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2024-06-28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通用6篇)

篇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解剖特点是指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述及,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理方面的特点是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他们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人的遗传素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这也是人的发展优于动物的地方。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一般的学习就是神经元凭藉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而建立的干百万个暂时的神经联系。因此,从脑的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的复杂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提供了人的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亦即区别于动物的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动性的发挥。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作为一种状态,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作为一种过程,成熟是由一系列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成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成熟的规律规定了个体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和状态。按照正常的发展,个体到了某一年龄阶段就应出现该年龄阶段应出现的年龄特征,如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都各自具有不同生理发展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达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形成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心理学家格塞尔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就是对遗传素质成熟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也是以在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人的遗传素质的这个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特点是遗传和变异性。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遗传差异是指由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个体遗传基因的差别,会给人的身心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理上,遗传控制个体的先天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致使不同的人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上呈现出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但是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上也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的构造和机能都会具有不同的素质差异。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揭示了人的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等的

差别;心理上,遗传会给个体的能力发展和性格气质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是人们心理状态各不相同的自然前提。如每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如智力水平、才能、特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着遗传素质的影响。由于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名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名有才能的音乐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鉴于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优生问题。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的、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性能都必定可以在那个正在发育着的个体中获得实现。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科学实验还证明,神经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含量与人在积极活动中所接受的感觉刺激有直接联系,刺激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先天的生长因素。根据形态学的研究证明,视觉输入的刺激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脑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的多少、视神经的精细等。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技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人的遗传素质发展的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所有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五)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人的遗传素质大部分处于常态。对遗传素质处于常态的人来说,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便不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对处在常态两端的各占3%一5%的个体来说,遗传素质对其便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弱智决定了一个儿童终生处于低能状态;而对超常儿童来说,则因他具备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极优越的天资,如果后天提供好的发展条件,就会使他在某方面的发展,达到他人无可比拟的水平。遗传上的这种差异不是通过简单的后天的努力就可以得到弥补和改善的。

(六)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经研究指出,至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式,遗传已对它几乎没有影响。原因有二: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随时间推进,潜在已成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相对减弱。

二、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按成分和性质为标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有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也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从出生起就面对现实社会而不能选择,只有认识和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人才能生存并获得自身的发展。

环境按构成范围的大小为标准,又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同一地区的相同时代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大环境基本一致,小环

境则千差万别。一般来讲,大环境限制了个体发展的总的程度和水平,小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作用更为具体和直接。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均有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影响到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的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使得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的直接影响作用在相对的减弱。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更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关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人总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和行为习惯都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的思想、品行、才能与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和社会阶级与阶层的烙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环境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即使是智力优异的个体,处在一个生活艰难、教育水平低下的环境里,也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狼孩”的事例就是有力的证明。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创造和决定一定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着、发展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直接为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原始社会,生产力不能提供任何剩余产品,决定了人的发展是十分低下的。现代生产力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的发展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就可以达到空前的高度。

其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在人类社会中每个成员也总是和其他成员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出生到世界上来,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与人关系的体系之中。这种社会关系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这种阶级地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面貌、需要、兴趣、情感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各个阶级所拥有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阶级社会中,一部分人占有发展的垄断权,另一部分人则被剥夺了发展权),它也影响到人的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较低层次看,青少年儿童总是直接生活在各种社会细胞之中,如家庭、邻里、同伴、集团、学校等等,其中所发生的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均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近期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就说明家庭的结构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都会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留下它的痕迹。

再次,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精神生活过程的总和。广义的社会意识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特别是文化传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既深且巨。文化传统发端于过去,承继至现在,并将影响将来。它影响着现代人的言行,而人们往往并不自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另外,人类借助于语言文字,把实践中所积累与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以科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形式保存起来和留传下去。一个人从掌握语言文字开始就在与成人交往中接受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这些社会意识就成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容。

可见,任何人的发展都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先天因素,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社会性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地域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人,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总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尤其是人们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也为生活其中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为人们发展出更优良的素质创造了条件,而人的发展又为社会进化与发展提供了动力。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过程中,根据人的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可以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分为两种: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所谓被动接受的方式,意味着人总是首先接受和适应环境的影响,然后才能获得发展。所谓主动选择的方式即是指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离不开个体的主动选择,需要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

