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制度坑人

2024-05-19

中国的教育制度坑人(精选8篇)

篇1:中国的教育制度坑人

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中国,要提教育恐怕谁都会首先想到高考,中国高考被誉为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终南捷径,人们把高考看成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也的确,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原本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高考让自己立身于大城市,而且这也是一种不败的立身之法,就像是科举,考得了功名便意味着后半身无忧。如今的高考也一样,上一所名牌大学无疑是给自己贴上一层金膜,走到哪都不会丧失自己的身份。

高考如此举足轻重,那么它的实施方式是否也应极其慎重呢?答案是肯定的,1979恢复高考以来,中国教育界不断地在琢磨如何生成一种更好的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从先填报志愿在高考到先高考后填报自愿,有人认为这似乎是一种完美的变形。但是,近年来愈来愈频发的教育丑闻事件却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何一些所谓的名牌大学学生做出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以导致于让人们怀疑高考,怀疑大学教育。

其实,归根到底,中国教育明显存在一种脱节,也明显存在一种越级,小学的教育偏要向学生炫耀中学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升学动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果。于是小学生便认为我现在所学的只是皮毛,无足轻重,真正要掌握的知识还没到来。而再到中学教育后,中学有完全的抛弃小学教育,他们看中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看重在已完成的六年小学教育中学生是否已拥有一定的学习素质。中学教育旨在把学生送入大学校门,这又与推卸责任有多大差别?而再看看大学,许许多多的学生根本就不具备作为大学生的素质却因为某些方面的诱惑或者压力儿上了大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学的教育机构跟是束手无策,因而就放人学生自由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些学生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我们也得承认,这样的学生不是得益于教育本身,而是有可能受益于某一个教师的感染,或者某一些事件的感染。这是教育的失败之处。

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才能感染更多的学生,以致让他们走向成才之路,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走向通往高分生活之路。首先是学校机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全应该实行一体化教育,即不能让学生只沉迷于对未来的向往。第二,教育的内容应更加丰富化,不知是局限于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首先该提到的应该是哲学思维,当然我们并不是需要学习完整的哲学体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人生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去做一个没有思想的社会工具。弄明白自己的性格信仰,去纯粹追求自己的信仰,而不受其他时左右。无信仰无目标注定是让人迷惘的祸首,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第三,对于教师的培训更得慎重,教师不是传道授业就可以了的,那是科举时代所奉行的。教师更大的职责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何意义的人?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会迷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道路。

中国教育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但愿会有新一套的教育改革制度出炉,而不单单是在某一方面的改革,那样只会让让教育的破洞愈演愈烈,因为教育是个整体,不可分割,任何部分不可单独作用。

篇2:中国的教育制度坑人

钱学森之问实质在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古代中国建立以儒者(有德有学的文官)入仕途体制,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而与人才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就是教育了。

而大师的培养不仅仅在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小学中学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把人的创新能力磨灭殆尽,在很多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名声好的学校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小升初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很多学校都将奥数纳入录取的标准。这导致那些操心的家长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奥数辅导班.教育乃国家之本。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考试作弊、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育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而由应试教育牵扯出来的一堆问题,考试作弊,高考移民,考试排名,高考状元,只注重成绩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至今为止高考状元辉煌过后就是默默无闻。还有教育系统化模式化,产业链。

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很复杂,我在这里大致分了五点,并且将学术腐败做了一下拓展。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样的形式利弊皆有,利的是能让学生接受所有的教育,弊的是忽视了特长,占用学生大量精力。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却取得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国内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系列恶果: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缺腿”教育思想;让部分学生得高分的怪异名师;狠榨学生智慧之油的重点学校;“学生分数第一”的变态家长;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心理变态的教师(这里所说的心理变态是指只注重分数);中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学生的歧视;中国学生极高的近视率。

