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支出弹性

2024-06-23

社会保障支出弹性(精选三篇)

社会保障支出弹性 篇1

关键词: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弹性,适度性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支出问题,更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与增长速度。这同现阶段我国社会普通公众的基本认识是相符合的。一般来说,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二者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波动,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螺旋式发展态势。福建省作为对台经济贸易的重镇,迎来了经济发展的一轮新高潮,如何正确认识福建省的社会保障支出弹性的适度性,对评价福建省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公众正确认识十几年来福建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稳步发展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分析

为了分析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引入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的概念。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该指标表示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对GDP增长的反应程度。

利用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可以评价社会保障支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并从动态方面考察社会保障的适度规模,反映社会保障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一致,使之保持适当比例、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弹性为我们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政策的作用,发挥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消除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根据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值的大小,分为三种情况:小于1时缺乏弹性,表示社会保障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新增的GDP中,社会保障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弹性值等于1时称为单一弹性,表示社会保障与经济是同步增长的;大于1时称为富有弹性,表示社会保障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保障参与经济增量分配的比重有上升趋势。社会保障弹性过高,会导致财政和企业负担加重,对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制约,国家调节经济余地缩小,影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注:

(1)表1中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年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和统计局的官方网站公布的有关数据整理。

(2)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采用环比法计算,社会保障支出与GDP都以当年价格为准,未考虑物价指数等的影响。

(3)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从表1可知,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增长率为11.24%,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3.92%,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在-4–4.99之间,弹性平均值为1.85。也就是说,在这14年间,全国GDP每增长1个单位,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增长1.85个单位。从福建省来看,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增长率为20.51%,GDP平均增长率为14.24%,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在0.86–1.86之间,弹性平均值为1.38。即福建省GDP每增长1个单位,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增长1.38个单位。

从数据来看,2000–2014年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每一年数据与上一年相比有增加也有降低,但总体还是呈增长趋势(图1)。增长率也总体呈上升趋势。福建省GDP总体逐年在增加,当GDP增长时,社会保障支出也随着增长,2008年福建省GDP增长率相比较2008年有所下降,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也有所下降,所以,一个省的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增减有密切的关系。从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对发展态势来看,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和GDP的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贡献率也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以来,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平均值为1.85,同期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平均值低于1.85,仅为1.38。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福建省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2)。

二、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分析

从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分析中可以看出,福建省2000年以来社会保障支出弹性基本保持在1以上,只有两年处于1以下。说明福建省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大部分时间里是超过GDP的增长率的,从弹性系数来看是富有弹性,社会保障参与经济增量分配的比重有上升趋势。以福建省社会保障支出弹性系数最低的2010年为例,福建省GDP11855.08亿元,人均GDP33106元,在全国人均GDP排名中位于第十。当年,福建省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除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外,各项省级社会保险基金均纳入财政专户,实行“两条线”管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征收。2010年9月起,省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省社会劳动保险局经办的行业管理单位的企业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也由地税部门代征,其余社会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申请拨付。开始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体制上的改革,收缴窗口的改变,造成了当年社会保障支出弹性的降低。

三、建设性观点

1. 福建省现阶段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且变化幅度不大,比较平稳。支出水平也不高。福建省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率和财政支出结构,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

2. 社会保障支出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造成了社保支出的不合理和不公平,阻碍了社会保障的良性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事求是,让农村参保人员享有城市参保人员的同等待遇。

3. 在管理方面应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控制支出。对社会保障实施预算化管理,提高每一笔社保资金的支出效率,最大程度的降低浪费度。并且严格监管社会保障基金的去向,及时的公布,使每一笔社保支出都在阳光下运行。

4. 破户籍界限,实现缴费比例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的统一。进一步推行“新农保”,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使养老保障制度不但覆盖城镇在职职工外,还能涵盖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农民、城镇居民及无保障老年人等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动态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何龙华.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综述[J].商情,2013(16).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篇2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中重要的一项和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在快速增长的GDP背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却没有相应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1.1 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府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虽总量不断增加,但与GDP的相对增加量基本保持不变。自2000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1517.9亿增长至5447.16亿,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GDP水平同时在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保持在11%左右。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同时,若将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比可发现,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及行政管理费用高。并且,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如果此种现象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失衡,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与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这一事实还可通过与其它国家对比发现。我国自2006年起,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已达到了中等以上发达中国家的水平。然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以1980年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为例。1980年,哥斯达黎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了在人均生产总值中占30.80%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八十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是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40的各发达国家了。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虽然,在发达国家,高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福利病”,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距国际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就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2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时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先富带动后富”等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增长方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较大。如今,先富者已然先富,就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后富者”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以达到社会公平。

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每年绝对数量有增长,但相对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没有相对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年增长率除2003年外都以较大增长率在增长,但是同时,财政支出总额也已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持续增长,而从最后的弹性系数可以看出,除2003年外,其它各年的弹性基本在1左右。这也就是说,近10年来,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并没有扩大。

