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05-20

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共8篇)

篇1: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工具,微博正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青睐。它的运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视角、新挑战。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微博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把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好奇心和信息接受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和舆论引导功能,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关键词: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网络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微博以手机用户为主、个人电脑为辅,融合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通信技术,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发布消息。与广为流行的网络博客不同,“微博”具有时尚性、简洁性、互动性、几何式传播等特点。它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无需刻意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更不用精雕修饰形象表达心情,而是通过只言片语式的“语录体”即时表述个人感兴趣的相关信息,所以它不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且还使得互联网络和手机用户之间交流意见、相互留言和回复互动更加便捷,所以深受广大手机网民的欢迎。

微博,作为一种新潮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微博的兴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正确、合理运用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密切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微博相对于博客具有方便、快捷、简约的优势。博客一般篇幅较长且具有逻辑性,每一篇博客基本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大作,同时还讲究页面的设置和格局。微博因为本身篇幅较小,每一条消息限制在140字之内,用户可以用简洁话语来表述自己的心情和感想。微博开通的多种API可以让用户通过多种途径发布消息,用户随身携带的手机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3]。在微博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只要你注册某一微博网站,你就可以和明星、商家、企业一样,随时登陆微博,说你想说的,分享你所想分享的。微博作为新型传播载体,注册用户可以通过它来向大众展示自己想表达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随意、大胆、直接地表露自己的情感,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示在大众面前,每日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微博将成为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大学生微博心理剖析

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 的网民为学生。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0.7%。微博作为一种新事物,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因其特点也吸引了很多大学生注册[6]。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微博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模式、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这些恰恰满足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平台,因此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追捧。

(一)从众心理和求知欲的心理驱动

“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是指个人因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呈现出符合多数人或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引发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追求高雅时尚的文化品味和独特的个性。符合时代潮流的微博,因其自主管理的模式、私密性的内容和公开性的形式使大学生趋之若鹜。当身边的同学们对微博津津乐道时,对此不了解或没有使用过的同学就一定不愿与众不同,被大家认为孤陋寡闻,会尽快学习使用微博与大家寻找共同语防止被大家边缘化。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接受教育的同时,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需要以各种方式走近它、观察它、了解它、学习它。

(二)塑造完美形象,展现自我个性的心理

微博就像一个舞台,它的使用者便是这个舞台的主角,点击浏览者则是它的观众。从深层心理上来看,每一个微博使用者都希望通过自我表达、交流情感和信息分享等活动,进行自我形象塑造,从而展现给人们一个理想、完美的自我;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博也是一个个人话语权得到极大尊重的“场所”,何人都可以在此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生活习惯、价值观以及思想情感。大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向大家展现完美自我形象的心理过程,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激情向往,喜欢标榜独特的个性,追求自我的与众不同,注重通过在微博中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塑造理想的个人形象,向社会和大家推介自己。总之,微博是个人才华、情趣、情感都可以得到表达和展现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三)记录多彩生活,表达情绪情感的心理

大学生运用微博其形式多样的特点,使得微博成为一个记录个人成长历程、情感生活的载体。微博在发挥记录功能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个体审视自我成长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通过自我觉察进行自省,对自己进行督促和激励,使其获得良性发展。大学生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希望将博客营造成为一个个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进行自我情绪和心理调节的窗口,并且通过博客的交流和互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情感依托。大学生在浏览欣赏他人微博时,作者的生活方式、思想能力、专业水平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引发浏览者进行自省使自己得到提高,并且产生自我表达诉求,运用留言等交互方式展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意见和看法,从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四)寻求社会认同,加深人际交往的心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将出现高层次的需要,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获得满足之后,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被尊重的需要。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年期的大学生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青年初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因而需要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而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万人瞩目的明星一样,受到他人关注,获得及时反馈,使个体因获同而产生群体归属感。微博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交往问题和障碍的个体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2.1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以“微博”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提供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效利用“微博”的各类功能能够促进学校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首先“微博”是基于网络为平台的教育途径;其次“微博”是以网络交互模式构成的信息流转;再次“微博”信息元的多样化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动性的作用。同时,“微博”不同于以往校内各类社团、QQ群等平台,它具有的直观性、实时性都是其它网络平台所不具备的,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微博有利于教育双方的和谐对话。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平等沟通、和谐对话、双向互动的过程。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Twitter 是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意思,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以漫不经心的状态对日常生活、思想情感的随意表达[7]。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网络交流平台,它打破了现实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界限,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博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评论和观点。学生可以随意在微博上吐露心扉、表达情感、寻求帮助,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表比如人生感悟、工作体会、社会评论等方面内容的微博,以更加对等和谐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利用微博的交流,在无形中化解了师生隔阂,减少了现实生活中对立的状态,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生硬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微博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一般是课堂教育、谈心、校园活动等,受教育者经常是在不自愿、不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其中,所以其热情难免会受到影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博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快捷的特质。微博大量及时、准确、生动的信息发布、浏览与转载,在教育双方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过程恰恰又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微博有利于维系教育双方的情感纽带。微博的蓬勃发展源于其弘扬个性化、平民化精神,它以简单的形式、方便的管理和张扬的个性,丰富了传播的分享模式,调动了人们多重感官,网络多媒体的互动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微博上,师生之间的身份得以淡化,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培养情感,做到润物无声。师生在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从单纯的信息分享上升到思想分享、情感分享的理想状态。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搭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