(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首先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这一点与环境的先在性、给定性有关。环境的给定性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一个人生来便不能选择家庭、民族,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社会、群体和国家中,他必须继承以往历史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和各种社会关系。环境的先在性、给定性的一面,对于儿童来说是无可选择的。这些环境及其变化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整个一生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只能在先在的、既成的、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他只有适应环境、接受环境的影响而生活,并从中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另外,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个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展的儿童来说,他不知道如何选择,只能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接受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儿童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动性,提供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在这种状态下,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是环境引导的结果。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儿童习惯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结果,而环境的引导是教育的作用。

(2)人对环境的主动选择和能动的活动是实现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具有给定性、复杂性、丰富性、发展性、多变性、自发性和偶然性等特点,它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影响的主动选择上。处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对环境做出的选择和反应也是不同的。因为人们总是按照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需要等来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的。每个人所已有的知识、经验,当然也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但它一经产生后,就具有一种相对独立性。以后,当其它环境因素作用于人时,就要由原来已经获得和形成的知识、经验、需要和兴趣来对外部影响进行改造,通过这样的思维矛盾运动来接受外部的影响。由此说明,人的大脑不是一种原料的仓库,而是一个加工场。也正因为这样,同样的环境影响,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对于环境的影响决不能从简单的、直观的形式上去理解。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不同,对客观环境的反应也就不同。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由此可见,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的

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环境的消极的适应者,认为生长在某种环境中的儿童,就只能消极地成为某种样子的人的“环境决定论”,是完全错误的。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能动性能把人自己同周围世界区别开来,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因此也叫自觉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特性。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一切动物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的意志的印记,只有人才能支配自然界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自觉性,表明了人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意识方面来说,它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等主观积极性;从它的外部表现来看,则表现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

主观能动性来源于人的新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内部矛盾运动。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任务、问题和困难等),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需求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是与维持人的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低级要求,如对营养、自卫、繁殖后代的需求;后者是体现着人的社会动机的高级要求,如对社交、劳动、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活动等的需求,它对人的学习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它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需要当被主体意识到并激起人的活动意向时便转化成为动机。由动机所引起的行动的预期结果便是目的,由目的制约着人的行动。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意向性总和构成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实际上人们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于是,这一矛盾便激发人们的学习需要,并由需要引起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这种自觉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便成为学习的具体动力。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他们的内心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增强,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始终是作为活动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

(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遗传素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现有的经验和水平等;外部因素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也属于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因素。人的遗传素质同主观能动性,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内部因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为内部因素,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人发展的现实性,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人的能动的活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个体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外在的学习内容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

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是赞成或是反对,是积极行动或是采取回避态度,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已的行为,还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既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活动只当作是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同时,也批判了唯心主义者脱离客观实际,由主观的抽象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这两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顾学生的特点,视学生为消极的容器,生填硬灌,注入式的教学,这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另外,西方的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脱离社会条件,片面倡导学生个人“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其实这正是唯心主义的无条件的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种倾向犯有—个共同错误,这就是都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人的主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四、叶澜的“二层次,三因素”论

在“二层次三因素论”中,第一个层次叫做“可能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潜在的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两部分,其中个体自身条件又包括先天遗传,成熟机制和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第二个层次称为“现实性因素”,它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指人的各个类型的活动。“二层次三因素论”提出,影响人发展的每一个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的关系,只有在它们之间发生联系后,构成整体后才能成为促使人发展的充足条件。

叶教授认为,环境条件和主体自身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但要使可能性的发展最终成为现实性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个体自身的活动才可以实现。影响人发展的各个因素及其对发展主体作用的强度、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在主体发展的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变化着的。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结果成为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原因,同时现有发展水平又对潜在因素实现的可能性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发展主体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结构,揭示出人在一定条件下掌握自己命运的可能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就是发展主体独立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意识的形成。

五、“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依据

1、“遗传决定论”的批判依据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但遗传物质上的重组和变异,也是生物进化的不变规律。遗传素质,本身就存在着不定性,很容易产生差异。因此,遗传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现实决定性。

2、“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依据

⑴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无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都具有自发性,环境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

⑵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不一定实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个体的接触才有可能产生影响,不接触便很难受到影响。

⑶对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个体的态度决定着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对环境的接受或抵抗情绪都有可能影响环境的影响效果。另外,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必然通过遗传因素。

篇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复习地位】

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影响是本年度的热点问题,全国齐心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然而要想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立足内需,通过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来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所以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便成为今年高考的重点内容。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①消费的作用

②消费的影响因素

③消费的类型

④消费水平

⑤宏观调控与消费

⑥消费、出口、投资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①结合我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分析消费的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求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合理整合具体措施的立足点和知识点,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③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合理分析自身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审视自身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④结合对消费、出口、投资三者关系的把握,提高学生整体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掌握系统优化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生自我整合时事材料,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②结合国家具体措施,合理分析国家具体措施出台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原则③审视自身的消费观念,立足国内实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教学难点】

