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2024-06-24

我眼中的中国作文(通用18篇)

篇1: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三百万平方千米的澎湃?这段文字是《航拍中国》每期节目的开场语,每每念起,心中必涌起丝丝敬畏。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已十余年,却从未有机会冲出“枷锁”。只拘泥于自己狭隘的小天地,目光短浅,父母带我去过的地方屈指可数,那些古今历史,中外有闻的名胜古迹,我还从未踏足。于是,在电视机上一睹真容,在阅览室里一探详情,已成为我观摩中国,我热爱的祖国的重要途径。

后来我读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也不经意间溢满了我的眼眶,似乎从出生那刻便注定,这令人向往的地方终究不变的是我扎根的土地。

仍是孩提时,便限随在母亲左右。我的母亲貌似是个“全能”的人,她既能于讲台上给乡下孩子讲课,又能种得一手好田地。在我的家乡似乎清一色家庭都种有庄稼,或玉米,或小麦,或大豆,或花生,因此我也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它的荣与枯,它的呼与吸,它的冷与热,早已镌刻于心,分外清晰。

我家的田地还有几分“修长”的土地,毫不夸张地说,那里就是我儿时的乐园。

植几棵小树,留下几抹绿色。一个明媚的午后,父母买来五十株女贞树苗,在田埂边种植,在当地可真算趣闻。趁着苗儿鲜活,我们便挖坑、提水、栽树了。而令我历历在目的是,父亲浇水时,竟把泥水冲到了我的脸上。

扳几株玉米,收获几分甜意。国庆节时,正值家乡玉米亟待收获的时节。金黄的棒穗,比我高几头的桔杆,扳玉米成了我最爱的娱乐活动。听那玉米棒折断处发出的.声响,是那样清脆动听。全部收人囊中后,总免不了月光下剥玉米皮的场景……

点几粒种子,埋下几分希望。每个放学的傍晚,母亲总会载车带我到田野里,呼吸清新空气的同时,还要担任艰巨的任务,撒种子。这可是个技术活,与收成紧密相关。俗话说“四五六,不瞎豆”,我便按这个标准来。走成节奏,与母亲锄头落下的同时,种子恰好落入坑洞,来年必有收获。

拔几根野草,塑几片童心。在地里种下庄稼,总要要为它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拔草是母亲教给我的种田养田之基本技能。可我总是按捺不住童稚之心,拔了一隅小天地,便撇下溜开去。吸引我的是那直立着身子、傲视群雄的狗尾草。我将他们完整拔出来,双手并用,快速地缠绕几下,一只活跃蹦乱跳的小免便呈现掌心。这一玩就是一下午,当时还小不懂事,竟让母亲边找边担心。

仍记得,母亲弯腰低头耕地的时候,我在她耳边轻轻唱的一首小歌: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

如今身坐教室里的我,听着地理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中国地理,心中仍感慨,一条河溪,一座山峦,一片沧海,多少英雄魂牵梦萦之所在;一片沃土,一径小道,一座石桥,亦是心中不变的根。碧海青天下的梦寐之地、神往之境,只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耳边似乎又回荡着那熟悉的旋律:

“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质朴又坚毅,爱家也爱国。这便是我追寻的远方,是我内心深处永恒的神往。

篇2: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其中,一个“网友”问的问题,“什么运动让人看着最揪心”?答:“足球”。“什么运动更揪心”?答:“中国足球”!我这两年有功夫就想一想,可是我想了又想,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中国足球这么多年就是出不了线?

亚洲杯时,出征的“高家军”,以比赛练兵的理由输球;以比赛锻炼新人输球;以让着主场卡塔尔输球。如果是雪藏主力,还有情可原,如果上了“大腕”还是输,那可能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是大意了?还是内有玄机呢?

在20xx年,中国足协的打假球,又作何解释?在亚洲杯上的一系列的丢球,中国足协就好似没看见,睁一只眼闭只眼了。真是让中国球迷哭笑不得。

咱中国足球是谁呀!冲了四十多年!还是在家待着,那是咱国足“谦虚”,如果好好踢一回吓死他们。(有多弱!!)

篇3: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什么是文化差异?就是历史以来就是这样, 德国人严谨, 中国人却喜欢讲求“道法自然”。

我们平常都说德国的产品好, 德国人做事严谨, 但是怎么个好法, 怎么严谨法, 却并不是清楚。有些人就心生疑虑, 以为外界传闻的所谓德国企业严谨只是骗人的空话, 以讹传讹。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还真别说, 中德之间的文化确实有些差异性。德国人做事一定是一板一眼, 就拿每一个德国家庭的厨房来说, 那堪比国内的一个小型实验室, 他们做饭的时候, “油盐酱醋”的计量都是要称的, 黄油0.5磅就一定要先在称上称好, 0.5磅分毫不差, 做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

中国人是怎样的呢?《卖油翁》的事故大家都知道———“无他, 手熟尔”, 就像百步穿杨, 百发百中, 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庄子》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扁轮斫轮”、“庖丁解牛”等, 一个人重复一件事情千百万次, 自然“得心应手”,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经验。

正因为如此, 德国的产品普遍都比较好。有个笑话, 其他国家的产品更新很快, 能够常变常新, 但是德国的产品一般的使用寿命都在二十年以上, 消费者急啊, 有钱想换个新的都不成。当然中国的产品也有这样的好品质, 如尖端科技及出口类。

《大国崛起》中曾经这样描述德国:这个民族要么用它的思想考问世界, 要么发动战争拷打世界。世人对德国褒贬毁誉、掺杂各种感情。的确, 正是这个民族, 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让世界人民饱受战火荼毒, 而与此同时, 这个民族也产生了很多有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科学家。它独具一格, 它屡屡大分大合, 大起大落, 兴风作浪而又为风浪所摧挫。但它败而不馁, 衰而不朽, 直至今天它如此强大, 在世界上举足若轻。它是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它是欧洲联盟支柱成员和联合国重要成员之一, 它的行为, 动态仍然相当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德国是信用社会。不管是德国企业还是个人, 只要有一次被中国人不守信用过或利用过的, 就再难与其建立起合作或友谊关系。在中国以以及大部分世界上的其他文化群都认为交流双方之间的和谐与为对方保留面子更为重要, 而德国人的交际原则却是直接与透明的, 他们认为直接、准确以及保留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很重要。在德国, 人的交际风格和合作项目中直接与透明为人所看重, 更是交际的目的。当所有的信息都开诚布公, 德国人才会干得更好, 得出的结论才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中国人对德国有莫名的好感。中国人对德国的最初的好印象应该是源自二战结束后德国与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得不说, 德国在中国人心中美好形象得益于日本这个“炮灰”。时至今日, 谈到德国, 大家想到的是德国蒸蒸日上的经济, 德国严谨的文化, 过硬的质量, 或许还有个德国足球。