(四)微博有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现代心理学认为,求乐与求知、求善、求美一样,也是人们最朴素的审美情感之一。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微博具有形式新颖、操作简便、简单易学、形象直观等特点,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从微博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娱乐化特点将会愈发明显。对于广大同学而言,写读微博的过程,既是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放松心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过程。加上教育者的适当引导,学生在休闲娱乐中会不断提高判断能力、提高知识层次。因此,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使广大同学在休闲娱乐中愉悦身心、修养性情,有利于增强网络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2.2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缓解压力的平台,拓宽了其生活空间,使他们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观念上有很大的提高。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负面作用,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谐、行为方式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受干扰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代表着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振兴,是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的经济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我们在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欢喜愉悦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一些人利用博客大肆宣扬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人生准则,把“青春易逝,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目标,把“金钱至上”作为人生追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崇洋媚外、盲目跟风日益盛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进而引发的为富不仁和仇富心理突出,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突显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模糊化和非主流化。青少年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独立正确的认知能力,而这个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注定会影响一生。为了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易产生情感冲突

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和源泉。微博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系统,同时又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很多时候在微博中你并不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微博中的交流是交互但不对等的。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通常寄希望于将微博构建成自我的精神家园,在其中倾诉情感、释放消极情绪、排除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微博文字可以传达使用者的思想和情感,但它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精彩、生动的网页也仅仅来自于冰冷的计算机。虚拟化、匿名化的微博交流使大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缺少现实生活中交往过程自然流露的情感体验。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放任,漠视现实世界,忽视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情感的匮乏和冷淡,进而产生更深的心理焦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度依赖网络,有些大学生回归现实而无法适应生活,进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

(三)易产生社交恐惧

微博虽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沟通交流,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但虚拟世界远远有别于真实的生活,真正的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有口头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共同参与。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太长,必然会剥夺他们与别人交往和从事建设性事业的时间。数字化的人际交往和群体关系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手段和空间,可是,当他们与计算机长期相处时,会对网络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从而很难再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人们热衷于上网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网络不需 要人们显露真实身份,可以使人有一种摆脱压抑、无拘无束的感觉,创造虚拟的 自我或随意欺骗他人,无形之中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在虚拟社会中沉迷 于博客的大学生,通过书写微博和留言与匿名的陌生人进行交流,渐渐地他们会 变得与现实生活相隔离,很难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漠不关 心,人际关系产生严重障碍,影响其正常生活,乃至在他们进入社会后仍旧难于 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易产生道德弱化

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真实地表达自我,而微博空间隐藏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但是,人在社会人角色模糊的状态下,道德素养很容易被弱化或者改变。首先,微博给人们一个不受约束的空间,人与人在微博中的交流是随意的。在没有现实中无时无刻存在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法则制约的情况下,人们无需有意识的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此时往往会忽视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微博当成个人发泄和表达情绪的工具,甚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负面的信息。其次,道德信念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产生的强烈责任感。微博文化来自于全球,微博上不免会呈现一些与我们传统的道德观相违背的观念和行为。同时,由于博客监督机制的缺乏,网络缺少约束和监管。大学生的识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响和困扰,失去理性思维,出现道德危机,从而产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例如:在微博中会发生大学生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诽谤。或诋毁或丑化别人,或者是与他人互相谩骂等事件。微博的传播性又会使这些事件成为同辈群体效仿的不良对象,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不良影响。结语

微博的发展,在为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微博的世界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无奇不有,既有人通过冒充名人,播报虚假消息骗取金钱,也有人为了成名,故意传播恶俗图片和狂妄话语,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顺应微博传播的特点,把对微博的疏通和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把关者”向“导航员”的角色转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优先考虑的、与他们的最根本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设置一些“热点”、“新论”、“难点”和“置顶”等微博栏目。借助这些微博的“栏目设置”,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社会关注点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来,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环境的认知,以便对他们的道德倾向、伦理价值,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舆论引导。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微博作为网络传媒的新生事物,有可能引发一些无法预料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并学会借助微博这个工具,不断研究和开拓微博网络技术平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境界和新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它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通过开设微博应用讲座,让学生从肤浅认识微博转变为深入了解并学习科学使用微博的知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各院辅导员应携手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本校学生微博信息进行实时监督和检查。对微博涉及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内容,应予以严查,并做好微博传播善后工作。

微博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气息,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并学会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微博教育的各种技术,发挥微博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牢牢抓住微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权。总之,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高校与时俱进的一种选择。

