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心态问题

2024-06-23

就业心态问题(精选十篇)

就业心态问题 篇1

一、高职生的特点及就业心态

(一) 吃苦耐劳精神缺乏, 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父母爱护下长大的高职生, 缺乏事业心、缺乏责任感, 吃苦耐劳精神比较欠缺。在求职过程中图轻松、求体面, 轻视生产一线, 追求较高收入和舒适环境成为高职生的普遍心理。再加上我国一直有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观念, 视技术为雕虫小技, 读书是为了做官,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 以及现行体制的原因, 学生都希望自己坐在办公室工作, 做一名管理者, 而不愿意到第一线去工作, 去锻炼自己。这种择业标准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二) 抗挫折能力较差, 竞争过程中信心不足

现代高职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所有的问题和困难都有爸妈、老师顶着, 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雨。对于走出校门的毕业生,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处处碰壁之后, 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去的时候, 在对新环境的熟悉、人际关系的处理、租房等方面的压力之下, 初入社会时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消磨殆尽, 变得消极、胆怯、妄自菲薄。一些学生面对漫长的职业生涯, 对社会产生恐惧感, 出现了消极怠工或不愿参加工作等情况。

再看看校内的高职生,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学生的就业工作,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我校开展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40.2%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 信心不足, 害怕自己和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竞争;另外有近10%的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毕业即失业”, 有较多的毕业生始终不敢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表现为盲目、自卑、焦虑、懈怠等心理, 这种不良心态与当前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格格不入, 极大程度地削弱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 容易急功近利, 这山望着那山高

对于毕业生来说, 第一次就业在个人成长中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这时需要学生静下心来, 眼睛向下看, 只要基础打得好, 未来发展的后劲才会大。可是在毕业生跟踪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高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初期阶段, 跳槽现象较为普遍, 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眼前利益未能满足, 如工资低、路程远、工作环境或住宿条件不满意等原因;也有一些学管理、经济、英语等热门专业的学生, 感觉自己是“万金油”, 喜欢盲目地攀比, 毕业以来一直在跳来跳去。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几年里自己的职业发展很不顺利, 专业发展没有积累, 最终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

二、就业指导对症下药

(一) 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改变, 也是最彻底的改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在选择职业时, 必须看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 并主动承担这种责任, 这样的价值观才是高尚的, 在这种高尚的价值观的驱动下, 我们的学生才能不怕困难, 吃苦耐劳, 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 就业指导工作应帮助学生“知己知彼”,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自我觉察在于对自我的认识, 也就是在老师或辅导员的协助之下的“知己”过程。生涯觉察是对外在环境, 尤其是对工作世界中各种职业类型的了解及对别人或竞争者的认识, 这就是“知彼”的功夫。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尝试担任工作世界当中的相关职业的基本经验, 并由试探经验过程反复修正自己的选择, 进而找到最适合的职业定位。

(二) 实施就业心理素质教育,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心理素质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与动机、运筹与决策、意志和社交、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 为高职生求职早做准备。在高职学生入校后的各阶段, 就组织相应的讲座和心理辅导, 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试、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同时, 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应从专业知识、技能、思维、信息、理想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 打造学生的竞争实力。学生进入学校之后, 就业指导的重点应确定为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大学生涯同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 有目标地进行知识储备, 为步入社会垫好基石;要掌握技能, 锻炼拓展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 但也要创新思维, 拓宽眼界。学校尽可能地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训练, 适当安排各种锻炼耐挫、磨砺意志的活动, 增强学生面对困难, 遭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经历就是财富, 经历风雨再扬鞭, 笑对生活的乐观信念。

(三)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教会他们成功需要坚持

就业指导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培养他们对专业的热爱, 进而树立自己职业发展的理想。学会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问题, 成功需要专注和坚持。要让学生认识到:薪酬低、环境差的岗位工作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及自身缺乏持续向上的动力与能力。无论初始薪酬如何, 一定要有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 百折不挠, 通过各种方式持续提升自我人力资本水平, 而持续的跳槽不利于人力资本与人脉积累, 却会影响到以后的职业发展。相反, 长期从事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专注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岗位, 才能不断积累, 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才能长期成功。只有看到坚持带来的成功, 就能帮助自己克服短视、急功近利的人性弱点。

经过就业指导教育的指导, 能够让我们的学生立足现实, 尊重理想, 自我觉醒, 准确定位;能够让他们具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 具有良好的责任心, 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挫折和压力;能够让他们步入职场后始终保持“做自己所爱的, 爱自己所做的”的心智……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目标就实现了, 这也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最大的欣慰。

参考文献

[1]江玉印.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准备管窥.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4) .

