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过渡衔接管理

2024-06-28

语文过渡衔接管理(精选六篇)

语文过渡衔接管理 篇1

教学活动环节之间灵活多样的过渡衔接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众多的艺术手段之一。它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点、能力点间的桥梁, 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所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 为了优化教学程序和提高教学效率, 在设计活动方案的同时, 我总是把设计一些巧妙的衔接过渡语作为自己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了以下衔接过渡策略:

一、直接引入式。在进行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引出授课的内容, 使用简洁的语言, 迅速入题, 有效地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内容提示。这种过渡方式可以运用于教学一篇新课文的第一课时。如教学《散步》的第一课 时, 我这样导入:“平淡无奇的生活, 往往也溢满浓浓的亲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去感受那初春的田野上三代人之间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实践证明, 这种直接引入的方式, 简洁明了, 过渡自然, 能将学生迅速地从课间自由嬉戏的状态中拉回课堂, 专注地进入到新授课文的学习中。

二、穿针引线式。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衔接过渡方法, 指语文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设计过渡语, 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如:教学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一文时, 我巧妙地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变”字, 围绕“狗咬人事件中, 狗的主人是谁?”这一中心事件, 从解题到梳理情节到结合人物的语言、穿脱大衣的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到小说主题的分析, 我设计了相应的衔接性的语言: “大家知道变色龙有何特点?在文中变色龙指谁?对于案件的处理, 主人公出现了几次变色?这其间贯穿始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变”字, 我巧妙地将这篇小说要求学生读懂的内容穿引起来, 达到一个整体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 我们用类似的衔接过渡语穿针引线、连缀成篇, 既使教学中的一个个活动环节得到突显、强调, 又使整个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舒展。

三、设计问题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授完一个环节, 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 可以通过设计问题, 巧妙过渡。这类过渡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是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较好操作的一种过渡方式。如教学《阿里山纪行》的第四到九段, 我尝试着这样导引过渡:“置身于大山深处, 作者又目睹了哪些美如画的风光? 作者又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具体描绘的?”实践证明, 在这种过渡引导下, 我们师生边读边析, 还颇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环节过渡时, 如果我们能够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并声情并茂地表达展示出来, 就一定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下一个环节的兴趣。

四、由远及近式。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抓住两种事物之间的关联点, 引导学生由处于外围或周边的事物衔接到中心事物上来。在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 由分析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之美, 过渡到欣赏白杨树的外形之美, 我进行了这样的衔接: “孕育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环境是如此的不平凡, 那么白杨树的外在形像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妙笔给我们描绘它的不平凡的外形的呢?让我们来继续欣赏吧。”就这样, 学生在感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生活环境之后, 已情不自禁地欣赏起呈现在眼前的那一株株白杨树了。

恰当运用这种过渡, 能将文中看似多余, 其实是起着铺垫作用的文字与主体内容顺利衔接过渡。

五、由表及里式。这是指对某个问题做逐层探究, 以求步步深入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纵深的衔接过渡技巧。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时, 师生反复吟诵诗歌后, 就该引导学生进入“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的重要教学环节。这时我这样过渡:“都说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这首诗读来不但具有节奏上的韵律美, 又具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 每一节都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勾勒心中那永久的珍藏。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 插上想象的翅膀, 假设你就是那深情道别的徐志摩, 飞到那宁静秀丽的校园, 去重温那段美好的记忆。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什么, 想到了什么, 又感受到什么呢?”在我温柔优美的衔接话语中, 学生们自然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对诗歌的想象。

在教学一篇文章时, 学生基本弄懂了课文内容后,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这种过渡方式,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探究, 从而有效地把握文章蕴含的主旨。

