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2024-04-19

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精选11篇)

篇1: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摘要良好的运动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能长期坚持的运动,并使这种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习惯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能让自己在生活中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

关键词运动习惯大学生身心健康

运动习惯,就是一种日积月累形成的运动方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更积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良好的运动习惯”呢?良好的运动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能长期坚持的运动,并使这种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习惯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能让自己在生活中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

运动是生理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基础,所以,参加运动不仅能够让我们从生理上得到益处,而且还能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锻炼。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益处,从而能够调节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活动,使我们的学习更具有激情,生活更加协调,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学生会体育部的职能就是为广大大学生创造一个体育运动的机会,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让同学们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例如越远赛、长跑、骑行、球类、早操等体育运动项目,只要同学们能坚持,就一定会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三点一线”的大学生们来说,益处颇多:

一、在生理上

(一)长期定量的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骨骼与肌肉的快速生长,通过新陈代谢的加速运行,使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其表现在骨的密质增厚,骨变粗,骨的排列根据拉力和压力的不同更加整齐而有规律,利于骨表面肌肉的突起,从而增大和增强心肺的运动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使血液积极的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给各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肺、肾等处排出体外。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二)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焕发活力和青春光彩。通过平日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快速发展,减少骨质疏松;增强身体各部分关节的灵活性,延缓各种老年关节病的发生。长期坚持跑步可以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延迟骨骼的退行,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效果。

(三)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之一。经常性的进行体育运动,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血流量增大,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多,从而使血液得到良好的供应,身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贮存能力大大增强,使身体变得更加强壮。

(四)长期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神经系统,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的判断能力,并及时的做出正确准确的反应。体育运动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大脑皮层快速的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加深注意的集中,促进神经系统的灵活,提高大脑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日常的工作能力。

(五)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快速的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也会经常在自然环境中接受寒冷和炎热的刺激,从而也会提高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日常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在心理上

(一)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调节人体的紧张情绪,还能够同时改善人生理和心理的状态,快速的恢复体力和精力,让人能够最快的达到内精神饱满的状态,从容的解决所遇到的压力与困难。体育竞赛中的成功与失败是一种对人格的考验,考验的不只是技术水平,更是心理。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在各种的成功和失败中,正确地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二)长期定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身心得到舒展与放松,有助于安眠和消除日常学习带来的压力,适当的运动,可以宣泄心中的乏闷,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从而提高人的生命长度与质量。

(三)长期定量体育运动能够增进身体的健康发展。适量的运动,可以使疲劳的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与放松,使组织细胞内的酶随之变化,提高酶的活跃性,加速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体质,使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平日的学习和工作中。

(四)日常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与能力,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或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之下五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统一,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日常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中的竞赛,可以激发大家积极进取的心态,在运动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相互交往的机会,在团结与竞争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促进人际关系,提高内心的包容性。

(六)日常中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在各种运动项目中感受着运动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与快乐,从而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同时在运动中充分发挥我们个体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从而使我们开阔心胸,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人生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有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太累,还有学生说参加体育运动是一种负担,甚至有学生说长期的参加体育是件极其费力和浪费时间的事情,其实,他们是没有体会到运动之后的健康和快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只有通过运动,才能从呼吸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体会到坚持的可贵。让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健康的生命焕发人生光彩。

篇2: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养成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对其当前的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其今后一生的健康、发展和幸 福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1、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的概念 生活方式的概念1.1 生活方式的概念 所谓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 人们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形 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1]。其中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良好的生活方式即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规律的生活,都是对健康有利的因素,而不良的 行为习惯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1.2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 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 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 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 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 征。

1.3 健康的概念 1.3 1978 年 9 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不仅是 疾病和体弱的匿迹, 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最近WHO 重新将健 康定义完善为: 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甚至将生殖健康列 入其中。[3] [2]

2、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健康状况 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健康状况2.1 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紊乱的作息时间