[2]费毓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1) .

就业心态讲座 篇2

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使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11月10日,我院聘请国际职业培训师协会高级培训师、二十一世纪药店商学院资深讲师聂相如来我院进行题为“就业心态”的专题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吴茂林、副院长李松涛,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公室、各系的负责同志和实习指导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聂总从自身的工作经历讲起,深入剖析了当前大学生求职观念中存在的误区,以生动的案例指出了大学生初入职场时由于错误的就业心态而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以他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员工拓展训练的经验,指导同学们如何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来应对即将面对的职场。

端正就业心态 明确就业目标 篇3

我院是一所高职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全部收入投资到子女身上来读书,指望着孩子能够毕业后分到一个好工作,从此一家人脱离苦海。来自家庭长时间的影响和压力,导致学生的就业观念畸形发展,正常的就业途径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存在眼高手低的矛盾点,出现令人担忧的“就业”问题。

案例描述:

我班有名同学叫罗XX,家庭经济贫困,全家人指望着罗XX上完大学后有份“日进斗金”的工作来使家人脱离苦海。

到了大三后,招聘单位来了很多,可是罗XX却一家单位也没应聘。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变得急躁,并有轻生的想法。知道此事后,避免刺激他,我给他发了短信询问原因,罗XX终于给我袒露了心扉,他给我的短信这样写道:“老师,我去应聘了,全是生产线的流水工,难道大学三年下来我就只配做个工人?工资收入就更别谈,我怎么有脸见家人?这两天我想到了自杀,可是我放心不下我的家人,我来到这里,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三年大学过去了,指望着我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可是……我想去死。”看到这些,再回想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萎靡不振的现象,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案例分析与措施:

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另外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不景气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对罗XX进行社会现状的分析,使其先从思想上得到正确的认识转化。

其次,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对罗XX先以经常沟通的方式,给他讲解社会上从基层干起的大学生成功案例,鼓励他放下身段,从最基层踏实做起。并及时与家长取得了联系,一方面,使其家长了解社会就业的现状,另一方面,与家长共商解决对策,要求家长多鼓励罗XX,减轻就业给他带来的压力。而这一切都是在罗XX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罗XX进入了一家单位,刚开始工作中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就多给予关心,经常询问他的工作近况,使其尽快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化,要求他踏实工作。

案例启示和工作建议: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

一、关注社会现状的变化,端正思想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防止眼高手低是顺利就业的保障。

三、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帮助,是思想成功转化的重要基础。

四、积极引导,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多的信息来源是转化成功的重要环节。

五、跟踪了解是成功转化的关键所在。

就业心态问题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职业定位

一、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态问题

(一) 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

(二) 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 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 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 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 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 就容易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现象, 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 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 就业观念不合理

1.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 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 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 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 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 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 求安稳, 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 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 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 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 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 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五) 就业心态问题

1. 过度焦虑与急躁。

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 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常常心急如焚, 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 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 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 有追悔莫及, 甚至毁约, 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 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部分大学生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 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肯轻易低就, 明明已经找到工作, 但拖着不肯签约, 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 认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 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 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 怨天尤人。

3. 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 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 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 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 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

4. 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 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 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 减少人际交往, 对一切都无所谓, 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另外一部分毕业生, 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 他们不相信、不听从, 偏要对着干, 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 接受客观现实, 调整就业期望值

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 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 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 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 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 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 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 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 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 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 但发展空间大, 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 但发展潜力大, 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 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 主动捕捉机遇

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 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 是相对的, 对别人合适的, 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 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 调整就业心态, 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 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首先, 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 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 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 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排解心中的烦闷, 放松自己的心情。

大学生就业心态 篇5

市场营销81邹源孟会计92薛亚娇 市场营销81谭志娟工商管理91沈浩锦 农林经济91袁浩茹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业难,害怕就业已成为困扰广大大学生的沉重心病。该报告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农业大学的百名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解决与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心态总结与建议

毕业生就业是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掌握大学生就业心态,也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要求,帮助、指导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的就业,最近,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项研究课题精组织,学院学生积极配合,对南农百名大学本科生的就业心态,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初步提出具体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南京农业大学百余名大学本科生。

