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2024-06-21

我眼中的长征作文(共18篇)

篇1: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每当说起“长征”,大家可能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的,就是从19XX年10月到19XX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的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的,“长征”一次的本意,莫过于此。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中国工农红军漫漫的长征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到的困难。但是他们丝毫不畏险峻,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战胜一切了困难,成为了一个个不被后世所遗忘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是不朽的,是值得人们去珍惜去回忆的。

我眼中的“长征”,是铺满荆棘的,或许只有踏平它们,才能继续向前冲。心无杂念,才能粉碎一切障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经历过困难和坎坷,并且将它们化解,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或是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或许,现在的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去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长征,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良药,救济着能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不畏艰辛和困难;“长征”,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能够让我面对艰难困苦时临危不乱的生活食量,处处影响着我。

篇2: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长征从此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万里长征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能充分体现出长征精神。长征中有一位叫龙献华的战士,当部队在草地上行军二十多天时,饥饿、死亡正一步步向他们逼来,营地里笼罩着一种悲壮的气氛。一天雨夜,指导员王顺才叫他到一个小土包去开会,连里的共产党员都坐下后,王指导员说:“咱们现在开一个支部会。龙献华同志,连党支部对你的表现进行了考察,你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坚定革命信念,帮助战友,为大家做好事,符合党员标准,经党支部研究决定,组织上已正式批准你加入中国共产党……”。龙献华在红军过草地时入党,体现出红军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在红军战士中,有一位“贾婆婆”,是红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里年龄最大的一位,叫贾德福。其实她并不大,只有二十七岁。在长征时,无论爬雪山,还是过草地,她总是背着几十斤重的粮食和一口大铁锅,甚至在负伤的时候,她也不同意让其他同志来帮她背。大家都很尊敬她,所以喊她“贾婆婆”。最后,“贾婆婆”因为长期劳累倒在了长征的路上。“贾婆婆”的事例难道不是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真实写照吗?

有位13岁的小红军,叫小兰。她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红军战士互帮互助,舍己为人,他们能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帮助他人,为集体着想,有着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篇3:我眼中的节日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遭受着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轰炸及强有力的挑战, 在这种洋节日和土节日强烈的反差下, 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沉思这样一些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锤炼, 洋节蜂拥而至, 大有越俎代庖之势, 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 何以反而走了下坡路呢?西方文化是否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过这样的“洋节”?

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看看节的本义。

节, 指的是生活的节奏, 放松、调节。

一个节日, 仅仅是氛围就足够让人惬意忘形。在这种节日所营造出来的惬意氛围中和亲人、朋友聚聚, 借着节日的浓情蜜意释放所有的烦恼, 卸除往日的重负, 让劳累的身心有个放松的空间,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生活、工作。

如今节日越来越多。舶来的洋节与传统节日正处在融合与择优的过程中, 但是无论哪一个节日, 最重要的意义是, 在热热闹闹中交流情感, 化解诸多生活中的烦恼和减轻工作压力。

那些关于选择过“洋节”还是过“土节”、“土节”似乎没有“洋节”那么有市场了之类的争论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 作为经济与政治产物的文化在这种世界趋同的总体形势下越来越融为一体, 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这是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一些年轻人以“拒绝洋节”为题发出呼吁, 组织者是个刚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 他说:“发起这个主题的目的是想先从形式上断绝西方文化的“侵略”,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不再被国人淡漠。”他还说:“对外国人来说, 洋节是非常传统和正规的节日, 但是到了中国, 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上的狂欢和媚俗。”

但我想说的是:狂欢有何不好, 借着节日的氛围尽情的宣泄, 将过往的不快统统在狂欢中释放;“媚俗”又有何不妥, 我们本身就是凡人, 过得就是一种大众的、“俗气”的生活。今天的中国人, 在“洋装”掩盖下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篇4:外国人眼中的长征

1936年8月,当红二、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8个月的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就在英国出版了《抑制的手》,记录了他在红军及长征中的奇异经历。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陕北采访红军的外国记者是美国的著名新闻记者斯诺。1936年6月他冲破种种封锁,到达陕北根据地,对红军进行了深入采访。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根据自己在中国陕北采访红军的手记汇集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第一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的动人情景。斯诺把红军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

1937年3月至7月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红军的军事指挥者朱德进行了几十次谈话,成为她后来写《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基本素材。她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此外,《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国的长征:艰险的6000英里》《向自由的长征》《毛泽东领导的长征》《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等著作,都出自外国人的笔下。