.消费与又好又快发展

2.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学策略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消费》这一课首先立足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价格与供求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情景展示、学生自创情景等多种情景创设方法,为学生搭建生活平台。在引导学生回顾和探究生活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提出设问。然后立足设问,通过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讨论、辩论等互助式学习模式,正确回答、探讨设问所指向的内容,最后将生活回归课本,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众人开船,划大桨》

问题:同学们猜猜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播放这首歌?(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的时事知识)

学生:分别发言,回答,阐述自己的认识

教师:08年是我国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我国彰显国力的一年。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我国靠的是什么?树立大国形象,彰显综合国力靠的是什么?

学生:团结,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团结

教师:破空排难我们靠的是团结,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深化影响,我们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现实困难,要想克服这一困难,你们认为该怎么做?国家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学生例举措施

教师:那我们就来,验证以下同学的措施,是不是和国家出台的措施相一致。

【知识复习】

教师:播放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

问题:国家保增长,促发展,为为什么重点放在扩大内需?

学生:分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回顾和分析消费的作用)

教师:消费的作用不但聚焦在生产上,大可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小可关系到我们日常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有其重要作用。

教师:同学们,加入你们是国务院总理,你打算采取那些措施来扩大内需?(引导学生立足知识点发散思维、整合时政热点)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具体措施,小组交流,发言,(教师:学生例举的具体措施,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学生发言完毕)同学们从各个方面例举和讨论了国家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现在这些措施都集中在我们的面前,那么谁能够给我们将这些措施,按着一定的标准分类呢?

学生:上讲台,分类,并阐述自己分类的理由(学生交流讨论分类标准)

教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很好的,我的分类标准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给我评判一下,我们来对比一下,看谁的分类标准合适。

教师:展示自己的分类标准、并展示自己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依据影响消费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时政热点来分析课文知识)

影响消费的因素

内容

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收入差距

价格

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价格升高,人们的购买力降低;价格降低,人们的购买力升高。

商品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

观念

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生产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教师:扩大内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拉动生产的发展,拉动生产的发展,同时又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谁能够为我们合理的解释这一关系?

学生:整合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消费的作用,解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师:扩大内需的目的是为了拉动生产,促进生产的平稳发展,只有生产平稳发展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所以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全民齐心协力扩内需,需要我们团结,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影响消费的因素,合理理解和认识我国立足扩大内需促增长的具体措施。

教师:首先我们走进《收入篇》

教师: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同学们从收入影响消费的三个环节,你认为国家该采取那些措施,通过增加收入,扩大内需?

学生:分组讨论,从当前收入、未来收入、收入差距三个角度,提出具体措施。

【热点验证】

教师展示热点内容:

社会矛盾凸显

问题:同学们你通过材料发现那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

学生:分析材料,讨论分析:当前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收入差距大

教师:面对09年金融危机的深化影响,我们面临的困难,明显加大,要想扩大内需,必须解决好收入的三个问题,下面我们就认识我们国家是怎样做的?

材料一:09年我们这样找工作:780万农民工返乡潮农民工失业加剧,社会压力政府

积极化解金融危机使世界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大幅减少,由此产生的大批农民工失业已成为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失业问题是否会形成新的社会稳定压力?对此,中国政府表现出高度的 警觉和关注

材料二:XX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制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转移接续办法;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大学生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基本解决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推进解决老工伤问题;开展新型农村养

老保险试点,争取年底前覆盖全国10%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继续推进做实养老保险

个人账户试点工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等各项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城市

无工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

材料三:个税调整:国税总局称个税改革暂无时间表

税改:[财政国税称不知个税将综合征收][远期改为家庭征税]

减税:[两会后个税起征点或提高400元][学者称或提高500元]

专家:个税起征点近期提高可能性不大

动态:[个税调整未入人大会议议程起征点调高或待09年]

专家:[个税起征点或调至5000元][“缓调个税”理由难服众]

评论:[挂钩最低工资大幅提高起征点][以看得见

的方式进行]如果起征点为3000元帮你算算省多少

[月入万元少交200个税起征再挪一步][工薪族减

负50至100元][2500元起征点月薪3000少纳税

50元][起征点调整后个税一览]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三则材料分别从那些方面解决收入问题的?请对号入座。

学生:分析材料

教师:立足扩大内需,我国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在什么地方?社会收入差距较大,主要是谁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是指对谁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立足扩大内需你认为国家政策的立足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问题——三农(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城乡社会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

教师:既然扩大内需的立足点在于三农,那么同学们猜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应该讨论什么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立足内需,促三农就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核心。用新华社的报道标题说就是:内需为王,中央一号文件再定三农。

既然中央的一号文件是立足内需,促三农,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立足内需促三农发展的?

