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024-04-15

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通用8篇)

篇1: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面情感、塑造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当前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且以我校开展的选修课积极心理学为例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组织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它向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内涵

首先,积极心理学有丰富的内涵。它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它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了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共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了美好的生活的途径及方法并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而从积极心理学涉及的上述内容来看,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并且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但很多东西照搬西方模式,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情绪教育缺失。情绪教育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的研究发现:人生的成就与EQ的关系远大于IQ。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建构不够到位。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隐性的,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接受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也极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中容易形成真空地带。因此,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多维网络系统,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就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比如在我们的积极心理学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每天写下自己最快乐的五件事,这样日复一日下来,同学们就会逐渐由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最终会变得乐观自信。这样在学科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我们积极心理的养成。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说: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而在我们的积极心理学课堂中,老师上课并不是一个人的教学,他经常走下讲台,就像同学之间的交谈一样,与我们进行沟通。他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自由,这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而在面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依旧拿我们的积极心理学举例,在我们的课堂中,会有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曾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处理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做时,老师认真的询问了她和父亲之间之间的矛盾,并且给她提出了许多办法,也向她分析了她父亲的心理,并鼓励同学回家后向父母说谢谢你们。这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会让学生产生逃避心理,反而会让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做更深入的交流。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及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曾经在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让同学分组写一篇有关性格的力量的文章,并要我们做一个表格,写出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眼中自己的优点。这充分加强同学们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培养了我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就比如说我们的选修课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游戏,电影,课堂教授及课后的小组合作,引导我们发掘自身的潜能,看清真实的自己,并让我们通过诉说自己的优点来培养我们积极乐观的情绪。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

篇2: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於佩 200212394

摘要:拉丁舞属于体育舞蹈的两大项群之一,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它包括缠绵抒情、婀娜多姿的伦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恰恰恰,轻捷灵巧、生动欢快的牛仔,欢欣鼓舞、热情奔放的桑巴以及威武雄壮、刚劲彪悍的斗牛五个舞种。因其鲜明独特的舞蹈风格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学生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表达情感活动的有效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键词:拉丁舞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体育舞蹈和拉丁舞的概念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它包括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项群,一共十个舞种。体育舞蹈是集休闲娱乐、健身健美、社交礼仪于一体的体育艺术类运动形式。它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体育舞蹈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它被视为一种高尚典雅的健身娱乐体育。体育舞蹈所展示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服饰艺术、形体艺术和造型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体育舞蹈涵盖了社会学、文化学、人体运动科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特征,其教育的综合性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比的。这种运动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

拉丁舞是体育舞蹈中国际标准舞的一类舞种,是一门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动作的形式,并借助再现的方法,既模拟或者虚拟的方法,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是通过符点和切分节奏来实现的人的形体运动。是一门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离不开音乐、文学、美术等因素。

二、拉丁舞的文化内涵

拉丁舞源于拉丁美洲,其音乐热烈洋溢、节奏快捷强烈,动作流畅大方,动感的舞姿富有独特的个性,是一种激情、浪漫而又文雅的舞蹈。

拉丁舞的神韵在于热情奔放,只为享受幸福快乐,这种氛围对一向谨慎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撞击。它令年轻人神往。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随着跳跃的音符如醉如痴地尽情地表现自己,这就是拉丁舞蹈文化的体现。

拉丁舞涵盖了体育、音乐、舞蹈、时尚、戏剧和幽默。拉丁舞既是一种健身运动,也是一种时尚娱乐。拉丁舞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那动人的音乐,能让你忘却烦恼,身心得到放松;那迷人的舞姿,能让你感到生命灿烂。

有人说拉丁是热带的阳光,火辣辣的热情;有人说拉丁是节奏强烈的音乐和奔放有力的舞蹈;有人说拉丁是瑞奇马丁的歌声和班德拉斯的眼睛,总之,拉丁舞,塑造一个奔放自信的你!

