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

2024-06-17

刑法学(精选十篇)

刑法学 篇1

一、精心讲解

1.

以刑法典为基准来取舍授课内容, 教学重点放在对刑法典的理解和适用上, 但为避免学生产生“只见树林, 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 对刑法典的立法背景、立法精神、立法原意、立法技术等要作必要交待, 要突出刑法典总则和分则相互关系的讲解, 力求让学生熟悉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

2.

对刑法典的总则部分的讲解, 应侧重于刑法的理论内容, 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评述作为重点, 力求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刑法, 把握刑法的精神实质。

3.

对刑法分论的讲解, 应当紧扣刑法典分则对具体罪名和法定刑的规定来讲解, 具体阐明每一种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掌握罪与非罪的标准、此罪与彼罪的区别。除了按教材上犯罪分类来讲述个罪外, 如课时充裕, 还可以按其他的犯罪分类, 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来讲解个罪, 如可将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和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中的八个金融诈骗罪合在一起来讲解。另外, 对刑法分则的讲解, 一定要将最新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某一特定犯罪的争议融入授课内容之中, 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他们的思维, 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刑法在适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问题和刑法的复杂性。

二、案例教学

1. 案例讲授法。

它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 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 说明课程内容, 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课程的基本理论, 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 案例起到例证的作用。

2. 案例模拟法。

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 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 再现案例情境, 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就属于此种类型。

3. 案例讨论法。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其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讨论从组织形式来看, 可以先分小组讨论, 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4. 案例练习法。

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 引入典型案例, 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更多地使用辅助性方法, 即提问式教学方法, 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

三、课堂演讲

现在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锻炼, 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 这表明,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学习的关注点,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和勇气, 我系在《刑法学》课堂实践教学中, 采用了课堂演讲的教学方式。

课堂演讲是由学生讲授的一种教学方式, 安排在《刑法学》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主要的实施步骤为:

1.

由教研室根据教材内容选定相关部分作为学生的自学素材, 并提出讲授要求, 讲授的内容及要求应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由于要求学生讲授, 所以选择的内容不能太难, 一般选择那些通俗易懂、条理性强的内容, 如刑罚的种类、体系和各种具体刑罚方法的执行。对于学生的选取, 可采用自愿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接受任务的学生必须认真完成书面讲稿。

2. 学生每人的讲授时间可定为10—15分钟。

讲授结束后, 教师进行点评, 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讲授效果、讲授内容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讲得不对、讲得不深入、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补充, 以充分适应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要收集学生的讲稿, 与讲述效果一起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手段。

四、模拟审判

因为法学教育要注重应用性教育, 要大力培养法科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而模拟审判教学法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活动, 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使其熟悉和掌握司法程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 参与模拟审判活动,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在模拟审判教学中, 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 直接将学生推向某个特定的法庭角色, 使他们尽其所能地参与。在庄严的法庭上, 面对着参与旁听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必定会认真对待, 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担当诉讼角色的同学, 也会对模拟审判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 通过旁听, 也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在模拟审判教学中, 教师进行组织、指导、答疑和总结评论, 发挥其主导作用。

笔者在《刑法学》分论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过模拟审判,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 结合教学进度, 选定合适案例并提出法庭审理预案, 提前两周公布。

案例是组织模拟法庭的基石, 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模拟法庭运作的成败。选择案例应注意是否有代表性、是否难易适当、是否为公开审理的案件等。

2. 案例确定之后, 应根据案情确定人选, 指定学生分别担任法庭组成人员, 如公诉人、被告人、证人、辩护人等。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 要将学生分组, 将那些不能上场的学生分配到某一个角色的准备过程中去。虽然最终上场的只能是个别学生, 但一定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3. 组织庭审的全部案件材料并进行排练。

根据具体案情, 按照已确定的角色分工, 由学生自己动手, 准备模拟法庭必需的一切材料, 如庭审调查提纲、起诉书、辩护词、代理词、相关证据材料等。在人选、材料都准备好以后, 要进行适当的排练, 如有不足, 要及时加以补充、修正, 确保准备充分。

4.

组织其他学生参加旁听, 并要求旁听者做书面记录, 交任课教师评阅。

5.

模拟审判结束后, 由教师进行点评。

五、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法, 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训练、临场发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 针对《刑法学》的前沿理论, 鼓励学生主动查询更多资料, 尽可能多方面地比较分析, 准确理解该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精神, 准确地组织论辩的思路和论点、论据, 临场能进行准确地陈述和辩驳。在学生大量查询资料后, 提供一定课时, 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课堂专业论辩, 教师在专业论辩教学中也要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般也不轻易地下结论, 而是有效地控制主题和节奏, 巧妙提问, 引导学生展开论辩。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法律,法学专业刑法学试题 篇2

1、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二是。

2、我国的和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3、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4、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5、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6、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为、。

7、享有和

8、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分为 和

9、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书”表示的是()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强调C对前段的限制D对前段的例外

10、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11、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2、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作斗争。

A危害社会的行为B违法行为C违纪违法行为D犯罪行为

13、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多项选择)

A司法解释B立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

14、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多项选择)

A行为是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行为后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B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行为后的法律认为是犯罪

C行为时的法律和行为后的法律均认为是犯罪但行为时的法律处刑比行为后的法律轻

D行为时的法律和行为后的法律均认为是犯罪但行为时的法律处刑比行为后的法律重

15、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多项选择)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的方法 名词解释:

16、犯罪

17、刑法

18、刑法学

问答:

19、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网络集资行为的刑法学思考 篇3

关键词:网络集资行为;金融风险;刑事风险;谦抑性

一、网络集资行为的产生及类型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民间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式,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网络集资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也是蒸蒸日上。由阿里巴巴集团开发的“余额宝”利用长尾效应[1],仅上线半年就吸金5000亿,让人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网络集资不仅速度快,而且数额大。然而,除了余额宝这样的大型网络集资者,我国的小规模的网络基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银行有钱,贷不出;高利贷有钱,不敢贷”的中国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现状正是网络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生存之本。

