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身心关系

2024-05-13

体育与身心关系(精选十篇)

体育与身心关系 篇1

单纯的体育训练和竞赛是一种媒介, 通过这个媒介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是为学子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 体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学校教育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而学校体育则是针对国家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健康知识为手段, 主要通过体育课、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体育训练和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体育老师安排的有针对的训练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充分向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供应能量, 改善大脑供氧情况, 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 提高大脑的各种能力。对于还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 适当量的体育训练能促进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体育训练和竞赛对身体的良好影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以下主要论述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身心方面来说, 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离不开健康的身体, 而健康的身体则需要健康的心理予以支持。体育训练与竞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达到身心共同和谐发展。体育训练与竞赛对身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训练与竞赛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高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心理活动说到底终究是人脑的思想活动, 所以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作为物质基础。其中尤其是以神经系统对心理的影响最为重要。体育训练与竞赛则通过一些特定项目的练习来加强神经系统的功能, 尤其是运动神经。体育训练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从而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达到身心共同和谐发展。身体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训练与竞赛推动着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训练尤其是在竞赛时所进行的内容和形式是与平时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不完全相同的, 训练和竞赛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在当平时的身体水平和心理水平不能满足训练和竞赛时的需要时, 比如短跑比赛时需要良好的瞬间爆发力;长跑比赛时需要好的耐力;而在篮球、足球、排球这类团队体育项目上则需要善于分配、合作, 学会观察对方和自己。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坚韧、自制、不惧困难和挫折这类良好品质和宽容、友爱、乐观等丰富向上的情感。这些品质和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难以提高到可以参与体育竞赛的水平, 但是学生在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技术水平和在竞赛中战胜对手所进行的体育训练活动中,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随之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 体育竞赛的需要推动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高自身身心素质, 促进身心共同和谐发展。

三、体育训练和竞赛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订正。

体育运动有很大一部分是竞争性很强的集体项目, 在与队友的相处中学生能很好地认识自我。在与队友的相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特长、能力和不足。学生则可以根据这些对自己有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知, 并可以根据这些认知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订正, 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和提高竞赛或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 完善自己的身心, 使自己成为真正符合社会大环境的新时代青年。

四、体育训练和竞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精神。

这些项目在训练时艰苦、疲劳, 在竞赛时紧张、激烈。而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时候总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情绪起伏。因此,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 在体育精神的侵染下有助于培养自己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精神, 在紧张的团队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团结友爱、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在竞赛中对胜利的追求会促使学生培养自己沉着果断、灵活机智、谦虚求教的好品格, 这些对学生将来的身心成长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以上四个方面均表明了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 体育训练可以有意识的改善学生的情感指数,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 培养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学会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来激励自己;让学生在团队比赛中拥有团队合作意识, 感受团队的力量。

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的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通过团队共同的合作, 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 在竞赛中, 在团队中学生能感到每一个人都要依赖别人, 每一个人也都要成为别人的依赖, 最终达到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胜。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 几乎所有的工作单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团队合作能力是将来走上社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体育训练和竞赛正好可以培养学生这一能力, 为学生将来升入更高等的学府, 甚至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这也是体育训练和竞赛对学生身心的重要影响。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篇2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一、研究依据 在多年的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认真记录分析,整理研究数据,结合多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以这次对我们学校高中二年级其中三个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问卷(见表1和表2)为例,将学生的个性和体型进行了分类。 从学生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笔者把文静胆小、不善言语、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合作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内向型性格;把热情开朗、活泼爱动、善于交际、凡事不爱受约束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外向型性格。 通过对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笔者又把学生分成三种体型:在中学体育教育与健康中要求的标准状态下的身高和体重范围之内的学生为健壮,超出标准状态范围正常值的学生为肥胖,小于标准状态正常值的学生为瘦弱。 二、研究结论 表1说明三个班级的调查问卷有效率达99.33%,具有统计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体型肥胖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占86.54%;瘦弱的与其相似,也多属于内向型性格;而健壮的学生性格与前两者恰好相反,多是外向型性格,占82.14%。 三、研究分析 为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笔者建议体育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加以区别对待。 (一)对肥胖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肥胖的学生,大多肌肉松弛懒惰,体育课上大多表现得不积极,学习动作要领时退缩胆怯,掌握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缓慢,惧怕练习,尤其是不喜欢耐力项目的训练,体育基本技能差,在速度、灵敏度、耐力方面明显不足。但这些学生在力量和柔韧性方面相对来说好些,而且他们多数性格温顺,容易与同学相处,遵守课堂纪律。 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对这些学生严格要求,多采用启迪式教学法,耐心督促他们,多鼓励帮助,少批评或尽量不批评,在练习中多关注他们,照顾他们,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勇气有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并加强他们身体素质的练习,逐步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只要不断地引导,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消耗他们身上多余的脂肪,改变他们不良的体型,从而使学生朝着健美的良好方向发展。 (二)对瘦弱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这类学生身体结构瘦弱细小,体态显得呆板。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爱和其他学生一起做训练,多沉默寡言,每次练习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害怕自己做不好,不敢面对失败,主动性极其差。但这些学生感知敏锐,反应迅速,自我保护能力较强,协调性能较好。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给他们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去做,克服心理障碍,克服恐惧心理,锻炼胆量,消除他们运动时的压力和紧张感,多创造和同学合作的机会。他们出色地完成动作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不断增强他们运动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逐步克服自己的局限,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拥有强壮身心的人。 (三)对健壮类外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健壮的学生,四肢肌肉发达,身体结构匀称,有强烈的运动渴望,喜欢竞争,表现欲强,不愿意受约束,能够承受较严格的训练和比较苛刻的要求,性格外向,在身心方面都有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但这些学生多数偏激,过分自信,骄傲自大,我行我素,好固执己见,经常摆不好自己的位置。 对这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一些高难度动作和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来满足他们的运动欲望和竞争心理,培养他们顽强坚韧的优良个性品格。在他们独立完成好技术性较强的动作训练后,可以让他们当“小老师”,帮助动作完成较差的同学,共同进步。要重视他们,重用他们,把他们放在体育骨干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只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袁 妮)

