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中国式教育

2024-06-02

眼中的中国式教育(精选6篇)

篇1:眼中的中国式教育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评价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姓名:韦彩玉 学号:201010700036 中国教育评价如何?你眼中的中国教育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李开复眼中的中国教育, 他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活得不够快乐,他说,中国社会历来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成功者的行列。这种给人贴标签、分类别,给成功评等级、定指标的做法在国内教育界几乎根深蒂固,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习惯于将孩子简单地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两种类型,就好像他们分别是从两个不同的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

王垠那篇以“清华梦的粉碎”为题的万言退学申请书,更像是一份指控:由个人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体验,而“完全看透了中国教育的失败”,最后得出“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埋没人才的祸首”的结论。

耶鲁校长施密德特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现状的评价,他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他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他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他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他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

在别人眼中的中国教育评价为何如此之不堪呢?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而也我看到目前中国义务教育真的存在很多问题,如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应试教育,学生负担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学校乱收费,家长经济负担重,课外培训班、辅导书良莠不齐、混乱不堪,教师素质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校园安全堪忧等等;而中国高等教育也同样存在的很多问题,教学质量不高,经费不足,研究生扩招、泡沫化,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关门办学、开放性不够,评价学生过于倚赖分数和量化考核,人文教育匮乏,学生素质成问题,研究与教学脱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教授和导师素质不高,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愈演愈烈,对学生不是“服务”而是“管理”,功利化愈演愈烈,名校“掐尖”白热化,铺张浪费等等。

中国的教育令人堪忧,中国的教育为何存在如此之多问题,我认为在于:一是国家的政策,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国家没有处理好教育资源失衡问题,没有一个能很好处理师生关系的完善的制度和教育的标准。二是学校,学校追求特殊利益,初中高中学校追求升学率,只重成绩而轻德育,只重学生而轻老师,教育方式形式化,学生没有自己的空间,容易迷失自我,没有想像力,没有自由的思想,更没有创造力,是一个应试教育的产物,像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基本上是一样的。三是父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学习上给孩子压力,导致孩子叛逆的性格,容易走极端。

这就是中国社会历来的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养成了被动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创新性,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自己最想要什么,在乎什么。因此,许多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道路,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这导致了某些企业的管理者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形成就业困难的局面,在他们看来,不少毕业学生有等、靠、要的思想,刚到公司时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还非常注重薪水待遇。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成功吗?如果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只是清华、北大,还是中科院,还是科大少年班,这种重点班实验班,这样的教育模式,确实把最厉害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了,很早就集中起来,给了他们最好的环境,最大的机会,最好的学校,让那些学生成才了。但那是拿少数部分人的成功来换取大部分人的未来!这不是很悲哀吗?中国学生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会开心、快乐吗,他们会做好自己吗,他们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引领时代,走在时代的尖端吗?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啊!他们不应该是这样成长的,中国的教育不能再这样,我眼中的中国教育评价不应该如此。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评价目前是如此,但我眼中的中国教育评价未来不应该还是如此,而是在校不以成绩评价学生,社会上不看名利。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教育,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尽快改变教师缺少后备力量的现象。我们教师要对评价功能有全新的认识:评价不再是教师高高在上地评判学生,也不再仅仅为了鉴定和选拔, 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那么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有效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作为教师不再严格划分哪些学生是好学生,哪些学生是中等学生或差学生,而是从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教师们都非常看重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点滴进步。比如,一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有一天竟然在课堂上做了作业,尽管他的作业与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老师还是非常认真地表扬他。教师还注重使评价富有人情味,尽量使每个被评价的对象获得成功的喜悦。哪怕学生只有点滴的成绩,老师都应及时肯定,以“真不错!”、“你真棒!”等语言代替了过去的点头、“嗯”、“请坐”等冷冰冰的评价,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教师们在课堂上要常常以微笑鼓励学生,用赞许的目光肯定学生的进步。教育评价的定位改变了,才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书育人”变得丰富而富有生命力。而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更不应只看重孩子的成绩,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让他们快乐的成长,享受过程中的欢乐,平常心对待,让孩子们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而学生自己要认识到过程是做给自己看的,而结果却是依靠别人的评价。因此,我们能够决定的是自己努力这个过程而无法左右由别人评定的结果。当然,只要我们努力做好了每一个过程,我们的结果也就一定会很棒。