当然,网络自己能够迅速取得成功,还主要是因为网络集资相较于普通的民间借贷存在以下四个优点:①网络集资者提供的日利率或者月利率较传统金融机构高,对投资金额的大小无要求,一视同仁,因此吸引大批小额投资者;②网络集资的流动性较大,且不会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因死期或活期而存在相差较大的利率;③网络集资的媒介为互联网,投资者与集资者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了解,所有宣传与投资过程通过网络完成,提高了集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大规模投资的风险;④网络集资行为的存在是对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扩大了社会大众投资理财的渠道,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从本质上说,网络集资行为体现的仍然是一种民间借贷关系,因此其运作模式仍然离不开传统的借贷合同内容。具体而言,网络集资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一)资金自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集资人集资自用。集资人为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注册成立网络基金公司,设计一定的与自己其他公司发展相关的投资项目,并允诺一定的投资收益以寻求出资人,出资人从网络上获取到相关的融资信息后,进行投标、磋商,最终与集资者达成贷款协议。集资者将获得的资金用于自身公司项目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内对出资者进行还本付息。

(二)资金他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网贷公司作为一个居间公司的身份,为集资需求者与出资者提供服务。该模式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模式:

1.无担保居间模式

在该模式下,集资人向网贷公司提供借款申请,经平台同意后,双方簽订居间合同。签订居间合同后,集资人向网贷公司提供个人相关的身份信息、资产信息、征信信息等必要信息,由网贷公司进行核查校验,并对集资人的信用进行评级。全部核查之后,网贷公司将集资人的信用信息、集资信息以及其公司发展状况等发布在网贷平台上,由出资人自行选择要投资的公司或者项目,或者由平台主动联系合适的出资人,促成双方达成借贷协议。平台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在此模式下,网贷公司处于中立的地位,仅仅是提供一种居间服务,不主动寻找集资人,也不主动寻找出资人。

2.有担保居间模式

在该模式下,基本运作方式与无担保居间模式并无差异,但是相比较下多了一个网贷公司与出资人之间的担保合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非面对面性,集资人的资信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出资人在出资时会有一定的犹豫和担心。为了避免这种担心,加快集资人与出资人之间达成借贷协议,由网贷公司出面,与出资人签订担保合同,由网贷平台向出资人收取一定的风险保证金以建立资金池,从而在集资人违约后,由网贷公司先行向出资人还款,再向集资人追偿。

二、网络集资行为面临的金融风险

不得不说,网络集资既为中小微民营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也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投资方向和选择,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业的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然而,在网络集资不断加速前行的同时,也出现了“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危险局面。[2]由于业内良莠不齐,而网络的虚拟性和非面对面性又模糊了出资人对集资人信息的真实性的考察,致使大量的网络集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据报道,自2013年至2014上半年,已经有120余家网络集资平台因发生“竞相挤兑”或者涉嫌诈骗犯罪而相继退出市场。[3]除此之外,由于缺少对网络集资市场的监管,许多网贷公司突破成立之初单纯的居间运作模式,建立资金池以自融,甚至挪用集资款项,触碰法律红线。

经过梳理,当前网络集资出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网络集资的利率相对较高,且宣传方式花哨,诱惑性较强,很多出资者缺少理性分析即进行投资,造成盲目投资,缺少对集资者实力的考察与了解;

第二,网络集资活动的前期宣传和后期完成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经营者隐藏在互联网背后,手段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增大。

第三,由于目前将网络集资服务定性为服务性企业,没有一个部门将网贷经营纳入其监管部门,相关金融部门也无法对网络集资行为进行行政监管;且我国目前网络认证未实现实名制,没有行业自律协会,无法通过行业协会对其进行规制和管理。

第四,对于网络集资经营者的信用审查制度缺失,造成本行业准入门槛低,行业内各网络集资平台实力大小参差不齐,难以管理。一旦公司因经营不善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网贷公司负责人或被公安机关控制或携款潜逃,致使出资人的钱打了水漂,本息全无。由于涉案被害人人数多,范围广,损失大,极易爆发敏感性群体性实践,破坏当地金融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网络集资行为面临的刑事风险

(一)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涉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它的客观行为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二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观机关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相同,都是还本付息的活动。[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以下四种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①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②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③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④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互联网背景下的集资者通过设立网络公司,设置一些高利率或者高回报的项目,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针对的是社会上不特定的对象,并承诺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或者给付高利息,集资者利用网络的非面对面,利用平台和信息的不对称,以投资项目或者担保高利率回报的方式吸引出资者。当获得的投资足够大到形成资金池之后,在完全支配资金池后或者高额转贷或者将资金挪作他用,最终构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

确定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时,还应查明是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查明集资者设立的所谓公司是否注册,同时要注意自然人设立公司成立自然人犯罪的三种情况。两者入罪标准差距大,因此应严格把握行为主体的性质。

(二)集资诈骗罪的涉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法律规定,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行为。根据《解释》,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①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②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③携带集资款逃匿的;④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⑤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⑥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⑦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⑧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资诈骗是民间借贷中极为常见且社会危害较大的犯罪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极速发展,网贷平台成为犯罪分子骗取出资人资金的新型工具。由于网络消息扩散速度快,面向群众广,因此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数额相对较大的集资数额,且相对于传统的集资方式成本低,一旦通过网络成功集资,动辄几亿。如果能够确认集资者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构成集资诈骗罪,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极大的,且破坏了国家金融市场的管理秩序,极大地危害了网络借贷行业的有序发展。

集资者通过网络进行集资诈骗主要有两种行为方式:一是利用P2P网络平台服务公司创始人的便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设借款人吸收不特定对象的资金;二是利用他人的P2P网贷平台发布借款信息,利用他人P2P网贷平台设立者急功近利,不仔细核对借款人信息的漏洞,进而将他人的资金据为己有。[5]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涉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法律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该罪为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其行为主体为特殊主体,即通过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的主体;201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将该条进行了修改,由特殊主体修改为一般主体,并对特殊主体进行从重处罚。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行为人通过网络进行集资,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出资者的个人信息,如果集资者将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集资者便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且因为其是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因此符合本罪的特殊主体要求,应对其在法定刑内从重处罚。

同时,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容易受到网络内部和网络外部的系统攻击,而由于大部分的网贷公司并不是自己开发软件,不具有相应的防范技术,在受到黑客攻击的情况下,在其注册的出资人和集资人的信息极易泄露,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网贷公司集资平台的保护技术与信息重要性的严重不对等,增加了社会公众信息泄露的风险,扩大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四)非法经营罪的赦罪风险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进行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该条规定,以下四种行为方式构成非法经营罪:①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②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③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業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④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其中第三条是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入罪标准。

