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价值

2024-05-20

身心发展价值(精选十篇)

身心发展价值 篇1

一、教师对“付出与索取”认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物质、金钱、利益等对人们现实生活和思想认识的冲击, 对于“付出与索取”, 只有一部分人当付出大于索取时因自身价值的体现而产生成就感, 进而感觉快乐幸福; 多数人当付出等于索取时会觉得心理平衡, 心安理得;大多数人当付出小于索取时, 才会心满意足, 怡然自得。

笔者同课题组成员组织我县某校师生就“付出”与“索取”价值观念做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问卷189份, 偏向付出者42份, 占22.2%;偏向索取者96份, 占50.8%;认为付出与索取等同的51份, 占27%。 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 目前某些教师对“付出与索取”的心理认识失衡:工作拈轻怕重, 名利丝毫必争, 思想态度消极, 出工不出力。

教师对“付出与索取”认识上的失衡, 加之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影响, 导致个别还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价值观念逐步偏离正轨, 不追求勤奋努力, 只贪图索取享乐, 坐吃山空、自私自利、闹骚满腹, 思想行为偏激, 道德情操低下, 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压力和困境。

当下教师作为社会进步的思想力量, 作为引领下一代树立正确认识的园丁, 应该更多地宣扬并践行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 要正确看待“付出与索取”, 恪守高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操, 在一丝不苟的真诚付出中展现高洁的人格魅力,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换位思考, 正确认识“付出与索取”

付出与索取是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 以无私、仁爱、真诚、愉悦、健康的身心实现有效学习和创新工作的正确思想。 教师作为特殊的工作群体, 要通过对不同角色、不同工作等方面的换位思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正确认识“付出与索取”, 以平和心态、平衡心理面对工作和生活。

首先, 从不同角色换位思考以正确看待付出。 比如,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和真诚付出, 会改变学生的认知和命运, 让学生终身铭记, 也会把老师永远尊敬爱戴。 ”从学生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作为家长, 期望孩子遇到一位好老师, 成人成才, 终身受益, 永远感恩老师。 ”这样教师便会认识到对学生的付出既是承担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更是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 即便付出大于索取也会成就满满, 倍感自豪。

其次, 从不同的工作换位思考以平衡心理。 其实,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工作辛苦, 付出多获得少, 站在此岸总感觉彼岸风景更好。 比如, 换位假设自己是环卫工人:早起、晚睡, 在人们还未出门前或歇息后工作, 又脏又累, 能挣多少工资? 通过不同性质工作的换位思考, 教师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付出与获得是否对等, 从而在“付出与索取”上保持心理平衡。

最后, 从自身的“付出与索取”反思, 保持健康平和心态。教师作为“社会人”, 承担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 要时时扪心自问, 自己对待工作真心付出、全心努力了吗? 自己的获得与付出对等吗? 有些人对待工作马马虎虎, 即使对学生、对教育的付出也是违心的表面工作, 但在个人获得上总是斤斤计较, 甚至满腔愤懑、诋毁组织、说三道四。 如果能时刻反思自身的思想和工作, 就会在对价值的索取过程中, 保持平和心态, 进而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三、多措并举,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切实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一是不要把整个社会过高的道德要求强加在教师头上, 让教师背负太大的道德压力, 教师也是“人”, 也有良好物质生活的追求, 不能因为教师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扣上道德低俗的高帽子;二是要在全社会切实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从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到全民大众, 要认同教师的付出, 提升教师的话语权和社会地位, 减轻因清贫带来的社会压力及自卑感引发的身心伤害, 用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树立教师健康、自信、引以为荣的从教心态。

(二) 落实各项倾斜政策, 全面提高教师待遇。

虽然各地都一再呼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但现实的问题是教师工资增长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很多地方的教师收入仍在底层, 他们同其他群体及其他行业的人在一起, 总是因为收入低廉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怎会提振工作的信心呢? “教师要安守清贫、甘于寂寞、无私奉献……”, 这样的话语感觉在现实中越听越虚伪越没底气。 只有不断提升物质待遇, 对等教师的深层付出, 才能引领广大教师更加安心地工作。

(三) 强化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弘扬社会发展正能量。

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任何职业都必须开展。 教师职业自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 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实施, 既要激励教师发展自我, 努力工作, 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 又要引导教师正确看待“付出与索取”, 树立正确价值观, 追求高洁理想, 弘扬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

(四) 完善科学评价制度, 肯定教师的隐形付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成果的长效性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建立并完善教育工作追踪评估体制, 肯定不同学段、不同科目教师对教育对象的隐形付出, 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 让教师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索取, 感受回报, 树立积极崇高、平和健康的心态。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篇2

重视环境创设,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一、环境创设体现多层次、多元化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

(一)走廊文化利用三维空间,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动态化。

环境价值不分大小,只要是可以利用并能发挥作用的,我们都充分用来提供教育信息。

1、立体化

在幼儿园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为引导培养幼儿提供教育契机,因此幼儿园中的墙壁、地面乃至空间都可以成为教师与幼儿发挥想象与创造的场地,大至一个主题,小至一幅单画,随处可见,随时随地提醒幼儿,切实增强了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墙壁:家园在线、家园小贴士是幼儿园各班级为家长开辟的一方空间,教师利用它来传达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活动,同时还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家教漫谈”栏目,既起到了美化作用,又是家园双方交流的纽带,拉进了家园双方的距离。

空间:暖气管道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攀援而上的牵牛花,闪电、雷鸣、行人禁止通行等标识,植树节、儿童节、建军节等纪念节日,双语教学“保持安静(keep quiet)”“大家一起 ABC”等等教育内容充斥着每一个空间。利用管道上下行的特点,制作成公路上下行车道,汽车站、火车站设置合理,面包车、货车、急救车、警车、消防车等车辆行驶有章有序。每辆车下都有汉字标示,起到双重教育效果。名人名言匾幅“创造艺术之环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陶行知”“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从他们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意·蒙台梭利”……时刻提醒教师用最好的面貌、最好的心态、最高的激情来面对孩子,同时还教育每一位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予以合理适当引导,才能使孩子知识更加广泛、人格更加完善。

地面:幼儿时期是好动、好模仿的年龄阶段,为满足幼儿信手涂鸦的心理愿望,班班开设了自由墙,专供幼儿作画,以展示自己的技能技巧。画面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全凭幼儿安排,这是一方孩子的乐园,更是一方知识与创造能力共同发展的摇篮;快乐三级跳满足了孩子好动的生理特点,动静结合,深受孩子的喜爱;暖气片用KT板做成蔬菜、水果、动物等图形,既安全合理,又起到了装饰美化作用,同时还是孩子作品的展示台,可谓是一举三得。