基础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的一起努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先有这样的思想: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让每位学子都有公平的待遇,不要对他们期望太高,只要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给他们自由空间,让他们有自由的思想,自由想象,让他们无论在校还是在社会上都感觉到学习和工作的快乐。学生最了解他自己,只有他知道他自己最想得到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最在乎什么,别人不会比他更了解他自己,所以中国教育还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他活得开心、精彩,有个灿烂的人生,这样他就已经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了,我们的教育评价也就成功了,大家都幸福了,世界就美好了。

附:

当你把《教育测量与评价》所讲授的学科知识全部忘光的时候,这门课给我留下了深思,深思我的未来!如果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该如何教育我的学生,如何能使他们不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不会感到课堂的无聊,真正喜欢上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喜悦。如果我不是一位教育者呢,我又该如何为中国的教育做点贡献呢?深思我能做到吗?我又该如何去做呢?„„种种问题等着我深思,探索!

篇2:眼中的中国式教育

物理学院

12汽本2 何泽安

2012954220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的生活需要。因此,中国的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80万年前。最原始的教育其主要功能是教会部落族群的人们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如:生火,狩猎,捕鱼等。当代之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让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可分为两种:广义上的教育与狭义上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我们今天所讲的教育是狭义上的教育,是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世界万事万物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中国教育自他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发展,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从孔子办学,开始就有了私人教育系统,以后的“私塾”教育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是教育的主要体系。不过从汉朝开始有了“官学”,官办的学校分级有中央的“太学”,地方的“郡学”、“府学”、“县学”等。宋代以后著名文人办“书院”这种类似孔子教学场所的风气开始不断壮大,许多学院都是一种学派的代表。

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国家,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中西方结合的特色教育方式。这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然而,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在社会的发展下逐渐暴露出来了。中国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了。人们对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为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下大力气对教育进行改革。针对教育改革,中央政府加强了对高考改革;入园难,入园贵;随迁子女入学;幼师数量短缺;女童安全;打工者子女享受平等教育问题的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然而,在我看来,中国教育体系所面领的问题并不止这些。我们仅仅关注这些问题是不够的,也是不对的。对此,我对中国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等级不是“铁饭碗”,学校经费不是“大锅饭”,学校科研经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学校本身的科研实力。

2、学校应实行政、教分开的措施,行政管理不应过多干预学校管理。

3、选拔制度应该改革,首当其冲的是高考改革。改革应注重教育的公平性。

4、高校选拔人才时应普遍选拔和特殊选拔相结合,允许有特例存在。

5、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避免出现贪污,挪用等情况的存在;不应功利性的对待科研。为何我会提出以下这几点建议呢?以下是我对这几点建议的解释。

针对第一点建议,我认为当前学校评级制度是有问题的。它存在只升不降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的实力明显有些下降,但他的学校等级却没有发生变化。这对其他学校是不公的,对学生是不负责的。此外,每所学校的科研实力是不同的。即使是不同等级的学校也可能存在着低等级学校的研发能力比高等级的还要强的情况。如果打破这两种怪现象,这将有利于学校之间公平竞争,也将激发学校及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