网络集资行为如上分析,包括三种模式。当网贷平台在进行网络借贷过程中涉及到担保、理财这类特许经营的行业时,网贷公司就可能会涉嫌非法经营罪。首先,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等活动。如果网贷平台在进行相关集资、放贷行为时,并没有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则涉嫌非法经营罪;其次,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必须是信托、证券、银行等国家允许的主体,且每个理财产品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备案和审批制度的审核,虽然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将网贷平台排除在理财产品的范围外,但是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极有可能进入刑法的打击范围。

正如某学者所说:“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在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下最有可能实现以较小的交易成本获取较大的财富增长。”[6]虽然不存在绝对自由宽松的制度,但是在目前各方面监管和规制都不完善的前提下,鼓励网络集资这一新兴金融产业的发展应优于抑制其发展,刑法应保持其谦抑性,给新兴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定罪时应更多的考虑是否可以出罪而不是入罪,特别是在涉及到兜底条款时。

参考文献:

[1]熊理思.《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刑法介入需谨慎——以游走于刑法边界的余额宝为例》,载《刑法学研究》刘宪权主编,第11卷,第126页.

[2]姚文平.《互联网金融》,中信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4 页.

[3]闫瑾.《P2P 平台陷短命怪圈》,载《北京商报》2014 年 7 月 7 日第 B01 版.

[4]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85页.

[5]顾肖荣主编.《经济刑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140页.

刑法学 篇4

本书作者陈兴良教授主张思辨的方法是刑法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思辨的方式完成从注释刑法学到理论刑法学的转变是当时刑法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作者用哲学辩证统一的观点审视刑法的基本问题, 通过阐述已然之罪、未然之罪、主观恶性、客观危害、再犯可能、初犯可能等15个范畴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 架构了刑法哲学范畴体系, 也就是本书的逻辑体系。指出犯罪是已然犯罪与未然犯罪的统一, 已然犯罪是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的统一, 未然犯罪是再犯可能性与初犯可能性的统一。刑罚是报应之刑与预防之刑的统一, 报应之刑包括道义报应和法律报应, 而预防之刑则是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统一。

此外, 作者在对意志自由论和客观主义论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指出意志自由论是唯心主义的,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 物质决定意识, 人不能不受自己所存在的环境的影响, 因此, 意志自由论有其不合理之处。而既然意志自由论不合理, 是否客观主义就是正确的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客观主义存在着片面性的弊端, 因为刑罚的轻重, 不但受犯罪行为客观危害大小的影响, 而且也受行为人主观方面情况的影响, 所以对犯罪人判处刑罚, 应坚持客观危害性与主观恶性的统一。

言谈至此, 不免产生另一疑惑:将哲学融入到刑法学的研究中, 又推动了哪些刑法理论的创新?

本书作者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行为中心论, 实证学派提出的行为者中心论, 乃至我国的社会危害性中心论, 提出了罪刑关系中心论的主张。作者认为社会危害性是一元化社会模式下犯罪本质观的体现, 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的集权主义思想。而当前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化社会模式背景之下, 传统的理论显然无法再适用于这种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 以此, 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权, 作者提出的罪刑关系中心论。作者认为刑法学是关于罪刑关系辩证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因此罪刑关系辩证运动的一般规律应该成为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犯罪与刑罚辩证关系的核心命题是已然犯罪与刑罚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以及刑罚与未然犯罪之间遏制与被遏制的关系, 它们分別产生于社会报应观念和社会功利观念。文章阐明了罪与刑两个命题的对立同一关系, 论证了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探求人类追求对等性的本能出发, 阐发罪刑均衡原则得以产生及其最初以报应刑为其表现形式的依据, 明确提出罪刑均衡原则之于报应刑论的公正价值;从揭发预防刑论者对罪刑均衡原则的理解出发, 阐发罪刑均衡原则之于预防刑论的功利价值。指出罪刑关系要想达到均衡只能在罪刑关系二元论的理论中架构。

论述至此,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刑法理论的架构过程中, 还应确立正确的哲学基础, 虽说此话过于简单, 但是并不是简单就意味着没有作用。反观资本主义社会, 若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刑法理论的哲学基础, 则会把刑法理论引向军国主义的歧途, 其反动性不言而喻。因此, 只有确立正确的哲学基础, 才能架构科学的刑法。此外, 对我国刑法学的发展而言, 要想建立科学的刑法学, 还应在刑法理论的构建中, 将哲学点滴方法论融入到刑法中, 因为回顾历史千百年来, 人们已经养成了过分倚重刑法的习惯, 外加我国学者对刑法哲学的研究较西方起步晚, 因此, 要想现代的刑法观由原始、野蛮向公正、谦抑、人道转变, 急需从一个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刑法, 进而促进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明儒.解读自然法意义上的刑法哲学——兼评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 .

[2]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3]曲新久.刑法哲学的学术意义——评陈兴良教授从<刑法哲学>到<本体刑法学>[J].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2 (20) .

《刑法学》作业 篇5

《刑法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B)

A、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B、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C、成年人主体和未成年人主体

D、法人主体和非法人主体

2、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C)

A、消极行为

B、无意识行为 C、消极地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

D、危害不大的行为

3、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方法是(A)A、先减后并

B、限制加重 C、绝对相加

D、先并后减

4、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告之自己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形态?(D)

A、实行终了的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2年后,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D)

A、有认罪表现

B、有悔改表现

C、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

6、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A)

A、1/2

B、1/3

C、2/3

D、1/4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7、国家工作人员肖某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某公司的回扣40000元,归个人所有,肖某的行为构成(B)

A、贪污罪

B、受贿罪

C、介绍贿赂罪

D、贪污罪和受贿罪

8、背叛国家罪的主体是(A)

A、中国公民

B、外国人

C、无国籍人

D、任何人

9、伪造信用卡的,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先伪造信用卡,然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应(B)

A、二罪并罚

B、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C、吸收犯,重罪吸收轻罪

D、连续犯原则处理

10、我国刑法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B)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15周岁

11、农民孙某深夜偷割正在使用的通讯电缆,被偷割电缆价值500多元,中断通讯持续12小时。孙某的行为属于(B)

A、破坏生产经营罪

B、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盗窃罪

12、民政干部杨某1998年7、8月间,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抗洪救灾款2万余元,借给其兄经营服装。杨某的行为属于(A)

A、挪用公款罪

B、职务侵占罪

C、挪用特定款物罪

D、挪用资金罪

13、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A)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14、收废品的小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厂青工罗某偷盗的工业用紫铜。罗遂偷出价值人民币1500元的铜块交予赵某。二人的行为(B)

A、罗某构成盗窃罪,赵某构成销赃罪

B、属于共同盗窃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C、赵构成盗窃的教唆犯和销赃罪,罗构成盗窃罪

D、赵构成盗窃罪,罗构成贪污罪

15、司法解释是指(D)A、公安机关所作的解释 B、法院和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C、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所作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自首的概念、成立条件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

答:(1)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所犯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2)自首的成立条件:第一,自动投案;第二,如实交代所犯罪行;

(3)犯罪后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2、一般累犯的概念与构成条件是什么?