所谓学校教育的行政化,是指学校教育的进行以及组织建立在政府严格的行政掌管和控制中,一切以政府的行政意志为转移,而且为了应对外在的行政化,学校教育的内部组织结构也行政化,也以行政指令来决定教育和教学。行政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新的控制方式,特别明显的是行政制定多种以行政为取向的学校评估,根本不顾学校教育内在的特殊性,对学校教育进行不合教育价值的强制性的规定、干预和约束。

教育的产业化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一种可以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资源、一种具有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像研究生扩招,教育部并不认真分析考研热的真正成因,只是看到在当前情况下,学生考研热情高涨,就不管什么专业一律扩招,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我国科研实力不升反降的后果.而且在没有引入充分竞争的前提下,进行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稀缺的教育资源使得高校收费节节攀升,许多贫寒子弟根本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只能面对高校大门望洋兴叹.教育资源的稀缺,也是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学生把非常美好的时光消耗在大量做题,死记硬背这类低效率的事情上,既没有使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又压抑了活泼的天性.在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中,政府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少数学校,而忽略多数非重点学校(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更多),通过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实行学校分层,造成等级化的学校教育体制,这是不公正的。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另外,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学术腐败: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这些在大学里比较常见。在这里我将学术腐败含义扩大,不仅仅指向大学的抄袭剽窃、实验作假,将考试作弊,替考,也就是诚信道德的缺失也纳入其中,学生个人的学习也是一种学术。并且,在学术成果这点上,厦大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个人的成就不是以他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作为标准,而是以他能申请的研究基金作为评判标准。而这是不是也该归入一种学术腐败呢?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改革开放前,中国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

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个时候个人的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有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重新开始重视教育,慢慢地那句流行语变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有大学学历,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形势变化得很快,今天的情形已经是“学好数理化,还得有个好爸爸”.没有大学文凭是肯定不行的,有了大学文凭也还得有个“好爸爸”才能找到好工作.如此看来,教育还是没好爸爸的必要强!

大学当前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很不活跃.在课程设置上,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却对逻辑思维不够重视,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在的教育仍然是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另外,在校期间,学生所学课程设置过难.其难度明显超过了国外同龄学生的课程难度.我们曾经很得意,自认为比外国人聪明.殊不知,这正是我们的小聪明之处.因为在学校中,所学的课程设置过难,同时这些课程与实践过于脱节,这会使得只有少部分人能获得名次靠前的成就感,而大多数人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什么乐趣.从而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严重的压抑,以至于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长长出了口气“再也不必学习了”.现在的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设置也过早过难.学生在未接触社会前,志趣还没有相对稳定下来,未来从事什么行业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过

早地将学生纳入到某一专业领域,而很多学生日后未必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这会造成相当大的浪费.其实,如果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再来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可惜我们的教育无视教育规律,一心想尽快使学生成为可用之材.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拔苗助长的做法.由这些现象可以分析出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篇3:中国的教育制度坑人

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束缚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主要被三种路径依赖束缚:移植别国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的应急性选择、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强控制力。

1.移植别国高等教育制度。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存在着移植别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历史痕迹。京师大学堂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雏形。学者阿什比曾说, “1902年与1903年的教育改革立法, 将京师大学堂置于一个现代学校制度的顶端。这个学制分为五级: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完全模仿当时日本的教育制度”[2]。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曾说, “在一定程度上, 京师大学堂是仿照日本的东京大学而建的”[3]64。可见, 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起源是制度移植的结果。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改革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德国、法国模式的移植之上。阿特巴赫曾说过, “蔡元培以德国大学模式改革北大的同时, 又在改革中融入了法国大学模式, 法国大学由各大学区校长所组成大学院, 大学在各大学区内有辅导下级教育机构的任务。1927年正是在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构想之上, 教育部依据这一构想改组为大学院”[4]。不仅北京大学的改革是这样,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变迁都有浓重的制度移植痕迹。傅斯年曾这样评价中国近代的教育制度移植情况, “中国的新教育制度始于庚子年以后, 当时的《学堂章程》是抄日本的。民国改元, 稍许有些改变, 但甚少。直到1921年光景, 才大改特改, 改的方向可以说是模仿美国, 更正确些, 是受美国的影响”[5]。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移植苏联高等教育制度的倾向更加明显, 从大量的政策文件中可见。如, 1952年11月, 《教育部关于各高等学校组织翻译苏联教材制定计划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指示》指出, 各高等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6]183-184。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政务院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的指示》, 强调加强俄文教学工作, 培养和提高俄文干部, 对于学习苏联先进科学知识和经验以及推动我国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6]303-304。加拿大学者许美德说过, “大批苏联专家担任着国家各个部委的顾问, 并从事学校的具体教学工作和有关研究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 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方针从‘自力更生、稳步向前’转变成了全面效仿苏联的教育模式及其实践”[3]。可见, 建国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制度移植。