浅谈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篇3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与生命息息相关。一切有机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如果运动停止,新陈代谢也会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健康也在于运动,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运动实践更证明:合理的、适宜的、科学的锻炼,对提高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充沛的精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较为重要的义[1]。因此,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关系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窝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正确地指出了体育、智育、德育之间的关系。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这些前人的精辟之言,对于提高我们健康的体魄、提高对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大为有益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带来精神焕发的情绪。当代的一些娱乐体育节目,给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如健美操、网球、台球等都深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我们从电视中,银幕上看到的国内外引人注目的体育夺标和体育娱乐节目,更能使我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人们精神带来的快乐,这就使人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体育锻炼对医治情绪病也有独到作用。一个人情绪不好,不但有损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情绪病”靠药是医治不好的。现在人们发现,体育锻炼是一种改善不良情绪的“特殊”疗法。近年来,有的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肌肉紧张与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3]。此外,一个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精神上会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例如,现在被很多人喜爱的健美运动,尤其是青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体形。在参加这些健美活动时,会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教育,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培养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们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会产生重要作用,一个的精神面貌往往是由人的个性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个性就是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有兴趣、嗜好、才能、气质、性格等等。体育锻炼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人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因此,人们要引导自身个性的发展就要通过体育锻炼这一手段:例如:在经常参加田径、体操等各种锻炼后,就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坚韧、自制、果断、勇敢等品质。在参加球类等各种活动中.队员间的协调一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沉着、冷静形成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参加竞争性很强的体育竞赛,能激励,培养人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去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对修炼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五、总结

健康的体魄是合格人才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生活和工作都是属于艰苦复杂的体力加脑力的劳动过程。人们要圆满完成生活和工作任务,单凭满腔的热忱和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健康的体魄做后盾。所以,人们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卫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也是锻炼意志和毅力的过程,如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郭荣光,李学德.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关系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03):91-93.

[2] 郑鸿.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J].沈阳大学学报.1996(03):24-26.

[3] 祝蓓里.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而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氧运动与身心健康[J].体育科研.1995(02):36-38.

体育与身心健康 篇4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现状

1. 青少年肥胖率上升。

据居多研究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 年龄处在7~22岁之间的汉族学生中肥胖率持续不断增加, 相比于2005年, 其中城市男生肥胖率增加1.94%, 城市女生增加0.63%, 乡村男生肥胖率增加2.76%, 而乡村女生增加1.15%。

2. 近视率居高不下。

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 中国学生近视率已跃居世界第二, 其视力下降状况极其令人担忧, 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近视率更进一步上升。其中,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28%、68%以及85%。