长征在国际上形成的巨大影响,让很多外国政治家叹为观止。他们不吝赞美之词,盛誉长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烁今。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国际知名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7月携全家一起赴贵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长征路。

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早已融入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為了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就像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一书中所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内容参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新华社8月7日电,《外国人看长征: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解放军报》2014年刊发文章《感动世界的“红飘带”:长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篇5:我眼中的长征作文600字

小时候,曾听爷爷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对长征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爷爷问这问那。“爷爷,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啊?”“那是因为红军要摆脱军队的包围和追击呀!”“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去追击红军?”……那时的我还是太小,不懂得红军的苦。

之后,我上了小学。再次听老师讲起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有那么多的问题了。那时我对红军长征的原委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懂得了红军长征辛苦,他们翻过无数座大山,越过无数条大河,行进了25000里才到达目的地。在这期间,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争,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军数百个团。自从我了解了红军的宏伟事迹,便由衷地对红军的英勇无畏而崇拜佩服不已。

直到今天,再次想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又有了新的体会。体现在红军们身上的各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这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们什么困难没有遇到过?枪林弹雨、急流险滩、挨冻受饿、病魔缠身……但在面对这些困难险阻时,红军们并没有畏怯、退缩,而是坚强地去面对,咬着牙闯过难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因为红军英勇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才使长征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我们也应该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面对困难,从容的面对,不放弃,勇敢的闯过去,就会取得成功。

篇6:我眼中的长征作文600字

在这漫长的长征路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1935年的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草地,那时有很多同志得了肠胃病,走得十分慢,到最后跟不上队伍。后来指导员让老班长留下来照顾我们。过了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板长发现池塘中有鱼,就给我们钓鱼吃,自己却吃鱼骨头和草根。凭着老班长的野菜和鱼过了一天有一天。里草地边越来越近了我们的病越来越重了。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地接近草地的边了,这天上午,老班长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像过节似的。但过了好久,也不见老班长回来,找到老班长时,他已经昏迷不醒了,我们都慌了,钓鱼的钓鱼,生火的生火。当一碗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时,他已经奄奄一息,说了几句话,就牺牲了。

像老班长那样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吗?他们坚持到了最后,结束了万里长征啊!

篇7:我眼中的长征作文600字

1934年10月16日是个触目惊心的日子,因为那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的日子。1936年10月,那漫长的岁月中,长征已惊天动地地走过。中国工农红军也已经从当初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到了陕西甘肃。

1933年10月,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一路上遭敌人围追堵截,红军虽英勇冲杀,但因敌人太多,好在顺利渡过了湘江,可人员却已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了。敌人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就座等红军前去。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会合。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接着红军又马不停蹄地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大雪山。

篇8:我眼中的你

江南的水乡,像乌镇印出的水印花布,让人难以忘怀;江南的画卷,似乎永远被笼罩在一层水雾之中,烟雨重霭,清寒中透着暖意。

初阳,霎时重逢。初阳的颜色洒入湖面,没有一点儿喧嚣的色彩。阳光总是紧贴在湖面,天高云淡,邂逅了那远处的袅袅炊烟。

青绿的石板桥上,多了些许凉意。从湿漉漉的石板上走过,大喝一声,响亮而孤寂。挂着湿润的雨痕,在厚厚的青苔上浮起一层白雾。诗意的小镇,细密的雨丝中,错落的小巷子回归古朴,多了几分自然,弥漫在这令人沉醉的水乡。

伴着水波,有规律的响声,荡漾着一个小镇的神韵。微波粼粼的水面上,荡漾着几只小小的船,慢慢地驶过来……水韵轻灵,透着江南的灵气。

一幅画卷般的江南水乡,也许,亦是一首长诗……

当冬的气息飘入江南水乡的时候,水乡的寂静,可以让一个怅然的游子潸然泪下,但水乡并不凄凉。夕阳余晖下的小镇,那是鹊的归宿,落日伴着鹊的孤鸣,沧桑而又静谧。

夜幕浅浅地萦绕在这梦一般的水乡,那落在水中的枯藤泛着白光。水面上的灯火点点,深夜的渔船被风轻轻地吹着,静静地摇着。在阴雨天里,雨下的缠绵,渔船中的渔灯映着雨丝,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乌镇江南秀,风情不胜收。宅居多古朴,街巷尽娴幽。水乃清明镜,桥为唐宋钩。人淳文雅士,所令更何求?