六、对比引导式。为了对两部分具有差异性的内容加以突出强调, 实现由对一种知识面的关注转到对另一种知识面的关注时, 通常采用这种衔接方式。比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为了凸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浦夫妇的“盼于勒”与“躲于勒”正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这样衔接过渡: “菲利浦夫妇听说弟弟发财了, 天天盼望着他早日归来, 以带挈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们得知这眼前卖牡蛎的衣衫褴褛的穷水手就是他们的弟弟于勒时, 他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反应呢?下面的情节同样魅力无穷, 让我们细细品读吧!”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 篇2

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高一语文的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我们在高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对学生学习不利的因素,认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最终达到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程度。

第四,补讲语法,扫除障碍。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附录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我们地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就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当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的问题时,学生更是没有办法。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一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

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我们打算在第一学期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分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语句,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让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全面地接触语法知识,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第五,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六,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篇幅加长。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文言文《勾践灭吴》等。还有《文言读本》包括诵读课文12篇文章,复背课文12课20首诗,浏览课文 20篇,文言常识4则,文言练习8次。同时,还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此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和《勾践灭吴》,让学生明确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是:①多朗读;②多背诵;③勤练习;④勤查工具书。譬如朗读的指导就可以结合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譬如练习,就结合这两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方式主要有:①常用文言词和句式的归纳;②准确规范的翻译(按高考要求落点直译)。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复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也就不困难了,最后再自学《触龙说赵太后》就能举一反三。

第七,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第八,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第一次作文中,一学生就灰心地写出不如回家喂猪的想法,我找到她谈作文时,先避开了她的这一问题而大谈她作文中的优点,于是她向我讲到了她初中语文曾几次考年级第一的情况,我就顺势谈到她将来读文科会有很好的前途,结果她很高兴地说她要好好学,今后去当记者。

浅论如何做好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篇3

关键词:高一语文;原因分析;衔接过渡

一、现阶段高一语文出现问题的原因

1.学习容量突然加大

从初中升入高中,在语文学科表现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学习容量突然加大。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多,课文数量的增多,教师们往往会加快教学的节奏,就会使得同学们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学到的知识不能够及时消化。

2.学习要求的提高

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给同学们的要求主要在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只要能够熟练阅读一些读物,能够独立完成写作,就可以基本达到要求。但是在高中语文中,同学们更多地要学会思考,那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能就会改变教学方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思考,那么就可能导致很多不具备自学能力的同学跟不上节奏。

二、如何做好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1.教师明确要求

很多同学们在刚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对于学习往往是迷茫的,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做。教师们就需要明确地告诉同学们高中语文对于同学们的要求,使同学们明白自己最终的目标。同时,教师们也应该明确地告诉同学们,在高中语文的学习阶段,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同学们能够做好心理准备。

2.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当同学们具备学习热情的时候,其学习效率就会比较高,高中阶段的学习难度就都会被克服。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巧妙地选择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其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会逐渐加强自信,有助于高一学习的过渡。

3.讲究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的课容量很大,教师没有时间将每一篇文章都细致讲解,那么就应该选出非常重要的文章,带着同学们细致地进行学习,同时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当同学们学会思考,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会轻松很多,有助于同学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艳.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之我见[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4):78-79.

[2]尹小芳.浅谈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7):136-137.

浅谈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篇4

俗话说“对症下药”, 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 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 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 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 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 课程明显增多, 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 其教材内容也增多, 篇幅加长。同时, 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 向课外延伸多, 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多的内容, 学生思想准备不足, 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 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大纲》学习要求的提高。

四是不良心理如竞争的激烈, 学习压力的加大的影响。

由此看来, 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 并进行认真分析,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确保教学实效, 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 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 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 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 句子成分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是难点, 必须反复练习, 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 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 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 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 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 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 明确要求, 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 好奇心强, 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了解字词句含义, 要培养自学能力, 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 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 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 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 说明事物, 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 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 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 激发兴趣, 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 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 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 提问激疑, 讨论释疑, 小组间竞赛, 课文比较欣赏, 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 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像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 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 自觉地提高认识, 增强能力, 发展智力。