教师:播放《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立足内需,促三农的?

学生:观看完一号文件解读后,讨论、回答、交流

【师生探究验证】

一、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财政支持力度

二、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落实基本分配制度,发挥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三、抓紧出台食品安全法上市产品要批批自检——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四、加快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农业财政支持

五、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

六、大幅增加农业补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宏观调控,稳定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

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就业

八、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九、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十、继续落实补贴政策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十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教师: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扩大内需,必须立足价格变动,合理地引导人们消费。那么同学想想,国家为了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采取了那些价格政策?

学生:回顾,分组交流

【热点链接】

价格优惠政策出台

出口退税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汽车下乡:从XX年3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将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换购轻型载货车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等,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预计未来“汽车下乡”的补贴比率将在10%左右

家电下乡:在家电行业,“家电下乡”喜讯频传。截至XX年10月底,各企业共销售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超过350万台。

发放消费卷

随着国际金融风暴愈演愈烈,扩大内需,稳定增长成为今年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工作的

首要目标。作为刺激内需的主要手段之一,消费券这个国人曾经陌生的关键词一度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先是著名经济学家“欧元之父”蒙代尔建议中国发放“消费券”,将这个词引入国人视野

发消费券能拉动经济吗?•杭州向特定群体发放1亿元消费券•蒙代尔建议中国发放1

万亿元购物券,国家今日下发2.3亿消费券。

问题:国家一些列价格优惠政策出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合理认识价格、消费、生产的关系)

教师:价格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同时又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所以价格杠杆在拉动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非常巨大。提高今年的价格政策,不得不认识一下我国的燃油税改革。

燃油税改革

2月5日,燃油税改革方案出台,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根据方案,在不提高现行成品

油价格的前提下,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

按照这一方案,这次调整税额形成的成品油消费税收入主要用于替代公路养路费等6

项收费的支出,补助各地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货二级公路收费,并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必要扶持。

问题:请你谈谈燃油税改革的意义?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观点验证】燃油税改革的意义

.燃油税改革,实现了多用油,多纳税,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2.燃油税改革,有利于降低中低收入者购车的费用,从而促进汽车的消费。

3.燃油税改革调节生产,促使企业依据市场开发低油耗产品

4.燃油税改革,有利于树立资源节约意识,促进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

教师:历时10年的燃油税改革的出台,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反映不一。但是燃油税在减轻购车消费者的消费负担,促进汽车产业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提高企业的生产,我们必须回顾一下08年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我国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扩展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教师:食品安全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缺陷,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如果你是企业的经营者,面对市场空间的缩小,商品质量问题的呈现,你认为你的企业该如何做?

学生:结合背景设置,提出具体措施(主要引导学生从企业的经营角度分析)

【策略验证】

.企业应该诚信经营,提高商品的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调节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

4.公司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有许多,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

5.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构建诚信体制,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6.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引入世界市场商品质量要求和标准。

教师:扩大内需不但是国家的责任、公民的责任,政府更应该,立足现实,采取有力措施,破空排难,在危难中寻求生机。

教师:国家立足扩大内需,更应该立足公民实际,合理地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那么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存在那些消费心理?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念?

学生:回顾课文,储备知识

教师:个人消费关系国家的兴亡,所以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可是现在青少年中存在一些列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我们我做的一项调查。

明镜自鉴

今年元旦前夕,某班举行了一次有关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发现本班某同学家庭收入情况

和该同学消费情况如下表

2月份该同学

家庭收入

2月份该同学消费支出

父亲

工资

母亲

工资

生日请

同学吃饭

同学互

送礼品

买个性

化服饰

买mP4

自己住校

生活费等开支

000元

600元

200元

00元

300元

500元

400元)这位同学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消费心理?

(2)你准备向这位同学提什么样的消费建议?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上述材料中的问题

【解答指导】

首先判定习消费者的消费是否合理,通过家庭收入和消费相对比,可见是不合理的。既然不

合理那么肯定由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引起的,从而得出:攀比、从众和求异心理。要想克服这

一弊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师:我们学习了消费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那么下面我们该认识那些问题呢?