因此,“微博”必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新的工作平台。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学辨别和利用微博有效信息,提高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拓展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打造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覃征等.《网络应用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5页.28 [2] 刘晓莲.《浅析多元文化冲突下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9).29 [3] 陆绮雯.微博“粉丝”也是一种生产力[N].中国文化报,2010-09-06 [4] 刘祖清,何平.借助微博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7)

[5]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科委员会.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79 [6]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研究室课题组.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7] 刘征,曹曦晴.微博时代催生iradio的构想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8] 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 [9] 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教育,2010 [10] 方宏亮,杜建.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篇2: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1、利用优质文章吸引粉丝

可以记录每天做了哪些事情、到了哪些地方;

自己身边所见所闻、新鲜话题或者趣事;

参与某个热门话题进行讨论;

转载网络上有价值的新闻或者信息等等;

2、更新频率和时间

每天更新5-10条比较适宜。上午9:30-12:00更新1-2条、下午3:30-17:30更新1-2条、晚上8:30-11:30更新1-3条。

3、MM策略吸引粉丝

这种就是先主动关注他,在等待对方收听。正常情况下,互听率为10%,但当利用MM策略互听率可达50%以上,效果非常的好。这种是迅速增加粉丝数的好方法,但是很容易出现僵尸粉,或者主题不明确以后的推广效果也不够好。这种虽然数量大,但效果低。

4、话题、提名字

比如#网络营销#,就是制作一个网络营销策划师话题,就是点名这样我自然就会被通知,那这个人也肯定会去关注下你的博客从而得到粉丝。

篇3:从心理学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管理能力

1 引言

当前, 随着信息技术和各种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 各种信息的传递也呈不断加快的趋势。而微博正是近年来顺应这一趋势诞生出来的信息传播平台。所谓“微博”, 其实就是微型博客的简称, 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PC、手机等各种终端登录个人组建的社区, 随时随地传递140字以内的文字及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由于其具有技术门槛低, 信息传递快捷的特点, 因此, 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 据统计, 2013年, 我国103家微博客网站注册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12亿, 其中比较活跃的用户超过1.4亿。另据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统计显示, 开通有自己微博或经常关注微博的大学生已经达到了我国大学生总数的85%。可见, 微博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生传递信息, 获取知识, 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平台, 由于大学时期正值学生正确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期, 因此, 有必要重视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影响, 采取多种措施, 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 使微博成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平台。

2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博作为一个当前大学生热衷的信息传播平台, 在其使用过程中,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影响,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下面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1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微博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提升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 大学生由于正值青春期, 他们情绪激昂且敏感, 自尊心和渴望被尊重的需求都十分迫切, 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 如今的大学生已经逐渐褪去了昔日“天之骄子”的桂冠, 他们在人们眼中也早已趋于平淡, 加之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一些有关大学生的负面事件, 使得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日趋下降。而微博作为当前大学生和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 学生借助微博发表一些原创文章、图片和信息, 有可能在虚拟世界得到广泛地关注, 甚至认同、肯定, 从而使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得到提升。

2.1.2 微博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其对积极的人生态度

微博是一个信息大平台, 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微博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有利于增加其见识, 丰富其阅历, 他们也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 向外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涵养, 可以参与到某一话题的讨论或互动环节, 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还可以通过关注成功人士的微博, 和成功人士进行互动, 学习他们的经验教训, 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培养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

2.1.3 微博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专业相比, 由于和专业知识联系较少, 因而常常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之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 不注意教学方法, 常常照本宣科,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课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多是枯燥的政治说教, 甚至在一些学生心中, 思政课已经沦为了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此外, 思想政治课在教育载体上, 仍缺乏有效的载体, 多是传统的宣传手册等, 与其他学科注重“声光电”等全媒体的使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载体明显缺乏, 因而难以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而微博的兴起, 创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如教师可以将一些社会现象, 制作出文字, 并配合收集到的有关图片、视频等放到微博上, 供学生浏览、评论, 同时也可以在师生间展开互动, 就某一话题及时发帖并不断跟帖进行深入讨论, 从而将某一话题或社会现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阐释深刻、清楚,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

2.2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 微博会削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微博平台的开放性, 因此, 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放在微博上, 虽然当前主流信息是好的,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信息, 它们或者宣扬封建迷信。或者宣扬腐朽生活, 甚至有的微博直接赤裸裸地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这些都是与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相符合的。如2011年6月21日, 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的“炫富事件”;一些微博上公开晒出的“富二代”或“官二代”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还有一些人在微博上公开宣称的“干得好不如生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颓废的言论等, 都是和我们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宣扬的主流价值观都是相悖的。此外, 还有一些微博, 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和言论, 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学生经常受此类信息侵蚀, 难免心灵受到冲击, 导致他们价值观的困惑和迷失, 因而微博的泛滥, 已经严重削弱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2.2.2 微博削弱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效果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是板报、宣传栏、宣传手册等,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智能终端设备也不断涌现, 尤其是当前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 使得学生获取信息, 接受教育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手中的智能手机实现的, 传统宣传载体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当然宣传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当然, 针对这种状况, 很多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诸如建立院校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但由于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栏目设置缺乏新意等原因, 大都访问量较少, 因而难以起到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相反由于微博更新快, 原创度高, 可以及时捕捉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 加之可以发布图片、视频, 形式比较丰富, 并可以就热点事件及时跟踪等, 因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更少关注学校传统载体的教育内容。此外, 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一旦被微博所吸引, 有时也会像网络游戏一样而难以自拔, 甚至有的学生在上课期间还偷偷地拿出手机更新、转发微博, 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因此, 微博在学生中的泛滥, 已经严重削弱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效果。