篇9:我眼中的语文,我眼中的作文

在教语文之前,我也是一个学生。上了十几年的学,学了十几年的语文。

首先,我爱朗读。我至今记得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有一句是:“海南岛鲜花盛开。”课文是讲祖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带拼音的大大的汉字,上方还配着粉红的桃花。想一想,太美了,只这一句就令人无限遐想,热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有魅力的语文,语文的美。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题目是《我学会了做饭》。当时班上许多同学查阅了作文书,学会运用“比大伏天吃了凉西瓜还高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类的词句,可谓有备而来。而我,没有作文书。

我和另外几名同学到学区参赛,意料之外的,我获得了平生最大的一个奖——全乡第二名。

我不记得我是怎样写的了,只记得写的是真情实感。

语文好学还是难学?

我现在是老师,我回答这个问题:“好学,要用心学。”

我上初中时上课是非常注意听课的,我特别爱回答问题,尤其是对文章某个内容的理解,我通常会举手再举手,一个问题我会回答三四次,直到正确。当然,老师善问、会问也很重要。

字一定要写好。我至今记得我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写下标题后要退后两步端详一下,看着不好就擦掉修改或重写。我很多次地看着他这样做。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一个在细节上讲究美的人,他的修养是多么好啊!汉字是方块字,一定要写大些、写方正、写美观。

请大家记住四个字“抒写自我”,这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流,是写作文的出发点,也是写作文的目的。

下面这篇文章,选材于大自然,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所见,印证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是作文”的观点。与大家共勉。

哦,那片秋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片麦田,那里,栖息着秋天的梦。

深秋的早晨,一切安静、清新。太阳在东方的红霞里隐藏着。高远的天空上飘浮着白纱样的云,我的心也在放眼仰望之中,淡远开去。

在这蔚蓝的天空下,就是这一片麦田,大概只有一二亩吧,委身于宽阔的公路西侧。当我贴着它的田埂朝小径西行的一瞬间,我惊讶于这纯净的淡青色。麦苗二寸来高,在轻霜的扑打下平伸了躯体,仿佛仰望着秋的天空。淡淡地掺进了白色的生命之绿让你叹服于造物主的妙笔神工,就那么完整地在心里保留了一片淡青色的秋天的梦。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又骑着车子回家。路旁的白杨在灿烂的秋阳中尽情地欢畅着。天地间的景物明朗清晰得仿佛都闪着光。行至那片麦田,我看到挺直了腰身的麦子,正炫耀着自己鲜艳耀眼的绿,全然没有了早晨的淡青色!哦,那只是昨晚的一个梦?

这样由淡青,到鲜绿,再到第二天,变换着的,就是这小小的不急着长大的麦孩子。在灿烂的金秋,在人来车往的路边,这一片麦田,不是主角,却以美丽的生命颜色,唱着自己秋天的歌。

直到昨天,立冬来临,寒冷的风吹在脸上有些痛了,告诉我冬天已在面前。我再走到小径,将脸庞转向麦田,青黑的颜色显示了寒霜打击的严酷。麦苗终于从此走进了冬的安眠。

但我知道,麦苗的秋天的梦,我的那片秋,定格在了记忆中。

牛刀小试:

篇10:我眼中的”长征精神”五年级作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我朗读着毛主席提笔写下的《七律。长征》,眼前,仿佛出现了红军长征途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二万五千里,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用双脚踏出了一条解放之路!

恶劣的环境,没有使红军停止前进;沉重的包袱,没有使红军抱怨却步;缺衣少食的.生活,没有使红军自私自利!

而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毅行的时候吧!路上,有多少人抱怨路太远?其实,不过区区几里路;有多少人埋怨走得太累?其实,我们穿着运动鞋,走在平坦的人行道上,不知比红军的征程轻松多少;有多少人不愿背包?其实,书包里不过是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饮料……

然而,在那么严峻的情况之下,红军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更没有自私自利,独享一切!

《马背上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在饿得奄奄一息之时,对于送到嘴边的食物,他却不为所动;面对可以骑马的诱惑,他也果断拒绝。直至咽气,他也没有抱怨过一句!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他拒绝了生存下去的可能,只为更多的人能活下去!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竟然能够这么想,这么做,而我们,却在为谁分得的课间餐多一些而争吵,这,是多大的反差?

长征途中,凛冽的寒风肆虐,一位军需处长直至冻死,也没给自己穿上一件棉衣,而是将温暖留给别人,给他人更多生的希望!