前面说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处于失衡的状态,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平衡这种失衡,但实际上收入保障支出的规模却没有显著的扩大,这种社会保障支出在“供需”上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社会保障支出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社会职能,又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现象,即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城市经济增长快却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另一方面农村收入低却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只有救济性的社会保障如“五保户”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城市劳动者,而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目前经过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介入,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低保”经费由1996年的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73亿元,享受“低保”的人数由1996年的85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201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财政在农村“低保”中的“缺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施此项制度过程中,限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低保”制度在农村推进非常不平衡。截止到2003年,全国只有400万左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只能享受不定期的救济。

社会保障支出应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应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对象,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支出有些“本末倒置”,未将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实现了优化城市人口的“福利”而忽略了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4 增值困难、安全隐患

现在除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外,大多数地区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认为有利可图,为争夺社会保险管理权而成立各自的保险机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不仅互相掣肘,而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保资金增值困难甚至出现减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能够保证社保资金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社保案件频出,社保安全令人堪忧。做到社保资金透明运作、杜绝出现违规拆解、挪用需要建立健全社保资金专业管理机构。重新认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社会公平、效率之间的定位关系不清造成的。要解决之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1 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有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布,用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给予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其生存权。实现相对公平。

其次,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定的生产性。消费同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用100亿的政府财政支出制造远超过100亿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最后,社会保障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社会的公平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如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2.2 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定位

我国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时过境迁,我国现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方针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国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国富与民生的失衡,应将公平与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现公平,就需要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结语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09-02

第一节:前言

近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发布的《老龄社会的养老金结构与制度整合》的课题报告指出,如果现行退休金政策不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年支出总成本到2035年约达2.7万亿元。一时间,关于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问题成为热门问题,有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纳社保税费却得到如此高的养老金有失公平,有人认为应该取消养老金双轨制,更有人认为社保基金缺口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的高支出有直接关系。笔者从这个问题出发,通过观察近几年来社会保障支出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原因。本文的分析是基于2007年到2012年社会保障支出的数据,一是因为2007年财政收支分类科目发生调整,2007年以后年度社会保障支出科目究竟与以前年度不一致,因此,2007年前后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二是因为200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至关重要的一年,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镇廉租房制度建立,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第二节:对2007-2012年社会保障支出的分析

年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亿元)财政总支出(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亿元)

20075447.16 49781.35 10.94

20086804.29 62592.66 10.87

20097606.68 76299.93 9.97

20109130.62 89874.16 10.16

201111109.40 109247.79 10.17

201212541.79 125712.25 9.98

以上表格是2007年到2012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表中数据整理自《财政统计年鉴》以及世界经济信息网),由表中数据可知,2007年到2012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数值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2007年相比翻了两番之多,达到12541.79亿元。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稳定在10%左右,說明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第三节:2007-2012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原因

一、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一)社会保障支出项目增加。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中国来说,早在古代时期,遇到灾荒之年,百姓流离失所,饥寒问题难以解决时,政府为了稳定统治,收获民心,往往会开仓放粮,而在民间,一些富商寺庙也会发粮施粥,以慰百姓之苦,这是现代社会社会救济的原型。而在欧洲,从德国的《济贫法》开始,社会救济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现在看来,这些保障措施更多的是以社会救济的形式,并且具有随意性、临时性、不确定性,支出与不支出的界限完全取决于政府和个人的选择;保障的范围极小,没有规定的发放政策,而仅仅凭借先来后到的原则领取救济,这易造成不公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已不仅仅限于社会救济,而更多地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方向发展。2007年国务院提出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弥补了城镇中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空缺,到2009年底已经覆盖半数以上的城镇居民,到2012年,已基本覆盖所有城镇居民。2008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研究部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9年在全国300多个县开展了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2012年7月1日,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险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人人享有养老保险成为现实,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7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政府通过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并在2009年发布《公共租赁住房指导意见》,政府正式介入住房领域。随着社会保障项目的增加,与之相对应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中国社会抚恤、福利和救济方面的财政支出6804.29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0.96%在发展社会保险和扩大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9年义务教育经费已经全部纳入财政保障。2009年决定进行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3年内新增财政投入8500亿元。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兴建廉租房、改造城乡危房成为大规模国债投资项目的重要领域。2008年中国提出3年投资900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其中一部分投资来源于财政资金。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551亿元,2010年拟安排632亿元。住房保障与教育、卫生一样成为中国广义社会保障不容忽视的内容。2008年,国家财政用于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为11767.25亿元 。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中国建立了具有城乡差别的社会保障体制。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在城镇建立了以劳动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劳动保险为劳动者以及家属提供了多种保险与企业福利。而在中国农村,只有“五保户”制度以及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这两种制度是集体经济支持的,少有社会保障的成分。整体看来,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仅仅为城镇职工及其家属。

上一篇:阴式广泛子宫切除下一篇:就业心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