但是根据BBC公布的2014年度民调, 德国对中国负面印象的比例是76%, 甚至超过了日本的73%, 这个数据会令许多人大吃一惊。

有很多原因导致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经常看到德国的电视媒体播放一些关于中国的记录片, 很多我都没有看过, 大部分都涉及到政治和历史, 这些记录片很多都描述文革时期我们的大生产运动, 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还有很多很多政治事件报道, 看得出来, 很多片子是当时的外国记者在中国拍下的, 镜头没有任何剪辑, 非常写实, 或者也有一些描述我们国内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讲述反面的事实较多, 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 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历史镜头.我们不去追究他们播放这些片子的目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他们播放这些片子带来的后果.作为中国人, 我们可以对此自我反省, 批评,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 这些片子是在对中国的印象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

对许多德国企业来说, 今天中国是不可忽视的生产地点和销售市场。但根据在柏林发布的名为《中国和德国———认知和现实》的调研报告的结论, 中国在德国有形象问题———虽然事实上德国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2008年到2012年, 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建厂项目有17%落户德国, 德国在这方面在国际上领先。

“在经济领域, 事实证明中国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帕特里克·克尔纳说, “但研究也表明, 中国在德国的形象远不及美国和日本。”他说, 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德国人私底下怀疑中国人从事工业间谍活动和产品仿冒———这都是存在已久的成见。

许多德国人一如既往对中国持陈腐印象。“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明显落后于那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帕特里克·克尔纳说, “成见在德国仍然广为流传, 就像中国人对德国也普遍持有成见一样。”

比较有意思的是, 德国年轻人总体上对中国看法比较正面。与年长者 (51%的人忧虑或非常忧虑) 相比, 他们 (36%的人忧虑或非常忧虑) 对中国的经济力量不怎么感到担忧。华为德国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奥拉夫·罗伊斯说:“由于个人对外国的了解和接触比较多, 年轻人对异国文化和德国面临的经济威胁没有那么担心”。

而近年来, 德国人对中国了解最多还是中国的文化艺术, 由于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尤其是电影.他们对目前中国的国际影星都比较熟悉, 比如成龙, 李连杰, 李小龙等功夫明星, 女明星如张子怡, 巩俐等, 很多老外还不理解我们的搞笑方式和逻辑, 我们认为很好笑的地方, 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笑, 但是这次周星驰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他是中国的金·凯利。

参考文献

[1]作者:行者.中国在德国人眼中的变化.

篇4:我眼中的中国

在中国,长城、兵马俑、龙、筷子、太极拳、书法、风水等等,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我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我们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在不断加强,汉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在大幅度增加,我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愿望一定要把汉语学好。

2006年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系,并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白洁。

2010年8月27日,经过14个小时的飞行,我来到中国的首都北京,然后又坐上了开往沈阳的火车。我选择的是东北大学,听说这里没有别的土耳其学生,我想这样更利于我学习中文。

在沈阳,我的第一个中国朋友是宿舍楼的门卫师傅。几乎每天晚上我都下楼和他聊天,他很热情友好,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腔给我讲中国。在中国,作为一个外国人生活会很有意思,因为中国人对外国人特别热情。比如说,你问路,中国人一定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2011年明,我参加了为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举办的汉语之星沈阳赛区的比赛,那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和男友在台上一起唱歌,来自东北大学的中国朋友、外国朋友都来支持我,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很有气势”,我还拿到了去北京参加决赛序,走路或者过马路很辛苦;在饭馆吃饭的时候人们大声地说话,让人头疼。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对中国的感情。虽然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把文化变成了信仰。他们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上千年,这让人羡慕。

篇5: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过年啦!年的气氛一定要足。办年货,挂中国结、灯笼、贴对联,这些充满着喜庆气氛的东西,样样不能少。对了,还有最重要的“福倒了”。

过年肯定要包饺子、放鞭炮和逛庙会,还要看中国有特色的春节联欢晚会。

饺子年年都要包,今年的饺子有一些特别,不光包了传统的饺子,为了喜迎奥运,我们还做出了五环颜色的饺子,味道真是顶呱呱。

放鞭炮最有趣,让我来给您讲一讲这项活动的由来:从前有一个怪物叫年,每到大年三十就下山来破坏村庄,搞得人们心神不宁。有一天,几个村民正在用竹子烧火做饭,正好赶上年下山。村民们以为会没命的。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竹子被烧得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居然把年给吓跑了。从此以后人们每年都烧竹子,时间一长,就演变成了放鞭炮的习俗。

以前总以为拿鞭炮炸人很好玩,每次看见几个年轻人优哉游哉走过来,就召集所有哥们儿,拿着“大红鹰”,点着了就往他们身边扔。看到他们到外逃窜,就笑得前仰后合。拿鞭炮炸人是多么危险的事啊!每到这个时候,医生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因此,放鞭炮时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提倡文明放鞭炮。

逛庙会,从初一到初七天天热闹非凡,人人脸上喜气洋洋。里面有各地的风味小吃,如:兰州的牛肉拉面,云南的过桥米线,新疆的孜然羊肉串……数不胜数,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如果还不尽兴的话,还有好多好玩的节目在等着你!如:猜灯谜、套圈、打靶子……数不胜数,琳琅满目的奖品让你尽情得挑。

看春晚,那丰富多彩的节目,如:婀娜多姿的舞蹈、幽默搞笑的小品相声、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这是一大桌全世界华人共同分享的“年夜饭”。

篇6: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听老师讲,我国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在不断地变强,我国加入了各种组织,说话也越来越有分量。许多国家纷纷与我们合作。我国自主研究的神舟火箭等等都进入太空进行工作等等一系列的,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国家在变强大。

