲍比.奥布里安和史博懒惰表现与后果的语句,边读、边勾、边思考自己的感受。出示表格式的阅读提示(内容包括:文章、故事中的懒汉、懒惰的表现、懒惰的后果。)学生自由读两篇文章后进行交流,表格填完后追问:把两个人的“懒惰”对比一下,看看他们的“懒”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他们的表现不同,鲍比是什么都不想做;史博是与专业学习无关的才偷懒。后果也不同,鲍比使社会瘫痪,而史博发明了轻巧的指挥棒。此时学生对“懒惰”有了新的认 3 识,那就是,“懒惰”不一定都是坏事,“懒”要有新高度。

当学生对“懒惰”有了新认识之后,再品读《爱迪生欺骗了世界》中的一句名言:(课件出示)“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爱迪生”学生读后问: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句名言正确吗?学生谈感受之后,老师又问:马云为什么说爱迪生的这句名言欺骗了全世界?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爱迪生欺骗了世界》,读完后联系生活实际谈理由。之后老师引导:马云真的认为这句话欺骗了全世界吗?马云真正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有关句子。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懒不是傻懒,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偷懒的方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

最后达成共识:“懒惰”不是傻懒,要像史博和马云眼里的那种有选择的懒,聪明的懒,开动脑筋的懒,这就是一种智慧,一种风格,更是一种境界。

这堂课,张老师就是运用了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阅读《一星期都是礼拜天》《懒汉与经典》《爱迪生欺骗了世界》三篇文本,对“懒惰”的认识逐步提高,认识越来越清晰。所以,群文阅读中自读自学是起点,师生共读共议是重点,学生有所发现是亮点。

四、处理好精读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式,体现出单篇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的不同特点。

要处理好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就要处理好精读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式。崔峦老师11月6日上午在深圳会议上的主题报告对精读和浏览做出了详细精辟的诠释。

单篇阅读,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精读、细读、品读、诵读。而群文阅读要求教师放弃一味讲解、面面俱到、肢解课文的痼疾,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等连滚带爬地无声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

例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重点抓住表现巴迪父母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段落,运用交流、理解、分析、讨论、朗读等教学手段精讲阅读,让学生感受体会来自巴迪父母不同方式的爱。母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着对儿子的爱,她的爱那么直接,那么坦荡。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直接表达爱,往往通过特别的思想、特别的举动,来表达特别的爱。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向“字字不忽,语语求其神”,“字斟句酌、品词析句”,“得 4 意、得言、得情、得理、得法”,“驻足静赏”,“熟读成诵”这样的理想境界努力。

有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精讲阅读为基础,我以“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议题,选了四篇文本《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母亲的鼓励》《儿子的创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一)出示学习任务

快速浏览;提炼文章大意;思考这些母亲的共同特点。(字幕式出示四篇选文)并相机指导浏览的方法:不能挨着挨着读,嘴巴不读,心不读,用眼睛扫,注意跟上屏幕显示出的文字。学生在浏览时,我抓重点词引导学生提炼文章大意。字幕式显示完后,交流四篇文本大意,交流时,我相机引导,提炼文章大意可以用词串起来。出示课件:《慈母情深》找妈妈——要钱——给钱——再给钱 《母亲的鼓励》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考成功《学会看病》不知要看病——被迫去看病——学会看病 《儿子的创意》激烈争论——讨论行动——获得银奖。

这一浏览过程正如崔峦老师所说,浏览是“跑马观花”,是“连滚带爬”,是十里花香,是一路风景向天涯„„

(二)交流

“这几个母亲的共同特点”。学生谈到慈爱、尽心尽职。追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尽心尽职?再次扫读文本,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追问:母亲有共同的,也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不同的是什么?展开讨论。

(三)朗读

聚焦母亲的语言描写,思考:母亲的哪些语言能给儿子支持、鼓励、勇气或挫折、矫正、批评?