三、拉丁舞——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功效

(一)音乐艺术熏陶——缓解学习、生活等压力,消除不良情绪

对于拉丁舞而言,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其不同风格音乐各具特色。如颇具拉美风韵的伦巴舞音乐,缠绵委婉,圆润中透着深情,深情中露着眷恋,配以婀娜多姿,浪漫优美的舞步,表达出对幸福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再如恰恰舞音乐欢快有趣、舞态花哨、俏皮可爱等等,它可使气氛活跃,让舞者感到紧张而又松弛,虽然累却感到快乐。在舒适愉快地情境中,适度的运动量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唤醒水平,使人精神愉悦,降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另外,音乐有控制脑细胞兴奋的作用,能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优美和谐的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解,改善器官活动,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曲曲和拉丁舞各舞种动作有机融为一体的音乐旋律,就像指挥棒一样,将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把不同个性人的情绪调度到最佳状态,产生丰富的情感联想,陶冶高雅的情操,把学习及生活的压力、烦恼全抛到九霄云外,拉丁舞成了有感情、有灵魂、有声有色的体育艺术,其锻炼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与艺术享受。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心受到的艺术的熏陶,又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极大地改善心理状态。

(二)典型的有氧运动——改善身体症状,促进意志品质的提高

意志是人类的一种复杂高级形式的意向,是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种种困难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在拉丁舞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比如,在初学阶段,对于从未接触过拉丁舞的学生来说,大多认为拉丁舞非常难,不知道“怎么扭”,动作不协调,柔韧素质差,体力跟不上等等困难。但在都是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以及拉丁舞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在此过程中意志力逐渐增强。在基本动作和柔韧度训练过程中,由于拉丁舞对动作姿态和协调性的要求较严格,一个简单的转体可能要重复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觉性、坚持性来克服枯燥乏味的基本动作学习。柔韧度的练习中要坚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在整套拉丁舞学习当中,学生即要克服客观困难(动作难度),又要勇敢面对主观困难(畏惧心理和疲劳等)。因此,练习拉丁舞对意志力的磨练、形成不畏艰难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另外,拉丁舞练习过程属典型的有氧运动。长期中、小强度的运动锻炼,能缓解精神压力、治疗抑郁症,并且没有其他心理方面的副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语言暗示,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时,要使学生养成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好习惯。这样,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便能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力去战胜困难,最终在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进步。

(三)集体或双人共舞——改变孤独、抒发情感,促进人际交往

拉丁舞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的解脱,舞蹈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能增进人们的友谊,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拉丁舞的教学过程是集体活动过程,人们之间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教学中常运用的集体学习、互相观摩、分组练习等手段,也使得练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学生之间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场所,使他们在团结协作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有利于交往能力的提高。拉丁舞的练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个别学生对某一动作总是学不会或总忘记动作,是袖手旁观,还是主动帮助;舞伴路线跑动错误或动作姿态控制不好,是给予抱怨还是谅解;舞伴之间互相踩脚、配合不默契等,是相互鼓励,还是互相抱怨。所有这些都是对锻炼者正确待人、深入交流等心理品质的磨练。

在拉丁舞运动过程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流手段,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交流更加频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套动作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交流心声,即使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交流而学会与他人沟通。这是拉丁舞独特的交往功效。由此,在这种融洽、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下可使小学生心情变得更加开朗,身体表象更加完美,并且在运动中学会如何以诚待人、团结协作、互相互助,从而为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表现力与形体美的体现——抵御自责、过敏倾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

拉丁舞追求人体的形体美、姿态美、精神美,并将其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充分展示,这是它最重要的魅力之一。优美的体态、良好的表现力是接受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拉丁舞中各舞种的动作结构和艺术造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比如:有优美的扭摆技巧,可使身体的韧带、各个关节肌肉最大限度的伸展;动静结合的造型,快慢交替的速度使舞者刚柔相济。另外,拉丁舞几乎可以锻炼人的每个部位:手部、肩部、腹部、腰部、臀部、腿部等等,这些都要求舞者巧妙的运用身体来控制拉丁舞中的各个动作,在优美的身体律动中向人们展示拉丁舞的动作美。这对他们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拉丁舞作为一项时尚的运动,在教学中除了传授运动知识之外,同时也传播艺术教育。所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和完善。

