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衔接

2024-06-29

过渡衔接(精选十篇)

过渡衔接 篇1

教学活动环节之间灵活多样的过渡衔接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众多的艺术手段之一。它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点、能力点间的桥梁, 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所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 为了优化教学程序和提高教学效率, 在设计活动方案的同时, 我总是把设计一些巧妙的衔接过渡语作为自己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了以下衔接过渡策略:

一、直接引入式。在进行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引出授课的内容, 使用简洁的语言, 迅速入题, 有效地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内容提示。这种过渡方式可以运用于教学一篇新课文的第一课时。如教学《散步》的第一课 时, 我这样导入:“平淡无奇的生活, 往往也溢满浓浓的亲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去感受那初春的田野上三代人之间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实践证明, 这种直接引入的方式, 简洁明了, 过渡自然, 能将学生迅速地从课间自由嬉戏的状态中拉回课堂, 专注地进入到新授课文的学习中。

二、穿针引线式。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衔接过渡方法, 指语文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设计过渡语, 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如:教学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一文时, 我巧妙地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变”字, 围绕“狗咬人事件中, 狗的主人是谁?”这一中心事件, 从解题到梳理情节到结合人物的语言、穿脱大衣的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到小说主题的分析, 我设计了相应的衔接性的语言: “大家知道变色龙有何特点?在文中变色龙指谁?对于案件的处理, 主人公出现了几次变色?这其间贯穿始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变”字, 我巧妙地将这篇小说要求学生读懂的内容穿引起来, 达到一个整体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 我们用类似的衔接过渡语穿针引线、连缀成篇, 既使教学中的一个个活动环节得到突显、强调, 又使整个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舒展。

三、设计问题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授完一个环节, 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 可以通过设计问题, 巧妙过渡。这类过渡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是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较好操作的一种过渡方式。如教学《阿里山纪行》的第四到九段, 我尝试着这样导引过渡:“置身于大山深处, 作者又目睹了哪些美如画的风光? 作者又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具体描绘的?”实践证明, 在这种过渡引导下, 我们师生边读边析, 还颇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环节过渡时, 如果我们能够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并声情并茂地表达展示出来, 就一定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下一个环节的兴趣。

四、由远及近式。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抓住两种事物之间的关联点, 引导学生由处于外围或周边的事物衔接到中心事物上来。在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 由分析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之美, 过渡到欣赏白杨树的外形之美, 我进行了这样的衔接: “孕育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环境是如此的不平凡, 那么白杨树的外在形像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妙笔给我们描绘它的不平凡的外形的呢?让我们来继续欣赏吧。”就这样, 学生在感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生活环境之后, 已情不自禁地欣赏起呈现在眼前的那一株株白杨树了。

恰当运用这种过渡, 能将文中看似多余, 其实是起着铺垫作用的文字与主体内容顺利衔接过渡。

五、由表及里式。这是指对某个问题做逐层探究, 以求步步深入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纵深的衔接过渡技巧。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时, 师生反复吟诵诗歌后, 就该引导学生进入“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的重要教学环节。这时我这样过渡:“都说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这首诗读来不但具有节奏上的韵律美, 又具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 每一节都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勾勒心中那永久的珍藏。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 插上想象的翅膀, 假设你就是那深情道别的徐志摩, 飞到那宁静秀丽的校园, 去重温那段美好的记忆。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什么, 想到了什么, 又感受到什么呢?”在我温柔优美的衔接话语中, 学生们自然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对诗歌的想象。

在教学一篇文章时, 学生基本弄懂了课文内容后,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这种过渡方式,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探究, 从而有效地把握文章蕴含的主旨。

六、对比引导式。为了对两部分具有差异性的内容加以突出强调, 实现由对一种知识面的关注转到对另一种知识面的关注时, 通常采用这种衔接方式。比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为了凸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浦夫妇的“盼于勒”与“躲于勒”正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这样衔接过渡: “菲利浦夫妇听说弟弟发财了, 天天盼望着他早日归来, 以带挈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们得知这眼前卖牡蛎的衣衫褴褛的穷水手就是他们的弟弟于勒时, 他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反应呢?下面的情节同样魅力无穷, 让我们细细品读吧!”