制度移植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不仅表现在制度起源上, 也贯穿在制度发展的过程中, 惯性的力量使制度移植不断自我强化, 形成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这给中国高等教育造成的危害在于,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每一步都眼光向外去寻找发展路径, 忽视对自身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我们一味学习别人端给我们的‘经验’和‘理念’, 永远也无法摆脱这种‘消费’与‘被消费’的悖论……总是对别人讲述的‘新故事’趋之若鹜, 或许这正是我们不断落入‘老故事’而显示不出原创性的原因之一。”[7]

2.高等教育制度的应急性选择。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一种应急性的制度选择。应急性的制度选择指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 而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制度选择。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在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的紧逼下, 为摆脱社会落后状态所做的制度选择。正如李鸿章所说:“彼西人所擅长者, 测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 无不专精务实……果有精熟西文者, 转相传习, 一切轮船火器等技巧, 当可由渐通晓, 于中国自强之道。”[8]奕訢曾说, “识时务者, 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9], “当今急务, 以开学馆、培养人材为重”, “通国士民一出于学, 律法、军政、船政下及工艺, 皆由学升进而专习之”[10]。从这些洋务派代表人物的主张中可见,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制度雏形的洋务学堂, 其创办的目的是学习西学, 培养西式人才, 以救亡图存。可见, 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起源是应急性的制度选择。新中国成立初期, 面对恢复国家建设的任务, 鉴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把全面借鉴“苏联模式”作为国家建设的一条制度捷径。在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上, “苏联高等教育分类过细, 课堂结构严整,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集权控制, 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 符合中国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3]125。出于这种应急性的选择, 我国放弃了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基础, 转而全面移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制度。可见,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一种应急性的选择。大跃进时期, “中国在政治上同苏联划清界限, 关于教育政策及教育改革的所有讨论几乎都被置于中国当时的这种政治背景之下”[3]125。高等教育的发展急于摆脱苏联影响, 于是全面摒弃之前移植的苏联模式开始完全本土化的制度探索, 这也是很明显的应急性选择的结果。

应急性选择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造成的危害在于, 制度变迁并非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所致, 变迁路径没有连贯性, 变迁的动力来自社会外部, 制度变迁依附于社会力量, 高等教育的独立人格难以彰显。

3.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强控制力。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政府发挥着极强的控制作用。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中国高等教育没有久远的自治传统, 在历史中长期被当作行政部门或者是准行政部门来对待, 行政权力介入到高校的内部事务当中。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起源的洋务学堂, 其创办和衰落本身就充分体现着政府的强控制力。洋务学堂是由当时朝廷中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派创办的, 其中有影响的大学堂都是由洋务派重臣创办的, 属于政府办学。1898年, 政治上“百日维新”的失败, 洋务派势力衰落, 洋务学堂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只留下一所京师大学堂。可见, 在中国高等教育初始制度的建立和废止上, 显示了政府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推行的高等教育“苏联模式”最大的特色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严密控制, 尽管后来摒弃了苏联模式, 但是它对强化中国政府控制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作用不可小窥。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强控制力所造成的弊端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制度在发展中始终被政府权力所左右。首先, 在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上, 政府和大学是上下级的关系, 大学被纳入国家行政序列, 具有一定的隶属关系和相应的行政级别, 大学是国家行政组织的延伸和附属物。大学行政级别日益强化,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强制干预使大学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延伸。其次, 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上, 学术权力虚化, 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要的领导部门, 大学资源由行政权力配置, 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 官本位意识严重, 并且学术与行政纠缠不清, 官职和教授角色高度一体化。