2、调查时间: 2011 年3 月。

3、调查方法:根据与大学生就业所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专项调查问卷,在校园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回答问卷。经过统计整理,对调查问卷选择完整的107 份,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有24 个问题,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就业情况的认识及了解,包括对现今就业前景的态度认识,对目前就业的大学生心态的把握,影响当前就业状况的因素的了解等。

2、大学生自己面对就业的态度与规划,包括对今后就业的心态的分析,就业的目标与要求的把握,就业的行业的选择,就业地理区域的挑选,所就业后薪酬的要求等。

3、大学生对就业可能遇到挫折的心理准备及就业能力的锻炼状况,包括: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可能直接导致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求职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和能力的把握等。

4、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与就业的看法,包括对专业的选择状况,对就业时与专业不对口的看法等。

5、大学生对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的看法,包括对就业指导课上课情况的满意程度,及对就业指导课的要求与期望等。

三、调查情况分析

1、对大学生看待当前就业的心态有喜但更忧

喜的是大学生已经对当前就业有一定了解,且至少有52%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持比较乐观及乐观态度,有至少4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而且能够适当了解什么在影响着当前就业,其中认为学校教育有73%,所学专业有62%,国家政策有55%,家庭教育有41%,另外长相、性别、个人经济条件各占11%左右,还有其他7%。而更忧的是还有49%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持比较悲观及悲观态度,还有4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大,就业形势严峻,不一定找到工作”。

2、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有一定的认识与规划,已经具有良好的就业态度,但还是有一定的忧虑

在看待就业规划的问题上,有57%的大学生认为“重要”,但也有28%的大学生认为“不太确定”,9%的认为“不重要”,6%都“没考虑过”。而面对就业的目标问题上,有59%的大学生认为“获取学习与生活的平衡”更重要,有44%的人想“谋求发展空间”,31%的想“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另有37%需要“个人兴趣得到满足”,而34%的只是想要“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还有的21%的想“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剩下的是考虑其他。不过有67%的大学生希望在“中等及以上城市”工作,有21%喜欢呆在“小城镇”,只有8%的选择“农村”,剩余的选择其他。在选择的行业方面,至少有59%的大学生选择如“金融、证券、保险等的商业贸易类”,有15%的想要在“政府机关”工作,另分别6%的选择“房地产业”和“医药食品业”,选择“IT与通讯业”、“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新闻出版业”、“旅游交通航空业”都只有2%。

第一份工作是事业的开始,其中有41%的大学生觉得“干什么都行,先实现自食其力,并尽早积累实践经验”,同样有27%的认为“我并不急着挣钱,但很在意第一份工作对我职业之路的积极意义,它能够让我学到东西,享受职业的快乐,因此我更关注单位的文化氛围”,但有21%的觉得应该“非常看重,应该精挑细选,不能委屈自己”,可是有11%的人觉得“在哪工作不重要,但干什么很重要,毕竟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啊”,虽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但却都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值得欣慰的。什么才是决定自身就业成败的呢?在调查中列前三的是 “较多的实习”、“人际关系”和“多项技能证书”,分别有50%、42%和40%,而选“平和的心态”的有30%,“名校及高学历”却只有20%,与“运气”是一样的,另有极少觉得是其他。

而在面对就业时首先考虑时,36%的大学生考虑的是“工作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考虑“工资待遇问题”与“地理区域是否有发展前途”的各有25%,只有14%的考虑“是否与专业对口”。而进一步关于工资问题,各有40%的大学生选择月薪“1500-2500”与月薪“2500-4000”,10%的希望有“4000-6000”的月薪,而在“1500一下”与“6000以上”各有5%。

3、对于在求职遇到困难与挫折,大学生基本都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能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与需要

在求职不如意的情况下会怎么做,有52%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边工作边寻找理想工作”,还有32%的“会调整期望值,但比一定降低标准”,选择“继续深造”的只有9%,但也有7%的人认为“不管其他工作,一心找寻理想的工作”。而面对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有39%的大学生觉得是“能力不足”,同样“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也有39%,认为“求职方法欠缺”的有13%,有9%的人认为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而觉得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时,有26%的大学生觉得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同样的还有26%的“沟通协调能力”,有20%的认为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另有7%的选择“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4%的另有想法。而觉得用人单位最关心大学生条件的问题上,64%的认为是“专业技能”,差不多的是60%的“综合能力”,选择“工作经验”和“个人素质”的分别有39%和34%,还有18%的选择“学校名气”,16%的选择“发展潜力”,只有5%的选择“学习成绩”。