2.1.1 紊乱的作息时间 随着现代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中电脑、手机等相应增多,再加上学校在 电视、网络等方面的完善,为学生的“夜生活”提供了好多便利的条件。很多学生沉 迷网络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多学生甚至经常出入于各种灯红酒绿酒吧、舞厅,甚至 KTV,过早的参与到成人化的社会中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学里流行的“开夜车”,许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了考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成为夜猫子。这些都 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夜间过度的放纵与精力消耗带来的是白天的萎靡不振,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2.1.2 马虎的饮食 在大学里面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睡懒觉而耽误吃早饭,或马马虎虎应付一 下,这不仅会导致机体精力不旺盛,学习效率不高,而且会对一天之内的营养平衡产 生影响。长此以往,人的营养供给会产生缺陷,对健康造成伤害。此外今天社会上的 喝酒吸烟之风早已弥漫于校园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同学聚于饭店之中举杯痛饮,从白酒到啤酒,不一而足;还有些同学模仿社会上的人抽烟,装出一副成熟的样子。其实这都是对学生的健康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抽烟和喝酒会极大的伤害我们的肺和 胃。而且长期食用高脂肪、高盐的食物而忽略了蔬菜水果的摄取,会导致学生营养不 均,容易产生肥胖。有些人甚至患上了高血脂等富贵病。另外,女生对零食的热衷,而导致的营养不良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运动参与的不足

2.1.3 运动参与的不足 首先,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人都没有主动去锻炼的思想 和习惯。其次,大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较重,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不少学生 除上体育课外,几乎很少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大学里面体育课的设置不 尽合理。每周一节的课量比较少,而每节课两小时的课时又比较长。冲过高考独木桥 的学生大多数体育成绩都比较差,有的也许在以前都很少上体育课,这就造成了学生 对体育的畏惧心态。现代饮食结构改变和运动不足是造成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病如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发病率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这类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 康,并清晰呈现“低龄化”趋势。事实上,大学生患糖尿病、神经官能症、高血脂、高血压等情况屡见不鲜[4-5]。

2.2 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2.2.1 身体健康状况 教育部关于 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结果公告显示,2005 年与 2000 年相 比,虽然我国大学生形态指标有所提高,但是在其他的基本素质都呈下降趋势。肺活 量水平继续下降,心肺功能出现较大“滑坡”,19—22 岁汉族城男、城女、乡男、乡女肺活量水平分别平均下降 160 毫升、238 毫升、161 毫升、225 毫升。速度、爆发 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也进一步下降,不同指标下降幅度呈现不同特点。19—22 岁城市男女生的速度素质(50 米跑)的成绩分别平均下降 0.1 秒、秒。0.3 爆发力素质(立 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了 3.7 厘米、3.9 厘米。19—22 岁城乡男生 1000 米跑耐力 素质成绩平均下降 11.9 秒、9.7 秒。7—22 岁城市男生,2005 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 分别为 13.25%和 11.39%,比 2000 年分别上升了 1.4 和 2.7 个百分点;7—22 岁城市 女生,2005 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 8.72%和 5.01%,比 2000 年分别上升了 0.7 和 0.9 个百分点。2005 年调研结果还显示,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 高不下。与 2000 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均有所上升,且有随年龄增加视 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的特点。2.2.2 心里健康状况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识丰富,求知欲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勇敢顽 强的精神,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是富有活力的群体。但在这个特殊群体 中,尚存在着心理上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趋扩 大,青年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国内诸多调 查表明,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查出率高达30%以上。由于受学校教育、社会及 家庭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80.5 %的人感到有压力,其中21.0 %感到压力很大[6]。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家爵,由心理障碍发展到心 理变态,最后成了连杀数人的杀人罪犯,被绳之以法,令人心痛,令人深思。这虽是 极端的特例,但说明对周围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会使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 产生不良情绪、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表现出处事鲁莽,过敏易怒,精神抑郁,情 绪失控,精神分裂等现象,给学生、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3、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大学生的运动能 力锐减, 肢体力度和灵活性逐渐减弱, 甚至在各种“文明病”的侵蚀之下,迫切的要 求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就是当前大学生最好的选择。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