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叙事 篇2

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叙事

高一新学期伊始,我们通过入学考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但在开始的时候开展的并不是很顺利,我的课代表李同学来找到我说:“大部分的初衷课堂都是汉语授课,一下子到了高中很多同学都不能适应这样的课堂节奏和英语授课的方式,而且高考听力也取消我们为什么要听懂呢?”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之前我未曾想到过的,想要在英语课堂实施英语授课在我看来是在不能自然的事了,为什么会遭到质疑呢?我开始反思自己,经过几次摸索过后,我慢慢找到了答案,新生事物总是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的`,而且学生们的学习态度都没有正确认知高考,高考听力的取消就代表我们一定要学聋哑英语了吗?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坚持用英语授课但每次语速都很慢,遇到难句都用汉语解释一遍,每次考单词的时候也坚持说英语,如果学生们听懂了就能作出反应我说的是哪个单词,慢慢的我的学生们就开始重视单词的读音了,我的所谓的“创新教学”在课堂上才得以开展,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次早读的时候我都轮流地叫学生带领大家读英语课文,谁也不敢怠慢,因为每次我都会抽取不同的学号,所以大家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每次领读完都要带领大家背诵重点段落,然后做好默写。

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作为年轻教师,我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多于学生沟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时刻走在高考信息最前沿,带给我的学生最新的最精准的高考动态,除此之外,我还要每天都积极主动参与本组教师集体备课,哪怕是课间的几分钟里也要与本组的老师多沟通,多学习,多请教,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完善讲授,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

搞好衔接 平稳过渡 篇3

【关键词】教学衔接;心理适应;方法转变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教材间距离存在是明显的,导致高一新生在学习的时候很茫然,根本找不到落脚点,这种不适应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为了让学生较快适应,一些学校往往对初中化学要进行2—3周的知识的复习。学生方面,对于他们的第一节课,对新的起点都有很大的渴望,因此对新的课本更情有独钟,要他们对初中的知识再复习,心里难免有抵触情绪,这是难免的。而部分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没有从事过高中的教学,一直在教育的稿件阶段,认为知识非常简单,特别是刚刚带完毕业班的老师,境界特别的高,认为花了2—3周时间复习,太浪费时间。与初中的低起点没有任何的处突,直接造成了老师认为学生是一代不如一代,素质教育弱化了现在的孩子,同时孩子的激情总是被老师的高谈阔论与高起点所磨煞。

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 实现完全的接轨,对初高中的教学衔接是完全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科学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这只是定性的考察,而到高中则要明确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 和“是多少”,这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②初中科学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形象思维,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还要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③初中阶段同学只要靠死记硬背就那个得到高分,养成了机械记忆与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对化学原理要完全明确的理解与触类旁通的知识提升。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倍功半。因此利用衔接的复习时间进行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指导应该是最好的机会。④新生除要逐步适应完全的稳和高中化学的学习思维方法外,还要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老师的教学特点和语速等。还有化学课堂上内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进行转变,手记、反思、积极回应等。为了顺利的解决以上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探索与总结,取得了很好的回报,现在我就平时的一些做法介绍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锄荒的最高境界是种上良种

根据我的调查与了解。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认为化学是一门科学,也不清楚的知道化学到底要研究什么,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只能够从他们自己的素材里面延续对学习的践行。套用老路子是很正常的反应。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分析高中化学与初中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明确 化学研究的方向以及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坦然的接受.帮助学生实现心里的蜕变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了的一半。

学好化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是是成功学习的保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生活习惯分析,制订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试行和适应该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多多的观察,随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还要褒奖他们的成果,适时的进行督促和鼓励,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毅力与韧性,建立自信。

二、送鱼不如授“授渔”

调查表明,受初中学习方法的影响,老是非常简单的程序化作业,通常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根本不用思考。到高一以后,若仍然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他们会离化学越来越远。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进而指导和帮助纠正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在点拨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重点要做下面的事情程序、理顺预习、上课和复习的关系,加强理解性的记忆。