学生:消费类型和消费水平

教师:那么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认识消费类型,提到消费类型,那必须得提到今年的金融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就是不良贷款引发了百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于是在社会上引发了贷款消费与钱货两清消费的大讨论,我们暂且称之为“美国老太Pk中国老太”。下面我们也分为两组,就两种消费类型做下辩论。

学生:分组,辩论

【辩论总结】

同学们人生最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学生回答)——人活着钱没了,所以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角度,我们应该提倡贷款消费。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货紧缩现象的呈现,生产的日益萎缩,我们提倡贷款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刺激贷款消费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健全市场金融体制,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监管,保证贷款消费的安全性,防止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加深。

教师: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恩格尔系数

教师:下面我们就从几道高考题,来分析一下高考对生活水平的考察。教师展示题目

.(XX上海8)联合国对消费水平的规定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度富裕。根据下表推断某市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

项目

穿

其他

总计

金额(亿元)

700

500

700

00

4000

A.温饱水平

B.小康水平

c.富裕水平

D.极度富裕

2.(XX广东9)甲省和乙省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3%和36.1%,这表明()

A.从收入水平来看,甲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B.从收入水平来看,乙省城镇居民略高于甲省城镇居民

c.从生活水平来看,甲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D.从生活水平来看,乙省城镇居民略高于甲省城镇居民

3.(XX江苏14)江苏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XX年、XX年和XX年分别为42.5%、40.6%、38.8%。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我省居民()

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

B.家庭食品支出额在减少

c.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D.以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为主

学生:依据题目解析

【高考演练】教师展示焦点题目,强化训练

.(XX天津文综)

(1)指出图11和图1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6分)

(2)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材料四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6分)

【答案】(1)国际食品价格出现了上涨加快趋势;发展中国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食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

(2)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②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平衡。③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提高我国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2.(XX江苏34)材料一:

XX—XX年江苏农民人均收支状况

材料二: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XX年我省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民得到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流通环节的弊端及农资涨价吞食了农产品涨价带来的一部分收益。与此同时,因食品等价格上涨,农民生活成本在增加,消费额在增长,实际购买量下降。同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6989元、4784元和3534元。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省农民生活消费状况。

针对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近年来。我省农民收人和消费支出均在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流通环节的弊端及农资涨价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幅。食品等价格上涨增大了农民生活消费压力。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民的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继续贯彻富民优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让农民能更多地分享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社会。

3.(山东卷)材料四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图10是某市民在不同年份春节家庭消费的主要项目.春节消费体现了不同年代生活消费的主要特征。

根据图10,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生存资料消费逐渐降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逐渐增加,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提高。

若答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酌情给分。

原因: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提供了保障。

4.图表一:城镇和农村居民对物价承受能力的评价

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即5分为对物价的最高承受能力

图表二:XX年山东与江苏、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

地区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乡收入之比

江苏

4084

5813

2.42:1

浙江

8265

7335

2.49:1

山东

2192

4368

2.79:1

注: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7%左右。

(1)分别说明图表一、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并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2)结合图表反映的信息,请为山东省扩大内需提建议。

【答案】(1)①图表一反映: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在对物价的承受能力上历年来一直存在着差距;我国城镇和农村(或说总体)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能力在02至04年间连续下滑,特别是农村居民下降幅度很大;04-05年各种居民的总体承受能力又有所反弹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承受能力与城镇居民承受力的差距达到几年来的最低值(或说在缩小)。②图表二反映:XX年山东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江苏、浙江两省;而且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要大于江苏和浙江两省。③正是因为农民收入低,对物价的承受力相对也低。

(2)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实际购买力,从而提高消费水平。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刺激目前消费水平的提高。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关系。差距小,总体消费水平高。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山东总体消费水平。④实施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农村科技、劳动者素质、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总结】

回顾08,展望09,不由得感慨万千,让我们齐读我所做的一副对联,结束本课:

上联:全面齐心扩内需下联:全民团结破艰难

篇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北省3个城市中年龄≥60岁的老年人。首先使用数字随机法各选定3个代表城市:唐山市(经济水平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东北沿海)、石家庄(经济水平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低于国家水平、河北南部地区)、张家口(经济水平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河北省西北区域)3个市;其次考虑城乡差异性,使用数字抽签法在3个市各随机选取1个市区和1个县;最后在区用抽签法随机抽取1个街道办事处,在县抽取1个镇,再用数字抽签法整群选取辖区内的社区和自然村落,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 558份,回收有效问卷6 173份,回收率94.13%。年龄60~98岁,平均年龄(68.92±7.97)岁。纳入标准:有正式的户口登记,并在调查地居住1 a及以上者,且到被调查的日期为止,年龄≥60岁。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疾病、精神障碍、严重认知障碍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表达不清、沟通障碍者。青光眼老年人判定标准:具有二级及以上医院青光眼诊断证明者或自述有二级及以上医院青光眼诊断经历及治疗者。青光眼老年人278人。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①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编制,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3](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共36个条目8个维度: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0~100的标准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③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4],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维度,共计6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部分条目需反向计分)。总分为各条目计分之和,为60~240分,得分愈高代表家庭功能就越差;60~120分表示家庭功能好,120~180分表示家庭功能一般,180~240分表示家庭功能差。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5,6],是由肖水源研制,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总分为12~66分,评分越高,代表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0~22分代表低社会支持水平,22~44分为一般水平,大于44分表示高水平。⑤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7],由美国学者Lawton和Brody编制,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两个方面,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计分,总分14~56分。最低分14分,表示完全正常,15~21分表示ADL轻度受损,≥22分表示ADL重度受损。

1.3 统计量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人青光眼患病情况

调查的6 173名城乡老年人中,青光眼老年人278人,占4.5%,其中,男性143人(51.4%),女性135人(48.6%);城市户籍91人(32.7%),农村户籍187人(67.3%)。

2.2 青光眼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青光眼老年人SF-36总评分及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维度评分均低于非青光眼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响青光眼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健康自我管理水平、合并其他疾病、长期用药与青光眼老年人健康状况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影响青光眼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SF-36的健康总评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及是否长期用药是影响青光眼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因素。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青光眼患病率为4.5%,高于我国中老年人群及重庆地区老年人群[8],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界定、地域分布有关。本研究显示,患青光眼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评分低,与滕妍等[9]研究结果一致。青光眼致视物模糊、头痛、鼻根酸胀以及急性发作时所致剧烈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10],是造成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评分低的原因。青光眼视功能损害及致盲风险,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视功能缺损带来日常生活及出行的不便,听力和视力下降造成老年人感知改变,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功能减退,造成情感闭塞及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11,1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家庭功能、是否长期用药是青光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能力能够客观评价个体的躯体功能状态,机体老化或疾病造成功能状态的降低,容易使老年人产生价值感缺失,影响其心理健康,有研究显示日常生活能力与抑郁情绪相关[13],支持本结果。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系统可以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起应激缓冲作用,同时对增强个体应对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老年阶段是向社会“索取”回报的阶段,直接的物质、服务支持以及情感支持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另一方面,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空间,家庭支持作为其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家人关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维护作用[14]。老年人除青光眼外,可能合并其他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风湿类疾病、中枢神经疾病等。青光眼老年人视力不佳,加之记忆力、听力随年龄增长也不同程度的弱化,同时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外形相似的药物,常常造成服错药,漏服药,而且在老年人中枢神经疾患的药物治疗中,有不少药物具有抗胆碱作用,若不加注意,可能引起青光眼恶化,直接损害老年人身体健康,长期服药还容易造成老年人肝肾功能的损害,影响其健康水平。

注: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

作者声明

篇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关键词:个人发展;影响因素;主观感受

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就像一幢宏伟的建筑物,它不仅仅是用一种材料构建而成的,而是由众多种材料构成的,在不同的位置要用不同的材质,只有那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建筑。人也是如此,就是好多因素共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育这四大类。

一、影响因素之遗传,其在人发展中的物质作用

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遗传,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从父母那里直接得到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身高体重以及肤色等,又如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生活中也不乏缺少这样的例子,就拿自己来说,生活中大家会说“你的嘴巴长得真像你爸爸”,那这里的“长得像”就是遗传对我的影响。除此之外,又有人会说“他的高个子像他爸爸”,这里提及到的“高个子”也就是从父母那里所遗传下来的生理特征。这类的遗传素质为我们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也就是为我们某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一个男生遗传了爸爸的高个子又很喜欢打篮球,那么他的身高优势就可以让他有成为篮球选手的可能性,一个矮个子在身高方面就没有优势;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后视力就不怎么好,从小戴着眼镜,那么他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在一些方面中受到限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无法说和听,就无法成为歌唱家。

