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4-06-15

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篇1: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文革后恢复高考,八十年代的校长责任制,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在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拿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它的实施,给乡村教育教学带来了福音。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想如果我生活在我父母的年代,我现在肯定没读书了。所以,很感谢教育给我们农村的学生带来出路。

诚然,教育能改变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兴旺发达,自立自强的根本。中国教育是不断在改革,但仍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我想要跳出这样的怪圈,我们不能一心的去指望教育部门。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多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技能技巧。

除了素质教育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听老师说过,现在许多的博士生将其导师称为“老板”。那一些“老板”为什么会产生,也就是教育产业化的缘故吧。

最先我谈到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近年才解决。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约1860年左右实施9年义务教育。美国了1920s,范围扩展到全国,年龄5-18岁(个别州不同)都应入学。除了一些杂费,教育费用从税收中提取。古巴在1976年在宪法中规定,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我国呢?1986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中国教育现存问题可能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是,既然已经意识到了,现在我们就应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几个方面去努力,将问题解决。对此,我深信不疑。

篇2: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类社会为何需要公共教育事业?在很古老的年代,一个人要谋生、要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只需要父母与家庭教育也就足够了。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光靠家庭教育不够了,于是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和专门的教育业。

我认为教育有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

在商周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教师也是贵族中有学问者。教学内容多是一些诗书礼乐之类。

到了孔子之后,出现了平民教育,普通人都可以上学,普通人当中有学问的人都可当老师,教的是“六艺”,虽然仍不齐备,但较以前还是进步多了。六艺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很少,所以那一部分只能彩采用古老的师傅代徒弟的方式来传授了。

时代到了现在,教育又出现了新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爆炸,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学到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在没有发明知识植入芯片之前,我们的教育始终都要面临海量知识与有限生命之间的矛盾。怎么办?

古代就有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虽多,但大多数是专科技能,对于不搞寻一行的人意义并不大。所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基础通用知识与高等专科知识两门,是绝对正确的。专科知识我不谈,这里只谈通用知识。

对于一个将来不搞某专科的普通人,他需要受到哪些必要的教育呢?一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二是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不违伦理法律,能生活自理,这就算是达标了,这是最基础的层次。(生存)

稍高一点层次,我以为要达到二目标:一是培养他自学的能力,二是诱导他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的生活信念。一个人受教育后能每天高高兴兴地面对生活、能面对生活中新的困难能通过自学加以解决,这就是中级的层次了。(发展)

篇3: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 除去一些客观因素外,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设计的综合实践能力, 更深入的说, 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在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实践基本形态的理解不到位

实践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现实的、已成为具体的实践活动 (现实性实践) ;一种是存在于人们思想当中, 即将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可能性实践) , 动手操作只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并非实践的全部内容。1目前, 部分高校浅显的认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学生动手操作就是实践课程的全部。在此, 学校只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方面的实践练习, 却忽视了学生设计实践思维的培养, 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想到的只是单独设计环节上的操作, 却无法统筹整体的设计思路, 进而无法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

二、实践课程设置的碎片化、无序化

从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看, 众多高校存在实践课程在设置上碎片化, 无序化的弊端。所谓碎片化是指各门实践课程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例如, 学生在立体构成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按照构成材料的分类, 机械地在木工实验室、陶瓷实验室、金属实验室、塑料实验室进行实践创作。教师也单一的按照实验室的分类对学生进行技法性的指导。在这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只能设计出单一材料的立体构成作品, 却不能完成复合材料的立体构成作品的设计。这些相互孤立的课程碎片无法为学生构建一种完整的实践模式。

所谓无序化是指设置的实践课程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在时间上存在错乱的逻辑关系。例如, 有的学校在第二学期便开设了摄影课程, 而在第三学期才开设平面构成课程。众所周知, 学生练习摄影构图的前提是要对平面构成的要素和方式足够了解。这种无序性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在未了解平面构成的要素和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摄影课程的实践练习。等到平面构成课程上完后, 才发现摄影课程的实践练习一直处于体验式的练习状态。众多体验式的练习状态直接导致学生对各门实践课程的认识产生逻辑思维上的混乱关系。

实践课程设置的碎片化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只能单一的设计出一种材料的设计作品, 而不能够创作出更为复杂的复合材料的作品形态。并且, 由于实践课程设置的无序化已经导致学生过多的进行了体验式的实践活动, 即使学生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复合材料的作品, 学生也很难独立的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体构思。

