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角色

2024-06-28

父母角色(精选九篇)

父母角色 篇1

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 起初来源于移民国家和多语言国家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两种语言甚至多种语言运用方式的探索。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增强, 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方式, 双语人才备受青睐, 各种双语学校和双语教学模式也出现在高等院校甚至中小学校园中。然而, 了解双语现象以及双语教学的性质和主要模式, 应该是选择、评价和探索双语教学合理有效实施的第一步。

Bloomfield (1933) 曾为双语下了如下定义:“如果学外语学得跟本地人一样, 同时又没忘掉本族语, 这就是产生了双语现象, 即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熟练程度和本地人一样。”Macnamara (1967) 指出, 具备双语素质的人, 是掌握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种技能者。从以上的阐释中我们看出, 双语现象包含对于两种语言的程度、全面性和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的要求。

此外, 相比于在普通外语学习者的经历中存在第一语言及其文化会影响第二语言及文化的现象, 即语言学家提出的“母语迁移”理论 (叶浩生, 2004) , 双语者应该分别具备基本无异于两种语言母语者的文化认知能力、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民族习惯等, 这些素质使得双语者不仅在语言本身的调动方面游刃有余, 更使其能够随着语言的发展, 全面、准确、不断的适应语言应用的新需要。因此, 双语教学, 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地教学, 而是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 (Siguan and Mackey, 1987) 。

1 家长参与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对家长参与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 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和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几经变革, 从18世纪美国出现部分学校家长成立的家长会 (李丽, 2004) , 到19世纪末家长与教师对抗的局面 (马忠虎, 1999) , 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多国教育界承认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角色, 并提出把家长参与作为教育目标之一, 要求和鼓励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学业和情感发展。在王晓琳 (2008) 对曲阜市实验小学和书院街小学四、五、六年级测试中, 就情感参与、智力参与、行为参与和管理引导参与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家长的智力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现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2 家长在双语教学中的角色

在诸多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的研究中, 父母在其中的作用鲜少涉及。然而, 由于儿童构成了双语教育中的主要学习者, 家长的角色和态度也至关重要。

理论上来讲, 家长既期待子女能流利掌握本族语, 对其本地语的流利度也抱有较高期待 (Worthy, J.&Rodriguez-Galindo, 2006) , 但在实践中, 由于不同的原因, 家长通常只把重点放在其中一种语言上的表现。以一些拉丁美洲裔的美国家庭为例, 家长更倾向重视英语的使用和地位, 原因则是掌握流利的英语将为其在美国社会立足就业、获得社会认同感提供基础。此外, 在子女的教育中, 英语使得这些拉丁美洲裔家长更好地与学校沟通, 了解和指导子女的学习状况 (Sataline, 2002) 。因此, 这些家长更愿意在家说主流语言即英语, 加之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也造成其子女更容易丧失其本族语。

另外一些家长, 认识到与家族和本族社区交流、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也作出一些努力, 使子女能够保持其本族语。但是结果通常不令人满意, 因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 家长对语言教育的控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超过学校 (Wang, 2009) 。研究表明,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更有可能成功地帮助子女保持本族语, 因为这些家长会成为子女在两种语言上的榜样 (Portes&Hao, 1998, P.280) 。但是即使是这些父母, 也很难抵御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会不断影响其保持本族语的努力 (Li, 1999)

在双语教育实践中, 父母对子女双语教育的期待和目标、他们自己的教育程度以及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相互作用, 会共同影响子女在学校以及在家庭里的双语学习成果。在美国的一些双语教学项目中, 本族语被作为学生学习本地语的工具。当学生的本地语达到一定程度后, 本族语通常被认为是无用的 (Roberts, 1995) 。而与此同时, 家长对于子女丧失其中一种语言 (通常是本族语) 缺乏足够的敏感度, 或者缺乏技巧去帮助子女维持某种语言, 也阻碍了子女双语教育的发展。