2、平衡化

日常环境布置是幼儿美术活动与美化环境相结合的一种日常美术活动,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乐趣,对于自己布置的“杰作”,也会倍加爱护与珍惜。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教师与幼儿的动手是平衡的,每幅画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这对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让“环境布置儿童化”这一教育原则落到实处,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美化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

3、动态化

环境布置可以结合每一阶段的教育主题,组织幼儿制作相应的美术作品来进行,也可以利用幼儿在基本美术活动和日常美术活动中的作品进行随机的环境布置。对于大班幼儿,教师还可以发动他们独立地设计、制作和布置。如水果主题,可以鼓励幼儿将吃过、见过的水果制作出来,对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从中体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D 鲜明特点。

(二)室内文化结合活动内容,体现主题、特色

我们注重创设活动室的育人环境,对每一个班的室内装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活动室以鲜明的格调陶冶幼儿的情操。大一班的主题装饰是毛线,在这里,织、勾、粘贴等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大到主题画“春游”、“小蝌蚪找妈妈”,小到一串串葡萄、惟妙惟肖的狐狸,无不体现着教师的独具匠心。她们利用室内四个挑梁,合理发挥,依次装扮成温馨洋溢的春、热情奔放的夏、成熟丰韵的秋、素洁端庄的冬,别有一番滋味。21世纪我们呼唤绿色,倡导环保,让废旧物品也有发光发热的一席之地,大二班适时开展了这项活动,旨在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果冻壳、易拉罐、瓜子壳、各种植物种子,正是这些弃之可惜,难以利用的材料在孩子手里变换出了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安全音符歌、远航、蝴蝶、花草虫鱼、老板台等等,我们不禁为孩子的创造开拓能力深深感染。中班“美术与文学”特色,更是画中有画,树叶里、花蕊中都镶嵌着故事的图片,如《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画面生动形象,使幼儿按捺不住想看、想说,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棵大树的风情在室内也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树枝苍劲伸展,树叶葱翠茂盛,生机勃勃,富有朝气。26个英文字母像闪烁的小星星,活跃在自己的空间里……细节点缀也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开关“长”上了眼睛,水杯橱变成了笑眯眯的娃娃,钟表是可爱的卡通形象……知识与环境有机结合,童趣盎然,鲜明易懂。

(三)户外文化做到物有所值,体现园俗、园风

在现有玩具的基础上,我们别开生面的增设了一系列环保类型的玩具:以废汽车轮胎为主组成的葡萄架,小鸟、蜗牛有机点缀其中,一幅妙趣横生的“蜗牛与黄鸥鸟”便呼之欲出;在“非典”期间,车胎做成的小车;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爱心与参与兴趣,游戏“我是抗击非典小战士”锻炼了孩子的合作、协调能力。一次次送物资、药品到“前线”,孩子们没有一个说累、叫苦。

木制玩具既经济,又安全实用。在设置上,我们力求体现完整统一:走过弯弯折折的小桥,前面是考验幼儿胆识、锻炼手脚协调能力的攀登架;浮桥和木桩都起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作用。城区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少,我们挖掘边边角角,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院落文化氛围。从西侧教学楼门口沿着木桩进入幼儿自己命名的“春蕾特色风景区”;平衡木、沙池、迷宫、木桩、秋千融智慧、娱乐于一体;低矮的树杈是孩子攀爬的好对象;大小木桩做成的棋盘、凳子更是吸引了无数幼儿的参与;随意摆放的条凳,是孩子休息的好场所……我们打算再种上3—5棵合欢树,东西墙上爬满郁郁葱葱的爬山虎,棋盘上空搭成葡萄架,北面画上与周围文化相得益彰的图画,做到布局合理、画面和谐统一,真正成为春蕾的“特色风景”。

二、区角活动突出互动性、自主性

活动区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空间为幼儿创设的学习、游戏和自由活动的区角,开展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需要,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好区角活动的设置

由于区角活动多数是自选活动,所以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特点设置。为使区角活动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我国教师多方搜集资料,外出上海、江阴、昆山、潍坊等地参观学习,在已有传统的区角活动项目基础上,挖掘出民间的一些活动内容进行填充,并将两者进行了良好的融会贯通。如用秫秸编织各种物品,用尼龙绳织鱼网、刺绣等,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参与兴趣,而且弘扬了民问文化艺术。在活动结构上,我们将活动室用桌、椅、橱、隔档分隔成大大小小若干个活动区域,让幼儿选择和专注于游戏之中。同时,还考虑到了空间位置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例如:角色区不宜与益智区相邻而置,因为角色区里幼儿来来往往的喧闹会影响益智区幼儿的安静操 作,动静反差太大。在设置上使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活动区活动的规模通常不大,三五个人一组,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各区角分别设有标志图形,借助图形了解区角内容,避免直接接触词义引起的不便,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在时问安排上,每天下午固定30分钟,其它课余时间各班自行调配。总之,力求使不同的区角从不同的侧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材料和玩具的摆放,应分门别类,装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篮子或盘子等透明可见的容器里,让幼儿一目了然,借以潜在地邀请和吸引幼儿前来使用它们,并使幼儿能自行找到他们需要的材料和玩具,或是以材料和玩具的图或名称文字,在架子或容器上标示其存放的位置,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保证活动自发进行,减少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

合理利用每一个空间,让活动形式无处不在。楼梯拐角处,人来人往,流动量大,这里设置一个“小小新闻角”,让孩子急于交流新发现、新问题的欲望得到释放,增加了他们的交往机会,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两处楼梯拐弯处形成的两个较大空间,一处设上了娃娃家,里面摇篮、娃娃、桌椅、玩具,种类多多;卧室、客厅布局合理;一处是健身房,沙袋、呼啦圈等健身器材深受孩子的喜爱。走廊尽头是建筑区,这里宽敞明亮,用地毯积木铺起来,既避免了积木与地面碰撞发出的嘈杂,又易于幼儿蹲坐,轻松自在。

(二)全方位投入,确保区角活动全面展开与实施

1、材料投放是基础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隐含在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也就是说,幼儿是在操作材料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活动区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突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区角材料的投放不仅要花样繁多,更要有难度上的区分。我园大班的区角投放了玉米秆,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再进行整理上色,逐次过渡到排序、比较长短,进而进行手工制作,如眼镜、灯笼、小马等各种小动物,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充分体现了层次的递进。(2)体现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兴趣与能力提供材料,科学发现区里,海绵吸水性强与木块形成对比,直观形象,适宜小班幼儿;灯泡为什么会发亮;从尝试中发现接通电路的方法,了解电池有正负极,了解电能使灯泡发光。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尝试,从而将电池两极用电线与灯泡相连才能使灯泡发亮,在获得一定经验后,可鼓励幼儿用两节或三节电池进行尝试;发现灯泡会更亮,但如果电池两极放得不一致,灯泡就不会亮。(3)力求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