谈到遗传因素,我们不可忽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我是从老师上课举的例子中所引发的感想。记得老师在上课中提到过“狼孩”这一个事件。1920年人们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虽然有着人类的外形特征,也就是说有着人基本的遗传素质,但是他们长期缺乏人类的生活环境,已经无法正常成长,所以说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是有限的,虽然是人类发展的生理前提但不是起着决定作用。“狼孩”的事件让我明白环境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之环境,其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可以大致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均有着影响,同时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有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生活生产的方式也不同,一些靠海地区会以捕鱼业为生,而一些平原广阔地区也许会是以种植业为生。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更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上文中的“狼孩”就是离开了人类社会环境,所以即使有着人类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行动。人总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自己,因为环境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中国有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会在特定的环境下渐渐发生改变虽然不明显,但是也潜移默化。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孟母三迁”,故事中孟母的举动更是确切地表现了孟母对环境因素的考虑,为了孟子能更好地发展,孟母则是多次搬家,我想孟子能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伟人与孟母的搬家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全面、健康、优秀地发展。遗传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可能性绝不会转化为现实。上文中“狼孩”的事例就是有力的证明。

即使是处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对环境做出的选择和反应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存在差异的。也正因为这样,同样的环境影响,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

三、影响因素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在人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在《教育学》的笔记中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内部因素,它来自于人的主观意识,是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的反应。

每个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自觉性,表明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并不是消极地被迫接受。最简单的例子,天冷了我们知道要多穿点衣服;期末考试快到了,我们知道只有认真复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对于考试我是积极面对而不是被迫接受,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复习,而是在考试中抱着投机取巧的方式,之所以两种不同的选择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人面对客观世界所做出的反应,它影响着一个人的选择和一个人处理一件事的方式方法。

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动力方面的作用时,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不能随意地夸大或者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得好好认识教育这个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了。只有正确认识和正确发挥了教育这个主导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挥个体的主觀能动性的作用,才能使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提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影响因素时,也提及了教育的主导性作用,教育者在实施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时候会忽视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灌输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变成了抄笔记背标准答案的机器,反之,则过多地宣扬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脱离了实际,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方法就是好好发挥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较之其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能起到主导作用。我们一直在接受教育,当然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类。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而狭义的教育则是指学校的教育,当然也有一种更狭义的教育的说法则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育,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但除了学校教育以外,我们还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广义的教育。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也知道家教的重要性,在社会上我们也许涉世未深,但我们可以“吃一堑长一智”,这同样是一种教育,同样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

总之,人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受着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育的影响,不同的因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当然在这中教育更是起着主导作用。各个因素对人的影响和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看法。

篇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在对滨海沙滩(胶州湾)沙土-水系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沙滩进行取样,系统测定不同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分析了含沙量、粒径、温度、pH和盐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沙土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对数型和直线型理想吸附,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10h;沙土对海水中可溶性油的吸附量随含沙量增大、温度升高、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盐度增加、沙土粒度变细其吸附量越大.另外,通过试验还发现,当水相中可溶性油低于一定浓度时,不但不产生吸附,反而使沙土中的残留油分解吸出来.作 者:吴俊文 郑西来 李玲玲 孙娟 WU Jun-wen ZHENG Xi-lai LI Ling-ling SUN Juan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03期 刊:环境科学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年,卷(期):,27(10)分类号:X141 X55关键词:滨海 沙土 吸附 可溶性油

篇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职业发展,职业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高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20%是智商的作用, 80%取决于情商 (即非智力因素) 。本文通过研究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系, 分析非智力因素对职业认知和职业选择的影响, 让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了解到非智力因素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让大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就业的准备, 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促进自我的职业发展与进步。

一、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系

(一)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与内涵

1935年, 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 (C.P.Alexander) 经过大量的测试和实验后发现, 除G因素 (一般智力) 、V因素 (言语能力) 和P因素 (实践能力) 外, 还有X因素和Z因素也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影响, 他首次把这两种因素称之为“非智力因素”。1950年, 韦克斯勒 (D.Wechsler) 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 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这是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开始的标志。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气质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基于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调查研究发现:性格、兴趣、情绪稳定性、团队合作力、交流艺术、创造力等29个非智力因素因子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比较明显, 并根据相关度和因子性质将其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因素四大类因素。

(二) 非智力因素与职业锚的关系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施恩教授的研究团队在一个人对自己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了解的基础上, 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 并概括出不同类型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指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时, 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 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 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 包括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五种类型。职业锚是个体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 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职业锚的确立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职业锚的开发认定, 前提是理性地进行自我认识和判断, 即大学生对自我才干、能力的剖析, 对自我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明确和树立, 对自我需要和动机的自省和确立。如果一个人具有自觉的意识, 能动性比较强, 就可以在职业选择时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具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能够对事物作出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决定, 积极能动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启发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和形成。