3 启示

家长参与在子女的双语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是其方式方法值得注意。第一, 双语教育的性质决定两种语言的平衡性, 父母在实施和配合子女的双语教育时, 应该注重保持两种语言均衡发展, 这里不光指语言学习程度相当, 更指父母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在心理上的重视程度应使子女感受到其同等重要;第二, 家长应充分和及时了解双语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子女的完成情况, 在家庭双语教学中对学校教育作出合适的配合和发挥补充作用;第三, 家长应从了解双语教学的性质和常用模式出发, 根据子女自身情况出发, 随着子女学习阶段发展变化, 找到和调整双语教育中家庭部分的最佳角色。

摘要:本文从双语教学的性质和主要模式出发, 结合家长参与在子女学习中尤其是双语教育中的作用, 提出家长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由此提出建议, 家长应合理发挥其在家庭双语教育中的作用, 配合甚至主导子女的双语学习。

父母角色 篇2

教学辅导理念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渐渐加强,内心逐渐产生一种要自己支配生活和学习的欲望,逆反心理渐长,因此易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学会有效地处理亲子矛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所谓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见,同理心对于个体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亲子关系是中学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有助于其建立更高效的亲子沟通渠道,塑造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和辅导理念,本课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角色扮演活动,体会父母的爱子之情,学会理解、宽容、尊重父母,培养同理心,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教学辅导目标

1.了解同理心的含义及其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意义;2.体会感受父母爱子之心,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3.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亲子沟通的有效性,增进亲子关系 课前准备

提前分组、教学课件、视频片段、歌曲片段、角色扮演卡片等。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你不懂我的心

活动1播放《快乐星球之小爸爸大儿子》截选片段1,展现父子之间的矛盾争论。

提问:视频中两个角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答:父子。

提问:视频中步平凡父子因为什么问题产生了矛盾?答:做大人难还是做小孩难。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发生过矛盾?主要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学生简要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如穿衣打扮、学习问题、交友问题等。

导入本课主题:亲子沟通。活动2【活动】爸爸妈妈,当我成为你 A.他们的选择

播放《快乐星球之小爸爸大儿子》截选片段2,看看步平凡父子想到了什么办法来解决他们的矛盾,父子通过脑电波交换进行身份互换,互相体验彼此的生活。B.我们的选择

视频中的父子希望通过互换身份来验证一下他们争论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也来开展这样一个活动:“爸爸妈妈,当我成为你”。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时空的扭转,当我们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了爸爸/妈妈,下面需要大家以爸爸/妈妈的身份来思考和行动。

布置分组讨论活动任务:每个小组抽取一张角色扮演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各种亲子沟通中的典型情境事件,要求每组各位小爸爸/小妈妈们共同商讨决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爸爸/妈妈,你会怎么做”,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各自最理想的处理方案。

角色卡片内容举例如下:孩子快考试了,复习阶段特别辛苦,我担心他营养跟不上,给他准备了牛奶、水果、营养品端到他房间,可是他一把把东西推开,不耐烦地说:“烦死了,你不要进来影响我”,这时候我会„„

(小组讨论过程中播放歌曲“爸妈谢谢你”作为背景音乐)。C.小品展演

各小组以小品的形式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商讨得出的情境事件的处理方案。

要求:每个小组针对各自的角色扮演卡片内容,共同商讨出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方案;小组内协调分工,决定演出小品的导演、编剧、演员角色分配等,各司其职,设计出一场2-3分钟的小品短剧,将本小组的处理方案演绎出来。活动3【讲授】开始懂了 A.他们的体会

播放《快乐星球之小爸爸大儿子》截选片段3,父子互相体验了对方的身份后,了解了彼此的难处,认识到亲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开始学习互相体谅、互相理解。B.我们的收获

提问:在活动中“为人父母”,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作为子女,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和父母沟通?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和收获。C.歌声中感悟同理心

