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化护理

2024-05-28

身心化护理(精选八篇)

身心化护理 篇1

关键词:身心化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

急性动脉栓塞主要是指来自于近端动脉壁、心脏或者其他来源的栓子随动脉血流冲入并栓塞远端直径较小的分支动脉,而引起此动脉供血脏器或肢体的缺血坏死,多见于下肢,严重者将最终导致截肢[1,2]。急性动脉栓塞主要有麻木、疼痛、运动障碍、无脉和苍白五个明显的特征[3]。目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是临床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好的方法之一[4]。该研究方便选择2012年2月—2015年6月来该院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50例,分析身心化护理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来该院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50例,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2例,患者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9.31±6.22)岁,病程1~14d,平均病程(4.52±1.12)d,右下肢10例,左下肢12例,双下肢3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13例,患者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48.85±6.31)岁,病程1~14 d,平均病程(4.42±1.16)d,右下肢9例,左下肢12例,双下肢4例。两组患者的病情状况、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在手术中重点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做好手术护理记录,在手术后医护人员需经常查看伤口,患者需双腿伸直,不可屈膝。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身心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在手术前经常与患者沟通,使用温柔的语言与动作对待患者,将患者病情与需要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鼓励患者,相信医护人员,克服紧张、恐惧等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在平和愉快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手术,使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2在手术进行时,因患者处于局部麻醉,听力与视力无任何影响,患者会产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护士可进行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与患者交谈,使患者放松心情,减少压力,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需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告知患者是属于手术中正常现象。3在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身体与心理进行密切观察。身体护理:经常检查患者下肢的血运情况,观察患者患肢的胀痛、麻木和动脉跳动等情况。医护人员需经常检查患者留置导管,防止出现脱落、堵塞等现象,术后需将患者床头抬高15°左右,医护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家属在日常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定时为患者检查,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并给予相应治疗。心理护理:在手术后告知患者一些基本健康知识,使患者了解发病原因,以减少患者对病情的恐惧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多陪患者交流,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病情的感受,增加术后康复的效率。患者在术后需进行走动,防止血栓形成,给予患者饮食上的指导,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心情愉悦,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SAS)及抑郁(SDS)情况比较,采用SAS和SDS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SAS<50分表示正常,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分表示重度焦虑;SDS<53分表示正常,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2分表示重度抑郁[5]。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出血、失眠、导管闭塞及脱落;在患者出院前,采用该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总分100分,若评分>80分则视为十分满意,若评分60~80则视为一般满意,若评分<60则视为不满意。

1.4疗效判定

(1)显效:经过术后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并发症产生。(2)有效:经过术后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现轻微并发症。(3)无效:经过术后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并未消失且出现加重迹象,并产生并发症。

1.5统计方法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护理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1,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前后抑郁程度评分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5,P>0.05),经过护理后,治疗组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27,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7,P<0.05),见表3。

2.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满意度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动脉栓塞是由于心房颤动、动脉硬化后形成血栓,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方法[6,7]。当患者发生栓塞后,必须在14 d内,进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否则无效[8]。通过溶栓药物保持管道通畅,且使血管维持正常的状态,治疗时间短,效果显著[9]。在手术后对患者给予身心化护理,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患者预后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该研究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术后采用身心化护理,治疗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手术前后SAS及SDS评分,护理后,治疗组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身心化护理缓解了患者术后对疾病的恐惧心理,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积极交流,了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SAS及SDS评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用身心化护理干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总满意度64.00%,低于治疗组9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身心化护理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加大了患者的配合度。王田田等[10]研究人员认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术后极易引发出血、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容易发生感染,甚至造成二次手术的风险。报告指出,采用身心化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34%,显著低于常规后护理组75.68%,在满意度调查中,身心化护理组满意度为97.88%高于常规护理组72.29%,由此可见,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后,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有效率。

综上所述,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给予身心化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增进患护关系,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庆和,王田田,龙军强,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5,35(2):68-69.

[2]杨立民,张震,俞江灏,等.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疗效对比[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1):133-135.

[3]冯文东.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6):71-72.

[4]徐来成,赵宏伟,李保全,等.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9):792-793.

[5]史文凤.罗玲玲,彭秀斌,等.身心化护理模式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5,13(7):92-94,96.

[6]马荣艳.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233-235.

[7]赵志青,包俊敏,景在平,等.主动脉夹层并发下肢灌注不良误诊为下肢动脉栓塞特点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5,9(1):16-19.

[8]常光其,李晓曦,王深明,等.单腔与双腔Fogarty导管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2015,7(1):48-51.

[9]黄荣娥,张学川,许岱昀.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32(5):113-115.

产褥期妇女的身心护理 篇2

【关键词】产褥期妇女;身心;护理

Abstract:How to adopt the right nursing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uerperal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improper care and related diseases. Proper care is crucial for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In this paper,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nursing care in puerperium is discussed in depth.

