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研究

2024-06-30

角色研究(精选十篇)

角色研究 篇1

一、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内涵

角色冲突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由于无法满足多重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时所造成的内心和情感的矛盾。 (1) 社会活动中。每一角色所具有的权力和角色期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当这些期望遭遇矛盾时, 高校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 对于角色的倾向性也就有所不同。当高校教师不能同时满足不同的角色期望时, 角色之间必然会产生角色冲突。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是指高校教师在社会活动中, 其不同角色之间所产生的社会期望和权利义务不一致的表现。角色冲突包含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两种类型。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角色间的冲突, 即是个人同时承担两种以上的角色, 因角色规范的要求不同而引起的冲突。

二、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众所周知, 高校包含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为社会服务。而这三种职能主要是通过教师这一纽带得以实施。为此, 在本文中, 笔者认为, 高校教师角色应包含四种类型:教学者、研究者、政治者和经济者。这四种内涵各异的社会角色, 由于带来的权力与期望的差异, 使得游走于其间的高校教师陷入日益复杂的角色冲突之中。

(一) 教学者与研究者的冲突

教学者即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者,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师, 这是高校教师最为基本的角色。研究者即通过科学技术, 进行知识的研究、创新和开发的教师, 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人。研究者与教学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教师通过研究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通过教学进一步刺激对知识的探索。因此教学者与研究者这两个角色可谓是合二为一, 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现实生活中, 教学与科研却常常遭遇尴尬境地。在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系统中, 科研往往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由于其效果呈现的滞后性而常常被冷落。为了某些职称的评选和相关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的争夺, 部分高校教师不惜一切代价致力于知识研究的行列, 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学术论文的撰写中, 忽视其最为基础的教学工作。

(二) 知识者与从政者的冲突

所谓“知识者”的角色, 较早由弗·纳涅茨基提出, 它是指致力于知识的耕耘者, 是指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的人, 是专业化的一类人。 (2) 本研究中高校教师的知识者角色也就是高校教师教学者和研究者的结合, 即所谓学术者的角色。

古有云:“学而优则仕”。在当前的高校系统中, 教授参政从政的热潮屡增不减, 以往专攻学术科研的学者们争相进入仕途, 逐渐朝着政治者的角色转换。高校教师作为政治者的角色, 主要包含两种。其一是兼职担任高校内部的政治领导职务或者政府官员。这类教师以其双重身份活跃在学术界和政治界,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沟通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对话渠道。其二是直接弃文从政者, 即放弃自身的教师职业, 成为掌权的知识者。高校教师从知识者到从政者的转变, 从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学术界与知识界沟通, 但也亦迷失在功利的世界里。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下, 多数教师都存在一定的“从政情节”。为了更好地升迁, 有些学者选择将学术研究作为从政的筹码, 在利益的驱使下, 丧失了自身最初的学术信念。因为高校教师从政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学术特权, 比其他教师更易获得学术经费、研究项目、学术奖项等利益, 对于此类诱惑, 很多教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前我国频频发生的学术腐败现象已经在控诉这种知识者与从政者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后果。

(三) 知识者与经济者的冲突

当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善。教师也不再是先前“清贫”的臭老九, 高校教师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冲击已逐步得到提升。如今高校系统里的多数教师在扮演自己知识者角色的同时, 也开始承担起经济者的角色, 拥有教书育人以外的副业。经济者, 是指那些从事商业经济的教师, 包括教学顾问、企业顾问、自主商业等职业。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在经济界与学术界游刃有余的高校教师, 但也不得不为那些因为功利性过强而逐渐失去其学术信念的高校教师而担忧。高校教师是高深学问的传授者, 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 影响当前教育的方向。弥漫功利性气息的高校, 将严重阻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也将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无法否认高校教师经济者的角色, 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高校教师应更多地将自身的重心转移到知识者的角色中, 不应摒弃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这一重大使命。

三、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探讨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校教师角色必然发生演变。而在演变过程中, 不同角色之间由于期望和权力的差异, 也必然导致角色间冲突的产生。现阶段, 造成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造成的影响。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过高期望是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之一。当前随着各类学术丑闻的揭露, 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的评判标准愈发提升, 由此带来的期望也与日俱增。无形的社会压力, 使得高校教师角色冲突更为剧烈。为了缓解这一冲突, 笔者认为, 社会应给予高校教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需正确认识教师特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合理公正地评价教师的角色活动, 促使教师全方位地发展。切不可夸大教师的传统职能, 对教师产生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 从而否定其角色的演变。充分的理解、合理的评价及正确的观念对高校教师而言是外在的动力, 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角色冲突。

(二) 高校教师评价机制造成的影响。

学校是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重要因素。合理公正的聘任制度有助于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缓解。高校聘任制度关乎教师自身利益, 不仅能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也能鞭策不合格的教师不断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 或是及时将他们淘汰出局。为了更好地在竞聘制度中脱颖而出,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 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然而当前我国的高校聘任制度及评价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不仅给高校教师造成了沉重的角色负担, 也加剧了高校教师角色之间的冲突。因此, 为了缓解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 高校需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体系, 使其合理化、公正化, 与此同时, 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的培养制度, 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知识的更新。