3. 肺活量水平继续下滑。

根据中国学生体质监测的相关报告, 可知青少年儿童肺活量与耐久力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仅仅以河北为例, 在7~12岁的青少年中, 平均每五年, 男生肺活量指标下降133.1毫升;女生则下降112.1毫升。而在13~18岁的青少年中, 平均每五年, 男生肺活量指标下降117.4毫升;女生则下降143.6毫升。在7~12岁青少年中, 平均每五年, 耐久力指标均值 (50m×8往返跑) 男生下降1.86秒;女生下降1.70秒。

4. 心理问题增多。

据相关研究表明,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 青少年中有心理问题学生人数持续上升。并且, 青春期给身体带来的变化, 来自学习、家庭、社会、学习的压力, 渴望自我认可等导致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

由上可知,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岌岌可危, 我们必须普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影响的正确意识, 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加入体育锻炼, 从根源上杜绝这些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 对骨骼的影响。

运动能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 从而加强血液循环, 并且, 骨骼区域得到运动的次数越多, 骨骼在生长上的速度就越快, 尺寸规格上的变化就越明显。随着骨骼的增长, 骨骼会变得更加健壮, 在抗压、抗扭、抗骨折等方面的功能会得到提高, 从而促进骨骼健康发展。

2.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处在运动状态的人体, 由于代谢的加强, 对氧气的需求量会得到增加, 因而, 随着体育运动强度的增加, 循环系统的功能也会逐步得到增强。长此以往, 循环系统能得到更加健康的良性优化, 从而促进人体的内部健康。

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在运动过程中, 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增加, 从而引致呼吸量的迅速上升, 与此同时, 在呼吸过程中, 动脉血液会呈现周期性的较大幅度波动。这就要求呼吸系统能随机调节, 对体育锻炼的过程作出适应性的反应。长期的体育锻炼, 能促进呼吸系统的优化发展。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对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通过体育锻炼, 处在敏感的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能在简单的运动中释放年龄阶段中承受的巨大压力, 平稳较不稳定的情感和情绪, 改善和调整心理、生理状态, 将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

2.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 青少年可以在简单的娱乐休闲中, 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从而积极培育自己的团结精神、协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从而为自己积极与人交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人际关系的拓展做好铺垫。

3. 对心理障碍的影响。

体育锻炼通过增强身体的体态美观树立青少年的自信心, 从而帮助学生从自身开始乐观, 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同时, 在青少年进行锻炼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是加强意志锻炼的培养过程, 通过克服锻炼中的困难, 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 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多个方面的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体育训练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上的关注, 作为体育事业的工作者, 尤其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工作者, 在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上责任重大。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理清体育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促进身心健康, 做新时期的精英人才。

摘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 全面推进教学素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对人体基本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上, 还是对个人心理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的影响上, 其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并且, 随着现阶段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体育教学的方法逐渐由传统向健康、保健等综合性并重的路径转变, 更加重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

参考文献

[1]孙汉超, 高雪峰, 等.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32-176.

[2]唐炎, 虞重干.结构与生成机制:一种关于体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究[J].体育科学, 2009, 2 (6) :85-89.

[3]章建成, 张绍礼.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 2012, 32 (11) :3-20.

体育与身心关系 篇5

杨瑞武

门球是一项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增强体质、调节脏腑功能,祛病延年的良好作用。目前全国参与者已达500多万人,保山市也有590多人参加此项活动。但是,党教卫老体协只有20多人在打门球,在市直四个老体协中,我们是门球运动员最少的一个单位。究其原因,是我们广大老年朋友对门球运动还不够了解,特别是门球运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什么直接关系,就更不清楚。

现在我们老年人生活条件好了,吃、穿、用、住不用发愁,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不用操心。关键是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实现身心健康的关键在于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健身方式。

科学的健身方式有多种,但根据我十多年参加门球运动的感受,门球是最适合老年人的一项运动。

门球运动是一项集“动、静、松、平”于一体的健身运动。所谓“动、静、松、平”通常是指:“动”,科学的体育健身运动与适度有序的体力、脑力劳动;“静”,静养身心,净化心理,平静心情;“松”,肌体放松,心情轻松,自我宽松与放松;“平”,心理心态平衡。古今诸多健身之道,把“动、静、松、平”称为“养身要诀”、“长寿灵丹”。因而门球运 1

动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命质量。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明门球运动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益智健脑,抗御衰老。

门球运动是体脑并重的全身运动。可以促进大脑活动,增强脑细胞的活力,保持记忆力。大脑应是越用越灵活,打门球正是符合这一原理。门球场上10个球,风云变幻就是瞬间,要求场上队员精神专注,思维敏捷,行动迅速,准确到位。打球的人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球,撞击哪个球,脚步跟着球路走,球路按照思维走,两眼看好全场,随时记住本方5个球和对方5个球的位置,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这样对大脑不断刺激,自然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