答: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第一,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第二,前罪被判过刑罚,后罪也应当判处刑罚;第三,前罪发生在刑罚执行完毕或假释后的5年内。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我国刑法对几种特定人刑事责任的规定,并说明理由。答:

一、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试述挪用公款罪的概念、特征及与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

答: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特征如下: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国家 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公款而有意违反有关规定予以挪用,其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

探究刑法学中五个关系 篇6

关键词:刑法;强势理论;真问题;前见;价值判断;自我反省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新的时代背景为我国刑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应该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刑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在开展刑法学研究时应该重点关注五个关系,分别是强势理论和若是理论、真问题和假问题、前见和偏见、价值判断和逻辑结论以及学术批评和自我反省。

一、强势理论和弱势理论

强势理论指的就是那些容易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些通说和多数说;而弱势理论指的则是那些不太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少数说。在我国的刑法学中,强势理论是十分关键的存在,刑法学中的通说都可以划分为强势理论的范畴,这些强势理论也是司法机关十分重视的对象。总的说来,司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使用强势理论,有时会遇到强势理论无法站住脚的情况,此时司法人员不会认为强势理论出现了问题,而是认为该刑事法律和法规出现了漏洞。这充分说明了强势理论在刑法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弱势理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当一种观点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时,也就表示该观点失去了一定的价值;而当一种观点出现之后,各种批评的声音不断出现时,这就表示该观点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潜力。学术观点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它是否值得人们的批评,如果没有人对该观点进行批评,同时也就表示人们对观点不是很关心。

因此,刑法学的发展需要弱势理论的支持,弱势理论在批评声中不断成熟,从而发展成强势理论,而强势理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逐渐走向衰落,此时新的弱势理论又会重新出现,在这样的循环中刑法学逐渐走向成熟。

二、真问题和假问题

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刑法学而言,真问题和假问题都属于问题的范畴,但是两者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别。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以有效的促进刑法学的发展和进步,而假问题的出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刑法学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开展研究,但是研究该问题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现阶段,刑法学中的假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问题的前提条件中存在虚假成分;第二,问题自身存在矛盾;第三,研究该问题不具有实际意义;第四,该问题不适合实际应用;第五,问题所关注的对象不是真实的。

三、前见和偏见

所谓前见指的也就是前理解,在前见的协助之下,人们才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而偏见的存在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误区,存在一定的自欺欺人的成分。总的说来,前见是人们从多个角度得到的关于相关解释的一种假定,这里的多角度包括自身经验、价值观等。

就刑事案件而言,前见指的就是人们对该案件事实的一种预先判断。就刑法解释而言,前见是十分必要的存在,如果没有了前见,也就谈不上解释。但是,解释者不能使自己的前见处于不变状态,应该随时对其进行检验,并及时对其进行改进。此外,刑法解释者不能存在偏见,这主要是因为当解释者对一个观点产生了偏见时,这就表示该解释者非常可能对与之对立的观点形成偏好,这会对刑法解释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价值判断和逻辑结论

在刑法学中,价值判断是重点。刑法是正义的代表,制定刑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中的正义。刑法解释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或者是正义判断的结果,就学术研究而言,刑法解释的结论属于一种以价值判断为根据而得到的假设,所有的刑法解释都不属于最后的权威结论。进一步的,即使解释的根本依据是某些客观事实,那么得到的结论也是价值判断的结果。在研究刑法学时,研究者一定要注意对价值判断和逻辑结论进行有效的区分。

五、学术批评和自我反省

和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刑法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争论,刑法学中的争论绝大多数都属于刑事判决的范畴。争论的存在表示该问题得到的人们的重视,而对立观点的存在可以形成一种促进作用,当双方都对某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解释时,另一方都会由此受到启发,从而更好的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改进。

就我国而言,现阶段在刑法学的学术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学术批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有些学者在开展批判时并没有对所要批判的关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第二,有些学者在对刑法解释进行批判时,选择的切入点是立法角度。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不但要进行批判,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自我反省。通过深刻的自我反省,研究者才能不断进步。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刑法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反省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有些学者仅仅对整体进行反省,没有对个体进行有效的反省;第二,有些学者发现了自己观点中的问题,但是却选择可以忽视,只是说要开展后续研究。

六、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刑法学中的五种关系开展了研究,主要包括强势理论和弱势理论、真问题和假问题、前见和偏见、价值判断和逻辑结论以及学术批评和自我反省,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研究的五个关系[J].中国检察官,2014,1(6):77-98.

[2]刘伟.刑法中的同意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3]周柏森.研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導[J].法学研究,1982(2):5-9.

[4]高铭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概论[J].法学家,1986.