篇11:我心中的长征作文

还记得在那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我坐在考场中,心里却是一片死灰。我面前摆着的一张考卷,它是那么的渺小,有些人或许会忽略它的存在。而对于我那脆弱的心来说,它却远比喜马拉雅山更难以攀越。铃声响过了,同学们在奋笔疾书,而我却像一只呆驴一样干坐在那里,不知所措。我从笔袋里拿出一支笔,犹豫了一下,又将它轻轻放下。眼前的题目,仿佛全部是见过的,但却没有几题会做。想写,却无从下笔。我轻轻地叹口气,数学,真是我生命中的魔星!我挑了一道最容易的题目,目送着笔尖缓缓地,犹豫地落在卷子上。墨水迟疑着,流淌出一个不确定的.答案。就这样吧,我想,我认命了!

我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交了卷子。我被数学打败了。

回家路上,我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我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轻易向困难低头?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一颗心跌倒在长征路上,终于爬起来,眺望远方的雪峰。

数学很难,那又怎样?只要真正付出努力,定能翻越这座高山,看到希望的曙光。怀揣着这样的理想,这个人,这颗心,出发了。每次作业不会做的题目很多,我就用搜题软件一道一道找出答案,自己搞清楚。如果还不明白,就拿到学校,问老师,问同学。之后的几次考试成绩依然一塌糊涂,可我却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为我知道,心中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终于,迎来了这次数学期中考试。几个月光阴匆匆而过。这颗心在长征路上,历经了太多艰险,遭遇了太多挫折。终于,它将勇敢向前,为自己正名……

考试结束了,我们就像往常一样,焦急地等待成绩。我明白,结果虽然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只要努力,这次心中的长征,便将成为我心中最亮丽的风景……成绩条发下来,我用颤抖的手将它缓缓地打开。九十分!我考了九十分!我有史以来数学的最好成绩!我笑了。回味着过去几个月的酸甜苦辣,回想起长征路上被我翻越的一座又一座山峰,感动,幸福……

篇12:我心中的长征作文

从古至今,都有逃亡的人。一个人的逃亡,是黄昏下的心神俱疲,是连彩霞映在面颊上也无法掩饰的黯然神伤。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局外人看来,恐怕都会为之流泪。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人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然后渐渐消失在那本没有边界的地平线上。

而长征,是一群人的逃亡。我曾以为,长征的队伍,也会像是一群在如血残阳下一边没有方向地奔驰着,一边凄惨地嘶鸣着的野马。即使最终获得胜利,这过程中的被动,也足够狼狈和伤情,让人不堪回想。

当他们翻越雪山,看着身边的人,早上还在一起说笑着,到了第二天的朝阳再次升起的时候,积雪没有融化,而身边的人,已经被风雪带走,永久地驻留在这座山上。我以为,他们会就此屈服,可纯真的冰雪虽化为无情的冰柜,隔断着温度和生命,但被冰封的身体里还在其中永存着神圣的情怀,仍然不屈地昭示着他们的无所畏惧。

当他们穿越草地,一望无际的翠绿是最为绝望的颜色。走着走着,突然身边的人不见了踪影,沼泽变成了隐藏的杀手,凹陷的泥潭中只留下一顶军帽。我以为,他们会就此屈服,可他们只默默地向军帽致敬,让军帽上的红星激励他们前进的脚步,照耀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最让人惊叹的,不是走下去,而是怀着乐观的心态走下去。在这样的队伍中,只要有人轻叹了一口气,那绝望的雾气便会被众人的目光托起,托到没有轮廓没有边际的天空中,托到那轮回的晨昏时刻,又往复着开始新一轮的逃亡和伤情。可似乎他们的情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肉体的痛苦与否,而是升华到了另一个难以理解的境界当中。

他们不畏惧牺牲,不会为恶劣的情境而过分悲伤,不会为看不到希望而感到绝望。他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依然在每一次克服困难后欢呼雀跃。他们不像是黑夜中被命运驱赶着、被动的逃亡者。他们像是怀着雄心壮志,仿佛总能看到前方的光明;像是心中涌动着希望,就要一步步走向黎明。

篇13:我眼中的日本教育

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概况和目标

1. 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经费充足有保障

二战后,日本经济崩溃,百废待兴,却坚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于1947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至今,教育投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日本正因为实施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日本才能在短期内从一片废墟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科学、合理

国家、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市町村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职责明确。国家负责制定基本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法规,出台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标准,规划和指导全国的教育发展,并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都道府县负责辖区内的基础教育发展,统筹辖区内校长、教师的录用、调配和管理。市町村是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主体,99%的公立小学、92%的初中由市町村创办和管理。在经费投入方面,各级政府均有责任,教师工资50%由国家承担,其余50%由督导府县负责,国家对困难地区有补贴。这种管理制度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育发展的合力。