三、携手并进、风雨同舟

1.掌舵求安稳

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先理解一下初中的教学模式,尽量的延续一段时间,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的落差,打击了他们积极的愿景。即使不能够亲自了解那么多的老师,也不可能融合那么多的老师特性,做到面面俱到,从学生中间去了解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既让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够与我们保持高度的一致。当然这样也不一定能够囊括所有学生的愿望,对于特别的学生尽量在教学中多做单独的辅导,跟上你的教学的步伐,当所有的学生能够保持与你一致,形成共振的时候,他们的过度就功德圆满了。

2.毛遂自荐寻伯乐

老师在展现自我,主动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时候,很多的设计只能够针对绝大多数学生,是绝对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老师的语言、体态、教法和习惯等总体对学生是有益的,如果有的学生不适应或者是对老师的行为很忌讳的话,我们应当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大胆的提出来,甚至可以主动的与老师直接对话交流,一起都是为了教学,对自己负责,为老师打开另一扇窗户,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融合。

总之,初、高中衔接教学如果设计的合理,題型适当,能够让他们春光满面的进入高中阶段的里程,为赢在起点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也能够让满腹狐疑的盛行之风巧妙的绕过,真诚相待,经过巧妙操作,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他们开辟一条开阔的航道,让他们的航行更远、更稳、更健康。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5

[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浅谈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篇4

俗话说“对症下药”, 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 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 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 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 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 课程明显增多, 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 其教材内容也增多, 篇幅加长。同时, 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 向课外延伸多, 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多的内容, 学生思想准备不足, 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 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大纲》学习要求的提高。

四是不良心理如竞争的激烈, 学习压力的加大的影响。

由此看来, 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 并进行认真分析,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确保教学实效, 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 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 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 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 句子成分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是难点, 必须反复练习, 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 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 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 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 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 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 明确要求, 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 好奇心强, 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了解字词句含义, 要培养自学能力, 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 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 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 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 说明事物, 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 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 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 激发兴趣, 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 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 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 提问激疑, 讨论释疑, 小组间竞赛, 课文比较欣赏, 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 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像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 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 自觉地提高认识, 增强能力, 发展智力。

第三, 讲究方法, 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 容量大, 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1.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2.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3.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 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不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 就能举一反三, 寻找到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 先写一般记叙文, 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 以及根据内容需要,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 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 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 或当堂快速作文, 在全班讲评交流, 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 如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中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 复述情节, 课后介绍课外书籍, 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 课外延伸, 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车薪。《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 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 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 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 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断、文学常识等, 让他们写写读读, 反复品味, 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 搜肠刮肚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 教师要深入学生, 热情关怀, 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耐心疏导, 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 灰心丧气, 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 肯定鼓励, 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 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 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 考试成绩差不多”, 或者有“不必抓基础, 考试凭运气”的想法, 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 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 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 对作文畏之如虎, 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 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 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 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 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 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浅谈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和衔接 篇5

小升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加,任课老师增加,多数学生都感到不适应,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消极情绪。如果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是他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该怎样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过渡和衔接呢?

从教师观念上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连贯性。超前知识的合理渗透,扎实基础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进入初中后, 在已有的小学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更顺利地迈进新的知识领域。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小学和初中有比较大的区别。一般说来,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讲课比较生动活泼,而初中阶段相对来说就显得严肃而单调。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短时间不容易接受这个改变的,也就是说,学生开始有些适应不了了,成绩会有很明显的下降。所以,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相互借鉴,使得学生在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过程中感到不是那么的突兀。

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来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多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主动自学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这样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上来说,在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会发生改变。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平常能接触到的事物也随之增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都有所提高,在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就会发生改变。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多交流,使学生进入初中后能感受到自己的一些改变有一个连贯性,而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两个不同时期。

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工作远远不止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使我们的小学生能够顺利地在各方面从小学过度到初中。

小初衔接的重要性

对于新升入初中的孩子们,因没有重视小升初的衔接从而产生不适应的例子比比皆是,主要的类型有:

第一,对初中新环境的不适应,尤其是到一个新的学校、接触新的老师、同学,难免会出现排斥的现象;