播放歌曲《牵手》片段,“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让学生用心聆听歌词内容。

在歌曲背景声中讲解同理心的内涵意义。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而同理心就是打开心门的钥匙。爸爸妈妈和我们之间,由于年龄、身份、生活经验等种种不同,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可能就会出现彼此不能理解的情况。这时候,我们手里这把同理心的钥匙,就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心门,达成理解。活动4【练习】同理心练习

回忆最近一次和爸爸妈妈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拿起同理心的钥匙,变身成为爸爸妈妈,感受他们的想法和情绪,捕捉到潜藏在不愉快背后真实的温暖和爱。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展示句子:爸爸妈妈和你一样大。提问如何理解这句话,进行解释分析:你长到几岁,也就是他们成为爸爸妈妈的第几个年头。所以,爸爸妈妈是和你一起长大的。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不是尽善尽美的,爸爸妈妈也会犯错,也许他们教育的方式并不完美,但是他们一定是做出了他们认为最合适的选择,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对待你。家人的爱常常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仔细听、认真看、用心去感受,你一定能够捕捉到。

父母角色,如何定位 篇3

众说现象

现实压力的“无奈产物”

刘玉萍(职员妈妈):自从宝贝女儿出生的那天起,我无数次地憧憬过美丽童年的画面,可真正地担负起育女的责任,方才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参加了各类早教班、辅导班,生性好强的我唯恐女儿输在起跑线上,便带领着女儿转战于各个培训机构。从女儿几个月到如今五岁半,女儿参加的培训班足足有三十多个,我更是含辛茹苦地“陪学”“陪练”。从文化知识到才艺表演,样样不敢疏忽怠慢。一路走来,我这个“虎妈”倍感身心疲惫,但也着实无奈,生怕女儿不够出色。庆幸的是,在我的辛苦栽培下,女儿还算是同龄伙伴中的“佼佼者”,也算给我焦灼的心灵带来了一丝慰藉。

家庭格局的“固化模式”

王春英(教师妈妈):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一贯是“男主外,女主内”,在我的家里也不例外。老公在一家企业上班,经常有出差任务,而我是一名教师,培养儿子的沉重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从儿子的衣食起居,到才艺培养,事无巨细,极其繁琐。我免不了时常唠叨,有时甚至控制不住情绪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儿子便非常“怕”我了,还说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至于老公呢,与儿子接触的时间少,每次出差回来还总忘不了给儿子带礼物,带领儿子做各种小游戏,甚是博得儿子的喜欢,便落了“慈爱老爸”的美名。哎,我从内心真为自己打抱不平,说不定让老公长期陪伴儿子,他也会成为粗暴的“虎爸”呢。

降服孩子的“被迫之计”

刘明磊(职员爸爸):我和爱人都是80后,对待女儿的教育非常上心。最初我俩一致商定对女儿进行轻松教育,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下快乐成长。可是,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这招根本不奏效,我们夫妻统统“唱白脸”,女儿总是一副小公主的样子,受不得一点委屈,日常的习惯更是有很多欠缺。女儿的表现超过了爱人的承受底线,一气之下她对女儿疯狂“发飙”了,没想到这下女儿竟然比以往听话了好多。而我呢,由于爱女心切,继续做着温和的“猫爸”。尤其女儿遭到妈妈的批评指责之后,我则是左哄右哄,生怕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

专家支招

“标准一致”是根本

张瑞敏(家庭教育指导师):随着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以及女人本身强势的性格特点,“虎妈猫爸”的家庭模式日益增多。妈妈一方威严无比唱“白脸”,爸爸一方温顺无比唱“红脸”,致使孩子陷入其中,见风使舵,耍起了一些“小聪明”。比如有的幼儿在妈妈面前从来不玩手机和电脑,但在爸爸面前就旁若无人地玩个没完没了;还有些孩子在妈妈的监督下学习涂鸦十分认真,可一旦妈妈离开身边,立刻大变样,不画或者乱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看来,无论父母担当怎样的家庭角色,如果对待孩子的教育标准不一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既不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会让孩子染上表里不一的坏习气。其实,无论家长扮演“虎妈”还是“猫爸”,本身的角色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可一旦过度限制或过度纵容,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

