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同步练习题

2024-05-13

信客同步练习题(精选8篇)

篇1:信客同步练习题

《信客》 同步练习

打牢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克扣(kē)接济(jì)稀罕(hǎn)穷愁游倒(liáo)B.诘问(jiã)呵斥(hâ)吊唁(yàn)连声诺带(nuî)C.伎俩(zhī)唏嘘(xū)焦灼(zhuï)长途跋涉(shâ)D.憎恨(zēng)昏厥(juã)捆扎(zā)颦难从命(shù)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跋涉()灰黯()昏厥()唏嘘()晦气()嫉妒()伎俩()吊唁()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2)处世经验和人之常情。()(3)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4)叙述、描写生动逼真。()4.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之谊?()(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5.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2)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一只绿色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4)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2)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3)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4)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7.你认为文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归纳出来。

发掘潜力

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ll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第一自然段中,乡民们“羡慕”、“嫉妒”的是什么?“轻蔑”、“嘲笑”的是什么?

9.你是怎样理解划曲线句子的?

10.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寓意丰富,感情深沉,试进行品析。

11.从选段来看,你对“信客”这一职业了解了多少?

课外一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之后1—5题。

一诺千金 奏文君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 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竞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想到竞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选文有改动)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 写作手法: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答案 课内一试 打牢基础

1.D(“克扣”中“克”读kâ,“稀罕”中“罕”读hǎn“;B“呵斥”中“呵”读hē;C“伎俩”中“伎”读jì)2.bá àn juã xū huì jí iì yàn 3.(1)难能可贵(2)世故人情(3)从容不迫(4)绘声绘色 4.(1)神态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 5.(1)比喻(2)比喻(3)比喻(4)排比

6.(1)穷困;受挫折。(2)失业。(3)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4)长距离地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工作辛苦。

7.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善良。

发掘潜力

8.乡民们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品;乡民们见多了不以为奇的物品。

9.(1)这些眼神中透露出旧中国农民对本乡外出谋生者是否有“出息”的评价。(2)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农村的乡民们试图从这些物品中对遥远的城市有些了解。

10.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居住在落后农村的乡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最为真切,也最为深刻。作者在句中流露出了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农民生活贫穷的慨叹和对信客沟通乡村与城市,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11.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课外一试

1.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3.如: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摘出的句子要生动形象,具有深刻内涵。只要能够抓住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中的一点,紧扣句意进行分析即可。

4.略(紧扣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生动、形象;扣住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具体。)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

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2)否定作者的态度。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答出其中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6

篇2:信客同步练习题

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跋涉()灰黯()昏厥()唏嘘()晦气()嫉妒()伎俩()吊唁()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2)处世经验和人之常情。()(3)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4)叙述、描写生动逼真。()3.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之谊?()(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2)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一只绿色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4)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5.你认为文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归纳出来。课内阅读检测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检测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竞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想到竞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选文有改动)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 写作手法: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检测 1.略 2.(1)难能可贵(2)世故人情(3)从容不迫(4)绘声绘色 3.(1)神态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 4.(1)比喻(2)比喻(3)比喻(4)排比 5.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善良。课内阅读检测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拓展阅读检测

1.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3.如: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摘出的句子要生动形象,具有深刻内涵。只要能够抓住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中的一点,紧扣句意进行分析即可。

4.略(紧扣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生动、形象;扣住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具体。)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

篇3:信客同步练习题

一、真实的题材

真实性的题材,能够使化学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们的真实,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化学更加贴近生活,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化学知识能够应用在哪些生活方面,能够做些什么。通过习题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代入,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常识。例如人体的甘油酸值含量应该在什么程度才是正常的等一些生活实际的问题。遵循这一原则编制的化学习题,增添了生活气息,让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探究性思维

新课程中明确的提出让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化学习题的编制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性质的习题,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习题探究性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化学知识,更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独有的体系和实验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调查、 观察、实验的设计能力,增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层次性设计

