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角色

2024-06-17

开发角色(精选十篇)

开发角色 篇1

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在中国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崔允漷先生著文指出,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动”“实践模式的探索”“作为国家政策”[2], 这是基于一定的政策导向的。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具备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条件, 可系统归纳为四个条件, 分别是“学校自身条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支持者的校长”“作为课程编制者的教师”和“地方与社区的环境条件”。[3]

一、教师———校本课程编制的主导力量

1995年英国东盎格利亚大学教育应用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 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导论》、埃利奥特的《指向学校变革的行动研究》以及卡尔和凯米斯合作的《走向批判:教育、知识与行动研究》三本书正是有关行动研究的著述中最受关注的书。这些有影响的文献都概括出一个精髓性的精神———参与。“参与”即教师参与研究, 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斯腾豪斯在主持“人文课程研究”时不但重新提出了这个口号, 而且将“教师成为研究者”口号进一步解释成“为教师授权”。所谓“为教师授权”, 也就意味着教师由“被试”提升到“主试”的地位。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始终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决定, 从目标拟定、方案编制、问题诊断、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 都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 由教师提供意见和参与决策。校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实践者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 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 和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是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使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及时地了解课程中的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要有素质较强的师资力量。

三、建设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1. 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政策。在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课程改革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政策, 建立相配套的教师教育制度, 提供相应的机会与资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把教师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 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为了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 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在课程评价中, 规定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必须在考试内容中占一定比例, 在学生成绩评估方面, 要改变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指标的做法, 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需求等列入评估体系, 注重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 并以过程评估为主。

(3) 建立针对教师的评优与晋升的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 有必要制定相应政策让教师意识到培养课程意识、发展课程能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2. 真正落实赋权于教师

(1) 学校应该落实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这里的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教学方式的选择权、课程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权等。

(2) 在诸多方面应赋予教师平等的对话权和建议权, 让教师尽可能参与学校事务, 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设置等献计献策, 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 发扬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学校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或氛围就显得很有必要。学校要营造一种重在参与的文化氛围, 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全员的民主参与精神。因此, 学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 从中获得体验, 发现问题, 从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崔允漷, 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2 (3) .

开发角色 篇2

——基于市场机制与利益主体的视角

【作 者】刘银喜/任梅

【关 键 词】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利益主体 main functional areas/ecological compensation/market mechanism/stakeholders

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多属现有开发密度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中东部地区,对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在生态补偿中承担角色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我国建立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上的相关利益主体责权相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文章认为,在生态补偿机制中,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作为生态服务的“使用者”,应当承担“付费者”的责任;其作为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应当承担“补偿者”的责任。进一步地,文章提出,由于其生态服务“保护者”的角色应当得到加强,其从中有所收益的权益应当得到保障。

生态资源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zones and key development areas, with higher development density an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larger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re mostly existed in Eastern China.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roles of optimization zones and key development areas in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will be beneficial to building an affordable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with appropriat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based on the planning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i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user” of ecological services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yer” ,while the “beneficiary”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cipient”.Based on that, we suggest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or” rol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so a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the beneficiaries within such mechanism.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生态环境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启动了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退耕(牧)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由此,引导各区域根据自身生态禀赋进行发展规划已经成为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条件。

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而主体功能为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需要在其中承担什么角色?对这一问题形成统一认识,有利于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基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区域规划。笔者认为:首先,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多属自然资源丰富且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多属现有开发密度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中东部地区(虽然目前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具体规划尚未出台,但根据划分的主要依据可以推测出本结论);其次,我国需要建立“破坏者恢复,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保护者收益”的生态补偿机制。

一、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是生态服务的使用者

我国的生态资源多聚集在西部地区,这里有多样的生物物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全国40%以上的森林,76.85%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2/3的石油可开采量,83.9%的天然气储备,38.6%的煤炭储量和23.9%的铁矿石储量。[1]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必须倚重的生态服务产品主要产自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以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依托,但是目前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却与这种需求背道而驰。

首先,经济相对发达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中心地带多为城市,而且处于各流域的中下游,具有大量的淡水需求,但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2]

其次,优化和重点开发区是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为主要功能的,能源的耗费总量很难有大幅下降,但我国的矿产资源目前面临严峻挑战。我国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2002年为60.9%,2006年提高到69.5%。而200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0.3%,城镇人口平均能耗是农村人口的3.5倍。到2020年,45种重要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2种,短缺的将有10种,严重短缺的将有9种;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宗矿产,如石油、铁、铜、铝、钾等均不能满足需求。[3]

再次,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将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生活其中的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对环境质量提出日益高质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天然植被破坏,大气污染严重,各类生态灾害增加,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

由此可见,我国各种自然资源供不应求,且质量堪忧。但与之不协调的是,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的价格却偏低:水价格是国外水价的1/3-1/10;燃油税率是美国的1/10;汽油价格不到欧洲一些国家的一半;焦炭价格也比国际市场便宜50%。我国的资源长期处于“低价”甚至“无价”使用的状态,资源利用效率很低。这样的资源价格体系,曾一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低价能源的保障,从而推动了其经济总量和对外出口的增长,但同时也体现了资源补偿机制的滞后。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承受力几近极限,迫切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服务这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的产销成本得以体现和补偿,从而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这是我国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一些生态脆弱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需要暂时将经济发展目标置后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为以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集群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发达地区——优化和重点开发区提供优质的水土、广阔的生态屏障和稳定的矿产供应能力。换言之,优化和重点开发区是首要的生态环境服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二、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应是生态服务的付费者和补偿者

生态服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需要为生态服务“付费”或“补偿”。生态环境是一种有价的公共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在地区协调发展中实现环境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地将生态补偿理解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补偿。各主体功能区是国家经济发展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不同区域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对相对贫困地区的补偿,不单纯是“扶贫”,更不是“恩赐”,而是利益的回归。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限制许多地方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资源生产要素不能遵循价值规律在市场上自由流转。生态补偿是责任和义务,是社会分工和利益互补。因此,要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置于国家战略的地位来考虑。

目前的生态服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事实上是在“付费”和“补偿”。生态环境服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的付费和补偿责任直接体现在购买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中;服务出售方的成本除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外,还应包括生态服务得以维系所需的社会和生态成本、用于恢复或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当地必要的公共服务等,而这部分成本需要政府以税费的形式收缴,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支出。现行税制中目前有一些税收措施零散地存在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中;各种资源地收取的一些“费”,也是以生态补偿名义收取的,都计入资源销售成本中。另外,从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看,纵向转移支付占绝对主导地位,即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这就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源购买成本和上缴中央财政的资金中已分担了部分生态补偿责任。

但是,目前的生态“付费”和“补偿”的低效吞噬了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在空间:(1)针对生态环保的主体税种不到位,相关的税收措施少且规定过粗,生态保护收费缺少科学依据且管理不规范;(2)以“项目工程”的补偿方式,使相关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生态保护缺乏可持续性;(3)以“部门主导”的生态保护体制,职责主体不明确,生态保护效率低下,生态保护区居民受益少,贫困人口多;(4)生态补偿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导致中央政府压力过大;[4](5)生态服务提供者通过收取税费直接得到的生态补偿资金太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生态补偿需求的反应在若干行政管理环节的传导后,灵敏度和效果必然会降低。以上生态补偿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部门职责分工设计、效果控制机制等各个环节存在较大的可供提高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率的空间,这意味着在探讨目前资源“低价”之前,“现价”水平本身存在一定改善生态服务效果的空间。

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付费”和“补偿”的应然水平,应以不影响其主体功能发展为宜。对生态环境服务受益者或使用者而言,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否会使各种资源的价格上涨?上涨怎样的幅度是各区域经济可以承受的?应怎样避免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遭受竭泽而渔?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普遍比国际价格低不少,并不必然意味着我国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后,资源价格将在短期内提升到国际水平,因为这样势必对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造成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为了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不会因履行对生态服务的“付费”和“补偿”责任而影响到其主体功能的发展,国家应当在完善生态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生态税收结构和提高补偿效率上多下功夫,应当避免简单增加税负。

三、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应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生态效益在经济发展中被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传统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但因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容易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务院于2007年7月26日下发的《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中强调:优化开发区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在绩效评价中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在绩效评价中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

