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2-09-11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美国耶鲁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毕尔士, 根据他的亲身体验, 呼吁社会大众应重视治疗心理疾病与研究治疗的方法, 后逐渐发展为国际性研究领域。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它涉及医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心理学者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的心境发展为最佳的状态。社会工作者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 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 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适应良好, 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亦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已得到许多学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研究者的证实。综合许多研究材料可以将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机理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调节情绪, 充实精神

在大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 安排和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 特别是让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项目, 通过兴奋中枢的转移, 使学习带来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及紊乱的情绪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积极的调节和放松。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 他们具有情感丰富、复杂且体验深刻、情绪的波动起伏大、易冲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各种情绪体验, 并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 如在集体性项目上锻炼学生的热爱集体、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情感;在对抗竞类项目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不快;在一些需要快速反应能力的项目中锻炼学生面对困难当机立断的信心和勇气;在力量性或强度较大的锻炼项目中, 可使郁闷、烦躁等消极情绪合理宣泄。有研究认为, 体育课对大学生的心境影响明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 可以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产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心境。

2.2 缓解压力, 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

应激是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物反应, 通过身体锻炼可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从而降低应激反应。另外, 伴随运动愉快感产生的控制能力或控制感能够提高个体应付应激的水平。有学者研究发现, 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减缓大学生应激水平效果最佳, 这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小强度运动量的身体锻炼的效果相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各种难度项目和生理极限挑战内容, 使学生的身体尝试各种负荷, 锻炼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 四季环境的变化可使学生接受各种环境刺激, 从而提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竞争性项目使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和失败, 锻炼他们适应学习环境变化的能力。体育教学过程是集体活动的过程, 练习中随机的组合, 有意的搭配, 角色的互换, 使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们的人际协调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同时也锻炼与发展了他们的这一心理能力。

2.3 提高自我效能, 发展个性

在心理学上, 自我就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 自我也称自我概念。由于体育锻炼可以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 因而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而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则会影响整个人的自我概念。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从不会到会, 克服各种困难, 从失败到在成功, 体验了成功的愉快感, 增强了学生自我概念和自尊心。通过己有的研究可看到, 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影响密切, 在舞蹈、户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负重等锻炼类型中, 体育课影响最大。体育教学过程给大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极好机会, 在各种项目中展露个人的体育才华, 使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增强自信心;也可使一向自满的学生知道天外有天, 消除自满情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从而接受自己, 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所谓人的个性, 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 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简言之, 人的个性就是个体独特的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内容多, 同学间交往频繁, 选择余地大, 身、心需要协同工作, 各自承受不同负荷和刺激。身体体验深刻, 角色变化快等特点,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健康的身体, 是良好个性形成的基础;而良好个性社会价值的实现, 更需要以健康身体作为保证。体育教学过程在学生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反映人的个性的兴趣、动机、能力、性格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4 磨炼意志, 陶冶情操

体育教学通过各种项目和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在各种项目中, 都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心理上的影响, 促使和帮助其克服困难和障碍, 从而培养沉着、勇敢、顽强、果断、进取、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大多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 也经常采用游戏和比赛等手段, 都有一定的规则要求, 需要集体的通力合作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纪律, 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群体意识, 还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朝气蓬勃、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体育作风。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形象直观的讲解和示范, 充分向学生展示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语言美、人体美、和谐美、技术美、动作美, 使学生在感知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同时, 也从美的观念获得感性认识, 诱发其审美情趣。另外, 通过身体锻炼, 可以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 可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态美、心灵美, 以及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3 结语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但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或进行体育教学时, 应当有意识地按排相关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运动, 参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心理健康以及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 旨在启发广大体育教师对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2] 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如何加强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现代化下一篇:浅论民爆企业仓储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