Keywords:Puerperal women; Mind and body;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05-02

产褥期是指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一般为6周。产褥期间,产妇的每一个身体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有较大的生理变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同时,伴随新生儿的出生,产妇及其家庭经历着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过程。

一、产前心理护理

一般产妇怀孕到分娩前身心都比较疲惫,应该给产妇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坏境让产妇安心待产,同时保证产妇充足的睡眠。初产妇因未经历分娩过程心里充满恐惧,担心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等,经产妇因了解分娩时的痛苦,心情也很紧张、恐惧。此时,医务人员或家属应陪伴在产妇身边,安慰产妇,讲解与分娩有关的知识,耐心回答产妇提出的问题,消除产妇紧张的情绪。告知产妇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等待新生命的到来。

二、产后护理

1.促进心理适应

产妇入休息室后,热情接待。当产妇诉说分娩经历时要耐心倾听,了解产妇对孩子与新家庭的看法和想法,让产妇更多地接触自己的孩子,在充分休息的基础上,让产妇逐渐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培养亲子感情。鼓励和指导丈夫及家人参与新生儿护理活动,培养新家庭观念。

2.生活护理

评估产妇的身心状况,若体温超过38℃应加强观察。重视产后排尿,产后4~6小时要鼓励产妇及时排尿以防子宫收缩欠佳而发生产后出血。若不能自行排尿,可用热敷、暗示、针灸等方法,必要时导尿。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及做产后保健操,产褥期保健操可以促进腹壁、盆底肌肉张力的恢复及加强,防止尿失禁、膀胱直肠膨出及子宫脱垂。产妇的饮食应为高蛋白的平衡饮食,不需要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因产妇活动量少,孕期体内储备了一定量的脂肪。但也不能过少,因为高质量的脂肪有利于婴儿大脑的发育,也有助于维生素A、D、E、K的吸收。产妇应多吃汤类,如鱼汤、骨头汤、鸡汤等,也应摄入一定的纤维素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烈性酒,禁烟、禁饮咖啡及禁忌药物,少量甜米酒可促进乳汁分泌,同时适当活动,增加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增强食欲,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康复。由于产妇产后盆底肌肉松弛,应避免负重劳动或蹲位活动以防止子宫脱垂。

3.会阴护理

仔细评估会阴切口,有无渗血、血肿、水肿等,若有异常报告医生。会阴每天2次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2000苯扎溴胺(新洁尔灭)溶液冲洗或擦洗,擦洗原则为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会阴切口单独擦洗,擦过肛门的棉球和镊子应丢弃。水肿者,可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热敷。血肿者,小的可用湿敷或远红外灯照射,大的需配合医生切开处理。勤换会阴垫,大便后用水清洗,保持会阴部清洁,嘱产妇向会阴切口对侧侧卧。若切口疼痛剧烈或产妇有肛门坠胀感应及时报告医师除外阴道壁及会阴部切口的血肿。若遇切口感染或愈合不佳者,可在产后7~10起给予高锰酸钾坐浴。

4.子宫复旧护理

认真评估恶露情况,每次需观察宫底位置、高度、软硬度。每次应按压宫底以免血块积压影响子宫收缩,更换会阴垫并记录宫底高度、恶露的质和量。以后每天评估子宫复旧情况及恶露。若发现异常及时排空膀胱、按摩腹部(子宫部位)、按医嘱给予缩宫剂,若恶露有异味常提示有感染的可能,配合做好血及组织培养标本的收集及抗生素应用。产后当日禁用热水袋外敷止痛,以避免子宫肌肉松弛造成出血过多。

5.乳房护理

乳房应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擦洗。分娩后第一次哺乳前应用温水毛巾清洁乳头和乳晕,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干燥、皲裂。每次哺乳前柔和地按摩乳房,刺激排乳反射,每次哺乳时应让新生儿吸空乳汁;若乳汁充足,孩子吸不完时,应用吸乳器将剩乳吸出,以免乳汁淤积影响乳汁再生,并预防乳腺管阻塞及两侧乳房大小不一等情况。若吸吮不成功,则指导把母乳挤出后喂养。乳房胀痛的护理:产后3日内,因淋巴和静脉充盈,乳腺管不畅,乳房可胀实有硬结,触之疼痛,还可有轻度发热。一般于产后1周乳腺管通畅后自然消失,可用以下方法缓解:①尽早哺乳,促进乳汁流畅,一般于产后半小时开始哺乳。②哺乳前热敷乳房,使乳腺管畅通,但在两次哺乳的中间冷敷乳房以减少局部充血、肿胀。③按摩乳房,從乳房边缘向乳头中心按摩,使乳腺管畅通,减少疼痛。④配戴乳罩,扶托乳房,减少胀痛。若产妇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或有结节,提示患有乳腺炎。轻度时,哺乳前湿热敷乳房3~5分钟并按摩乳房,轻轻拍打和抖动乳房;哺乳时先哺乳患侧,因饥饿时婴儿的吸吮力最强,有利于吸通乳腺管。每次哺乳应充分地吸空乳汁,在哺乳的同时按摩患侧乳房。乳头皲裂者,哺乳前湿热敷乳房和乳头3~5分钟,同时按摩乳房,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易被婴儿含吮。哺喂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和乳晕上,短暂暴露并使乳头干燥,因乳汁具有抑菌作用且含有丰富蛋白质,能起修复表皮作用。