教师对于提供的材料应事先考虑到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如为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训练手部小肌肉动作而创设的“刺绣” 活动区,就应为其准备相匹配的撑子,以利于幼儿左手拿布,右手拿针,进行一针上,一针下的刺绣活动。否则,此活动便无法进行,使之行同虚设,失去了创设这一区角的意义。

2、各种有效指导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1)教师要具有组织指导和游戏伙伴的双重身份

什么时候是活动的组织指导者,什么时候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应做到事先观察。观察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在前,指导在后,教师的观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面,有要有盯住不放的深入,还要有捕捉细微信息的敏锐,能抓住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教育幼儿。教师要及时抓住具有普通教育意义的偶发事件,调整幼儿的方式,促进全体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如在中班纸工区,有位幼儿创造性的将做成的纸裙被在身上,做着有趣的时装表演。旁边几个区域的孩子也被吸引,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说:“我们来开一个娃娃时装表演会好吗?”她的号召一呼百应,正面、反面、转身、造型,有的还模仿几个由电视里看到的时装模特表演的有趣动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表演过程中,下面的小评委们及时指出:XX的领子没翻好,XX的裙子有点长……使幼儿既得到了仪表美的教育,又增添了对纸工的兴趣及创造的乐趣。这一内容尽管是出乎教师意料的,但却是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关键在于教师利用与捕捉教育的机会,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多次举办寿光市、潍坊市、山东省区角活动现场会,参加人员近千人,得到了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2)依据区角活动记录表进行指导

为及时了解幼儿参与各区角的活动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前先填写区角活动记录表,在参加的区角里相应做好标记,教师根据记录了解幼儿各个区角的参与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保证各区角向每个孩子开放,以便在活动区大环境的宏观调控上占有自主性。教师通过一周的记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美工区、表演区几乎全是女孩儿的天下;平时不善言语,性格较内向的孩子只喜欢在美工区这种动手操作区域里活动……这时,区角活动记录表犹如孩子的晴雨表,及时地展示在了教师的面前,它为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个性特点提供了依据。同时,它又是教师的“小助手”,教师根据记录及时查找原因,补充、提供适宜的材料,并进行积极诱导,因材施教,让男女幼儿都尽量弥补各自的不足,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3)适时适事开展活动

在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把握主题选定,环境创高和有郊指导三大环节,根据季节和节假日,结合教育活动不断变换区角内容,如:秋天到了,室内布置成一片丰收成熟的景象,活动内容歌曲《秋天好》、棉签画《菊花》在活动区里得到了延伸;中秋节期间,结合课题内容,幼儿进行了自制月饼的锻炼,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亲情教育。

身心健康:学前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 篇3

本次研讨会直面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围绕“身心健康——学前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这一主题。通过主题报告、教学观摩和专题研讨工作坊三种形式,聚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

主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的6个主题报告论述精辟,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当前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顾荣芳教授以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刘馨教授的主题报告都关注当前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中的问题。顾荣芳教授的报告重点关注幼儿园健康教育教研中的问题,她提出,健康教育教研需遵循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规律,根据本园的基础水平加以规划,脚踏实地,逐步深入。刘馨教授结合她参与教育部即将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工作的体会,谈到了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幼儿园健康教育要更科学化。

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健教授直面当前健康领域中大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儿童肥胖问题,作了关于儿童肥胖综合干预的主题演讲,涉及儿童肥胖的危害、评价标准、检出率、成因以及肥胖干预的社会生态模型等。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王小英教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徐琴美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傅根跃教授,分别就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从不同角度作了主题报告。如,王小英教授提出,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分为面向全体的发展性教育、面向部分儿童的预防性教育和面向少数问题儿童的补偿性教育三个层次。她特别指出,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学前期应以成人为核心,实施全面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她还提出,当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专业人士的引领和实质性介入,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徐琴美教授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阐释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评估以及行为问题、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傅根跃教授则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小点切入,介绍了他多年来关于儿童说谎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结果。他提出,说谎是儿童适应社会的表现,不是“十恶不赦”的行为,不能用“诛尽杀绝”的方式对待,要针对不同的原因恰当引导。

教学观摩

教学观摩在6个园所同时进行,每个幼儿园都精心准备了展示活动,还邀请专家作现场点评。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里。

杭州市拱墅区红缨学前教育集团西岸园区展示的是借用小学男教师到幼儿园组织的两个教学活动。拱墅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还到现场介绍了他们通过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鼓励幼儿园根据自身需求到邻近的中小学借用男教师定期来园组织体育、科学、艺术等领域活动,给予幼儿“阳刚教育”,以促进幼儿心理、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与会代表对这一做法很感兴趣,反响热烈。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教集团的第一幼儿园和国际部也分别作了展示。第一幼儿园展示了情绪情感课程,国际部则展示了混龄教育课程。其中,国际部展示的一个混龄体育活动“一起去郊游”,由大年龄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小年龄幼儿扮演孩子,一起互动,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杭州市上城区胜利幼教集团大学路园区、下城区东新实验幼托园和浙江省军区机关汪庄幼儿园所展示的都是他们的特色体育活动。胜利幼教集团大学路园区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幼儿在混龄体能活动区的自主性趣味体能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挥洒创意,体验到快乐,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东新实验幼托园介绍了他们的“七彩阳光运动”课程,刘馨教授作了精彩点评,并提出幼儿园要特别关注如何科学地安排幼儿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汪庄幼儿园的“阳光运动”特色课程整合了其他领域的内容,他们展示的大班体育活动“谍战精英”。运用简单的器材设置关卡,创设谍报任务情境,锻炼幼儿的身体平衡性和运动协调能力,受到了代表们的好评。

专题研讨工作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健康领域课程、体育、保育与安全工作、儿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等。专题研讨工作坊给与会代表创造了就自己感兴趣或深入研究过的专题和大家分享、交流的机会。大会共设了5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均有两名专家作引导报告和点评,有6~10名代表作专题发言。

在“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及管理”专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叶平枝教授谈到了健康教育领域课程的构建,包括如何选择内容、设定目标、组织活动、实施评价等问题。代表们分享的内容也各有侧重,有的是从理论层面思考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的是介绍自己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实践探索。在“幼儿体育”专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冷小刚副教授深入阐述了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问题。现场发言的10位代表都来自一线,他们分别介绍了自己幼儿园开展的特色体育锻炼活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陈冬华教授作了点评,她特别提出,现在一些幼儿园都在进行的轮滑活动不太适合年龄太小的孩子,可能会对幼儿膝关节的发育以及走路姿态等造成不良影响,需谨慎对待。在“保育与安全工作”专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细致地谈了幼儿园饮食营养管理的具体做法。代表们的发言也涉及营养膳食、饮食行为、饮水习惯及幼儿园安全教育等具体问题。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场,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博士介绍了他对浙江省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从医学的角度给了大家很多启示。代表们则分别介绍了他们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母亲的工作与家庭冲突对幼儿心理有怎样的影响,如何对社会退缩幼儿进行游戏干预,如何通过幼儿的绘画了解幼儿心理,等等。本次大会还开设了“教师心理健康及保教能力培养研究”专场,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专业成长。

