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

2022-09-10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中啊哟的意义。但是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逐渐进入转型期, 在校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1]。近些年关于高效“问题学生”的报道屡见不鲜, 既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秩序产生了干扰, 又产生了极为不好的社会影响[2]。因此, 关于“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已经受到各个高效的广泛关注。

一、“问题学生”的表现特征

“问题学生”主要是指那些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导致其在情感意志、个体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偏离了正常形态, 并且其行为方式、心理特点、思想品德等方面与当前主流教育规律、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相违背的学生群体[3]。具体来说, “问题学生”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现特征:一是思想偏激, 对当前社会现状尤其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示极大不满, 对现行的各种制度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二是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 经常发生迟到、早退等现象, 作弊、挂科、补考等都已经习以为常;三是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等问题;四是在行为方式上情况;五是多数“问题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为焦虑、抑郁以及易激惹等[4]。

二、“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每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均会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外部环境的影响, 包括教育、学校以及社会影响等。相对来说, 外部因素对人的影响程度更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因此,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分别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 如表1所示。

家庭影响主要是指很多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缺失非常容易导致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 或者自视过高, 目空一切, 具有严重的攻击性;或者特别的自卑和退缩, 面对任何事情都畏手畏脚。通过对“问题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 很多“问题学生”都是家庭离异或者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有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 有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过于严厉, 这些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6]。学校影响主要是指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一味追求高成绩, 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导致这些学生在进入高校时, 随着学习压力的降低, 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导致各种问题逐渐出现。社会影响主要是指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流行, 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导致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出现扭曲, 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发生。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解读

积极心理学简单来说是指采用心理学中的方法对人性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普世价值进行评估和引导。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 在20世纪末开始兴起, 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内心中均存在积极的力量, 强调个体应该通过主动去发挥这种积极的力量去克服自身消极的问题, 因此相比传统心理学的“恢复创伤”,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重点为“促进幸福”[7]。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 它对“问题学生”的解读和治疗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治疗方式。

(一) 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需要受阻时的自我保护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每个人均具有积极向上的不断完善自我的潜力和要求。基于人对不同生活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 分别为生理、安全、居住、自尊和自主实现。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自从学生上学以来, 主要是通过学习成绩来对学生的优差进行衡量, 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 他们往往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周围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轻视, 导致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 找不到归属感, 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 此时他们被迫采用自我保护措施, 在学校和学习之外寻找其他途径去自我发泄, 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些发泄的途径和方法有悖于现在主流的价值观, 于是就产生了“问题学生”。

(二) 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扭曲方式

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和满足, 那么他们就会对生活产生厌恶、反感情绪。他们积极寻求途径来突破这种困境, 但是因为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缺乏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难以对这些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问题学生”的很多行为在我们开来可能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但是对他们来说, 这体现了他们寻求问题解决的态度和决心, 也是他们不愿意自我放弃, 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8]。

(三) 问题行为能够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的契机

问题行为虽然会让“问题学生”在困境中越走越深, 但是同时在困境中也为“问题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契机。正是因为外部环境因素, 可以让“问题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战胜自己。“问题学生”如果能够能够从自己的特殊阶段中走出来, 将会迎来自我完善的契机。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转化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转化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努力和措施让“问题学生”在问题行为中找到积极乐观向上的因素, 并将这些积极因素逐渐转化为自身优势。

(一) 重建“问题学生”的信心

关于“问题学生”的转化, 促使他们信心建立是第一步, 也是最为主要的一步。“问题学生”由于长时间受到外部环境的轻视和否定,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对正确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已经丧失了信心, 从而他们不愿意接受自我现状的改变, 难以接受自我转化。

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应该通过不断地积极心理学学习, 多参加社会活动等, 来刺激他们内心深处的积极基因, 调动他们的自我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他们在人际交往、生活学习张的兴趣和信心。

(二) 对问题行为进行调整

基于积极心理学, 问题行为既有消极的一面, 又存在积极的一面,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积极的因素而提倡问题行为。我们应该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引导, 促使“问题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情绪发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面对压力等, 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进行详细的指导。

(三) 建立“问题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转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为:主观层面上的情感体验、个体水平上的人格特质以及群体层面上的社会支持。因此在“问题学生”的转化中, 除了重建“问题学生”的信心和对问题行为进行调整外, 还应该着力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问题学生”转化社会支持系统。布伦芬布鲁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学社会支持系统应该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等。因此“问题学生”的老师、同学以及父母等均应该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让“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和温暖。

五、结束语

目前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问题学生”转化是基于人性的理念, 通过调动“问题学生”自身的积极乐观因素, 通过寻求外界对“问题学生”的支持和帮助, 来促使他们建立信心, 勇于改变, 积极调整问题行为, 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盛行, 导致高效“问题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已经对高效的教学管理产生了严重干扰, 并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基于此, 本文首先对“问题学生”的表现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问题学生,转化

参考文献

[1] 冯霞.高职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心理学干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9 (3) :153-155.

[2] 赵晓红, 陈路.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 2016 (11) :187-187.

[3] 卿再花, 曹建平, 吴彩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7, 33 (11) :67-68.

[4] 尚文艳.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 (7) :265-265.

[5] 白琴.积极心理学: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3 (9) :161-162.

[6] 杨明, 欧玥, 陈丁漫, 等.积极心理学本土化取向下的高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建构[J].校园心理, 2016, 14 (6) :417-419.

[7] 张群智.运用积极语言开启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心门[J].今日教育, 2016 (9) :53-54.

[8] 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 2016 (6) :1-1.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