6.产后计划生育指导及产后检查

告知各种避孕措施,指导产妇选择适当的避孕方法。一般产后42天落实避孕措施,产后4周内禁止性生活。

孕妇的生活与身心护理 篇3

1 孕妇的衣着

孕妇应穿既美观又不紧绷身体的服装, 应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面料, 其式样应该符合从肩以下宽松, 无腰带, 方便洗涤。孕妇身体的重心发生前移, 常常需要改变身体的姿势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穿鞋要考虑安全性, 不能穿高跟鞋和易脱落的凉鞋, 最好穿2 cm~3 cm有防滑纹的宽大后跟鞋, 以免引起背痛和疲倦。

2 休息与活动

孕妇很容易疲劳, 孕妇应有充足的休息与睡眠时间, 除每晚有8 h的睡眠时间外, 还应在白天至少有1 h的休息时间, 休息时取左侧卧位或坐位, 使孕妇的心理及身体各部分肌肉都得到充分的放松, 还能满足胎儿的血氧供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可获得阳光和新鲜空气, 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而定, 以孕妇不感疲劳为宜。建议孕妇参加一定的娱乐活动, 如听音乐、看电影、拜访朋友等, 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孕妇洗澡时应用防滑垫, 以免增大的腹部影响视线而滑倒。

3 乳房的护理

怀孕后乳房发育增大, 要穿合适的乳罩支托乳房位于正常位置, 避免乳房下垂。乳罩支持乳头所在的正确位置应是乳头连线在肘与肩之间的水平位, 防止乳房的重量将乳罩往背部方向牵拉, 随着妊娠月份增加, 乳房也逐渐增大, 保持乳房清洁相当重要, 避免使用肥皂和乙醇, 以免引起乳头皲裂, 应用少量油脂置于大拇指与食指上, 然后拇指与食指轻柔的旋转乳头30 s, 将油脂均匀的涂在乳头上。在怀孕最后3个月, 用干毛巾摩擦乳头, 以增强乳头的弹性。乳头扁平或轻度凹陷者, 往往在分娩后自然突出。如乳头重度内陷, 可致哺乳困难, 甚至无法哺乳, 造成乳汁淤积, 引起乳腺炎。对乳头内陷者应在怀孕5个月~6个月时开始纠正, 具体做法是以双手置于靠近凹陷乳头的部位, 用力量下压乳房组织, 然后逐渐向乳晕的位置向外推, 每日清晨或入睡前做4次或5次, 使乳头稍稍突起后, 用手指轻微提起, 使它更突出。也可用拔火罐的方法向外吸出, 或用1个5 mL注射器的外管扣在乳头上, 用一橡皮客串另一个5 mL注射器, 利用负压抽吸方法也有助于乳头外出。每日清洁乳房, 软毛巾擦干后, 用手指捏住乳头根部向外牵拉, 并揉捏乳头数分钟, 长期坚持可纠正乳头内陷, 使乳头突出。

4 心理护理

身心化护理 篇4

关键词:产科,优质护理,围产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分娩的认识在逐渐加深。产妇及家属已不仅仅满足于医院提供安全的助产技术, 更渴望在围产期能得到医务人员的关爱、体贴和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 获取专业的健康知识和育儿技巧。产妇这一细腻、敏感、求知欲强的特定时期, 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提升护理质量, 改进护患关系, 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同时在保证完成妇幼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也起着很大作用。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开展以来, 各大医院纷纷采取措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1]。为力争做到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 服务上追求尽善尽美, 信誉上追求真诚可靠, 我们需要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护理质量, 为病人营造安全、亲切、便利的就医环境。现就如何开展产科病区优质服务的实践及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6月住院产妇160例设为观察组, 年龄23岁~38岁, 平均26.5岁;孕37周~41周;初产妇128例, 经产妇32例;胎儿体重2 550 g~4 550 g (3 050 g±650 g) 。另选取2010年1月—2010年6月我院160例住院产妇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 年龄20岁~37岁, 平均27岁;孕37周~41周;初产妇133例, 经产妇27例, 胎儿体重2 600 g~4 400 g (3 150 g±560 g) 。两组产妇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均无明显的高危因素与并发疾病。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孕次、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科室, 实施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1.2 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措施

1.2.1 健全制度职责

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及核心内容。转变观念,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改革护理模式和工作流程, 逐步实现无非护理人员做护理工作, 提高护理质量, 发展产科专科护理。各级护理人员掌握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掌握各项护理质量标准, 专科操作技术和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病区实行管床护士—科内质控护士—护士长三级护理质量控制管理。