第二,对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升入初中后,学习科目明显增多,课程量也明显加大,许多孩子对这种突然的“量变”感到很不爽,甚至会出现厌学的心理;

第三,对思维方式的转变不适应,一些小学的牛蛙们初中数学成绩突然下降,多数是因为过分依赖小学的思维方式,如果思维方式不转变,初一可能相差不大,越往后就会越来越吃力,家长们一定要重视。

对付这些“不适应”,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初中的学习状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提前准备,做好衔接,一定要重视到小升初衔接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放在小升初上,再合适不过。

学习上要迈过五道坎

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

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变化。

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

第三个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

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

第四个是在初中阶段孩子的生理也发生变化。

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第五个是集体关系的变化。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心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喜欢幼稚变成渴望成长、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由追随美德变成耻笑美德„„

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那么作为初中生的家长应该注意哪些?

一、掌握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

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这点家长一定要把好关。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

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键。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

因此,抽出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生活上培养孩子好习惯

家长可以从一些小事着手来帮助孩子。例如,孩子自己的东西现在要他们自己整理,适当给孩子分配家务劳动,并鼓励孩子多参加些活动,这样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以及独立生活、处事的能力,使他们较快地成熟起来。平时的零用钱家长也不要给太多,不要造成孩子与人攀比的不好现象。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体迅速成长,需要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更充足的休息,这时候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很容易饥饿和疲惫,尽量避免他们吃零食,三餐营养上要供给充足的热量。有的学生由于早上时间仓促往往不吃早饭,空着肚子上课,结果第三节课就感到饥饿无力,学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降低,思路变得迟缓、混乱,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长时间在饥饿状态中学习,不仅学习效率明显降低,而且身体会受到一定损失。建议中学生早餐除了吃各类的主食外,最好再加点鸡蛋、牛奶或豆浆一类的优质蛋白食物,并要干、稀搭配,注意花样更换。增强学习效率,不拖沓,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疲劳影响学习生活。

加强锻炼,好的身体是其他一切活动的保证。很多运动不仅强健身体,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活跃,在这个时期,择友也是一个关键,家长可以通过实例向孩子讲清什么是同学之间真正的友谊,应该跟什么样的同学交朋友。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正确选择朋友。刚进入初中时,孩子分辨能力还低,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家长要特别关照孩子不要跟班外、校外不明身份的少年交往。

升入初一,孩子们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种种不同,同时自身生理、心理发生了变化。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就需要孩子了解自己,掌握初一生活、学习的必要知识,做好上初一的心理、生理和物质准备。

一项针对初一新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过渡时期的指导(心理,情感和知识的准备),进入中学后不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总结起来,学生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入学不适应(恐惧),从小学熟悉的学习环境,到全新而陌生的初中环境,学生容易产生入学恐惧,出现入学不适应症。

二是课堂上问题行为不断发生。由于小学课堂学习要求与初中有些变化,学生坐45分钟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或正确的学习姿态,出现各种问题。

三是学习要求不适应。初中阶段科目增多,阅读信息量大,要求理解的知识增多,数学

也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难度增大。

四是小学伙伴的分离与新群体的适应。由于升学,小学认识的好朋友分散到不同学校,而新环境下,新的伙伴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些学生出现内向寡言的现象。

五是与教师的融合有一个适应过程。师生相处方式发生变化,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六是人际关系更加广泛。进入初中后,孩子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范围扩大,获取的信息大大增加,生活的地域范围也更广了,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学生面临的新课题。

浅谈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篇6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多的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大纲》学习要求的提高。

四是不良心理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的影响。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分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了解字词句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像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1.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2.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3.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不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到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以及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车薪。《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断、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肠刮肚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虎,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渡衔接 篇7

要顺利做好这个衔接, 我们必须清楚地把握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 有玩具、教具以及富有儿童情趣的环境布置, 在园里还有丰富多样的各种大型玩具和游乐设施。而在小学教室, 只有固定的桌椅、操场以及体育设施, 并不适合年幼的孩子, 这样势必挫伤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活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活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宗旨, 让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寓教于乐,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与同伴交往。而小学学习是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的, 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 幼儿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此外, 上课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课时的要求也与幼儿园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放学后的家庭作业繁多, 减少了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也是幼儿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生活学习时间的变化