“慈母严父”需推崇

吴文君(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曾经对几十个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虎妈猫爸”的家庭比例占到了七成。如今,确实有部分母亲对孩子过分呵护和管教,从而剥夺了孩子与父亲互动交流的机会,致使今日的爸爸们走向“边缘化”。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分工是“慈母严父”。就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讲,“慈母严父”更符合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规律。父亲呈现的是男性的力量,陽刚、雄性、粗犷,有界限和规则意识,给孩子带去保护、支持和安全感;母亲呈现的则是爱,感性、柔软,给孩子带去心灵的细致和温暖。看来,“慈母严父”的家教方式需要并值得推崇,让更多的父母认真审视自我角色,还原父爱如山的伟岸,还原母爱如水的温柔,给孩子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爸爸归来”急呼吁

曾义(心理咨询师):近两年时间,随着《爸爸去哪》、《爸爸回来了》综艺节目的热播,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得到重视。但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缺席”仍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虎妈”如何强悍能干,都无法弥补父亲的教育力量。据观察了解,妈妈一手培养起来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遇事很不淡定,还时常瞧不起身边的男性,暴露出了不小的弊端。的确,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夫妻双方合作完成的共同事业,妈妈们也要学会适当地“示弱”,让爸爸们牵起孩子的手,看世界、走天下,或许会有更加欣喜的收获,同时保障了家庭教育的平衡法则。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篇4

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角色

(1)英雄。在许多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妈妈都是英雄,都很崇拜。家长在孩子心中是无所不能的,孩子一言一行都要进行模仿。

(2)“坏人”。有的孩子对爸爸感觉不冷不热,没感情。传统观念中,爸爸一直是“严父”的角色,家里对宝宝批评、惩罚都是父亲进行的。所以,相比妈妈的温柔和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的严厉令宝宝不敢亲近。

(3)朋友。孩子感觉父母是自己的大朋友,生活上帮助,学习上指导,非常亲切。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重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定位,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案例1:丽丽妈询问丽丽在园表现。听了教师介绍,丽丽妈说: “丽丽在家每天吃饭,全家人都吃完了,她才吃几口。我想了无数办法都没用。我手把手教她学写数字,一松开就不动了,打她也没用。平时我们忙,都是她外婆带,最近外婆回老家了。要不要去医院查查有什么问题?”

分析:显而易见,丽丽妈妈属于主宰型的家长,希望丽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其规划走。一旦没有按照要求,就惩罚。她没有考虑到丽丽的年龄特点,教育没有针对性,造成了丽丽的情感抵触。丽丽外婆大小事情都包办,不需要孩子动手,这也是丽丽吃饭问题的原因之一;老人家的教育,间接造成了丽丽自由孤僻的个性。

对策: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体罚是错误的。对于丽丽妈的疑虑,要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找到根源后对症下药。建议: ①当孩子不吃饭时,家长可以在一旁引导:“今天的饭饭真香啊, 这个菜菜长得好像一朵花,吃了它会变得和花一样漂亮,你要不要尝尝?”对于偏食挑食的幼儿,可以将食物剁碎放在馅料里,不让幼儿发现,由少变多一点点增多。如果引诱不行的话,那建议你收掉食物和零食。几次下来,她知道自己不吃的话就没有了,要饿肚子了。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会饿坏孩子的,其实不然,孩子饿了自己会找你要吃的。你在给他之前,要和她说明白,让他知道为什么要收掉他的吃的,以后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样……除了以上所说的,可能还会存在一些生理因素,这就需要医生的专业意见了。②幼儿的学习完全取决于兴趣,想让幼儿学,就要培养他的兴趣。在这里,就需要父母成为他的玩伴,与他一起探索,鼓励小朋友勇敢尝试,必要时提供帮助。要用问题来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灌输。③每个小朋友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与他人比较是很正常的,但这只能是参考、改进的方向,不能因此评断什么。平时,可适当进行物质奖励,而对于任性、无理的要求则坚决反对, 这就需要全家统一战线。小孩子都很聪明,成功一次之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什么有的孩子蛮不讲理、动不动发脾气?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不坚决。