1.2.2 排班与工作流程

规范床位负责制和小组责任制相结合的护理分工方式, 为孕产妇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切实落实临床基础护理及各项治疗、护理。为了满足病人护理需求的原则, 在孕产妇最需要护士的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采用APN排班模式, 每天2个A班 (7:30~16:00) , 2个P班 (8:00~12:00;15:00~21:00) , 2个N班 (21:00~8:30) , 按照小时计算护士每周工作时间。根据产科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 将护士分为3个责任包干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组长和5名护士组成。组长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士担任, 以白班为主, 每月需完成1个夜班。分组考虑新老搭配。每个小组全面负责所管孕产妇的治疗、生活护理、专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病历、入出院指导、妇幼信息及儿童免疫信息的管理。包干孕产妇按床号分配, 相对固定。让每个孕产妇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护士服务。在工作中护士要随时随地出现在有需要的孕产妇身边。还实行老带新人一组的横向管理, 帮助新护士尽快成长。

1.2.3 开展人性化服务

1.2.3.1 改善病区环境

流畅的居住空间、整洁的床单位和方便卫生设施会使孕产妇和家属感到舒服。在产妇房间还可放婴儿床, 营造温馨舒适的居家气氛, 让产妇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减轻了紧张感, 让其舒心的养病, 加大了产妇身体痊愈的几率。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立VIP病房。新生儿沐浴室重新装修更加温馨。病区走廊设有“幸福时刻”, 填写宝宝的有关信息, 为每一位出生的宝宝送去温馨的祝福。

1.2.3.2 主动服务

对住院孕产妇, 护士主动迎接, 住院有关手续主动提供给家属, 主动送孕产妇到病房。产科相关检查如产前检查, 无刺激胎心监护 (NST) , 术前准备主动安排到床边, 而不是让孕产妇到处找。健康教育主动讲解给每一位孕产妇。比如产前用物准备、分娩配合、母乳喂养知识、乳房护理、新生儿护理、产后保健、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我院的处理流程和手术大概时间等。主动提供给新生儿预防接种的相关信息和卡片。主动介绍办理新生儿出生证的相关事宜。在病房墙面挂产科自制的健康教育手册, 让孕产妇及家属随时都可以查阅。护士站备有新生儿模型、尿片、湿纸巾、新生儿衣服等用物及操作程序。提供给孕产妇及家属练习如何更换尿片, 如何给宝宝穿衣服。

1.2.3.3 护理过程体现人性化

每个病床旁边都安装床隔帘, 保护病人的隐私。为孕产妇进行产前检查、术前准备、会阴擦洗、乳房护理或指导母乳喂养时均需要暴露产妇的隐私部位。操作前给病人做好解释, 拉好床隔帘, 操作完毕尽快为孕产妇穿好衣服或盖好被子后才离开病房, 让产妇感到被尊重和关爱。新生儿沐浴室改变以往关闭操作, 安装玻璃防止对流, 同时可以让家属更方便观摩学习宝宝的沐浴、抚触、脐部、臀部护理。

1.2.3.4 出院送温馨

为所有出院的产妇讲解饮食与营养、休息、活动、清洁卫生、用药、避孕、母乳喂养, 以及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产后复查、新生儿预防接种并告知咨询电话, 以便出院后随时和我们联系。出院手续办理完毕, 由管床护士送到电梯口。

1.2.4 实行各级护理人员绩效考核, 建立激励机制

实行绩效考核和绩效奖挂钩。考核指标主要有基础学历职称、三基考试、专科技能考试、岗位职责考核 (制度职责常规、分级护理、床位负责制、护理病历、药品管理、护理安全、劳动纪律、行为规范、病人满意度、健康教育落实) 、科研、教学、工作量等各个方面。实行多劳多得, 保证护理安全和质量,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1.3 护理质控方法

采用护理三级质量控制方法, 实施定期与随机质控方式。①护理部设有专职质控护士长, 每月对科室进行各项护理质量检查及反馈, 护理部各个专项质控组的组长带领组员每季度全院护理质量普查一次并反馈。每周2次护士长夜查房和每周1次护理督导。对科室存在的问题反应在科室护理部质控登记本上和院内网, 由护士长进行原因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由科护士长进行跟踪检查。在病人出院结算处发放病区满意度调查表。为了保证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顺利开展, 护理部成立督查小组对试点病房进行督导, 并定期召开护士长、护士代表座谈会及阶段性小结, 总结经验, 提出改进意见。②科内质控小组成员每月对自己所管的单项护理质量检查5例孕产妇, 护士长每日查房, 每周检查5位病人的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每周召开1次护士会进行质量反馈与分析, 表扬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护士, 突出存在问题, 讨论改进措施。对出院病人发放病区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和责任组护士满意度调查表。

1.4 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表320份, 均当场收回。满意度调查表包括10个条目, 包括对护士的服务礼仪、技术、基础护理的落实、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满意情况, 每个条目有很满意、满意、尚可、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选项。新生儿护理技能 (母乳喂养、沐浴抚触、更换尿片、穿衣服) 的掌握情况则由出院前让产妇操作一次, 由2名固定的操作培训专科护士根据操作考核评分表进行打分, 每项为100分, 80分~100分为掌握, 60分~79分为部分掌握, <60分为未掌握。妇幼信息化管理主要统计及时率, 合格率和完整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和SPPSS10.0进行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3 讨论