4、大学生基本认识到了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找工作时,面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性质问题时,有67%的大学生认为“与专业要有关联性,不一定对口”,有15%的认为要“先找份工作,不管是否对口”,还有13%的希望“根据喜好来选择工作”,但仍有5%的觉得“工作一定要与专业对口”。

5、大学生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还有一定的信任度

在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看法时,有52%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太大作用”,但仍有32%的认为“虽一般,但有一定作用”,还有8%的认为“非常有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还有8%的“说不清

楚”。而对于学校就业指导有什么希望时,有63%的大学生想要获得“用人单位信息”,53%的希望获得“应聘技巧”,还有44%的希望进行“职业规划辅导”,14%的希望进行“求职心理辅导”,另有20%想了解“专业出路”,剩下7%觉得还有其他更重要。

四、总结与建议

1、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还是比较好的,也比较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通过对以上问卷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的严峻现实,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通过努力”等心理状态就是成就就业应有态度。在调查中,很多学生也充分意识到当今就业的影响因素,了解到了许多社会的状态。虽然也有不少的大学生有悲观的心态,主要还是只看到就业中的劣势而没有看到其中的优势环节,但还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消除的,树立信心是第一步,要始终保持和增强自信,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也是对大学生们的考验。

2、很多的大学生认为职前规划是重要的,这是值得欣慰的。虽然也有部分处在迷茫之中,但是好的规划必需的,固然迷茫,也要有自己的打算,不能随波逐流,要高度重视。在这之中,目标的确定是第一步,很多的大学生选择“获取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个人兴趣得到满足”、“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谋求发展空间”等,其实不管目标有多大,只要有动力就好,只要有所选择,就说明他们有积极地就业心态。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目标的大小,上述数据可看出大学生的目标其实不能说多宏大,但蛮贴近生活的。至于很多人选择在大中城市,喜欢从事商业类的和政府的工作,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偏高的,如果能与自身匹配,这才是恰当的选择,不然只是好高骛远而已,希望能够从自身能力思考。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从数据上也可看出很多的人的思考很具理性,认为“先就业再择业”。而对于“文化氛围”,这是主观的感受,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其实就行了;至于“精挑细选”和“不能委屈自己”,毕竟自己是要就业的,是要高度竞争的,选是必须要的,但有时苦点更能锻炼自己,工作不是享受。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实习经历、交际沟通、技能证书等对于就业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值得欣慰。所以,不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不能一味追求过度,关键还是在于把握,要有对应性的培养,一项技能不是每项工作都适用,毕竟“运气”也是可以改变一生的。

在调查中,面对就业时首先考虑什么时,最多考虑的是关于自身发展的问题,其次在是工资、专业对口等其他,说明我们大学生已经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问题,也充分说明如今大学生心理的成熟程度已

经很明显了,能够自己分析就业问题。而在月薪的要求方面基本集中在1500-4000之间,也看出大学生对于当今社会的认识,不在一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很理性,月薪索取也很恰当。

3、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也早就意识到就业中会存在各种的困难,不在一味高要求,重在把握“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只有少数坚持自我而不求变通或选择再造而逃避。只有认清现实,正视自我之后,再做的决定才是适合自己的,不是在逃避的,那是再坚持或深造也无可厚非。通过问卷,大学生普遍认为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不足是最困扰就业的两大因素,而在最欠缺的素质中则是实习经验和沟通协调能力为最。但是我们会困扰会欠缺是因为我们不去弥补,能力、实习经验可以锻炼,专业知识、沟通协调可以作为培养。不过,在这些方面学校也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至于其他应聘技巧、抗压能力是很容易训练的,关键在于自己,大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大学生活,把握自己。对于用人单位的要求理解上,大多数大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合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工作经验肯定是比较关注的,但是在如今中国,学习成绩也是其关注的重点,虽然已经有下降趋势,但一定高的学习成绩肯定容易在群人中突出,同样的还有学校名气,也有相当的作用。大学可以很轻松,但是为了将来就业,有时候就应该多学多练多争取。

4、通过调查可知,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就业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但要求有关联性,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很有理性,都很会分析,当然真正就业时是如此也行。但还是要注意,可能找的工作就是完全没关联性,但却可以去从事,这是需要好好的把握。我们要学会变通,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其他能力,这样可能就会走得更好。