第三, 讲究方法, 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 容量大, 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1.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2.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3.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 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不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 就能举一反三, 寻找到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 先写一般记叙文, 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 以及根据内容需要,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 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 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 或当堂快速作文, 在全班讲评交流, 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 如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中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 复述情节, 课后介绍课外书籍, 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 课外延伸, 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车薪。《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 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 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 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 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断、文学常识等, 让他们写写读读, 反复品味, 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 搜肠刮肚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 教师要深入学生, 热情关怀, 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耐心疏导, 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 灰心丧气, 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 肯定鼓励, 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 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 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 考试成绩差不多”, 或者有“不必抓基础, 考试凭运气”的想法, 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 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 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 对作文畏之如虎, 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 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 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 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 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 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高一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过渡的研究 篇5

高、初中语文教学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初中语文教学重点主要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积累,而高中的教学重点则是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技能性、创造性更加明显。高中语文教学对文章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概括理解,而是要进行批判性阅读;文章写作由简单的叙事写人转向思维逻辑严密的议论文。高中语文这种开放、思辨、综合、实用的教学特点,无疑给刚由初中升入高一的新生造成学习上的极大不适应。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求、摸索两者平稳过渡的策略和方法。

一、诱导启发,激励情趣———情感的过渡

学生由于在初中时学习语文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较为严重,到了高一对语文普遍没有兴趣。他们认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区别,无非是记一下字、背一下书,上课听讲点滴不漏。针对高一新生上述心态,笔者没有生硬地要求他们必须改变态度,而是结合教材采用了诱导激发的策略。

入学第一节课,我首先有感情地背诵了李白的《蜀道难》,并字斟句酌地分析了全诗。学生被诗人的气魄所震撼,我抓住火候激发他们:“我们人人都有情怀,诗人用自己的笔写出了自己的情怀,我们为啥不写写自己的情怀呢?”我又接连上了两节文学作品欣赏课。分别选取了《药》《祝福》《项链》等小说的精彩片断,一一读给他们听。传神的笔法、巧妙的构思、真挚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大饱耳福。我接着告诉他们,刚才念的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将要学习的,还有更多更精彩的内容等着他们去欣赏。“灯不拨不亮,人不激不奋。”几节课下来,学生情趣高涨,语文课代表主动组织学生写了语文学习计划,还成立了语文课外活动小组。

二、指点迷津,授之以渔———学法的过渡

“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得益于教师的“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

在与不少高一同学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苦于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语文。为此,我给他们总结了四句话:“认认真真读文章,仔仔细细做练习,勤勤恳恳搞积累,踏踏实实写作文。”学生学习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只有认真阅读,才能从中咀英嚼华,品尝到个中三味。课后思考练习是进行拓宽性加深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再上一个理性的高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出课本,面向生活,远观近取,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语文,达到课内向课外的发散性延伸。要勤于动笔,踏实为文,从字到句,力求严谨。

“教是为了不教。”只有真正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比起初中,更加开放、灵活,技能性更强,因此,必须注意学习方法的巧妙过渡。

三、学以致用,培养能力——教法的过渡

本着“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目的,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通过本单元教学,教给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与技巧。笔者提出了“一泛二精三快”的三步阅读法,即面对一篇文章,第一步从头到尾泛泛而读,对全文有大致的了解;第二步以段为单位,逐层逐句甚至逐词仔细研读,通过找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手段把握每段大意,这样逐一突破,直至全文完结;第三步快速浏览全文,以期从总体上对全文有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实际上是对第二步的检验补充和更正。经调查总结,这种教法切实可行。

再如,笔者结合口语表达训练,在开学之初举办了一次“向您介绍我”的五分钟演讲比赛。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此类活动,再加上环境陌生,学生们上台后畏畏缩缩、结结巴巴。于是,我把中央电视台的有关节目录下来,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并随时把演讲的要求讲解给他们。学期中段,又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学生们表现积极,竞先登台。