在幼儿园大班, 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3 0分钟左右, 上课要注意动静交替, 注重游戏, 还要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而小学上课规定的时间是40分钟一节课, 比幼儿园多了1 0分钟, 课堂上大多是静坐着的, 还要遵守课堂纪律, 所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一下子要静坐着倾听教师讲40分钟的课, 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如同父母, 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从幼儿入园到幼儿离园, 教师对他们的体贴照顾, 都让幼儿倍感温馨。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从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上让新生倍感严厉, 此外老师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 师生单独接触时间少, 新入学的学生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五、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幼儿掌握所学知识, 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书本知识的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就需要幼儿课堂上认真听讲, 回家认真做作业, 只有做到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针对以上情况,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环境, 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 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 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 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影响幼儿的成绩和身心成长。因此, 作为幼儿园的大班教师, 我们就要提前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例如:要求幼儿背上书包, 书包里放上简单的学习用品, 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小学, 逐步熟悉小学环境, 观察一年级上课情况;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 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 组织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升旗、开联欢会或进行其他活动等, 增进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友谊;请一年级小学生回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 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欲望, 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兴趣。此外, 大班末期要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 增加看图书、做手工等安静活动, 并要督促孩子能按时休息、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上课纪律、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 不随便讲话, 积极思考问题与发言, 爱护书籍、文具和独立活动习惯,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在大班末期, 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 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 让家长学习并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 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 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 需要重新构建人际关系, 迅速融入集体, 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样幼儿之间才能互相帮助, 互相成长,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 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 他们就会产生厌学、焦躁等一系列的情绪,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因而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教孩子学会谦虚、礼貌, 不与同学抢玩具, 不大声喧哗, 学会说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 如:“对不起”“没关系”“请”“谢谢”等,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 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大班可适当延长教学活动, 比如课程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变成40分钟, 逐步培养幼儿讲述、复述、创编故事的能力, 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刊物, 耐心指导, 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 让幼儿进行讲故事比赛, 或者进行“大带小”活动, 讲故事给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听, 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减少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此外,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共同努力。要让幼儿调整好心态, 形成良好的习惯, 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摘要:幼儿园时代是人生充满快乐的时代, 也是幼儿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 但幼儿园终将结束,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 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衔接 篇8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小衔接,协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园合作作为家庭与幼儿园互助协作的良好互动模式在引领幼小衔接平稳过渡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 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必要性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的事情, 同样作为幼儿长期生活和接受启蒙教育的家庭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家园合作在协助幼小衔接过渡方面是必要的,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家园合作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阻碍。幼儿园会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且运用科学的幼儿教育的方法, 使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过渡到小学, 而作为家长, 则应积极与幼儿园教育配合并保持一致, 保障家园合作的工作顺利进行, 进而推动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2. 家长要与幼儿园一同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和兴趣。

家长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家庭教育处处蕴藏着教育时机, 父母可以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做到热情对待孩子的提问, 引导孩子去认识、去探索, 并引发更多的问题, 这样就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 进而养成勤奋和刻苦学习的习惯。

3. 家长与幼儿园一同为幼儿上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1) 心理准备。从幼儿园到小学, 一系列的变化常常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紧张, 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 孩子就会产生退缩、孤僻或攻击性行为。父母应有意识地延长与幼儿分离的时间, 让他们感觉到与谁在一起都无妨, 而幼儿园也应配合, 尽量在幼儿面前提及父母, 并尽量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往, 从而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2) 学习准备。做好幼儿入学的准备, 需要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合作, 为幼儿准备基本一致的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具体来讲, 父母和幼儿园教师平时要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多做“倾听”游戏。同时, 家长和幼儿园应精心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 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3) 生活准备。从大班起, 家长和幼儿园就应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在制定作息时间表的时候, 可尽可能接近小学时间作息, 让幼儿有时间概念, 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家长配合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巩固和补充教给幼儿一些必须的生活技能。 (4) 物质准备。在物质的准备上, 家长可以与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沟通, 准备幼儿入学后所需物质。如家长应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四个一”的物质准备, 即准备一套学习用具、一些实验工具、一套生活用具和一块学习小天地。