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增产减排的生态产业建设中。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和优化开发区所属经济主体肩负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可以减少单位产值中自然资源的耗费量,提高自然资源的效益;增产减排可以降低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破坏;节能降耗增产减排将大大减轻因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可能带来的短期内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可以促进生态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对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经济主体而言,一方面,执行更严格的能耗减排标准将是一种约束,符合标准意味着履行了责任,不符合标准将以生态环境“破坏者”或“使用者”的身份支付更多的生态补偿成本;另一方面,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废物利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得到支持和奖励。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将引导企业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在推动生态建设中可实现“多赢”。一方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最佳渠道是大力发展与本地自然资源紧密联系的生态产业,但需要充足的资金与生态环境领域的高新技术相结合;另一方面,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具有的最大优势就是资金和技术优势。二者的顺利衔接,可以使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资金和技术在生态建设中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多赢”。

对限制、禁止开发区和优化、重点开发区中的生态保护区的多数农业人口而言,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活模式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目标相遇时,以往的选择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即过度放牧、过度开采、过度砍伐和过度排放,继而面临“山穷水尽”的危局。现在,这些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吃山和吃水”因此遭遇批判和限制。如重庆三峡水库成库后,政府规定库区所有江段及重要干流都禁止网箱养鱼,但长江沿岸多属坡耕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靠渔业为生,网箱养鱼被禁止后,这部分渔民的生计来源出现了问题。[5]类似这样的单纯依靠禁牧、禁伐、禁渔、禁排等“堵”的方式开展生态保护的事例不胜枚举。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事例也很多。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业部门相关资料显示,库布其沙漠现在的治理率达到20%,治理面积400多万亩,这一成绩是众多企业介入生态建设的成果。内蒙古民营企业亿利资源集团在十年的沙漠化防治中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多赢之路。亿利资源集团立足生态基地、实施以甘草为主线的沙产业工程,它旗下的药厂生产以甘草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另有甘草公司在沙漠种植了220万亩甘草;其购销订单引导当地牧民在沙漠里种植甘草,给牧民提供了创收的机会。[6]类似这样的生态治理中运用“疏”的方式,不但可以让保护者享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而开来的生态收益,而且可以得到直接的经济收益,这样的收益对保护者而言见效快、效果明显,对其保护或建设生态环境的激励作用自然很大。

四、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可以成为生态保护的收益者

要想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建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障其在创造生态效益后有所收益,这种收益既可以体现为适度的经济补偿或奖励,也可以体现为较好的社会声誉。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必然成为生态保护的收益者。

首先,企业创造的生态效益应当得到经济补偿或奖励。一方面,对投资于生态建设的资金,政府不能失信,必须保证其合法权益不会受到损害。这就要求政府政策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不能随意变更。否则,政府的“违约”行为越多,通过市场配置的资金和技术进入生态建设领域的可能性自然会随之递减;另一方面,为了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建设,要用较高的经济收益引导生态产业的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中“保护者被补偿”是一个普遍得到认可的原则,意即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成本或放弃的发展机会,应当得到适宜的补偿。对逐利的资本而言,如果其在生态产业中可以获得利润,是否意味着没有“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成本或放弃发展机会”,也就不需要补偿呢?从政府的角度看,目前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付费者”依然是政府,由自己组织生产生态服务产品,创造由企业提供的生态效益需要支付一定成本,如果引导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生态效益,付费只要低于该成本,就比直接提供这项服务的效益高。从企业的角度看,产生生态效益的成本与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是一体的,如果把生态效益视为其为了赚取利润而得到的具有外部性特征且无法得到成本补偿的效益,那么其所投资的领域是否会产生一定生态效益将不会影响到其经济收益,此时其资本的流向将主要取决于各投资领域的利润率,除非能够带来生态效益的产业在利润率上具有优势,否则资本的流向很难对之产生倾斜。目前我国处在迫切需要尽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时期,通过将生态环境破坏的成本内部化,使企业因对环境的破坏而承担更高的成本,从而起到遏制其进行生态环境破坏的作用;同样应当通过将企业创造的生态效益内部化,使企业因创造了生态效益而得到更高的利润,从而起到激励企业提供更多生态效益的作用。因此,政府对能耗和排放量远低于政府规定标准、并为之付诸较高成本的企业,对经营中直接创造了特定生态效益并在利润率竞争较其它产业没有特别优势的企业,应适度给予补偿或奖励,这样才能大力吸引资金和技术进入生态建设领域。

其次,在生态保护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应当得到较高的社会声誉,这样将有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力倡导已经发展成一种世界性的运动。2001年,长期研究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ouncil EconomicsPriorities, CEP)制定并发表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不应当是唯一目标,履行和承担好社会责任也同样应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两个标准的结合可以反映出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持续发展的潜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当代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中的重要一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减少自身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资源压力或破坏;二是关注生态环境,投身生态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中不忘创造生态效益;三是在回报社会中为生态建设注入善款。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正在努力践行。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在发展沙产业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防沙治沙。2005年,该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将分布在方圆60万亩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36户牧民迁出来并为之规划、建设了牧民新村和附近的风景点。搬迁出来的牧民通过圈养牲口、种地种菜、接待游客等获得收入,而曾因过度放牧而沙化的草场植被也得到恢复。1997年以来,该公司共修建5条全长234公里的穿沙公路。此外,还对沙漠分区治理,沿黄河修建防沙护河锁边生态林,百万亩甘草,百万亩沙柳林条,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实现了生态产业化。[7]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环境,是生态保护中除制度和法律约束力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道德约束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生态补偿机制“保护者收益”原则的贯彻中,在适宜的政策的引导下,可以在生态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金砖开发银行该扮演什么角色? 篇3

官方融资机构的历史表明,在推动它们成立的动机中,经营职责、融资需求和政治目标同样重要。欧洲重建和开发银行(EBRD)是一个最近的例证。该行于1991年开始运营,其主旨是支持东欧地区的经济转型。在当时,很多人怀疑成立该银行是否必要,因为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欧洲投资银行(EI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均已在该地区展开行动。一些人认为,设立该机构仅仅是为了让西欧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德国成为东欧国家的主要债权国。

1970年开始运营的拉丁美洲开发银行(CAF)在这方面堪为范例。最初,CAF旨在创建一个主要由想法接近的借款国组成的机构,来“推动和促进安第斯地区的一体化”。相比之下,大多数多边开发融资机构传统上均基于债权人、借款人的界限而设立。CAF于1990年开放其成员国资格,并于2007年正式确定了扩大后的职权范围和成员基础,覆盖了所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

就最初业务而言,IMF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虽然它不是一家开发机构。IMF于1944年成立,最初有44个成员国,服务范围相对狭窄。作为有着类似利益、借贷条件受限的国家组成的俱乐部式组织,它通过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支付困难,来服务于维持固定汇率体系的使命。它的贷款业务高度集中,直到1977年还几乎只服务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和法国(从1974年起还有意大利)。

从基本的经济指标来看,金砖国家总体规模庞大,但各国之间差异极大。在2013年,“金砖国家”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远远超过欧盟(17%),和美国的比例一样大。中国更是金砖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比排名第二的巴西大将近4倍,比最小的南非大24倍。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显著不同—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和中国的GDP分别增加了约9倍和8倍,而南非则增加了2倍。人均收入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其中俄罗斯最高,几乎10倍于排名最低的印度。

金砖开发银行的设立自然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国际合作能够提高其成员国的福祉。筹措金融资源本身不太可能是各金砖国家的主要动机。鉴于各国经济规模的差异,如何分担合作的成本和利益等问题将是一大挑战。虽然由于各成员国的投资级评级较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成本将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高水平的通知即缴股本和强大的流动比率却可以克服这些困难。金砖国家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失衡应该不会构成障碍,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可以帮助管理这些失衡。

像所有的国际机构一样,制度设计非常重要,因为这将决定最终的结果。而一旦确立后,各方将较难进行任何改革来适应相对影响力的变化—例如中国在IMF的角色、德国和日本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等。通常,一个国际机构的最终成败取决于五大要素:所覆盖的问题范围、治理、会员规则、任务的集中化和安排的灵活性。