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日本政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心灵、健康的体魄等生存能力为教育目的,把具有国际视野、在国际社会中有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改革。于2004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重新编制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强调国语读写、数学、理科这三个核心学科教学的同时,加强德育,小学、中学都开设了“道德”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小学(从三年级开始)、中学开设了综合课程。利用综合课程时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等。此外,注重体育和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的特长。在教学方法上,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

4.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质量

日本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教师培养、录用、培训体系。教师培养主要依靠大学和大学院,学生修满相应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然后才能参加由都道府县组织的教师录用考试,通过后才能当老师。2005年,教师录用人数和应试人数的比例是1∶7.6,而同年在职教师占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者的比例,小学为20.7%,初中、高中分别仅为3.3%和2.3%,可见教师岗位竞争之激烈。此外,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法律规定初任教师和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必须参加有关培训。

5. 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

从义务教育公平性原则出发,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并为此采取了措施:一是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且提供足够的经费。在学校硬件建设上,强调实用讲究效益,不追求奢侈浪费。二是从法律上明确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校长平均三年、教师五至七年交流一次。三是实行学生就近入学。我们访问了东京国立竹早小学和区立东云小学,又参观了千叶县八街市立笹引小学、二州小学和八街北中学校,感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日本基础教育没有明显的城乡、地域差距,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

6. 办学理念先进,学校特色鲜明

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实行小班化教学、分层分班教学、在教室里张贴学生的作品等。同时日本还注重环境育人。我们访问的几所学校都非常整洁干净,布置典雅,弥漫着书香和艺术气息。注意从细微处入手,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家基本的教育方针和学习指导要领前提下,各校都有自己的学生培养目标,有自己的校歌,有自己教育的重点和教育制度模式等。如国立竹早小学强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实行“宽松教育”;东京区立东云小学突出国际理解教育和环境教育,而八街市立笹引小学和二州小学注重学生的大合唱等。

7. 注重合作教育,学生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日本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合理规划各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采取行动。成立了幼、小、初、高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研究,共同采取对策。此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校办学注意征求家长的意见,家长参与对学校的评价等。社会文化设施向学生开放,如日本科学未来馆参观者中70%是中小学生。

借鉴、反思

1.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日本资源匮乏,能从二战后的废墟中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根本原因在于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我国要以日本为借鉴,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和地域差距,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明确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借鉴日本的经验,一是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在投入上向困难地区倾斜,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落实学生就近入学。

3. 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学生学科基础较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个性和创造力不强,发展缺乏后劲。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借鉴日本的经验,要隔离规划课程设置,增设综合课程,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个别辅导。要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育内容衔接好,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

4.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我国学校千校一面,没有特色,主要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干预过多,管理太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借鉴日本经验,就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减少过多的检查评估,特别是不能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依据,不能以学生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校长要努力成为教育家,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清晰多样的办学思路,创出有特色的学校,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篇14: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这里繁花似锦。白天这里车水马龙,一辆辆车犹如一匹匹骏马在马路上奔驰。人来人往,十分忙也十分热闹。在路的两旁,一位清洁工在打扫着被风吹下 的落叶。

晚上,这个繁忙的城市也没能停下脚步歇一歇。路上的灯还亮着,直到第二天天亮……

在城市里的人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感觉什么都没做一天就这么迷迷糊糊的就过去了。

我从三岁就来深圳,可以说是深圳看着我从一个小屁孩长成一个小学生。所以这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在我眼中的深圳,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应该使用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马路两旁十分干净,没有一点垃圾,也没有一个人会乱丢垃圾的,即使有,也会被人捡起来。

那些贫困山区也不在贫困了,他们借着山里的美景开发了旅游景区。有许多人去游玩,也有许多人资助。

现在,街道上已经没有乞丐了。每个人都过起了小康生活,这些都是人民政府的功劳呀!