3 应对策略

可见,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既有其有力的, 积极的一面, 也有其不利的, 消极的一面, 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 一定要充分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摒弃其消极的影响, 推动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

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通过观看革命影片、参加道德模范报告团、举办学院道德标兵评比等活动,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增强其自觉抵制网上不良言论、腐朽落后思想的免疫力, 增强其对网上微博信息的甄别能力, 做到在微博上“不信谣、不传谣”, 合理合法上微博。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 使学生在上网的时候, 能够用法律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用法律的标准衡量和评价各种言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学校微博的引领者

微博的出现, 向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应该主动接受这一挑战, 自觉学习有关微博知识, 适时创建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学校官方和个人微博, 微博的内容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益延伸, 也可以是教师对某一社会现象的适时评论, 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总之, 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做学校微博的引领者, 通过及时“吐气发声”, 向学生传递“主旋律”, 达到纠正学生思想认识偏差, 树立正确价值标杆的目的。吸引更多的“粉丝”参与其中, 从而通过微博这一平台,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

3.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微博管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微博的管理, 使微博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引领作用。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想和视野, 增强对各类信息的驾驭能力, 如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仇富、仇官”言论, 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 教育者就要通过深入地剖析, 肯定其合理地一面, 但更要指出其不合理的一面, 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二要多关注学生生活问题。如对学生关心的评优、保研、就业等问题, 可通过微博发布通知, 讲座信息, 针对学生的咨询, 邀请有关人员予以解答等。总之, 通过有效使用这一平台, 使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 结论

微博,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 其在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而作为前沿事物最先接受者———大学生, 无疑更是这一飞速发展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如今随着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为使用, 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 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真了解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 有效化解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合理有效利用微博,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曹丹.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 2011 (6) .

[2]李烈阳.浅谈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2 (6) .

[3]石玉芳.以微博为抓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4]李瑗瑗.微博舆论的形成机制及特点分析[J].新闻界, 2010 (6) .

[5]廖金宝.微博辅助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篇4:浅谈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出现开创了即时通信的崭新交往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网络社交和传播格局,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模式。微信以其沟通魅力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辩证得看待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即时聊天软件,即微信。微信以受众面广,即时性强,交流成本低,传播效率高等特点受到大家的欢迎。除此之外,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公众平台、微信支付等新兴功能使微信逐渐在人群中流传开来,成为当前最流行的社交软件,逐渐成为通讯界的宠儿。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社会群体,好奇感十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自然成为微信使用最多的群体。微信的使用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来说,蕴藏着不小的冲击力量,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微信成为社交界的新宠。微信凭借自身强大的交际功能,深受大众的喜爱,特别是对大学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微信使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更加密切;微信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情感诉求的表达;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形成的虚拟社区使大学生产生了更强归属感。

一、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1.功能丰富多样,为人际交往提供便利

微信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传输功能于一体,功能强大,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途径,带来了更多便利。语音通话是其主打功能,它结合了短信和电话两者的功能,使信息能够很好地保存和传达。

2.满足情感需要,选择性获取信息

微信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情感诉求的表达,通过朋友圈实时发布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压力,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且在具有海量信息的微信平台上大学生往往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吻合自身价值取向的话题,而对其他内容进行自动屏蔽,选择性的获取信息。

3.增强自信心,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微信交流是在互联网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网上交流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交往方式,也为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开辟了新途径。部分大学生因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或是性格内向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交往时显得怯懦,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不怕真实的自己会被暴露,就能克服心灵上的障碍,勇敢地在微信上展现个人风采,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避免了直面时的尴尬。

4.增强交际效果,拉近彼此距离。

大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势与身边亲人、好友全天候进行全面、深入、直接的交流,增强了人际交往的效果,维护了远距离、跨地域这类好友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大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不断进行真实的、有效、及时的联系,第一时间、实时互为关注,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过度沉溺,浪费宝贵时间

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随时随地玩微信。课堂上,自习室里,公交车上等等,大学生甚至不分时间和场合地关注微信信息,实际上这耽误了很多时间。在长期使用微信交流的环境下,多数学生成了“微信控”,如果长时间没有使用,便会焦虑不安,甚至抓狂。过多的关注微信消息会严重扰乱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计划,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2.沉迷虚拟,弱化现实交流

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不受时间、地点、身份地位及外形的限制,而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这对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际平台。在虚拟的、和睦的环境中,微信好友双方会感到惬意和舒适,从而更加享受虚拟的微信交往。但长期虚拟的微信交往,使很多大学生注意力脱离现实,与现实世界中的同伴脱节,长此以往,便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甚至封闭自己。