3.1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和 学校卫生工作共同担负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职能。积极的参与体育健身 运动改善了大学生的生理功能,表现在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头脑都比较灵活,反 应比较快,而且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不把体育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学生 要高的多。体育运动也能改善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同时能改善体内物质 代谢过程,减少体内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它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有益。经常运动 还可以促进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肺通气量加大,有预防肺气肿、呼吸道疾病发 生的功效。经常的体育锻炼还能使骨骼增长、骨密质增强、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 序,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加骨的抗压和抗扭曲的性能等[7]。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促进作用 3.2 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不但在大学生的生理上对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且对心理学疾病也 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近几年来,体育运动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经常参 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减轻抑郁和焦虑有非常好的效果[8]。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 学生做跑步测验, 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工作期间的焦虑情绪。并发现 适当的步行亦能降低焦虑状态和血压并在运动后持续至少 2 小时。运动降低焦虑的作 [9] 用和其他治疗方法(如冥想、放松疗法、完全休息)的效果是一样的。体育运动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心态,稳定情绪。在高度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常常会因 为繁多的考试、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而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使这种焦虑降低。因此,参加体育运动,尤其 是参加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

状态 [10]。体育锻炼可协调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促进学生之间心理上的互相包容。体育 运动是在一定空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大学生在运 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逞强、肤浅等性格缺点, 学会协调人际关系, 提高 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扩大学生的社会交往[11]。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促进人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 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再次,体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有关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在有关文献和研究中普遍得到了证实, 所 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够获得积极的心理效益,提 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进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篇3: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1.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

根据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 肥胖检出率也继续增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为了适应大学生活, 以后适应社会, 大学生必须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体气血的流通、身体器官功能的增强和健康的保持, 对大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建作用。

1.2、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保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保健主要是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来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 以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体育保健不仅包含了体育运动的动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还包括了关于保健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接触的时候会更感兴趣一些。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来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让学生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体育保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 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从小就被作为“小太阳”来培养, 进入大学后, 大多数学生都独自在外求学, 而从小受到的教育使得他们独立能力、适应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老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1、放松身心, 减小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 减小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再加上与身边同学相处的不愉快和学习压力的增加都有可能会让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长期下去, 学生有可能会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 产生自卑、畏惧的心理, 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学生自杀。体育保健不仅讲求体育锻炼, 还注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不适应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很正常的。如果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就取得了先机。因此, 在学校的时候, 就要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 久而久之, 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积极乐观的变化, 在人与人交流方面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能够培养学生很好的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体育比赛要求参赛者必须遵守规则, 尊重对手, 公平竞争的去赢得比赛, 团队作战又要求参赛者必须与队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观看比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敢于拼搏的精神。

3、结论与建议

3.1、注重体育保健的改革

学校要重新审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 要重视体育保健教学的改革, 明确教学目标。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指导思想, 确定在校期间保健或康复的近期目标。同时通过康复训练、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达到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的远期目标。此外, 具备条件的学校还要注重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设备和场所,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保证教学科研研究的资金。

3.2、加强教材体系的构建

学校要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注意教学形式、内容的改革, 对传统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坚决摒弃, 采用与时俱进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新的教材体系。摒弃重技术轻理论, 重统一教学轻个体差异的思想, 构建一套使学生了解自己健康状况, 包括运动处方、自我监督、康复锻炼、自我保健等知识的理论体系, 同时设计一套针对特殊残、伤、心理障碍、体弱者的实践教学内容。

3.3、提高教师素质, 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因此,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在体育保健的教学工作中, 必须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系统的保健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4、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

学校要加大的体育保健的宣传力度, 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保健的相关知识。把体育保健课的发展与完善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之中, 把保健知识、解剖生理知识等与体育专项理论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自身身心发展情况, 理解健康与环境、生活和运动的关系, 使学生的保健知识和保健意识有显著的提高。

摘要:文章先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阐述了体育保健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提出体育保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减小压力,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然后就体育保健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要注重体育保健教学的改革, 加强教材体系的构建, 培养师资队伍, 加大宣传力度等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保健,学校,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斌, 陈上越.体育保健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

[2]许洪文.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及其对策[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6, (1) .