二、家长的角色定位

在疑惑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应该给自己先定好位,不要因为小朋友的一些无理取闹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家长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

(1)伙伴。很多家长在生活中都是以老师的身份来教导小朋友,很少会站在小朋友的角度上,和自己家的宝宝一起玩耍、探索,而是将现成的经验直接灌输给自己宝宝。这种没有直接经验的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很快就会忘记。如果家长能以小伙伴的身份来和幼儿一起探索、发现,最后收获的往往是更大的财富。

案例2:早间桌面游戏,丫丫表现很好。同组小朋友还不知道自己搭的是什么的时候,她已经开始用完整的语句描述自己搭的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有时还会示范怎么使用……第二天, 当其他小朋友模仿她的时候,她又开始捣鼓其他的东西了,每天不重样,很有创造力。

分析:丫丫善于观察与思考,这是家长与老师教育的结果。而有的家长虽愿意与孩子一起游戏学习,但是缺乏专业知识,不善于启发引导幼儿,或者达到自己想要的预期后就戛然而止。这样, 幼儿虽获得了知识与经验,但也固定住了他们的思维。很多时候, 如果你再多加一句话,就能将小朋友的思维发散出去,获得另一种新经验,体验一种新尝试,而不是在固定的框框里重复着同样的东西。

(2)标杆。家长要有自己的标尺,恪守底线,无论幼儿怎么撒泼耍赖都不为所动。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规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自己的错误能勇于承认,对宝宝的行为及时纠正,像篱笆一样,能让幼儿顺藤而上。虽然过程可能是曲折的,但最终他还是朝着上面,长成参天大树。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篇5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为人的引导。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长,父亲的后劲越足。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天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传统女性更多为家庭主妇,而今,除了要相夫教子外,女性还要到社会上工作,更沉重的负担也被加在了她们身上。母亲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生活的习惯一定会向孩子的学习习惯迁移;母亲对孩子的另外一个影响则在于“情”的培养。

做家长关注孩子的第三方面就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还不完备,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社会认知还不充分,情感和意志还不成熟,孩子的行为习惯尚在养成当中,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明确。家长应该时刻记得,孩子在18岁之前,自己是他的监护人,监护人就必须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专家表示,当今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了一些误区,需要提醒家长注意。

1.舍本求末

2.夫妻角色颠倒

3.亲子辈分的误区

4.家教奖惩不利

5.不同身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应该口径一致,否则容易让孩子钻空子。

6.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态度不认真的表现,那就错了。其实,10%到30%的孩子存在着学习能力障碍,家长应该更加仔细地分析其原因。

父母的四个角色 篇6

守护者——从旁观察

守护者,顾名思义就是照顾孩子的角色。然而,很多家长都适得其反,忍不住出手帮助孩子,不让他们有跌倒的机会。当然,家长要先评估孩子的能力是否足以应付,也要了解失败的后果。父母放手并非撒手不管,而要从旁观察子女的能力,才是最佳的守护者。

伯乐——找出潜能

家长要看到子女有什么才干,并且让孩子知道。在我们的社会,成绩好的孩子获得最多注意,机会也比别人多。在学校,老师让成绩好的学生参加诗朗诵比赛,而并非真正朗诵好的学生。

除了潜能,好的行为举止也是孩子的优点。家长应细心留意孩子的举动,并多给予赞赏。例如,家长可跟孩子讲:刚才看到你把很想玩的玩具让给表弟,你很乖,懂得谦让。家长不妨每天赞美孩子3次,有自信的孩子,不会坏到哪里。但切记不能乱赞美,要切中要害,孩子才知道你是真正欣赏,而不是敷衍。