二、突破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束缚, 实现制度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被路径依赖问题所束缚。在改革开放以前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整个社会制度的变迁比较缓慢, 即使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存在这样那样的路径依赖, 它仍然可以契合整个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整个中国社会经历着快速的制度变迁, 高等教育被限制在这些路径依赖的框架之下, 难以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因此, 要实现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就要突破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束缚, 实现制度创新。

(一) 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历史上, 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受到普遍认同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庇护者。弗里茨·凌格尔曾说过, “德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然而在柏林大学的模式中, 哲学取代了神学作为科学之王的地位, 学术自由, 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都在一个相对专制的国家中得以延续”[11]。许美德说, “德国大学的自治受到政府的法定保护, 与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受到教皇的保护很相像。这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基础理论知识的发展是对国家的根本利益至关重要的大事。因此, 大学的学者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并作为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来产生社会影响, 但是他们不应参与政治的或社会的行动”[3]389。可见, 高等教育理念能够保障高等教育的独立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创新高等教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是舶来品, 是通过移植而获得的。我们可以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 但是不能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没有了高等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制度的统摄, 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发展就会不断陷入路径依赖的困境中。一千年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史, 已经向人们昭示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受制于越来越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没有高等教育理念的统摄,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就会陷入越来越严重的路径依赖中。我们研究大学理念, 必须从大学所处的历史和文化出发, 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大学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因此, 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第一, 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要重视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结合。中国社会的传统人文精神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儒家学派的主张中。学者王冀生认为, “以‘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和‘中庸之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以‘贵仁’、‘重礼’为核心的孔子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和以‘注重养成, 贤人治国’为核心的教育理想是我国对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早期探索成果, ‘伦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注重养成’是教育的根本, ‘贤人治国’是办学的根本”[12]。因此, 高等教育理念的构建就要重视与这些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相符合。

第二, 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要重视坚持高等教育本身的历史传统。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就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 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机构, 高等教育的存在历时千年, 其外在的制度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是历史传统却延续下来。“在一定意义上,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既是近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同时又是近代大学制度的框架, 或者说是大学理念的‘制度形式’。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彰显着大学的本质和特性, 构成了维系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 并延续了大学这一特殊组织机构的生命和活力。”[13]可见, 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是内涵于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曾经有过抛弃这种历史传统的尝试。在1960年前后, 我国开始的本土化探索就彻底抛弃了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 这造成的后果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了非制度化发展。因此, 在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时候要重视高等教育本身的历史传统。

第三, 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要重视同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如果不是因为德国大学促进科学研究发展并带动经济发展最后使德国强大起来, 就不会有德国大学模式的出现和传播。如果美国没有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和后来的超级大国地位, 也不会出现国际上推崇美国大学模式的局面。因此, 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要重视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最需要的是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 对高等教育来说, 一方面要发挥科研功能;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 在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建构上, 要着重树立重视科研和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理念。

(二)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需要重新定位政府角色。由传统的“大政府”、“管理型政府”角色向“小政府”、“治理型政府”角色的转变。毛寿龙认为, “‘小政府’即为有限政府, 只有有限且有效的政府, 才能保护人的自由, 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从而为市场经济提供必要的政治条件”[14], “政府应该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 它掌舵而不划桨, 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 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 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15]。这就要求政府退出一些领域, 集中精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高等教育领域,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调整其职能活动的范围, 重新划分与高等教育的权力分配关系, 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控制转向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的监督人, 真正实现从“既掌舵又划桨”转变为“掌舵而不划桨”。