二、健康始于脚下,有益脚腿锻炼。

门球运动能起到走步健身的一切效果。步行是最好的锻炼。一天打三四场球需行走2000米以上,是很好的步行锻炼。门球运动员一旦进入赛场后,基本上在不停地走动或跑动。俗话说:“人老脚先衰”,脚是人体的一个镜子,人们从老年人走步的步态就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状况。双脚处于人体最下端,联结着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所以人们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在走路的过程中不停地给脚以良性的刺激,这样就可以活血舒络,补益精气,调和阴阳,从而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三、门球运动对人体诸多部位得到锻炼。

门球运动属人体全身性综合运动,利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综合锻炼。例如:

1、眼运动锻炼。打门球的瞄准环节,实际是一种“定位视物”,有助于保护和增强视觉功能。

2、耳运动锻炼。打门球需注意聆听裁判、教练的指令,这种对听觉的主动和专一运用,对保护与增强听觉功能有保健作用。

3、手运动锻炼。打门球使双手各关节有序运动,握棒时自然有度的手指触觉调节,是一种有健脑作用的手指运动。手指运动能使脑细胞活力旺盛。

4、关节运动锻炼。打门球的各种动作,可使人体四肢和颈、肩、腰、胯等诸多关节得到锻炼,能有效地改善老年性关节疾病。

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门球是一项群体运动,在门球场上,我体会到集体主义无所不在,团队精神尤为重要。每个队员一杆一球都影响着全体的局势,打一杆好球会赢得队员的齐声喝彩,从而击球员获得一种心理上满足。人在这样的环境与气氛中运动,心灵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

门球运动又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良好场所。由于门球运动是一项劳逸有度,运动量不大的活动,而且一杆球和下一杆球之间有一段空隙,这给队员之间的谈话交流提供了良机。大家在一起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谈古论今,平等相待,其乐融融。在这种融洽的交往中,不仅给自己退休后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环境、新生活。

门球简便易学,是集体休闲、健身、竞技与娱乐为一体的轻快运动。十多年来我每天早上都坚持到门球场打两个小时的门球,基本上是打上了瘾,如因下雨不能到门球场,就会感觉不舒服。由于长期坚持参加门球锻炼,我现在的身体很健康,能吃饭,能睡觉,手脚灵活,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不仅是门球队的教练员,而且74岁还能驾驶三轮摩托车。

我向大家介绍门球与健身的关系,就是希望我们党教卫老体协的广大老年朋友,能够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融入群体,走进门球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6

一、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

要想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这也正是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一种体现。一名优秀体育教师需具备健壮的体魄,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诙谐的谈吐,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且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他能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是否具备维护和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很重要的。

二、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中小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体育自信心不足的为数不少。体育自信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而且影响到青春期的健康发展。在以前教学中,有个学生在单肩后滚翻的练习中,怎么也不能把动作完成,他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再让他去练习,就不愿上前;或者做是做了,直接上,在滚翻时没有单肩着垫子的动作。我发现以后就来到他跟前对他说:“你只管做,老师在旁边保护你,你一定能够完成的,你是最棒的!”这位同学还是胆怯的不敢做。我对他说:“你来蹲在这里,把手撑在垫上,让老师看看你会做这个动作吗?”这个同学马上说:“这个我会做。”看他做好后,我让他把头向一边侧,同时把同侧手放在身体的一边伸直,另一手放在肩部成曲臂撑地。我在一旁鼓励着他,在一定高度由于失去重心,我顺势帮忙,他顺利地滚了过去。这时我为他鼓掌叫好“你看,不是滚过来了吗,我说过你是最棒的。”他甜甜的笑了。“你是怎么滚过去的,再做一次好吗?”……通过这次以后,这位同学的单肩后滚翻做的是最好的,以后在学习其它新动作需要帮助老师做的,他都很主动积极,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对自己完成动作很有信心。因此,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每一个新高度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

三、利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向,也有失利的组同学之间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倾向性的使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四、利用体育教育教学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在这个环境中,友好、团结、健康、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同伴友谊;反之,敌对、分裂、冷漠、紧张的气氛则不利于同伴关系和同伴友谊的建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异性心理,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变固定组为临时组,可发展学生的多向交往,并让学生在新组合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信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的交往关系下,有机会更好地显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缺点,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促使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更加和谐。