针对第二点建议,我认为当代中国之所以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过多的受到行政干预。这极其不利于学校培养世界级人才。目前,每所大学校园里都有一名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而这两位当家人物都是由上面选派的,而不是由师生与上级共同选举的。这种情况将会造成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惟上是从。而上级并不一定对学校情况了解。这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而政、教分离的核心在于政治思想、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二者分开。校党委的主要职责在于行政管理和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党员。我们应该弱化其行政管理而强化后者职能。这样可以避免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出现。而且,此举可以很好的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防止发生颜色革命。此外,上级行政部门的职能在于提供服务,而不是对学校下命令,瞎指挥。而校长则应该由一位教育家当任。他应该由师生共同选举产生。这样是校长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针对第三点,本人认为目前的选拔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以本人为例,本人也许理论还算过得去,但动手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广大中国学生都存在这种问题。此外,虽然我们喊了很多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可落到实处的几乎没有。目前中国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而很大程度上是由高考造成的。因为我们只能通过高考才能上大学。而上什么大学的标准在于你的分数是多少。因此,教师从小学到高中便不断地要求我们考一个更高的分数,真去考上一个好的学校,这样你有可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我们从小只能在书本和试卷上埋头苦干,“乐此不彼”。结果大学每年招的都是一些应试教育产物下的学生。大学在抱怨小学到高中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不足;而小学到高中老师则抱怨大学站着说话不腰疼。然而,这一切的结果都是高考选拔制度的缺陷造成。因此,我们必须对高考动手术。我们必须在高考选拔时注重学生的德、体、美、劳,注重学生在校时的表现。此外,我们在选拔时应该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教育差距,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教育差距。我们应该使教育更公平。

针对第四点问题,我认为这种选拔更能充分选拔出人才。人们常说天才往往在某一方面是弱智的,这点我很认同。因为古今中外都存在这种例子。就比如我们共产党的许多将领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打战前连地图是何物都不知道,连字都认不全。可是他们看到地图时能在脑海中形成地形,照样打败黄埔军校毕业生。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人在某方面很突出,而在某方面严重偏科而将他们拒绝在大学校门口外。这是不合道理的,是浪费人才的,也是对他们的不公,对国家的不负责,是赤裸裸的谋杀。

针对第五点,我国目前存在着科研经费管理乱象的问题。前段时间还有媒体报道过5000亿科研经费跑冒漏滴的新闻。科研经费管理混乱将不利于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将挫伤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此外,这也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对国家的不负责。此外,关于目前我国存在的限时出科研成果的情况,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严重违背科研规律的。科研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可我们有的官员为了政绩限时让科研人员研发出成果或对某些科研项目不予立项。这是科研人员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我们高喊着建设创造性社会,可我们有的官员做的全是违背这个口号的事情。这的确令人深思。

篇3:英国教师眼中的中国数学教育秘密

第一,“相信”与“期望”。英国70多名教师认同度最高、提到最多的词是“相信”与“期望”。在英国教师的眼中,上海学生数学成绩好的首要原因是,上海的老师普遍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学好学校所教的基础数学,上海老师和家长对每个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中国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数学是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在这样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学校老师总是想方设法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用各种方式鼓励、引导、帮助和教育孩子,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当然,这样的成绩也来自上海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此,英国教师普遍认为,上海每个学生的数学程度很一致,差距很小。英国教师还反思说,也许英国太强调个性发展,结果个性发展成为放弃学生、允许学生不学数学的理由或者借口。

第二, “上海教师 专业性强”。英国教师强烈感受到,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强。他们发现,首先,上海小学教师与英国教师一样,基本都受过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学士学位,有的还有硕士学位;其次,大部分上海数学教师都受过专门的学科教育,即在大学里都学过数学、数学教学法或者小学数学教育,所以他们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再其次,上海的小学数学教师大多专教数学课;最后,上海教师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少于英国教师,也不用像英国教师那样,既要“包班”,又“所有学科都教”,忙于应付。所以,上海教师能够专注于数学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也容易得到提升。不少英国教师坦言,他们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教学水平不如上海教师。

第三,重视“在职进修”,强调“集体分享”。英国教师非常羡慕上海教师的在职教师进修机会,还有职业发展台阶,教学成就大,获得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多。同时,他们感到上海教师的“集体分享”机会多、很有价值。许多英国教师对上海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特别感兴趣,上海老师们在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问题,分享心得,研究课程,改进教法。他们在讨论中,直截了当,坦诚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提高。英国教师发现,英国学校规模太小,每个教师又“包班”上课,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难以组合,缺少分享学习机会。许多英国教师明确提出,回国后一定要与附近学校的同专业教师结成教研组,实现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第四,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信念有价值。讨论和小结过程中,许多英国教师对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信念和灵活使用“老办法”十分佩服。譬如,他们了解到,中国人相信“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中国小学生都会背诵“乘法口诀表”,计算特别快。中国老师教学生用“珠算”和“心算”,做算术经常用“竖式”,中国学生还用扑克牌玩“24点”,各种方法一起用于计算。不少英国教师承认,他们不会用这些办法。英国教师很想请中国老师帮他们一起教,让英国孩子也在“玩”中“学”。