篇4: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关键词家居周边体育环境体育锻炼习惯场地器材锻炼氛围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与保持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内部因素也就是个体因素。包含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兴趣、需要、动机、运动能力、运动体验、持之以恒的意志、时间,等等;外部因素有家庭体育环境、学校体育教育、家居周边体育环境、同伴关系、大众传媒对体育的宣传报道、气候等因素。其中,家居周边体育环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居周边体育活动的氛围、家居周边体育活动设施等方面。

据调查,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个体因素、学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进行研究,缺乏大学生家居周边体育环境对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影响的研究,而寒暑假约有12周的假期,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待着,因而家居周边的体育锻炼环境对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相当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琼台师范专科学校、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海南高校大二至大四的普通专业12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这5所高校分别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其中男生574名、女生632名。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力求研究更具客观性、可靠性。在采用问卷调查法时,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来设计问卷,其中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有效率97.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海南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比例。根据体育人口定义和体育锻炼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制定大学生有效锻炼习惯条件:第一,每周参加锻炼不低于3次;第二。每次活动时间不低于30分钟,且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心率大于110次,分);第三,持续时间为一年以上。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者定为有体育锻炼习惯群。反之为无体育锻炼习惯群。在无体育锻炼习惯者中,把每周的锻炼频度大于1次的群体称为参与群。把每周锻炼频度小于1次的群体称为不锻炼群。

从表1中可以看出,海南省大学生有锻炼习惯的只有17.4%,参与体育锻炼群的比例为71.6%,不锻炼群的比例高达11.0%。在性别对比上,男生有锻炼习惯的比例比女生高12.0%,不锻炼群的女生比例比男生高4.9%,说明海南大学生锻炼习惯养成情况较差,女生的情况更为严重。

2、家居周边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1)家居周边的场地、器材。据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海南拥有各类体育场地8153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9.05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4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海南拥有体育场地不多,但在全省5844个标准场地中,体育场等大规模高质量的体育场地所占比例较低,只有21个,并且海南省的体育场地还没有能力承担国内大型比赛,更不用说国际比赛了,这不利于体育运动在海南的提高与普及。海南体育场地绝大部分是篮、排、足球场,而现代休闲式运动场地如高尔夫、保龄球、攀岩场地等,数量极少,所占比例极低,不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要。

海南体育场地65.1%集中在教育系统,其它系统所拥有的体育场地相对较少,因而不能满足广大社会群体体育强身健体的需要。海南的人均体育面积低子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农村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少于城市和县城。海南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较小,开放率仅有32.1%。

由表2可知,大学生家居周围的体育场地器材很充足的只占15.8%。54.2%的学生家居周边的体育场地器材只是有一些,30.0%的基本没有。场地器材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学生寒暑假期间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保持。但是,在不锻炼群中有10.6%的大学生家居周边的体育场地器材很充足。有了体育场地器材,只是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有利条件,并不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与保持的必备条件。体育锻炼习惯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

(2)家居周边体育锻炼氛围。体育锻炼氛围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浓厚的体育氛围能促进周边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反之,会使部分想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缺乏锻炼动机。由表3可知,只有19.2%的学生认为家居周边的体育锻炼氛围很浓,56.4%的认为一般,24.4%认为没有氛围。由此可见,海南大学生家居周边的体育锻炼氛围不浓。这就使相当部分想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因缺少良好的大环境,导致参加锻炼的热情不高。而部分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则会因缺乏锻炼氛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

对三个群体进行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锻炼习惯群家居周边的体育锻炼氛围最浓,参与群的次之,不锻炼群的最低。