3.1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在全科范围内组织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 从思想上树立“服务意识”, 增设优质护理服务专栏。护士长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带头人, 充分发挥管理才能, 实施护士分级管理, 从而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使孕产妇得到更安全的护理。定期进行护理操作考核, 细化了产科专科护理各项操作流程, 规范护士操作的行为。使护理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提高护士主观能动性。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激励机制, 就是坚持一切从人出发, 调动和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激励下属发挥自身最大的工作热情与潜能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以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2]。在创优过程中开展管床护士和小组责任制护理, 孕产妇有需要就找责任护士, 对孕产妇态度好、业务精湛、责任感强、主动关怀病人、讲解与疾病护理有关的知识、及时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护理, 使病人住院期间获的良好的感觉, 使各项工作流程得到优化整合, 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

3.2 创建温馨病房提供优质护理, 密切护患关系, 提高孕产妇的满意度

创建温馨病房, 增加特色服务和个性服务, 为病人提供全程无缝隙护理人文关怀。使待产妇预先知道分娩过程及分娩相关知识, 产程中需要注意配合事项, 所要接受的照顾与护理内容, 减轻了待产妇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 充分调动了待产妇的积极性, 主动配合分娩, 从而缩短、降低了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主动为待产妇排忧解难, 做好待产妇的心理、生理、精神等全方位的护理。及时与家属及产妇沟通, 消除焦虑不安, 避免冲突的发生。健康教育在产科尤为重要, 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障措施, 是全球推进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3]。从产前的孕妇学校到入院后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健康宣教。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及家属掌握了分娩期的准备及配合、新生儿的护理常识、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康复, 改变传统坐月子观念, 提倡科学坐月子。保障了母婴健康, 大大提高了孕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3.3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科室护理工作得到病人认可, 出现“零纠纷、零投诉”, 护理人员真正理解了核心制度的内涵, 懂得了如何用制度指导实际工作, 强化了环节管理, 提高了护理质量。采用每天工时制, 使原来无法按时完成的一些妇幼信息管理工作能够按时完成。24 h内信息及时填报率达97.5%, 完整率达到98%, 正确率达99.5%。近年来, “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活动得到开展。提高医疗工作的护理质量, 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损害, 提高医院的形象、效益, 提升医院竞争力意义重大。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产妇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 护理因素贯穿始终[4]。护理质量的高低, 不仅关系到孕产妇的身心健康, 而且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损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解晨, 李振香, 祝筠.现代护理管理临床实务全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75.

[2]倪湘明.人本原理在聘用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7A) :788-789.

[3]陈红宁, 倪利蓉.医院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922.

身心化护理 篇5

1 护士的职业倦怠可降低

护理人员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已有研究证实护士工作应激与职业倦怠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1]。也有报道,社会支持可以帮助降低职业倦怠度[2]。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而社会支持包括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家人支持,经研究上级支持与应激交互作用显著[1],此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是在上级和院领导及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近几月以来,本院合理提高人员配置,按1:0.5比例配置,分层级的搭配护士实行分组负责制,每组设为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和护理员,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从生活、生理、身心、各方面全方位人性化进行陪护,同时制定了基础护理服务工作日程和工作标准,各级护理人员均明确岗位责任制,规范护理执业行为,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患者舒适度提高,从根本上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护患关系的和谐,明显减少护理工作应激事件,提高了护理人员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护士工作倦怠是工作压力和生活质量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环节[1],工作压力大,工作倦怠越高,心理健康越低,生活质量越低,工作倦怠越高,心理健康越低。也有研究表明,76.5%护士认为检查及考核太多是压力的主要来源[3]。本院逐步改善考核和检查机制,以患者满意度和工作标准为准进行考核和检查,改变以往的机械性考核和检查,同时实行表格记录,大大减少了护理文书的书写,真正体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的口号”。也有研究表明,护士职责不清,做过多职责以外的工作,会导致较高水平工作疲倦感[3]。而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改变了工作环境及资源配置,加强了医疗设置以及后勤支持系统,减少了非护理性工作,这样会明显的降低护理工作的疲倦感。通过此活动后,经调查患者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同时也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也有患者家属感动的说,“患者住在这里,有专业护理人员的陪护,太放心了。”患者的满意度是本次活动的宗旨,护士人员虽然辛苦,但均得到职业的认同感,也有成就感,有效减少护士工作应激事件,减轻护士压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职业倦怠感。