3.迷失自我,损害身心健康

微信信息多种多样,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一些腐朽落后、低俗虚假、颠覆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使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社会道德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漠等问题,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4.暴露隐私,存在安全隐患

微信上的某些个人信息会在朋友圈里公开,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意识地暴露了个人隐私。另外,哦手机被盗也会加大了财务损失的可能性。在人身安全方面也存在极大隐患,微信好友之间的见面,可能会导致女生受到身体甚至心灵上的伤害,因此微信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微信的出现,将人际交往带入了一个以网络为依托的领域。微信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要认清微信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利与弊,正确使用微信,让微信成为人际交往的有效工具,在被微信独特的交友功能吸引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微信带来的潜在的危险,要学会自我判断,规避其潜在的危险。

作者简介:刘莉(1985—),女,汉族,山西怀仁人,研究生学历,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字学。

篇5: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了解微博吗?

A.了解并在使用中(转至第4题)B.听说过,但并不使用(转至17题)C.不了解(转至18题)4.您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微博?

A.朋友介绍 B.网络 C.报刊杂志 D.电视广告 5.你开通的是什么微博?

A.新浪 B.腾讯 C.搜狐 D.网易 E.凤凰 F.其他 6您开通微博的动因?

A.新事物,想了解一下 B.追赶潮流 C.发表个人观点 D.关注名人,明星动态 E.获取更多方面的信息 F.与朋友或他人交流互动,了解近况 G.了解校方动态 17.您不使用微博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A.已经拥有QQ、人人等,不需要再多一种交流方式(这个换到这里比较好)B.不喜欢微博的形式 C.怕麻烦,没意思 D.交流互动性不强 E.交流及时性不强 7您上微博的频率?

A.至少每一天一次 B.一周上两三次 C.有时间偶尔上一次,没时间就算了 8 在微博上,您主要关注什么类型的人或信息?(多选)

A.娱乐明星、电视电影、时尚 B.最新时讯、新闻评论、政治 C.搞笑段子、视频 D.学习、工作资讯 E.美食、旅游 F.社会各界名人 G.其他()9 对您来说,微博的娱乐性比较强还是学习性、知识性比较强? A.娱乐性,我以休闲娱乐为主 B.学习性,我以获取信息知识为主 C.我看重的是与他人的交流 D.娱乐、学习、交流兼有 10您是否关注高校微博?

A.非常关注 B.偶尔关注一下 C.不关注 11您通过高校微博主要关注哪些内容?(多选)

A.高校要闻 B.高校活动 C.高校政策 D.高校图片 E.高校通知 12高校微博哪些地方吸引了您?(多选)A.与高校沟通互动 B.高校信息发布及时 C.高校信息更新速度快 D.自由表达,参与高校建设 E.与他人共同讨论高校热点

13您认为以下哪个微博特性对学生参与高校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作用最大? A.随时随地关注 B.互动参与 C.参与不受限制 D.操作简便 14微博带给你的好处是什么?

A.认识更多的朋友 B.及时跟踪热点事件,了解各界观点 C.了解更多自己关注的人或事 15 您觉得微博存在什么缺点?

A.信息更新太快,经常关注不到很多内容就被埋没在海量信息中 B.关注或被关注的都是陌生人,较难产生共鸣 C.粉丝增长速度慢,发表的信息常常无人问津

D.字数有限,有时难以将想法观点表达清楚,容易断章取义 E.其他()16您对微博的态度是?

A.喜欢并经常使用 B.无所谓,无聊就登录 C.不怎么登录 18平时您较多使用以下哪种交流工具?(多选)

A.QQ B.MSN C.人人 D 微博 E其他()

改的:

微博对你的影响大不大? A.很大

B.不大

您一般使用手机还是电脑登陆微博? A.手机 B.电脑

您每次登陆一般最多会发多少微博? A.5条内

B.10条内

C.更多

您每天花时间在玩微博上?

A.1个小时

B.2到3个小时

C.更多

目前为止所发微博多数是自己写还是转播? A.自己写

B.转播

你的粉丝有多少?

A.10—30

B.30 —50 C.50 — 100 D.100 以上

若有陌生人“关注”你,你会选择同样关注他吗? A.会的 B.不会

C.看对象而定

您多久更新一次微博?