这就是我眼中的深圳,一个繁华似锦的城市,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城市。

作者:五4班 颜诗莹

篇15:我心中的长征精神作文「新」

这些英雄的故事,还让我看到了红军战士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他们力尽千辛万苦抢渡大渡河,过草地。爬雪山。我们现在冬天穿的都是棉鞋。皮鞋下雪时还觉得冷。而他们呢,都穿着是自己亲手编的草鞋,脚趾都露在外面,那种草鞋随时会坏,由于走得路太多了有时一天会坏一双,没有草鞋时,战士们就光着脚前进……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才造就了红军战士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这也需要我们这些小学生牢记在心,发扬光大的。

现在我们这些小学生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吃得饱穿得暖,家长也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样的生活是创造的呢?都是革命老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该做些什么,才能把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呢?我想: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虽然现在红军二万里长征结束了。但是老红军的舍己为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16:我心中的长征优秀作文

这是长征。

但这还不是我心中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这次围困中死伤超过六万人。

两年长征,红军在这次征程中死伤超过十八万人,算上各根据地的留守部队,死伤超过二十五万人。

我心中的长征,是无数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身躯铺成的一条血路。

大渡河,水急,滩险,两侧都是悬崖峭壁。红军战士们必须赶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占领最后一座能过河的桥——泸定桥,然而这座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拆去大半,悬挂于两岸之间的只有几条空荡荡的铁索。对面就是敌人的机枪阵。

征求志愿人员的时候,红军战士一个一个站出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的队友们开辟一架过河的桥。于是,由三十个人组成的敢死队成立了,他们背着枪和木板,一点一点向对岸爬去。敌人的机枪扫来,迎在前面的红军战士被射中掉进了沸腾的河水中,后面的红军战士继续跟上,一点一点爬到桥中央,向敌军的碉堡开火。

这三十名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充当了桥上的木板。

红军们成功占领了泸定桥。

有人说,雪山上本是无路的,路都是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没有人相信红军们会选择最困难的一条路——翻越夹金山。

高原山地气候,空气稀薄。红军们面临着寒冷,缺氧,饥饿等多重困难的考验,露个脚趾在外面都有可能被冻掉,有的战士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有人望见背风坡处有一群人好像在围着木柴烤火取暖,近看才发现他们的身体早已僵硬。

鸟兽绝踪,沓无人烟的雪山上到底埋下了多少战士的忠骨,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走过了雪山的战士们只知道,自己脚下的这条路,是由前方的战士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啊,广袤,荒芜,遍地都是沼泽,稍不留神就会马失前蹄,一头陷进去,再也没有生还的机会。

这是红军最后的也是最艰难的旅程。

一些常年营养失衡的战士得了肠胃病落在队伍后面,指挥员委派炊事班长照顾他们。有一篇文章叫做《金色的鱼钩》,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青稞面吃完了,野草再也吃不下去了,他就将一根烧红了的针弯曲做鱼钩,每天都给小战士们钓鱼做鲜美的鱼汤喝,但是自己从来只吃他们剩下的鱼骨头。于是老红军一天天瘦下去,终于走到草地边缘的那一天,老红军牺牲了。

六天六夜,红军终于走出了这片广袤荒芜的草地,可是军队锐减了两万余人。

六天六夜,军队锐减了两万余人。两万余人的生命留在了草地上,两万余人的生命一点一点融入了这片泥泞的土地。

有红军在重返草地时说:“重返草地时,每走不远,就有一具红军战士的遗体―――那都是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全保持着当初的样子。有的,两三个人倒在一起,有的,呈往前爬行的姿势,有的,手里还攥着泥土和青草…”

这是长征。

这才是长征。

长征不仅有领导人的指挥,不仅有乐观积极的军队,不仅有铁一般的毅力。

长征还有千千万万牺牲在路上、牺牲在途中的战士,还有他们舍己保全的精神。

这些战士,他们不是不畏惧死亡,而是知道,当唯有一死岂能保全大局的时候,他们会挺身而出,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哪怕只是一次战役的胜利。

五次围剿。八万红军,两年零五天,二万五千里,十四个省份,十八座山,二十四条河。

无数战士的牺牲铸就了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革命史诗般的存在。

这是长征,我心中的长征。

评语:

篇17:我眼中的中物联

十年前,我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一名老师,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接触中物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对中物联的认识在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经历了从惊喜到失望,从失望再到惊喜的几次情感转变,直到今天,我打心眼儿里认定,中物联就是我的“家”。

数年“偏见”

2001年前后,我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事实上,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我都是从事交通运输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直到博士阶段,我才开始接触物流领域。就在那一年,我不经意间听说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物联,但并没有机会接触,甚至连主要领导的名字都说不清楚,只知道成立了这么一个物流行业组织而已。

和中物联的接触是从一次次的会议、论坛开始的。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办公桌的传真机上会不时传来一张张“会议通知”,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邀请函,我心里不禁一阵欢喜,“之前大多是从理论上进行行业研究,这些会议不正是接触企业、倾听行业呼声的好机会吗?”在那个阶段,我几乎成了“会虫子”,几乎所有的会议,我都会积极报名,填写回执,然后准时参加。说实话,刚开始参加会议, 确实让我感觉颇为新鲜, 能和众多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当时, 我看到台下听众有的居然在玩手机、说话、打盹, 我特别不能理解这种行为, “怎么那么不尊重台上的嘉宾呢?”