(三) 高校教师自身期望与价值取向造成的影响。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产生, 不仅与其角色活动外部环境有关, 还与教师自身的角色认识和价值取向分不开。因此教师应更多地从自身的角色行为和心理来进行调适, 以缓解角色冲突带来的危害。首先, 高校教师应摆正心态, 建立合理的角色期望。高校教师应客观了解自身的能力以及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能一味地追求不切实际的角色, 或者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角色认可。其次, 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 高校教师应敢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 时刻检点自己工作作风,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最后, 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适应不同的角色需求。不同角色有其不同的行为和标准, 为了更好地适应各个角色的需求, 平衡角色之间的冲突, 高校教师务必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应对角色冲突带来的挑战。

四、结语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往往会阻碍其自身整体素质的发展, 不仅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 我们必须尽全力解决高校教师角色冲突问题。由于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单纯依靠教师自身的角色调适是难以实现的。为此, 社会各界也应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辅助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笔者相信, 在多渠道调适路径的帮助下,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问题势必得到缓解, 而在角色适应中不断前行的高校教师, 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 必将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廖慧芝.新时期我国大学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04.

[4]董泽芳.社会转型时期的教师角色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6 (6) .

角色游戏----研究方案 篇2

灌云县南岗乡西岗幼儿园 朱红艳

一、研究的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游戏的倾向。家长也更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认为游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用处。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而另一方面,民间游戏面临失传。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民间游戏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为孩子们所熟悉。其实,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方便、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潜在发展空间,正适合我们县城的幼儿园,我们何不把民间游戏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也体验传统游戏的快乐呢?为此,我们幼儿园选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子课题——“民间游戏的现代意义挖掘”,希望在课题引领下认真了解、解读民间游戏,让它在幼儿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让孩子们体会民间游戏的乐趣,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希望,在课题引领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研究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了解游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情感、智力发展的作用。

2、以课题活动为契机,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重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研究内容1、2、民间游戏与幼儿多元智能(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系。各年龄班如何选择适宜的民间游戏,如何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改变和创新。

四、研究对象

主要选择西岗幼儿园3---6岁(小、中、大班)约8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优展示法、观察法、谈话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游戏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理解,了解关于幼儿游戏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民间游戏的现状,为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行动研究法:我们经过思考决定实施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案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模式,注重行动研究----反思----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再次活动(行为跟进),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难点尽心研究。如刚开始做课题时,小班幼儿不适合搜集来的民间游戏,因为一些比赛性质的游戏对体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改造民间游戏,重点发展适合小朋友的非竞赛性质的游戏,老师们提出来可以试试语言类游戏结果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活动。

3、评优展示法:从全园评选出几个最优秀的民间游戏活动案例,请老师们一起观看活动,并当场进行评析,合理吸收和借鉴,然后应用于实践。我们发现,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表演游戏交融渗透,游戏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就这样,大家经常交流,互提建议,一点点提高。

4、经验总结法:将同做“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课题的其他幼儿园的成功经验合理吸收,取得对课题开发有启发意义的经验,概括出支持课题研究的先进方法并加以利用,对我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很有益处。

5、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游戏的观察评析都以此为依据。我们会在角色游戏中发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究竟怎样,还会在体育游戏中发现孩子的运动能力如何----记录下来,便于又针对的实施教育。

6、谈话法:主要用于游戏之后,和小朋友交谈,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以及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便及时对游戏规则作出调整。

七、研究实施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

A、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习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周兢《中国民间游戏》、皮亚杰《儿童心理学》,重点学习学前儿童游戏的专业论著,进一步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并了解民间游戏由来和各种玩法,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让民间游戏深入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民间游戏。

B、确定人员分工和各时段任务: 我们这个课题具体安排如下

起止时间 要解决的问题 负责人 2013.3----6月

活动发起,搜集素材,分析归类。

朱红艳

2013.6----2014.6月

实践阶段,课题组全体教师

2014.6----2014.12月

阶段总结,资料收集。

课题组全体教师 2014.12----2015.6月

结题阶段,提升经验。

课题组全体教师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步:召开课题组会议,制订各阶段目标,明确各自的任务。第二步:利用图书文献、学前教育网搜集民间游戏的相关资料;召开班级家长会,请小朋友和家长都参与收集相关材料的活动中来。

第三步:资料汇总,研究、分类,确定哪些游戏适合在幼儿园开展。

第四步:各班每月选取一个合适的民间游戏,介绍给小朋友,大家一起做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课题组根据幼儿的情况和老师的意见召开教研会,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广先进的经验。同时注意收集文字资料、影像资料。

第五步:对活动中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并分门别类存入档案。

第六步:提升经验,重点引导参与课题的教师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相互学习。第七步:结题,向上级课题组呈交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民间游戏的创新改编、游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大有收获。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游戏活动资料,编制了自己的园本教材。华夏幼教中心的孩子爱游戏、玩游戏已蔚然成风。现将我们取得的成果列举如下,请总课题组检查验收:

1、民间游戏的创新、改编。

我们在整个课题研究中共收集四十多个民间游戏,分为体育类、益智类、语言类、艺术类并对这些游戏作了相应的创新改编。游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

我们对开展的每一个游戏都进行了多元价值分析,发现通过丰富的游戏,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智力、体能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很快。做游戏、爱游戏形成幼儿园的特色。

2、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角色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角色学习;角色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受到我国教育部的进步一重视,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等一系列的文件,从而推动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使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角色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互动中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角色学习可以让角色扮演者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从而提高角色效果。角色学习的内容是由角色的种类、技能所决定的,一般而言,角色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色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等等。