五、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利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来缓解学习压力。因此,学校的课外活动就多安排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地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动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缓解了学习压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合作精神。

体育与身心关系 篇7

1 老年群体身心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77亿人,城市老年家庭空巢达49.7%,农村为38%,[1]这标志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老龄人的身心健康的问题。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自己身体各方面机能的下降,社会家庭角色地位的改变,都容易引发身心健康问题。

生理机能方面的衰老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必然出现感觉器官退化,如听力、视力的减退,甚至看不见都有可能, 这些视听器官的退化直接影响其老年人与别人的沟通能力,如果沟通不顺,老年人容易产生无用等负面心理。老年人大脑皮 层逐渐开 始萎缩, 导致记忆 力减退, 想象力也 开始下降,精力明显地不足,皮肤的冷、热、触、痛等感觉也明显的下降,对新鲜事物也逐渐失去敏感, 严重影响老年人对信息的接收与记忆、理解和反应能力变得迟钝,适应能力大大减退等,这些生理方面的衰退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感伤、焦虑、恐惧等悲观抑郁情绪。甚至有的老人因为器官老化,而患上老年痴呆症、老年抑郁症等疾病,导致老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

各种身体器官功能的下降,对老年而言不仅仅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而且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而且恢复较慢,据有关调查显示,进入老年期后,机体的调节功能、免疫及抗病能力显著下降,出现体弱多病的现象,据调查老年人有44%的时间用于疾病的诊疗。[2]据报道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有70%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现在的老龄人由于年轻时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而导致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普遍较多,影响老龄人正常的生活和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也造成老人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中国是一个强调家庭观念的国家,尤其是对老龄人而言,老年人逐渐从社会回归到家庭,家庭是他们生活中最主要且最重要的空间,因此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舒适氛围等都影响着老人的身心健康。而现实生活中,社会上还存在一大部分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孤苦伶仃地一个人生活,有的是因老伴去世、有的是子女过世,有的是子女不在身边甚至有的就没有子女,有的是家庭矛盾的严重,都容易影响老人的心情、精神的健康。“家庭结构改变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丧偶对其影响最为突出,由于丧偶使老年人家庭结构和生活发生重大改变,而这一现象在老年人中又最常发生。”[4]

老年群体 身心健康 的问题已 非常严重 , 这不仅影 响着当代的 我们, 也影响着 未出生的 若干代。当 前全国上 下正在努 力构建和谐 社会 , 老年群体 的问题不 容忽视, 如何有效 地降低老 年群体的身 心健康问 题 , 积极社会 开展体育 活动 , 既有利于 老人的身体 健康 , 有利于舒 展老人的 心情 , 增加老人 与外界的 交流和接触 。

2 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的缺失以及对策与建议

据调查,某单位600多位离退休人员,65%以上已于疾病为伴,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足1/4。由于这些老同志年轻的时候,长期处于紧张的劳动中,基本上没有体育锻炼,自我保健意识很差,单位也有经常开展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但很多老人不愿意参加。这些老年人年轻的时候,长期处于紧张的劳动,当时由于物质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家也未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导致老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对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没有兴趣,平常自己基本上没有体育活动,这些都导致了当下健康老龄化与老人身体状况的差距。老年体育活动开展得不普遍的现状应该引起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视。

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首先国家和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予以制定和引导。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郑晓瑛教授认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老年体育政策是发展老年体育事业的首要保障,政府出台的政策应当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和法规制度保障。”[5]其次,要提高老年人自我锻炼的意识,通过有效的宣传使老人意识到只有进行体育锻炼才是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保障。最后,各个城市,各个社区要积极将开展体育活动。并将《老年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真正落实到实处,用实际行动去关心老年的身体健康,定期为老年开展体育活动,聘请专门的教练等人负责教导老人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广场舞等,为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方案,同时加强社区内体育器材设备等,构建老年体育健身体系的社区化服务。

3 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个城市、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要积极地、定期地开展体育活动,为老年群体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体育活动具有健身、健心、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很多研究都表明,参加体育活动能够降低老年群体患肥胖症的风险,现代人生活条件较好,饮食中热量较高,运动能有效地分解体内脂肪量,老年人通过慢走、快走相结合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指数;体育活动能够降低发生骨折的危险,改善骨的血液供给,骨折是老年人的较为普遍的疾病,经常参加合适的负重练习有助于保持骨质的密度,体育活动能够降低患癌症的机率、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长期进行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循环与呼吸系统的机能,改善呼吸消化系统的机能,增强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的转换能力,将体内多余有毒的物质迅速排出体外,提高心脏的供血能力、使心肌增强,促进人体各个内脏器官功能的增强,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抗病能力。但同时,老年群体进行体育活动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 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