然而, 在频繁参加各种会议两年后, 我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对参加这类会议的热情却并没有随着次数的累积而增加, 相反, 参加了一些会议后, 我倒渐渐觉得这些所谓的冠以各种名头, 打着各种主办单位名义的会议大多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收费-开会-再收费-再开会”。坦率的说, 这其中不乏很多打着中物联旗号的会议、论坛。这种感觉一度让我很不爽, 那些所谓的行业协会、组织举办会议无非是为了挣钱, 而这些会议更是形式大于内容。当时年少气盛的我, 对这些现象可以说是嗤之以鼻。后来, 中物联也意识到物流行业会议市场的混乱, 从内部进行整顿, 减少会议数量, 提升会议质量, 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也使得一些有生命力的会议更有影响力, 更说明了中物联是有担当, 有气魄的。当然, 这是后话。

渐渐改观

自打那以后, 我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铁道部各项课题的研究上, 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一次行业协会组织的会议。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 “中物联”这三个字却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在我面前。那个时候, 由于做铁道部课题的关系, 我也常常到企业去调研, 从这些企业的口中, 也时常听到“中物联也来做过调研”的消息, 第一次听到时, 我心里会涌起一种莫名的诧异:协会的人也会下基层?后来, 我从一位私交甚密的香港物流协会的朋友口中得知, 中物联这几年为行业办了许多实事。这些看法, 开始动摇我之前对中物联的偏见。

记得是2008年年初, 我做的一个关于铁路物流中心规划的课题接近尾声。当时我考虑到, 虽然这是铁路部门的课题, 但是如果能听到铁路系统以外的声音, 这对课题的完善是有好处的。于是在课题最后评审的时候, 我提议邀请铁道系统外的人士参与课题评审, 这个建议也得到了铁道部相关领导的认可。这时, 有个朋友向我推荐了时任中物联研究室主任的贺登才主任, 这位朋友不仅对贺主任的人品大加赞赏,更是认为贺主任的严谨与勤奋在业内罕见。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电话。当我把具体情况说明后,贺主任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表示很愿意参与这个课题的评审。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贺主任还很热心的向我推荐并邀请了来自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的专家参与我的课题评审。就这样,在贺主任的热情帮助下,我的这个课题不仅顺利完成,还获得了当年铁道部所有课题评比中的一等奖。凭心而论,能从铁道部每年那么多的课题中脱颖而出并且获得嘉奖,这份成绩与贺主任对我热情且无私的帮助有很大关系。

之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在铁道部今后的一些会议里,向领导引荐了贺主任,他扎实的学风和鲜明的观点很快得到了铁道部相关领导的认可;同时,贺主任也邀请我参加中物联的一些会议和课题研究,让我介绍在铁路以及公路运输方面的研究心得。就这样我和贺主任由不认识到熟悉,最后结成了现在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通过和贺主任的交往,接触的加深,我更加了解了中物联,也完全摒弃了之前的偏见,也亲眼见到这几年来中物联为推动行业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

找到归属感

如今,在中物联这里我感受到了像在自己单位里一样的归属感,我从内心深处非常认同中物联从上至下的行事风格,或许这就是一种惺惺相惜。

中物联按月度发布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如今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经济数据。它不仅成为国家领导人宏观决策时参考的重要经济数据,也常常活跃于各大媒体之间,是个曝光率非常高的财经数据。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PMI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之前中物联所做的工作。在我看来,做学问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先经得住寂寞。而PMI指数从默默无名到如今的家喻户晓,正是走过了漫漫数年的潜心钻研之路。不仅中物联当初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今日的成就,即使能够想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无怨无悔地坚守这么久。这种做学问的精神特别打动我。

此外,中物联干起工作的这股忘我的精神也深深地让我折服。也是在和贺主任参加一次全国部际联席会议课题的时候,由于时间紧迫又涉及到政策调整,任务重,我们撰写报告、整理材料常常要到夜里十点多,当时我就劝贺主任,“您休息吧,要不明天再做。”但是贺主任却说,“时间很紧,还是赶紧做完,这样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形成政策影响,企业可能就会早一天受益。”在他的坚持下,我们工作干到了凌晨一点。要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像中物联这种协会组织居然要比一般公司“朝九晚五”的工作更辛苦。这份辛苦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份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18: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静下心来打量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爱的。