金砖国家的金融一体化将成为一个独特的问题。持续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国际交易及结算、相对较低的投资组合与直接投资等,都是影响金砖国家进步的主要障碍。金砖国家间的金融基础设施应包括出口融资方面的规定,以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在金融方面,它可以培育金砖国家间的本币融资、支付和结算系统,培育专注于服务金砖国家私人及公共部门实体的金融中心,帮助深化金砖国家的资本市场。金砖开发银行可以专注于在金砖国家市场、以金砖国家货币进行的融资,从而发挥这些国家所需要的催化剂作用,帮助这些市场成长。

金砖开发银行的治理将必须在成员国经济规模的差异,以及该机构开展的合作与独立性之间进行权衡。经济规模的差异,将加大确定共同议程、克服潜在利益冲突的难度。该银行的治理是基于类似IMF的结构,还是基于类似CAF的制度安排?在IMF,股权(配额)和投票权主要基于成员的相对经济规模;而在CAF,股权和投票权与经济规模无关,决议的通过是基于更为平等的原则。投票权的分配、成员是否有平等表决权/否决权、以及特定决策是否需要简单多数或合格多数的同意等,将最终决定该机构的合作精神。谁能够贷款多少,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贷款等问题将至关重要。

近期IMF进行的治理改革尝试给所有新的多边机构提供了重要的教训。由于一些成员对投票权和话语权分配颇为不满,IMF被认为缺乏合法性,因此深受困扰。IMF参与欧元区的问题,进一步推助了这样一种看法:即该机构受到了一批特定国家的过度影响。与此同时,IMF独特的治理结构也为在大、小成员国之间进行的决策提供了一些平衡作用(虽然还不充分)。长期以来,IMF的长处一直在于:实际投票表决非常罕见,大多数决策根据共识作出,以确保决策过程的流畅。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成员国董事的素质以及工作人员的构成等—对于确保一家机构的参与度和代表性也同样重要。

金砖开发银行的成员完全可以限制在目前的五个金砖国家。在日后,它也可以通过明晰的成员规则有效地扩大,而扩大成员数量将有可能分散该机构的关注焦点。数据收集和价格谈判的集中化对于信息协调一致似乎是必不可少的,而决策应该在一个单一的主体进行,并尽量减少对个别成员的依赖,以确保该机构的效率。要想确保该机构的长期重要性,适应新情况和新需求的灵活性也将至关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金融全球化仍然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国际金融市场目前由少数金融中心、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所主导。金砖银行的设立可以挑战这种现状,并专注于构建一个共同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利用金砖国家内部的金融资源,让金砖国家内部的资源转移更加有效,并提高这些国家的金融独立程度。金砖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成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使全球经济立足于一个更加多元化、也必然更为稳定的金融基础之上。金砖开发银行不应仅仅是一家开发银行,也应成为一家变革性的机构。它将展现金砖国家迄今为止所扮演的一个最重要的角色。

开发角色 篇4

一、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分, 课程开发有两种模式:“中央——外围”模式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和“实践——评估——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前者主要着眼于国内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 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主导课程开发, 最后将成品推广至学校使用, 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一般而言,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认为课程就是事前设计完成的书面课程方案或文件, 教师和学校则是课程的执行者、消费者。后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则以社会变迁、地方、学校与学生的特殊需要为着眼点, 主要由学校成员参与课程开发。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学习的个体,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责任随时探查问题、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校社区的背景、家长的要求等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 因此课程是教育现场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完美的课程不可能在事先就设计完毕。

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 参与课程开发的是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校外官员和学者, 由他们设计好规范的课程文本, 最后由教师去实施。建国以来我们一直运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所以, 长期以来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 是“课程”的使用者或者说是“消费者”。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 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事情,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 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 将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 教师也相应地拥有了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力, 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 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 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因为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 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力参与课程开发, 而作为学校之主要构成部分的体育教师自然地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二、从“教授者”到“研究者”

1. 课程变革: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校中向儿童讲授知识的方式:不是作为传递信息、而是作为结构——观念、规则和程序的结构——用以扶持创造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对于人类经验的思考, 教师讲述知识的方式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极大的影响。如果以有助于探究的结构来阐述知识, 那么传统的教学大纲就很不适应了, 这种阐述知识的方式要求一种更为精练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方式, 因此, 60年代的课程改革的最初动因可以归结为教师对传统的实践课程进行重新组织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职业地位的尝试, 从而确立了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课程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资源, 而“课程开发”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同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 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思考, 这样体育课堂不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实施场所, 而且成为体育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 体育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 就是说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 (教授者) , 又是体育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反思者 (即研究者) 。

60年代教师发动的课程改革运动, 使得一种关于教师在课程发展中作用的观点在英国产生, 随后推广到全世界, 这种观点就是“教师即研究者”。

2. 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一种现实的要求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 (教师即研究者) , 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实践者”, 具体地说要求体育教师: (1) 从经验中学习。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 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 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 为以后的改进做好准备; (2) 实践者即研究者, 很长时间以来, 体育教育实践者和体育教育研究者是分离的, 前者的任务是“发展理论, 追求科学理想”, 后者的任务是“发展实践, 追求职业的理想”, 是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从而出现了体育教育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但体育教育理论却指导不了体育教育实践的可悲现实。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实务, 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所以要求体育教育理论工作者进入学校现场, 在实践中发展体育教育理论,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教师本人要成为研究者, 通过行动研究把职业理想和科学理想统一起来, 使体育教师开放性地不断改革教育现实, 并通过分析、批判和修正不断地加深对体育教育现实的理解和理论化。

3. 体育教育科研:不是神话

在传统观念上, 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 与教师没有关系, 或者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那么, 研究真的是个遥不可及的神话吗?其实, 研究并不神秘, 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育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 只要体育教师们有心便可以进行, 但研究也并不是随意的, 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规范。首先, 要有问题意识。能在纷繁复杂的体育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 这需要体育教师有敏锐的眼光与洞察力, 其次, 要研究实践问题, 而不是理论问题, 体育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 然后、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 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理论总是灰色的, 而实践之树常青。研究需要理论引导, 但理论本身不等于实践, 教师需要在做中明白什么叫研究, 在做中掌握研究的基本规范, 而不必让一些理论规则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最后, 在成果的表达上, 要采用“故事研究式”, 或者说是叙事式, 只要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客观地记录, 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从中发现真理, 这才是最为主要的。现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某些所谓研究, 总想追求理论的拔高、理论的升华, 结果弄得“四不像”, 这是应该避免的。

三、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1. 以学生为本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 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惟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承认学生的差异, 而且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 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的最大发展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因而课程开发不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 也不是以成人 (学科专家、教师) 为中心, 而注重学生原有的体育生活经验和体育学习经验。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应该说,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 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 从而真正确立“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理念。因此, 如果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 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恰当的体育学习内容, 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体育学习, 成为体育学习的真正主人。

2. 让学生自己点“菜”

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 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 教师点什么菜, 学生就得吃什么菜, 自己没有点菜的权利, 因而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追求。但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 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体育校本课程“菜单”, 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 体育教师不再是“点菜者”而成为“菜单提供者”, 点菜的权利则交还给学生。不仅如此,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修改“菜单”的权利, 他们既可以明确告诉体育教师自己想“吃”什么, 不想“吃”什么, 让教师去抉择;也可以不选某些“菜”而让它在“菜单”上自动消失。此外,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菜”的配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改造, 就是说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有增减内容的权利, 而且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 为学生设计“菜单”

尽管学生拥有了点“菜”的权利, 但问题是教师所提供的“菜单”是不是根据学生的胃口设计的呢?如果是从成人的经验去判断学生的体育喜好, 而不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去设计“菜单”, 那么很可能不对学生的胃口, 成人的世界毕竟不是儿童少年的世界, 学生实际上需要什么, 教师们未必很清楚。一般而言, 我们总是认为, 对高中学生来说, 体育学习方法、技术技巧等应该是最为重要的, 运动特长、能力等也是时下热门的, 应该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的第一需求是学会交往, 第二需求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第三需求才是学会体育学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 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 精选对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就是说体育校本课程要为学生量身定做。