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略读、浏览、跳读、速读、扫读等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设计比较、迁移,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达成共识:不管母亲的语言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伟大的母爱。

阅读教学方法谈 篇3

再看与语文阅读教学同样为语言类学习的学科——英语学科的教学,其现状又是如何呢?1978年,即吕叔湘老先生批评国内语文教学现状惨不忍睹的同一年,随着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文化的渴求,各地学校纷纷复课,英语教学逐渐如火如荼,一支英语学习大军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壮大扩充。不容否认,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英语教学现状同样堪忧。许多中国学生通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几年对英语的学习,还是不大能看懂各类商品的英文说明书,至于张口说英语,更是困难重重,有好事者戏称此现象为“哑巴英语”。

高投入、低产出,高耗低效曾经是国内语文阅读教学与英语教学共同的特征,改革与发展成了摆在二者面前共同的课题。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一个叫李阳的人首创“疯狂英语”学习法,号召人们极大声、极迅速、极清楚地开口说英语,不要害羞,不要怕出错,不要松懈,不停地说英语。他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了人们学习英语的不二法则,英语是说出来、练出来的。李阳的故事,也许只是国内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个案。

其实,同样作为对语言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与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有许多相通之处。诚然,今天的英语教学依然有许多不尽入处,教学弊病也是客观存在,可这并不妨碍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向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取经、学习、借鉴。

一、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分析和积累做到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新概念英语》和《许国璋英语》曾经同为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在全国畅销的英语自学教材。现如今,历史迈进新世纪,历经岁月的考验,《许国璋英语》除了英语专业的人作为参考外,再也无人问津了,事实上有很多人对它不再有任何好感,因为它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新概念英语》却仍旧经久不衰,受人青睐。其中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编者不同的编排思想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命运。学习《许国璋英语》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句子的语法分析,语言积累这个环节被忽视了;而《新概念英语》篇幅短小精悍,充满趣味性,特点是重点的词语、句式反复出现,重积累,轻语法,人们学习《新概念英语》往往是整体的吸收,甚至背下整篇的文章,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吸取《新概念英语》的长处,做到“分析”和“积累”的有机结合。现在的阅读教学还是分析统治课堂。满堂讲和满堂问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肢解本应属于一个整体的文本,让学生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语言知识和现象。对于分析,不是不要,而是要精当的分析,切中要害的分析,给人启发的分析。分析之后应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来消化吸收和积累语言。积累是重要的,“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所有的语言规律都在语言现象里,积累多了,也就自然能字字悟其神,旬句知其意。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精读和泛读做到有机结合

叶圣陶说:泛读是精读的应用。成为英语专家的李阳说:精读是本,精读是源,没有精读作为基础的泛读是无源之水,元本之木。学生有了从精读中得来的“情感”、“思想”、“认识”、“方法”的积累,读课外读物,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增大阅读量,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好读书,多读书,不求甚解地读书。当然,不求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甚解,只要读多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因此,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没有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不可能实现。

三、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做题和读书做到有机结合

浅谈阅读教学 篇4

一、让学生感受阅读之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 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他们才会主动地、自由地阅读。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过早地介入学生们的阅读, 要适当地做些引导:可表扬, 瞧!这位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点拨, 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 找找看。可要求, 你认为重要的地方你要找出来, 反复读读。教师也可充分运用一些教学方法, 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如用实物、图片、教具、道具、幻灯片、多媒体等, 让学生产生形象化的认识;创设教学情景, 用音乐酿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信息。这样学生们可能就会“沉”入文中, 心静于阅读, 心醉于阅读, 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使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快乐, 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其次, 还要培养学生们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 题材丰富, 文章的内容也是深浅不同, 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高低不同, 所以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爱上阅读。作为教师可创造某种条件, 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 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或在给学生讲故事讲到最关键时突然刹车, 给他们留下悬念, 激励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 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同时, 也可适当地向他们介绍一些好书, 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等, 让他们自己走进书的世界。这样阅读就会成为他们的一件乐事, 一种享受。

二、让学生学会读书

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他们才会乐于读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学会理解, 鉴赏, 发挥阅读主动性, 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 使得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 在要求阅读时, 要加以正确引导, 不然凡是厚一点的书学生就看, 看不懂的书也看, 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 这样不但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负担。