二、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 学校通常都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 这就是一个职业认知的开始。当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 面临的是职业选择, 经过择业阶段的摸索后, 才比较清楚什么职业适合自己, 进而慢慢调整考虑职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一)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 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十分困惑和无助。所谓职业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 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哪种职业类型, 扮演何种职业角色, 如何在此之前作出设想和职业规划的意识。良好的职业认知表现在理想和志向比较清晰, 能够比较准确地自我评价, 可以评估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 清楚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这样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个人的人力资本、兴趣与职业相匹配。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如果职业认知清楚准确就能够比较容易避免“就业错位”, 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征,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差异比较大。我们要全面、客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征, 这样才能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使得人才效益、社会效益都能最大化。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方式, 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动向, 对他们掌握情况、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我们客观评估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 结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 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 实现人生价值。

(二)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 为什么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 为什么要考公务员,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等等问题经常被大学生们提起。当代大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 心理都没有底, 困惑太多。而职业的选择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过程, 决定着未来个人的定位和发展趋向。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和发展, 对职业的认知和选择都不一样。许多人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 会认真考虑符合自我的个体特征以及现实机会, 尽量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 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逐步成熟, 专业知识更加扎实、职业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 对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选择逐步明确和清晰起来, 形成了职业生涯的预期, 甚至会作出影响一生的关键性决策。因此, 大学生在校期间, 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情感、个性特征等, 密切关注了解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发展情况, 积累社会实践工作经验, 这样将更有助于正确的职业选择。

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

(一) 非智力因素是职业锚形成的基础

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与开发主要是对大学生能力、动力和价值观的明确与提升。首先, 大学生对自己认识越清晰, 评价越客观, 则职业锚的认定就越准确。大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动机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作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职业判断和职业定位。其次,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会推动大学生不断进行评估、检验和调整, 初步形成自己早期的职业锚。最后, 动机、理想、需要、目标、抱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会更好地指引大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 通过审视自我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 逐步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职业锚。因此, 大学生职业锚的确立, 关键是对其个体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 大学生应结合自身性格特点、个人特质, 着重培养自我认知、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导向、调控作用, 激发对自身职业选择的需要和动机, 唤醒情感、意志与理想间的相互作用, 调节心态, 并拥有反思进取的精神, 循序渐进, 科学择业、敬业、乐业。

(二) 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心态稳定的关键

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情绪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它贯穿在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之中, 调节着人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特点能在职场环境中与人相处融洽, 寻求合作, 在所属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自信地面对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虚心向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上级领导、同事学习, 沟通交流, 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找到工作的愉悦感, 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提升自我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在职场中, 良好的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 使得人的心态更加平和, 在工作中能看到自身的不足, 更能肯定自己的长处, 对自己有足够信心, 受到外界负面信息影响时也不灰心丧气、自怨自艾, 而是能不断地给自己打气、鼓励, 向自己输入积极的信号, 将心思意念集中贯注在工作中, 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 主动学习、主动创造, 自我调适, 保持开放的职场心态, 直面工作中的困难, 通过自身的情绪控制, 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 非智力因素是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企业招聘时往往会更多地考察求职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 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职业能力的重要催化剂。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认为有趣的事物, 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因此, 兴趣能推动大学生在职场环境中持续学习的决心和热情, 激发其努力工作, 积极主动地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同时这种热爱学习、乐于思考的特性也促使其在工作中提高效率, 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未来的职场竞争并不仅是智力的竞争, 而且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品质, 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减少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时间, 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多思考、多观察, 熟悉管理流程、实际操作环节, 勤于积累, 将自己置身于企业、组织、团队的立场中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四) 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发展进步的保障

美国《幸福》杂志所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所作的调查表明:93%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职场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职场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是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体现出自我价值, 同时也满足组织或企业的需要。非智力因素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有效地控制情感、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非智力因素中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能使人充分融入职场团体当中, 认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明白自身的岗位职责, 清楚企业的目标方向。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一方面是要恪守人际交往的规则, 做到平等待人, 热心助人, 诚实守信;另一方面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克服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不健康心理, 以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 将一切建立在平等、融洽的基础上, 共同完成团队目标和任务, 在相互竞争中共同进步。

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强调自身知识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只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 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进步,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研究三十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9 (1) .

[2]埃德加·施恩.职业锚:发现你的真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4]朱新秤, 黄崴.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模拟练习题下一篇:托班家长开放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