身心发展价值 篇4

单纯的体育训练和竞赛是一种媒介, 通过这个媒介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是为学子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 体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学校教育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而学校体育则是针对国家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健康知识为手段, 主要通过体育课、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体育训练和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体育老师安排的有针对的训练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充分向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供应能量, 改善大脑供氧情况, 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 提高大脑的各种能力。对于还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 适当量的体育训练能促进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体育训练和竞赛对身体的良好影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以下主要论述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身心方面来说, 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离不开健康的身体, 而健康的身体则需要健康的心理予以支持。体育训练与竞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达到身心共同和谐发展。体育训练与竞赛对身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训练与竞赛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高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心理活动说到底终究是人脑的思想活动, 所以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作为物质基础。其中尤其是以神经系统对心理的影响最为重要。体育训练与竞赛则通过一些特定项目的练习来加强神经系统的功能, 尤其是运动神经。体育训练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从而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达到身心共同和谐发展。身体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训练与竞赛推动着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训练尤其是在竞赛时所进行的内容和形式是与平时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不完全相同的, 训练和竞赛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在当平时的身体水平和心理水平不能满足训练和竞赛时的需要时, 比如短跑比赛时需要良好的瞬间爆发力;长跑比赛时需要好的耐力;而在篮球、足球、排球这类团队体育项目上则需要善于分配、合作, 学会观察对方和自己。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坚韧、自制、不惧困难和挫折这类良好品质和宽容、友爱、乐观等丰富向上的情感。这些品质和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难以提高到可以参与体育竞赛的水平, 但是学生在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技术水平和在竞赛中战胜对手所进行的体育训练活动中,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随之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 体育竞赛的需要推动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高自身身心素质, 促进身心共同和谐发展。

三、体育训练和竞赛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订正。

体育运动有很大一部分是竞争性很强的集体项目, 在与队友的相处中学生能很好地认识自我。在与队友的相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特长、能力和不足。学生则可以根据这些对自己有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知, 并可以根据这些认知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订正, 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和提高竞赛或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 完善自己的身心, 使自己成为真正符合社会大环境的新时代青年。

四、体育训练和竞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精神。

这些项目在训练时艰苦、疲劳, 在竞赛时紧张、激烈。而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时候总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情绪起伏。因此,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 在体育精神的侵染下有助于培养自己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精神, 在紧张的团队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团结友爱、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在竞赛中对胜利的追求会促使学生培养自己沉着果断、灵活机智、谦虚求教的好品格, 这些对学生将来的身心成长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以上四个方面均表明了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 体育训练可以有意识的改善学生的情感指数,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 培养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学会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来激励自己;让学生在团队比赛中拥有团队合作意识, 感受团队的力量。

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的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通过团队共同的合作, 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 在竞赛中, 在团队中学生能感到每一个人都要依赖别人, 每一个人也都要成为别人的依赖, 最终达到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胜。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 几乎所有的工作单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团队合作能力是将来走上社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体育训练和竞赛正好可以培养学生这一能力, 为学生将来升入更高等的学府, 甚至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这也是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学生身心的重要影响。

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 篇5

一、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1)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2)是孩子一生中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到了5-6岁时,脑的结构已经较成熟,这意味着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

1、语言表达

儿童开始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专家提示:

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不必太在意他们的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

教育重点:

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2、思维与想象 他们开始逐渐学会在动作之前就能在头脑里进行思考,思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但是,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概括也总是具体的、形象的。6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如口算10以内数字的加减,判断一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等。已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集中表现在游戏以及积塑、泥工、绘画、讲故事等活动中。

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如流汗时要画出大颗的汗珠;大萝卜比人还大,要大人、孩子、小狗、小猫等一齐拔。

教育重点:

可以事先想好游戏活动的主题,计划游戏活动的内容,并预期游戏活动的结果;还能事先分配好角色,确定活动规则,在游戏中按规则、角色身份行事。

3、记忆

对图像的辨认和记忆能力很强,认记图、字都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完整地记住一个短小的故事或大人委托的一件小事。一记牢,就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4-5岁时,还不会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6-7岁时,虽不会主动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但一经提醒,记忆的效果就会迅速提高。

专家提示:

孩子的记忆容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的现象,如他们十分相信童话或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自己也会编织一些向往的却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家长不要误以为他们在撒谎。

4、情绪和情感

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他们大部分已体验到了。

他们的情绪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常常极度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

在集体生活中,道德感得到进一步发展,能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准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道德体验。

理智感产生,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和好问,他们的提问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们的注意。

他们还特别喜欢收集“破烂”、拆装玩具,这是探究性的强烈表现。

专家提示

儿童第一次从家庭踏入同伴的集体行列,往往会产生许多不适应,如果片面地把大人的愿望强加在他们身上,会使他们情绪压抑,影响身心的发展。

教育重点

提供丰富、适宜的智力玩具,启迪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耐心热情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向他们提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

5、社会技能的发展

他们大部分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游戏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的游戏,玩伴关系由比较松散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玩伴不稳定,经常在变化。

游戏中争吵是常有的事,一般是为了争夺玩具或争演某个角色,也有的是为了使别的孩子服从自己。不过争吵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

专家提示:

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假想一个同伴跟自己玩,这种情况在3~6岁儿童中占一定比例。独生子女、智力较高的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这种情况一般到入学时会自行消失。

教育重点:

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分工合作的活动,比如几家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游玩,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组织一些游戏,玩一些复杂的玩具,需要几个小伙伴一起参与,分享交流或竞争。

6、个性

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已经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如知道自己是聪敏的还是愚笨的,是勤快的还是懒惰的,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是讨人喜欢的还是惹人讨厌的等等。

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

专家提示

·孩子的自我意识基本上是家长、同伴、教师平常对他们的评价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幼儿往往对自己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周围人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幼儿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

·孩子的行为习惯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他们一般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反之则是不好的行为。

·这一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只能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儿童的亲身经历一次次出现极严重的转折,否则是很难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

教育重点

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形象化的教育,培养他们与同伴友好合作、谦让,为别人着想,讲礼貌等优良品德,并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适当的玩具、恰当的作用

玩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其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精神食粮。由于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同,玩具对儿童的适用及启发程度亦有所差异,作为家长,如何适龄、适度、适当地为儿童准备合适的玩具,并发挥玩具的积极作用,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不同的年龄段,孩子需求不同。

