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综述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就业问题综述范文

空巢老人问题综述

“空巢”老人的生活及健康现状的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现代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空巢化转向是一种必然趋势[1],空巢老人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将会成为未来老年家庭最重要的类型。本综述了解空巢老人存在生心理、及生活上各类问题,探讨我国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及其合理需求,对此做出目前相应空巢老人健康现状,并提出及强调完善“空巢”老人的生活及其健康的方法。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家庭;健康现状;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一、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这一状况更为普遍。伴随老龄化一起出现的是“空巢”老人的大幅攀升以及拥有空巢老人的家庭的大量增加。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2]。根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根据调查2000年10月全国共有34049.12万个家庭户,其中有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2878.2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8.45%.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家庭261.57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0.77%.,其中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22.83%[3]。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率将达到90%[4]。

二、 正文

1 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两大健康问题

1.1精神慰籍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5] 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是指,同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更无法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 随着人际交往的减少,老人常常会处于无事可做,有话无处说的状态.老人不若无法启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容易产生孤独感.这非常容易引起老年热的消极情绪. 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即所谓的空巢综合征。而心理健康问题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的出现,也越老越受到研究有关老年人的学者的关注.。

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而老年抑郁症则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6].

1.2生活照料方面的生理健康问题

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的困难主要是指:随着生理功能的退化,老人越来越无法自己应对日常生活.再加上出现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多,身边缺少监护和照顾的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有时都无法保证.以至于有学者指出"空巢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带发生危机. 有些空巢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烫伤,这对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相关机构要主动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需求。

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的慢性病发病率比较高,患病率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白内障。[7]空巢老人普遍缺乏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而且由于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生活状况较差,患病后往往没有人照顾,并且长期的治疗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使老年人产生内疚、负罪感,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死亡。

1.3空巢老人自身观念的改善

空巢老人自身应转变观念,克服空巢心理空巢老人应摒弃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下棋、书法、绘画、跳舞等[8]空巢老人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也可以上老年大学充实自己。

三、小结

我们无可否认,随着空巢现象称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已经引起了部分的学者的关注.但是,这份关注是远远远不够的.不管是关于老人问题,还是仅限于空巢老人的研究,其生活及健康现状的研究分析都涉及到多个方面:社会支持,经济供养,日常照顾和精神和情感需求.。

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因“空巢”的现实正逐渐弱化,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9]才能使空巢老人不“空巢“。

总之,在"空巢"家庭问题这片领域,应该引起各个学科学者的关注.应该将它纳入主流和多元的视野,从多个角度认识它,拿出解决问题的良策,促使"空巢"家庭健康,文明,幸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年03期

[2]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5(3):61—67.

[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

[4]邬沧萍.提高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EJ].人口研究,2002.26(5):1. [5]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407.

[6]赵黑.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J].家庭医药,2004(2);4—7.

[7] 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5):69—70.

[8] 王颖.何国平.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B):100—102.

[9] 彩福.李春玉.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8,22(6B):1515—1516.

[10]穆光宗 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 人大复印资料【复印期号】200012

第二篇: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农村的就业问题,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大部分人才应由高职院校培养,因此对于高职学生的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由对高职学生就业以及农村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的,不少学者研究了高职学生以及农村就业困难的问题总结其经验以及不足,对高职学生及农村就业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并且可以作为今后工作开展的引导性借鉴依据。但综观以往的研究仍然存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不足等问题,对于此问题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也较少,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提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农村;就业;研究现状

在全国5.5亿社会劳动者中,农村劳动力占75%,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农村的就业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大部分人才应由高职院校培养。依据教育部2006 (16) 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高职院校理应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举措。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通过调查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对 1979——2012 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输入检索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显示有732条,输入“农村就业”,则有1683条,但是输入“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则显示的条目中直接相关的内容目前还很少出现。通过这些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以及专著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做以分析总结。

一、关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有很多,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此类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由于许多国家的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与我们国家的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的方向和对象有可能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相关的研究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观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非中国所独有。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很多国家都经历或正在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般认为,受高等教育群体占到总人口的15%为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现在正处于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期间,而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间要比我国早得多,西方国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进行全面阐述。比如,汉森(Hansen)等在“收益离差、风险规避和教育”一文中,利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教育对工资率和就业率的方差贡献。他们得出结论: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工资率方差、就业率方差明显减小。终生收益方差也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教育获得与教育投资的总风险呈反向关系。林南(LINan)等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所进行的大量研究都发现,控制了人力资本因素后,与较好资源相联结的关系纽带对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具有明显作用。英国学者阿尔伯特(Albert)