5、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很多大学生对现如今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不满意,但却对其仍抱有一定的期望。很多大学生希望获得各种用人单位的信息,还有各种的应聘技巧、职业规划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等,这些都应是各高校应该注重的,只有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教得更好,更让学生满意。同时也应注重不同专业的就业出路,毕竟学生选读不同专业的结果都是一个,为了就业。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最难就业年难在心态难解 篇6

假如当初高校没有扩招,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士现在会在干什么?有的会成为农民工,有的会摆地摊,有的会在几年的打拼后成为一名或大或小的老板。总之,他们都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养活自己,为自己赢得尊严。

然而,很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似乎更愿意赋闲在家里做啃老一族,也不愿意去摆地摊或者到有用工荒的地方去打工。虚荣之心让其放不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难能够和企业的用工荒同时存在。

毕业后放不下架子而不去就业者,是因为他们错误理解了大学。大学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并非是品位的提升,大学只是一次学习的经历。大学的毕业也并非意味着学习的终止,在社会中,在各个岗位上,都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如果只是停留在大学毕业的虚荣上而不去拼搏奋斗,则意味着自己的学习及提升都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话,不管你毕业于哪所学校,都有可能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

就业心态问题 篇7

一、中职学生就业形势

(一)中职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学校教育联系紧密,多数中职院校能够着眼目前社会需要,开设专业教育课堂,从而更有利于结合社会背景进行教学组织工作,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目前广大家长对学生就业态度较开放,认识较全面。因此家长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从而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对中职院校毕业学生有更多的容纳空间,客观上带动中职院校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教学组织工作。

(二)中职学生就业形势受影响因素

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市场因素和学历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跳槽、失业等原因,待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其中市场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主要是指热门行业吸纳专业型人才较少,造成广大人才流失。但是中职院校为提高学生容纳量,盲目开设相关热门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客观上造成热门行业人才数量严重超过社会容纳量。学历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主要是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中专学历的影响,与本科院校类学生竞争处于劣势,结合社会对相关行业学历的要求,造成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学生由于学历限制处于失业状态。因此,总体来说中职学生就业形势呈现严峻态势发展。

二、中职学生就业心态

(一)对家庭过于依赖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其主要的就业心态表现为对家庭过于依赖,依托家人找工作的现象明显。因此中职学生的就业心态比较消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能科学认识。

(二)对就业形势的错误分析

中职学生的就业心态,最常见的表现是对就业形势的错误分析,即对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前景没有科学认识,导致定位盲目,对就业形势茫然,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认识不全面。

(三)盲目创业

中职学生的就业心态,同时受创业意识的影响,又因盲目的创业意识导致就业和创业都处于茫然状态,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导致创业步伐艰难,同时专业技术又是影响合理创业的关键因素。

三、中职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组织就业指导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中职教学工作者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中职教学工作者应加强对社会热门行业的分析,科学组织教学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是教学工作的检验过程,因此教学工作者应紧贴社会就业形势,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相关爱好,科学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的学习,以提高相应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根据实际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爱好,科学选择相关行业。

(二)结合信息技术,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中职教学工作者应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中职原先教学工作建立相应的就业信息平台,以供中职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有利于中职学生结合信息技术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优势。中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应加强与相关就业网站的联络和互通,同时对就业信息进行合理的搜集和筛选,以满足学生就业信息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学生根据就业信息平台,科学规划就业生涯和学习规划,同时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赢得竞争优势。

(三)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应结合就业指导实际,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以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和相关行业信息的认识,从而结合就业活动的指导,科学组织相关行业选择。就业指导活动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就业的分析和有效指导,通过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相关行业的进一步了解,客观上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在就业过程中赢得竞争优势。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以便结合社会就业形势,科学组织就业指导活动,实现学生实际专业能力和行业形势的科学分析,从而帮助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赢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郭鹏.中职学生就业指导方法探讨[J].招生就业,2016(5):138-139.