4. 提供差别性“菜单”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 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体育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里可能会涉及到一个公平问题, 这就看对公平如何理解。人人在同一时间, 接受同一内容、同一教师的教育, 接受同样的考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的、表面的公平, 而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只有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 而每个人的潜能显然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就需要不同的教育。在单一国家体育课程的条件下, 每个学生学习同样的体育内容, 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体育校本课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特长发挥与个性张扬的现实基础。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想学的体育内容作一个系统安排, 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别化课程或者说是“个性化菜单”。当然这些课程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展自我、养成个性。作为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份有差别的、可供选择的体育学习“菜单”。

四、从“施教者”到“引导者”

1. 教师:一个隐喻

“教”,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上所施, 下所效也”, 其中所隐含的意义有:地位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上下级或上下辈关系, 教师在上, 学生在下, “教”字的左边是“孝”字, 由“父”与“子”两字组成, 而且“父”在上, “子”在下, 教师的地位就犹如家中的长辈, 所以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之说;教学关系上, 教师是施教者, 学生是仿效者, 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是真理的化身, 知识的代表;教学方式上, 教师只注重灌输, 视学生为吸收知识的“容器”, 教师则是“传声器”, 负责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学评价上, 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 学习结果的好坏由教师说了算。“教”字的右边, 就是一个持着短棒站着的人,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学得不好, 或者学得让教师不满意, 那么学生可能就有皮肉之苦了;教育哲学上, 视学生为一张白纸,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可见, “教师”一词本身就蕴藏有“施教者”之意, 这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吧。

2.“教师”还是“导师”

“教师”与“导师”仅有一字之差, 可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教师”者意味着教育者高高在, 发号施令, 学生只有服从与执行的权利与义务, 学习的内容、进程、方向与方法等都由教育者控制;而在“导师”的理念下, 教育者的职责在于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至于怎样到达目的地、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由学生本人决定, 教师不作过多的干预。在这里, 教育者更像一个牧羊人, 其职责在于将羊领到肥沃的草原, 而不是水泥地上, 至于学生吃什么“草”、吃多少、怎么吃的最终决定权在“羊”自己而不是牧羊人。在“教师”的理念之下, 教师负“教”之职;在“导师”的理念下, 教师负“导”之责。

客观地说, 很多体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教书”, 而不是“教学生”。因而大多是把体育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视学生为接受体育运动知识技术的“容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本, 强调学生原有的体育经验和兴趣, 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 强调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 也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因而“教师的作用不能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觉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简单地机械传递知识工具。”

作为“引导者”, 体育教师的工作就由“教”向“导”转移, 其主要表现如下: (1) 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体育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 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掌握体育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 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培养体育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4) 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体育相关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5) 教导。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 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 具备区分良莠的能力。

五、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1. 体育教师:体育学习的帮助者

一般而言, 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体育教师是主角, 是体育、运动技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看、听、练, 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它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体”, 而是自我导向的积极的体育知识追求者,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体育学习方式, 甚至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这样学生就一跃而成为体育学习的主角, 是“演奏者”, 而不是单纯的看、听、练, 体育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体育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体育学习, 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 从角色关系上是一个“伴奏者”, 而不是主角, 更不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独奏者”。

2. 体育教师:体育学习的设计者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下, 体育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好的体育知识做的规范清晰, 讲解清楚, 运动技术呈现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努力促进学生将目前所学的体育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体育事物相联系,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成为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设计者, 在体育教师设计好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一般来说, 体育教师要做好如下设计。 (1) 体育学习情境设计, 设计一个有意义的体育学习环境, 并提供相应的体育学习材料与体育学习设备, 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形成一定的联系, 并内化到自己的体育知识结构中去, 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开展讨论与交流, 并对其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于体育知识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建构的方向发展。 (2) 体育信息资源设计, 体育教师要确定某个学习内容需要哪些体育信息资源, 每种体育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为此, 体育教师将承担在线体育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此外, 体育教师还必须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体育信息资源, 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体育资源完成对体育知识运动技术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 (3) 体育协作学习设计。体育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 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 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 得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 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通过体育协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这种体育学习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和组织体育协作学习, 并对体育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玉琨, 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②

开发角色 篇5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转换好教师角色,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是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是以其有用性、以人格完善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的课程价值观,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重课程的个别性与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使教育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转换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促进自我发展的学习者。这是教师从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转换的前提。

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力是教师转换角色的关键

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力是指课程开发者对课程的参与、实施、评价与创造的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催化剂。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学校、教师将拥有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教师也随之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充分参与,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自身的特点自主确定课程内容,并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发与研究能力、敬业精神得到提升。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无法进行。

三、教师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教师发展的必经阶段;教师发展则是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的和目标。所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会成为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瓶颈”,对课程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使教师利用本校或外界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化知识,提高技能,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师发展。

四、教师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也要求教师善于从“人本”即自身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出发。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不仅影响甚至决定着其对课程开发的理解与实施,而且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探索和实践,他的思维方式、课程认知、评价观念以及教育理念等,都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更新,从而不断丰富、深化校本课程的内涵,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推动学校教育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中顾客角色探究 篇6

关键词:新产品开发,顾客参与,经济机制,关系机制,项目特征

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内部资源缺乏等因素的推动下, 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日益开放[1], 越来越多的下游顾客加入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如体育用品生产商耐克公司推出的NIKE ID活动、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同程网创建诚信录服务平台, 都是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典型例子。顾客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既可以是非正式的信息传递, 也可以是顾客正式地参与到企业的创新之中。企业通过与顾客之间的互动, 寻求资源和能力的互补和提升、加强对顾客需求的深入理解、降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 从而创造出更高的顾客价值、获得更好的产品绩效[2]。

近三十年, 顾客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获得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顾客参与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尽管顾客参与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然而, 现有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 虽然一系列研究关注了顾客参与对企业的新产品绩效的影响, 但是, 顾客参与和新产品绩效关系的研究在结论上一直存在争议[3], 一些企业实施顾客参与策略也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例如Johnson和Luo ( 2008) 发现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能正向影响项目的时效性[4], 但Ittner和Larcker ( 1997) 实证研究没有发现顾客参与对新产品开发周期时间缩短存在促进作用的证据[5]。对此, 已有文献指出项目特征诸如产品创新类型、开发过程复杂性能影响顾客参与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6,7]。然而, 仅仅基于产品创新类型或项目特征决定顾客参与与否就能最大化新产品绩效吗?当今, 顾客角色呈现多样性, 顾客同时扮演着资源提供者、共同创造者及用户等多重角色[8],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顾客参与内容也非常重要。所以, 在解决“顾客参与 - 新产品绩效”关系矛盾时, 我们需要同时考虑顾客的多种角色与项目的特征。第二, 以往研究考察了产品定制化程度、顾客特征、企业- 顾客关系 特征对顾 客参与新 产品开发 的影响[9,10], 然而, 遗憾的是, 国内外研究没有将顾客参与与组织间关系治理机制中的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系统地联系起来。产品、顾客或关系的特征是企业难以改变的, 而治理机制的推动是企业可以控制的, 这方面研究的缺乏将导致无法为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顾客关系提供有效的建议。因此, 我们有必要明确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分别对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角色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了弥补上述研究不足, 我们借鉴Nambisan ( 2002) 的研究, 将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细分为资源、共同创造者、用户三种角色, 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 1) 项目特征 ( 产品创新性、项目复杂性) 会对顾客角色与新产品绩效间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 2) 组织间关系治理机制如交易机制、关系机制将如何影响各个顾客角色的发挥? 本研究着重关注B2B市场上的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 基于信息处理理论分析了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重要的三种角色对不同特征新产品项目的绩效的影响,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考察了双边关系专项投资和关系规范对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中各个角色的作用, 并提出相应命题。本研究不仅能从理论上完善渠道关系治理的相关研究, 还能为企业充分利用顾客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与借鉴。