(三) 健全多元监督机制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要健全由政府、社会、高校参与的多元监督机制。“单独的政府不能满足公众的社会政策提供和公共管理的需求, 市民社会正在复兴。传统的政府‘指令和控制模式’正在向‘社会-政治治理”转变, 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作更能促进公共事务的发展。”[16]“现代政府转向‘更以社会为中心’和强调‘协作和自我治理’的新治理形式, 更能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公共权威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 (社会) 之间共享, 更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17]因此, 在高等教育领域, 要建立、健全由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参与的多元监督机制, 三方就高等教育办学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展开沟通和磋商, 以满足学生、家长、社会机构、政府等多群体的需求。

(四) 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篇4:关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一、理论重要还是实际重要

1、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它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可是实际上在中国,即使你学了再多,如果没有文凭做你的后备力量,你就会面对很现实的一连串问题,不会有好的工作、不会有满意的薪水、如果你是个男生,那你娶媳妇也将是个问题。所以中国以文凭、以学历不知道失去了多少没有理论,而有实际能力的人。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时候似乎出身决定了一切。电视剧《甜蜜蜜》里的雷雷,因为有个高干老爸,所以可以随便回城里找个好单位稳稳当当的上班。后来,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重新开始重视教育,慢慢的那句流行语变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有了大学学历,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那时候的人们是真正的在学习,也是真的把知识学进去了。但是现在的形势变得很快,今天的情形已经是“学好数理化,还得有个好老爸”。没有大学文凭肯定是不行的,有了大学文凭也还是要有个“好老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现在假文凭泛滥,有了文凭又能代表什么?难道有了文凭就代表他真的就能胜任他的工作么?大学校园里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仅仅是为了要一个毕业证书而来的?我不需要把功课学的多优秀,只要不挂科就万岁,我只是为了要毕业证。这样的人毕业之后,左手拿着“来之不易的大学毕业证书”,右手拿着“老爸的力度”,就踏进了工作岗位,我想知道的是,这个单位还能维持多久就要倒闭了?一纸文凭打破了多少人成为上班一族的梦想,到底是他们想闲置在家,还是他们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有多少人是为了上学而上学,有多少人把安排给他们的知识都学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乔,他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东西,毕业证也是为了别人而考的,他只是为了学知识,到最后他没有属于自己那个要命的毕业证书,但是他却很有成就。但是,当今社会,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唯美,你没有文凭,你就是等于被判了凌迟,一天一天的在被这个社会给吞噬。

我们一直忽视了一个重点,除了研究所外,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却不具备工作能力,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也为很多人造成了就业困难。

2、侧重点偏差太大

从我们还是一个结合体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就开始为我们想,以后要上哪所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发现没,他们所选的都是重点学校,因为我国教育一直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学校中,那些职业技校则经常被忽视。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技校学生无处发挥一技之长,就因为他们不是本科毕业证,所以总感觉永远比别人第一等。就因为太重视了文凭,大部分本科生迫于无奈,在毕业后再次考研,为了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提升,工资能有所增长。在研究生阶段,做了一些课题会获得一些实践经验,但由于学生只是想找到好的工作,对于理论前沿的探讨和发展不会有太大的热心,相反对于未来工作方向相关的知识却非常热衷。这种三心二意的态度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血多学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清楚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看到大家考,于是自己也考。对于未来职业方向并没有很好的规划。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学术创新能力,这与工作能力是有这很大差别的。

二、学校制造的“机器”没有创造力

1、我们从小到大的所受的教育都是很没有创造力的,它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法,老师会按照发给我们的教材,从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让你记住背下来,到考场上你按部就班的把这些东西写到该写的地方上去,你就是状元了;另一种“异曲同工式”,我们的教育数理化永远都是那样的题目,而且还有永远做不完的题,你不做还不行,因为考试就考那样的题;再一种就是“赌博式”教育,临近考试,老师就开始在课堂上开始估题,学生也会自己猜。老师学生之间互相封闭估题信息,不到秋之为霜则不会露根露底。如此教育的直接后果,就会扼杀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

篇5:坑人的小商贩

坑人的小商贩正文:

坑人的小商贩坑人的小商贩

汾矿一小 222班 贺若茵

一天,放学了,小眼镜走在在回家的路上,路过老秃头开的.满意肉店,只见老秃头正在拿着注射器往猪肉里注水,便大叫:“老秃头!光天化日之下你竟敢往猪肉里注水!”老秃头听了吓了一跳,马上把针头拨了出来,偷偷放在身后的凳子上。

老秃头掉过身来,一见是个小孩,没什么可怕的。他清了清嗓子,说:“哪里呀?哪里呀?小小年纪这样说话,我可不干这违法的事。”说着,他伸出双手让小眼镜看了看“你看你看,哪里有针头?!”,果然没有针头。小眼镜一看桌子上也没有,便想:难道是我花眼了。老秃头见小眼镜呆在了那,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没有骗你吧。”他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往下坐,但他忘记了注射器放在凳子上。“哎哟”原来是针头扎在了老秃头的屁股上,他望着小眼镜,不知说什么才好,小眼镜笑着说:“这下可真相大白了!”顾客们在一边议论纷纷,指责老秃头的所作所为,老秃头灰溜溜地向医院跑去。

指导老师:栗彬

评语: 这篇文章具有丰富的想想力,具有教育意义

篇6:抖音搞笑坑人的句子

1.没有癞蛤蟆,天鹅也回寂寞。

2.情人节表白,人家不听;愚人节表白,人家不信;清明节表白,人家不应。唉。

3.脸乃身外之物,可要可不要,钱乃必要之物,不得不要。

4.地理老师问:四大洋分别是那个?我答: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

5.话是人说的,屁也是人放的,说话和放屁一样,都是一口气而已。

6.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拍照不知自己肥。

7.您复杂的五官,掩饰不了您朴素的智商。

8.我只是胖着玩玩,哪像你丑的那么认真!

9.真正的吃货敢于直面粗壮的大腿。

10.遇到他整个人都变了,脸皮两颗子弹也穿不透。

11.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12.出来混,老婆迟早是要换的!

13.倚天剑,屠龙刀,丈八蛇矛,一将功成万骨枯,玉带龙袍。

1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15.吾家有男已长成,已经年过二旬。

16.风轻云淡独当歌,眉头深锁愁绪多。偶遇佳人送秋波,心神荡漾影婆娑。

17.大女人不可一日无权,小女人不可一日无钱!

18.别人一夸我,我就担心,担心别人夸得不够。

19.连广告也信,读书读傻了吧!

20.哥,不寂寞,因为有寂寞陪着哥!

21.不怕讨债的是英雄,就怕欠债的是真穷!

22.说过的话可以不算,喜欢的人天天要换。

23.肚子大不可怕,可怕的是大而无料。

24.老天,你让夏天和冬天同房了吧?生出这鬼天气!

25.您都好意思撒谎了,我哪敢好意思不信呢?

26.猪有猪的思想,人有人的思想。如果猪有人的思想,那它就不是猪了--是八戒!

27.问:你喜欢我哪一点?答: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

28.所谓早恋,只是在替别人养老婆。

29.有一根火柴,几天不洗头,头皮痒,抓着抓着就被烧死了。

30.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是做噩梦。

31、刘海这东西,怎么能长的这么快呢!

32、成熟的最大标志就是不屑与人争论,能动手就尽量不吵吵。

33、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

34、学校楼梯里装镜子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人丑就该多读书。

35、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有趣和有钱的人,实在不行,光有钱也是可以的。

36、把你捧在手上,合起了手掌,我憋不死你!

37、悟空,柴火不够,多拿点经书来。悟净,你去看看八戒熟了没。

38、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39、握不住的手,还是趁早放开吧,那也太胖了!