拉丁舞是两个人的舞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有意识的进行表现力的引导,在练习中要求舞伴之间不断激发表现的热情,使之转化为表现行为,这样舞动起来更加迷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自我欣赏和接受自我,增强自信心。另外,通过观摩表演和教学比赛,学生穿着美丽漂亮的服装,尽情展示优美的舞姿,这也是提升学生表现力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实验前后,学生在表现力和姿态方面有长足进步。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害羞心理比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动作幅度较小,甚至低头不敢做动作,尤其与舞伴配合时表现很不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拉丁舞锻炼后,学生敢做动作,能大胆的抒发内心情感,大胆的去表现动作美感,面部表情也变得放松。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悦纳自我,自信心提高的过程。拉丁舞以其高雅的气质美和良好的姿态美,受到了学生的崇拜和追求,再加之拉丁舞强烈的表演、表现力与高年级小学生的精神释放和繁重学习任务完成后需要寻求放松的心理相契合,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五)动作风格多样,表达形式鲜明——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提升自身心理健康

拉丁舞具有动作风格多样、热情奔放、表达形式鲜明的特点,其表现为:有的刚劲顿挫、动静交织、潇洒奔放;有的婉转流畅、旋转起伏,形似行云流水;有的步态轻快活泼,跳跃转动洋溢着青春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舞曲。如果学生处于烦躁、焦虑状态,可选择优雅的伦巴音乐,可平息其不安的情绪;如果学生心理失落、抑郁,则选择欢快的恰恰舞,可以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之兴奋、快乐。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舞者百分之百的情绪投入,强调能量消耗,越是淋漓尽致的把拉丁的感觉发挥出来,就越能放开,在音乐中释放身体,从而获得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舒展。可见,拉丁舞锻炼能够通过引发高涨的情绪或舒缓不安的情绪等等来干扰、破坏高年级小学生消极的心理导向,转移其情绪中心,使练习者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这在本研究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参加拉丁舞锻炼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比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全量表分上有很大改善,心理健康明显好与对照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四、总结

拉丁舞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那动人的音乐,能让你忘却烦恼,身心得到放松;那迷人的舞姿,能让你感到生命灿烂。学生在翩翩起舞的同时可以欣赏音乐,在随曲而舞的美好意境中,使机体产生舒适感,从而消除疲劳、调节精神、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态。拉丁舞要求人的内在和外形共同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出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拉丁舞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可以完善大学生个性,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开朗、乐观、情绪振奋,增进自我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篇3: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基于此,该文将研究在积极心理学干预下的体育教学进行研究,揭示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高职大学生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参与职业体能课教学的8个自然班 进行实验 ( 总人数3 0 8 ) , 其中4个进行积 极体育教 学(spark)为实验组,其余四组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为对照组。为了避免不同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每个年级的实验班和对照班都由同一体育教师任教。实验自2013年9月中旬开始至2014年6月中旬结束,为期12个月。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分别对被试进行了积极心理各项指标的问卷测量,测试均在被试安静状态下,在班会课上集体施测,以指导语指示填答问卷。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的成果,结合该次研究的目的,采用《福戴斯情绪问卷》和编制了《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作为教学实验的测量工具。

(2)数据处理: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在实验开始前,了解参与学生的情况,特别对所有被试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前,所有同学的心理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证了样本的同质性。

2 . 1 积极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研究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的情绪方面的结果检验分析得知,经过积极体育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在正能量情绪与对照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学生因参与积极体育教学过程,整体更加开朗,正能量的情绪更多。另外参与积极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减少负面情绪和提高学习满意度两个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2.1.1 实验组学生情绪影响的其他因 素研究

在对实验组学生结果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其他对情绪影响有关的因素,首先是学生的性别对结果有显著性影响,男女生对积极体育教学的反应存在差异性。

如表1所示,不同性别对情绪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是负性情感。男生的差值要比女生的值小。经过观察分析,女生在体育课的参与度上明显要低于同时上课的男生,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没有好的体育成绩导致负面情绪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其次,不同的年级对积极体育教学的影响。

2 . 2 积极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方面的影响研究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在经过spark课程的教学后,在健康和身体吸引力两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2所示实验组在健康和身体吸引力两个方面的均值都远远大于对照组,说明了spark课程影响下,学生更加认可自己具有健康的身体,充满了身体吸引力。此外,对比所有被试实验前后实验后的数据也能得到相似的结果。