层次性的化学习题设计是指在习题设计中拥有由易到难的过度性,能够让学生从浅到深的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心理学上说,成功能够带给人比失败更大的动力,所以在设计习题的时候拥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完成习题时有充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让学生一下子面对太多太困难的题目从而产生挫败感,能够更加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学习的程度也各有不同,设计出具有梯度的题目, 能够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在解题中练习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学习程度不够好的同学,在解题时产生自己的满足感,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四、多样性的设计

新课程的目标是要注重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全面的提升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所以题目的编制和设计,要具有充分的多样性,不能只有传统的问答模式,还应该增加特色模式。例如增加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题目,增加让学生讨论的题目,增加让学生参与调查研究的题目,增加让学生接触实物,绘制表格等具有实践意义的题目,并且从不同的层次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自我研究,最后得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质疑的能力。同时,还应该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的习题,答案的开放,让学生的思维不被限制,让学生能够更加多方面的思考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习惯。

篇4:世界观代史同步练习题

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A.冷战B.中东战争

C.民族解放战争D.科索沃战争

2.下列国际组织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是()

A.联合国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D.欧洲联盟

3.二战后初期,著名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曾说:“我们或可以预料一下这样的情形,两个大国都可以毁灭对方的文明和生机,虽然自身也处于危境。”其中“可以毁灭对方的文明和生机”的东西指的是()

A.冷战B.核武器C.经济危机D.过多的武装部队

4.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旧的世界殖民系统崩溃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冷战结束后

5.以下关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B.欧亚建立起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C.美苏冷战开始,世界两极格局形成

D.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6.造成当今中东地区战争频繁、和平进程异常艰难的因素有()

①特殊的地理位置②民族、宗教矛盾③丰富的资源④大国的干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第一次中东战争后D.冷战开始后

8.它在建国的第二天就遇到了激烈的战争,在近60年之间不断也与周边国家发生各种冲突,它是()

A.以色列B.巴勒斯坦C.埃及D.叙利亚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中,战胜了美国的威胁,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是()

A.巴拿马B.古巴C.墨西哥D.巴西

10.下列国家领袖中,与其他三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杜鲁门B.尼赫鲁C.纳赛尔D.卡斯特罗

11.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的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12.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没有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改革没有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D.苏联开始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13.右图是一个国家的国徽,此国家共存在了()

A.67年B.69年

C.71年D.74年

1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戈尔巴乔夫的错误

B.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年深日久

D.固有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15.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苏联模式束缚了自身的发展B.受中国改革的影响

C.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D.西欧经济的冲击

16.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强国主导,受益不均

B.使各国各地区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C.对发展中国家没有益处

D.使合作与协调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17.下列关于当今世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协商和谈判是处理国际事务的主要手段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不复存在

C.反恐、环保、防止核扩散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D.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和平与稳定

18.下列名词出现最早的是()

A.核电站B.飞机C.航天飞机D.基因工程

19.它已经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它是()

A.计算机网络技术B.航天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D.原子能技术

20.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决定各国经济实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A.科学技术B.能源C.劳动力D.社会制度

二、非选择题

21.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充满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多次变化。

请回答:

(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国际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4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国家和组织有哪些?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

材料二: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现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

请回答:

(1)请根据这两段材料,概括出东欧剧变的原因。

(2)你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印度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说:当时的印度像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

材料二:1947年8月,尼赫鲁在一次会议上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请回答:

(1)“当时的印度像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说明了什么?

(2)尼赫鲁所说的“厄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指的是什么?

(3)印度总督蒙巴顿“把火扑灭”的方法是什么?对“再次发现了自己”的印度造成的持续至今的影响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这是一块诞生过人类早期文明的大陆,殖民主义统治下灾难深重的大陆,黑色人种聚居的大陆,至今尚不富裕的大陆。

请回答:

(1)这块大陆指的是哪里?这块大陆上诞生的人类早期文明在哪一区域?请举出其中的一例文明成果。

(2)这块大陆在殖民主义统治下遭受的最深重的灾难是什么?此

种灾难最主要是由哪一个国家带来的?