1 文献回顾

1. 1 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扮演的角色

如今, 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Nambisan ( 2002 ) 认为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顾客主要扮演了三种不同的角色: 作为资源、共同创造者和用户[8]。前两种顾客角色主要位于新产品开发活动的上游, 后一种角色位于活动的下游, 这三种职能描述了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顾客对新产品开发的贡献。在本研究中, 我们沿用Nambisan ( 2002) 对顾客角色的归类, 重点考察这三种顾客角色对于新产品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作为资源的角色主要指顾客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信息和知识资源[8],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在新产品开发的概念阶段, 顾客作为新产品创意的来源, 为创新提供方案或思路。这既可以是企业通过顾客来识别市场的隐性需求, 也可以是顾客要求企业开发出产品以满足其特定需求。另一方面, 在新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中, 顾客向企业提供广泛的关于概念、产品或市场的意见、反馈或数据[11]。营销领域和创新领域的文献对顾客的资源角色已经作了较多的强调和探索, Von Hippel ( 1988) 和Chesbrough ( 2006) 在研究中都指出顾客是企业创新中重要的创意来源[1,12]。在新产品开发实践中, 企业通常会开展市场调查、寻求市场反馈,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顾客作为资源的角色。

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是指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新产品, 表现为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的活动。在该阶段, 企业向顾客询问设计规范、寻求技术指导, 顾客和企业共同论证方案可行性、选择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特性、树立开发过程优先标准或衡量标准等[13]。相较于消费品市场, 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的角 色在工业 品市场中 更为明显。Fang ( 2008) 指出顾客这一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7]。举例来说, 当设备制造商与元件供应商共同开发元件时, 新产品开发过程即变成了一个联合解决问题的过程, 供应商与制造商可能组建共同开发小组, 也可能分工独立完成不同的活动。

顾客作为用户是指顾客作为新产品的使用者和接受者, 表现为顾客参与新产品测试活动, 或在新产品定制化阶段向其他顾客推荐该产品、提供关于产品的相关知识[11]。早期的研究就表明顾客测试产品能促进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成功[14], 随着基于网络平台的用户论坛的发展, 顾客参与产品测试、提供产品支持变得更为便捷。

1. 2 企业的关系治理机制

尽管顾客在产品开发和产品支持系列活动中能发挥广泛的角色, 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 但是这些只是顾客的潜在角色, 为了实施和实现这些顾客角色或职能, 需要和顾客建立关系并对这一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8,9]。组织间关系治理机制是协调合作双方行为、提高合作绩效的有效手段, 学者们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关系治理机制在合作关系中的作用, 交易机制 ( Econo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和关系机制 ( Relat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是目前企业关系治理机制研究中被最为广泛探讨的关系治理机制[15]。

交易机制用交易成本理论决定机制的使用, 它强调通过监督 和激励结 构来对交 易关系进 行控制[13]。交易专项投资是常用的交易机制之一。交易专项投资是支持特定关系的专有投资, 它在核心交易关系以外几乎没有价值[16,17]。最初的交易成本理论将专项投资看作是交易属性, 控制机制则是用来保护交易专项投资[18], 后期渠道关系治理研究将专项投资扩展为关系治理中的一种机制, Wathe和Heide ( 2000) 指出双边的专项投资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型控制机制[19]。关系专项投资可能是有形的制造商的设备、特殊工具、机器, 也可能是无形的隐性知识、专门技术、能力[20]。在顾客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情境下, 双边专项投资包括针对新产品的特殊设计工具、施工流程投入, 对特定的开发任务进行特殊的人员培训[16]。交易专项投资难以重新配置因而具有很高的转换成本, 假如关系终止, 投资方将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 长期的伙伴间关系是以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逻辑为基础的[21], 因此基于社会交往的关系机制也会企业和顾客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关系规范是交易双方常用的关系机制[13], 也是被营销学者广泛研究的一种关系机制。Heide和John ( 1992) 将关系规范定义为至少被一群决策者部分共享的对行为的期望[22]。关系规范体现了双方对行为准则和目标的共同理解和期待, 是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概念, 不同的维度针对不同的特定一类行为[22]。我们认为, 在新产品开发情境下,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规范主要包括团结和互惠。团结 ( Solidarity) 指双方对关系的价值的双边期待, 它有助于双方采取有利于关系维持的行为[22]; 互惠 ( Mutuality) 指交易双方在决策时会考虑对方的利益。

1. 3 新产品开发项目不确定性

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新产品开发过程是一系列为了减少不确定 性而开展 的信息获 取和运用 的活动[23], 当任务不确定性程度高时, 就需要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 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新产品开发项目并非都是一系列可以提前识别和计划的步骤组成, 对很多项目而言, 在项目开始之初, 最终能实现的产品能力或实现目标的具体方式是无法确切知道的[24]。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任务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产品创新性和项目复杂性。产品创新性指所开发的产品对企业或市场而言是新颖的[25]。产品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对于以前开发和生产的产品而言, 企业对将要开发的产品的技术不熟悉或对技术的改变不熟悉[24]; 新产品的营销计划、营销过程与以往产品存在不连续性[26]; 顾客在采用新产品时, 需要在消费或使用方式上进行调整[26]。此外, 开发项目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任务的不确定性[27]。项目的复杂性指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复杂, 需要组织职能部门广泛参与[7]。Swink ( 1999) 指出产品开发的复杂性是组织规模和开发项目涉及的技术广度 ( Technical Breadth) 所固有的[28], 当新产品开发涉及的组织职能部门和技术专家较多, 项目也就越复杂。

1. 4 新产品绩效

新产品绩效是一个多维度测量, 新产品的市场绩效、财务绩效和新产品的总体评价是体现新产品成功的重要方面, 这三个指标在关注产品取得的市场份额、财务收入的同时关注产品的技术绩效、质量以及满足顾客需求的独特特征和能力[29]。本文即综合新产品市场绩效、财务绩效和总体评价来反映新产品的长期盈利能力。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 如图1所示。

( 注: 虚线箭头表示已有研究,实线箭头表示本文研究内容)

2 命题的提出

2. 1 关系治理机制与顾客角色

下游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构成了企业和顾客的合作关系, 掌握和选择合适的关系治理机制以促进合作表现非常重要。已有关于组织间关系治理机制的研究集中于关注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对绩效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 研究显示这两种控制机制能促进双方的合作行为、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提升关系绩效[15]、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30]。尽管有少数研究从关系角度考察了顾客参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如姚山季和王永贵 (2010) 发现企业进行关系投资能加强相互依赖和顾客承诺从而增加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程度[10], 然而, 系统地将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与顾客参与创新联系起来的文献可谓是凤毛麟角。

2.1.1双边专项投资对顾客角色的影响。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资产的专项性能产生锁定效应, 形成退出壁垒或障碍[31], 这一特性使得双边专项投资能有效约束双方行为, 并对顾客参与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 企业进行专项投资表明了其分担新产品开发风险和责任的意愿, 以抵押的方式形成了对顾客的承诺和依赖, 反映了企业维持关系健康的期望。这种情况下, 顾客对该关系的信任和信心增加, 也更愿意分享信息和知识资源、提供专业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 当顾客为了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而往供应商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资等专项投资时, 由于这些专项投资在关系外难以重新配置, 顾客将通过共同参与到产品开发和设计、共同参与新产品开发决策制定来保护其专项投资[32];同时, 为了提升专项投资产生的价值而获取收益, 顾客会更加主动地为新产品开发提供用价值的信息以实现双赢的合作目标。综合以上分析, 双边专项投资加强了顾客作为资源以及共同创造者的动力。

命题1: 双边关系专项投资有利于促进新产品开发中顾客作为: ( a) 资源的角色 ( b) 共同创造者的角色

2. 1. 2关系规范对顾客角色的影响。除了经济方面的交易专项投资机制, 基于社会性的关系规范机制也是关系治理的重要手段。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往和关系 因素对经 济交换活 动具有重 要作用[33]。当交易关系化程度越高时, 交易双方将更多的把关系看作持续的相互依赖, 因而更倾向于合作[22]。关系规范通过共享规范和价值观来引导双方的行为[15], 通过创造关系氛围加强双方寻求共同利益的行为, 强调通过双边的行为保持一个富有成效的关系。当双方都认为关系的维持具有重要价值, 能通过新产品开发中的合作获取成功时, 顾客将更关注共同责任和利益, 也更愿意参与到新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所以, 交易规范中的团结能促进顾客作为资源、作为共同创造者、作为支持者这三种角色的发挥。当交易双方共享互惠原则、具有互助导向时, 当意外的情况出现时, 双方更容易进行调整, 灵活性增加[31]。此外, 由于关系规范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自发性行为, 当双方具有团结和互惠的关系规范时, 顾客将积极反馈产品测试情况并向其它潜在顾客介绍新产品信息。