作者简介:

婚内强奸的刑法学分析 篇7

案例:被告王某是上海某公司的职工。1996年6月和1997年3月, 王某以妻感情破裂为由两次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请求。1997年10月, 青浦法院作出准予离婚的判决, 然而判决尚未生效, 被告来到原住处, 见其妻钱某也在, 便欲发生性关系。遭拒后, 即反扭钱某双手强行实施性行为。上海青浦区人民法院1999年12月24日以强奸罪判处被告王某有期徒刑3年, 缓刑3年, 这是新刑法实施以来上海判决的首例婚内强奸案。

该案件在判决之后, 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时间对在婚姻中的丈夫强奸妻子的行为是否犯罪, 是否需要用我国刑法来进行惩罚施暴的丈夫争论得沸沸扬扬。

婚内强奸, 按照理论上的阐释, 是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丈夫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违背妻子意志, 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倒退十年, 这类事情闻所未闻, 而这几年, 上海、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却先后发生了丈夫强迫妻子与其进行性行为的案件, 并且司法机关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亦多有分歧。婚内存不存在强奸, “婚内强迫性行为”算不算犯罪, 这一在理论界、司法界一直争议很大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凸现在人们面前, 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争论。

二、“婚内强奸”在现今是否构成犯罪的探讨

1. 强奸罪的认定

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 违背妇女的意志, 强行与其发生性交的行为。它具有如下特征:侵犯的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客观上行为必须具有以暴力, 胁迫或者其他使妇女不能抗拒, 不敢抗拒的手段违背妇女意志, 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主观上是直接故意, 并且具有强行奸淫的目的。这里的妇女并没有把妻子排除在外, 而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是关键所在。很明显, 婚内强奸符合这个条件。

《婚姻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既然男女双方确立了夫妻关系, 那么, 性生活作为夫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 夫妻一方是否有权利强迫对方发生性行为呢?这一点值得商榷。有人说, 夫妻之间的性关系是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丈夫强奸妻子是不构成犯罪的。他们的观点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 笔者也在很长时间内坚持了这种观点。

但是, 对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怎么进行合理的解释呢?笔者承认性行为在夫妻之间是非常合情且合法的一种行为。但是丈夫是否就有权利无视妻子的意见、无视妻子的身体条件而强行与之发生性行为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对“性行为是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观点, 笔者翻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也没找到相应的规定。因此, 既然《婚姻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 那么也就意味着夫妻之间不但在家庭地位上、财产处理上享有平等的地位, 在夫妻性行为的取舍上也应当享有平等的选择权。换句话说, 夫妻的任何一方有选择进行性行为和不进行性行为的自由, 另一方无权强加干涉。否则就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犯。

然而, 对此行为是否可以按照强奸罪定罪处罚呢?从强奸罪的犯罪构成上看, 丈夫违背妻子的意愿, 使用暴力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已经完全符合了该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刑法》也并未把夫妻排除在强奸之外。因此, 从表面上看, 这样的行为完全可以按照《刑法》关于强奸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婚内强奸”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婚内强奸“行为除了构成了强奸罪的行为条件外, 对于社会、家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犯罪的本质特征包括了社会危害性, “婚内强奸”行为对于妻子来说除了造成生理伤害外, 对于妻子方的心理伤害也很严重 (比如对于性变得厌恶和冷淡) , 更何况的是面对的是已经破裂的感情, 这种伤害将更为严重。社会是由无数的家庭组成的, 家庭组成最重要的就是靠婚姻关系来维护的, 假如没有性, 婚姻关系肯定会存在变数。

三、当前我国的社会实际

首先, 就社会结构模式而言, 我国仍然处于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几千年的封建文明造就了我国乡土社会的深厚根基, 以儒家礼治来建构的社会秩序模式, 在当代中国, 尤其在广大农村, 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 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使着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的转化, 但是这一个过程在中国不仅没有彻底的完成, 而且才刚刚开始, 这就使得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既不是传统社会也不是现代社会或者说是既包含了传统社会某些因素也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因素。

其次, 我国的家庭职能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析出, 但是仍然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职能。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家庭仍然是社会生产、分配等重要职能的承担者, 家庭、土地和社会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的三条保障线, 这在广大农村体现的尤其明显。性和情爱在婚姻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以超越这些社会职能而成为婚姻的核心内容, 这与西方高福利、社会保障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的社会情况差距甚远。

再次, 外在社会制约机制不完善, 内在制约机制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法律法规被制定出来, 然而, 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法律调整的空白, 即便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施, 在这种情况下, 道德等内在的约束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行为和法律之间形成了一道缓冲地带。这种作用, 在一定的时期内仍将持续下去, 这些道德规范在人们的意识中是举足轻重的, 任何试图改变这个事实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可以脱离道德而存在。

综上所述, 我国仍然处于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 社会价值标准的重心仍然在社会秩序上, 个人自由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应该优先于个人性自由的关注。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婚内强奸所涉及问题的广泛性以及制度设计的不可确定的预期性, 我们必须看到, 在婚内强奸问题上我们所关注的不是也不应该是某一个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应该如何的实现, 而是在讨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普遍实施而且应当强制人们普遍接受的刑法制度。因此, 我们只能从社会的需要、欲望、目的出发进行制度的建构, 否则, 就将退化为我们个人观点的表述。

法律移植, 涉及到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结构、法律与制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对待法律移植就“不能恰如想象中的‘西洋权利之奔趋以成功’”, 不能以简单“移植西洋权利法律之治具于此”为已足,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法律道德等等, 均为人类精神的自然流露, 并服务于人类的。如果采行某种法律制度就因为它是所谓‘先进的’, 而全然不顾其能否造福于自家生活, 那么就是与法律、道德的最高精神相悖的”。因此,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婚内强奸犯罪化在国外得到肯定, 就抛弃这一问题的价值实体和价值标准于不顾, 而是满足于理论上的自我陶醉, 一味地强调怂恿着将之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中, 其结果往往是以水土不服而告终的:

第一, 盲目移植会使刑法受到更大的冲击。正如前面所言,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机制体系中, 婚内强奸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 贸然地将它规定在刑法中, 会使道德的缓冲作用消失, 使刑法更为经常的首当其冲的成为社会舆论冲击的对象。同时, 在当前刑法日益强调经济原则——以最小的付出, 少用甚至不用刑罚, 而用其他的代替措施, 获得最大的收益,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同时, 婚内强奸犯罪化无疑是有悖于这一潮流的。

第二, 盲目移植会使刑法与社会大众之间产生隔阂、脱离, 产生异己状态。婚内强奸犯罪化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抛弃, 而一味地追求法治的时尚之举, 如此以来, 社会大众基于其传统的道德意识, 对刑法产生了陌生感, 甚至抛弃法律, 寻求法律规避, 造成有法不依的局面。没有任何一种法律在失去道德支持后尚可独立存在。

第三, 盲目移植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正如前面所言, 我国当今社会中, 婚姻除了性和情爱以外, 仍然承担着生产等社会职能, 而婚内强奸犯罪化无意是为婚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 在一个经济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社会而言, 这一举措无疑忽视了婚姻破裂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摘要:“婚内强奸”的行为是否应该被认作为强奸罪, 最近几年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笔者依据刑法学的依据及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 认为“婚内强奸”应当属于强奸范畴。因为任何极端的观点都不够妥当, 在严格的特定条件下, 即在妻子确有拒绝与丈夫性交的具体理由时, 丈夫强行为之, 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当以强奸罪处理。

关键词:强奸罪,婚内性行为

参考文献

[1]《法学大辞典》“强奸”词条.法律出版社.