另外,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终于打破了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无缘的传言,我国的文化在不断地繁荣发展,这些都促进中国各方面在不断地发展。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理想,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理想,每个的理想都要和祖国和人民的连系在一起。我的梦想做一名nba球星让中国的篮球排名前入世界前3强。光有梦想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行动。主席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

篇7: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我觉得中国很热闹,而且很大。在中国有很多好吃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包子、馒头、红烧肉、汤圆,和外婆做的香肠和菜。

中国很大,那里的.风景很美,妈妈每年都带我我去不同的地方。我去过很多城市,成都、上海、广州、贵州等,还去了很多乡村,比如藏族、侗族、苗族人的寨子。

旅行中我特别喜欢住酒店。有的有游泳池和好吃的饭。我觉得有一个酒店很好玩儿,那个酒店在一大片油菜花田中,四面墙都是玻璃的,但是晚上我们都得把窗帘拉上。

在中国我最喜欢的人是我表妹。我们每天在一起玩儿,我们一起下飞行棋,一起跳舞,一起看电影,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手工,一起旅行。我们在一起玩儿得很开心。在中国我还有一些好朋友,比如小雨姐姐、琪琪姐姐、琪琪哥哥。我的妈妈也有她的的好朋友,比如她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和以前的同事。

每次我在中国待上三个星期后,我就会想念巴塞罗那,想念爸爸,巴塞罗那的家人和好朋友。但是我回到巴塞罗那后不久我又会想念中国。

篇8:我眼中的节日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遭受着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轰炸及强有力的挑战, 在这种洋节日和土节日强烈的反差下, 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沉思这样一些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锤炼, 洋节蜂拥而至, 大有越俎代庖之势, 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 何以反而走了下坡路呢?西方文化是否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过这样的“洋节”?

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看看节的本义。

节, 指的是生活的节奏, 放松、调节。

一个节日, 仅仅是氛围就足够让人惬意忘形。在这种节日所营造出来的惬意氛围中和亲人、朋友聚聚, 借着节日的浓情蜜意释放所有的烦恼, 卸除往日的重负, 让劳累的身心有个放松的空间,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生活、工作。

如今节日越来越多。舶来的洋节与传统节日正处在融合与择优的过程中, 但是无论哪一个节日, 最重要的意义是, 在热热闹闹中交流情感, 化解诸多生活中的烦恼和减轻工作压力。

那些关于选择过“洋节”还是过“土节”、“土节”似乎没有“洋节”那么有市场了之类的争论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 作为经济与政治产物的文化在这种世界趋同的总体形势下越来越融为一体, 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这是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一些年轻人以“拒绝洋节”为题发出呼吁, 组织者是个刚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 他说:“发起这个主题的目的是想先从形式上断绝西方文化的“侵略”,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不再被国人淡漠。”他还说:“对外国人来说, 洋节是非常传统和正规的节日, 但是到了中国, 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上的狂欢和媚俗。”

但我想说的是:狂欢有何不好, 借着节日的氛围尽情的宣泄, 将过往的不快统统在狂欢中释放;“媚俗”又有何不妥, 我们本身就是凡人, 过得就是一种大众的、“俗气”的生活。今天的中国人, 在“洋装”掩盖下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篇9:我眼中的中国

1932年,我在四川成都出生,那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度贫穷、混乱的国家,被西方的评论家称为“亚洲穷人”。在我的孩提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穷困潦倒的农民,他们衣衫褴褛,起早贪黑地进行着沉重的体力劳动,却仍饱受饥饿的威胁,因为他们要向冷酷无情的地主支付昂贵的地租。

当时,我家大门外就住着这样一个佃农,他们一家都挤在路边一间茅草顶、土墙的小棚屋里。尽管他们家养了一头猪,但是根本吃不上肉——甚至吃不上米,因为所有的庄稼收成都被地主当租子收走了。城市里的工人生活也同样凄惨。许多可怕的疾病,如痢疾、肺结核、霍乱、伤寒、斑疹伤寒、血吸虫病等等夺走穷人的生命。每年多达6000万人死于传染病和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当时,残暴的军阀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地域,他们和腐败、压迫人的政府合作,政府的密探在暗中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进步人士因为公开发表言论而遭受迫害、被投入监狱或枪毙。在我父母任教的大学,有些学生会突然失踪。当时政府为了满足其财政所需而大肆印制钞票,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在那些可怕的岁月中,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共产党想要改变中国,并已制订了一套办法。人民解放军每次打了胜仗我们就感到喜悦,我还跟在我家里聚会的进步学生学跳秧歌。父亲每晚还让一位年轻女子用我家的短波收音机收听延安的广播,将新消息和行动方针转达给成都的地下革命组织。

1948年夏天,我问两个峨眉山的农民有没有听说过毛泽东。他们回答说:“当然,毛朱的队伍很快就要来解放我们了。”(自从12年前长征经过这里,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声就在他们之中盛传着,而且二人已融为一体,成了民族英雄!)就在1949年7月我准备离开成都前夕,我在学校校园里曾看见蒋介石大元帅及其夫人。很显然,他们在内战中已遭失败,共产党人领导的胜利即将到来。

我们期待着巨大变革的来临,而一切也并未让我们失望。在两年内,我的父母目睹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所有制,农民生活实现跃进。大型和小型合作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化进程。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道路上有前进也有挫折,但是从整体上看,进步是巨大的。今天,尽管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众多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以及环境问题,但是与我童年记忆中的中国相比,人民的生活已获得极大的改善。每次来中国,我都能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变化。在成都平原,我看到农民已变成农业经营者,他们所居住的茅草小土房被双层现代化楼房所取代。在甘肃戈壁滩边上的山丹,也就是路易·艾黎建立学校的那个偏远的地方,我见到人们已经告别了贫穷、肮脏和破衣烂衫,他们吃饱、穿暖、富足、住在宽阔干净的街道旁的现代建筑里。我在中国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已摆脱了压迫、剥削和疾病的桎梏。

60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愿智慧的中国领导人能够找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和全球问题的办法,继续沿着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道路前进。

(2009年8月17日)