命题2: 关系规范有利于促进新产品开发中顾客作为: ( a) 资源的角色 ( b) 共同创造者的角色 ( c) 用户的角色

2. 2 项目不确定性对顾客角色和新产品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以往许多研究关注了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和新产品绩效的关系, 然而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结论。由于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能有效减少产品需求信息不对称, 准确、及时的传递关键知识等,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能促进企业的新产品绩效[4,7]。然而, 也有研究显示顾客参与不一定带来产品成功[3,5], 因为顾客参与也可能给供应商带来一些问题, 如导致企业在创新中丧失主动性、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根据信息处理理论, 新产品开发过程可以看作为了减少不确定性而开展的信息获取和运用的活动[23], 不同程度创新性和复杂性的项目具有不同程度的项目不确定性, 因而需要不同程度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顾客发挥的不同角色代表着顾客与企业协同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因此, 我们认为, 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角色能对新产品绩效产生作用, 以往针对顾客参与和新产品绩效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之所以存在不一致, 是因为项目不确定性对顾客角色及新产品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2. 2. 1产品创新性对顾客角色和新产品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顾客作为资源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使得企业获得隐性需求信息、获得看问题的不同的方式, 从而提升新产品的价值。相对于创新程度低的产品, 开发创新程度高的产品时, 企业将会面临来自技术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 需要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作更多的了解[25]。Tushman和Nadler ( 1978) 也指出任务不确定性增加, 新信息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27]。所以, 相对于创新度低的项目, 顾客的资源角色对创新性高的开发项目能产生更大的功效。因此, 我们认为产品创新性能加强顾客作为资源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当产品创新性较低的时候, 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参与产品设计开发能及时沟通双方见解, 充分共享双方的技术能力和知识, 因而能对新产品绩效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然而, 随着产品创新性的增加, 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会带来若干问题。首先, 以往研究表明企业的顾客更偏好对产品进行渐进式的改进, 基于已有产品和服务定义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而对创新程度高、差异水平高的产品需求则较少[25,34]。当顾客与企业共同开发创新性高的新产品时, 如果企业顺从的听取顾客在产品设计、技术使用方面的观点, 被动的开发出顾客需要的产品, 那么新产品开发的结果将有悖于企业的目标计划, 产品的市场绩效也将承受风险。其次, 当产品创新性程度越高时, 顾客与企业同时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达成共识的难度增加, 在设计和开发的具体活动中发生冲突、产生不一致的可能性更大[23], 企业需要进行更多的控制及协调活动, 因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资源和精力, 对新产品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产品创新性能减弱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顾客作为用户参与产品测试能提供产品使用体验的反馈, 以确保开发出的产品对顾客而言是有意义的[34], 尤其当产品创新性很高时, 顾客的这一职能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开发创新程度高的产品时, 企业有可能重视了对创新的探索而忽视了创新可以产生的利用价值以及能够满足的客户需求, 所以邀请顾客参与测试非常重要。此外, 在企业开发创新程度高的产品之后, 由于潜在用户对高度创新的排斥, 顾客作为用户向其它潜在顾客介绍、推荐新产品也更有价值。因此, 我们认为产品创新性能正向影响顾客作为用户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命题3a: 产品创新性能正向调节顾客作为资源的角色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命题3b: 产品创新性能负向调节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的角色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命题3c: 产品创新性能正向调节顾客作为用户的角色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2. 2. 2项目复杂性对顾客角色和新产品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顾客作为资源, 提供了大量而且多样的信息, 这扩展了新产品开发团队对产品所要满足的需求以及潜在解决方案的理解, 增加了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3]。尤其当项目很复杂, 需要不断分解和分析时, 顾客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变得更为重要。因此, 产品复杂性能加强顾客作为资源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上文提到, 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参与产品设计开发能实现快速沟通、有效的知识共享。在此, 我们认为, 相对于简单的新产品开发项目, 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能给复杂的项目带来更多的好处。一方面, 当项目很复杂时, 就需要将项目拆分成多个简单更加容易操作的模块进行实施, 因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参与。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提供技能及专长, 负责执行或共同完成某些模块, 能有效促进复杂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 复杂的项目返工带来的成本比简单的项目更高, 这就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顾客和企业之间不断做出相互调整。当顾客和企业共同设计方案和开发时, 通过企业和顾客联合计划、反馈、纠错、综合不同观点, 能及时、无误的传递信息, 因而增强了灵活性, 增加双方估计并应对不确定性、降低风险的能力。因此, 项目复杂性能加强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命题4a: 项目复杂性能正向调节对顾客作为资源的角色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命题4b: 项目复杂性能正向调节对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的角色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

3 研究结论和未来方向

本文对新产品开发中顾客发挥的主要角色进行了梳理,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 主要关注了在新产品开发中顾客作为资源、共同创造者及用户这三大职能角色, 并指出项目不确定性对顾客角色与新产品绩效间的权变调节作用, 同时考察了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治理机制对顾客角色的影响。本研究发现: ( 1) 关系规范能促进顾客作为资源、作为共同创造者、作为用户的角色, 而双边专项投资能促进顾客作为资源、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的角色。 ( 2) 产品创新性正向影响顾客作为资源、作为用户与新产品绩效间的关系, 而负向影响顾客作为共同创造者和新产品绩效之间的关系。 ( 3) 项目复杂性正向影响顾客作为资源、作为共同创造者与新产品绩效间的关系。

本研究对关系营销、技术创新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尽管已有研究明晰了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角色[8,11,13], 但是没有将多重角色应用到“关系因素 - 顾客参与 - 新产品绩效”这一链条关系中, 也没有全面考察组织间关系治理机制对顾客参与表现的影响, 因而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有限。本文则弥补了这一缺陷。首先, 我们将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细分为资源、共同创造者、用户三种角色, 并且发现这三种角色在面临不同的项目不确定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其次, 我们从关系视角考察了顾客角色的影响因素, 并将渠道关系中广泛研究的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应用到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情境中, 发现这两种机制都具有促进顾客角色发挥的作用。再次, 我们结合信息处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三个理论视角, 对本研究的模型进行整合和解读。

本研究对实践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 1) 管理者应当结合产品创新性和项目复杂性的特点选择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内容和程度。当企业想要开发出对市场而言全新的产品时, 广泛收集顾客的需求及产品反馈信息、借助现有顾客向其他潜在顾客介绍推广新产品有助于产品绩效的提高, 但是将顾客纳入到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并不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因此, 管理者应当注意新产品开发活动中什么时候“顾客为王”, 而什么时候需要规避顾客自身的局限。 ( 2) 为了促使顾客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 企业需要在经济要素和社会关系要素方面同时进行投入: 一方面需要企业和顾客同时投入特定项目专有的设备、人员培训等, 另一方面也需要双方培养团结、互惠的共同规范。

开发角色 篇7

1游戏教学法的定义

游戏教学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 把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 为幼儿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 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幼儿进行早期英语教育是外语教学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幼儿教育改革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英语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热点。英语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美国心理学家卢姆认为:人的许多能力都在幼儿时期形成, 称为“最初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critical period for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对幼儿进行早期英语教育能够促进语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完善。众所周知, 人在少儿时期是感性思维强, 理性思维弱。对于同一种英语信息, 成人总是用汉语的理性思维去理解, 这样无疑会导致无法摆脱汉语思维干扰, 从而产生理解负效应。而幼儿则不同, 英语和汉语对他们来说只是同一情境下的两种表达方式, 他们能够直接学会用英语去理解和思考。因此, 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幼儿这一预言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 来帮助学前儿童轻松建立英语语言思维。

为了避免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教育成人化现象而导致的低效甚至负效问题, 我们应根据幼儿自身特点让游戏融入幼儿英语教学中, 游戏可以使学前儿童“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通过自由多变的游戏活动, 灵活积极地引导幼儿, 使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首先, 游戏能够排除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压力, 它可以将紧张而单调的学习内容变得轻松愉快, 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游戏的趣味中,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目标语言。其次, 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兴趣, 它“动静交替”的特点可使幼儿兴趣达到最高, 从而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以帮助幼儿习得英语语言。心理学的测试证明, 有趣味的形式或内容能使记忆力提高1.5倍。最后, 游戏还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 充分发掘幼儿多方面的潜力。在做游戏时, 幼儿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借助想象学前儿童们就可以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各种技能。