[2]莫洪宪.论女性刑事被害人之权益救济.政法论坛.2000, (6) :51.

[3]苏惠渔.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81.

[4]李立众.王卫明“婚内强奸”案评析.东吴法苑.12:11.

刑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篇8

整合刑法分则内容

刑法内容系统庞大、罪名众多, 教研不易架构。刑法总论是关于刑法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其理论理解占到刑法理论总量的70%以上, 但是其所有的研习只是学习分则的铺垫, 其所有的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都将在刑法分则得到应用和实践, 分则才是落脚点, 具体罪名的掌握才是刑法研习的归宿。

个罪需分门别类研究。刑法分则将450多个犯罪划分为十大类, 有些个罪带有共同性的特征, 这就需解剖麻雀, 掌握一般。这个一般就是深入研究一类中的那个“麻雀”, 找出其规律, 掌握其方法, 重点突破;找出一般的原理, 一通百通, 掌握同类的其他罪名。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犯罪就是这样。有些个罪之间联系紧密, 但分属不同的章节, 这就需要在研习时不能拘泥于章节的限制, 将这些罪名前后汇集在一起对比研习, 往往事半功倍, 效果明显, 如职务侵占罪和贪污罪之间, 挪用资金罪和挪用公款罪就是这样。将典型罪名、常见和疑难罪名重点突破, 这个典型罪名讲彻底了, 讲明白了, 讲清楚了, 其他类似罪名的理解掌握就迎刃而解。其他罪名要么是对象不同, 要么是方式有别, 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刑法规制的领域非常广泛, 就个罪而言, 由于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缺乏, 不容易研习。对于个罪的犯罪构成, 研习犯罪的特点比较容易, 但要学生对个罪罪名彻底理解不仅仅是刑法领域的问题, 而且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虚开增值税发票罪, 就涉及税法领域的知识和学问。学生虽然从刑法犯罪构成的角度能够把握该罪名的特征, 但要真正地掌握该罪名, 游刃有余地应用该罪名, 显然只有刑法的知识还不足以解决该问题, 应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税法关于增值税的相关内容, 并以案例告诉学生其中的相关关系, 让学生明确刑法只是个规范, 要想精通需投入更多的其他实务的学习和努力, 做到收放有度, 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数学方法引入刑法学相关原理

法律的严密性同数学有相通之处。课题组发现将数学中的集合、不等式、线段和模型等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引入刑法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用数学方法解释、阐释刑法的有关概念和原理, 直观、明了, 节省时间成本。如关于年龄的计算:不满十四周岁无刑事责任能力, 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对八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年满十六周岁对所有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引入数学中用不等式来表达就可以变成:14岁

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方式表达社会、犯罪和刑罚的关系非常形象, 也准确地表达了刑法的相关原理和制度。用集合画图逐渐缩小圈中圈的方式表达犯罪客体的概念也是同样的道理。抽象道理形象化解读,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样把线段概念引入解释犯罪过程中犯罪形态, 非常准确地解决了犯罪过程、犯罪发展阶段和犯罪形态的关系问题。

2. 学生作业电子化是新时代刑法学研习的内在要求

法分则研习中, 对于重点罪名、常用罪名, 要求学生对相关罪名制作成PPT。这样做使学生信息量增大, 学习内容迅速扩展。PPT要求研究该罪名的相关司法解释, 相关案例, 增加了教学的内容, 延伸了教学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电子作业还有一大优势是及时快速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直观、高效地将个别学生问题迅速上升为全班级的问题而及时加以解决,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防微杜渐。

3.加强课堂和网上互动

为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 老师有必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互动, 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问和讨论, 进行课堂互动[1]。在提问中见学生的优缺点, 在互动中见学生的不足, 及时督促补遗补漏, 消灭学生的知识死角, 达到理论通融和实践通达。

加强网上互动是刑法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在一开始授课就指导学生如何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源, 并指明网上答疑路径。由教师通过电子邮件或者MSN或者QQ等通信工具即时答疑。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将传统黑板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相结合

刑法学的实践性强, 需要借助大量的案例教学, 需合理地引入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 加大信息量和扩展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内容, 使传统黑板教学方式和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彰显, 提高教学质量。

2. 刑法分则适当引入辩论式的案例讨论教学

讨论案例是刑法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讲老师分门别类地选择疑难刑事案例、典型案例, 以对抗式为主, 将不同观点的同学或按司法审判的不同角色分成若干小组先行讨论, 然后进行对抗式辩论, 在辩论中锻炼各自的应变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少量引入角色转换教学法

角色转换教学法[2]是为了打破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模式, 由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准备, 上课时由学生扮演老师为其他学员进行讲解, 然后回答由其他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的提问,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查找大量学习资源进行准备, 提高自学能力, 而且会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并能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学生在应用中得到锻炼。学生锻炼了口才和应变能力, 为将来司法实践打好基础。

4. 指导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

刑法学是一门较为成熟的科学, 但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研究。随着刑法学教学进度深入, 就一些刑法学难点或复杂案例,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书写一些学术观点和小论文, 促使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目、文章,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锻炼其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刑法教学研究没有止境, 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思想, 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以觅“他山之石”来攻我“玉”。

参考文献

[1]刘永强, 廖天虎.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J].西南科技大学 (高教研究) , 2008 (4) .