(3)这块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赢得独立是在什么时期?帝国主义在此大陆上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4)请列出我国古代史上、现代史上与此大陆友好交往的事例各一个。

25.下面是当今世界一些著名国际性组织的徽标图案。

请回答:

(1)请写出这些徽标所代表的国际性组织的名称。

A:____B:____

C:____D:____

(2)其中,最突出地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是哪一个组织?中国加入的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1.A2.B3.B4.C5.D6.D7.B8.A9.B10.A11.A12.D13.B14.D15.A16.C17.B18.B19.A20.A

二、21.(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2)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初步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国家和组织: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22.(1)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照搬苏联的做法,人民不满。外部原因:苏联改革的影响,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2)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3.(1)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获得独立。(3)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影响:造成了该地区的分裂,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是当今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24.(1)非洲。尼罗河流域(或古代埃及)。金字塔(或象形文字)。(2)黑奴贸易。英国。(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纳米比亚独立。(4)古代史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西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现代史上: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非之间的友谊,或阿尔及利亚等国在第26届联大上提出的提案最终促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5.(1)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2)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的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篇5: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诘(jí)问 吊唁(yàn) 猝(cù)然

B、伎(zhī)俩 噩(è)耗 号(háo)啕

C、焦灼(zhuó) 接济(jì) 戚(qī)容

D、稀罕(han) 末梢(xiāo) 昏厥(ju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感叹 xī xū( )

⑵ 连声 nuò nuò( )

⑶ 长途 bá shè( )

⑷ 满纸 yōu( )怨

⑸ 文 zhōu zhōu( )

⑹ fù( )闲在家

3、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三十年信客生涯,( ),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 ),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备选词语:a、众口传颂 b、桃李芬芳 c、风尘苦旅 d、艰辛备尝

e、任劳任怨

(一)语段点将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答: 。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答: 。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答: 。

(二)迁移过关

① 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② 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干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③ 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④ 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闲侃( )________

⑵ 生涩( )________

⑶ 乞讨( )________

⑷ 潸然( )________

⑸ 佝偻( )________

⑹ 憔悴( )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错位:________________

⑵ 奢望:________________

⑶ 卑微:________________

⑷ 穷聊: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波浪线的一句“卖韭菜”要如何标上标点符号才能表现出“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请选择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 )

A、“卖……韭……菜──”

B、“卖韭菜!”

C、“卖──韭──菜──”

D、“卖、韭、菜……”

4、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请用原文回答)

答: 。

5、文中第②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第③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理解恰当的一项( )

A、“我”对同学的“哄笑”的强烈不满。

B、“我”没有勇气承认老妇人是自己的母亲。

C、“我”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感到自责和羞愧。

7、“我”沉默、奋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1、C A、诘—jié B、伎—jì D、梢—shāo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唏嘘

⑵ 诺诺

⑶ 跋涉

⑷ 幽

⑸ 绉绉

⑹ 赋

3、c d e b a

(一)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kǎn 在这里是随意地说话、聊天的意思。

⑵ sè 不流畅。

⑶ qǐ 向人讨。

⑷ shān 形容流泪。

⑸ gōu lóu 脊背向前弯曲。

⑹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这里指前后音高不连续、变调。

⑵ 过高的希望。

⑶ 地位低下,渺小。

⑷ 闲谈。

3、A

4、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5、震惊、难过,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妇女竟是自己的母亲

6、C

篇6:信客练习及答案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接济(jì)文绉绉(zōu)B.噩耗(â)伎俩(jì liǎnɡ)C.吊唁(yàn)唏嘘(xī)D.诘问(jiã)焦灼(zhuó)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D)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3.为下列句中的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读过sī shú(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liáo dǎo),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2>.(老信客)连他们各人的pí qì(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3>.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jiē jì(接济)他。

<4>.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jǐ jǐ)。<5>.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bí tì(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

<6>.(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绸)捆扎(kǔn zhā)礼品,图个好看。

二、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农民的眼光里,有(),有();比较得多了,也有(),有()。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4.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D)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 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 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5.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行动描写)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心理描写)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行动描写)

6.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方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要作为重点写?