(二) 家园合作协助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的可能性:

1. 幼儿园与家庭出发点一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看出, 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小衔接这一方面上出发点一致。

2. 幼儿园与家庭态度一致。

二者具有一致的出发点, 自然对于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在无形中使得幼儿园和家庭在这一问题上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进而有了合作的可能性。

3.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一致。

在家庭中, 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一致有利于幼儿树立言行统一的良好意识, 培养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 明确自身心中的积极榜样。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也可指导并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规范教育方式。

二、家园合作如何发挥协助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 平稳过渡中幼儿园是基础

1. 创设浓郁的衔接氛围。

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氛围:首先, 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 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其次, 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 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

2. 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

每学期可通过为大班家长举办有关幼小衔接的家长会和专题讲座, 使家长正确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点, 掌握入学前习惯培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了解除了学习能力等入学准备以外还应重视幼儿心理、生理上的入学准备工作, 从而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3. 开放观摩, 率先体验小学生活。

幼儿园可以家长开放日为契机, 邀请小学一年级教师来园开展多种学科的现场观摩活动。同时也可与当地社区临近小学合作, 带领幼儿及家长参观小学一日生活, 让幼儿及父母提前熟悉将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使幼儿园和父母觉察哪些还需要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弥补的方面, 以为幼儿更好地过渡到小学奠下基石。

(二) 平稳过渡中家庭是帮手

1. 家长应积极学习, 适时转变思想观念。

作为父母, 要提醒自己孩子将要步入小学, 不再是时时、事事依赖自己的小不点, 要以小学生的标准对幼儿提出要求, 包括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作息习惯等, 并积极与幼儿园及时沟通, 向幼儿园教师积极学习。

2. 与幼儿园一同增强幼儿的信心。

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 其学习和适应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家长要协助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增强其自信心, 让幼儿在解决难题中体会乐趣, 提升幼儿对失败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 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

3. 协助幼儿园做好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工作。

家长要辅助幼儿园做到在家中贯穿幼儿园的良好习惯, 并促进幼儿自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如做到自己洗漱、自己睡觉、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要不断给予鼓励, 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

4. 协助幼儿园加强学生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训练。

在幼儿园大班中, 幼教工作者会对马上入小学的幼儿以游戏的方式提供不同的规则性任务和训练。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 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 从任务看孩子的执行情况, 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同时,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 要率先树立榜样, 并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 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

(三) 拓展互动渠道, 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1. 成立“家庭互助小组”, 创新家园活动形式。具体方式是各班挑选出不同层次的家长代表和本班教师共同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委员会”, 将班级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片”, 每个片由家长担任的“片长”负责, 教师则起到指导协调的作用。根据本班的幼小衔接计划, 由片长负责各组家庭开展配合工作, 片长和教师定期开会研讨, 各班相互介绍好的经验。

2. 吸纳家长参与课程调整。

为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 使家长、幼儿、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社会适应性准备, 可通过主题活动反馈表和主题活动调查表的形式吸引家长参与课程, 并共同探讨教育策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课程调整的积极性, 还有利于探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措施, 从而使幼儿更好地完成社会性适应过程。

3. 运用家园网络双通道, 做好及时沟通工作。

可运用网络拓展家园沟通渠道, 开通“幼小衔接双通道”的网页, 通过网络和家长在网上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针对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纲要》的理念和幼小衔接实际, 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 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并选载相关的教育经验文章, 发送给家长, 家长可以在家轻轻点击, 就能明确幼小衔接的任务, 这样就端正了家长对儿童入学前后要求的认识, 实现家园有效互动。

4. 幼儿园发放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过渡衔接 篇9

一、充分了解学生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教学虽不是战场, 但教育教学也像打仗一样讲究方式方法, 教师如果对学生知根知底, 教育教学会更有针对性而避免盲目性.因此, 初一教师应对新生进行全面了解, 了解他们的基础、个性品质、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 通过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原小学教师沟通、与家长联系、入学摸底测试、个别谈心等方式来进行.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育教学方案, 这样, 教师的教育教学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沟通学生心灵

学生小学时都是在家门口上学, 上初中后, 要住校, 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 心理上会有不适感:人生地不熟、生活不习惯、学习任务重、自己得照顾自己、想家、想父母, 学生的寂寞感、孤独感可想而知, 低落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因此, 初一教师要走近学生的心灵, 多与他们交流沟通, 像父母一样关心呵护他们, 消除他们的孤独寂寞及不适感, 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家”的温暖, 这样才能安心学习.