一曲音乐,一张便条,一份赞美……在这个安静的教室,大家都在用心认真书写自己对其他同学的赞美,坐在温馨的教室里,思维在流淌,文字在跳跃。

一开始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友高钰雯。她善良、活泼、学习认真……在我伤心时,有她安慰;在我受伤时,有她呵护;在我孤独时,有她陪伴……我们时不时会吵架,但先道歉的总是她。我们四年级成为好友,那时,我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友谊,那个同学认为我是“两面派”,我好伤心。这时,是高钰雯一直陪着我,陪我欢笑,陪我伤心,陪我发泄……想到这儿,我马上拿出一张同学送我的信封便条,真诚地写下:善良、可爱、学习认真……

写完好友,我的目光在同学们之间搜索,最后锁定了我的同桌——蒋东宸。谈起他,我会很自信地说:“他是我见过最好的同桌!”他的大方、宽容……是我缺少并要学习的优点。记得当我失败时,他会安慰我;记得当我成功时,他会鼓励我继续加油;记得当我……蒋东宸的`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但自从与他做同桌,我的脾气也在他的感染下越来越好了,我盯了他一会儿,马上写下:宽容、大方、温和……

接着,我就像写作文词穷了一样,托着脑袋不停地想着:写谁呢?这时一个名字跳入我的脑海:陈仲轩。这个想法把我也吓了一跳,但仔细一想,对呀,表面上总比别人慢半拍的他,其实也藏着许多优点,有人欺负、看不起他时,会一笑而过;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会挺身而出;有人想打扰他时,他会不顾不理,专心做事……只要认真想想,就能发现。我边想边在纸上写下:乐于助人、老实……

窗外,凉爽的秋风拂过大地,留下一片清凉。室内,色彩缤纷的赞美卡惹花了眼睛,忍不住,我慢慢地翻阅……

首先,一张两只萤光色蝴蝶最先映入了我的眼帘,清秀的字体小巧可爱,上面写满了一句句赞美的话语,一排排美丽的字,让我的眼睛不愿转移:“你的成绩很好,也是班里……”哇噻!好长啊!到底是谁认为我这么优秀呢?我的目光在班里上下左右地搜索着,这时,同桌告诉我这份最长的是姚魏紫写给我的!哦?真的吗?从没想到把我说得这么好的人竟然是那个可爱、温柔、活泼、呆萌而且数学很棒的姚魏紫同学呀!她的数学可棒了,还去上学校要选拔才能上的奥数班呢!不过她平时呆萌可爱,可有趣了!我转望窗外,冬青树生机勃勃,一阵秋风吹过来,带着果香和菊花香,吮吸一口,再呼出来,便将这份香甜尽收心底。想着想着,我对姚魏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在一叠叠色彩缤纷的赞美卡中上下看着,这时,一件衣服状的便签出现在我眼前,呵!这张可真奇特,看看谁写的。我翻开一看,上面写了两个大大的“友情”,这个……我一下子愣住了,忽然,我一个激灵,哦,一定是高钰雯了吧,高钰雯和我是最好的朋友,她的创意让我那份被感动的心添上了几分温暖,像草拥有了阳光的那种幸福。字的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巧玲珑的字:上课认真,成绩优异。我一看,立刻满脸通红,上课认真还行,可成绩优异,我可不敢当。我决定把这张代表友谊的便签贴在书桌上,让我份友谊永远在我心中留下足迹。

我把友谊的赞美卡收了起来,一个“绿色草莓”没有了上一张的遮挡,完全露出来了。绿色草莓?里面会写什么呢?我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你歌声优美,你上课认真,你发言积极。我看完,不禁一笑,还是道“三名诗”哩!谁这么可爱?还把赞美写成了“三名诗”?这时我又看见了底下一个“飞”字,飞?哦!全班只有汤凌飞的名字里有“飞”字,就是他!搞什么?真是顽皮!想着,我还是不禁“咯咯”笑起来。笑声覆盖了秋风的喊声,在那暖阳的映衬下,如银铃般清脆……

秋风吹拂着发丝,在那火红鸡爪槭叶映衬下,轻柔地在风中飞舞。无论我走到何处,他们的赞美永远给我力量,让我时刻激励自己,就像那秋风永远伴着缤纷的秋天……

上一篇:润滑油代理商合同下一篇:工作总结个人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