第五,“小步前进”与“多变式”。英国教师发现,上海数学教师强调突出重点,又分小步教学,不断为学生搭建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阶梯,帮助学生把一个大难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易而难,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学习前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中国教师还非常注意用不同变式,让学生从多侧面和多形式的变化中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课堂提问非常能够体现上海老师们的这些“良苦用心”,他们善于用不同难度的题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发问,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并且真正掌握知识要点。

第六,“政治优势”。有一位英国教师在小结中特别提出,他们组还发现一个重要的秘密。这就是中国的“政治优势”。她说,上海学习第一天,教授讲课就提到教育规划纲要。到学校后,他们在各个学校也都发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3年、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这样老师们很清楚,现在应该做什么,未来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反观英国,英国教育部的名称反复改,两党竞选、政府几年一换,反复折腾,每届都有新花样。教育部长换得更勤快,“我们不喜欢的部长刚下台,我们喜欢的副部长最近又成了环境大臣,学校教师真无所适从。”“我们常常还来不及准备,‘改变’就已经变掉了。”“这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政治体制稳定、政策方向一致、难能可贵。”

篇4:英国教师眼中的中国数学教育秘密

关键词:中英人文交流高层对话机制;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学教育

2014年9月19日至10月4日,英国教育部通过“中英人文交流高层对话机制”选派了72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市30所小学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的最后两天,由英国领队组织全体英国教师进行集中讨论小结,上海师范大学专家作为观察员列席英国教师的小结会。在小结会上,英国教师们畅谈了他们的学习感想,并达成了共识。最后,英国教师归纳出认同度最高的上海数学教育六大优势和“秘密”。

第一,“相信”与“期望”。英国70多名教师认同度最高、提到最多的词是“相信”与“期望”。在英国教师的眼中,上海学生数学成绩好的首要原因是,上海的教师普遍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学好学校所教的基础数学,上海教师和家长对每个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中国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数学是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每个孩子不仅都应该学好基础数学,也都有能力学好基础数学。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学校教师倍感责任,并想方设法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用各种方式鼓励、引导、帮助和教育孩子,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当然,这样的成绩也来自上海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此,英国教师普遍认为,上海每个班级学生的数学程度较为一致,差距很小。英国教师还反思到,也许是英国太强调个性发展,结果个性发展成为放弃学生、允许学生不学数学的理由或借口。

第二,“上海教师专业性强”。英国教师强烈感受到,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强。他们发现,首先,上海小学教师与英国教师一样,基本都受过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学士学位,有的还有硕士学位;其次,大部分上海数学教师都受过专门的学科教育,即教数学课的老师,在大学里都学过数学、数学教学法或者小学数学教育,所以他们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再次,上海的小学数学教师大多专教数学课,以教数学课为主,另外可能再当班主任或承担学校其他任务;最后,上海教师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少于英国教师,也不用像英国教师那样,既要“包班”、又要“教所有学科”,忙于应付。所以,上海教师能够专注于数学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也容易得到提升。不少英国教师坦言,他们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教学水平不如上海教师。

第三,重视“在职进修”,强调“集体分享”。英国教师非常羡慕上海教师的在职教师进修机会和职业发展台阶,认为上海教师的教学成就大,获得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多,“集体分享”的机会多。许多英国教师对上海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特别感兴趣,上海老师们在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问题,分享心得,研究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他们在讨论中,直截了当,坦诚交流,老师们互相分享经验,共同提高。英国教师发现,英国学校规模太小,每个教师又“包班”上课,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难以组合,缺乏分享学习机会。许多英国教师明确提出,回国后一定要与附近学校的同专业教师结成教研组,实现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第四,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信念”有价值。讨论和小结过程中,许多英国教师对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信念和灵活使用“老办法”十分佩服。譬如,他们了解到,中国人相信“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中国小学生都会背诵“乘法口诀表”,计算特别快。中国老师教学生用“珠算”和“心算”,做算术经常用“竖式”,中国学生还用扑克牌玩“24点”,各种方法一起用于计算。不少英国教师承认,他们不会用这些方法。英国教师很想请中国老师帮忙,让英国孩子也在“玩”中“学”。