高职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培育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心态,培育途径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由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态,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着重从影响高职学生形成不良就业心态的因素出发,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途径探索,旨在培育高职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态的不良表现

(一)过于自卑的就业心态。

部分高职学生因高中阶段不刻苦,导致自身基础不好而被迫选择高职院校,他们在心理上经常感到不如别的同学,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信心不足,自卑心理加重,对未来就业缺乏勇气。

(二)过于自信的就业心态。

有少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或专业技能掌握得较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在求职的过程中,过于自信,过分强调自我,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连连碰壁或频繁跳槽。

(三)过于随意的就业心态。

有些高职学生意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在就业时过于急躁、随意,不考虑自身的专业、特长及兴趣爱好和发展空间,只要有单位愿意录用就草草签约,往往导致专业不对口、不感兴趣,进而出现违约行为。

(四)过于挑剔的就业心态。

少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想一次性找到一份工资高、待遇好,与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兴趣爱好相吻合,并且有自身发展空间的工作,在择业时过于挑剔,往往错失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当前高职学生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我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高职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被老师重视,是课堂上的“隐形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但是自我评价不够准确,对自身没有准确的认识。当面对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就业压力时,高职学生普遍不善于调整自我,容易出现不良的就业心态。

(二)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子女的就业期望等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考虑到学生不扎实的理论基础,部分高职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持放任自流或包办代替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良就业心态的出现。

(三)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职业性、行业性和技术性等方面,[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无疑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却忽略了就业主体——高职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和培育。

三、高职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培育途径

(一)新生入学阶段,加强专业适应性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特色主要表现在职业性、行业性和技术性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引导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清楚认识高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派专业课教师深入新生班级进行专业和课程介绍,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要因为高考成绩不佳而自卑自弃。同时,高年级优秀学生应面对面地与新生进行同龄人的交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对专业学习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入学阶段就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教育模式,明确未来的专业就业方向,形成初步的专业认识和就业心理。

(二)在校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与权衡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就业方向。

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自己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学生未来就业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和经历,并对社会职业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制定专属于自己的近期职业规划和长远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引导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近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

(三)顶岗实习阶段,多方面恰当引导

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特色之一,是高职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环节,也是高职学生良好就业心态培育的最佳阶段。因此,学校、家庭、企业要多方面地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促进其良好就业心态的培育。

1. 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不能主观上认为,学生顶岗实习不在校学习就与学校没有关系,反而应该与学生加强联系,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因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不是学校教育的终结,而是学校教育在社会中的延续,所以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要重视心理引导。例如,专业教师陪同学生到实习的企业挂职,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班主任要和学生保持经常联系,多关心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缓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专注于职业素养的锤炼。在顶岗实习结束时,学校根据其表现给予学生评价。

2. 家庭方面

高职学生还不够独立,对家庭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家庭会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因此,在学生定岗实习阶段,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多多给予关心和抚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于顶岗实习的看法和态度,要及时进行精神压力的疏导。同时,家长还应该鼓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弱化依赖心理。

3. 企业方面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对高职学生来说,它更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2]

以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为载体,将就业心理教育贯穿于新生入学、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阶段的方法,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就业方向,增强职业素养,扭转高职学生不理想的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侯怀银.高等教育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女性就业现状与其社会心态关系研究 篇9

一、女性就业市场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 2012年, 女性高校毕业生只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经历是顺利的, 32.7%的女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受到了性别歧视。根据全国普查结果, 1992-2012年, 20年来我国16岁~59岁女性就业率持续下降, 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2012年, 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3.8个百分点[1]。一些单位在招聘现场明确提出“限招男士”或者“男士优先”, 即使不标明性别态度的用人单位, 在实际的面试过程和最终决选时, 也会把目光投向男性, 甚至有的行政管理、后勤管理、文字秘书等理论上更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 有的招聘方都会标注:限男性。在求职过程中, 性别歧视成为毕业生女性就业途中难以绕开的绊脚石。造成性别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因为怀孕、生育和哺乳,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传统的性别偏见使得用人单位将女生拒之门外。女性就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女性失业状况比男性更严重

2012年, 我国16岁~59岁女性失业率为3.4%, 年龄分层看, 失业率最高的是20岁~24岁的城镇女性, 失业率达到了9.1%, 这其中,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起了很大的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统计结果还显示:失业率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而扩大, 到35岁~39岁达到最高峰--1.8个百分点, 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差距逐渐缩小。从失业人口的性别构成看, 女性占49.9%, 与2000年 (47.0%) 相比, 女性失业人员所占比例进一步上升, 越来越多的女性面临失业的威胁[2]。