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其工作内容与一般的大学教师存在很大的不用。大学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协助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第一线的管理工作人员。作为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优势,从而促进班级积极健康地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的办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辅导员角色定位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对辅导员角色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大学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研究,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教育水平。大学辅导员需要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从而为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可以提高大学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与自身素质。

二、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

角色建设是指社会或组织引导个体按照社会期望与要求,加强自身担当角色所具有的意识、规范、形象、机制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角色建设是对角色行为规范的制定、完善,角色建设的内容就是对社会角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角色的工作能力。

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国大学辅导员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角色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等等。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多方位的学生信息管理体系,让学生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第二,培养大学辅导员的角色意识。大学辅导员需要强化其角色意识,通过强化角色意识,自觉执行角色规范,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辅导员应形成角色意识,认识到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并通过角色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与角色建设的关系

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是角色行为规律化的重要环节,通过角色学习可以为角色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要求大学辅导员不断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

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集中体现在大学辅导员的角色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等方面,而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主要是制定相应的角色规范,从而强化辅导员的角色意识。但是,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是角色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角色学习,才能推动角色建设,大学辅导员只有履行了其角色学习中的角色义务,才能不断增强其角色意识。只有通过角色学习,才能为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与角色建设相互交叉,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大学辅导员角色学习的关键是增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而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过程,本身又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辅导员角色意识的增强必须通过角色学习来逐渐培养和强化,大学辅导员通过角色学习内化为角色行为规范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增强其角色意识的过程。因此,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角色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管理的基层实践者,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内容进行研究,促使大学辅导员角色学习与角色建设的发展,使大学辅导员角色行为合理化、规律化,从而推动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辅导员制度的改革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惠莹.高校辅导员角色维度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魏义梅.论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研究 篇4

关键词: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审美特征

一、前言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着更高的精神层面追求。动画艺术作为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形式, 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 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仍然处于落后局面, 主要表现在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的特征不够鲜明、动作缺少灵活性、科技水平低等, 对我国动画艺术的更好发展有着不利影响。为此, 有必要对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影响因素、审美特征、设计原则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二、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影响因素

(1) 文化因素。动画艺术是民族的、世界的。我国动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文化特征, 是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结合。所以, 文化是影响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的因素。例如,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片是中国水墨画与动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充分展现了我国特色艺术风格, 且对我国文化传承有着积极作用。[1]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我国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设计有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奠定了动画艺术发展的基础。二是科技发展为动画艺术发展带来新动力。三是经济为动画艺术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进而对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设计有影响。

(3) 动画创作主体。动画创作者是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的主体, 决定着动画形象, 因而动画艺术对创作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动画形象创作者的文学素养、想象力、电影语言结构、科学积水水平、动画专业素质等方面, 对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有重要影响。为此, 动画艺术要求一支高素质的创作团队, 是更好设计动画形象的关键。[2]

三、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

(1) 假定性美。假定性是动画艺术最为鲜明的特征, 因而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具有假定性美的审美特征。动画艺术中的假定性是多重的、全方位的, 其活动影像、艺术形象、背景画面等都具有假定性, 进而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使动画角色形象更具视觉冲击力。例如, 《大闹天宫》动画片中, 具有较强的假定性审美特征, 使孙悟空横空出世的画面更具震撼力。

(2) 韵律美。在动画艺术中, 节奏美和韵律美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因素, 因而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审美特征。所以,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中, 设计人员有必要遵循节奏和韵律美的审美特征而完善动画形象, 以带给观众以美的视觉享受, 对促进动画产业发展和传承我国文化具有积极意义。[3]

(3) 造型美。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具有造型美的审美特征。它是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二者相互依存。具有造型美审美特征的动画艺术, 不仅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审美效果, 而且给予观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对动画形象进行联想, 尽情享受视觉美。

四、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设计原则

(1) 遵循创新性原则。创新是动画产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所以在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设计中, 应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创作者设计动画形象, 不仅要注重角色造型, 而且要赋予角色以思想和气质, 使动画形象更具可爱、幽默滑稽等特点。例如, 《狮子王》动画片中, 主人公与狮子的形象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但是, 目前我国动画艺术形象的创新能力不足。

(2) 遵循文化继承的原则。动画艺术也是文化艺术, 其角色形象是各国文化形象的完美展现, 具有象征性和多元性。所以, 在动画角色视觉形象中, 应遵循文化继承的原则。首先, 设计观点和设计内容要体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进而赋予形象以活力。其次, 动画角色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 积极借用民族元素, 以彰显民族文化内涵。[4]

(3) 遵循再现原则。动画艺术源于社会生活, 却高于社会生活, 既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又是对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所以,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设计中, 应遵循再现原则, 使动画片反映生活的本质。

(4) 遵循夸张与假定性的原则。优秀的动画艺术, 必须遵循夸张性原则和假定性原则。动画艺术是最具表现力的视听艺术, 其内容并非完全写实, 更具夸张、变形等丰富想象力元素, 进而创造充满奇幻与趣味的世界。例如, 在《大闹天宫》动画片中, 孙悟空腾云驾雾, 是动画艺术的夸张性表现;天宫仙境的虚无缥缈则是动画艺术的假定性表现。

(5) 遵循娱乐性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动画艺术不仅仅被儿童群体所喜爱, 成年人、老年人等社会群体对动画艺术也乐此不疲。由此可见, 动画艺术具有娱乐性。所以, 动画角色视觉形象设计要遵循娱乐性的原则, 以幽默有趣的形象、活动、性格特点等方面, 给观众以视觉冲击。

五、结论

虽然我国动画艺术今年发展速度加快, 但其仍然处于落后局面, 阻碍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进程。目前, 动画艺术渗透到音乐、传媒、游戏等多个领域, 既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又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 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动画艺术的发展, 从动画角色视觉形象方面入手, 对其影响因素、审美特征、设计原则进行分析, 进而完善动画角色视觉形象, 为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朱蕾萱.动画角色中幽默形象的集成因素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4.