规制保护动物必要性之刑法学思考 篇9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没有人拥有随意剥夺动物生命的权力。目前世界已经有超过一百多个国家制定并且通过了保护动物的法律,而中国在此方面却是落后了很大一截。早在1822年法国就出台了动物保护法,欧洲其他国家在1850年之前都有了各自的动物保护法,美国在1855年也有了动物保护法。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通过发布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动物保护法,还对虐待、残害动物等行为在其刑法中明确了相关的刑罚。这样做不仅能给涉及伤害动物的案件处理提供法律依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般人进行伤害动物的行为起到非常大的警示作用和威慑力。德国1998年修订的《动物福利法》第1条(原则)就明确规定:“没有正当的理由,任何人不得引起动物疼痛、痛苦或者忧伤。”丹麦1991年的《动物福利法》与德国《动物福利法》的做法类似,该法指出,该法是为了确保动物免受疼痛、痛苦、焦急、永久伤害和严重的忧伤。另外,还有葡萄牙、瑞典等国的动物保护法都非常人性化地将动物的权利用法条明确了。可以看出,“没有正当的理由,任何人不得引起动物疼痛、痛苦或者忧伤”成为了各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在国际上,美国对动物的保护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也是由于传统,美国人对犬类由衷喜爱。美国人从普通百姓到总统都爱狗,无论是美国国父华盛顿还是现任的奥巴马总统,柯立芝前总统甚至说了这么一句名言:“任何人如果有不喜欢狗或讨厌狗,他就没有资格住在白宫。”罗斯福前总统临终前特地交代家人,以后要将他的爱犬与他葬在一起。于是大到违法、违规,小到违反了生活小区的“民约”,都有可能要受到法律或经济上的惩处。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在1997年5月14日,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起虐狗案,一个4个月大的小狗被活活打死,凶手是狗的主人乔伊·特里姆。特里姆说,他的狗吃了本应给猫吃的食物,所以他就拍打狗,但小狗转过头来咬他的左胳膊,他愤怒极了,就挥起拳头朝狗的头部猛击了三下。和特里姆同居的女友回到家时,发现小狗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喉咙里发出呜咽声。她马上给小狗进行人工呼吸,但小狗已经不行了。后来,特里姆把被打死的狗放入洗衣袋里,扔到外面的公用垃圾箱里。他的女友打电话向警察通报了这件事,特里姆因此被捕。警察查看了他的胳膊,没有发现血迹,在他的皮肤上也没有发现任何伤痕。由于特里姆在这之前曾有过两次暴力罪,因此地区检察官根据“三振出局”(three-strikes law)法对他提出起诉。所谓“三振出局”,是指判第三次犯有暴力罪的犯人终身监禁,而且不得保释。但是,特里姆通过律师和公诉人协商达成辩诉协议,法庭取消他前两项犯罪中的一项,特里姆则承认犯有虐待小动物罪和一项虐待儿童罪。2000年6月1号,旧金山高等法院判处特里姆五年有期徒刑。由此,特里姆成为了第一个根据“三振出局”法,因虐待动物而被定罪的人,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反观中国,直到1988年11月8日才通过首部野生动物保护法,且不论该部法律仅仅是对野生的动物进行保护,光看看时间就落后了西方超过了一百年。从内容上看,侧重保护的还只是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对于一些一般性的普通野生动物,保护作用并不明显。不过还是有令人比较欣慰的,在该部法律中确认了对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会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2004年8月28日发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决定》)更加完善了野生动物的保护。这对中国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法律保障作用,维护了生态平衡。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得到增强,2002年1月29日上午,北京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拿着一瓶从学校实验室偷来的火碱来到动物园。他假意喂熊,将掺有火碱的饮料泼向正在戏耍的黑熊。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可他并没满足。同年2月23日,他又从化学品商店买了瓶硫酸,兑进塑料水杯内,再次实施罪恶行径。在伤熊事件发生后,关于犯罪嫌疑人有罪还是无罪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其中反映最多的是在适用法律上的尴尬和立法问题亟待解决。按照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狗熊应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受保护的范畴。但是该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动物园繁殖的狗熊算不算野生动物,另外该法中只规定了“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才能定罪,对故意伤害野生动物该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这就让我们对犯罪嫌疑人该不该被定罪的问题产生了分歧。虽然后来有些法律专家提出可以按《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但是动物保护专家们认为,动物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财物,它们有感觉能力,伤害它们要比毁坏一般财物严重得多。而用财物的概念解释活生生的动物,对动物也不公平。动物权利人士指出,所有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应该得到承认和保护,这并不是说动物一定要有和人一样的权利,而是说某些动物权利的确存在,而且应该得到认可。

网络上还有一起著名的虐猫事件,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将动物保护的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事件源自一段上传到网络的视频,有一穿着高跟鞋的女子用鞋跟踩碎了小猫的脑袋,过程非常残忍。就在网友们口诛笔伐的时候,事主却说出一句“我踩猫怎么了?”毫无悔过之心。正是因为此种行为完全没有触犯到法律,所以此女子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宣扬自己的经历,还反过来责问那些网民多管闲事。

同在亚洲的日本,目前正在实行的动物保护法,虐待动物最高可判处罚金30万日元,杀害动物最高可判刑一年并处罚金100万日元。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香港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任何人向哺乳动物、雀鸟、爬虫、两栖动物、鱼类或任何其他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施加的不必要的痛苦,可以追究刑责。中国的台湾省也为尊重动物生命及保护动物,制定了动物保护法。可惜的是,至今为止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立法依然一片空白。

在各舆论媒体的助动下,中国首部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于2009年9月18日出炉,在友谊宾馆召开的世界法哲学与世界哲学大会环境法分论坛上,会议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主任常纪文研究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项目组负责人、首席起草专家对外公开了专家建议稿全文,并向国内外公开征求完善意见。此次公布的专家建议稿有两个,一个是综合性的《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另外一个是配套的请求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保护动物的专家建议稿。这样可以对故意虐待动物的人有法可依,从而加大对故意虐待动物的人惩罚力度,让那些可爱的生命能够长久伴随着人类。

摘要:伤熊事件发生后,关于犯罪嫌疑人有罪还是无罪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其中反映最多的是在适用法律上的尴尬和立法问题亟待解决。按照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狗熊应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受保护的范畴。但是该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动物园繁殖的狗熊算不算野生动物,另外该法中只规定了“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才能定罪,对故意伤害野生动物该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的条文。

关键词:刑法,残虐,保护动物

参考文献

[1]国外及香港台湾的一些动物保护法案及相关资料[EB/OL].天涯社区,www.tianya.cn.

[2]从美国的《动物保护法》看犬只的保护与管理[EB/OL].厦门爱护动物委员会,www.xmapa.org.

[3]欧洲国家的动物保护法律[EB/OL].互动在线,hudong.com.