体育活动不仅促进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提高老年群体对抗疾病的能力,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帮助。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老人,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例如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一招一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年人在一起练习,互相切磋,有利于他们对生活、生命的认识。体育活动可以帮助老年人疏导情绪,改善人的心理状态,驱除忧郁、压抑、焦虑、急躁、不安等负面情绪,使坏情绪得到很好的发泄,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独,更容易产生与世隔绝、悲观厌世的情绪,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帮助老年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充实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欲望和信心,例如广场舞的练习,大家在一起说说唱唱跳跳,欢声笑语,既有身体运动的非语言接触,又有语言的沟通,相互交流经验或聊聊家常,既可以增进情感增加友谊,而且运动产生的愉快感,自然就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而健康的心态。体育活动还以帮助老年群体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高科技、电子信息等方面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老年人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体育锻炼还帮助老人适应快节奏生产生活的应变与耐受能力的心理,调节身心平衡,从而信心百倍地学习新的知识,如何使用电脑,如何玩微信,如何下载电视剧电影,等等,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体育与身心关系 篇8

1 职业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及规律

职业高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中的高中阶段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所需求的各种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性质是职业准备教育。这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身心发展, 特别是心理发展必然有别于同一阶段的普通高中学生。

1.1 职业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

职业高中的学生, 年龄大都在16岁至18岁之间, 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在身高、体重等方面, 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某些指标已基本接近成人;在性别角色的分化方面, 特征日趋明显, 特别是青春期的出现, 以昭示着个体幼稚期的结束和成熟期的开始。

1.2 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这一时期, 个体心理在诸多方面呈现快速跃进状态。例如, 认知方面由原来儿童期、少年期以直观形象为主的认知方式, 逐渐向以概念、判断的能够符号为主的抽象认知过渡, 并逐渐形成抽象认知的方式;在思维方面则由具体的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进而逐步确立抽象思维的主体地位, 而且, 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及创造性也将同时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情感、意志方面, 个体的情感将进一步丰富, 社会性情感将进一步稳定, 意志则进一步得到锤炼。特别是在个性心理方面, 这一时期的个体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 还是在自我意识的诸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发展;个体在兴趣、爱好方面将逐渐趋于稳定;对人、对事的认识渐趋全面、合理;生活、学习的习惯将进一步定型;各方面的能力则不断加强;其内部的心理能力, 尤其是个体自我意识有显著的发展。

自我意识, 就是个人对自己多方位的综合看法, 其中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与人、与事、与物之关系诸多方面的判断, 也包括个人在追求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败经验, 以及对自己所做的正负评价。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及自我接纳等几个主要部分, 职高生对职业的兴趣、需要及评价、选择的能力在这一时期也将进一步形成。从个体职业心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来看, 个体的职业心理发展处于探索阶段,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接受专业设置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的心理基础。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职业高中的学生在身体、心理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在心理过程及心理机制, 在个性心理方面, 尤其是在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职业心理发展方面都将有质的提高, 这对于职业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 既是发展的基础, 又是发展的目的。

2 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

职业高中由于其社会性及教育性的需求, 专业设置处于其教育教学活动得核心位置, 如何合理地设置专业, 合理地建构符合一定逻辑体系的课程体系, 成为职业高中能否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如前所述, 职业高中的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 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为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准备了条件。

作为一种专业形式的教育, 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获得相应的技能, 更应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全面自由发展是各种类型、各种形式教育的共同目标。这就要求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必须体现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 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为最终教育目的。拓宽专业的基础性及兼容性。职业高中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和潜能, 还有一定的变化, 仅着眼于一定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并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

体育与身心关系 篇9

关注度是指事件或人物所受的关注程度。社会关注度不仅包括社会各类机关、人群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关注程度, 还包括对此人物或事件相关发展的支持程度。目前, 我国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着手, 对影响其的外部因素虽有涉及但并不深入。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遵循其自身规律的基础上, 较大程度依赖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关注度高低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过高或过低的社会关注度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存在不良影响, 关注适度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特点。智残儿童由于其大脑发育障碍使得其身体的骨骼有所扭曲, 出现身体易明显瘦长、小头、五官不够端正、走路不稳等特征;视力残疾儿童由于失明而使活动范围受限, 易形成驼背、脊柱侧弯等明显特征, 存在动作迟缓、精细动作发展优于大动作、动作控制力差及盲态。此外, 除智残、致残或病弱儿童外, 多数特殊儿童个体不良行为 (如咬人、扣手、随地大小便) 属于动作发展后期自主偏离。