三、整体把握教材

新课程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是连续且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做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 才能使中小学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因此, 初中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 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新知时, 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对新知识的正迁移, 消除负迁移, 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四、调整教学方法

学段不同, 教法各异.小学时, 教师严管多教, 上课直观, 精讲多练, 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课堂活跃.上初中后, 学科内容增加, 学习内容抽象, 教学进度加快, 课堂容量增大, 习题类型增多, 教师为赶进度, 往往采用“师讲生听, 师写生抄”的传统方法,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管教方法上的差异, 对习惯于“依赖”和被管束的学生来说会感到难以适应, 会因失去了依靠而感到无所适从或困难重重.所以, 初一教师必须结合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出发, 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 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1.适当采用直观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中学生则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但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借助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通过直观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降低教与学的坡度,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堂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 但目前农村初中的课堂“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 把初一新生当作初三学生一样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因此, 教师应结合实际,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宽松、平等、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 如故事引入、数学游戏或开设数学活动课等, 增加课堂趣味性,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中学会学习.如双联初中的韦老师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创设了“对折报纸”的问题情境, 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有理数乘方”的奥秘.

3.适时表扬学生, 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表扬”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肯定, 尤其是对刚跨进新学习环境的孩子, 教师的评价很重要.在小学, 学生经常得到表扬.到初中, 教师不太习惯评价学生, 若有评价也只关注解决问题的准确性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评价, 学生没有成就感, 同时学生还没有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学习感到不适应, 学习兴趣减退, 学习质量下降.因此, 初中教师在表扬学生时也应该注意方法上的过渡, 评价时除了指向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外, 还应该从情感上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运用一些中肯又朴实的语言, 让学生听在耳里喜在心上, 进而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再学习的激情中.

过渡衔接 篇10

衔接就是用一些句子或段落把相临的两个材料进行巧妙衔接, 这样的句子或段落就起到了过渡作用。过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桥梁, 离开了必要的过渡, 文段与文段之间就会脱节, 巧妙过渡方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首先, 过渡可以使写作者的思路连贯, 行文通畅, 使文脉畅通, 浑然天成。其次, 文章过渡得好, 自然、巧妙, 读者就不会感到突兀、生硬、令人费解, 也不会摸不着头脑, 衔接不上, 令人难以通读。因此, 过渡的词句或段落既要合乎情理的自然转换, 又要尽可能的简短精炼, 不能喧宾夺主。忽略了衔接与过渡, 文章就会给人一种“乱”的感觉, 上下不自然, 读起来不流畅。具体来说, 在文章中运用过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

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 我们都有可能用到两个或多个材料。这时, 材料之间的衔接就需要精心设计。如果衔接设计得好, 那么文章就上下贯通, 自然流畅。相反, 如果衔接设计不好, 或者根本没有衔接性的句子或段落, 那么文章就会显得生硬, 结构也会松散。因此, 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时不能直接罗列材料, 而应该适当加入过渡句 (段) 。

比如下面这个片段:

那是我们刚上初二时, 学校来了一位英语老师, 学校安排她教我们班英语, 并安排她做我们班的班主任。她虽然是我们的老师, 但她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也许是由于她刚大学毕业, 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 因此很能和我们打成一片。她经常利用下课的时间跟我们在一起谈心, 有时开开玩笑, 这也让我们整个班级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有一次, 快要上课了, 刚改变发型的她抱着书本走进教室, 班里有一个男生就大喊起来:“啊, 好美呀!”教室里出现一阵短暂的嘈杂声, 随后又变得鸦雀无声。只见一向活泼的“老鹰”此时却羞涩地低下了头, 但我们也能看出她在偷着乐, 这时班里又重新泛起一阵笑声, 刚才的紧张气氛也被吹得烟消云散。