篇10:我眼中的中国素材作文

在新中国未成立前,我们饱含了辛酸苦楚,比如残酷的南京大屠杀、富川惨案、等等。

后来,有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才又了转机。在5次反围剿中,前后四次胜利,可是由于王明的错误的路线,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经过了十一个省,渡过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过万里冰雪的岷山,走过危机重重的草地,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其中过大渡河时,敌人已经把泸定河上的木板抽走了,对面的人说:“你买飞过来吧!”而红军一边冒着枪林弹雨一边铺木板,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红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生命,正是为了人民军队的奋战,才有新中国的成立。

现在,我们中国渐渐强大了,据统计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在的奥运会和去年的世博会,每次看到中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而今的中国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不断进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令全世界瞩目的发展速度,让整个时间震惊。

篇11:我眼中的中国年作文优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疫情防控“就地过年”的号召下,不少客居他乡的游子牵挂着家乡、牵挂着亲人,但愈发浓烈的“年味儿”依然如期席卷开来,为万众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的团结和坚决披上了喜庆热闹的“新棉袄”。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建党100周年进入倒计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稳步跨进冲刺阶段、“十四五”规划蓝图全面铺开……一个个关键历史时刻的接踵而至,更使这个别样的春节更精彩、更有味儿。

新年伊始,“平平安安”的“年味儿”不能少。“平安”是“喜庆”的基础,年关将至,严守以疫情防控为代表的社会面安全“红线”更是刻不容缓。近日,伟大领袖视察空军航空兵某师时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部队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支援地方抗击疫情准备,巩固和发展我国疫情防控良好态势。”欢度春节和疫情防控的齐抓共管,是继疫情防控下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挑战,能否接下挑战、把握局势,事关来年诸多重大历史节点能否有一个好起点、好开局,紧紧围绕中央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总结完善现有的疫情防控经验、合理统筹疫情防控人力物力,只有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配合,年节时的疫情防控才能经受住年关人员流动量大、组织难度大的考验,形成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应急处突体制机制,将年下“平平安安”的“年味儿”由年节的“瑞雪之兆”,化为将来一整年的“风调雨顺”。

新年伊始,“和和美美”的“年味儿”不能少。“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使身在异地,这个年节也不会缺少“温暖”和“团聚”的主旋律。怀揣着“天下没有远方,人间皆是故乡”的胸襟,喝一杯没饮过的贺岁酒、吃一顿没尝过的年夜饭,“就地过年”便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兄弟之情更深、姐妹之谊更厚的契机;化对远方老家的思念为对脚下“新家”的热爱,化对远方亲人的挂念为对眼前“近邻”的亲爱,“就地过年”就不是寄不达家书、泊不进港口、摆不上供果、跨不过海峡的乡愁,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唱响《爱我中华》的纵情高歌,是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共饮长江水、同过中国年的举国欢庆。“家和万事兴”,在“就地过年”倡导下,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每多一分的和和美美,都将是中华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其乐融融地为中华民族集中力量办大事打下的更加牢固的基础。

新年伊始,“热热闹闹”的“年味儿”不能少。从灯笼到对联、从瓜果到点心、从美酒到佳肴、从歌舞到小品,年节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为了给热烈的氛围再“添一把火”,而“火”要烧得旺,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必不可少。伟大领袖在贵阳市考察调研时查看了超市商品的价格,重点关注了生活必需品供应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循伟大领袖的足迹,在春节这个万众瞩目的重要节点,切实做到民情必观、民意必问、民声必达,确保过年群众能打满“米袋子”、装满“菜篮子”、盛满“果盘子”来过好新年,就是亲力亲为地为春节这个“大篝火”抱薪添柴,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安心过年、热闹过年提最供坚强的保障,是将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火”,从春节烧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力棒”上、烧到“十四五”规划蓝图每个角落、烧到饱含科技与理念的冬奥场馆、烧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程引路灯塔上而开拓的又一个振奋人心的起点。

篇12: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900字

炎黄子孙眼里的中国文化,拥有者至尊的无可动摇的地位,她博大神秘,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当然,这有一丝自恋的情感夹杂在其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在洋人眼里,中国文化又是怎么样的呢?中国又是怎样的呢?

唐诗宋词元曲,唐朝国力昌盛,黎民安居乐业,思想空前开放,而诗词也得以毫无保留的发展,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洋人眼里的唐诗是神奇的,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新的朝霞,不单如此,洋人更是认为唐诗深奥难懂,记得一次老外参加中国“汉话桥”,翻译“一片冰心在玉壶”时,经翻译成了“把心冰了之后再放入玉壶中”,可想而知,唐诗是多么的神奇,中国文化又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千年之后,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带出去的是物产,而引进来的则是异域的风情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相融,传承并发展下去,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起初乃一介草民,后竟建立起一个帝国,一个朝代这反映的不恰恰是所谓的“草根文化”吗?只要我们坚持,我们肯拼,那我们必定会创造另一番新天地。宫廷内部,危机四伏,步步惊心,而明朝的建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叔叔朱棣造反,侄子被逼无路可走,最后竟销声匿迹,可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不正反映着中国的“争储”文化吗?

百年之后的清朝,满洲人铁骑踏破中原,雍正帝未即位前不也曾与几位阿哥上演过“九子争嫡”的闹剧吗?他即位后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思想开放,与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各民族文化也大放异彩。当然,对于这些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全盘吸收,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我们还要理性地选择好的文化基因,并使之传承发扬下去,创造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中国文化。

篇13:我眼中的“城伤”

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 人们对于所在城市的情感并不总是美好的、深厚的, 而是伤感的、无根的。

生活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家园感, 对于很多的外来人来说, 这种感受或许更加强烈, 他们哪怕在一个城市呆了超过十年, 城市却依然无法回馈给他们强烈的家园意识, 无论是“有房族”还是“无房族”;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城市”和“工作”逐渐画上等号, 而不是和“家”———一个有闲暇可以自由放松的地方;说到家, 生活在城市中众多巨大的小区里, 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 那是一个陌生的除了自己生活的小圈子, 很难再建立更多的熟人圈子, 陌生感和孤独感挥之不去;城市面貌沧海桑田, 放不过也留不住更多的传统和记忆, 哪怕是一条街、一家小吃也来不及烙印在一个人心里, 人们的精神寄托越来越少, 以致到了节假日挤破头也宁愿去一些有记忆有故事的地方寻求身心的解脱和释放。