2.2.1实验组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其他因素研究

在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身体自尊维度的比较研究发现,积极体育教学普遍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自尊度,但是在实验组内部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具体如表3所示。

如表4所示,实验后测试中,男生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自信度要高于女生,p《0.004,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女生更加关注身体吸引力方面,均值远远大于男生。说明性别对该实验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影响。

3 分析和讨论

积极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情绪影响上总体是积极向上的,正性的情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这其中,因为性别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女生负性情感均值明显要高于男生(见表1)。根据该次研究的观察分析,spark课程是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积极 心理学的要义,强调在“运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极其注重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在实际操作中,女性被试者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主动参与锻炼,运动强度略低;而男性被试者天性活泼好动,更加适合在身体运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产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在相同性别下,不同年级的被试在情感维度上的反应均值相近,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spark课程的接受度没有差异,积极体育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身体自尊角度上看,spark课程的影响也是积极有效的(见表2、表3)。无论是实验组于对照组的比较还是实验组的内部,实验的前后在身体健康、身体吸引力、运动能力和免疫力4个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对自身健康和身体吸引的自信。性别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男性被试对自身健康的自信心要远远高于女性被试,而女性被试则更加关注身体的吸引力。

该研究的结果是对spark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局部反映,积极体育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广泛,该研究只选取了其中一方面,若要准确、全面地揭示这一现象,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积极体育教学能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情绪和身体自尊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大学生情感发展过程中,spark课程能提高学生正性情感,减少负性情感,女性被试的负性情感要高于男性。积极体育教育能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促进学生自尊心理的提高。男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自信度要高于女性;高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要强于低年级学生。

4.2 建议

大学生体育课程中努力推广积极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体育教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不管渗透,有利于营造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成为其终身体育的助推器。鼓励创新实践,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高校体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定式思维,推陈出新,破除当前体育教学中男女参与度不均衡,体育场地限制,教学年级限制等等不利因素,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心理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改革大局。

摘要:该文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通过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308位学生为期12个月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积极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减少负能量的产生;(2)积极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尤其是对自我健康和身体吸引力的自信;(3)不同的性别对积极体育教学的反应不一,男性被试的实验效果要好于女性被试。

篇4:试论舞蹈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舞蹈 潜移默化 重塑、团队合作 创造 传承

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心理活动。舞蹈使用无声的肢体语言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心智交流”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广泛地开展各类舞蹈活动,可以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创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更高的境界上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认识未来。从而产生对人类美感的强烈向往和追求,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由此可见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一、舞蹈可以净化学生心灵

人们赞誉舞蹈为“美的化身”。作为舞蹈的观众,首先被吸引的大概就是它体现出来的人体动作的美了。舞蹈动作是以夸张、浓缩、扩大、变形、虚拟、象征、写意等手法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而成.舞蹈动作的开与闭、伸与缩、静与动,是由各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舞蹈语汇以及舞者表情与神态的和谐运动、服装与道具、布景的有机配置都会成为唤起人们美好情感的工具。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蕴涵着人们情感的起伏变化。人们在表演或是欣赏舞蹈时,受到舞蹈韵律(动态)、节奏(律动)与情感起伏规律的感染,听觉和视觉同时受到刺激,产生情感共鸣、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对舞蹈人体线条美的感知,使人更加直接地体验到舞蹈动作线条的流畅与发自内心的情感所产生的对应关系。学生在表演或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自我显示的形体之美,气质神韵之美,节奏之美和力量之美。在感受舞蹈艺术魅力的同时,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潜移默化的唤起学生美的感觉,美的欲望、美的理解。学生通过舞蹈欣赏,模仿、创造等活动,尽情地享受舞蹈艺术的乐趣。使冲动趋于平和,消沉变为振奋,喜悦的心情得到抒发,伤感的情绪得到抚慰,精力得到恢复,心情感到愉悦,身体得以强健,最终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舞蹈对学生轻度心理问题可以起到治愈或缓解的作用