篇5: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正如阳光体育中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大学生将要在不久的将来,去肩负起建设社会的关键性历史使命,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这一切的前提。

体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首先在生理方面,一、增强体质,我们每天面对繁重的学习生活,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去支撑,迟早会被压力压垮的。

二、强健的体质还能帮助我们抵御疾病的侵袭,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免受疾病的干扰。

三、通过体育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确保脑力劳动的高效。

其次是对心理方面的作用。

一、能够调节情绪,一旦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会过得更加的充实有规律,这样就不会因为一种碌碌无为的负面情绪二心情不好。

二、有助于增强自我价值,即建立自信心,提高自尊感。

篇6: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如何如何,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体育锻炼还能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许多体育锻炼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考验、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考验锻炼着我们的毅力、耐力等心理素质。例如长跑就很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力与韧劲。通过体育锻炼来加强心理素质,从而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个健康强劲的心理,这肯定会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高效率、更美好。

另外,体育锻炼还有许许多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帮助我们塑造健美的体型,帮助我们放松、娱乐等等。

篇7: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一年级,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低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一年级小学生习惯养成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课程中的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常规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 上课 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

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

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最佳活力奖”、”不乱扔纸屑奖“、“跑步第一名”、“做操第一名、……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

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活跃,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篇8: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根据近几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青少年肥胖检出率越来越高,视力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和低龄化趋势,身体各项素质水平也进一步下降。为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解决全国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从2007年开始,结合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多年以来,虽然对学生体质健康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该文就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了探讨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农业大学在校男、女大学生各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的书籍,并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广泛参考了网上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作用的相关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文章所需的数据内容资料设计了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400份,有效问卷400份。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看法,了解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以及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作用的看法等。

1.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学校体育教师和相关专家,就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听取了专家的看法和建议。

1.2.4 实际测试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随机抽取的沈阳农业大学在校的各2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更直观的了解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肺功能呈现下降趋势,青少年肥胖检出率逐年增加,同时,学生视力问题也日益明显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的耐力素质和力量水平也在进一步下降,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测试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这里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来讲述。根据对沈阳农业大学男、女各200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状况,可得到表1。体质达标情况以达标率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质现状和规律。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体质健测试处于及格状态的男大学生比例为81.0%,女大学生比例为79.0%,占了参与测试人数的绝大部分,而优秀的大学生男、女比例分别为2.5%和1.5%,人数最少,测试成绩良好的大学生男、女比例为10.5%和11.5%,所占人数相对较少。测试成绩不及格的大学生男、女比例达到了6.0%和8.0%。由此可以粗略概括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绝大多数处于及格状态,优秀和良好状态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仍然还有不少人处于不及格的状态。同时,男、女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相差无几。

2 . 2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2.2.1 学校、家庭等外界因素

学校对体育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校园里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受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学还是以专业技术教学为主,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没有向学生普及相关的体育健康保健知识,导致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多,也不懂得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如何在锻炼中保护自己,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力量水平较低,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另外,家庭因素也能够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或者不能及时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学生就缺少了从事体育锻炼的外在动力。

2.2.2 学生自身因素

据调查显示,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短、次数少,每天运动超过1 h的大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针对男女大学生来说,男生每天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于女生。但是大多数体育锻炼都是出自于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和兴趣,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不科学。另外,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课余时间花费在了电脑上,用电脑代替了运动。长时间玩电脑不仅对大学生的视力和颈椎带来诸多问题,也导致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

2 . 3 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

根据表2,在随机抽取的400名在校大学生中,了解阳光体育运动详细内容的学生有56人,占抽取样本人数的14.00%,而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基本内容的学生有305人,占到了抽取样本人数的绝大部分,有76.25%,对阳光体育运动内容不了解的同学也有39人,占9.75%。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有基本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也是相对较表面的,仍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不了解。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力度。

3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3 . 1 重视体育教学改革,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对体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力量水平状况,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要让学生和体育教师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外,还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场地和运动设施器材,并加强对体育场馆、场地的开放力度,保证学生体育锻炼场地的供应。另外,要对学生加强体育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保护好自己,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安全监督。