[2]刘涛.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3]张搴.从当代视觉文化角度谈动画角色形象生产与消费策略[J].电影文学, 2011 (04) :48-49.

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 篇5

性别角色是在某一社会文化中众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刻板观念就是对人或事所持的僵固不变的看法或信念。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就是人们在性别角色上持的刻板观念。如在某些性格上一般人总是不约而同地认为,男性应该如何,女性应该如何,一般人们总是认为男性刚,女性柔,独立果断是男子特征,依赖顺众是女子特征。由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存在,在社会上才有在同一情境下对男女行为不同要求的不同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别角色偏见。

Broverman[1]的研究结果表明,就典型的男性与女性应该是如何这一点而言,男性与女性的看法并没有多大差异,而且男性特质比女性特质更符合社会需要,许多男性特质比女性特质得到社会更多的肯定评价,

Broverman[2]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肯定特质为:攻击性与独立性强;情绪稳定而不外露;客观、不易受外界影响;支配感强;喜爱数学与科学;临危不惧;具有积极性与竞争性;逻辑性强;谙于处世;工作熟练;直率;知识广博;情感不易受伤害;爱冒险;果断;从不哭闹;自信;有领导欲望;大度;抱负宏大;理智;自立;对外表不自负;大男子主义;同男性能自由地谈论性。女性的肯定特质为喜欢闲聊天;做事得体;分寸感强;温柔;对别人的感情十分敏感;爱打扮;爱整洁;文静;虔诚笃信;强烈的安全需要;喜爱艺术与文学;善于表达温情。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男性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直爽大方,深思熟虑,有勇有谋,独立意识强,有抱负,而认为女性很细心,善操家务,性情温柔,心地善良,柔弱,爱嫉炉,爱唠叨。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日本,对两性的刻板观念是比较相似的。

新教师的角色创造研究 篇6

1943,人类学家米德从戏剧中借用了“角色”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身份而引起的符合身份的行为方式。用戏剧来比拟学校现实,那么活跃其中的校长、家长、学生和教师就是演员或导演,社会期望和各种规范就如剧本,具体的客观环境就是场景。与演戏一样,新教师作为学校这个大舞台上各种角色丛中的一个角色,在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自身角色的意义,并创造性地“扮演”好这一角色。具体来说,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应思索以下几个问题:应如何开始角色学习?如何对待角色期待?如何克服角色偏常?如何进行角色创造?这些问题均需要很好的研究和回答。

在对一些出类拔萃的教师的研究中发现,他们一生的发展历程有着相似的周期模型,其成长阶段一般分为: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在这六个发展阶段中,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现象和必须完成的角色创造目标。

在这六个发展阶段中某一阶段的目标完成了,就会感到幸福和满足,就会自觉地、非外力强迫地进行反思,纠正偏常,更新角色认知,促进角色创造,并向后一阶段递推。否则,任何一个阶段的角色捞演不慎,或角色创造的过程在任何一个阶段停滞,都会造成失败。本文篇幅所限,不能对六个阶段的角色创造进行全面研究,只侧重于新教师到专业化教师这一过程(从事教师职业一个月至三年的周期)的研究。这一阶段被定义为:关注生存期。在这阶段,教师常以一种敏感而偏激的态度追寻:“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师:你千万别用大声叫喊来治乱,你应该冷静、沉着,在课堂内,去找那一个刺毛“头”,然后,严肃地走到他身边,低下头,用低缓而严厉的方式提醒他。这是很好地控制乱堂的方法。其实,非消极意义地控制学生,迅速建立新教师的威信的“演技”很多,比如:你如果三天内能叫出每一位与你见面学生的名字,学生会得到你看重他的信息,从而主动与你交往;如果你每周经常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小测验,这既符合教学规律,也有利于树立“自我权威”,让学生信服,服从你的教学指挥;如果你进行家访,再调皮的学生也立马儿规矩;如果你与家长交换意见时,尊重家长,实事求是,说话得体,你会赢得家长的好感,要知道,家长的认可是“好教师”的准入证;如果你对有些事(比如早恋)“打开窗子也不说亮话”;如果学生的重要活动你都参加,并且经常到教室、寝室、操场看望学生或与他们同娱乐;如果你评价学生时,多用激励性、期待性的语言;如果你把教学看做是一种崇高仪式,总是带着笑走进课堂,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如果你在上课铃前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下课后又不急着离开;如果你着装整洁、大方、庄重、体面,言行文明、和蔼,慈爱……那么,你就能获得肯定,就能创造好角色,安全而有效地度过关注生存期。这看起来很繁杂,其实也简单,朱熹在,《蒙学须知》中将教师角色创造定义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其它杂细事宜”五个方面。从五个方面看,身教育人,五居其四。由此可见,新教师们仅有学历(知识)是不够的,要创造好教师角色,应该在其他四个方面深下工夫。