2. 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读书方法有三: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 一句一句地理解, 遇到不理解的要作上记号, 以便查工具书或请教他人, 弄懂了继续读。阅读大段文章时就要用精读的方法, 逐字逐句推敲揣摩, 并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先看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 确定后, 再仔细弄懂每一句的意思, 这样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略读就是快速阅读,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 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浏览就是速度更快, 可以用来搜集资料。这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

3. 让学生学会读写结合。

多读才能写。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说读书要有破万卷的精神。同时, 也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对那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产生联想, 激发学生心灵的生动的课文, 就要让学生重点学习, 体会课文表达方法、特点, 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三、创造条件, 让学生快乐读书

作为教师, 要想方设法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让学生自由阅读。

1. 建立班级图书室。

教师可借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放入班级图书室, 这样便于学生随时, 随兴趣地进行阅读。也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放入班级图书室, 供全班同学阅读。还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课, 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乐园, 是遨游知识的场所。

2.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 向学生推荐图书。如学了古诗, 可向他们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了《盘古开天地》, 可向他们推荐《中国神话故事全集》;学了《丑小鸭》, 可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同时还要减少学生课堂作业, 增加阅读时间。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才会高涨。

3. 举办读书交流会。

由于小学生有天生爱表现的天性, 教师可在一周之内安排合理的时间, 给学生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畅所欲言, 谈自己最近阅读的书, 从书中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懂得了哪些新道理。谈谈自己一周内再次准备阅读哪本书。这样通过学生与学生交流, 就会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

崔峦谈阅读教学 篇5

一、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十条建议:

崔峦老师说,低年级教学有点像被遗忘的角落,课改里研究的不多,关注的不高。课改进行到三四年,学生的词汇量下降,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写字质量下降,这些都能从低年级找到原因,有必要做一些反思,加强低年级的教学工作。提出10点改进意见:

1、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1)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学习的时间,训练的量要给予保证。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量上都降低了,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减了200个),会写的字由1000个减到800个。(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基础的语感、初步的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能力)、积累语言(好词佳句、优秀短篇、常用句式),养成种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根据课标要求突出汉语拼音功能。

(1)拼音教学要突出重点,不做拔高要求。使学生准确地逐步熟练地拼读音节,不再有直呼音节的要求;(2)书写:抄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求默写。出题时不要拔高要求,不出“注音”的测试题。

3、加强识字教学的改进,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分开。不拔高要求,降低师生负担。会认的字,认得准记得牢,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识记,加强复习巩固,提高复现率,再造语言环境。会写的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老师写字的基本功要过硬,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字。大力提倡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平时阅读中自主识字,形成激励机制,多识字,多读书,早识字,早读书。儿童识字的潜能是巨大的,一年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没有困难,对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朗读训练。低年级要在读上下功夫。引导读书要体现出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不要舍本逐末。读正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每个生字、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出长句间的停顿,诗歌中的韵律……语感的培养要靠训练、积累,小时培养不好,长大也找不到感觉,会出笑话。

5、阅读理解。低年级阅读理解的重点是词句,不是理解整篇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慢慢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这是阅读理解的初级能力。重视借助图画阅读,重视把文字还原为图画,做到图文之间的转换。

6、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7、培养孩子爱听、敢说、敢问,乐于和别人交流,教学反思《崔峦谈阅读教学》。

会听,慢慢抓住别人的讲话要点;敢说,乐于表达;敢问,不明白的乐于请教;自己关心的,喜欢和别人交流。听说质疑是很重要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日常听的活动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所以听说是日常最重要的活动。

8、进行全面的语文系做能力培养,低年级的后半段鼓励写句子写话。写自己的见闻、想象,及时给学生创造书面表达的机会。

每日一句,不会写的用拼音、图画,查字典,问别人。低年级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激活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比如,在有个小朋友的眼里,白云——是天空哥哥爱吃的棉花糖;风声——是哥哥吹响的哨子。