而以上这些也只是城市发展所带来了一部分, 而在我眼中, 就是这种种的“不美好”逐渐的构成了城市中四处飘散的“城伤”。

2 什么导致了“城伤”

关于“城伤”的生发, 曾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网站上读过一篇题为“大国之城, 大城之伤”的演讲稿, 文章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叙述了城市治理的迷失, 发人深思。其中提到, 是中国的“增长主义”, 不仅导致了经济方面和社会结构方面的不均衡, 带来了诸如社会不公社会分化等问题, 在这种国家增长主义的导向下, 城市也出现了增长主义的现象, 我们所谓的增长让人们在衡量财富的时候, 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非自由时间, 这种增长使得城市充满着“城伤”。

首先, 现代中国的城市建设理念沿用的是从建国初期就引入并逐渐确立的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理念, 这种城市规划理念倡导的是将城市中居住、工作、娱乐等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细致划分然后集中, 而联系这些功能并主导城市交通的是机动车, 追求的是快速和高效的属于汽车时代的现代城市, 而街道也逐渐的忽视了 “行人”的重要性, 步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堵车”更是成为了时代挥之不去的热门话题。

其次, 城市建设顺应这样的现实背景便逐渐的抛弃了传统的步行小街坊, 取而代之的是大尺度的城市街道、建筑封闭和住宅小区。城市的这种汽车尺度让人置身城市之中感觉无助和飘渺, 使人与人的交流受到极大的阻碍, 人的交流少了, 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大尺度的建筑让人与建筑的距离越来越远, 形成压逼的城市空间感;现代城市中主要的住宅模式是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 这些小区普遍尺度过大, 小区内的住宅建筑和功能单一, 住宅单元囚笼式, 邻里关系极其淡漠, 彼此交往甚微。

再者, 这种以汽车作为出发点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分区规划, 提倡的是彻底推平重建的城市更新方式, 不惜割裂传统的城市肌理, 抹去城市历史的发展所遗留的脉络和记忆, 你生活的城市也许会在几年中变得你自己都不认识, 人们的精神寄托越来越少。城市的地域性和个性逐渐消失, 沦为千篇一律。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使路网被重现划分变得越来越稀疏, 城市尺度、功能分区, 使交通流线也被延长,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汽车从刚开始作为可选择的代步出行工具变成了必需。

可以说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念不仅改变着城市空间、和城市面貌, 更重要的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某种程度上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可是我们的城市似乎已经渐渐的模糊了人本身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 让人感受不到温柔和人性, 在工作之余你不愿意在自己的城市多呆,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足够人性化和美好的城市, 不应该这样。

3 对于“城伤”的反思

城市之所以是城市, 与乡村不同, 除了大小外, 最大的差别就是城市的多样性。所以城市不应该是强调功能分区的而是鼓励功能混合, 例如商业、居住混合, 低端商业与中高端商业的混合, 低价和中高价住宅的混合, 给城市中更多弱者存活的机会, 无论是从居住和谋生手段上, 来减少城市的伤害;城市街道的建设应该回归人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意味拓宽街道却拉远了人的距离, 城市的很多问题例如交通的拥堵根本在于城市的路网过于稀疏, 支路较少, 行车可选择的余地太少, 所以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以及保证人性的街道尺度, 主要的方法是加密城市路网, 压缩城市街道的宽度;城市的更新应该是渐进式的, 是新老建筑的可持续更替和混合, 而不是大片式的拆迁重建, 这样不仅能保证原住民的不会大范围的集体迁移, 保存长久以来人们对区域的身份认同感, 还避免了城市房价的阶级式波动, 低收入者不至于因为重建后的住宅房价过高而只能搬迁到房价较低的“阶级范围”。

最后, 我想说的是, 城市能否人性化的发展, 很重要的前提是产权的私有问题, 人们只有在逐渐掌握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产权的时候, 才能建筑自己喜欢的住宅, 无论是对于土生土长的城市人来说, 还是外来城市人口而言。但这种产权私有是需要过程的, 方式也可以有很多, 例如“就地私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倾向于涌入城市, 但城市不可能容纳如此多的人, 让农村的居民有属于自己的住宅盖自己的居所, 而不是采取过激方式强拆强推, 或许可以通过“基地就地私有”使在此地建造房屋超过一定年限的房主就地拥有此基地内的土地, 基地外仍是公有。

4 结束语

虽然这些反思想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得到实现甚是天真, 城市发展道路的变革需要时间来沉淀而后质变, 很多时候我们受到很多无可奈何的阻挠, 但我们仍然可以设想当我们有机会进行本质性的改革的时候, 我们能干些什么?所以对城市设计的反思和研究应该保存足够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加]简·雅各布斯著, 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篇14:我眼中的中国首富

关于中国第一首富黄光裕的所有一切,恐怕都令人兴趣盎然。一个汕头农家子弟,如何创造了中国当代商业史上的财富神话?

不过首富很低调,能单独采访到他的记者寥寥无几,我有幸是那少数派中的一个。

第一印象

记得当我步入如巨型蓝色城堡的北京鹏润大厦18层,走进一扇开启的办公室大门,身着休闲西装、梳着一丝不苟大背头的黄光裕坐在桌后看着我,身边站着一个同样西装革履的男秘书。

此时他几乎不为人所知,而我当时感兴趣的是,他的国美电器连锁店已在全国发展到60余家,身家30多亿元,默默无闻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是我在2001年底首次见到未来的中国首富的一幕,他如此年轻,可以说英气逼人,但第一眼看不出来他已是有亿万财富的大老板。

再见首富

长期低调行事,不事张扬,是黄光裕的一贯风格。但在2004年,他不得不抛头露面。

由于当年6月国美电器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黄光裕的财富迅速窜升至顶峰,被胡润评为年度中国首富。

这成为我再次接触他,并开始准备撰写《105亿传奇》一书的契机。记得他在电话里对我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身价多少,我还是我,要说有变化,现在35岁了,老了一些吧。”