导师——人生建议

父母是孩子最佳的“人生导师”。要成为孩子的导师,必须有两个条件,首先,要让孩子相信导师是百分之百对自己好的。家长做不了导师,孩子只能到外边去找,好的可能会找到师兄师姐作为导师,也有孩子四处认“老大”,误入歧途。自己不教,孩子在外边就会被别人教,有能力的父母应自己担当这个角色。

父母这个身份很长远,即使到了80岁,还是可以做50岁儿子的导师。但家长要谨守一项原则:身为导师,不要定规矩,给孩子意见。不许孩子晚归,是担心他们的安危,还是为了管束?如果是为了后者,孩子只会不服气,也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同行者——共谋对策

家长们回想一下,为什么自己小的时候会反叛?就是因为父母话太多。父母最不该讲的是“早都跟你说过会这样了”,此话一出,任何孩子都不希望有这样的同行人。这句话的最大效果是显示父母的权威,但同时损害了亲子关系。

浅议儿童成长中的父母角色错位 篇7

父母角色属于天赋的角色, 是指有子女的社会成员在家庭中承担对未成年人抚养教育职责的固有的社会角色。父母角色表明了个体在家庭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反映了社会和家庭成员对其的期待和要求, 规定了其与社会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相较于其他角色, 父母角色具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1 父母角色特点

1.1 不可转移性

父母角色是不可转移的天赋性角色。父母与子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从生命萌芽的时候起, 就确定了父母的角色身份, 父母对子女来说是唯一的, 其自然属性无法改变, 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

1.2 连续性

天赋的角色不像职业角色那样可以下班、可以退休, 父母角色需要一个人一生一世去扮演。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时, 父母的角色就随之形成了, 此时想退出父母这一角色已是不可能, 这也意味着父母的角色功能将会一直持续到其生命的终点。

1.3 相互性

父母与孩子的角色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父母既是教育者, 要求父母要严格而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行为, 并以此来教育子女;父母又是被教育者, 要求父母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不断挖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 并与其进行积极的互动, 从而使自己的角色职能更加完善。

1.4 深刻性

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早期性、潜移默化性, 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最大、最深刻。父母的角色行为在子女身上会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个体扮演的各种角色中, 父母角色对他人影响之大, 其作用之持久, 往往要超过其他角色。

2 父母角色的错位表现及危害

父母角色学习以及角色扮演直接影响着角色行为的实施, 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完美地表现和行使自己的角色行为, 部分家长对父母角色的扮演仍处于一种自发的、盲目的非理性状态, 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许多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 必将搅乱他们幼嫩的心智。

2.1 角色意识模糊

从孩子的孕育到长大成人,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任务和挑战, 而有的父母却认为父母不像每一种职业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孩子一出生自己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爸爸和妈妈, 没有

有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 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拐杖”、老师的“助教”。他们对人才标准理解片面, 把孩子考高分、上大学作为成材的唯一标准, 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同时, 不少父母还存在着补偿心理作用, 把孩子通过学习好得到高学历当作对自己没有得到的和失去的东西的补偿。这些对父母角色的错误认知, 必将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留下遗憾。

2.3 角色行为偏颇

父母角色行为偏颇包括两个类型:一种是对孩子的需求无不服从, 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 这些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娇宠孩子, 一味地满足、顺从、迁就, 天长日久则养成孩子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任性心理。另一种是父母自我中心, 无视子女的独立性、个体性, 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和需求, 相反是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孩子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使孩子逐渐失去正常的思想、判断, 从而慢慢丧失自信和自我意识。

3 合格父母角色的定位

要履行好父母角色就必须进行角色学习, 建立明确的父母角色意识, 了解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角色规范, 强化角色责任感, 并能够伴随着子女成长阶段的变化而适宜调整, 建立起正确的角色行为体系。具体而言, 合格的父母角色应定位为:

3.1 环境创造者

儿童的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 一个充满和睦、平等、相互关心和爱护氛围的成长环境, 对儿童的心理及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 一个不安定, 充满争吵、专制的成长环境, 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使儿童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因此, 父母首先要当好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工程师, 给孩子创设宽松、民主、和睦、温馨的生活环境, 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定、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家庭饮食起居等有规律, 生活有节奏感;父母之间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和睦, 感情融洽;尊重孩子, 不打骂、体罚孩子。这种健康、民主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感到自由和舒畅, 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言行好榜样

儿童时期是开始形成个性、品德的重要时期, 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 逐渐掌握行为规则和对人对事, 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 这些好坏的判断均来自于父母的标准。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 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对完善孩子的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做好儿童言行的榜样, 就是要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 处处以身作则, 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互相提示, 互相交流, 努力树立良好形象, 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 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往往比有声的教育作用更大。

3.3 知心朋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包括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父母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 像知心朋友一样关心孩子, 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父母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做到信任孩子, 相信孩子有巨大的学习和发展潜力,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操作、体验, 让他们产生对环境和自身的控制感,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自信;要做到和孩子平等相处, 给予孩子自由和尊重, 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错误、暴露情感弱点, 支持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以平等的心态关注孩子的想法与创意、失败与成功。当父母向孩子真正敞开心扉时, 孩子也会投入父母的怀抱, 在这种互动中家庭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3.4 成长引路者

每个儿童的成长方向、速度和进程各不相同,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 做好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路者。一是要帮助孩子正确建立各种观念。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态度、看法, 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适时给孩子鼓劲加油, 给孩子前进的动力。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新问题, 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时, 父母要鼓励孩子, 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消除失败产生的恐惧心理。父母的及时鼓励可以有效地消除孩子的负面心理, 激发孩子的上进动力,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父母要善于发现和激发孩子的优点和潜能, 及时地把孩子的优点和潜能放大, 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而不是压制孩子的特质发展, 也不是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

参考文献

[1]齐欣.父母角色及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和作用[J].小学时代, 2010, 3.

[2]陈竞芳.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定位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3]关颖.合格家长的角色定位与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 2007, 7.

父母如何扮演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篇8

一、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的重要性

先哲曾说过:“孩子是母亲的缩影, 母亲又是社会的缩影。”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母亲的地位以及作用。在家庭中, 母亲“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所有孩子的心灵, 像北极星一样是人人关注的对象。”孩子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 思想幼稚, 辨别是非能力差, 好模仿, 易冲动, 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差。而母亲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将对孩子起着直接影响和感染作用, 是孩子直观的榜样。因此, 需要母亲以良好的形象发挥其独特的榜样作用, 给予孩子正确思想、优秀品德, 从自身做起、说到做到、言传身教相结合。

二、家长必须摒弃“弥补”心理

在现实中, 很多父母都会因自己没有实现梦想, 就把目标变为压力加在孩子的身心上。即使形式有变化, 但本质是相同的。一位心理学家说, 相当一部分通过强权压制孩子来树立尊严的父母在童年时代都没有得到过应有的尊重, 他们自幼就产生了自卑感。他们向孩子施压要求孩子“博学”“争优”, 一方面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 另一方面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今后所造成的危害是无形且巨大的。其实,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兴趣爱好都有差异, 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也存在差异, 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 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

三、面对孩子的委屈, 家长不能置之不理

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 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一句无足轻重的话, 可能就会使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当然, 也有些孩子从小受到过多宠爱, 自我优越感和自尊心很强, 当给予的关注欠缺一点时, 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接受, 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从而采取自我防卫机制加以抵制和抗议。不管是哪种委屈, 家长都应该合理地解决, 否则只会让孩子越发消沉, 致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缝。

电影虽虚幻, 却来源于生活, 也反映了生活。从电影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浓浓的母女情, 同时也从中学习和领悟到一些家庭教育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它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孩子。只有父母共同努力, 不放过家庭教育的任何一个细节,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如今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关注家庭教育细节, 真正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

关键词:母亲角色,家庭教育,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 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09-01.