3 . 2 加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

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机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检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效果最客观、最直接的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目标就是使85%以上的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通过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机制、学生的健康档案,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实行有效管理,寻找学生体育技能素质的薄弱环节,从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机制。各高校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综合考核的成绩内,占一定的比重,以此来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3 . 3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和组织各项比赛等方式。体育俱乐部是指按学生的运动特长与兴趣,以自由加入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纳入到各类专项俱乐部中去,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和比赛。体育社团,是由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业余团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方式。体育社团由于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组织比赛主要是指校际间的比赛和学校各年级之间的比赛。这些途径都可以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和观看,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这促进作用。

4 结语

篇9: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医保 身心健康

1.我国大学生医保制度概述

解放初期,我国制定了公费医疗的制度,只有部分人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大学生就是其中一部分。当时,我国人才紧缺,大学生是我国珍贵的稀缺人力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费医疗的一些弊端慢慢暴露,如医疗资源的浪费、利用各种手段骗取国家医疗保险金等。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逐渐的改革,大学生医保进入了探索阶段,商业医疗保险成为公费医疗的有效补充。2008年,国家作出相关规定,将大学生医保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采取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投保模式。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并在不断的完善、发展之中。

2.大学生医保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是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培养的人才,是国之栋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这些人才。大学生医保确保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能以强健的体魄为载体,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多做贡献。其次,大学生具有很多智慧,而且年轻力壮,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国家对于他们的健康应当给以重视。“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确保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确保国建经济建设稳定、持续发展。再次,大学生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一方面他们没有收入,学业、生活产生的经济账务还需要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他们缺少政治发言权,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了解的比较缓慢,因此,难以保障为其提供最佳的生存、学习、生长环境。所以,大学生医疗保险是国家对于大学生的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国家有义务保障国家接班人的身心健康。

3.大学生医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大学生医保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积极意义,使大学生毕业后能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

3.1大学生医保保障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目前,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是因为国家和社会从大学生身体健康考虑,希望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所以大学生医保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第一,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自身经济实力有限,特别是一些贫穷家庭的学生,治病就成了一大难题。有些学生不愿增添家庭负担,有病就扛着,有时候小病扛成大病,大病又没钱治。本该美好的大学生活却在疾病的困扰中艰辛度过,不但影响了学业,也是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大学生医保,不但在大学生遭遇住院、大病时,为大学生提供了经济支持。而且对于门诊也可进行报销,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健康,确保自身的无病无痛,降低了大学生发生重、大病的风险。第二,大学生医保宣传了一定的健康知识,提高了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追求意识,确保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一方面,大学生对于身体健康有较高的生活需求,疾病会使他们身体不适,难以用心进行学习和研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才智的发挥。另一方面,大学生医保使大学生看病更趋向去正规的医院,避免了小诊所等地方对其疾病的耽搁、延误,确保了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及时恢复,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第三,大学生医保培养了大学生先进的健康理念,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接受先进的健康理念,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意识的提升,同时降低了大学生疾病的发病几率,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3.2大学生医保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广泛的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因为家庭娇惯、承压能力差,受挫能力弱等原因。压抑、自卑、烦躁等不良情绪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医保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一,大学生医保减轻了学生的医疗经济负担,使学生在发生疾病后能更好的配合治疗,不用再为治疗费用烦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的恢复。第二,大学生医保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治疗。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时候,大学生医保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治疗。一方面,大学生医保解决了大学生治疗心理疾病的经济问题。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的接受正规的心理疾病治疗。另一方面,大学生医保增强了大学生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大学生自信的走出疾病的困扰,客观的、勇敢的面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大学生医保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的医疗改革,保护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大学生更有社会归属感,促进了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同时,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心理,促进了其正确人生观、社会观的形成。

4.结语

大学生医保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保险服务,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对于身心健康的要求,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此外,大学生年轻有为,健康隐患小,医疗保险风险较低,社会保险只需承担较小风险的负担就可以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对于身心健康的需求。可见,大学生医保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使其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学生的成才,使其拥有健康的身心体魄,使其走向社会以后,能更好的为生活奋斗,为事业打拼,为我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奕楠.在校大学生医保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4):99-101.