和韦恩(wayne)在研究中提出,以父母所处的职业、行业和学历来判断父母的能力,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布劳格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存在是大学毕业生们不愿意降低工资的结果。而毕业生之所以不愿意降低工资,又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有关,劳动力流动性差意味着起点工资与终身收入密切相关。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1.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分析

对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学者徐畅,在《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从就业心理的阶段性就业心理、区域就业心理、外向型就业心理、矛盾就业心理四个方面对与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就业心理对高职学生就业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万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研究》一文中,通过以合肥地区高职院校为案例进行研究,作者以安徽省合肥地区的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随机选取一千余名学生进行调查与访谈指出“高职学生在择业时更注重物质待遇及工作稳定性因素,这既说明他们在择业方面的务实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职业生涯前景的短视等心理因素的问题”。赵晓明在《高职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包括就业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浮躁心理等,并根据具体的现状,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等相应的解决对策。秦兴顺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自我调适》一文中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规划增强综合职业能力、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注重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自我心理调试的方式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更好的就业。

2.从现实角度进行的分析

据统计整理分析我国学者对于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较多,如学者赵丽萍等《在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就从社会因素、学校及学生因素三方面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尚不完善、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不得力”等问题,并相应的提出“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政府部门要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等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学者罗培红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与探索》一文中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指出“在就业率方面,高职毕业生有所好转,但一直都比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在签约单位上,高职毕业生主要集中签约于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很少有毕业生能进入实力的强企业或事业单位;在薪资福利方面,高职毕业生工资相对有所回升,但高职毕业生中离职率仍然较高;在就业专业分布上,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特点,部分专业高职毕业生连续多年失业;在就业区域分布上,就业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收入极不稳定等现状问题。学者张天华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指出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学生就业观念保守、落后、不务实、学校设置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节,课程建设不合理、学校教学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等现状问题。学者韩凤芝则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一文中用数据的调查指出“2009年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不利的一年。从供给角度看,2009年全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为340万,占总毕业生人数的55%。从需求的角度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单位都相应调整了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用人计划,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3.从问题解决角度进行的分析

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学者卢新吾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若想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应该“改变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特色定位、校企联合,打造高职品牌、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完善就业信息渠道”等对策。学者王毅、杨贵权、艾健等在《坚持就业导向破解高职就业难题》一文中指出“只有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高职毕业生才能受欢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场服务,为生产一线服务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依托实力雄厚的人才市场和中介公司搭建输送毕业生的桥梁和通道,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全院教职工及其社会关系的作用以感情为纽带千方百计拓宽就业市场”。而学者由建勋则在《实施创业教育——树立高职就业新理念》一文中指出“实施创业教育是高职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计划之中,建立创业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和机会。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关于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对于农村就业现状的研究

对于农村就业方面的研究我国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有所涉及,从他们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就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如我国学者马贤永在《当前农村就业的前景分析》一文中就指出农村就业市场庞大的现状,文中提到“根据 2005 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80739 万人,占总人口的 63.78% ,大学毕业后,除了极少数学生回到农村发展外,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 职校毕业生) 选择了留在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固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也造成了就业压力的过度集中。相比之下,农村就业市场目前几乎为空白,农村就业市场一旦启动,能够消化的就业数量必将十分惊人”。学者付晓丹在《我国农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我国农村就业困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链较短, 产业化水平低,弱化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单一,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变弱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学者田忠民的《浅谈农村就业问题》一文中对农村就业问题的现状做了如下介绍“现在我国有人口13亿之多,其中达到劳动就业年龄的人口有7.5亿。加上改革开放前30年遗留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转移到城镇的历史欠债,以及近几年来随着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三次就业高峰, 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首要问题。

(二)对于农村就业对策的研究

对于其解决对策,大多数文章涉及的都是以大学生农村就业作为一个突破点,如刘慧在《关于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就指出“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双赢之举。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可以为农民带去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瓶颈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滕云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到“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农村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的闲置。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成才,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举措”。孟庆翠也在《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义与问题分析》一文中提到“大学生到村就业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可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对策。

三、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方面的研究

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文献及著作还较少,但是对于相关的研究还是有所涉及,如学者曾阅林,就在《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一文中分析了高职毕业生难以到农村就业的原因,并指出“高职院校应从培养目标的城市取向、招生制度与就业环境等方面探讨高职毕业生难以到农村就业的原因,从招生与就业的角度探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新思路”。学者张莉也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素质结构研究》一文中指出“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举措”。学者肖知亮在《拓宽农林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空间》一文中阐述到“当代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同时大学生们都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有激情有干劲,又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容易突破旧的思维惯性和工作方式。大学生充实到基层组织中去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农村民主建设和农村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锻炼和成长”。学者伍丽莎在《广西农类高职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报告》一文中得出结论农业院校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是难中之难,她指出“调查显示:从客观上来说,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农业行业的轻视、农业高职院校整体实力的相对薄弱等原因使得农业职业岗位工资待遇偏低、农类高职生个人能力素质缺陷。从主观上来说,与其他专业类别高职生相比,农业类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存在更为严重的缺陷,例如:期望跳出农门的就业趋向与农类高职人才的培养方向相矛盾、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等。因此,对农类高职生就业心理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系统的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和提高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举措”。