就在这年的年底,我再次见到他,确实像“老了一些”。而他的家和办公室,是我跟他见面的两个基本不变的场所。

这一次,我眼前一亮,他理了个光头。不过,我觉得3年后的黄光裕,神态举止更为深沉了,从神气上,霸道得有些像教父。

这个新形象,被人称“匪气”十足,就连他手下都有人说像少林寺的和尚,更有人直接说像“土匪”。但黄光裕自己并不在意这些议论。

可能是接触媒体较少,黄光裕说起话来相当谨慎,而且他本人也缺乏口若悬河的本领。虽然他思维敏捷,但有很多问题,明显他都会略作思考,而不是脱口而出。

对敏感问题,他又是另一种反应。当时为了写书,我就一些传言向他求证,例如传说当年发家时有无走私、跟黄俊钦兄弟间是否不和等等,他有时会“阴森森”地看着我,仿佛在揣摸我不怀好意似的。

其实私底下,黄光裕本人是很开朗的。在多次采访时,我们谈到有趣之处,他也哈哈大笑,没有一点虚架子。

免费宣传

黄光裕是一个不怕事儿的人,敢闯、敢拼、敢斗。他妹妹黄秀虹对我说,他二哥比较胆大敢为,国美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的侵略性特别强,从北京珠市口的一个小门店起步,一点一点扩张至如今的全国200多家店面,以零售巨鳄般态势在国内蚕食市场份额。

无怪乎在公司内部,黄光裕经常在内部会议上提出打造一个“影响无处不在的商业帝国”,甚至已经制定了5年内要使销售额增加到1200亿元的宏伟目标。

这只能说明,在公司发展上,黄光裕是张扬的。但对自己,他还是非常低调,尽量回避公众的视线。

有一个例子,央视《对话》多次请他,均被其婉拒。到最后,公司员工替黄光裕算了算账,告诉他出镜,等于给企业做免费广告,这才把他打动。

“我们是做买卖的嘛,既然很多人花很多钱都上不了,而我们还能做免费宣传,那我就来了。”黄光裕坦诚地对节目主持人说。

篇15:我眼中的中国高三作文800字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心中的信念。”“中国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才会安康,才能不会被其他国家侵犯,也才会让世人对中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了解。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再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这中间的艰难有多么的痛苦,可想而知。中国人民的意志是钢铁做的。他们不会因为外国侵略者的压迫而屈服,反而会更勇敢地站起来与侵略者抗争。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服输的民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它靠它那骨子里的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从最开始的“东亚病夫”,再到后来的工业新起步,再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着种.种困难挫折,中华民族没有退缩,而是更勇敢的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最终用它那顽强的毅力,让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让中国成为世界的榜样。

“中国梦”并不是一个说辞,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动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篇16:我眼中的中国高一作文600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可是日本侵略者打败了我国的军队,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他们规定:不能使用中文,只能使用日语,否则就会被砍头。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当地许多人都会日语,这就是最严重的侵略——文化侵略。后来,日本侵略者来到南京,开始了一次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在这六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日本侵略者共杀死三十多万人,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黑暗终于过去了,迎来了光明。从“东亚病夫”到“相约”。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加入了“WTO”, 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功举办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科技越来越发达,赶上世界先进行列。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州飞船发射成功、嫦娥一号登月成功、 龙芯的开发研制成功等。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渐渐富裕起来了,中国的GDP 位列世界第四位。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篇17:我眼中的中国初中生优秀作文

我出生于一个伟大而古老的国度,她的雄壮美无与伦比,她的古朴文化是现代艺术的先驱;她曾在长城脚下埋下她的血汗,也曾在长江黄河中沐浴她的身躯。她曾在珠穆朗玛峰上留下过足迹,也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道涟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他们夹杂在历史的画卷中,画卷徐徐展开:挥毫泼墨的中国画,豪放不羁的词人,演绎着生旦净末丑的戏剧演员。也许有些东西我没有看见过,但我曾听说过,也曾梦见过。它们清晰而又若即若离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回荡在我的耳畔,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再次感受到了他们的痕迹:孔子曾在我迷罔时告诉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带我进入全新的思想领域;秦始皇为自己的“沙场大点兵”做了一批壮阔的兵马俑,仍在向我们叙述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清照曾经吟“凄凄惨惨……”向我缓缓走来,告诉我世事如何变迁;梅兰芳一身青衣,婉转动听,演绎或悲或喜的世道;徐悲鸿用精湛的画艺,昭告世人中国人并非无能之人……一段段的梦境,一个个的故事,生动而真实的向我“叙述”着历史。五千年的历史,说不完的故事,尝不尽的滋味,一遍遍敲击着我心灵的大门,一次次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我深为这一点而自豪,这是生我养我的国家,而她这样文明而古老。

当历史的画卷继续展开时,我知道了,她也曾落寞过。她也经历过最危难的时刻。她的面颊上,曾有人无耻践踏过,曾被人实行过“三光”策略。鲜血曾染红过这一方土地,枷锁曾禁锢过中华儿女的脖颈,但罪恶的心不曾感染善良之心,枷锁禁不住咆哮的灵魂,一批批的文人勇士为拯救她、解放她,奉献出了自己的文章、青春、以至是自己的生命。毛泽东有豪迈的《沁园春·雪》,鲁迅有创新的《狂人日记》,方志敏有自信的《可爱的中国》……他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甘于奉献。

我眼中的她——中国,是古老、坚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当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的一瞬间,我的心底有一种莫名的自豪与激动油然而生,这种自豪和激动是难以言喻的,因为她已经走上了变得富强的道路,她的发展正在日新月异的前进着。

爱中国

八月三十一号晚八点,我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国队战乌兹别克斯坦队。

国歌响起,中国队和现场几万球迷唱出了气势,令人心潮澎湃。不禁激起我强烈的自豪感,我是中国人!

终于随着郜林点球的罚进中国队以1-0击败了乌兹别克斯坦,纵使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依旧不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守住了这最后的希望!