40、长得丑怎么了?只要不照镜子,恶心的就不是自己。

41、自己选择的路,跪着走不完,不如站起来,打个车吧。

42、不想要什么身份,也不想要什么地位,就只想简简单单地变成一个有钱人。

43、你的性格就是懒,兴趣就是玩,特长就是吃,技能就是睡。

44、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单而规律的生活宣告开始。

4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46、上课的时候有没有幻想过电风扇会掉下来,就老师头上那个。

47、总有那么一个人,冲你一笑,就把你打败了。比如站在窗外的班主任。

48、有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有钱,没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没钱。

49、有些人表面见多识广,背后却连小猪佩奇都没看过。

50、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会趴玻璃,一个是壁虎,一个是班主任。

51、可能是单身久了,前几天看见一头母猪我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

52、我不想养狗,也不想养猫,我想养你,毕竟养猪能致富。

53、老子不打你,你不知道我文武双全。

54、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孩子们的,但最终是那帮孙子们的。

55、咫尺天涯,阴阳两隔。

56、我这心碎得,捧出来跟饺子馅似的。

57、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58、有些人,去死都和我没关系。有些人,弄死我我都放不下。

59、今天在街上遇见了老同学,想不到他也那么穷,只往我的碗里放了一块钱。

60、我谈过最长的恋爱,就是自恋,我爱自己,还没有情敌。

61.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拍照不知自己肥。

62.不理你怎么了,别担心,还有我,我也懒得理你。

63.这日子太无聊了,一点点风吹,我就想草动。

64.我贱癌入骨,医生说是晚期,没得救了。

65.别做混世大魔王了,做我的小王八吧。

66.我会一直喜欢你,直到数学满分。

67.今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安静地帅上一天。

68.不想养狗,也不想养猫,想养你,毕竟养猪致富。

69.一白遮三丑,一高遮五丑,一瘦遮七丑,一富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70.古九尾狐狸有九命,分别亡于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

71.先定个小目标,比方说今年先嫁张继科。

72.现在你补作业时流的泪,就是你浪的时候脑子进的水。

73.你脸那么大,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给我面子的人。

74.上帝是很公平的,他让你过了光棍节,就不会让你过情人节!

75.用实践证明,混不好发誓不回去了。

76.做作业,做一夜,坐一夜,做一页。

77.钱包,你怎么了钱包,回答我钱包,你怎么又瘦了,醒醒丫。

78.给我订两张去天庭的机票、我要去找月老谈谈。

79.人家有的是背景儿,我有的只是背影儿。

80.你不想接我电话就直说,别老让中国移动帮你说对不起。

81.为了当年你那句保重,这么多年我一直没瘦。

82.自拍这种东西: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滤镜。

83.小时候关灯,总是要以迈的速度冲上床!

84.你认真起来的那一瞬间,真有点像路边贴膜的。

篇7:中国的教育制度坑人

一、中国古代考试与选士制度的特征考察

统观中国古代的考试与选士制度, 虽各个朝代的制度各不相同, 但却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就总体发展过程来看, 考试和选士制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的。例如, 西周是严格的宗法世袭禄位制, 当时虽然出现了选士制度, 但朝中的大权却是通过世袭制的方式掌握在一定人手中, 因此选出来的士只是有名无实而已。发展到春秋, 历史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各个诸侯国崛起。为了维护各自的统治, 各个诸侯国开始招纳贤士, 于是出现了养士用士制度。而汉朝初期, 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 于是政府兴办太学来养士。到魏晋时期, 战争频繁, 汉察举制的推行几乎不可能, 另外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的存在, 使得“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到了隋朝, 豪门士族的经济实力日益衰落, 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隋朝就要收回地方长官的选士大权, 科举制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 考试和选士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旧的制度随着历史的脚步被淘汰, 新的制度会应运而生。

就目的性来看,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 考试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和选拔治国人才, 巩固自己的政权;目的之二是进行道德教化, 如西周是宗法世袭禄位制, 选出来的士有名而无实, 其目的就是为了对社会进行一种道德教化。从考试者角度来讲, 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进朝为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 如汉朝的太学考试中, 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等级就是授官的依据;到了科举制时期,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越演越烈, 很多人开始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十年寒窗苦读”。