2. 女性就业的范围相比男性更为狭窄

在全部三个产业20个行业门类中, 吸引女性就业最多的是农、林、牧、渔、水利等行业, 2012年我国有53.2%的女性集中在上述行业就业;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 16.6%的女性投身于此;第三是批发和零售业位, 吸纳了11.0%的女性。这3个行业集中了劳动力市场80.8%的女性, 其他行业就业的女性比例合计仅为19.2%, 女性就业的行业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与男性相比, 在农、林、牧、渔、水利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就业的女性比例分别比男性高8.8个和3.1个百分点, 女性在以上3个行业的聚集程度比男性高11.4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 女性就业市场的前景实际上是与这有限的几个行业发展相关, 行业兴盛则女性就业兴盛, 行业枯萎则女性就业堪忧。而且, 女性就业集中的行业属于典型的平均劳动报酬偏低的边缘化部门;而在男性占据绝对主导的行业中, 普遍属于高收入垄断行业或社会权力大的行业。女性在“白领”中所占比例偏低、在“蓝领”中所占比例偏高, 反映出女性职业层次总体偏低的状况。

3. 女性劳动的报酬相比男性更低

不管在哪一个行业, 男女同工不同酬似乎都成了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从理论上说, 决定收入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除了教育水平以外, 应该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而女性自律、勤奋、有韧性, 应该得到和男性一样的就职、升迁、增资的机会,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2006年首部妇女绿皮书——《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正式对外发布[3]。报告指出, 中国男女性别工资差距在扩大, 数据显示, 就平均水平而言, 女性与男性职工的工资相比, 由1988年相当于男性工资总额的84%到2005年, 相当于男性工资总额的82%。一方面是妇女在教育方面改善最大, 中国女性的大学教育率接近50%。男女受教育年限的差异在缩小, 另一方面, 男女的收入差距加大。

再者, 男女不同龄退休, 也是导致女性总收入低于男性的原因之一。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 , 还是发达国家 (如欧盟各国) 。我国这一制度急需改变。

二、女性社会心态对就业问题的影响分析

影响女性就业现状的因素中, 既有社会等外部原因, 也有女性社会心态等内部原因。在对外部原因的分析中, 劳动力总体上的供大于求被认为是首要原因。受外需萎缩、国内经济形势低位运行等因素影响, 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女性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 其用人数量普遍下降。其次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男女在就业机会面前的平等地位, 但实际操作中, 并没有针对就业歧视的惩罚措施, 对女性受到的就业歧视还处在精神上的支持和口号上的造势阶段。第三, 传统观念的滞后。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牢固的积淀。这些带有偏见的认识阻碍的更多有才识的女性进入职场。

除了外部原因, 一个容易忽略的原因就是女性社会心态对其就业现状的影响。社会心态, 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社会心态来自于方方面面, 在现阶段就业市场, 女性的社会心态体现了她们的职场焦虑[4]。

1. 认知偏差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影响

低度自信:面临同样的工作机遇时, 很多女性低估自己的实力, 认为自己天生不具备男性的优势, 对择业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害怕挫折、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在竞争中没有自信。而越是自我轻视, 不平等的现象越发严重。

过度自信:对自己估计过高, 觉得自己很优秀, 什么都能做, 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需求, 对某一岗位究竟要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就业市场上盲目的冲撞和不断失望。

这两种心态都属于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这也是导致她们在就业市场上无法找到应有的定位的原因[5]。

2. 不当期望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影响

在选择职业时, 女性往往将稳定、安逸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 党政机关、科研机构成了首选, 但是现实生活中, 党政机关目前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接收少量应届毕业生, 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也进行向企业转制的改革, 接收的毕业生数量也极为有限, 有限的招聘名额中, 男性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 在就业的地点上, 多数被认为“有事业心”的女性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等一二线城市, 而不是返回吸收就业能力更大的三四线城市, 即使不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 依然选择漂在城市中。无形中增加了女性的失业率。

3. 婚姻家庭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近年的相关调查表明, 婚姻状况对人的安全感有较大影响。未婚者和离婚未再婚者的所有安全感 (财产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食品安全、劳动安全) 均值都低于总体水平。这其中, 婚恋关系的女方更容易感知不安全感。婚姻和家庭在女性的心理标尺中所占的比重更大, 这导致她们为了婚姻而就业, 或者为了婚姻和家庭而选择失业, 退回家庭做全职家庭主妇。持这一观点的并非都是女性, 实际上,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认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甚至曾有一股思潮认为:“女性应该退回家庭, 把就业机会让给男性”“女性过多地参与就业是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开的原因之一”, 这种打理家庭、教育孩子“就是女人该干的活儿”的思想影响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6]。

结语

综上可得, 女性的就业形势既有社会大环境的渗透, 也有自身社会心态的原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女性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 应对现实:首先, 女性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 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是人才的竞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是人才的竞争。其次, 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在择业中, 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挫折和矛盾, 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 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 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 并且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第三, 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女性的就业指导, 让求职者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女性就业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就业及劳动保护立法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立法体系, 充分保障了女性在就业市场的权利。但是, 与法律的完善相反的是, 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就业状况堪忧, 各个领域的性别歧视非但没有消除, 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等等频频见诸报端, 成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中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女性就业难要全部归咎于社会还是也有自身社会心态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女性就业,社会心态,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唐亚琴, 李科生, 常伟谊.《女性角色期望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0年, 第六期.