3幼儿英语游戏的基本形式

3.1 词汇游戏

掌握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把英语词汇学习渗透于游戏中, 就能使单词记忆变成轻松而愉快的趣事。例1: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和爱模仿的特点, 教师在介绍各种小动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分成AB两组 (每组十人) 全部起立扮演小动物, 然后将其编号, 首轮游戏由A组同学提问, 每一位同学站起来用英语叫道哪个动物名, B组里扮演那个动物的同学就必须立刻起身作其小动物的动作并发出它的声音, 如果哪位同学没有反应过来或是做错动作就会被淘汰, 一直留到最后的人便是胜利者。例2:“单词竞猜游戏”。将写有不同单词的卡片装在盒子里, 叫一位同学上前来任意抽卡片, 这位同学依据卡片上的内容来做动作或画画, 其他同学抢答。

3.2 角色游戏

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英语能够让孩子们消除学习的枯燥感, 使他们在学中玩, 玩中学轻松习得英语。例如, 在学习简单问候和自我介绍时, 老师组织同学们面对面组成两个同心圆, 大家一起拍手唱歌, 此时两个圈分别开始向反方向移动, 当教师喊道“stop!”时, 每位同学就与这时正好和自己面对面的同学进行简单的问候对话。

3.3 听读游戏

英语听读游戏是学生训练口语和巩固词汇语法的有效手段。例如:“对号入座游戏”。教师为学生用多媒体放映一个英文动画片的一节简单片段, 这节片段需要以对话为主, 教师在放映三遍以后, 将需要考察的部分挖空, 然后让学生们集体讨论补全对话。

游戏是幼儿英语教学的最佳途径, 在教学中使用游戏是为了更好地传授教学内容。随着游戏的不断发展和开发, 鼓励幼儿不断地尝试, 积极开发幼儿大脑, 从而使幼儿英语教学进入良性循环。因此, 在幼儿英语学习活动中, 采用游戏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让孩子们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摘要:幼儿英语教育是英语的启蒙教育, 也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无常性。根据学前儿童好玩、好胜的心理特点, 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快乐主动的学习英语, 最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 在幼儿英语教育中, 把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 为幼儿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 才能使孩子们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英语,游戏化

参考文献

[1]祝士媛, 王继芬.幼儿语言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开发角色 篇8

一、问题提出

目前校企合作校本课程的开发面临着种种问题:“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具体的微观内容模糊不清”“工作任务分析笼统、粗糙”“课程设置未能突破学科框架”“课程内容与任务的相关度低”以及“项目的训练价值不高”[1]。而究其原因,徐国庆教授认为首要原因是“课程开发的研究意识远远不够”。

刘合群教授认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意愿和能力不足。”[2]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力度不够,课程开发主体各自存在着技能和知识的局限,企业未能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受益导致其参与力度不强。其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周期长,导致课程时效性弱。再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组织机构缺失。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信息协调机制缺失,校企双方对于课程开发的内容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信息不对称;而且合作主体的时间、资源协调不畅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开发课程上止步不前。此外,校企合作“多元主体联合开发机制未形成”,“开发过程形式化”以及“合作主体的利益取向不同、目标追求不一致、拥有的资源不对等、信息不对称”[3];“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需要”[4];教师参与课程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也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要障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而且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如何解决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质量迫在眉睫。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存在的较多问题是校企合作主体之间的问题。因此,解决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合作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如何运用合作主体促进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角色定位

刘合群教授认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主体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校长、课程管理人员、教师、行业人士、课程专家、教育行政人员等[2]34。而黄文平、孙翠香则认为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学校、企业、课程专家、教师和学生构成[5]。本文认为校企合作主要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地方政府是合作双方的协调者。但由于职业教育教师在实践经验和课程开发技术以及企业专家在教育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术上存在的不足,使其不能单独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基于此,本文的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包括职业教育教师、企业专家以及地方政府。

(一)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职业教育教师集“教学专家、心理咨询师、实习指导教师等各种角色为一体”[5]72,成为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毋庸置疑的。相对于企业专家,教师具备系统的,较为全面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能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学习特点,把握教学规律。而相较于本科院校的教师,虽然在专业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可能会稍有逊色,但在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教学规律的掌控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文化积淀、教师的长期教学经历,使得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开发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的课程”[1]158。

那么职业教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职责是什么?石伟平教授和徐国庆教授提出课程开发的十个步骤:“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决策、课程目标开发、课程门类开发、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选择、课程实施环节开发、评价以及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造”。[6]职业教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理应参与这些环节。那么,其在这十个步骤中具体需要从事哪些事项?在课程开发决策环节,教师要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情况、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数据、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等[5]73,并结合企业专家提供的岗位信息,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在课程目标开发环节,教师要以企业专家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标准,结合职业院校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学生切实可达到的课程目标,并尽可能清晰地阐述课程目标;在课程门类开发的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确定的课程目标决定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在课程结构开发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工作任务分析所得到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课程顺序、课时,以“做”为中心组织课程;在课程内容开发环节,首先,教师需明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根据这个特点选择职业教育知识;其次,校本课程内容应建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得到发展,使其学习能产生成果;再次,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应有充足的教学材料,学校和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满足教学需求。

课程内容开发环节非常关键,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反复商讨、修改,结合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知识、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决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教师需围绕着“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按照工作体系来组织校本课程内容。在教学模式选择中,目前较为主流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师尽可能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向学校反映其教学所需的环境,设计教学实验室。在评价环节中,教师选择评价方法,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目标,需要对课程进行哪些调整和改革;在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造环节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实施已有的教学方案,是对校本课程的二次开发”[5]74。

(二)企业专家的角色定位

企业专家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精深的工作知识,对其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非常熟悉。然而,企业专家并不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技术和教育理论知识,对职业教育规律、学生认知情况的知晓程度不如职业教育教师。因此,企业专家不可能全权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企业专家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咨询者和评价者。”[1]157当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问题时,如数控车床加工零件前程序的编写是否便于加工;企业对于工件的允许误差范围是多少等,企业专家能够给予答案。此外,企业专家能够把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行业所需的最新技术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信息的提供能够使得开发的校本课程、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作为评价者,企业专家的角色是评价教师开发的产品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

企业专家发挥关键作用的环节主要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教材编写。在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环节中,企业专家为教师提供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以及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的具体情境、具体任务详尽描述岗位能力需求。如在同一岗位,不同工位的加工要求;不同技术岗位对同一零件的加工要求等。在教材编写环节中,企业专家的作用更多的是检查教师文本书写的规范程度,“如操作过程是否规范,所选设备和技术是否符合企业实际等。”[1]158

(三)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普遍处于浅层合作状态,校企之间存在着交流不多、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企业积极性不高、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协调者和信息提供者。所谓协调者就是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交流,畅通校企之间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建设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协调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时间,鼓励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相互交流与合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制度,创造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此外,地方政府掌握着各种资源,在协调校企之间的沟通交流时调度资源,为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利条件。所谓信息提供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提供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可能的发展趋势、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等数据,避免开发的校本课程不符合区域发展需要,造成资源的浪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校本课程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地方发展特色的影响较大。地方政府对这方面的情况把握得较好,能够为校企合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可靠的信息。

三、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法论

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颇多问题,关键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意愿和能力问题。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意愿不足。虽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够促进其对教育、课程的理解,扩充其专业知识存量,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但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着实成为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阻力。此外,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学科体系的模式根深蒂固。其次,教师在课程开发技术和实践工作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企业专家层面,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尚不足,更谈不上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强烈意愿。而企业专家在教育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术存在的缺陷使其不能成为单一的课程开发主体。因此,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以及如何促进其合作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建立支持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

1.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支持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首先,在工资上,对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直接给予补贴,将参与课程开发的工作量换算为课时量,作为绩效工资的一部分。其次,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作为评定职称的考核内容。

2.赋权机制。职业院校应赋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创设专业化的学校环境,并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主权,包括课程决策的权力。”[6]当地政府和学校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创设有利条件,包括市场信息、课程资料、专项资金等。

3.团队建设。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成立课程开发学习团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同专业的教师,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避免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此外,教师还可以参加专家学术研讨会,丰富专业知识,学习课程开发技术;深入企业,了解学习一线工作过程等,将课程开发的过程作为学习研究的过程。

(二)建立鼓励企业专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

如同激励教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直接的利益补偿机制鼓励企业专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营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环境;职业院校可聘任企业专家在学校担任职务,增强其主体意识。此外,可通过课程专家报告会,使其意识到其确实存在独立开发课程的不足,意识到与职业教育教师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三)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平台

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业专家由于时间的限制,合作交流的机会不多。此外,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学校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由于组织属性的不同,导致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沟通交流存在着障碍。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促进教师和企业专家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学习,在工作中相互提高的机制。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校企合作校本课程。

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涉及多方的意愿、能力和利益。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转变观念,积极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校企合作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8-176.