2 护士职业压力可降低

关于职业压力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如身心耗竭综合征、工作疲惫感、焦虑等[6]。而护士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服务的职业人群之一,每天面对一个有巨大压力的群体一患者,因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下,职业压力大。也有研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对518名护士进行职业压力、生命质量和应对方式测评,结果表明,高工作压力会导致身心健康程度降低[1]。而压力源是引起压力的事物,根据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表:(1)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压力源;(2)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压力源;(3)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压力源;(4)患者护理方面压力源;(5)管理及人际关系压力源等5个方面的内容[1]。从压力表中分析,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活动,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实行同工同酬,合理提高护理人员配置,合理分工,分层级的搭配护士,同时改善医院后勤保障,减少非护理工作,加强护患沟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际沟通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协调感情,而且沟通者从沟通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一个团体中人与人的隔阂、误会、矛盾逐步化解[4]。逐步培养专科护士,发展自主专业,同时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支持,将会更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满意度,护理人员会从根本上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类层次基本理论,使护理工作更进一步发展。

3 护理工作满意度可提高

有研究将工作满意度定为“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并认为一个人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态度,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可能消极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5]。据有关文献[6]分析报道,护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收入,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度比例达到了43.9%,其次是选择自己工作方式的自由性,非常不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比例达到25.4%,与国内研究是一致的。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落实同工同酬制度,增加收入,创造公平、公正、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同时在工作中应用激励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多鼓励和支持护士参加院内外学术活动,多组织一切有意义活动。在科室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工作中认真观察、善于发现每一位护士的优点和长处,积极鼓励护士们竞选责任护士一职,对于工作出色的责任护士,将在经济奖励上给予倾斜,以体现其工作价值所在,有竞争就有压力,有压力就有动力,为护士们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环境,逐步改善选择自己工作方式的自由性。尽可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满足护理人员的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我实现的人类层次需要理论,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总之,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活动,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在上级领导、同事的支持下,改变护理人员的观念,减轻护士职业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同时护理人员要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准确的认识护理职业,加强职业休养,有甘心为患者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的职业精神,真心投入护理工作中,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切实落实“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共同促进“十二五”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活动,规范临床护理,改变护理观念,合理提高人员配置,明确岗位职责,分层级管理护士,实行分组负责制,在工作中应用激励机制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制度,同时实行人性化的护理管理制度,激发护理人员潜能,创造公平、公正、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改善医院后勤保障,减少非护理工作。在这样工作环境中,会有效的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护士的职业压力、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同促进“十二五”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职业倦怠,职业压力,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曹洁,叶文琴.护士职业心理健康评估方法学现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1):54-56.

[2]唐艳超.社会支持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作用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61-62.

[3]徐微微,邓慧.中国与科威特护士压力原因分析及对比.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8):67-68.

[4]邓玉琴,王姣婷.儿科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及离职意向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53-55.

[5]杨玉美,李秋洁.护士的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48-49.

身心化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患者, 其中女40例, 男20例, 年龄18~41岁, 平均年龄32岁, 病程15~30d, 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7例, 酒精火焰烧伤21例, 乙炔火焰烧伤10例, 汽油烧伤12例。烧伤面积3%~6%, 浅Ⅱ度11例, 深Ⅱ度~Ⅲ度49例。将60例患者分身心护理组和对照组, 身心护理组36例, 女24例, 男12例, 平均年龄30岁, 病程平均18d。对照组24例, 女16例男8例, 病程平均26d。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烧伤外科治疗方法, 但护理方式有所侧重。 (1) 身心护理组, 在采取常规烧伤外科三级护理基础上选派心理学专业毕业富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负责实验组的护理工作, 从评估、计划、实施到评价, 根据患者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心理特点拟订不同教育内容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从疾病认知、心理及行为方面予以干预[2]。通过个别交流及集体健康教育形式为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案、预后转归等, 使患者掌握颜面部烧伤应注意的事项, 对患者的行为给以具体指导:规律的作息、饮食营养搭配、乐观向上的心态等。认真听取患者诉说自己的苦恼、郁闷, 用真情与热情取得其信任, 同时向患者的亲朋好友讲解烧伤的预防方法及烧伤后的应急处理, 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2) 对照组, 采取常规烧伤科三级护理。

1.3 观察指标

(1)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 (2) 出院时的疗效; (3) 出院时的情绪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出院时的疗效比较 (表1) 。我们自拟了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创面愈合良好, 心态健康, 符合出院标准;显效:无感染, 少部分痂皮未褪。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统计结果显示, 身心护理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根据汪向东[3]的方法测试,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 (表2) ,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入院时在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有可比性。出院时身心护理组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情绪变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 (P<0.01) 。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经方差分析,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身心护理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身心护理组的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抑郁评分经t检验, 均为P>0.05, 差异无显著性, 表明两组患者入院时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有可比性。出院时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蔼焦虑评分经t检验, 均为P<0.01, 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两组患者的情绪指标存在明显差异, 身心护理组的情绪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颜面部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烧伤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4], 特别是年轻女性, 她们对容貌的看重胜过一切, 焦虑抑郁是其普遍的护理诊断, 均与担心毁容有关。针对此护理诊断, 我们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观念, 在病程的早中晚期, 分别施以相应的身心护理措施, 早期, 以热情关怀的态度, 耐心解释病情变化规律, 安定病人情绪, 消除思想顾虑, 鼓励其和疾病做斗争, 并以亲切体贴的良好服务态度赢得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信任,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救治工作;中期以理解体谅的态度正确疏导, 反复谈心, 广泛开展情感交流;晚期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地正面鼓励, 打消其悲观失望、轻生厌世的想法, 引导其正确对待自己的伤残, 消除自卑感。实践证明, 在正确实施医学治疗的同时, 予以身心护理, 特别是心理干预, 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葛绳德.烧伤临床解析[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1998:163~169.