父母角色 篇9

正确面对模拟成绩,做个心理医生

为迎接高考,各种模拟考试会接踵而来。有的区县第一次模拟考试即将开考。面对模考成绩,父母必须保持一个理性、淡定的心态。

首先,了解模拟考试的目的。模拟考试是为了找出学习的“盲点”,进而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模拟考试成绩下滑应该庆幸,这说明考试题目正好击中孩子学习“盲点”,有效避免了在高考时因此失分。成绩不错也不可盲目乐观,因为成绩可喜只能说漏过了“盲点”,不见得孩子就真的掌握得很好,因此父母要克服急躁情绪,不可盲目责备、唠叨,做到心态平和、正确对待。

其次,面对承受多方压力的摇摆不定、身心疲惫的孩子,父母要“把好脉,问明诊”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冷静分析空间的同时,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蹲下身子”积极鼓励孩子说出苦闷,做好忠实听众,帮助孩子认真分析得失,给予积极的、乐观的心理疏导,让孩子知道“模拟是为高考服务的,意义在于查漏补缺,只有及时补救,胜利终究会来到!”引领孩子摆脱困惑,认清自我,坚定信心,化失利为动力,从而静心复习,提高成绩。

了解高考重大事件,当好备考参谋

高考前最后半年,每月都会有“重要事项要注意”(以考试院公布为准)。

1月:高校自主招生、艺术美术考生统测、一模考试。

2月:艺术类专业课考试、港澳高校招生。

3月:高考体检、高职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测试。

4月:高招公布计划、专业目录和章程,高校开放日、外语口试、体育考生加试。

5月:高校招生咨询会、填报高考本科志愿。

6月:高考、成绩公布、公布最低控制线、军检、面试等。

7月:本科录取、填报专科志愿。

8月:专科录取、领取档案、农转非工作。

父母要根据日程安排,结合孩子的实际,有的放矢地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打“被动仗”、“糊涂仗”,主动出击,当好参谋,为孩子腾出更充裕的时间潜心复习。在此提醒各位父母:千万不可牵扯孩子过多精力,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是“浮云”,因为高考文化课成绩才是决定能否进入理想大学的最根本因素。

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做好后勤部长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及录取中,都会遇到因身体条件不符而无法报考或退档的考生。为此,父母要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在衣食住行方面做好后勤部长。

一、 要停止滥用药物和补品。一些父母可能会给孩子买一些补品,希望补充脑力提高成绩。但是,大量的高能量补品有时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到高招体检时一项重要身体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指数,所以要适量食用,多食粗粮及水果、蔬菜。

二、 要保护视力,关注用眼卫生。在高招体检中,80%的考生会因为视力受限不能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对此,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和用眼习惯。如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照明环境,提醒采取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提示远离电脑、经常远眺、坚持做眼保健操、多进行室外运动等。

三、 要保证考生充足睡眠。科学研究证明,过度劳累不仅严重影响视力,更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导致人体器官功能紊乱,肝脏负担加重。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所以,父母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作息时间,及时提醒孩子不要疲劳夜战,要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时间。

知晓招生录取规则,成为志愿专家

有人曾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虽说有些偏激,但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志愿填报的重要性。父母要提前“做好填报志愿的各项功课”,一要熟知有关志愿填报的相关政策,如录取体制、志愿设置、投档规则、调档比例和照顾对象及特殊考生的招生政策;二要学习并能正确使用填报志愿的招生材料,如招生目录、招生章程、高校在京招生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统计、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三要知晓并牢记志愿填报的时间、步骤、方法等;四要联系近几年区县总体录取情况,根据孩子成绩实力,合理定位,结合兴趣爱好提前圈定适合孩子的高校及专业;五要多向过来人学习经验,积极参加有关院校的咨询会、高中校的辅导会,综合了解院校、专业的发展情况;最后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建议、引导、2013高考生父母要扮演好四种角色帮助正确填报志愿,科学规划未来,成为孩子的志愿辅导专家。

上一篇:以色列的美食文化下一篇:语文过渡衔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