[2]杨慧敏.《大学生对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J].2011年, 第七期.

[3]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2006年.

[4]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5]丁道群, 方成智, 彭小虎主编.《社会心理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年.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篇10

1 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经过近5年的独立学院就业工作, 在和毕业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 没有明确的目标, 有的甚至对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都模棱两可。在今天这样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 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进入大学后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 对我们每个人个体而言,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 盲目前行, 势必会时光虚度。作为当代大学生, 若是没有目标的前行, 踏入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因此, 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有了目标, 才会有动力, 才会为成功助力。

2 自我认知不清

首先, 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历练, 一部分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这体现在找工作时, 不切实际, 这样往往吓退了用人单位。我们都知道, 招聘单位在招聘人才时, 首先考虑的是招聘某个人会给单位带来某种效益, 或者是管理效益或者是技术效益。目前国内独立学院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不扎实, 尤其是技术岗位笔试时体现得尤为突出, 这也是导致大量用人单位拒绝三本毕业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过于自卑。只要见到招聘单位宣传材料中有211, 985字样就避而远之, 总觉得比一本二本矮一截。实则不然,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 本世纪初期开始尝试招收学生, 招收高考第三批次的学生。独立学院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针以及学生本身的提高, 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一本二本的毕业生。所以当我们面对招聘广告时, 应该主动的向招聘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以我校毕业生为例, 历年的毕业生中, 供职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同学大有人在。再次, 也有学生缺乏敢拼敢闯的精神, 向往着一步到位, 毕业就找到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工作, 往往他们心中也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比如国企、公务员是就业首选。但是往往一旦找到一些合适的工作机会的时候, 他们又在想工作来的这么容易, 是不是我找的工作不好等等想法, 对待好的机会犹豫不决, 最后导致好机会溜走才后悔莫及。

3 注重择业过程中诚信意识缺失

毕业生在校期间, 学校在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 也会开展大量的诚实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但是, 在就业过程当中, 擅自毁约, 虚假简历等情况时有发生, 给学校和同学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这部分同学持有“这山比那山高”的心态, 先签约一份工作, 然后在去找其他的工作, 甚至, 有时招聘单位马上让报到了, 然后被录用的毕业生说来不来了, 实际他已经在另外一家单位参加工作。为了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 学校的基层就业老师应该把好协议书关卡, 实行一人一号制度, 严格管理, 否则长此下去, 独立学院毕业生将名声扫地。

4 没有正确的理解“先就业后择业”含义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大学是他们的最后学府, 毕业后也就意味着向人生的另一阶段迈进。固然, 同学们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倍加珍惜, 但对于一个初出校门的学生来说, 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计算机领域为例, 更新换代之快, 让人目不暇接, 近些年来就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可以不拿薪水为一些高科技企业服务, 这样做看似吃亏, 实则不然, 我们都知道经验出于实践, 只有亲身去做了, 才能掌握真正的技术和经验。现实中, 有的学生虽然已经就业了, 但觉得不够理想, 心浮气躁, 老觉得比不上某某同学的工作, 这样导致频繁更换工作, 最后, 什么工作都不能胜任。所以, 毕业生应该扎实稳重, 不管在任何领域, 做精做强才是我们的真正的资本。

5 急于求成, 不愿从基层做起

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更注重动手能力, 但因为是新生事物, 用人单位在选材上仍存有疑虑, 更多的放在基层岗位上观察。然而, 作为本科毕业生是不愿去做一些基层岗位的工作。这就导致他们在大四一年频繁的参加招聘会, 在寻找着自己的伯乐。在这里, 我们呼吁用人单位改变看法的同时, 也希望毕业生们能够正视就业现状, 俗话说“是金子永远都会发光”, 即使是基层岗位,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去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正名。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上一篇:社会保障支出弹性下一篇:测量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