总之,在教学中,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动脑、用手,采用各种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成功的教学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且必须是学生主动成为主体,而不是赶鸭子上架。

四、由点到面,从表入里———知识的过渡

尽管语文学科本身内部联系紧密,尽管教材知识体系编排建立在初中基础上,然而高中语文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比初中要宽广、深刻,对学生的要求也高得多。初中语文注重字、词、句等,而高中则要求把这些知识逐步迁移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即语境中,且不光是教材,更要涉及课本外的文字范畴。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在阅读理解上,高中教学的要求再不单单是“初步了解”,而是比较全面、深刻地进行评价鉴赏。

语文过渡衔接管理 篇6

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少走弯路, 提高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特别是提高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就非常必要。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篇目很多都是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 适合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 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 知识点少, 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 ( 解决“ 是什么”“ 怎么样” 等问题) , 思维难度不大。 课堂教学容量较小, 测验题量少, 难度小, 知识面不够广, 考试时间充裕, 而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 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 完成好作业, 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难度加深, 知识点增多, 而且七年级开始就大大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除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识记之外, 还要侧重于分析与理解。课堂教学要求解决“ 是什么”“ 怎么样” 和“ 为什么”等问题。 相对小学来说, 初中课堂的时间比较紧迫, 课堂的容量大, 知识点多, 班级人数多, 教师不可能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细致辅导, 他们的作业也不可能精批改。 这就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任务, 而且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度的自觉性。

另外, 初中阶段学科增多, 考试题量大, 难度高, 灵活性强, 而且还有一定的拓展延伸内容, 考试时间也比较紧张, 要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一次两次的失败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影响不大, 但对心理素质较差或者压力较大的学生来说, 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这种教学情况在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 初中语文在教材编排、 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上都上升了一个新层次, 所以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 兴趣也相应的减退了, 有些学生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 分化” 与“ 滑坡”。

因此,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脱节现象,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小学语文的过渡和衔接, 提高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 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克服不良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感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 ( 1) 课前主动预习、 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 2) 课堂上思路活跃、 勤记笔记的习惯; ( 3) 课堂上大声答问、 大胆质疑的习惯; ( 4) 课堂上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 ( 5) 阅读时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 ( 6) 眉批圈点、 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 7) 作文时先构思、 再写提纲、 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 ( 8) 有文章写成以后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 ( 9) 课外阅读时随手摘录、 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 ( 10) 勤于动笔、 写心得体会、 记日记的习惯。

二、 加强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交给学生“ 钥匙”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语文学的好坏, 是教师“ 引” 出来的, 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学生升入初中后, 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 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 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 激发学习兴趣, 不仅教他们“ 学会”, 而且让他们“ 会学”。 教师除教知识外, 还应多教方法, 不仅“ 受业解惑”, 还应该交给学生“ 钥匙”, 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三、 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切实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 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 文章再妙没有字、 词、 句不行。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识字量, 掌握汉语拼音。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师通过课外阅读、 看报纸、 听广播、 组织收视等活动, 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 通过“ 书法课” 等语文实践课以及文学社团活动把学语文与学生生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与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就会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学生阅读的基础打好了, 还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训练力度,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培养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 加强防差转差上的衔接, 关键时刻拉一把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习成绩必然会出现好、 中、 差三种情况。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 防止学生成绩早分化、 多分化, 语文教师要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 这项工作早做比迟做困难小, 效果好。 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认真分析原因, 及时制订防差转差措施。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但运用能力差; 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 但写作能力差。 基于以上情况, 教师要因人而异, 因人制宜, 差什么就补什么。 在中小学衔接阶段, 学生思想容易波动, 成绩也容易滑坡, 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 就能不让他们掉队, 使他们和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一起教研, 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 扩大交流是做好磨合、 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衔接问题的找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 警示和指导作用, 我们要加强小学的薄弱环节, 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避免中学的重复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燕芬.中学教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上一篇:父母角色下一篇:旅游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