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加上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困扰,还有以前的创伤性经历等,可能导致轻度的焦虑和抑郁。舞蹈对学生轻度心理问题可以起到治愈或缓解的作用,目前有专门的舞蹈治疗方法,分为艺术性的舞蹈治疗和心理取向的舞蹈治疗,尽管两者的指导方针不同,但都认为舞蹈对心理问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舞蹈教育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被称为“带着微笑的项目”。在大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中去,通过代偿、迁移、自我宣泄等方式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由于舞蹈的娱乐性,可以保证大学生本人自觉的积极参与,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舞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培养和别人的默契,可以慢慢克服羞涩,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舞蹈的治愈作用克服了传统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室里的紧张气氛,更容易产生疗效,在大学生本人无意识的情况下,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宣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克服不合理信念的作用,潜移默化的重新树立了大学生的自信、乐观等积极心态。

三、舞蹈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能力

学习舞蹈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舞蹈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舞蹈的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杰出的艺术理论家爱斯纳指出:“人类理解的通道绝不仅仅是科学,艺术具有一种非比寻常的作用,它可以发展我们的感性,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的意识达到更高的水平。”

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像艺术一样激发人无穷的想像力,而想像力正是创造力的基础,艺术的核心概念是创造,而创造也是一切教育(当然包括艺术教育)的本质要素。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是创作者想像力的具体体现。人们在观赏舞蹈艺术作品时,会联想起与该舞蹈相关的生活体验、审美经验等。这是审美想像力发挥的作用,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本能反映和主体体验在情感想象中的综合体现。如充满西部风情的《安塞腰鼓》,使我们透过表演者发自内心的生命舞动,认识和了解粗犷雄浑的黄土高原、质朴的陕北人民和他们对生活的炽热感情等等。可以说,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是人类创造力和知识进步的源泉,同样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必要的营养剂。

舞蹈艺术所营造的美的境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态度,而且对提升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创造能力也产生着重要作用。

四、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和合作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出生,追求独立和个性,在团队和合作意识上表现的不够好。现代社会知识的爆炸性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个人无法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十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集体就是力量。”“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而大学开展的舞蹈教育多是集体舞,这为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集体舞要求参与者协调一致,需要极高的默契,需要在不同空间把握时间的同一性和步调的一致性。通过彼此肢体上循环重复的触碰或分离,使其相互感受,相互协调,彼此信任,激发并领悟各自之间内心独特的细腻的情感群舞表演,所有演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同心协力,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沟通,共同面对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这当中要求人人必须要有集体责任感与凝聚力,大家在合作的情境中体验和谐与融洽,体会在这样的氛围下成功带来的喜悦。无论是怎样的表演形式,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有着重要意义。

五、舞蹈可以增进学生的信息交流,参与文化传承

舞蹈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文化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和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来表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能通过舞蹈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对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与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总之,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德功不可没,能积极地在大学里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弥补现行大学教育体制的不足之处,有益于培养心理健康、道德完善、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篇5: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经研究表明,家庭对一个人的品格和心理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就如何加强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群体的各种压力,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经研究显示,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断警示着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让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缺乏学习动力,适应性差,无目标。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

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便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和情感交际障碍。

3、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畸形的失恋态度往往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体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的容易自卑的学生当中。

5、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

6、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害怕挫折,恐惧困难。

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所发生心理问题,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专家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家庭经济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同时,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气、自私、高傲等。

三、对改善家庭教育的建议

家庭是培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重要基地,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的最合适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努力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鼓励子女大胆交流,说出心声。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及时进行家庭教育,从而避免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1、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开导。

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

2、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疏通和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恋爱观。理性教育才是真理,不应感情用事;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信息。

3、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家长应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当放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四)家长与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保持密切联系,密切跟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主动及时了解孩子学校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多与孩子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交流,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积极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篇6: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S】

2012042137 吴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特性,探究其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爱情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可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有利于健康的心理机制的完成,增强自信,使自我参照体系不断完善。【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幸福感