2.心理发展特点。智残儿童知觉的恒常性比正常儿童差, 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环境, 他们往往不能辨认;视残儿童的知觉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等来补偿;学习困难儿童视知觉和听知觉的信息处理能力存在。记忆发展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听障儿童的记忆保持和再认相对较弱, 对直观形象记忆较快;先天全盲的儿童缺乏视记忆表象, 且盲童视觉表象保留的质量与数量取决于失明的时间和程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记忆广度有限、短时记忆库的绝对容量小且不善于恰当运用编码方式记忆。思维想象方面, 视障儿童带有强烈的个人的愿望和情绪的色彩;智障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 思维刻板;此外, 特殊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差、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差、注意广度有限等也是主要特点。

三、社会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之关系

1.高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关系。第一, 积极影响。社会关注度的提高, 有助于帮助政府更好地实施各项特殊教育计划, 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能够使特殊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温暖他们的心灵, 让特殊儿童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爱, 这有利于帮助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成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二, 消极影响。高关注度意味着特殊儿童会频繁地暴露在社会大众和媒体下,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心甚至是放任, 带来难以预测的问题。随着特殊儿童获得帮助和关爱的增多, 在树立其自信心的同时也会滋长其逆反心理。少数特殊儿童依仗社会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宽容优抚, 产生不良的反社会行为, 其心理发展容易在高关爱下走向偏差, 产生犯罪行为。

2.低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关系。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较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特殊教育各政策法规、训练设备相对缺乏, 部分不发达地区对特殊儿童的重视程度未及发达国家的程度, 特殊儿童福利、特殊儿童教育、特殊儿童安置等问题还未能有效解决。如此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以下两类影响:第一, 积极影响。个别性格坚强的特殊儿童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 发奋刻苦。进入社会的特殊儿童, 在其工作岗位上若被无差别对待, 会逐渐树立自信心, 激发潜能,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二, 消极影响。过低的社会关注会让特殊儿童产生愤怒心理, 将自己的残缺怪罪于社会, 从而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出现, 危及社会大众甚至国家利益。低关注度带来的最大消极影响往往会使特殊儿童自身产生自卑、胆怯、敏感、孤独等心理特点, 从而逃避公共场所, 远离人群, 脱离社会。

四、我国特殊儿童面对的社会关注度现状

东部以及港澳台地区经济政治水平较高, 教育发展相对完善, 特殊儿童受到的社会关注高于西部多数地区。以上海为例, 上海已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点28个、特殊学校29所、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 特殊教育对象有视力、听力、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 拓展到了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 总共近万名残障孩子接受在校教育。保证每个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真正实现教育“零拒绝”。东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基本能够达到和上海相当的水平, 不仅能够保证特殊儿童受教育权, 在其残障康复训练、基本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也设有良好的保障措施。西部地区相较东部人均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面临缺乏。特殊教育发展不足且不均, 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特殊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学习, 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资源短缺或者未能有效利用, 训练和学习设备落后, 特殊儿童基本生活和就业未能得到有力保障。对特殊儿童的社会关注度明显偏低, 许多特殊儿童都被家长安置在家中或者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无法得到正规的教育, 其身心发展的正规化、良好化无法得到保证。

五、结论与建议

社会关注度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紧密联系, 关注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使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必须把握好社会关注度, 用适当的关注和适度的爱心帮助特殊儿童成长与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其一, 转变观念与认识。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不应该是同情, 而是尊重与相信。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 以尊重的心态给予他们关爱, 在培养其自信心的同时教会他们自尊与自爱。其二, 加强普法执法与管理。对特殊儿童各类权利的法律法规尽管存在, 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得并不理想, 应加强执行力度, 将保障特殊儿童权利的各项规定落实到实处。其三,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理顺特殊教师就业体制。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和再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教师, 许多特师毕业生到特教机构就业难, 从而造成许多专业人员流失, 特殊教育师资短缺, 特殊儿童不能得到专业正规的教导与训练, 使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无法正规化和个别化。其四, 教育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培养应以现代价值观和现代社会观作为办学的精神内核, 将市场经济的观念引入培养过程中来, 使特殊儿童适应市场的需要,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确保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健全后所学有所用、充分就业。其五, 借鉴学习与国际接轨。我国借鉴学习国外“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等形式和观点经验的同时, 应注意取其体现了特殊教育共性规律的东西, 在具体实践中验证、运用、发展和创造, 避免立即的模仿与照搬。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钟经华.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6]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7]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秦鸿雁.聋哑人犯罪开始“跨境合作”[N].南方都市报, 2008-02-13.