笔者在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每周都安排一天为自带玩具日。在平时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小朋友带来的玩具绝大多数是成品玩具。不少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存在“满足孩子就是好”、“贵就是好”和“买来的就是好”等误区。

不少家长认为花钱买来的才叫玩具,因而很少会为孩子收集类似小木棍、废纸盒、树叶等不用花钱的材料,作为玩具。

其实,孩子对玩具的选择和认识不同于成人,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玩具好不好玩,却不会去想这个玩具的价格。因而,从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来看,玩具的价值取决于孩子对它的喜爱程度,而不是价格的高低等。

总的来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玩具。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

(1)满足孩子的需要。

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有目的地选择玩具。

好动的幼儿,家长可为其选择静态性的智力玩具,如积木拼搭、插塑玩具、图书、棋类等,以利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逐步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动态玩具,如声控玩具、双人或多人操作的玩具等,让其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情感,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粗枝大叶、性情急躁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制作性玩具,如提供半成品或纸盒、小棒、磁铁、碎布、数字游戏等,让孩子在专心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敏锐的辨别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2)启迪孩子的智慧。

他们多选择一些活动变化、功能多样、能满足孩子智能发展需要的玩具。各种建构类积木、镶嵌玩具、拼图、建造模型等都是理想的玩具。游戏材料,可以使孩子根据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发展需要替代玩具或自己制作玩具,较好地发挥孩子的创造想像和思维。(3)发展孩子的能力。

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玩具、与生活切实相关的玩具,帮助孩子在玩中学,以及关注生活的能力。

3岁左右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而且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喜欢用身体各部分去感知周围。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宜选择促进他们体能发展的玩具,这类玩具一般体积较大、颜色鲜艳、质料安全。如小皮球、手推车、小木桶、积木、娃娃等。

4岁的孩子,随着语言功能的发展,比较喜欢模仿周围成人的动作和生活,是语言发展和动作发展的最好时机,因此可为他们选择模仿生活的主题玩具,如娃娃过家家玩具(娃娃、餐具等)、医院玩具(针筒、听诊器等)、交通玩具(汽车、摩托车、飞机等)、还可以选择小型的音乐娱乐玩具,如不倒翁等。

5至6岁的孩子,知识经验逐渐增多,自主性加强,可为他们选择自己动手、动脑的玩具,如棋类玩具、建筑积木、橡皮泥以及一些工具性玩具和半成品材料——木板、木棰、安全剪刀、胶水、火柴盒、牙膏管、干果壳等。可引导孩子、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观察生活,利用这些东西随意制作自己理想的物品。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当家长为孩子准备了充足的玩具之后,如何有效地使用也很有讲究。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这里不做详细的讨论。我们来谈谈如何运用好这些玩具的原则,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方面:(1)自由发挥。

虽然,许多玩具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包含有一些学习的功能,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但在这之外,家长更应该放下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让孩子自由发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玩具,从中获得满足感,保证安全和不影响他人就行。家长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哪怕他们遇到了困难。

其实,一个熟悉、信赖的成人在身旁,就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2)进入情景。

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他们参与一件事情需要,也善于寻找一种情感支撑、一个情景烘托,其实成人也会这样。把孩子融入一个设定的环境中,他会比任何时候都投入的去做他认为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孩子就像中了魔法一样,一个个向你设定的目标冲去。比如,你希望他成为武林高手,他真的把手中的积木变成兵器,把自己一步步学习变成修炼独门绝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可以引导他设定自己的目标,逐渐培养他们自主的能力。

有意识的把玩具和某种情境结合起来——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生活场景,还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道德感以及学习生活常识。比如,在设定的情景中,加入一些困难、设置一些“意外”的障碍,让孩子们凭自己的能力,运用所知的常识,解决问题;在情境中,让孩子们扮演正义、善良的角色,帮助其他人或动物。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玩具运用策略。

(3)合作与比赛。

家长有意识的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和他一起协商,设定玩具游戏的方案;一起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适当的向孩子“示弱”,请教孩子一些玩法,提高他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设定一个目标,合作完成,体现合作的力量;适当的比赛,激发他的兴趣与动力,但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比较严重挫败感和虚荣心。

鼓励孩子多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玩具、分享游戏中的经验、合作完成游戏中的“工作”、相互激励,适当竞争,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在游戏中建立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

总之,引导孩子与家长或与其他玩伴合作玩玩具,可以建立团队意识,养成分享与合作的习惯;并营造良性竞争的环境,体会竞争激发出的动力和建立积极的心态。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玩具的价值在哪里?直观的效果,是小孩子能从中获得愉悦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进一步的是教育的功效,很多玩具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在其中。它们的价值可以从下面来看:(1)孩子获得自我的满足。

孩子在这些与玩具为伴的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感到此刻自己能够有力量把握一些东西,在游戏中,他们内心的力量逐渐得到成长,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这些感受,综合表现出来,就是孩子的愉悦感,小孩子乐此不疲。

但这种感觉,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对他来说,这不是一种时间的消磨和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自己的“工作”和成长方式。孩子要从复杂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愉悦是需要努力的。他们要完成一项自己渴望做成的“游戏工作”,不只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还需要技能、耐心和意志力。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和自信,对他们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2)亲子关系的融洽。

许多大人不愿意和小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放下自己,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时,成人对于玩具或游戏的感觉,只不过是幼稚的消磨时间的举动罢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与成人不一样的智慧个体来看待,并尝试着去感受他们的游戏活动,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参与其中,成人相对成熟的思维以及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可以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欲和征服感带来的喜悦添加一双翅膀。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孩子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愿意与父母分享与交流;父母在与孩子亲密接触,心与心沟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带来的喜悦。

这种亲情的流淌,远远超越了玩具本身的价值。

(3)教育的功效。

这一点无需多说,对于儿童来说,玩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精心设计的玩具,本身就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吸收知识,并与外界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的功效,简单的可以分为三小点:

1、习惯的养成。比如玩具的摆放整齐、归类,对游戏时间的把握,○本身就是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搭建类积木,锻炼了小肌肉群的协调性、初步了解完成一项工作的科学思维等。

2、技能的培养。比如分享、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良性竞争中保持○积极性,以及共赢的思想;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因此也有不同的技巧,如搭建类积木的搭建技巧、智力类玩具的非常规思维。

3、知识的学习。不同的玩具融入了不同的知识元素,比如搭建一辆○汽车,可以了解汽车的一些知识;玩一套医院主题玩具,可以了解到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

遵循教学规律促进身心发展 篇6

关键词:成长,发展,课堂,解题能力

经过近20年的地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的更累。 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改革,减负增效,还是没有效果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事物发展,皆有规律,我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也必须要遵循规律。