[4]关注虐猫事件[EB/OL].人民网,comments.people.com.cn.

[5]虐猫者道歉,网络人道力量的胜利[EB/OL].腾讯新闻,news.qq.com.

[6]清华学生伤熊事件[EB/OL].慈溪新闻网,www.cxnews.cn.

[7]女子虐猫[EB/OL].新浪新闻,news.sina.com.cn.

[8]中国首部动物保护法征意见[EB/OL].北青网,中国网,ynet.com.

[9]日本的动物保护法,美国人的宠物法律[EB/OL].宠物中国,chinapet.com.

试论刑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与组织 篇10

一、刑法案例的分类及其教学应用

一般来说, 刑法案例可以分为“普通案例”和“疑难案例”这两大类。前者的特点是其法律事实同刑法的规定之间基本吻合, 相对容易实施准确的量刑和判决;而后者, 其法律事实在证据的采集及其充分程度方面或者法律的适用方面, 存在着与现有法条的规定不尽符合之处, 从而增加了量刑以及判决的难度。无论是“普通案例”还是“疑难案例”, 均可作为刑法案例教学的素材,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启发学生去领悟刑法学的思维方法。然而, 根据自身的教学心得, 笔者认为这两种案例在具体应用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由于“普通案例”与刑法的规定基本吻合, 故而以此类案例为素材展开的案例式刑法教学, 可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讨论为辅。教师讲解, 主要是结合案例的法律事实讲解相关刑法法条对于该例的适用性, 并剖析其中所体现的法理;而学生的讨论, 其重点则在于该案例的判决体现了怎样的刑法学思维方法以及实践性的量刑原则。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的讨论, 调控讨论的方向与进程, 并根据学生对于该例及相关法条的认知状况作出精炼的点评和讲解。

至于“疑难案例”, 在教学中则可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由于“疑难案例”的法律事实与刑法法条的规定不尽符合, 故而具有不典型性。根据不同的法条抑或是对于同一法条的不同理解, 甚至是对于同刑法法条相关联的生活经验的不同理解, 都可能导致量刑差异较大的不同判决结果。因而, 这些“疑难案例”, 正是检验学生对于刑法学思维方法掌握及运用程度、锻炼学生刑法学思维及判断能力的“试金石”。故而, 教师应当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讨论乃至相互之间的提问、辩论, 来探寻司法实践中具体法律原则的适用以及刑法思维方式中各要素彼此之间的优先次序问题。比如:在“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问题上所可能折射出的刑法分则与总则之间的关系及适用问题;在具体的刑法判决实践中“客观判断”与“主观判断”优先次序的衡量、协调、处理与把握等问题。在这里, 可以举出的教学案例很多, 例如, 近年来广泛发生的幼儿园教师虐童案件能否以虐待罪定刑?借助网络裸聊牟利的案件能否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刑?由于此类案件都存在着法律适用问题, 在司法实践当中也就存在着是否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因而, 高校刑法学教师正可以利用此类案件来展开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首先, 教师可以讲述案例, 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刑法学知识展开各抒己见的讨论;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掌握学生的认知状况, 并选取案例判决中的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比如, 就虐童案件而言, 能否依虐待罪定刑的关键是不是在于施虐者与受虐者双方构成家庭成员关系而且施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就网络裸聊案件而言, 能否依“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刑的关键是不是在于裸聊视频是否形成了文件并获得了相对广泛的传播?在司法实践中, 法官是应该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 利用法律来纠正、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还是应该尊重并恪守“罪刑法定”的原则, 以此来彰显“法治”的理念?教师可以就这些关键点启发学生去思考。不妨在思考后进行二次讨论乃至辩论, 以期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辨习得刑法学的思维方法, 掌握实践性的量刑原则。

此外, 由于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疑难案件”歧见较多, 故而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后所进行的总结性点评与讲解应当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然而, 对于其中比较显见的刑法学原则和思维方法, 要予以明确和强调。对于案例判决中有违刑法学原则及思维方法之处, 也要予以鲜明地指出, 以便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

二、案例教学法的组织模式

一般来说, 刑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可以有如下几种组织模式:a教师预先布置相关知识的预习作业, 课上精讲刑法学知识点, 而后导入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讲解和总结;b教师选择若干 (如三个) 典型的普通案例或疑难案例,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别 (如三组) 展开讨论。而后由每一组推选出一位学生代表阐述本组讨论观点。之后由其他组别学生进行提问、辩论。最后, 教师分别对每一组的每一个案例进行总结和点评;c在教师展示案例教学基本形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选案例、自评案例、乃至作为组织者展开自选案例的讨论与试讲、试评。d教师选择典型普通案例、疑难案例导入教学, 并引导学生组建模拟审判庭, 分别任法官和律师, 进行模拟式的辩护、量刑与判决;e教师预先联系法院, 待有刑事案件开庭审判时带领学生旁听审判。并在之后的课堂上以旁听的案例为素材展开案例式教学。

对于以上这几种组织方法, 在实际的刑法案例式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按照“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教学指导思想,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适宜的案例教学组织方式,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案例教学的功用和价值。

三、根据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对刑法教学进行配套改革

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案例教学的功用, 笔者认为, 我们还应对刑法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配套改革。目前来看, 改革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评价方面:首先, 我们需要建立并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制。在日常的案例式教学中, 根据每个学生在情感态度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表现, 切实地做好“档案”式的形成性评价记录, 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这样一来, 我们既拓展了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 又凸显了案例式教学的地位;其次, 对于以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 也应将一定的分值留给案例分析型题目。由于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师应在尊重判例、集思广益、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给出具有包容性的参考答案, 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消减主观因素的干扰, 增强案例分析型试题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案例式教学法组织模式灵活多样, 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学生对于刑法学知识点及法理的认知程度, 对于高等院校的刑法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因而, 在具体的刑法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刑法学司法实践案例、选择不同特点的组织方式来展开案例式教学, 并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 适当地改革刑法教学的评价机制, 就有望使高等院校的刑法案例式教学获得更深入的长足发展, 将刑法教学的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近年来, 案例式教学日益成为高等院校刑法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 而且它也代表了刑法教学的发展趋向。故而, 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 来谈一下刑法案例式教学的设计与组织问题。

关键词:刑法,案例式教学,设计,组织

参考文献

[1]杨静.案例教学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上一篇:数据的接收下一篇:开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