代表家属料理同乡的后事,帮着家属张罗丧事,送死者的遗物。重点写这一事迹,表现了信客尽管忍屈受辱,也甘愿尽乡情乡谊的高尚品格。8.说说自己周围像老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色流猛地一下涡游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9.下面的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一句含义的一项是(C)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10.“喧闹”意在强调(A)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11.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

(1)色彩绚丽(2)线条流利(3)形象生动(4)神态逼真(5)场面宏伟(任选三个)

12.写出你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含义的理解。

篇7:《春》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组( )

散在草丛里 眨眼 抚摸 黄晕

A.sǎn zhǎ fú yùn B.sàn zhā fǔ yūn

C.sǎn zhǎ fǔ yùn D.shǎn zǎ fū yùn

2.与 “呼朋引伴”中“引”字同义的一项是( )

A.引经据典 B.引而不发 C.引吭高歌 D.引人入胜

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含义是( )

A.春天迟迟不来,人们盼望了很久才到。

B.春天善解人意,人们盼望着人们盼望着的就到来了。

C.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表达了盼春的急切心请。

D.东风是春天的先行官,东风到了,春天随后也就到了。

4.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 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 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

5.选出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

A.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B.田野里,园子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D.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6.对下面的副词表示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常 ②格外 ③大约 ④马上 ⑤也许 ⑥只

A.①②/③⑤/④/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7.对下列句子中的连词划得不准确的一项( )

A.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

B.代表们讨论并通过了这个议案。

C.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克服。

D.因为大家不断地帮助他,所以他有了很大进步。

8.填空:

(1)《春》的作者是___ ______。本学 期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是__________ ___。

(2)《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全文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部分。

(3)“吹面不寒杨柳风”这________《绝句》中的诗句。杨柳风,指_________________。

(4)山________起来了,水__________起来了,太阳的脸____________起来了。

9.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呼眨的。( )

(4)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

(5)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二、语段阅读题

(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闲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___的特点。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__,其特点是___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通过__ ,使描述更加___ 。

4.文中写 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用来衬托 。

5.文中写野花,主要写它的__和__。

6.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是因为什么?( )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7.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图景?

答:

(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三自然段在书写时漏掉一句话“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它应填的位置是( )

A.“白的像雪”的后面。

B.“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后面。

C.“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前面。

2.为下列字注出文中的读音①钻 ②藏 ③趟 ④佛

3.第一自然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 ,后分写 。

A.“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B.“春山、春日”

4.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春草下述特征的词语( )

①这温顺柔和的草,讨人喜欢。 ②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

③初生的春草带着娇柔的姿态。 ④ 那美丽的色泽,纯净而又新鲜

5.第二自然段 如果加上一个小标题,应是《 》,写出了小草的 、、和长势。

6.第二自然段的后两句,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其作用是( )

A.让人感受到春草的柔软可爱。

B.借风衬草,借人写草。

C.反衬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可爱。

7.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争奇斗艳的画面,首句写花儿竞放,二句写 ,三句写 ,四句写花 间之闹,五句写遍地野花的品种、神态。

8.这段共用了下列哪组的修辞方法?

A.比喻 拟人 借代 引用 B.拟人 比喻 排比 夸张

C.比喻 夸张 排比 引用 D.拟人 借代 比喻 夸张

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练习: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继续设计类似探究性练习题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