教学,也有教学的规律,所以我们唯有先认识它、尊重它,然后才能利用它。

当然,教学涉及的面很广,如学生、家庭、社区、学校、教师、经济、民族民俗等,每一方面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而教学要遵循的各方面的规律也就很多,使得教学就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多变性。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书因时因地而教,当然很具有挑战性,也就更需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才能促进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遵循教师自身成长的规律

“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赢得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优质的综合教学素质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关心喜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宽容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 具有亲和力,精明能干,活泼开朗; 热爱教育事业,将生活实践融入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课堂形式活泼; 板画、板图能力强等。以上优秀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成熟教师的重要标志, 而优质教学风格的形成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本身。但是教师的教学特质质的形成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的: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读书的学校环境、性格、兴趣爱好、阅历经验、特长、语言风格等。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是拥有独特素质风格的个体。因此教学也就不能套用一种所谓的教学模式。即使是同一位老师,在教学的不同生涯阶段,也会有不同教学风格。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尊重自身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内容,努力寻找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形式,才能从容的去开展教学。

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很多规律, 如: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师必须按部就班地做好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要求教学工作要抓住发展节点,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能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

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这样的学生才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

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必须变“教的目的”为 “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要多给学生表现时间和思考时间。让老师的教逐渐变为不教。可以说,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办法就是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个课堂教学的规律,才能放下自我表现的欲望,去大力挖掘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遵循高考考纲和命题的规律

通过分析近五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试卷题量、题型、分值、难易比例均较稳定;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层面设问,即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又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以图表资料切入试题,图文并茂;注重人地关系考查,关注热点问题和时代发展。

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高考考纲和试题去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做题能力,使得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最终把握住学科的特点,从而去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既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又实现了能力的提高。

五、遵循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规律

不仅是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练习, 即使就是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阶段,选择的习题都应该有很大的差异。都要遵循学生答题能力,既不能拔高,也不宜降低,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当然,选题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比较多,如:练习的形式、数量、难易、覆盖面、层次、 时事热点等。

总之,练习的选择必须遵循学生解题能力逐步提高的规律,要精选、 精炼、精讲,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身心发展价值 篇7

一、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

(一) 信仰真主“安拉”。伊斯兰教认主独一, 也称“唯一神”论, 伊斯兰教只相信和崇拜独一的造物主“安拉”, 在穆斯林心目中除安拉别无他神, 只有安拉才是宇宙和世间最高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二) 信仰天使。安拉用光创造了诸多天使, 他们无饮食、无男女、无老幼、无睡眠, 他们不是肉体, 人类看不见他们, 他们遵从安拉的指挥来执行安拉的命令接触人类, 监督着人类的行为。

(三) 信奉经典《古兰经》。《古兰经》是真主降示至默罕默德圣人的经典, 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真主安拉对人类的真语启示, 神赐给人间的一部天书, 所以他们必须宣读、信仰、遵奉, 不得诋毁、怀疑和篡改。否则就会亵渎神明, 天降灾祸。《古兰经》是穆斯林的行为准则。

(四) 信仰圣人。伊斯兰教宣称, 安拉在曾经派遣过许多使者, 《古兰经》中提到名字的使者有25位。最著名的有六位, 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萨、穆罕默德。圣人是普世中, 道德和人品为上的人, 是传述真主各项律例的人, 穆罕默德是安拉最后派遣的一位使者, 他具有更好品级、德性和奇迹, 他肩负着替主行道、教诲世人的职责。

(五) 信后世。如果否认了后世伊斯兰教的信仰就失去意义。伊斯兰认为整个世界和生命总有一天全部毁灭, 只有尊贵的真主本然长存。安拉能使一切生命复活, 到复生日那天, 灵魂复原于肉体, 同时接受安拉的判决, 善行的人进入天堂, 永享欢乐, 恶人将入地狱, 永受煎熬。

(六) 信前定。其又称“定然”, 《古兰经》说:“万物, 我都以前定创造它”。天地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 就是说在现世中有些东西是之前定好的。但是, 前定论不否认人类意志的自由, 真主的前定是绝对的,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反对宿命论和自由派。每个人都有实施自己的行为的自由, 但是有限制。人的生死隐藏于某一刻、人的现世奋斗结果隐藏于某一刻, 穆斯林欣然接受这一前定。

二、穆斯林的功修

(一) “念功”。念功是对古兰经的念诵, 是对信仰的念诵。念清真言、《古兰经》、对真主的纪念赞颂、对圣人的祝福、祈求真主的饶恕和喜悦。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铭记真主, 祝福圣人。念是信仰的誓言, 用口舌表达心灵的虔诚, 祈求真主的承准和承领。“念”贯穿在穆斯林生活的许多细节, 如在工作前、饭前、小净前、出门进门前、在做一件事情前都有念诵。

(二) “拜功”。拜功亦称礼拜。阿拉伯语“索俩特”的意译原意为“祝福”、“祈祷”、“赞颂”, 波斯语称“乃玛孜”, 中国穆斯林也以此习称。一天五番礼拜: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聚礼拜:每周的星期五被称作“主麻日”, 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祈祷。礼拜分为单礼拜和合众礼拜, 即个人礼拜和共同礼拜, 功修的穆斯林们在同一时间里, 在不同的地方、以同样的身份、做着相同的一件事。“拜功”的意义。拜主、反省、祈求、祝福、洁体、养心、养生等。

(三) “斋功”。斋功即斋戒。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为斋月, 每天从尚未破晓之时起, 到太阳下山之后为止, 完全地禁绝饮食以及房事等。其意义敬主畏主、体验饥饿、考验意志、克制私欲, 规范人的行为和语言。戒除一切邪念, 清洁心灵坚定信仰。在生活中穆斯林斋戒实践基本都要依靠个体的自律去实现。所以又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另外斋戒有它的生理学价值。斋戒可帮助人体分解多余的脂肪, 软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大调整起到排毒的作用;斋戒的刺激使器官细胞活性增加。

(四) “课功”。课功也称天课, 是伊斯兰教对占有一定财产的穆斯林规定的功修, 富有的穆斯林要从一年盈利中, 除正常开支外, 缴纳百分之二点五的课税。也叫“济贫税”。接受天课的人是穷人、有急需的人、断绝路费的旅行人和管理天课职员。天课制度减损私心, 涵养公心, 培养人的宽容、同情之心。行善不能夸张、卖弄, 秘密地行善更好, 赈济要与初衷相吻合。但反对接受者有依赖和不劳而获思想。从社会角度讲, 富有者居安久之则易走向荒奢之途, 穷者久之则易铤而走险走向极端。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五) “朝觐”。朝觐是穆斯林的功修之一。每年的伊历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日是朝觐的时间, 即正朝时间。伊斯兰教法规定凡是有条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当中必须去麦加朝觐一次。主要的仪式有受戒、环游克尔白、奔走两山、进住米纳、站立阿拉法特山、射石、宰生、开戒、辞朝。副朝不受时间限制, 什么时间都可以去朝觐。朝觐是复杂而繁重的功课, 耗费人的体力、精力、财力, 对穆斯林信仰的考验;崇拜安拉亲近天房使人心得以安宁;警示穆斯林提醒现世和后世;使穆斯林在心灵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洗礼。