总之,角色理论的视角、概念和技术,均可以贯穿于教师成长的全过程,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中,其意义都相当深远。

政府财政“反危机”角色研究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角色

1背景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金融风暴。多家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或被兼并或被政府接管, 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各种资产价格暴跌。如股市, 原油, 楼市等等。我国虽然因为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比较低, 所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比较小, 但是间接地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不仅影响到股市、楼市, 甚至实体经济都受到严重的冲击。股市上, 上证指数从2007年的6100点以上到2008年10月份的1700点以下, 楼市上, 当时住房成交量萎靡, 楼市拐点亦隐约显现。表现在实体经济上, 自2009年以来, 沿海地区大量中小民营企业不断出现倒闭。在整个2009年, 中国经济充满了危机, 加上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使得中国经济更加不稳定。

美国之所以会爆发金融危机, 就是因为市场失灵, 因为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经济问题, 在我国, 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 于是更需要监管, 更需要政府的宏观干预。在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 整个宏观经济面临着衰退。光靠市场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复杂的形势, 必须有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干预市场, 使经济尽量重新回到健康的运行轨道, 使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然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很多, 为了更具针对性, 这里仅从财政手段方面加以分析。政府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保持经济的稳定, 包括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在经济下滑的时候, 增加财政支出是很自然的一种选择。”中国人民大学证券与金融研究所教授李永森说, “无论从扩大内需还是扩大投资的角度看, 财政政策未来将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每一次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一次经济下滑的危机。每一次反危机都是为了防止经济下滑。中国人口众多, 一旦经济下滑, 必然造成众多人口失业,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财政应该以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 在反危机中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

2对1997年金融风暴的回顾

从历史上看, 1997年下半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国家金融状况恶化, 股市暴跌, 汇率下降, 生产停滞, 经济出现急剧滑坡。我国长期以来盲目建设带来的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强化双重因素影响下, 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 以至于出现零增长、负增长, 内需不足, 工业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 企业效益下降, 上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 部分外资撤走, 项目停建, 财政收入增幅回落, 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挤兑, 中国经济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才使得整个经济局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过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 “当时, 国务院对增发国债所筹集的1000亿元资金安排的重点是:增加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点机场建设;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建设250亿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 全年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投资达到年初计划的17.5倍, 超过建国以来的投资总额;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 同时抓紧进行城市电网改造;扩大经济适用住宅建设规模。”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迅速抑制了我国经济下滑的势头, 1998年当年GDP增长7.8%。1999年,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全年实现GDP增长7.1%。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不断深入, 2000年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 GDP全年增长8%, 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3380亿元, 比上年增收1936亿元, 金融运行稳定。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 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回顾

再来看看2008年经济危机, 虽然同上次经济危机有许多相像之处, 如股市暴跌, 生产停滞, 失业面临危机等等, 然而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这次的危机更偏向于外部影响。我国一直以来, 存在产能过剩的经济现象, gdp很大一部分需要出口拉动。如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受阻。加上我国出口品普遍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权。所以要维持经济增长必然要启动内需, 同时加大制造企业创新力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所以这一次的财政政策的特点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两个方面, 前者表现在: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以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后者体现在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即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 支持服务业发展。

从前者看, 其实国内的消费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在国内消费拉动gdp大概只占到30%多, 而在美国, 消费拉动gdp占到将近70%。由此可见, 我国消费水平虽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但还是具有很大的潜力的。首先, 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较大, 低收入者大都是农民, 使得农村广大农民的消费无法被有效的带动起来。农民基数如此庞大, 农民的消费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其次, 国内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国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危机防范意识, 储蓄倾向较高, 消费倾向偏低。这也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

从后者看, 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很多属于初级产品, 附加值低,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议价能力。加上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结构的不成熟, 企业利润很薄, 一旦危机来临, 大都企业无力承受。

政府财政应该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发挥主角作用。首先,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 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 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全面落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其次, 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加大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 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推进燃油收费制度改革, 完善资源税制度, 促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4结语

财政的反危机角色的典型体现就是, 国务院当时推出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措施, 其财政力度之大可谓罕见。特殊时期的大规模投资是必要的, 不仅对经济危机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还将对今后的经济起到长远的效果。

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 不仅是经济危机, 在任何时候, 财政投入方向必须正确, 这也就是温总理过说的, 比如, 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一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的领域, 如医疗教育等。而不是大量投入搞重复建设, 从而造成大量落后的过剩产能, 不仅不利于提升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而且是对国内资源的一种浪费。

参考文献

[1]洪云亭.金融危机后财政政策选择与经济发展[J].财经界, 2010, (2) .

[2]杨丽琪.财政政策周期稳定效应文献综述[J].中国审计, 2009, (24) .

[3]韩晓琴.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J].唯实, 2009, (11) .

[4]胡芳.财政政策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市场, 2009, (31) .