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脱节

众多高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并未充分考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互联系。一种情况是:部分高校在学生尚未动手实践之前, 先设置各种理论课程, 向学生灌输成套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每个概念、原理讲解的非常透彻, 导致学生在没有实践体验的前提下,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机械的记忆。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很难理解隐含在这些概念或原理中的真实含义。另一种情况是:部分高校单一的理解理论的形式, 认为理论课程应该是基础的、抽象的独立系统, 如果不和实践课程分开就不能体现出理论课程的学术性特征。这种荒谬的做法否定了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一体性。最终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只会纸上谈兵, 一旦涉及到设计的具体创作步骤, 则无从下手, 甚至导致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面对以上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在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才能够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一方面艺术教育应该注重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设置。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设置意味着高校应该从社会中适当的引入具体的设计项目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同时引进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门实践课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在经验丰富的专家的指导下理解各门实践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体会各门实践课程之间的配合协作, 纠正高校对实践基本形态理解不到位的错误认识, 避免各门实践课程的碎片化和无序化。

另一方面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性和思维变化。学生在进行艺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的同时, 可以讲实践技能的要点与理论知识的概念、原理统一起来进行整体式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 学生一开始很难接受理论知识的概念、原理与实践技能要点的相互关系。因此教师在讲解的同时, 如果能够观察到学生在思维上的细微变化, 就可以很快找出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 在进行设计草图创作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够留心学生每次设计草图上所体现出的思维上的细微变化, 就可以从中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理解是否到位, 从而及时做出相关指导。

总之, 艺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如实的反映了中国高校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 将会提升学生就业压力, 影响学生毕业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中国高校艺术教育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方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将面临真实的考验。

摘要:目前艺术专业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设计选题无思路、设计的具体过程无法实施、设计作品达不到预期效果等具体问题, 这些反映了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在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方面存在对实践基本形态的理解不到位、实践课程设置的碎片化、无序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脱节等相关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从注重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设置, 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性和思维变化两个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以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艺术教育,实践能力

注释

篇4: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文章分析了中国动画和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指出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办法。

关键词:动画 动画教育 对策 动画教学 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3-0073-03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朝阳产业,但我国每年符合播出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国产动画片只有几千分钟,这与一个拥有3.7亿少年儿童、上千个电视频道的文化市场很不协调。我国动漫市场几年才出产一部影片,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1]日本现人均拥有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我国动画片存在以下劣势:动画片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陈旧、粗糙,缺乏艺术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动画机构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整个动画市场比较僵滞,缺乏生气与活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社会制作机构的生产主业,普遍集中在承接境外动画片的简单加工上,缺乏自行研发与综合开发自主产品;尽管我国是动画产品的消费大国,市场潜力很大,但国产动画片所占市场份额很少。在我国,仅京、沪、穗三市每年l4至25岁青少年的卡通消费就高达l3亿元人民币,但其中有80%被美、日产品占领,港、台、欧占10%,大陆不到10%,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2]

一、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外大量动画片涌入中国市场,这不仅是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冲击与挑战,同时更是一种“文化侵略”。中国动画从业人数不多,符合市场需要的动画产品不多。动画教育关系到动画产业的发展未来,动画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继承传统教育经验的同时,又要认识到专才教育的重大责任。中国高校开办动漫专业已经成燎原之势,各类动画教学研究机构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从1999年只有两所学校设立动漫专业;2000年中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仅十几所;2003年,全国开办动漫类专业、院系或者二级学院的高等院校有93家,在校学生总计达7000人;2004年7月增加到124家;截至2005年底,全国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230家,在校学生总数1.5万余人;2007年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已突破400所,在校学生有近4万人,动漫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3]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动画招生十分火爆,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动画公司却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原因何在?