引 言

积极心理学,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在中小学,甚至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属于被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他们可以很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心只投入在学习上。而同学间的关系来的那么真切,男女同学间提倡和谐友情,但是抵制过于亲密的接触。然而,到了大学一切看似自由,无人管束的生活,却让很多同学没了方向。大学不仅在学业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大学如同小社会竞争和压力比以前更加大。在“学业、情感、生活、就业”四个方面与以前有巨大的差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有了完全自我发展和定义的空间,脱离了高中时期老师束缚式的管理模式,来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消极心理。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形成最后影响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时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在他们身上产生很大影响。

一、可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这种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一个人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然后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赛里格曼等人的关于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应该达到的标准、以及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具体内容和指导。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而形成的。当激发和强化使个体的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加是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主要途径。同时,积极人格特质还是进行积极干预和培养积极思维方式的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促使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积极心理学在恋爱中的意义

1、大学生恋爱前问题。大学生恋爱前往往有着很多问题。比如自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做事。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信。不仅仅是对于自己自信,也不仅仅是对于爱情自信。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自信。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出他们内心的自信,对于一切自信了,就回归到自己的正常轨道。

2.大学生恋爱中问题。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比比皆是。患得患失,格外敏感。这种时候适当的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导他们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他们对于爱情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很重要。自信是解决患得患失的重要依托。对于自己自信,对于对方相信,这应该是解决恋爱中问题的金钥匙。

3.大学生恋爱后问题。失恋无疑是大学生恋爱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由于很多大学生刚刚接触爱情,不会学会放手,更不能释然这段爱情的结束。所以失恋后产生的问题格外多。各种情绪都会发生。这时候适当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有利于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密不可分。人格特质需要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同时环境又影响人格特质的形成。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及其情绪体验,认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组织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的东方国家,人们倾向于参照集体标准来判断是否快乐。人们在评估生活时,总是首先考虑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组织系统更加必要。积极心理学综合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创建一个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积极的校园制度和积极的教育理念。大学校园制度主要是指高校的领导体制、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等。大学校园制度是为了维护和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而制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大,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加以积极引导,在这方面一套完整的大学校园制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良好的大学校园制度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而高校的良好校风又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成长,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一种凝聚力、约束力,使大学生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的良好校风能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最佳条件。在校园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表现为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文化环境,大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心理调节等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教育理念应落实在这些领域的教育中。以培养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而实施的教育就是积极教育。它是对消极的传统教育的修正,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的新观念。积极教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是为了找出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积极教育的主要职责。这样做,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预防心理疾病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对于心理学研究者而言,在这方面所需的工作是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

四、结束语

篇7: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土风舞,经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比赛方法,始形成国际标准交谊舞,并于1947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比赛按音乐节奏配合、身体基本姿势、舞蹈动作、旋律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舞步等方面评定运动员的成绩。

近年来,体育舞蹈被引入校园,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多年来对学生的调查表明,65%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内容之一。

甚至每学期的体育舞蹈选修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的呼吁下,定期举办几次体育舞蹈培训班,开设摩登舞、拉丁舞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一切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大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当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就能自觉承受运动强度物密度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自炼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个学期,我体育选修课正是体育舞蹈。主要是学习摩登舞(modern)中的华尔兹舞(waltz)和拉丁舞(latin)中的伦巴(rumba)。华尔兹舞步起伏连绵,舞姿华丽典雅。旋律悠扬而缓慢、有抒发性旋律的慢华尔兹舞曲,舞蹈慢速连贯滑动。而伦巴则具有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风格,使我在学习的同时陶冶心情,身心愉快。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发觉体育舞蹈对心理发面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体育舞蹈有利于改善身体形态。

体育舞蹈练习者的姿态是舒展挺拔的,跳舞时始终要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姿态。这种严格的身体姿态要求,符合体育美学原则(姿态美)。合理地进行体育舞蹈运动,通过优雅的姿态练习,使身体各个部位和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增强整个躯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弥补缺陷、优化姿态。合理的运动量能有效地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身体曲线,使人体外形更加的挺拔、体态更加刚健优美。这是物理层面的。当拥有如此一个美妙的外形时,人们就能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进行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增强个人魅力。同时,优美的形态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赞许与认可。体育

舞蹈是一种展示的活动。长期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产生表现的欲望,并由此达到自我满足。