这个片段由两个自然段组成, 刻画的是一个老师。很明显, 文章的这两段内容是不同的, 可是两段之间近乎于两个不同材料的罗列。第一段说的是老师跟我们很融洽, 而第二段开头就是“有一次”, 如果不往下看还会以为“这一次”是来证明“融洽”的。结果两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读起来极不自然。究其原因, 正是段落之间没有比较好的过渡性句子。假如我们在这两段之间加上一句过渡句, 那么必然会顺畅许多。比如在第二段的开头加上这样一句:这个老师不只有活泼开朗的一面, 有时她也十分腼腆。有一次, 快要上课了……这样一来, 两段本来无关的内容便浑然一体, 共同揭示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 文章的脉络也会更加清晰, 读起来也流畅自然许多。

二、注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过渡

有些议论文在提出观点之后, 如果直接叙述事实论据, 也同样显得不自然。比如下面这个片段:

我们要做一个上对得起天, 下对得起地的人, 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包拯, 他为人正直, 刚正不阿。他不受任何贿赂, 对任何人都是同等对等, 绝不手软, 即便是皇亲国戚, 他也一查到底。由于他的清廉, 人民称他为包青天。当他的一个舅舅犯法时, 他也没有手软, 照样把他关进大牢。他那刚正不阿的心照亮了人民, 他对得起朝迁, 对得起人民, 对得起他那顶官帽, 对得起天地良心。

这个片段中的素材运用太直接, 如果在“包拯”这一段材料前加上“从古至今, 很多人毕生恪守上对得起天, 下对得起地, 从而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因而快乐一生”这样一句, 再通读起来就顺畅自然多了。

三、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过渡

有些作文在构思上会安排出不同的层次, 以议论文为例, 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 在这些层与层之间最好也要用上过渡性的词、句或段 (如表示并列的过渡词有无独有偶、此外、还有等;表示递进关系的过渡词有更有甚者、而且等;表示对照关系的过渡词有与之相反、不同的是等) , 这些过渡性词句如果运用合理会使文章的层次更加清晰, 读者对文章的结构也会一目了然。例如下面这个片段:

小河遇到山石的阻隔会改变流向, 终汇入大海;蚂蚁受于草木的羁绊会改变路径, 终归入蚁巢;人们受到困难的阻挡, 也会改变自己, 终获成功。放弃旧途, 另辟蹊径, 我们应勇于改变。刘翔在跳高项目多次受挫后给自己重新定位, 转而选择一百一十米栏, 奥运飞人夺冠;詹姆斯在橄榄球场的奔跑让教练劝他放弃, 于是他学会改变, 成就了篮球场上的“小皇帝”。他们勇于改变, 寻求出路, 重塑自我, 相反, 仍有些人守陈规旧礼, 本应更光辉的人生却被抹上了一层阴影。晚年的牛顿对基督教神学深信不疑, 把行星的运动归为“神的第一推动力”, 违背了他自己的科学发现, 晚年的爱迪生在交流电更为便捷的事实已被普遍承认的情况下, 仍认直流电的死理不知变通, 他的公司也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他们也为他们的不敢改革付出了代价。

片段前半部分用了正面材料刘翔、詹姆斯等, 接着用一句“他们勇于改变, 寻求出路, 重塑自我, 相反, 仍有些人守陈规旧礼, 本应更光辉的人生却被抹上了一层阴影”做为过渡句, 接下来自然引出反面材料牛顿、爱迪生等。一正一反, 论证有力, 衔接自然, 文章浑然一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过渡衔接】相关文章:

语文过渡衔接管理06-28

语文过渡衔接管理论文04-20

磨刀不误坎柴工——完善初高中的衔接过渡09-12

过渡句04-20

过渡04-23

过渡护理05-17

过渡技术05-21

过渡措施05-22

过渡语教案04-12

刚柔过渡结构05-02

上一篇:初中学校体育作用下一篇:讲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