二、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匮乏

目前国内院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而以前从事过动画专业接受过正规动漫培训的人才相当有限。据业内人士称,自1982年到2000年北影动画专业共毕业27人,目前仍从事动画创作的仅有13人,就此数据来看我国2000年战斗在教学一线上的科班出身的动画老师很少。[4]据估算,2004年以前,全国具有动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不足10人,并且一部分是研究动画理论方面的。[5]那么如今全国开办动画专业的高校四处开花,动画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历史比较长),其师资从何而来呢?很多教师是从艺术教育、技术教育或者是人文教育等领域转调过来的,真正做过动画片,或者对动画创造有深入了解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仅靠经验而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不能进行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

2.生源存在严重问题

近几年动画专业招生看似十分火爆,但仔细研究发现生源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动画专业升学考试要求考生的美术水平低于传统美术专业,文化课分数要求低于其他理工文科考生,这就造就了那些不“艺”,不“文”的人报考动画专业。原因是艺术教育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艺术专业考生文化分数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为求升入大学继续深造,临时调整方向改学艺术,但训练实践较短,基础艺术素养不够,学生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创造力。由于很多考生的错误认识和盲目投机,造成录取的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不仅基本功薄弱、艺术素质偏低,同时更加缺乏专业精神,混文凭的倾向较严重。另一方面美术招生考试本身存在缺陷,目前的美术类招生考试无论什么专业都只考素描、色彩,忽略速写、默写、创作等基本功训练,致使很多缺乏艺术素质和兴趣的学生加入艺术类考生队伍,这种考试不仅导致入学的学生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还增强了考生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并且淹没了许多真正有才华的考生。

3.教学条件先天不足

动画专业本身是一个新兴专业,由于当前社会对动画产业发展前景的过度渲染和动画专业升学考试的特殊性,不少院校不管自身条件,仓促上马、盲目招生。自身软、硬件都不够,有的只有几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一些电脑。连起码需要的动画训练的线拍动检设备、三维动画教学的相关软件、后期制作的录音设备和非编系统等都没有,无法保证日常教学的实践需要。

4.课程设计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的“动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指动画片制作,完全是一个新概念。其涵盖面已十分宽广,像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多媒体、影视动画特技、游戏软件、漫画创作等,都属动画范畴。因此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必须细化,各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本校优势,开设适合自身特点的动画专业(或专业方向),但事实上不少院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影视动画任意开设,一些院校一味增设相同的专业方向,对于具体的培养目标是模糊的:到底是要培养原画师,还是后期制作处理人员,还是八面玲珑的多面手?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量绘制人员,还是研究性较强的实验性开创性的动画人才?可以说,这些人才都要培养,但在培养目标以及培养层次上都应有所区别,做到有的放矢。

5.理论储备不足

动画理论决定动画实践的形式,反过来动画实践又会促进和丰富动画理论。美国动画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有了革命性的发展:根据市场定位,摒弃了动画人物必须是喜剧化的固有观念,提倡用动画语言去直接表现剧情内容,从而使美国动画片中的人物及其性格都能得到多层次的塑造,显得丰满而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动画理论的发展,使美国在世界动画界的统治地位得以形成与加固。

而我国动画理论刚刚起步,没有什么像样的动画理论杂志,本土动画教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够,就整体而言数量少、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和国际上的动漫教材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6.教学、制作与市场脱节

动漫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但不少院校动画教学仅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因素,造成教学与市场脱节。只有解决好教学与制作与市场之间的产业链接关系,才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中国动漫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三、具体办法与对策

1.多条腿走路,广开渠道,提高师资力量

(1)挖掘现有师资队伍,将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年青教师送去进修。其一可以送年轻教师出国培养,学习国外先进动画理论和动画创作经验;其二是送到国内条件比较好的大学,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或中国传媒大学,去短期进修提高教学水平,有条件的院校也应积极承担培养师资的任务。

(2)进行师资互助交流。单个学校的师资可能较为薄弱,但将一个地区的师资联合起来,那师资就会强大很多。高校之间不应该互相挖墙脚,而应该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促进动画教育共同繁荣,形成联合舰队,集团作战,同行之间不要进行恶性竞争,这样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才符合动画事业注重整体、强调协作的精神。

(3)广开渠道,引进人才。一方面聘用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作为动画教育的基本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聘用那些学历、职称不高但相当经验的动画创作人员到高校讲座或开设短期辅导。

(4)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将学生送入动画公司跟班学习。

2.严把招生关,千方百计提高生源素质

一方面完善考试课目,将只考素描、色彩,改为考上述课目的同时,增加速写、默写、创作等基本功的测试,把那些缺乏艺术素质和兴趣,基本功不扎实的考生剔除掉,从而为那些有真才实学、有才华的考生提供深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的办学实力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提高文化课成绩,不给那些投机者机会。