第五,“小步前进”与“多变式”。英国教师发现,上海数学教师强调突出重点,又分小步教学,不断为学生搭建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阶梯,帮助学生把一个大难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易而难,让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学习前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中国教师还非常注意用不同变式,让学生从多侧面和多形式的变化中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课堂提问非常能够体现上海教师们的这些“良苦用心”。他们善于用不同难度的题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发问,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并且真正掌握知识要点,又在提问过程中,把运用变式和小步前进的教学理念和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第六,“政治优势”。有一位英国教师在小结中特别提出,他们组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秘密。这就是中国的“政治优势”。她说,在上海学习第一天,教授讲课就提到了教育规划纲要。到学校后,他们在各个学校也都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有3年、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这样老师们很清楚,现在应该做什么,未来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目标和步骤都清楚,上海教师心里就有底。反观英国,英国教育部的名称反复更改,两党竞选、政府几年一换,每届都有新花样。教育部部长换得更频繁,“我们不喜欢的部长刚下台,我们喜欢的副部长最近又成了环境大臣,学校教师真无所适从。”“我们常常还来不及准备,‘改变就已经变掉了。”“这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政治体制稳定、政策方向一致,难能可贵。”

这70多位英国教师虽然是英国政府100多年来首批派往中国学习的教育工作者,而且学习的时间也仅有半个月。但他们的确都是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在有限的观察学习中,他们真实深刻地看出上海数学教学、乃至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少特色和优势。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两轮测试的世界第一成绩和英国教师们发现的中国“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无需妄自菲薄。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有独特的中国经验!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我们还任重道远,需要创新,需要向世界各国学习,更需要不骄不躁、不懈奋斗。

篇5:我眼中的中国教育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本科生眼中的中国教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确没错,在自己眼中,没有什么不为一定利益所服务的,只是“利”有集体、个人之分。有所谓大我和小我。那这里我讲的有关中国教育就围绕一个字“利”来展开。着力点从 有利

来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优缺点、调整方案。

谈起中国的教育,大家更多地是看到教育制度的弊端,致使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创造力在评价结果似乎就逊人一等。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也是常常听到大家讨论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对比所显现出的缺点。的确,不得不感叹,严谨有序的中国课堂与闲散轻松的国外课堂,所得出的结果会如此的迥然不同,中国的教育虽称不上被千夫所指,但事实确实批判多于褒奖。那就先说说我们教育中确实存在的不可否认的那些弊端吧。

一、中国教育产业化。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改革,它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具体做法是:在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例如,把名牌中学的初中部变成高收费的“改制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办高收费的“二级学院”。大学扩招使得高中成为瓶颈。在中考竞争远比高考激烈的新态势下,中等教育进一步出现大规模的两极分化。少数豪华学校与大量贫困学校并存,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畸形化的一道荒唐的风景线。

二、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中学课程改革表面是“教育改革”,实际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学业压力重的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考定终生”。孩子心中的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在这里,就可以引出关键目的“利”。这里主要有利的是学校一方,还有所谓的地区和学校的名声和口碑。这种“功利式”的教育方式,将会产出怎样的结果,恐怕这才是“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吧!那么腐败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教育史不公平的。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然而现实是不平等的。我们的视角方圆一些,进入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之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而且山里孩子有的衣着依旧褴褛,有的一天依旧保持着吃早晚两餐。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孩子借读的学校,那是昔年陈旧简陋逇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学。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成绩分成不一样的班,学费按此缴纳。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劣质教育。这些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差别越来越大,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当教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联系在一起时,教育总是躲在冷漠陈腐的黑板后面,不见一丝血痕。