用户研究中的角色与情景研究 篇8

在工业设计的用户研究中, 角色设计是帮助设计师集中焦点的工具, 是设计的引导线。在用户研究中, 角色的设计的结果往往揭示了用户行为的趋势, 指出产品的优点和不足。最后角色结合情景成为完整的故事, 预测产品的体验效果, 故事与消费者双向交流的。

用户代理 (行业专家、培训人员、临时的监督人) 、被调查者 (市场、销售、消费者) 、解说员 (技术支持、文案专家) , 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需求都不同。角色根据优先级可分:焦点用户、间接用户、偶然用户、受影响的用户、非用户。

角色少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要包括几点内容:角色目的、角色对产品的影响力、角色想要了解或参与的信息、角色将来对产品的作用、角色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

角色不是凭空想象的, 可根据以下直接来源建立:

角色是通过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得来的, 必须进行转化。通过数据, 可以建立角色档案, 对角色进行指标限定, 然后将角色再现。

角色的描述方法归结为三大类:文字描述、图片描述和视频描述。

文字描述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成本低, 省时间, 适用范围广。角色写作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充分的体现角色对产品的需求;②尽可能让角色生动真实。

角色简单描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生活和工作中的典型事件、对生活和工作的期望和需求。对角色深入刻划, 可以添加一些描述:角色的性格、典型的话语、生活习惯、某个具体的情景下发生的事情、对角色的家人朋友的简单介绍、角色的心理描写、表情动作描写等等。

下面是一些写作手法, 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搭配使用。

说明法主要用于介绍角色的个人基本信息, 用来对角色进行定位, 搭建角色框架。简要介绍只有最关键最的词汇, 要切中要点, 其它的相关信息舍去。详细介绍是在简要说明的基础上, 将重要信息的来源、成因等有关的信息也进行说明。

叙事法是对角色的日常生活的片段进行描写, 记叙角色日常生活中典型的片段。用叙事法时, 涉及的几项内容包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相关的人和事。

细节描写主要是对人物和情景进行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通过这些描写, 能让角色更丰富, 从各方面充分的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 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描写肖像, 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 表现人物的特征。语言描写要注意, 角色的言语一定“言必由衷”, 吐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言为心声, 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性格, 要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生动, 能准确地传神, 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 切忌空洞的叙述, 不要下评语, 要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表现性格特点, 做到神形兼备。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语言、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环境描写是指通过周围的人和事来表现角色, 让角色个性更鲜明, 充分体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除了文字, 还可借助图片描述角色, 但要慎用。

描述角色时, 适合用图片表现内容如下:角色外貌、角色心情、角色个性、角色的生活环境。

图片形式很多, 有特写照片、系列实物图片、虚拟模型图片、漫画图片等等。不同的图片适合表现不同的内容。特写图片适合用来描述角色的个性和心情;系列实物图片适合描述用户的生活习惯、喜好和需求;虚拟模型图片和漫画图片适合描述用户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产品需求。不论何种类型的图片, 能够充分的表达结论、体现用户的需求, 将产品概念完整清晰的呈现的就可使用。

视频描述是对文字描述和图片描述的提升, 能更具象的表述角色, 呈现角色的特征和需求, 引发设计师进行思考。

角色和其所存在的情景是密不可分的, 角色必然存在于某种情景下。一定情景下, 可以更具体详细的分析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情景建立是它的初始阶段, 要得到情景中的建筑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任务环境、人机交互过程等基本信息。情景描述是对情景的细化, 需要描述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进行的操作。

与角色的描述一样, 情景也可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来描述。

文字描述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任务和特殊事项。环境包括建筑环境 (室内、室外、家中、办公室、洗手间、街道等等) 、硬件环境 (空间的布局、必要的设施、设备) 、软件环境 (需要的支持、技术条件) 、物品环境 (空间所摆设的物品) 、人物环境 (事件所涉及的人物, 包括执行者、参与者和意外参与者等等) 。任务描写包括:任务要达成的目标, 达成目标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执行这些任务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操作。特殊事项则是指的一些特别要注意的事项, 主要有环境的切换、特殊的环境、特殊的限制条件等等。

描写情景要注意三点: (1) 选择典型场景; (2) 巧妙的设置情节; (3) 重点刻画视觉和心理感受。这些文字可通过情景剧本、情景表单、情景卡片等形式呈现。

与角色不同, 情景采用图片描述会更合适。用图片描述情景更具体形象。

一般来说, 在设计过程中, 采用图片进行情景描述需要展示的内容包括:建筑环境 (室内、室外、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广场、公园、酒店、网吧、公司等等) 、设备环境 (电脑、打印机、饮水机、办公桌、沙发、健身器材等等) 、软件环境 (办公软件、图形处理软件、游戏软件、歌曲、电影、活动等等) 、物品 (杯子、刀、刷子、抹布、水、食品、装食品、电话、手机等等) 。还有一些任务、行为、操作等其他方面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用适当的方式表现不同的情景。如情景中环境的影响不大, 对环境的描述可以省略, 着重体现动作和操作对象;如问题本身只跟人有关, 那么仅可能的表现人物的想法即可。

情景的视频描述也是对文字描述和图片描述的提升。但与角色描述不同, 视频描述对于场景的描述来说非常必要。情景就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这些典型场景下的小故事非常具有冲击力, 往往能够让设计师的想法产生巨大的变化, 让其对产品的看法和评价的标准发生变化。

情景的视频描述很重要, 要花费心思掌握一些视频拍摄、录制和剪切的技巧。譬如, DV的基本知识、DV的选购、DV的稳定、构图、构图原则、录音、拍摄的角度、录音、镜头的控制、动作的衔接、录影带处理方法、编辑软件的使用。

总之, 角色是用来体现用户需求引导设计的, 角色的建立和描述必须要能真实用户的需求;情景是对设计的限定和预测, 为设计提供具体的环境, 情景的描写要生动完整。这样故事才能发挥作用, 为设计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美]Cooper.A等著.詹剑锋等译.交互设计精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美]Steve Mulder Ziv Yaar著.范晓燕译.赢在用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动画角色表演与受众心理研究 篇9