9、利用母语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语文体验式学习。

除了文本还有更为广阔的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万里路”指的就是“体验式”的学习。中国的孩子太悲哀,外国的孩子把课堂上到生活中去,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生产基地等等,对孩子进行民族教育,有体验的教育。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区、节假日活动对孩子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

10、落实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改变命运,习惯从娃娃抓起。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坏的习惯遗恨终生。修订后课标重视如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要求。此外,注意倾听,讲普通话,查字典,主动识字,爱提问题,天天阅读,爱护图书文具习惯等。

二、阅读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

1、三种能力:

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由简单的到复杂的,由显性的到隐性的,进行简单的推测。

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由词句到段篇,由浅层到深层。

对文本作出评价的能力。老师阻碍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习惯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变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阅读教学需要改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自我,不能独立思考了。要加强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评价,培养评价文本的能力。比如:从文本内容上,表情达意上,对语言,对写法谈自己的评价,对人物作出评价等。

2、四种技能:

(1)朗读:即放声有感情地读,传达对文本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默读:即不出声地读,独立思考的、沉下心来的读,能从整体上了解内容,读出初步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公开课堂教学,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少看到静静地沉下心来的读。建议加强默读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默读是比朗读更重要的、更经常用到的一种阅读技能。

(3)略读:即比较快的读,读后粗知大意,不用精读的方法,要快速地读,一目十行地读,主要通过浏览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

(4)浏览。

3、五种技能:

1、自学和预习的习惯。中高年级:先学后教,自学在先。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自学能力。

2、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由查字典,到查词典,到查阅各种资料。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画一画,批一批,注一注,高年级做一做摘记。

4、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即听记的习惯。、从低年级听写字词句训练。由读一个写一个跳出来,到读两个,三个,到读一组写一组,培养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到听一段话,抓住要点写下来。中高年级,结合训练点做一点随堂笔记。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修订后课标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小学最低145万字。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的要远远比老师教的多。

天天阅读的孩子必然有美好的前途和幸福的人生,不管现在的成绩是高是低。语文老师不要眼睛只盯着课堂教学,读书特色每个学校都要有,让读书立校,读书立班,读书立人,建设书香学校,书香家庭,书香社会。

谈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 积累 途径 语感 阅读训练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19-01

一、应当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作为一种语言能力,应用十分广泛,它又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失时机地在低年级开展阅读训练,注重词汇的积累,那么,阅读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书面能力的迅速发展,反过来,书面能力的发展也会丰富和改进阅读能力。儿童发展的心理研究证明,三到八岁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有利时期。我们若能抓住这一智力和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重视阅读训练,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必将有助于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的要求

1. 阅读应注重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作课文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时代,表达了深厚的感情,折射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理想。因此,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博大。思想上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注重积累,培养语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语感的形成重在“感”,必须有丰富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丰富自我,扩大知识面,以便诵读,积累语感。背诵建立在有所“悟”的基础上,而不是死记硬背。语感逐步增强,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小学阅读教育最终的目标。

三、阅读教学的作用

1. 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生字。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字、词的理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字词的多方面意义。

2. 阅读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过程,而作文则是表达思想与运用知识的过程。模仿是小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课堂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常常从示范开始,然后是模仿,最后是在练习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境地。语文课本及课外书籍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正是学生模仿写作的最好范本。

3. 阅读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及课外读物,提供了大量综合性知识。学生阅读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视野越开阔,思维越活跃,越有利于开展综合性学习。

四、阅读教学的途径

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阅读的机会很多,我们应该注意随机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

1. 充分利用教材,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随机训练。教材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主要依据,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语言的因素,抓住各个阶段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有意识地结合,进行随机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逐步增加难度,既符合教材体系的安排,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 设立“阅读课”进行专项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其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限制。为了丰富生活,扩大知识面,增加多听、多读的机会,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训练课”,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 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是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应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刚从自由自在的游戏、玩耍中进入正规的学习生活,更要使他们感受到书中世界的美妙和精彩,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老师既要善于运用新教材,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感受阅读了去设计平台,让阅读课堂成为快乐天地。如《浪花》一课,可透过课件,让学生欣赏浪花的美,倾听浪花活泼的拍岸声,激起阅读的兴趣。