3.严格专业审批程序,加强专业评估力度,逼迫学校增加投入,添置实验设备,改善实践条件

无论学校还是审批部门,对动画专业的设置都要进行实事求是地科学论证,特别要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性资源展开分析。这种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企业与经济状况)、管理资源(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资源(教学必备的软硬件设施)。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院校才准允开设,对不具备能力设置本专业的院校应待时机成熟后再作考虑。对那些已经审批、但又在软硬件等方面还不太合格的院校,可以在专业评估上加以补救,严格按学科要求评审,对于不合要求的,要求其缩小招生规模,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还不合要求的,可要求该专业停止招生。

4.调整课程设置,把握专业培养方向,制定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

社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才的培养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而应该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安排上应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而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的。社会上需要各方面的动画人才,各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

5.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我国的高校动画教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不是过分强调单一技术的培训,就是片面强调动画理论的传授,甚至有的学校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套用到动画教学上,培养出拿着动画文凭的绘画或者设计学生。这些毕业生要么技术单一,没有创造力,要么眼高手低,无法胜任实际工作。进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动画专业发展的重要出路。一些动画学院正筹备动画生产基地,直接扩大动画就业市场,并以高素质的动画队伍,开创动画产业。对于企业来说,利用学校的设备和场地进行经济利益的创造是他们发展生存的依赖。对于学校来说,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学直接接触最现实的知识和实践。让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大纲计划等的制定和修改,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直接指导教学。

四、建议

动画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动画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层次的动画人才,需要高层次的动画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较为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培养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具备自身特点的高素质专业动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军,王静.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途径[J].电影评价,2007(5).

[2]刘小林.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宇.国内高校动画教育现状分析[J].剧作家,2008(2).

[4]习龙,余胜利.简论我国目前影视动画专业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0).

篇5: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一:生源缺乏且不稳定

这是目前大多数盲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视力障碍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少。这正显示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但对目前盲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生源的减少和不稳定正严重影响着师资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措施之一:加强视觉障碍儿童的统计工作,提高视力障碍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相当数量的视觉障碍儿童还没有走进学校的大门。

措施之二:发展、完善盲校的办学职能。目前,盲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身体健康的视障适龄儿童,而有视觉障碍的多重残疾儿童则基本被拒之于学校的大门之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力,这也是政府、社会、家长、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从国际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来看,对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是盲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这也将成为我国盲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几所大盲校,如上海盲校、青岛盲校等,也开始意识到对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多重残疾儿童教育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盲校还应该加强盲童的学前教育,加强对视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工作(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如教学资料的配备、师资培训、学生的个别辅导等,甚至还可以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教育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盲校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可以为盲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这项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协作。

措施之三:改革盲生入学就读的管理体制。目前,盲生与正常适龄儿童的教育同属于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使视觉障碍适龄儿童能接受教育,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如各地区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办盲校等。这充分说明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使盲校的建设没有根据盲生的数量和实际进行科学的论证,不仅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投资,造成人力物力极大的浪费,而且许多盲校建成之后,由于生源不足,管理跟不上,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的盲生为了到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盲校就读,还不得不交纳数量不菲的借读费,给本来就困难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困难。而接受盲生借读的学校和地区,接收的借读生越多,资金投入越大,资金的缺口越大。因此,必须在全国(至少在全省范围内)对盲校的建设、资金的投入、盲生的入学就读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几所高质量的盲校,使视觉障碍儿童能受到较高质量的学校教育(盲生绝大多数住校,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住在本地、外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影响不大,因此集中有限资金建几所高质量的盲校供盲生入学就读是可行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盲校的生源问题,而且可以缓解盲校办学资金的缺乏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问题二:资金不足

虽然盲校的在校生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大多数学生住校且家庭比较困难,办学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是比较大的。资金不足,不仅造成学校建设投资不足,影响学校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且造成教育教学设备的缺乏,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措施之一:争取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资金的投入。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是非常重视的,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投资也是比较大的,盲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然,如何用好有限的资金,把好事办成好事是个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

措施之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群体的状况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帮助,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盲校的办学必须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当然,对资金提供者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对资金的取得、管理、使用等,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盲校的董事会支持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某些办学管理体制,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资金的缺乏问题,也可以使校长集中精力把学校办好。