动画表演实质就是通过角色的动作塑造角色的个性形象, 动作是动画表演的核心。动画的虚拟性决定角色动作并不是现实的客观物象的真实映射, 而是加入了创作者“主观提炼”的过程。这个主观提炼, 就是艺术创作者对表现对象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具体来说, 首先, 动画是建立在制作影像的基础之上的, 其逐格拍摄的记录方式使其对现实进行跨格、停帧或丢帧的表现, 结果使制作出来的影像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差距。其次, 由于在运动过程中, 影响之间连接距离较长, 视觉暂留的时间无法吻合现实中的运动时间, 图像连贯性上产生缺失和跳跃, 因而动画影象具有“幻觉”感。再次, 艺术家在塑造角色形象的过程中, 不仅角色造型经过了艺术家的主观创造, 其个性特征、行为动作也融入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 具有风格化的特征。这三方面因素使得动画表演与实际生活产生差距, 即影视上的“间离效果”。

动画表演这种“主观提炼”的过程, 可以说是制作者对动画作品的编码过程。而这种由符码转换产生的“间离效果”的语言模式, 对于受众而言需要一定的解码与重构要求:在观赏过程中自发地进行预测、补充、回忆、想象等行为的能力, 来创造一种别具特色的审美时空。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 代表人物尧斯和伊泽尔分别提出了“期待视野”和“填补空缺”的观点。尧斯的期待视野是指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作品前, 都处在一种期待的状态中。一部作品即使以新面孔出现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事物。他唤起对已知事物的回忆, 使观者形成某种特别的情感态度, 并在其开头时就唤起对其中间和结尾的期待。

在动画中, 观众的期待视野更明显的表现在画角色形象上。比如说, 一部动画片的主角是一个美女, 他们的头脑中马上就会产生“白雪公主”“灰姑娘”的形象并与之比较, 然后开始期待看到这个美女, 了解她身上发生的故事, 并且潜意识里希望这个美女的故事比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更精彩。在连载影片中观众的期待视野更明显。如《功夫熊猫中》第二季需要有第一季的前在基础, 比如熊猫阿宝被一只鹅收养, 拜浣熊为师, 并鬼使神差的成了“神龙大侠”。有了这个基础, 才有了第二季熊猫阿宝寻找自己身世之谜, 打败凤凰城的继承人沈王爷的过程。在第二季的基础上, 观众们在看第三季时, 会期待熊猫命运的发展变化:孔雀并没有死, 一直阻挠阿宝找寻父母, 但最终阿宝还是和父母相认, 并获得了盖世武功。纵观这三季, 内容联系紧密, 情节跌宕起伏, 我们在观赏熊猫与反派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一次次随它陷入困境而紧张, 又一次次随他战胜敌人而欢呼。甚至可以说, 我们潜意识里不仅有一种期待视野, 更有一种“我和他一样”甚至“我就是他”的疯狂, 看到自己身上拥有与角色一样的潜质.

尧斯强调了阅读期待的重要性, 伊泽尔则从文本自身特点考虑读者, 强调“阅读过程”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把读者提高到参与作品创作的地位。动画作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观众对动画作品进行审美的过程。观众在欣赏影视动画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扮演了解读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动画表演是对现实进行的提炼的画面以一定的速度播放而产生的幻象, 图像间留有许多的“意义空白”, 观众的读解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填补空白并重构故事的过程。

同样以《功夫熊猫》为例, 在第二季中, 首先介绍了沈王爷的邪恶个性及残害熊猫一族的恶行, 羊仙姑预言——沈王爷将被一个黑白相间的勇士所打败为全剧提供了基础, 使观众对沈王爷的失败产生期待。浣熊师傅教授熊猫阿宝龟大仙传授的绝招为阿宝最后使出这一绝招打败沈王爷做出铺垫, 观众在此不断进行预测与想象。阿宝在与狼老大打斗过程中看到火焰图案产生的模糊回忆使观众对阿宝的身世产生好奇。之后鹅父亲讲述阿宝的来历, 观众会借助自身经验对熊猫的身世之谜产生判断、联想与想象。而鹅父亲对阿宝说他人生的关键不在开头, 而在于之后选择怎么走下去。这句话间接点明主题, 使观众意识观念受到启发, 也为阿宝打败并劝说沈王爷埋下了伏笔……总之, 整部影片一直在制造悬念, 观众正是在一步步填补空白, 揭示悬念的过程中完成对该片的建构审美过程。

不仅动画作品对观众审美提出要求, 观众审美意识也对动画作品提出要求。如《功夫熊猫》第一季熊猫阿宝认一只鹅做父亲, 有的观众觉得奇怪, 不合常理。因此《功夫熊猫 (二) 》就解释了阿宝被一只鹅收养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 观众对动画表演的反馈虽不像戏剧那么直接, 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另外, 从某种角度来说, 动画片的制作人员也是观众, 他们不仅在研究角色该怎样表演, 同时也在观看角色表演。一个动画师在进行角色动作设计时必不可少的会寻求他人意见, “他人”可能是其他动画制作者, 这时他们就是观众。这时“他人”作为观众的反馈就是直接的, 是直接影响动画表演的。因此, 观众的审美意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画角色的表演。