1.C 2.D 3.C 4.B 5.B 6.A 7.C

8.(1)朱自清 《背影》

(2)写景抒情 盼春 绘春 赞春

(3)志南和尚 春风

(4)朗润 涨 红

9.(1)引用 比喻

(2)拟人

(3)比喻 拟人

(4)排比

(5)拟人

二、语段阅读题

(一)1.繁多

2.颜色五彩缤纷

3.想象生动

4.花多,热闹

5.多美

6.C

7.春花图。

(二)1.C

2.①zuān ②cáng ③tàng ④fú

3.A B

4.①软绵绵 ②钻出来 ③嫩嫩的 ④绿绿的

5.春草图,神态,质地,色泽

6.C

7.春花图,春花竞放,花色之美,花果之甜

篇8:《信客》中老信客的作用分析

余秋雨选择文化散文, 他自己说是为了“恢复全部生命感觉”, “找回超越理性的、感性的、内在的、丰富的自我”。[2]余秋雨对于老信客的描写并非寥寥数笔带过, 而是有意塑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老信客形象, 寄托着某种超越感性的思考。笔者以为, 《信客》一文中, 对于“信”的诠释意义最大者应当是老信客。老信客在文章中至少起着以下几点作用:

一、“信”的现实践行者

老信客就是“信”的践行者。作者呼他老信客, 从“老”这一称呼以及后文他给年轻信客详细讲述当信客要注意的事项这个细节中推测出他干这一职业已经很长时间了。很长时间一直受到人们信任, 自身必须实地践行着“信”。再看看导致他“名誉糟蹋”的原因。“一次, 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 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 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 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 图个好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却值得我们仔细玩味。首先, 只是“窄窄的一条红绸”, 和“两匹红绸”相比, 数量上极其微小;其次, 他的动机只是简单的“捆扎礼品, 图个好看”, 仅仅装饰自己的礼品而已。因为这点小事, “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 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 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事实上老信客从事“信客”这一职业以来, 物质上是一无所得。“他的家, 破烂灰黯, 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这是何等凄惨的处境。即使这样, 在帮助对方送两匹红绸时, 对方还是不信任, 另托口信, 且事发后“各家都在回忆疑点”。作者还交代了一个细节“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老信客自身生活贫穷, 没有家庭儿女, 事业上又没有取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甚至连一点宽容和同情也没有获得。这是“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中的一次精神苦旅”。[3]

他本可以一走了之, 离开这个绝情的地方, 从此不再过问。作者却在他看似“反面”的背后继续解释着“信”的内涵。他“声辩不清, 满脸凄伤,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而且这个时刻还要想着把这份职业托付到另外的人身上, 理由只是简单的“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他离开这一职业后依然“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 夜夜失眠, 在黑暗中睁着眼, 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 一条条船只, 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 他会起身, 手扶门框站一会, 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 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

孙绍振教授指出“情节的功能, 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 或者说打入第二情境, 使之显出非常规心态或者第二心态, 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是潜意识心态揭示出来。”“只有在动态、动荡的情况下, 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 使其来不及调整, 其内心深层才能暴露出来。”[4]老信客内心依然留恋着这份差事, 直到最终默默离开。这一切的经历都是源自老信客对“信”的践行———无论他是否离开。作者将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 又继续刻画他“信”的一面。这种践行此时已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深度依赖和自知自觉。

二、“信”的精神引领者

可以说, 没有老信客的引领, 就不会有年轻信客的从业, 也就没有了后面年轻信客的故事。老信客对年轻信客的作用主要在于精神引领, 这种精神引领的基础是老信客对于“信”的信仰和自身的践行。

当老信客自己“名誉糟蹋”后, 他告诉年轻信客的第一句话不是替自己辩解, 也不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委屈甚至愤怒, 只是一句简单但是崇高的话语“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这是对“信”身体力行的践行。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老信客交代年轻信客的场面, “整整两天, 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 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 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还有各处吃食, 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 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作者没有详细展开老信客失信事情的叙述, 却用如此大的篇幅, 只是描写老信客的叮嘱。从作者这样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是肯定老信客这个人的, 甚至是在夸赞他的“信”的品质。这个可以从年轻信客身上得到佐证。“从头至尾, 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 讲得这么细, 他也不再回绝。”年轻信客接受信客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老人讲的多而且细。信客的道路是很艰辛的, “从头至尾”年轻信客没有答应。这是一种拒绝的态度或者长时间犹豫的状况。最终接受的理由作者轻描淡写一句, 仅仅是老人的话多和细。这一点, 逻辑上看似不通。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不符合现实状态的细节, 巧妙抓住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拒绝, 长期犹豫和最终接受这几种情绪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中可以推测出, 年轻信客最终的接受是被老信客的品质所感染, 所触动。这种品质就是一个信客应该具有的认真、耐心、敬业、真诚、奉献等等。“他也不再回绝”其实是年轻信客在精神层面与老信客达成的默契。