A.每日

B.一周内

C.一个月

请问您在使用微博之后购买杂志和报纸的次数是?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篇6:微博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摘要:微博微信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受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它们就像一把双刃剑,便利了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如何正确运用微博微信功能,从而趋利避害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微信;微博;大学生;人际交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媒介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得到迅猛的发展。微博自2006年在美国出现后,至今己风靡全球。凭着独特的优势,它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在这之中,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颇大。据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 N 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微博用户数突破3亿,达到3.09亿,而大学生就占总数的78.3%。可见大学生使用微博人数之多。然而微博犹如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效用发挥到最大化,值得深思与研究。同时腾讯公司自2011年12月推出微信以来,截止2013年1月,注册用户数己经突破3亿,成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服务因其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微信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交流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一、大学生热衷于微博微信的原因

(一)微博微信简单方便,激发大学生的传播欲望

微博继承了博客自由开发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改良为“微型”。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它能连续写作,比手机发信息的速度更快,还能传播图片和视频。大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是对某一领域的专业学习,和老师同学讨论的多是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课余时间他们希望接触相对简单易懂的新事物,微博自然就很受欢迎。微博的另一特点是集成和开放,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实时通讯,如MSN , QQ等)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发布信息,多样简便,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调查发现,71.6%的大学生表不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达到80%以上,大学生登陆微博,使用电脑的比例是45.3 %,电脑和手机两者都使用的比例是45.3%。相对其他交流方式,微博对“手不离手、电脑不离身”的大学生来说是如此的贴近。社会群居生活里,人有一种无意识的“传播欲”。新浪微博的口号是:“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针对用户的情感释放心理,微博提倡用户与大家分享“事情”---一不管是你的还是别人的,希望通过用户“传播”出去。大学生的身边每时每刻都有新动态,他们迫切希望把当下获取的新资讯或者新发生的事件告诉每个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有的或许还渴望成为网络某一话题的意见领袖。

微信打破了常规的聊天模式,实现了音频信息与视频信息在移动通信工具上的快捷传播,相比传统呆板的文字通信,信息传递更具人性化、更贴近生活,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通讯需求。如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学习生活的点滴,了解并发布相关资讯、关注朋友动态与朋友互动,交流也不再是一条条冰冷的短信,可以通过语音聊天方式成功传递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信息。微信还具有群聊功能,群组可以临时搭建,自由设计主题,如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群中成员可以摆脱空间上的束缚,随时随地的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和见解,充分交流和互动。

二、微博微信资讯丰富,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面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情况,如果大学生还满足于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己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微博的及时性与迅捷性,不仅缩短了大学生求知的路径和时间,也大大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此外,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青年群体,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的文化、接触不同的思想。微博中的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新、奇、广”的多元内容,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微博的优势,受访大学生中有77.9%认为从微博里获取资讯多而且快。

随时随地传达信息,为大学生提供移动学习。支持以手机为载体的微信通讯相比传统的网站社交工具,具有鲜明的移动性的特点。微信的消息即时提醒服务,使得讯息接受快捷方便,若用户在线,能够快速接收信息并及时反馈,若用户未登录,也可进行离线消息的接收。高校的教学课堂通常为流动教室,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很少。但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随时给教师留言提问。同时,很多高校校园内W IFI免费覆盖,只要学生下载微信软件,就完全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与教师的及时交流与沟通。从这些意义上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诞生有助于移动学习的实现。

(二)以独特的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社交范围

一、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

人际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通过对自己、他人的认识,及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了解彼此的看法、态度,并作出评价的能力。它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人际认知能力是大学生顺利进行人际交往、促进其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必备能力之一。微博作为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网络平台,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的特点。在微博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发布信息和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开放共享的,这就大大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开阔了大学生眼界,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和认识他人。另外,据研究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最直接动机是发布和获取信息,及基于这些即时信息引发人际互动。微博所发布信息带来的大量回复和评论,极易引起舆论的关注。大学生在微博上即时发布自己的所感所想,转发或评论他人的主张观点,引起他人评论与回复,与他人形成多与多的互动和交往,而这些互动与交往,恰是人际交往的真实反映,从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认知能力,消除人际交往时的认知偏差。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渴望友谊、渴求结交更多朋友的年龄段。他们希望在结交朋友中交流更新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思想。较之中学生,大学生交往范围大大扩大,由原来的亲缘、朋辈交往转向到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大学生的交往呈现出多元与开放的趋势。

微信极大限度地拓宽社交网范围,微信交友方面,最初的受众是熟人,即QQ好友、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对于QQ好友和通讯录中己经相对成熟的社交,大学生可以在微信的沟通中感情粘度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微信推出了基于地理信息位置和个人信息的“查看附近使用微信”的功能,使得微信用户能够查看地理位置100米以内的使用微信的用户,实现社交圈的拓展。再次,“摇一摇”与“漂流瓶”的功能设定,使得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一些不方便给熟悉人说的小秘密等,发送给随机的接受者,突破地域的限制,达到匿名交友的目的,这些方式很好地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友圈。