三、认得入世使命“代治”

《古兰经》明确指出, “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 “我以你们为大地上的代治者, 以便我看你们这样工作”。代治是为真主代理而治理世界, 确定了穆斯林在现实当中所肩负的责任, 反映了穆斯林在现世中的耕耘的目标。要求人们积极入世, 面对现实, 履行在现世的使命。没有履行好现世的使命, 仅仅局限于五功是不够的, 那么后世也没有好的归宿。所以伊斯兰教反对自杀和出家。“自治”是“代治”的前提和基础, 求知是穆斯林的主命, 是从摇篮开始一直到坟墓。达到“代治”必须“自治”, 自身要克制私欲、完善品德、努力学习增强能力,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实现“代治”。认主、六信、五功是代治的基础, 没有前者后者也就没有了意义。

四、结语

信安拉确定了人与安拉的关系, 要崇拜安拉, 圣人仅仅是崇敬, 又确定了与使者 (圣人) 之间的关系。人们取得的成就是人们通过努力, 安拉赐予的。人不能狂妄自大, 人不能被崇拜, 因为主宰是安拉。信天仙, 天仙是人类的监督者, 看不见, 但一切行为语言都无时无刻不被天仙所记录, 到后世终被清算。信经典, 信《古兰经》规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信使者 (圣人) , 受过安拉的启示, 负有传播宗教的使命, 是实实在在的人。信后世, 前世的作为决定后世进入天堂, 还是被驱入地狱。信前定, 有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安拉主宰的, 是前定的不可改变的, 反映出对发生的事所持的态度。

功修念、礼、斋、课、朝, 具有个人的身心价值, 五功是信仰的实践和体现, 对信士而言这是圣神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在做, 在五功中包含了“大净、小净”即净身, 礼拜不仅是身体活动, 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静心养生的作用, 封斋对身体起到了良好的代谢作用, 天课是对穆斯林规定的必须做的善行。朝觐不仅是功修, 更重要的是体现伊斯兰教的社会价值。五功信仰的条件和基础也是信仰的系统组成部分, 没有功修的实践, 信仰就会被淡化, 思想就会被分化, 就会远离真主远离信仰。

“代治”实际上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 是穆斯林在现世的责任和态度。耕耘好现世才能耕耘好后世, 肩负起现世的责任, 履行好现实的义务, 才能在后世进入天堂。信仰、功修不可分割, “代治”思想作为信仰的组成部分, 是穆斯林现世的主要目标, 也是后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马福元, 唐淑珍.浅谈穆斯林的斋戒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穆斯林, 2012, 4

浅谈游戏活动与幼儿身心发展 篇8

一、游戏的多样性能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幼儿每天都在自发地进行着游戏。例如我班孩子, 刚入园的时候, 情绪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 新的陌生环境幼儿不适应, 教室里哭声不断。这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开始时, 我们给他们玩堆积木玩具娃娃等, 这个办法确实有效了一会儿, 大多数幼儿都能够兴致勃勃地玩, 可是没过多久, 我就发现有些幼儿又开始烦躁起来, 一脸委屈的面孔对着我说:“老师, 我要妈妈”。小班的注意力转移很快, 单一性的游戏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 要多种游戏类型让他们来选择, 有能够吸引他们的游戏出现, 就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

二、游戏对幼儿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等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游戏对幼儿身体的发展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 会使他们感觉疲劳和厌烦, 例如我班有个叫小峰的幼儿每次上课时喊口令叫大家都坐好时他是不会乖乖地坐在凳子上, 总是东转西转的, 但当我伸出手做手指游戏时, 他马上坐好参与进来了。这就说明教学也是在游戏中, 培养他们的兴趣, 也要善于捕捉他们的特性, 可以运用多种游戏, 可以让幼儿自由变换动作, 也可以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 让游戏能满足他们身体活动的需要而使其喜爱课堂。在游戏中训练他们手眼脚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幼儿体能, 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舒展与快乐。

(二) 游戏对幼儿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中, 幼儿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观察、感知、比较、分类、记忆、想象、思维, 通过对各种游戏材料的适使用, 对各种游戏角色的扮演, 对已有知识的更新、去接触、感受、探索新事物, 了解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

1. 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

游戏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游戏, 幼儿开始认识世界, 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游戏时, 他们通过不断的移动、触摸、聆听、观察, 感官的刺激等, 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观察力和判断力。给他一件玩具, 他可能会作多方面的尝试, 找出玩具的特点, 设计不一样的玩法。在玩的经验中都有助于他去认识环境, 去解决问题。

2. 游戏对幼儿创造性的影响。

游戏是以幼儿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创造性的游戏, 让幼儿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 无拘无束地玩耍, 在愉悦地游戏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经验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 在上有趣的圆泥时, 我拿出油泥说, 看, 老师要给你们变魔术啦。边说边双手平行摩擦, 变出个大糖果。小倩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她做好圆泥接着把泥放在桌子上摩擦, 弄出长长的泥条, 拿到我面前说老师, 这是面条。我拿起来看, 说:“哇, 小倩, 你把糖果变成面条了, 真有趣, 我们再来变变看还能变成什么。”游戏时, 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而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幼儿创造性的“火苗”, 而游戏则是点燃“火苗”的最佳“火柴”, 可以使其燃烧。

3. 游戏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游戏使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幼儿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都能在游戏中完全、妥当地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可能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时, 而在游戏中可以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宣泄。比如一个孩子可以挑选一种玩具, 这种玩具代表着他所惧怕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 在游戏中解决疑难的问题, 能够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从增强自信心。

4. 幼儿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

游戏需要他人的配合, 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机会, 使幼儿逐步认识自己和同伴, 并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 社会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可以说, 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

三、幼儿游戏与幼儿的身心发展

在游戏中, 幼儿通过游戏活动, 进行跑跳、攀爬、推拉, 需要肌肉的活动, 这可以加快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并且增强体力, 使他们更结实更健康。除了为幼儿创设合理的物质环境外, 还要为孩子们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心理环境。由于幼儿情感的易感染性, 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应建立民主、亲切、平等、和谐的关系, 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真诚相待, 友好合作, 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浅论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篇9

一、大学生身心不和谐的表现

1. 身心发展不和谐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 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 如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等;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 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 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一定的耐挫力, 稍有不顺, 容易走极端。