综上所述, 动画角色表演与观众审美心理有很大关系。动画角色表演的特性对观众审阅过程提出要求, 观众对动画角色的表演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动画制作者在进行动画表演创作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心理, 充分调动一切元素为动画表演服务, 让动画角色的个性形象深入观众内心。让观众在阅览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娱乐的视听享受, 也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月亮.影视艺术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 篇10

一、视觉语言与动画角色日益密切

动画的内涵通常是指富有活动力与生命力的图画, 现代动画片事业的快速发展下, 主要通过图画形式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 作者对整个动画片的构思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速度呈现出来。生活中我们无意识的在应用者视觉语言,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 甚至在日常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中都是因为它而使我们印象深刻。视觉语言总是以一定的链条组合来产生出不同的含义来影响着我们所捕捉到的图像等, 除此之外, 若动画角色以特别的动作、别样的变形更容易引起我们对角色产生更别致的感官度。针对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日益新颖, 对视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力, 这也是目前动画艺术事业不断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整个动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动画的起源是体现在人们对记录运动的渴望。凭借各种形式图像的记录来使人们潜意识中体验物体运动过程。在不同国家中都因为不用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不用风格的动画。特别是针对欧洲前卫的动画事业的显著发展, 从早期动画在性格塑造和技巧的形式进入了卡通黄金时代, 在那段时期里, 动画产业成为众多有潜力艺术家的摇篮。就当是沃尔特迪斯尼和他所创造的米老鼠动画片都成了所有家庭成员热衷的影片。

二、动画角色的设计特色

动画角色的设计具有多种的分类和各自的特色所在, 在具象和抽象里, 具象的动画角色通过优美的造型元素、采用适当夸张概括出客观世界的物象的特点。而抽象角色设计采用夸张变形, 利用主观意象来超越现实, 给予人们走狗的视觉冲击。以下主要通过三方面对动画角色设计, 使之更能够引起人们对动画产生更生动形象的视觉享受。

(一) 动画角色设计独特的造型

在角色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将动画中的各种角色的特点积极的展现出来, 让人们从这些丰富的图形中感受到艺术的美观。在设计过程中只有采用多种元素进行结合修改, 或者创造出更别具一格的风格, 在此基础上加入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元素。这样就更深的人们的热爱。

但是, 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人和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在进行动画角色设计是还应该考虑进行场面调度。通过采取平面式场面调度、对角式场面调度等多种对象来创造出不用状态的冲击效果。与此同时, 为了使得角色、表现环境等各方面达到对情绪的传递效果还可以通过设计不用的镜头来结合使用, 这样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动画中的人物和环境的形象特征。在民间中很多设计者都以超常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抽象了人物鸟兽等就是凭借夸张等手法来设计出各种不朽之作。

(二) 对光线和色彩的设计

众所皆知, 人们能够接收到图像必须要有光线, 它对于视觉语言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线能使镜头中的画面显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 还能通过不同的照射方式中将画面的不同色阶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造出别致的效果来把角色的情绪积极的显现在人们面前。

而色彩能偶充分的渲染出各种不同的氛围, 能使人们的眼球产生不用的情愫, 会引发人们根据以前是生活片段的联想, 使之形成记号式表情, 建立起一种抽象意义状态下的象征, 根本不用地域不同的人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愫变化。在动画角色设计色彩是需要根据动画的整理风格来定位考虑, 色彩相对单纯明确的, 一角色为中心, 设置其他角色的用色, 合理衬托出主配角的清晰度, 能是人们更一目了然。我们应该注意吸收人们在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 恰当应用发挥, 不断升华动画的装饰风格, 从而创造出更多奇迹。

(三) 镜头在动画中的设计

镜头通过不同的角度会展现出不同的重点画面, 产生不用的画面意图。通常在采景时, 利用远景、近景等不用的形式摄影出不用的形状, 烘托出不用的角色心里。就远景而言, 可以利用远景把角色的心理活动精致的展现出来, 远景的角色在画面中看来时渺小的, 这样给人们的一个视觉冲击便是一种悲观的心理情绪。所以, 镜头的不用设计对动画中的角色设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作用。

三、对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展望

在我国的历史传统中, 我们经历过皮影、年画, 在这些传统的元素中, 我们可以在里面寻找现代版的动画角色造型, 打造出别具文化品位,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 运用适合的视觉元素, 丰富动画本身价值。在文化上借鉴和传承并不是不可能, 相反的更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凭借着其在人们心中占有不可磨灭的身后情谊, 科学的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把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不断重新解读, 获取其中的精华, 将其融入当今市场。把握现代动画手段的优点, 合理的结合传统元素, 将其具体化、个性化, 进一步加以提炼, 促进动画产业往更巅峰的方向发展。文化是艺术的内涵, 每个国家的动画产业中, 不用的动画角色都代表着他们不用的精神内涵形象, 如何更有活性的让动画角色植根于文化底蕴需要在文化上不断整合, 不断研究。

四、结语

我们中国的动画产业虽然也有了一定的中华文化底蕴, 但在国际中, 相比于其他国家, 我们仍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找出突破点, 全面运用我们现有资源大胆开拓, 让其渗透到其他方方面面, 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是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完美的规避原始的缺漏, 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1.

[2]吕江编著.卡通动漫画设计实务[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8.

[3]薛燕平编著.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1.

[4]刘成锁;动画视觉语言特色研究[J];装饰;2007年11期

上一篇:套损机理分析下一篇:远程医疗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