二、微博微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微信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微信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博微信会使大学生沉迷微信虚拟世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地点、时间不受限制,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很大的自由。调查显示,29.96%的大学生在晚上熄灯后仍然玩微信,对大学生的休息造成影响,22.38%的大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微信,对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造成影响。现在大学生中还出现“微信控”“微信控”分为八个等级,即“只看图片和信息不说话”的一级阶段,“遇到自己喜欢的才回复、转发”二级阶段,“休息时间全占用”的三级阶段,“工作时间也在聊微信”四级阶段、“双休日不休息,随时都在发微信”的五级阶段,“熬夜都在玩微信”的六级阶段、“半夜还要刷新朋友圈”七级阶段、‘旧夜颠倒刷微信的‘重症’患者”的八级阶段,从一级至八级,一级高于一级。“微信控”的群体中74%的是20一一30岁的青年人,其中大学生占据640}0。这些数据显示,微信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长期沉迷在微信的虚拟世界中,会形成一种错觉,把网络生活当成现实生活。不论有什么事先到微信上改一下个性签名,或者拍成照片传到好友圈中展示一下心情,或者把写在漂流瓶中扔出去征求虚拟世界中陌生人的意见,而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寻求解决的方法,长久下去,会造成大学生过度依赖微信来调节内心,忽视现实社会的丰富多彩。

(二)微博微信使大学的道德意识薄弱,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形成偏差 在微信的虚拟环境中,网友基本以虚拟的身份出现,网络也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约束,可以实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融,但是,微信的使用对大学生的道德形成一定冲击。大学生摆脱传统的校园、家庭的控制,进入一个没人认识的新领域,容易造成他们在微信的虚拟环境中为所欲为,从而使大学生丧失责任感和道德感,如:在微信中发不健康的信息和图片,添加不健康的公共账号等。而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则是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把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放在心上,能够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大学生在微信中与网友有较好的关系,能够主动去结交网友,而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可能过度依赖网络,与现实社会中的亲戚、朋友关系冷漠。在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现实社会时感到紧张,对人冷漠,不能够像在网络中那样非常自如的处理人际关系,形成社交上的障碍。

(三)微博微信使大学生放松警惕,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长时间使用微信,对微信的信用度逐渐增高,一些居

篇7:浅谈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微信,影响

作为一种相对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 微信一经推出, 便因其独特的“手机群聊”、“语音对讲”等功能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在大学校园中实现了快速的普及, 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行为, 改变了大学生以往的社交方式。

1 微信的含义及其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含义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通过手机、平板、网页, 用户可以快速对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进行信息的传输。并提供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 同时微信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原因微信之所以深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微信具有很多娱乐化和实用性的功能, 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好奇心, 微信信息的传输不仅可以采用文字的方式, 还可以结合视频、声音等实现多种资料融合的传输, 并且通过微信可以进行手机定位, 寻找周围同样在使用微信的人, 使大学生感受到了全新的移动沟通的乐趣, 实现了更加多元化的交流, 使爱好新鲜感的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有趣;第二, 微信的设置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比如说, 在用户通过QQ账号对微信进行登录时, 软件就会对同样使用微信的QQ好友进行自动的搜索并推荐, 同时, 微信也可以对通讯录中使用微信的好友进行扫描, 方便用户添加;第三, 微信花的是流量, 而不是钱, 并且花的流量非常少, 在有无线的地方还可以免费使用, 因此相比其他软件, 资费非常的低;第四, 微信通过寻找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二维码等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交圈进行了极大的拓宽。

2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微信成为了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常用工具, 对大学生的社交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2.1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有利影响

首先, 微信使大学生社交信息的传输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一种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有效的信息的传达,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微信可以依靠网络进行视频、文字、语音短信的快速发送, 并且可以多人群聊, 在形式上丰富了用户与微信好友之间的联系。并且, 微信的资费仅是很少的流量费, 视频、语音等更是免费且没有距离的约束, 这些都增加了微信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此外, 微信还融合了微博和QQ的功能, 实现了信息发布的即时性, 用户在在线的状态下可以快速的接受和反馈信息。

其次, 微信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大学生在通过微信添加好友时, 最先添加的是手机通讯录和QQ上的好友, 这种好友圈已经比较的固定, 通过微信, 大学生可以进一步的加深与好友圈的关系。另外, 微信的查找附近的人这一功能, 使地理位置间隔在一定范围内的微信用户可以相互的查看添加, 拓宽好友范围, 实现陌生人向熟人的转变, 同时, 微信漂流瓶和摇一摇的功能可以使微信用户匿名发送信息, 并且接收者具有任意性, 对地域的限制进行了突破, 实现了匿名的交友。

再次, 微信使大学生的社交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充实, 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表现形式, 微信融合了微博和手机QQ的功能, 但它既不同于微博, 也不同于QQ, 是介于它们之间的应用, 通讯录、语音、视频、文字、漂流瓶、摇一摇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微信特有的社交方式, 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多方面的需求, 并对智能手机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2.2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不利影响

首先, 微信会使大学生在社交中产生认知偏差, 不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社交平台, 在不良信息的传播上, 微信很难进行监控, 出于对娱乐效果的追求, 大学生在对这些不良信息的浏览时缺乏足够的免疫力, 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养成的阶段, 这些不良信息很可能会对其人格的养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其次, 大学生过度沉溺于微信, 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在现实社交不如意的情况下, 他们会对微信产生依赖, 过度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社交活动中, 导致性格变得孤僻。另一方面, 微信可以快速的接收和反馈信息, 在离线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输, 造成一些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更新时刻不忘, 经常会拿出来查看, 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造成严重的影响。

再次, 微信的开放性会使大学生社交中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 以微信为平台传输的过多的广告等骚扰性的信息使大学生不胜其烦, 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增加了大学生与陌生人的接触, 有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理下与陌生人相见, 增加了受不良人士侵害的可能, 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3 结束语

总之, 作为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学生要合理的利用微信, 自觉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抵挡, 使它真正成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 2012 (7) .