[9]朴永馨.特殊儿童及其心理发展[J].心理学报, 1981, (04) .

体育与身心关系 篇10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更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阳光体育运动在甘肃省中学的实施,使中学体育教育状况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政府、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发展状况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以促进甘肃省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都是本文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体育训练与竞赛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可行性对策,推动甘肃省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甘肃省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乃至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参阅教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教学论等相关书籍,借助甘肃省各大学图书馆,查阅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教育网等相关的网站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述评,从而了解目前我国阳光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面谈法

通过对甘肃省各中学的政府领导、相关专家、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面谈,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甘肃省中学实施阳光体育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甘肃省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结果与分析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促进学生体格发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通过科学的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活动,有利于学生身体对糖的代谢和调节,从而保持健康的体形。同时,中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通过跳、跑、投、掷等运动,可以锻炼骨骼、肌肉及关节等部位,从而促进身体对各种矿物元素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发育。

(2)促进学生神经肌肉发育

根据科学分析表明,加强中学生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可以有效改善中学生的神经肌肉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神经中枢系统对于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另外,体育训练和竞赛还可以改善骨骼肌的新陈代谢能力,加强机体运输氧的能力,确保大脑在紧张的学习中能获得充足的养分,为学习奠定基础。

(3)促进学生心肺功能发育

加强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可以降低中学生的心脏负荷,减缓心率跳动频率,从而增强心脏的功能,保障冠状动脉有充足的血流,以便于为心肌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同时,体育训练与竞赛还能增强呼吸肌,扩大胸廓,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提高中学生的肺活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项目的体育训练和竞赛,在此类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项目的内容快速做出反应,准确地判断并配合身体来完成各种复杂的肢体动作。通过这种长期的科学锻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促使学生变得更加敏锐和灵活。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中学生群体中有半数以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庭中娇生惯养,人际关系相对单一,与人相处的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许多中学生由于家里父母望子成龙观念的影响,自身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感情疏通不顺畅而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自闭症等,造成性格方面存在缺陷,如自私自利、自闭、狂妄自大等,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中学体育教师有责任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场篮球竞赛活动。现代篮球运动从本质上来讲已经远超过了单纯的游戏功能,篮球运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成为人们最热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开发人们团结协作的智慧,更能够陶冶情操、修养身心,让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下通过各种规律性的运动来实现锻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篮球运动的价值已经远超出了单纯的健身和娱乐功能,它可以说是一种锻炼人性格与品质的运动项目。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现象。中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但他们迟早要步入社会中来。尽管学生眼前的任务只是学好科学知识,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将寸步难行,在毕业后将很难适应现代充满竞争的社会。而通过体育课堂上有效的训练和竞赛活动,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例如在足球运动中,将学生分成两个队伍进行比赛,无论是直接参与的队员,还是站在一旁助威、观赏的学生,大家都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因此,有人说足球竞技是一项浓缩着社会性、群众性和竞技性的社会群体性运动。人们在运动场上通过热情洋溢的竞技,形成的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中并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在足球场上不论尊卑,不讲资历,用拼搏和实力说话,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满足现状、超越自己和创新的竞争意识。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个性是体现一个人品质、思想及性格等综合素质有别于他人的主要特征,个性的发展与体育运动及竞赛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把自我态度和自我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要求学生彼此之间学会沟通、交流、合作,这些因素都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体育训练和竞赛对于学生人格发展有着积极、全面的促进作用。在整个竞赛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能够学会拼搏、团结与沟通。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为了完成目标,就要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彼此之间本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态度去合作,这无疑会促进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而促使其踏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另外,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竞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活泼好动是中学生的特征之一,如果能正确地引导,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在中学阶段有效地开展体育训练与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健全学生的心灵与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将来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体育训练和竞赛应当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教师和中学生的共同关注。而作为管理者,校方和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平台。

摘要:体育训练、竞技是中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实现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同时又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杠杆。因此,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中应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点开展体育训练和竞赛教学活动,以便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首先从身体和心理发育两方面阐述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然后就中学体育课堂上开展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训练,竞赛,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7).

[2]姚萍.学校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6-7.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招标研究下一篇:气象预报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