[2]王聪,郭立华,王有洪.大学生如何看待大学生医保的调查报告[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51-52.

[3]张慧.全民医保背景下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完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86-87.

篇10:谈体育运动习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 项文东 赵青春

56240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心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篇11:浅谈美育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王青耀 发布时间: 2006-09-27 06:00 光明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基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

个性完善和全面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是认识启发作用。

审美为大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窗口。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审美活动在带给人们审美享受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真的把握,帮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这就是美育的认识启发作用。

二是道德感化作用。

美育是使大学生走出道德迷宫的一种途径。真是美的前提,善是美的基础,在真善美三者之间,美与善的关系更直接、更具体。虽然善的事物不一定都美,但美的事物都应该是善的。人们在接受美的熏陶时,常常会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善的感染,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变得纯洁高尚起来,受到美育的道德感化。

三是情感陶冶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反应是人的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常常伴随着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通常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越自由越全面,他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越深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充实越完善,他的情感体验也就越积极越健康。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正是情感发展的高峰期,情感体验具有敏感、丰富、社会化水平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复杂、不稳定、易受暗示等特点。而情感的正常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自由全面的个性发展和充实完美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既要重视智能开发,也要注意情感培养。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审美过程中,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 1 的情感,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将人们带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并引发出各种丰富的情感反应,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滤掉情感中的“杂质”,使情感纯洁和高尚起来。所以,美育对训练、陶冶大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具有其他教育途径难以比拟的作用。

四是智能开发作用。

一般认为,提高智能主要靠智育,因而人们往往对美育开发智能的作用认识不足。实际上,审美对于开发智能,美育对于促进智育有着很大的作用。就审美对智能活动的主要影响而言,它可以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尤其是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审美艺术活动为人们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使人们在自然、社会、科学、艺术、哲学等种种不同领域所构筑的大千世界里自由飞翔。通过审美,还能使人受到一种有效的“形象思维训练”,使大脑两半球平衡协调发展,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整个智能发展。

五是心理调节作用。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正是各种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最激烈、最难把握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态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冲动的时期。美育对于疏导人们情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能够产生明显的作用。情感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而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当人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时,美的内蕴如甘甜的雨露滋润着人的心田,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悦,情感得到净化,心理紧张得到放松,心理负担得到转移,从而促进情绪调节和稳定,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

六是物质实用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审美不仅具有精神价值,而且作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具有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已经远远不满足于只求温饱和实用方便。追求美已成为人们体现文化素养、表现生活情趣的重要方面。如现在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已不再把花钱购物做为一种单纯的消费手段,而成为增进精神需要、体现对美的追求、表现他们这一特殊群体文化素质的一个方面。

七是境界升华作用。

从事科技活动离不开人的智能,但智能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人们探索客观世界的奥秘,追求和发现真理,更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强烈的激情、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需要一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胸襟和痴迷,需要一种深沉的科学气质和高远的精神境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 2 现,而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把握、顺应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美育在审美愉悦中,也在人们心灵深处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使人们在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进一步理解人、理解美。当我们带着这种目光去重新看待世界和生活时,世界和生活对我们有了别样的意义,自然和真理对我们有了别样的意义,艺术和科学对我们有了别样的意义。追求美,追求精神上的发扬,是众多科学家从事研究的直接动机。我们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数学、物理等学科存在畏惧心理,缺少的也正是这种体验、这种激情、这种追求,因此我们在某些方面难以完成实质性的突破。而要实现这种突破,需要一种宽厚广远的心理文化背景,其中,自然包括美和美育。

上一篇:写阳光微笑哲理句子下一篇:割舍不了诗对你的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