就考核内容来看, 德行是各个朝代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如西周的大学考核制度, 《学记》中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可见, 当时的考核制度已经很注重德行了。到了汉朝, 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制度, 强调“量材而授官, 录德而定位”。魏晋时期, 中正在评定人物等第时, 就要根据家世和德行来定级。可见, 德行是各个朝代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考试方式来看, 古代的考试和选士制度大体可分为举荐和考试。西周的乡里选士和诸侯贡士、汉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都属于举荐的方式。而比较客观的考试制度是开始于隋唐时期科举制,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另外, 还有一些考试制度是结合了举荐和考试两种方式, 如东汉的察举制, 首先由地方举荐人才, 被选送到中央, 然后须经过一番文字考试后, 才能被录用。

二、中国古代考试与选士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考察中国古代考试与选士制度的特征, 可以给我们当今的教育以启发。其中的共同的特征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 它对于我们当代的教育同样也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首先, 考试和选士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也就是说选拔出来的人才一定要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仅凭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另外,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综合性人才。我们目前培养和选拔人才却是仅凭一次以考察知识为主的高考为依据, 这样选拔出来的高分者不一定是有能力者, 而有能力者又不一定被选拔出来。也就是说, 当今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所以说, 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也是极具紧迫感的。

其次,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由来已久, 对当今的人们也影响至深。很多家长多认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人们观念上的教育, 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还要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 现行的考试制度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观念上的改变才能使现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再次, 从历代的考试和选士制度来看, 德行都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可见真正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而当今的教育只是考察学生的知识, 而不重视甚至忽略对学生德行的考察。这样会导致很多有才而无德的人出现, 而这些人不仅对社会不能做出贡献, 而且还会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例如高科技犯罪就是有才而无德之人所为。由此看来, 改变单一的知识考察为目的的考试, 增大德行考核的分量, 这也是必要之举。

最后, 从中国古代的考试方式来看, 大体可以分为举荐和考试两种。举荐的方式避免了偶然性, 但又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考试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但在又难以避免偶然性。因此, 最好的方式就是举荐和考试相结合。具体来讲就是说, 学生最终的成绩要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教师对学生的评语, 另一部分就是学生在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考试中的成绩。这两部分按一定的比例结合在一起, 从而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既避免了偶然性, 也削弱了主观性。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 培养有正义感、公平公正的教师, 力求对学生评价的公平性。

三、结语

篇8:中国的教育制度坑人

经管系 国贸专业 马亭亭

学号4110516128

“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关于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比我国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大有进步并且现在也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貌似是以培养全能学生为目标,总想着要以后的孩子什么都行。这就给儿童教育时期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自由的青春,有的只是家长,老师,学校给安排的一次次辅导与考试。还无法辨别对错的他们在千万父母铺就的相似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过了小学,过了中学,然后他们大多数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寄宿的高中,远离父母的他们丝毫得不到清闲,他们又被赋予了高考的重任,在书本摞成的教室里掌握做题技巧、考试方法,然后高考,在有地域保护这个不公平的条件下,有的人去了清华,有人进了专科。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又有不公平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部分人去了天堂一部分人下了地狱。

另外,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缺点也暴露无疑。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就不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就学,与考试无关的就不学;还有的同学干脆就没学,天天沉迷在游戏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大学生在考场上作弊成风,每次考完试,地上总是撒满了缩印版的小抄——现代科技为广大学子们“造福”啊!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踏踏实实的将自己本专业的学识与技能学好,而是靠着浑水摸鱼,投机取巧通过考试,而且大学也没有多少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

一大批亦步亦趋的蠢货之外,这样的教育还能干什么?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儒教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师道尊严的盲目提倡。而这又是儒教“明人伦”理念的恶果之一。所以说在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下还残存着封建教育的阴影和束缚。

对于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南科大事件,我想就是教育的一次非常好的探索,虽然努力的是一位老人而不是中国政府,但是,这也告诉我们中国教育的探索还是永无止境的,中国的教育还不是一潭死水。

上一篇:第一场雪作文写景下一篇:痛苦的生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