2. 学会多种读法。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可采用多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了情感和韵味。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题四次,营造氛围,在自由默读、朗读课文三次,引领学生进入潜心会文动真情的课境,细读词句,把握形象、主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读7、8、9三段和篇末碑文各三次以上,让学生拥有充裕的读的时间。读的方法有朗读、默读、诵读、自读、齐读,以及轮读、接读和听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逐步提高,最后读出了对英雄的崇敬之心、赞美之意、缅怀之情,也读出了独特的感受、体验,读出了学生的个性与自由。

3.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形式,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小学生的“创造”,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其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体验。文本的意思也许他人已知、已会,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用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比较,用自己与书中的主人翁比较,既了解作者,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把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理论,转变成新理念的教学实践过程,落实到课堂中去,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但这也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广阔创造空间,相信我们能涌现更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为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有趣的阅读教学课,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

[ 参 考 文 献 ]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7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事物感兴趣, 才想学, 才爱学, 才能学好。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 这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创设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结合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 形成生本互读, 产生共鸣。

比如, 在《蔚蓝的王国》一课的教学中, 我开头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每一幅图画展现的是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 天水相连, 海风吹过, 卷起一朵朵浪花;在海面之上, 好似上百条船随风漂流, 船上一群群快乐的年轻人欢快地摇着桨;蓝色的天空、平静的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 船尾潺潺的水流, 一切都在表达自己无尽的依恋。”作为北方农村的学生, 很少看到大海, 他们带着浓浓的兴趣, 一边听着钢琴梦幻曲, 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大海景色, 他们完全陶醉了。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 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 一石激起三层浪, 从而在他们的心里, 形成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并且会把这种心理活动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此时, 已是水到渠成, 于是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让学生领略文本的无穷魅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 要求教师树立生本理念, 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再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不再是教师先入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 教师怎么要求, 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只是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 程式化地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阅读活动中, 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 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文的阅读, 分析和理解课文的阅读, 完全相信学生通过阅读一定会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自主阅读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

如在学习《鹅》时,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来读, 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喜欢?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仿照你喜欢的内容, 写一段话;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方法, 如教学《矛与盾》时, 让学生先思考, 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阅读;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形式, 如有学生喜欢独立阅读, 有学生喜欢集体朗读, 还有的喜欢分角色朗读, 学生可以大声朗读, 也可以选择默读。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 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离不开质疑。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 它伴随着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正所谓“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新课标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探究就是针对目前小学生不愿质疑、不敢质疑、不会质疑的现状, 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 让学生在质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质疑中创造一种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 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 首先, 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提出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最后怎样了?”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 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其次, 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就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专制的课堂, 不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也不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目前,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 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 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态度要和蔼, 语气要亲切, 充分尊重学生, 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不懂就问, 敢于对教师质疑, 对学生质疑, 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问, 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所以开放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也是活跃的。他们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谈 篇8

一、优化阅读课教学结构, 尽力创造利用课堂资源。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营造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氛围。

教学“导入”部分体在这一环节, 多采用的方式为:利用图片、幻灯片、摄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的直观导入法;利用紧密联系现实事件或故事导入法;利用自由交谈, 问答或讨论引入本文的话题导入法等。选用合适的导入方式, 旨在激活学生记忆中相关的知识信息, 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2、要设置处理好在阅读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1) 词汇障碍。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对生词有畏难情绪, 老师要告诉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不可避免的, 要整体把握文意, 推理、判断出重要生词的大意。词汇量过大时, 老师也可先创设一些情境处理部分生词, 辅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和规律。比如, 我们可以把生词以图片形式呈现在屏幕上, 在图片的视觉刺激下, 多种感官并用, 可以提高理解、记忆效率。 (2) 阅读中问题的设置。针对初中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的特点, 在阅读程中设置一些问题悬念, 吸引学生快速阅读。另外, 精读文章时, 针对课文的重难点, 可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判断正误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基础好点的学生改正错误或回答一些what questions, 这就使得教学面向全体, 体现、尊重差异, 给所有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当然, 老师设计问答环节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学生质疑应是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学生质疑和教师释疑的基础上, 教师再设置一些能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活动任务, 如根据课文内容填充及用图片或关键词进行复述, 从而达到巩固达标的教学效果。语言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 应用则可以检验并巩固阅读的效果, 把所学知识回归生活,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3、巧妙设置阅读后的活动。