后文中当年轻信客向死者家属报丧遭受呵斥, 送遗物遭受怀疑时, 作者写道“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 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 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 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 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 堆在他的肩上。”这可能就是信客这种职业的最崇高的意义诠释吧。年轻信客因为一次正义的行为, 被同乡狠狠打了两个耳光, 扭送到巡捕房。回到故乡后, 他对着老信客的坟头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 我已经撑持不了。”可见, 信客生涯的持续是一种“撑持”状态。这需要一种内心强大的精神意志去维持。由此可以看出, 老信客不仅仅引领年轻信客身体入行, 更是引领他精神入行, 让他在生活中领悟、践行着这种精神。

三、“信”的品格反思者

在信的反思中, 作者主要采用反差的艺术来引起读者深思。老信客自身因为一次极微小的事情, 招致所有人的怀疑, 没有受到一点的同情、宽容, 多年建立的信誉毁于一旦, 最后落了个看坟场来糊口的下场。他将自己的一生 (至少很长时间) 都献给了这个事业, 而且“他的家, 破烂灰黯, 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 乃至他离开后“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 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 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老信客结束信客生涯后的处境是更凄惨的。作者将老信客放置在一个极端的情境中去有意展现这种结局, 让老信客前后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反差。

年轻信客在当信客时, 靠着精神的“撑持”帮助自己面对一次次的苦难。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 受到死者家属的“憎恨”和怀疑,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 赔了许多罪, 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甚至招致别人的打和诬陷。看起来实在有颇多的狼狈之感。他结束信客生涯以后, “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 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 他的生活在乡村属于中等”, 生活过得比老信客要宽裕的多;“他深察世故人情, 很能体谅人, 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 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地位比老信客要尊贵得多;“他死时, 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 死后受到的待遇比老信客要高的多。而他自身前后的处境也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这种巨大反差对读者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理性思考。这就是文学的巨大作用。“文学是人的情感表层和人的智性的深层学问, 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 就是让人的表层瓦解、深层暴露, 使人与人的感情发生错位的过程”。[5]这个深层次原因就是老信客当初私自“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 “窄窄的一条”这个细节加大了文字背后的意蕴和文本自身的张力。如果换成“宽宽的一条”, 虽然意思相差不大, 但文字传达出来的触动读者内心的东西就会下降。这是情节、文字的反差艺术。这种反差背后的根源就是失信。年轻信客“推说自己腿脚有病, 不能再出远门”, 这时人们才“陷入恐慌”, “想起他的全部好处”。“信客这种古老职业消亡于非诚信的客观环境”, [6]也只有这时年轻信客奉献的一切才逐渐受到人们的感激。老信客一时的糊涂导致自己的人生发生巨大的转变, 最终落了个落寞、凄凉、无人信任的结局, 这就是失信的后果。信客信客, 信誉大于天。失信了, 哪怕细微的一点, 也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两个信客自身前后生活状况的对比, 彼此之间命运的对比, 让读者深思着“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信无大小, 失信就是无信。在强烈反差中加深读者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老信客是一个扮演了悲剧角色的人物。也正是他的那么一个小小的举动, 带给了每一个读者沉甸甸的思考。有了他的惨痛教训, 年轻信客才走对了, 也走稳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见, 老信客在文中并非是一个小角色, 陪衬年轻信客。他的作用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于年轻信客, 承载着作者很多的情感和观念。正是老信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让每一个人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内心的那份“信”, 也使文章显得更深邃, 更有张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4][5]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

[2]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3]刘宏业《诚信文化的一次精神苦旅——从文章结尾探寻〈信客〉的主旨》,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

上一篇:学生会学习部十一月工作计划下一篇:拓展科目合力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