[2]郝庆英.身心护理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2) :68~69.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增刊) :194~378.

身心化护理 篇7

关键词:身心护理,糖尿病,生活方式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糖代谢性病变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易于导致肾、 心脏等器官的损失以及神经性功能障碍[1]。 其发病诱因较多,据报道[2],诸多糖尿病患者缺乏相关知识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致使病情加重[3]。 该院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身心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患者的生活方式也得到合理改善,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4月间, 在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 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1.1±4.46)岁,病程在1~10年之间,平均(7.4± 3.7)年。 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1.4±4.62)岁,病程在1~10年之间 ,平均 (7.4± 3.6)年。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常规用药指导。 观察组护理方法:1常规用药指导;2健康教育:发放糖尿病相关健康手册,组织院内专家开展糖尿病专题讲座;3心理疏导: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时建立沟通,帮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树立信心;4饮食护理:对患者讲解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和相关实施方法,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控制血糖在安全水平;5合理的运动:避免剧烈动,适当的跑步、走路等样运动,控制好运动量和时间, 有助于增强患者体质。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 (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每项护理方法评分,分为优、良、差,以及采取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表,在专门人员陪同下填写,考察2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其中, 所得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经正态分布检验后,符和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反之则进行秩和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2组糖尿病患者FBG、2 h PBG、 Hb A1c血糖指标与护理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实施综合身心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P<0.05,与护理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后两组生活方式各项变化情况

通过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对每项护理方法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各项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对两组满意度调查结果,对照组25例患者,非常满意10例,比较满意10例,满意度为80.0%;观察组25例患者,98.28%,非常满意14例,比较满意10例,满意度为96.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其病程长,不能治愈只能控制与相关研究结论相吻合[3]。 若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不能控制安全水平,易诱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 目前 ,仅采用药物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据报道[5],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在安全范围内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考察通过综合身心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身心化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其中, 男75例, 女5例;年龄60~88岁, 平均75.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37.5 d;病程1 h~5 d;脑出血34例, 脑梗死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 均经脑CT扫描和MRI检查证实;均意识清楚, 存在脑卒中后所致肢体功能障碍, 本次治疗前未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本次研究是在上述所有病例及家属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1.2 护理干预方法

首先由责任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让家属参与共同制订科学全面实用的康复护理计划。然后由责任护士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日床边指导训练2次, 每次20~30 min。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1.2.1 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及关节的被动活动

在发病3周内, 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1.2.1.1 患侧卧位

既患侧在下, 健侧在上。斜侧卧位约50°。枕头稳固支撑后背, 患侧上肢前伸, 使肩部处于前伸位。上臂前伸以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 手指张开, 掌面朝上。健侧上肢置于体上, 患侧下肢在后, 健侧下肢在前, 屈膝, 脚掌和小腿尽量保持垂直, 这是重要的体位。由于患侧卧位, 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 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 从而减轻痉挛且健手能自由活动。

1.2.1.2 健侧卧位

头部枕头约10~15 cm, 以体位的舒适度, 躯体正面与床面保持直角, 即患者向前成半俯卧位, 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 肩关节屈曲100°, 健侧上肢以舒适的位置放置。双下肢间垫一枕头, 患侧骨盆旋前, 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 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 轻度伸髋, 稍屈膝。

1.2.1.3 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面垫枕头, 以便骨盆向前, 以防止患侧骨盆后缩, 在患侧肩部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 使肩上抬, 肘关节伸直, 腕关节被伸, 手指伸开, 为防止膝过度屈曲及对下肢静脉不必要的压迫, 避免用枕头在膝下或小腿下支持。

1.2.1.4 端正脚

患者仰卧位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保持90°, 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不向外倾斜。

1.2.2 关节被动活动

关节被动活动既可预防关节活动限制,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还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 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准备。 (1) 手指被动活动:握住患手伸直并拢的四指, 拇指抵住手背, 双手分别握住患手四指与拇指, 活动拇指掌指关节。 (2) 腕部被动运动:双手握住患侧手和腕, 使手指屈曲。腕指关节被动活动, 旋前、旋后、旋右、旋左, 各50~100个/d, 手法要轻柔, 切忌粗暴。