措施之三: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办学的综合效益。比如:办好残疾人工厂、商店、按摩医院等,使盲人能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这也是盲人的根本出路。

问题三: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盲校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自身努力下,盲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师中仍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学基本功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教师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措施之一: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必须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师德报告会、演讲会等,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在全体教师中弘扬爱岗敬业、人道奉献的精神,发扬爱生的优良传统。

措施之二:要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促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三字一话”、“盲文应用”(包括盲文打字机的使用等)教学基本功比武,开展教师优秀教学案、自制教具展评,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活动等。

措施之三,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科培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其次,应根据盲特殊教育的规律、特点和教师队伍的实际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对盲特殊教育规律的认识、对盲生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措施之四:要加强开门办学,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使教师掌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用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经常组织教师到普通中小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外地盲校参观学习等。问题四: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盲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过时的课程计划、陈旧的教材、单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办学效益不高等。这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且严重脱离盲生的实际。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盲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呢?必须依靠加大改革力度,向改革要质量,在改革中求发展。

措施之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就目前来说,盲校的办学是比较封闭的,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意识远落后于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这严重影响着学校改革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彻底解决。因此,必须加大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力度,宣传教育改革的形势,使干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改意识,为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措施之二:调动全体干部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教育改革不仅是哪个人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要改革,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最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此,要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请教师们为盲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出谋献策,并积极承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理解,消除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抵触心理,而且可以获得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使教育改革在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取得实际的效果。

措施之三:提高干部教师的教改能力。教育改革是一项艰苦、艰巨的工程,不是想改就改。改革必须依据教育规律而进行。因此,首先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干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时代感,提高实效性,如引进先进的、适合盲生使用的教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第三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盲生理解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自己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受益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改革工作。

问题五:科研兴教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

盲特殊教育,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年轻的学科。视觉障碍对学生的感知觉有什么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盲特殊教育的规律是什么?有许多问题有待去研究和探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就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盲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措施之一:要经常组织干部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提高干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措施之二:要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育科研功能,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篇6: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上看,发展仍然不足。目前,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国有9亿农民,要将我国农村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就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农村教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决定性产业。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教育无疑就成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无论在教育规模方面,还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足20%,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88%以上,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以下;农村教育经费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从1993年的224元、409元增加到2000年的536元、815元,增幅分别达140%和199%:农村小学和中学的校舍面积分别从1990年37450万平方米、19709万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50538万平方米、35359万平方米,增幅分别达35%和79%;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从1980年的50%,13%,36%上升到2000年的96%,87%,68%,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初中教育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4%。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约15%的人口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20%左右。

就多数地区的农村教育自身而言,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经济、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大多数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主要是希望通过接受教育,以升学的方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移民”,升学意识占主导地位。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较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如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弊端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应当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其超前指导作用,农村教育改革落后于农村经济改革。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处于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低→教育投入低→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人口素质低→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教育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了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更快的使其发展,必须采取深入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树立“综合”的观念,才能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

其次,农村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到升学上来。农村教育部门要主动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参与社会生活的变革,使教育在农村 “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否则,农村教育自身不能健康发展,也不能发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再次,协调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 “三教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面向农村,为农村地区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篇7:中国义务教育存在六大问题

2月25日,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当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这是义务教育法施行近20年来的首次修订。《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称,中国最高立法机关今年的首次例会就审议该法修订草案,表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力图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中国现行义务教育法施行于1986年7月1日,仅有18条。而此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分为9章,共90条。

义务教育存在六大问题

现行义务教育法自施行以来,对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巩固的。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说明时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不少学校公用经费存在缺口,有的学校还存在危房和欠债,一些地方教师工资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有的方面还有扩大趋势;

有些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现象严重,学生家长经济负担沉重;

义务教育学校时有事故发生;

一些人利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发行谋求不正当利益。

他表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因此,有必要完善有关义务教育的制度,对现行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

修订草案凸显五大亮点

此次提请审议的修订草案对现行义务教育法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安全和规范学校收费、加强教师培养管理,以及规范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发行等内容:

政府预算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公办学校逐步免收杂费

为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草案在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的基础上,要求制定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有关标准。同时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在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规定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草案还明确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规定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政府预决算以及学校收支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得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草案严格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防止教学过于偏重智育的倾向。草案规定,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情况,不得仅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替代全面考察;义务教育督导不得对学校进行评比,不得以升学率作为督导标准。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

为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草案规定: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以及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流动。城市公办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应当具有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一定年限的经历;新聘任的教师应当到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一定年限。

草案还规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

学校安全首次写入法律开展教学活动不得收费

草案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按照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多项措施加强对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设置学校时应当确保选址安全,并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判处徒刑的人,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担任工作人员。草案还严格规范学校收费,规定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不得收费。向学生发放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资料,不得收费等。

教师待遇受法律保障不得歧视体罚学生

篇8: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

关键词:高校摄影教育,素质教育,对策

摄影最早诞生于19世纪人们通过摄影进行报道, 发展至今已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对人类具有伟大的意义, 可以通过视觉形象的来看待发生的事件, 摄影也就是记录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 摄影艺术也就是摄影力量的具体的体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摄影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逐渐的变成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高校摄影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很多的大学生对于摄影艺术的认识都比较浅, 在学习摄影的时候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摄影教育的起步也比其他的教育要晚, 这也是我国高校普片存在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的深入发展, 人们对摄影教育也加深了认识, 也更加的重视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也就随之发展, 今天的摄影教育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高校摄影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得到广泛发展,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 高校摄影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摄影教育的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多问题, 没有一定的规律, 一些学校把摄影教育课程分到限选课和任选课中, 这也就是只供学生选择, 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的学习摄影。在实际的摄影教学中, 主要就是应该以摄影技能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些也是必须重视。

(二) 高校摄影师资队伍短缺。对于这门专业的摄影教学中, 摄影教学中老师的素质要求和摄影技能的要求都是非常高, 这也就导致老师的人员不足, 对学生的教育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由于我国多摄影教育的开展本来也就比较晚, 在对摄影教育的老师很缺乏, 也就使得摄影教学的困难大大的提高, 在从事摄影教育的老师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 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摄影教学的要求, 这也就直接的影响了摄影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对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就明显偏低。

(三) 摄影教学的教材针对性不强。摄影教学的过程中, 对摄影教材的设置上也是没有一定的针对性, 很多都是大篇的理论, 很多的摄影教材都是提供自己院校使用, 并没有普片的推广, 摄影教学本来就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学, 加上教材在编制上有没很好的抓住重点, 这也就让学生更加难以学习, 对学生的兴趣也就更加的减弱了。在教材中很多的文字的介绍, 让老师在教学中很难理解, 在教学上也就增加了难度, 也就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的认识摄影艺术。

二、高校摄影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 课程设置的人性化与务实性。对于摄影教学的课程的设置主要就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欣赏的培养,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摄影教学, 必须全面理解摄影课程的内容, 掌握摄影教育的重点, 将其科学的减少课时和加强课程的单一化, 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对课程的设置上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摄影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对摄影作品欣赏的过程感受摄影作品价值所在。

(二) 优化师资队伍。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摄影教学中, 对于老师的要求也就更加高, 老师不仅要有熟练的摄影技能, 还要有比较深的文化功底, 要求老师要具有美好的情操, 热爱摄影事业, 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学校要加强建设摄影教育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提高老师的工作热情, 让老师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 提高摄影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设置一套完整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对老师进行严格要求, 发挥老师的重要职能, 通过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 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提高学校摄影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摄影, 并始终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对于一些典型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摄影者通过运用光线和构图, 把主题真实的、富有表现的体现出来, 并从艺术上解决确定主题材料和造型外理, 同时对照片的任何技术处理不是其目的的本身, 主要是照片本身的内容直接相关描述的内容, 这也就是摄影者对照片艺术处理的主题。在摄影中对材料的运用和处理主要就是为事件真实内容进行塑造, 对画面的构图处理是通过对拍摄位置的选择来确定拍摄效果, 这也就是摄影者能对照片做的全部技术手段。

三、结束语

摄影教育主要就是对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对于高校的摄影教学必须从摄影技能的实际出发, 对于摄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不断的改善, 对摄影教育不断研究创新, 逐渐完善摄影教育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杨赫.浅谈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存在的问题[J].黄河科技学院, 2012 (8) .

上一篇:团团圆圆过中秋大班下一篇:浅谈4G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