[2]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32-34.

[3]荣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8):20-22.

[4]王芳.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瓶颈及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71.

[5]黄文平,孙翠香.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30):72-74.

开发角色 篇9

8月29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呼吁, 全球治理机制应向更包容、更高效的方向改革, 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当在全球决策中享有更多话语权。

这份题为《全球治理在建立——有效性、包容性及中国的全球角色》的报告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布。

报告认为,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后全球力量地缘分布的改变, 气候变化、经济不稳定等全球问题的增加, 以及全球公共产品供给需在合法与公平方面得到提升是全球治理体制面临三个主要挑战。

报告尤其指出, 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当前全新的全球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 中国的发展步伐势必对全球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报告建议中国承担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桥梁作用, 并代表发展中国家在事关全球问题的对话中发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在发布会上表示, 各国在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正共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包括全球气候变暖、传染病跨国流行、互联网战争、跨国犯罪、贸易壁垒, 难民以及其他寻求更安全、更有保障生活的人群跨国流动等等。这都有赖于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 以应对这些挑战。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报告在政策改革层面就如何使全球治理机构平衡包容性与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确保全球公共产品供给。这包括:

着眼多边改革。在国际组织中建立更透明负责的改革机制, 将领导议程与国际组织的机构委托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制定明确目标。

二、拓展全球思维。通过开展多边对话与论坛, 提高世界大国应对人道主义干预、气候变化、金融不稳定等全球关键问题的意识, 并加强全球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机制。

三、促进政策性协调。通过协调全球性、区域性、小多边以及多利益相关方机构治理方案, 确保现存政策目标达成广泛一致, 避免机构间出现潜在政策不协调现象的可能性。

四、关注全球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在全球治理过程中, 尤其通过在欠发达国家建立特殊机制, 充分听取发展中国家的心声。

报告强调, 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 全球治理机构作为有能力协调多方利益的组织, 在关于跨越国界但平等惠及各国的事务中, 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例如, 在经济稳定性问题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时, 更强有力的经社理事会可以帮助联合国加强协调各国经济治理的能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指出, 全球治理结构需要在有效性和包容性间实现最佳平衡, 有效的全球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开放的自由贸易制度、国际金融秩序等, 包容性则需要国际组织吸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人才, 利用发展中国家经验, 共同解决全球问题。

报告认为, 中国在多边关系及当前国际上的角色十分广泛, 包括:推动各国在全球议题上展开合作;支持联合国促进世界和平及繁荣;作为重要的中、东亚国家, 推动地区合作;给予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助及技术,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与发达国家合作, 推进共同发展;重视自治, 改善13亿公民的生活水平。

开发角色 篇10

一、政策制定落实者

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合作的政策时, 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首先, 要将长株潭三市看为利益共同体, 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 统筹全局, 充分考虑长株潭三市的整体利益, 增强长株潭整体竞争力, 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其次, 地方政府在促使长株潭旅游企业的合作时, 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即“在保障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自由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待遇平等等方面, 区域内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等应基本保持一致”。即使合作的旅游企业在人、财、物方面投入不同, 也应该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制定政策, 而不应该厚此薄彼, 从而消除阻碍区域间旅游资源合作的不利因素。

二、合作机制构建者

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来推动长株潭旅游合作。科学的组织结构、合理的运行机制、明确清晰的职权是落实地方政府的职责的重要保障。第一, 政府要建立规划机制, 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公众共同谋划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 树立区域发展近期与远期目标。第二, 要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提高政府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素养, 恪守尽责, 为贯彻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有利条件。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媒体宣传政策法规, 使公众知法懂法, 从而更好地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 确保相关政策法规得以落实。第三, 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 加强长株潭旅游合作的沟通与合作,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促进长株潭旅游的协同发展。第四, 构建长株潭旅游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政务公开系统, 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 接受公众的监督, 严格执法, 惩治违法政策法规者, 建立长株潭政府部门政绩考核制度, 对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企业给予政策的倾斜和鼓励。

三、公共服务供给者

首先, 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 地方政府在交通、通信、电力等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长株潭三市已达成了电力同网、交通同环、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环境同治的共识。通过了《长株潭三市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 长株潭每年召开党政联席会议, 共同探讨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的问题。目前长沙建成的韶山路、芙蓉路、火星大道三条主干道向湘潭、株洲延伸, 拉近了长株潭三市的空间距离, 湘潭重点建设河东地区, 加大与长沙、株洲的联动发展力度, 株洲注重衔接与湘潭的交通对接, 向北和长沙对接。2010年6月长株潭城际铁路开工, 建成后时速超过200公里, 三市之间用时不超过半个小时。

其次, 要做好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区域间的旅游合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促进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2006年, 长株潭三市共同签署《长株潭环保合作协定》, 决定在大气和水质治污、环境指示测定、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合作。这体现了长株潭在履行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职能。为了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长株潭政府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长株潭政府要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将绿色GDP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中, 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 坚决取缔重污染企业。其次, 加强治理长株潭共同环境问题的合作力度与深度, 共同编制长株潭环境保护统一规范, 共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共同治理长株潭的母亲河——湘江, 共同处理跨行政区污染事件。

四、市场环境营造者

首先, 构建长株潭旅游市场合作平台。政府要为旅游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促使旅游企业准确掌握市场信息, 抓住市场机遇, 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一, 政府间要通过领导会晤、研讨会、参观访问等方式反复沟通与协商旅游市场合作事宜, 确定旅游合作形式, 利益分配方法。第二, 签定旅游合作的协议, 明确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合作重点等, 规定合作方的权利与义务。第三, 磨合与调试旅游合作方案。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 由于行政区域间地域与文化存在差异, 可能会遇到利益诉求、管理方式的冲突, 政府间要积极磋商, 寻求最优解决办法, 并对旅游合作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次, 建立与完善长株潭旅游市场机制。长株潭旅游资源合作是超越市级地理区域的市际间的整合。政府对旅游市场不但要减少非必要的行政干预, 而且要完善旅游市场机制, 培育公平、高效、开放的市场环境, 从而吸引省内外的技术、资金、知识、人才等向长株潭地区流动, 促使长株潭旅游的最优化。因此, 为了建立长株潭旅游统一市场, 政府间要打破行政壁垒,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建立区域间旅游市场合作机制, 规范市场行为。

五、旅游规划制定者

在制定长株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 要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对长株潭的旅游发展建言献策。坚持以国家颂布的政策法规为准绳, 以长株潭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注意发展长株潭地方特色, 注重长株潭的一体化发展, 避免重复性建设与资源浪费;要制定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 提出重点开发的项目, 合理布局长株潭旅游发展空间;编制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 征求多方的意见, 选择最优方案。

长株潭政府在制定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时, 政府间要相互协商, 共同研讨最佳方案。要分析长株潭主要客源市场的消费水平、需求总量、地域特征等, 科学预测旅游市场的需求量、走势等;政府间要综合现有的旅游资源, 设计出长株潭统一的旅游形象、旅游口号、旅游路线;政府间要举行联合促销活动, 提高长株潭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这些都是长株潭政府在实行制定旅游规划职责的重要体现。

摘要: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 地方政府在推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角色定位模糊的问题。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需要政府合理的角色定位。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个案, 分析地方政府在推动其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为地方政府在推动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合作提出科学参考。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合作,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颜泳红, 田定湘, 汪朝辉.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合作的阻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12) :110-112.

[2]胡彪.关于加快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 2010, (4) :27-29.

上一篇:刑法学下一篇:城区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