说到以上的中国教育现状,我们对此不可溢美溢恶wu。只是从全方面来看,也不可一味崇尚、效仿别人被认可的方式。毕竟,不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选择方略的差异性。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善,也需要着力于关键字“利”。考虑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有关教育的相关部门等,这些主客体的利所在,针对最大可能满足利来达到几者的平衡。

对于从大体上改变中国以考试选拔人才的体制,以及与此引申出来的中国教育产业化问题,可以说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从每一环节加以改善,使整体不断优化。如对受教育者不应该被灌输成绩与学历()与个人今后发展紧密联系,对个人能力取向有真正大的作用的应强调学力()。它让人不管时间、地点、以及其他限制,能够有效的学到技能。由此可见,重要性的取舍,正在于此。再说教育者,真正的责任心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拥有一种爱。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用装满爱的心去与学生对话,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及适合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能够在理想空间中自由发挥潜能的人。最后,针对有关的部门,也得关注教育主要构成者的“利”所在之处。对于教师,应该满足付出后应有的相应报酬。尽量缩小城乡教师应酬的差距,对教师的给予足够的肯定。另外,制定的相关法规也应考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应的利。另外一个大问题,关于教育不公平现象。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落后区域的资源投入,关注大多数人的教育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看到全新的教育格局。关于对贫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也能从基本上降低那些孩子学习的限制性。

篇6: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是这个历经沧桑,曾在世界无比耀眼后又在风雨中飘摇,在困难与曲折中自强不息,日益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自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儿女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也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眼中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每个中国人民对于她的一种信仰;是赋予我们每个中国人以灵魂之源的心脏,是炎黄子孙体内沸腾的血液,是永远洋溢的热情。我们愿为你燃烧,飘雪入土转作泥,不懈追求我们的中国梦。

我眼中的中国,自古强盛,早在千年前,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夏商周封建王朝的建立,春秋战国和秦朝“大一统”,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始终不变的是这片土地,名为中国。终不忘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仅仅是自古繁荣的一角。元朝广阔的国土,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大明之国威”,古代的中国,如同那条“龙”,熠熠生辉。

我眼中的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公元纪年的第一个千年,她早已繁花似锦,昌盛撩人;可是,在第二个千年中,闭关锁国,列强侵华屈辱殖民,被迫开放市场。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成了我们的噩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每每想到便令人痛心疾首;可是,中华民族怎能轻易的倒下,曲折中探索,逆境中发展,她的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于是便有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为了祖国的明天艰难探索着。此时的中国又似困盹中惊醒的雄狮。但她教会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是以宽容之德包容万物。伟大的中国,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们爱这土地爱深沉。中国,是您那么温馨的目光,让我勇敢去探索前方。

我眼中的中国,目光远大,飞速跨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再一次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日益强盛的国家逐渐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作为中国人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就像那一个个的春天,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恢复,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WTO,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筹办,2020年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于全世界人民的眼前,此时的中国,是一棵根茎粗壮的大树,顶天立地。

我眼中的中国,底蕴深厚。中国的文化,在她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蓄了无比强大的能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所形成的中国特色。自古便有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群儒舌战的景象。就像《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坚韧自强的精神去谋求进步,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自古以来,人伦常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尊师重教礼义廉耻开始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千年历程中,中国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习性,不断改变获得新的发展,保留了在历史的公正判别最珍贵的部分。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人们达到“智明而行无过矣。”到后来,文化的发展折射在诗歌中,唐诗宋词元曲,从李白杜甫到“唐宋八大家”豪放派的辛弃疾,婉约派的李清照,四大名著的出现,《狂人日记》白话小说的诞生,中国文化,一直传承,千百年来,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深厚,就像成年好酒,芳芳沁心。

我眼中的中国,和平统一。名族平等、名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使中国国泰民安;川藏铁路的建成、西气东输应用促进了我国东西方的交流;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得香港澳门成功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台湾仍未回归,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我们盼望着台湾的回归、盼望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上一篇:小学生骆驼祥子的读后感下一篇:危货设备及车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