篇8:浅谈微博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 新闻媒体 影响

1、微博成为新闻源

1.1即时性让其成为新闻源

140字的即时发布、与手机互联,微博让信息生产达到了最低門槛,同时让信息发布趋于零时间差。新闻最需要的时效性在微博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微博在几年的发展实践中,也充分证实了其在突发性新闻发生时,成为新闻源的可行性。突发事件中,微博成为“第一新闻发言人”。

汉川大地震,Twitter是第一发布者;2009年10月20日四川绵阳地震新浪微博是第一发布者;第一个转发杰克逊住进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的,是Twitter;第一个发布NASA航天员来自外太空留言的,是Twitter。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微博往往是“第一传播者”。

中国社科院2009年12月出版的《社会蓝皮书》特别指出,中国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第一手的信息,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1.2可追溯性和原始文本的不可修改让其成为新闻源

新闻源必须具有可追溯性,以往来说,网络媒体不太具有信息的可追溯性。论坛发帖、博客发文等个人应用,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二次编辑和修改,原始文本有时不能得以留存;再加上其他的网络应用中,除了SNS,大多采用匿名发布,网络消息往往存在真实性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发展,网络身份和社会身份日趋一致。同时,微博引用的实名认证方式,让一些信源得到保证,资深ID的可信度,经过传播者的去伪存真,遇到假消息的情形大为减少。同时,在微博上,消息的转发路径可以清晰呈现,并通过实时搜索找到消息来源,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其中所经过的加工都可以被抽丝剥茧地原始呈现。信息来源可以得到查证。此外,微博用户所发布的消息,一经发布就不可再删改,除非删除,否则信息文本将如同实录般被历史留存,没有了二次加工,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最大保证。这也让微博成为新闻源具备了可行性。

1.3传统媒体对微博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与价值提升

微博成了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但微博本身碎片化的发言内容和不断实时更新,并不利于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从传播形态来看,微博是完成了首次的信息聚合,信息的及时性与公开性,让话题能够迅速热门传播,短时间引发公众关注。

但是将微博内容转移到传统媒体,则是实现了二次传播。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介质不同,各自的受众特点也不尽相同,传统媒体不可能对微博内容实行拿来主义,必须根据自身报纸的定位和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并重新组合,通常这一职责由专职的微博编辑完成。对一传统媒体来说,选登微博内容,是对其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同时,平媒的参与,也让微博的信息增加了一个发行的渠道,让微博信息覆盖了原本不使用微博的人群,将微博上的观点和信息延伸到了网下,是新闻传播价值最大化。

2、微博成为传统媒体的扩展平台

微博的诞生,对传统媒体是一种冲击和警示,但微博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Web2.0产品所带来的技术民主,让以往到传统媒体束缚、忽略或隐藏的各种价值得到传播。微博让原本在传统媒体上不能发布的信息得到传播,而利用微博平台与受众进行良好互动,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也是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进行扩展的重要表现。传统媒体在微博客中注册认证身份,在140字的内容内放入最吸引人的新闻和相关的链接,可以打造媒体的网络公关形象,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第一,强化推广自身的品牌价值,将传统媒体的名字作为一个品牌推广,如新浪微博中的《新周刊》,甚至这些传统媒体中的知名传媒人士,也可以成为推广本身品牌,吸引读者关注的因素之一;第二,提炼精品信息,吸引读者眼球,要在这140字内包含所有新闻要素同时又吸引读者,扩大读者群,通过链接赚取网站点击率;第三,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平台的速度优势,同时又凭借自身的公信度,快速发布思想、信息,能够达到更深更广的传播需求。

3、传统媒体的微博化分裂

早期的互联网,让诸多传统媒体在受众面前,沦陷了部分信息渠道,但微博的应用,让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在内容的受关注度及受众的规模商议一并下降,不再能完整掌控其所声称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维持影响力,唯有配合微博的趋势,兑现“拼图式”的分布和传播:将富有竞争力的内容碎片化,嵌入微博的信息传播节点,在那里进入人际的勾连中,让新闻能被使用。传统媒体的微博化存在,注定了它们与传统形式进行分裂。事实上,传统媒体所要做的,只是根据不同的介质去分配不同的影响力,坚持自身的本来面目,同时上善若水,幻化成为不同的形态。形式上的进化只为了跟随那些需要它的人。

参考文献:

[1]武锋.网络“微内容”传播研究:以微博客twitter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0

[3]王娟.微博客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D].山东大学,2010

上一篇:浅析文学作品中排比句的翻译下一篇:教师个人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