那一刻,相信武汉体育中心是幸福的,它见证了中国足球神奇的夜晚;那一刻,相信国足球迷也是幸福的,他们终于可以再次喊出那句:我们赢了……那一刻,相信中国男足更是幸福的,他们不但啃下了乌兹别克斯坦这块“硬骨头”,更将重返世界杯的梦想延续到了最后一场……知道吗?国足比赛收视率全国第一,4500万人观看了比赛。这一刻,你小小地激动了没?要知道,在过去10次冲击世界杯决赛圈过程中,国足只在有过一次成功晋级。我想此刻最激动的,除了球员,还有像我这样一群人:球迷国家队每赢一场球,都是他们的一次狂欢。赛后,现场五万球迷大合唱《怒放的生命》简直震撼人心。

有人说“国足球迷真是傻,伤害了多少次了?回头又是一次次的原谅!”因为,对于球迷来说,永远有一种支持叫尽力就好,有一种热爱叫不离不弃。有人说,中国球迷给国足创造了最好的主场氛围其实,客场也一样啊。有人说:在球场,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

球迷总是满怀希望,用最饱满的热情为球员加油;球迷总容易感动,在进球的时候会热泪盈眶。他们紧张时,有可能都会忘记呼吸。他们总是微笑,因为他们还抱着期望!

在现场,一个年过八旬的老爷子,举着一个牌子,令我感动不已。上面写着:国足,我今生能看到世界杯吗。一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

很多人问过我们一个相同的问题:国足踢得并不好,为什么你们还要支持它?我只想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因我热爱着中国足球而骄傲!

我眼中的中国

让我们撕云过去泛黄的一页纸,书写美好、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眼中的中国是文化灿烂的。在中华领土的天空里,第片云朵上,演绎的是一场精彩的航天经历,杨利伟叔叔在航天的传奇故事片上谱写了中国人百年的飞天梦想,在宇宙间真正的踏上中华的成就之路!中国人,我们心中的中国巨龙已经腾飞了!中华儿女,流金岁月、沧桑巨变。此刻,中华的历史已是辉煌!

我眼中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内,拥有大量的、数以万计的“地名”。中国是世界上制造瓷器最早、世界上珍稀动物最多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在世界上最早创造了利用船坞制造和修理船舶的方法。对于我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

我眼中的中国是特产丰富的。我国盛产大米、茶叶、水果、蝴蝶、兰花、珊瑚等。而且,地矿丰富,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强大的,我们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昌盛,让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腾飞的中国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明的古国。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中国曾经是一个有几亿人口吃不饱饭的穷国。

中国更是受过别人欺凌宰割的弱国。

我们的先人经过百余年前仆后继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了!

这30年,使我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使别人不能再任意欺辱我们;使2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整个社会进入了小康阶段。

总之,我们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而自豪!

然而,光荣属于继往开来的中国年轻一代。

回望,中国改革历史久!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农村生活越来越美好,村民免收“农业费”,农民伯伯笑开颜;紫荆花盛开了,荷花也开了,我们强大了起来;经济特区出来了,荒凉的小镇消失了,再也没有人能任意欺辱我们了。

瞧瞧,中国开放变化大!中国迈进“世贸”大门,加入了WTO,与全球一起转动了;“引进来”“走出去”好戏连台,开放的经济充满活力;伊利、海尔,叫响了中国名牌,使中国不再是“无名”国家!

看看,中国发展真迅猛!“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了。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在我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引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体验,中国民生生活美!总理为农民讨工钱,公民享有公共服务;贫困学生上大学,今年上学又省钱;512地震有生命桥,解放军官好样的!

瞧瞧,和谐永驻中国魂!当好残疾人的服务员;互帮互助暖人心,八荣八耻要牢记: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想想,中国未来如何做?经济建设要又好又快,内生产总值要“翻两番”;福利院里故事多,交通工具大变脸!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中国人民笑嘻嘻。从此不再受欺凌,国家强大人民喜!

今日之中国

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犹如五十六枝绚丽多姿的花儿,共同营造了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大花园。

翻开历史的篇章,曾经的我们被世界耻笑,我们的软弱无能造就了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欺凌。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我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让我们痛心,更让我们警醒。我们不甘成为他人的奴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了,我们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不畏强暴,努力拼搏。我们付出了血肉与身躯的代价,终于,换来了来之不易的未来。那时,保家卫国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心声。

历史不会重演,如今的中国已经改新换代,我们犹如一只睡醒的雄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香港、澳门的回归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感到无比自豪。在唐山大地震中唐山人民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没有选择逃避,在危难时刻我们共同面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富强;一带一路,让我们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了民族团结,我们国家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划分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域。此时,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心声。

五十六个民族犹如五十六颗星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亮。然而这五十六颗星星又密不可分,只有所有的星星都凝聚在一起,才能照亮漆黑的夜晚。面对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我们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让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凝结出人类文明的精华,做到真正的民族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民族团结是一条彩带,把我们每个人紧紧地拴在一起,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我为祖国而骄傲。

篇18:我眼中的中国作文

以前中国的大人们对于儿童都不能正当理解, 不是将他当做小型的成人, 期望他少年老成, 而是把他看做是不完全的小人, 说:小孩子懂什么?一笔抹杀, 不去理他, 甚至认为小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清晰地记得, 小的时候对很多东西都是很好奇的, 可是每当我问妈妈的时候, 妈妈要么敷衍我, 要么就说这不是你们该知道的……所以, 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该知道的时候, 以至于都不敢多问……包括现在的我, 在别人眼里我的年龄和成熟度是不相符的, 这个年龄阶段该知道的该懂的很多东西都一无所知。

在大人们眼里, 孩子们就应该乖乖地学习功课, 其他的什么事情和问题都不要乱问乱说, 一旦有乱问乱说的现象, 大人们就会“教训”我们说:“你们这些孩子脑子里都想些什么呢?不好好学习……”等等这些话, 让我们莫明其妙。大人们越是不告诉我们, 我们就越好奇, 于是就会想出很多怪主意和怪点子, 有时候也会让大人们哭笑不得。在那个年龄段, 在孩子的心里都已经觉得自己长大啦, 成熟啦, 和大人们一样。读五年级的时候, 我给家长提出要学习音乐, 从小就喜欢唱歌的我对音乐有种特别的感情, 可是却遭到了大人们的强烈反对, 因为在他们眼里, 你不好好学习就是叛逆, 就是不听话。在那个时代, 他们认为小孩子就是一个不完全的小人, 思想也不完整, 压根儿就没有把们看成是“大人”, 所以我们提出一些要求他们认为是无理取闹。

二、改观后的观点 (30年后人们眼中的儿童)