1.2.3 肢体关节主动活动

发病后3~4周开始进行。活动由从近端到远端, 循序渐进, 加强患肢主动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1) 床上活动:健手带动患手, 上肢伸肘关节和肩关节作前屈和上举运动;下肢交替作屈伸动作, 全身做桥式运动, 上肢伸直放于体侧, 双下肢屈膝提髋, 足平踏于床上, 用力下踩将臀部抬起, 并控制住, 下肢保持稳定, 尽可能达到充分伸髋, 保持2~3 s。 (2) 坐位活动:上肢平伸, 肘关节伸展与躯干成90°, 腕背伸90°, 左右作60°摆动。借助堆积木、扣纽扣、穿珠子等, 训练患者抓握、伸指的协调性。 (3) 站立活动:根据患侧股四头肌力量承受, 科学安排运动次数和时间, 协助患者进行患侧下肢单腿负重训练。 (4) 日常生活和运动性功能活动:逐渐增加室内外活动次数和时间, 利用进食、穿衣等时机, 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活动, 加快肢体功能恢复, 为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做准备。

1.2.4 被动按摩

发病后4~12周:采取正常运动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训练, 在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被动按摩等方法。自急性期始, 即可辅以从远端至近端的手法按摩, 采用安抚性的推摩、擦摩、轻揉和揉捏等手法, 配合循经点穴, 放松肌肉, 缓解肌群张力。对骨隆突处, 可采用红花油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压疮。如果体力允许, 要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按摩, 效果更好。注意按摩手法, 避免因过强刺激而加重肌肉痉挛。

1.2.5 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 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易怒、急躁等, 因此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在语言功能训练上, 采取与患者对话、收听广播、读报等办法训练患者发音。与患者对话时要语速缓慢、吐字清楚, 给其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吞咽功能训练上, 要把呼吸控制和下颌、口面、舌以及软腭的运动结合起来, 同时进行。

1.2.6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经常会合并智能、性格和情绪的心理变化, 易表现为激动和发脾气甚至伤感, 影响患者恢复和生活质量, 与卒中的适应和调整有关, 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通过为患者讲解本病的有关知识, 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明确短期、长期目标, 舍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 借助心理服务促进身体恢复。对情绪忧郁的患者, 要采取疏导的方法, 诱导患者倾诉自己的苦衷, 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对有焦虑、愤怒心理的患者,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采取患者分组康复训练和交流训练体会等办法, 让恢复好的患者以身说法, 实现心理同频共振、自我疏导。注重发挥患者家属辅助功能, 必要时根据患者卒中后的不同心理反应或障碍类型, 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心理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3,4]。

1.3 效果评定标准

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为机体状况恢复的主要评价指标。心理的康复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评定。

1.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5]进行评定, 分10项 (进食、入厕、梳头、洗漱、更衣、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 每项10分, 总分共100分。根据得分的高低可分为三组:>60分者为良;60~41分为中, 有功能障碍, 稍依赖;≤40分者为差, 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

1.3.2 心理评定

采用抑郁状态问卷 (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 DSI) 和自评抑郁量表 (sel-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的方法[5]评定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DSI与DSD内容和评分标准相同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也相符, DSI是在DSD的基础上改自评为他评, 该方法总分80分, <50分为正常, 分数越高, 说明抑郁程度越重。责任护士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所示, 入院时患者MBI及DSI、SDS得分与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后1个月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偏瘫后分为六期:迟缓期、痉挛期、连带运动达到高峰期、出现部分分离期、出现分离运动、正常[6]。发病至12周时出现肢体肌肉痉挛, 导致肢体疼痛, 关节活动度减少, 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由于常规护理模式, 康复时间晚, 训练方式不正确, 导致不可逆的废用综合征。而采取抗痉挛护理模式, 由于康复时间早加之此模式处处都在抵抗肢体肌肉痉挛, 因此可有效的预防肢体挛缩,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脑卒中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从机制上来讲这与脑损伤后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 再加上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如果患者得不到有力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就可能导致各种病态心理[7], 影响患者整个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 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而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地进行, 确保其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和护理。正是基于这一点, 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 注意了加强心理因素的影响、变化及肢体功能改变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表1明显看出, 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1个月后, 患者MBI、DSI、SDS评分与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前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有明显改善。心理测试表明, 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前后测评值差异也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这类患者存在有各种心理障碍, 经过心理护理或者心理治疗后, 心理状况可得到明显改善。综上所述, 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其心理状态, 能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也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患者ADL降低致残率的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更为有效的促进脑卒中患者身心康复的手段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患者80例, 于发病后3周内, 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采用抗痉挛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方法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和关节的被动活动、被动按摩、语言及吞咽功能训练、心理护理等。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 (MBI) 、抑郁状态问卷 (DSI) 和自评抑郁量表 (SDS) 测评工具对患者入院时及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心理状态进行测评, 比较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院时患者ADL、DSI、SDS得分与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1个月后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心理状态均明显改善。结论: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脑卒中,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身心状况影响

参考文献

[1]钱信忠, 吕维善, 邱保国.中国老年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4-57

[2]黄如训, 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59-261.

[3]杜文东, 陈力.医学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143-147.

[4]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5-159.

[5]南登昆, 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43, 68.

[6]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97.

上一篇:心灵花园下一篇:选择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