其次,体育舞蹈带有自娱性。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与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在舞动的过程中,人们也能感受到快乐。已有调查证实积极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的高于普通常人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有关有氧运动的健心效应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如皮特鲁茨罗(Petruzzllo,1991),拉方丹

(Lafontaine,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即可以降低焦虑,也可以降低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的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等都有治疗的作用;无氧练习只对抑郁有调节和治疗作用,但不能有效的降低焦虑。因此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有氧练习的健心效应应更加显著。据50名体育舞蹈班学员的心率测试表明,体育舞蹈与国际上流行的有氧运动、有氧操、有氧舞蹈是有区别的,有氧运动的心率指标一般在125--150次/分,而体育舞蹈中有些舞种的心率指标以超过180次/分,如快步舞、恰恰恰、加依夫等。人体活动的能量代谢以处于无氧代谢状态。从研究结果可知,体育舞蹈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根据拉方丹等人的研究,这类有氧运动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最后,体育舞蹈还带有群众性。跳舞,通常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特别是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40多个同学在同一间教室翩翩起舞,产生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得到彻底的解脱,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可见,体育舞蹈活动即增进了舞伴、舞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参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司徒炳坤等人研究的结果——体育舞蹈活动对“人际关系”和“敌对” 两项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运动对这两项心理健康因子的积极促进作用显著。可以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

篇8: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该大学三年级自愿参加研究的118名大学生, 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3名, 女性36名, 平均年龄为: (21±1.91) 岁。对照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2名, 女性37名, 平均年龄为: (21±1.87) 岁。

2.2 方法

在实验前、实验后分别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评价。评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评价由本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在无干扰的、安静的地点, 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采用统一时间、统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 以观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及干预效果。

研究组由该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对研究对象进行2个月的积极心理学式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2~3次/周, 2~4 h/次。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人际交往、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管理、心身疾病、常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等。对照组不做任何类型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

2.3 主要观察指标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SCL-90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两组间的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2.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两组前后、组间对比,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分界值以SCL-90各症状因子是否达到和超过2 (≥2) 判定为中等痛苦水平, 即因子分≥2者为阳性体征, 有心理问题。实验实施前两组共检出心理异常者37人, 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研究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4.07±41.82) 。心理异常者19人, 总检出率 (31.69%) 。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包括人际关系敏感 (8.06%) 、焦虑 (6.22%) 、强迫 (7.14%) 和抑郁 (7.14%) 。对照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0.07±39.12) 。心理异常者18人, 总检出率为30.71%。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有人际关系敏感 (7.96%) 、焦虑 (7.27%) 、强迫 (7.78%) 和抑郁 (6.94%) 。结果显示,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之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干预实施之后, 以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0~2.764, P<0.05) 。结果显示, 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有显著性的组间差异。

3.3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以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检查发现: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干预前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0~3.924, P<0.05) ;而对照组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23~1.178, P>0.05) 。以阳性检出率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干预后心理异常总检出率有所下降 (11.33%) , 干预前后, 其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3~7.987, P<0.05) , 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阳性检出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8~8.497, P<0.05) 。而对照组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为16.41%,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1~1.577, P>0.05) 。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该研究显示, (1) SCL-90评价结果提示大学生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因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2) 研究组与对照组总分、各阳性因子在实验实施之前无显著性的组间差异。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无显著性的差异。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于20世纪末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界的新型心理学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注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 主张发挥其内心潜在的、固有的、最具动力学的潜意识为出发点, 倡导采用积极心态来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做出新的、积极意义的解读, 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 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

一直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对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负面心理方面的研究, 忽视了人类本来具有的正向、积极的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创立扭转了这一被动局面[3]。应用积极心理学来考虑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便会发现过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被动的堵、防, 如同治理洪水一样, 堵、防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使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 如同“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一个道理, 发挥其内在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 这正是人本主义理论的精髓, 因此, 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基于以上的理论及思考、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合我国的高校现状, 笔者研究、设计了本实验, 希望探索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证明该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然本实验还有实验样本量不大、测量量表少等不足, 以后研究会进一步改进, 做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

[2]Seligman M E P, Csiksizent 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14.

上一篇:本安试题下一篇:探伤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