前段时间我看完《小威向前冲》这本图画书, 才恍然大悟!因为《小威向前冲》是小学三年级孩子看的图画书, 在老师的帮助和讲解下, 三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本图画书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和了解自己的生命源自父母;知道新生命的诞生过程;认识男女性器官之异同;了解身体的特征是遗传的结果;学习尊重身体与珍惜生命。

有一次在课余时间, 我问我的学生一个问题:“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这个孩子只有6岁, 但她都了如指掌, 很自然地告诉我:“我是妈妈生的, 我还知道妈妈是外婆生的, 爸爸是奶奶生的。” (后两句是这孩子自己加上的, 我可没有问) 而且更有甚者, 有的学生还会用鄙视的眼睛看着我说:“哈哈, 这么简单的问题哦!”就在此时此刻, 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突然站起来很镇静地说:“老师, 我给你出个选择题———我是在垃圾箱里捡来的还是妈妈生的?”那时, 我故意地想了好久才告诉她说:“应该是你妈妈生的。”这孩子歪着脑袋问:“老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轻轻的告诉她:“因为垃圾箱里捡来的孩子没有这么漂亮的……”

时代在进步, 人的思想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 想一下6岁的时候我在干吗, 想一下6岁的时候我又知道什么懂得什么!而现在的6岁孩子真的了不起!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研究, 研究表明:孩子在6岁前学的东西是这一生的一半。所以, 在中国3~6岁的教育也早已开始, 这个成果也已经出来。现在大家给孩子的早教定义好像又提前啦, 看到很多培训学习机构都开设了0~3岁的早教班, 30年前“所谓的3岁娃娃”如今也被看做是小大人啦, 这一点让所有人都倍感欣慰。3岁的孩子都能说很多个英语单词, 也都取了一个英文名, 而30年前12岁的我们才知道什么是英语课。还有胎教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而30年前呢, 当时的大多数人们估计都不知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三、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给我们的启发

(一) 加雷斯·皮·马修斯著的《哲学与幼童》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 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作者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阐明, 天真烂漫的幼童对宇宙、人生、周围一切事物所萌发的种种困惑、疑问、匪夷所思的想法, 都含有探索真理的意味, 符合深奥的哲学原理。

(二) 曾经有人和我说, 看到书店里总是把《小国王》放在童书的书架上, 感到很无奈。

其实我倒不这么觉得, 成人看也好, 儿童看也不错, 一本好书, 如同镜子, 不同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成人读《小国王》或看到世间的酸甜苦辣, 或回忆起美妙童年, 或悲伤于世事无常或快活于找寻到丢失已久的记忆……孩童读《小国王》或想象着有小国王那样的玩伴, 或想象着在小国王的世界驰骋……小国王既是我们心灵的导师, 也是孩子们最好的幻想伙伴, 无论何时何地, 每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 他都会从屋子的角落缝隙里钻出来陪伴我们。小国王本身就是童真, 就是想象力, 就是无限美好的青春年代。看过《小国王》这本书的很多孩子都会问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宇宙是什么?我才发觉, 其实每个孩子在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不久, 就像小国王一样, 都堪称为一个初期的哲学家, 他们在还未被污染的脑海里思考着世界的本原, 思考着我们的来和去。

(三) 从190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第一本现代儿

童读物《无猫国》开始, 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涌入国内, 长袜子皮皮、卖火柴的小女孩……众多外国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所熟悉并喜欢, 并先后有过两次引进儿童文学读物的高潮。而中国的儿童读物什么时候才能大量的走向世界呢?我们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方卫平, 最近主编了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读本》 (小学卷) 。在全力投入这套书的编写过程中, 他对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地毯式的阅读和了解, 感受到两者之间的明显差距。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交流不对等情况的出现, 一是与大的文化发展背景有关;二是创作界、出版界、理论界缺乏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及交往能力, 如何自觉地从事对外交流的工作, 跟队伍的状态有关;三是在某些领域, 比如音乐、美术、建筑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但儿童文学是超越种族的。不对等的表现有:国内作家输出的作品少, 国外的作品输入量大, 主要是交流不够。经济发达的国家形成强势文化, 不太接受发展中国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的汉字交流起来更为困难 (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推广我们的汉语) , 所以我们的作品要提高质量, 积极宣传。东西方创作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作家要走向国外, 必须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我们在肯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好的情况下, 不能拿否定中国儿童文学为代价,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被国外所了解。从这一方面讲, 我们缺乏优秀的翻译人才, 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的人少。为了我们民族的儿童文学能够更好更早地走向世界, 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去培养翻译人员。

总之, 从大的方面来说, 30年后的今天, 大人们对儿童的所思所想已经改观了很多。改革开放以来, 不管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来说都引荐了国外的一些好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中国传承开来, 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但是, 在当今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其实孩子们心里所需要的只有孩子们自己最清楚, 大人们创作的作品也的确不少, 但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又有多少作品呢?就像前段时间吵的比较严重的“中学音乐课改”一样,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唱课本上的那些歌, 甚至上音乐课的时候, 孩子们耳朵里都塞上耳塞听一些周杰伦的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存在的就是被需要的。当有一天, 学生都不需要那些所谓的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啦, 这些歌曲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所以真心的建议我们当代的音乐创作者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 写出让孩子们喜爱的, 并且适合孩子们的儿童歌曲。记得小的时候学的歌曲很多都是和战争有关的,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很难唱出那种感情, 尤其又是对于年幼的我们, 就更谈不上理解歌曲的背景啦。所以, 也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观和进步的。

例如:披着黑斗篷的魔法男孩哈利·波特, 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 不动声色就控制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中国的日子里, 他玩得很高兴, 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水土不服。我们的儿童文学也有自己的“明星”, 但比起哈利·波特, 要颇显逊色, 就像现在中国儿童心目中的神圣的魔法男孩哈利·波特的中国人形象又有几个呢?可想他们通往世界舞台的道路似乎就不那么顺畅了。与世界儿童文学相比, 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们只有看到差距, 敢于改观, 才会进步!回想一下, 能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儿童电影大都来自于国外, 而我们中国的呢?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反思……

参考文献

[1]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社, 1996.

[2]董文学.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高洪坡.发现儿童[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6]蒋风.鲁迅论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关于爱情的优秀经典句子下一篇:有那么一棵树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