阅读课教学要求我们也要善于发掘其他因素, 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培养交流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和人文情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的思想品质。阅读包括课内与课外两方面, 课后还可让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美文, 美文欣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课外知识的积累, 同时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俗语说得好, “会阅读者, 得天下”.长期科学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巩固语言知识, 又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 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 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学家点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启发者, 逐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学习。首先, 要教会学生猜测、概括或推理的策略。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猜词技巧: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语法结构、构词法、定义、解释猜测;通过对比关系来猜测。其次, 要教给学生求解与证实的策略。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对每一篇有标题显示的文章进行提前预习, 也就是所谓的“望文生义”, 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来分析文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或情景。如在进行What would you do if…这篇文章的教学时, 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 然后带着自己的亲身实践走入文中。再次, 要教给学生监控的策略。例如, 当学生阅读故事时, 选用what、who、when、where、why和how提问方法就可以对理解起帮助和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布局、构思与线索,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捕捉主要信息。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篇9

一、亲自示范, 在课堂中将课文当作最好的读物

为了要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阅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阅读, 阅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 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轻重缓急, 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 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阅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阅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 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采用不同的情感阅读

阅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阅读指导。而阅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阅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教师来说,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阅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 有表情地阅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 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 由于没有遮拦, 显得格外开阔, 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 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 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指导阅读时, 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阅读指导。如阅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 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阅读, 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阅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 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要的段落要多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 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然后反复阅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 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阅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 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 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阅读指导,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 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训练语感, 为真正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教授阅读的时候, 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来依据教材, 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 有目的地指导阅读, 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阅读 (含声调、节奏等方面) 去理解课文, 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 我深深地体会到,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加强感情地阅读训练, 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摘要:阅读在小学的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就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显然,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谈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比较多, 为了在教学中全面地落实新理念, 教师在内容上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 在形式上五彩缤纷地“精心包装”, 课堂上出现了内容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应简约地处理教材。

1. 目标设定简明扼要。

目标不但要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 而且要将简明的教学策略和简洁的教学流程融于目标之中, 传达出了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式及技巧, 简明扼要地显示出了教学的整体立意。

2. 文本处理简约有度。

一篇课文, 可讲可学的东西相当多, 要寻找到可为之处, 舍弃不为之处, 聚焦、放大、凸现所“为”的地方。

3. 教学方法简要实用。

科学运用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 把读、问、讲这三种传统方法有机地结合在“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现代理念中, 灵活地运用, 体现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显出实用性。

二、积淀语感, 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 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 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

“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朗读能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 出口的声音传递着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 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模仿读, 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 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讲解读, 能从整体上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 同时触发语感, 即触发对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气势和文章的质地等多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课文语言之神妙, 洞察语言之精髓, 把握语言之理趣, 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语感能力的提高, 既需要对语言的理解、感悟, 更需要对语言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让学生在读写词语中积累词语, 在背诵中积累句子, 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 也是语文教学的精华, 因为它是积淀语感的有效方法。

三、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少, 但许多不是语文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语文问题呢?我们认为, 能反映语文性质的问题才能算作语文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的基本特征。”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 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 就要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掌握工具。只有掌握了工具, 才能很好地运用工具进行有效交际。所以,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要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 着眼工具性。

四、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作者创作一部作品, 总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 这就使作品所提供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 也就给读者的第二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 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 再开放型的教材也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 要做好这个工作, 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由此看, 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

独特体验源自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 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 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 不同的个性, 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 因此, 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

上一篇:地基方案下一篇:内生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