2. 知行不和谐

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 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 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 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能以礼待人;对别人要求高, 对自己要求低。在道德评判上往往“枪口对外”, 缺乏责任意识, 对校园内的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现象以旁观者姿态抨击多, 以主人翁精神身体力行少, 暴露出大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上不能从自身做起, 缺乏自律性的普遍弱点。

3. 人际关系不和谐

同一宿舍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其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也存在千差万别, 因而在共同生活中、在朝夕相处中容易凸现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自卑:有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 经济条件较差, 或因学习较差、长相和身高等原因, 在与人交往中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不敢与他人交往。一些城里来的家庭经济条件好或各方面相对较强的学生没想到或不愿与这些学生主动沟通, 甚至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伤害, 加剧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感, 严重的可能引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恶性事件。

(2) 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 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 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 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 当他人的看法、生活习惯等与自己不一致, 或者自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尊重时, 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处理方式, 导致冷战或者人际关系僵化。

(3) 封闭心理:有的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 这可能会阻碍正常的人际关系, 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所致;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 过去曾赤诚于人, 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 因此, 对人渐存戒心, 不再愿意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由于事业屡屡受挫, 世界在其眼中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失去信心, 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自以为看破红尘, 从此消极待人。

此外, 由于网络时代,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有的甚至染上网瘾, 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 沉湎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不愿与人对面交际, 久而久之导致交际能力更加弱化, 不利于健康和人生观的塑造。

4. 责任和要求不和谐

(1) 在个人的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重个人利益, 轻社会利益, 对社会缺少主人翁责任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个性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强化, 许多人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这种情形也表现在大学生身上, 他们希望成家成名, 出人头地, 但他们往往更多的却是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 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空, 而个人的切身利益才是最实惠的, 因而对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 缺乏一种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2) 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取代社会整体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主体多元化, 使得个人的独立性、个人的自主地位得以确立。青年大学生也学会了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 他们往往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明显。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 45.2%的大学生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 在个人意识上表现为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的兼容。一方面, 青年大学生往往定位太高, 显得目标脱离实际, 以至于无论怎样努力, 目标都难以实现, 成为了“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另一方面, 大学生心浮气躁, 做事粗心应付, 不能脚踏实地, 一旦触及现实具体问题, 便由抱怨转化成自卑, 继而逃避。这些同样是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认识的现实反映。

二、积极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1. 确立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和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现代化教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 以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为前提, 以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和谐的环境建设以及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为基础,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 愉快学习, 发展个性, 健康成长, 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是“和谐”, 教育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高校应该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明确把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使培养身心和谐学生的要求, 成为高校的教育思想和经常化教育教学活动。

2. 加强和谐教育价值观的系统建设

(1)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培养学生身心和谐的目标要求, 认真审视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规章制度重新修订, 把学生身心和谐培养写入学校的章程, 融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科研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中,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2) 加强师德建设, 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和谐思想教育, 促使教师养成和谐教育理念, 以和谐之师育身心和谐之学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 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 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 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为目标, 大力开展和谐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对专业教学计划及时进行调整。对于文科类专业要在教学课程安排上, 适当增加科学教育的课程, 以提升学生科学认知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则应该增加人文教育课程, 扩大人文价值观的学习, 帮助学生养成和谐价值观,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4) 以培养大学生和谐价值观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共同营造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我们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形成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校园网络, 占领文化阵地。引导学生健康运用网络, 不要沉迷网络游戏和浏览不健康网站, 学会运用网络媒体等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完善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层面、大学生服务层面、网络科技文化内化为人文精神层面。

(6) 成立各类协会、小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学校可以拿出一定的经费, 在学生处、团委的领导下,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 组织成立更加多样的各类协会、小组, 给大学生一片充分发挥个性、施展才华、展现智慧和自由创造的天地, 活动中既可以锻炼身体, 锻炼心志, 也可以提高能力和素质, 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摘要: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和谐发展的个人,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 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学生,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学生的身心和谐指的是学生个人作为自然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处于健康的一种状态。学生的身心和谐是一个超越生理学、心理学界限, 具有广泛社会科学内涵和群体特点的问题。它是学生作为自然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和作为社会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的统一, 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基础上、能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协调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剑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5-127.

身心发展价值 篇10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身心发展和需求都不一样。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时, 要做到心中有数, 因材施教。

(1) 运动能力不一样。小班幼儿运动能力较弱, 重点应发展钻、爬、跑、跳、平衡等身体素质;而中、大班幼儿运动能力已渐渐加强, 因此, 选择教学内容时在动作难度方面须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2) 思维方式不一样。小、中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 富有童趣、可爱的角色较能吸引他们;而大班幼儿抽象思维渐渐萌芽, 一些挑战性大、任务意识强的角色比较适合他们, 如扮演小士兵。

(3) 意识形态也不一样。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朦胧的, 他们一般对同伴的活动不在意, 对小组合作活动不感兴趣;中、大班幼儿则喜欢集体活动, 喜欢竞争与合作游戏。教师应把握和分析幼儿的水平和特点, 有的放矢, 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富于变化,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1. 让体育活动过程故事化

故事, 它角色生动、场景惟妙惟肖、情节有趣, 深受幼儿喜爱。在组织体育活动时, 我常将活动过程故事化, 或赋予它情节, 或赋予它角色扮演, 或营造竞争氛围, 使运动材料“活”起来, 使幼儿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 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 让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化

除了体育教学活动, 还可以拓展其他活动形式, 如户外体育游戏、亲子运动会、远足锻炼等。如带领幼儿走出校园, 走进社区参与锻炼, 到湖畔举行亲子运动会、大型体操表演等。利用社区资源进行身体锻炼, 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扩大了幼儿的视野, 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3. 巧做幼儿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活动中扮演角色应注意技巧:小班, 老师应扮演主要角色, 在游戏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同时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感染幼儿;而对于中、大班, 教师应只扮演配角, 而让幼儿扮演主角。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 理解孩子独特的感受, 灵活转变身份, 既做一个引导者, 更是活动的参与者。

三、科学调控运动过程,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1. 动静交替, 科学调节运动量

幼儿体育活动运动量的安排须符合幼儿生理机能的规律与特点, 应由小到大再到小, 呈抛物线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合理分配难易点, 科学调控运动过程。要严格控制大强度练习的总时间, 不能让幼儿长时间连续从事大强度的运动。

2. 精讲多练, 合理调控运动密度

运动密度是指幼儿在活动中做练习的时间与活动的总时间的比例。活动的密度直接关系到一个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否充分合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 进而也关系到一个体育活动的质量。

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对小班幼儿的示范应多于讲解;对中、大班讲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其次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案, 而应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一个优质体育活动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一个活动的时间, 提高活动效率, 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 发展身体素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效教学。

上一篇:童年视角下一篇:陶瓷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