四、综合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国外学者运用的分析法是多元化的,并运用了多种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但是研究高职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经济结构体质以及高职学生学制情况的不同,而所研究的内容针对性会有所差异。而对于高职学生农村就业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系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也较少,但是对于与其相关的研究有所涉及,比如对于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我国就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的学者则从其发展的现状来找出高职学生就业方面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更多的学者根据一些调查写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更好的就业,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于农村就业的问题许多学者也从经济及农村的就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分析,而很多学者提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农村就业瓶颈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学生以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农村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职学生面向农村就业也是一个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但是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的学者研究此问题的文献及专著还比较稀有,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1]徐畅.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2]秦兴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自我调适[J]. 交通职业教育. 2011(01)

[3]山绍芬.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J]. 职业技术. 2008(04)

[4]万明.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态调查研究——以合肥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 职业教育研究. 2011(05)

[5]英淼,陈淑芬.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就业指导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3)

[6]王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探析[J]. 榆林学院学报. 2009(05)

[7]赵晓明.高职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05)

[8]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9]丁玮.高职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7(04)

[10]陈元勇.浅谈高职学生就业对策——以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01)

[11]赵丽萍,孔凡菊,宋永利,李恒.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22)

[12]张天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 辽宁高职学报. 2004(05)

[13]张贵岑.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 2008(04)

[14]韩凤芝.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成功(教育). 2009(10)

[15]程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 科技传播. 2010(07)

[16]卢新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J]. 科技资讯. 2010(34)

[17]刘建春,喻林平.由高职学生就业状况论高职就业教育与战略[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03)

[18]王毅,杨贵权,艾健.坚持就业导向 破解高职就业难题[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Z1)

[19]马贤永.当前农村就业的前景分析[J]. 农业考古. 2011(06)

[20]付晓丹.我国农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管理工程师. 2011(01)

[21]滕云.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对策思考[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

[22]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 当代青年研究. 2006(12)

[23]冯晓静.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大学时代. 2006(07

[24]孟庆翠,孙丽娅,刘芳,韩彬,孙树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义与问题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7)

[25]曾阅林,张衡.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01)

[26]张莉.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素质结构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1(11)

[27]肖知亮.拓宽农林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空间[J]. 发展研究. 2006(08)

[28]伍丽莎,陆琦.广西农类高职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报告[J]. 广西轻工业. 2008(03)

[29]田忠民. 浅谈农村就业问题[J].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5,(12) .

[30]林南,沃尔特.约翰.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J].国外社会科学,1999,(4):55-57.

第三篇:文献综述的写作问题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 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1 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2主要内容,

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 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4 参考文献

列出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

第四篇: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 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从农民利益的角度而言, 提高收入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公共事业落后, 无一不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息息相关; 从国民经济的大局看, 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 农村购买力也就没法提高, 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就受到制约。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可能最终实现。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 认清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寻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仍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农民收入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研究

农民收入放缓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农民年收入增长比率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和开支的比重严重失衡等几个方面。从1997到2003年,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七年没有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 , 最低的年份增长2.1% , 年均增长只有4%。1986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偶尔有所缓和, 但总体趋势依然是扩大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将给我们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1. 农民收入减缓, 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 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 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象, 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赢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 农民收入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 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 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 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实际上,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部分农民生活困难, 心里不平衡, 农村不安定因素增加。突出表现有: 农民上访增多, 拖欠统筹提留款增多, 宗族家族矛盾增多, 刑事犯罪增多等等。农村不稳定, 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秩序, 对全国大局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3. 农民低收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缓慢, 人力资源开发困难。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 很多农民没有能力承受子女接受高中教育, 农民子女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很低。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致使农村劳动力可能失去工作机会, 成为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中的新穷人, 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未来。

4. 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事关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 事关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中, 最重要的或者说它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全国近13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 只有广大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差距才能缩小, 贫富悬殊才能消除, 农村大局才能稳定,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实。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

1. 制度性原因

不合理制度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本原因, 其影响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合理化是当前和今后解决农民收入的主要着眼点。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现行财政体制使农民承担了许多不应承担的负担, 导致农民收入的流失。二是速度型经济目标考核体制, 刺激了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欲望, 导致短期化行为。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缓慢, 截止1999 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0.9% ,仅相当于工业化初期国家的水平, 严重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农民收入渠道难以拓展。在城里打工的农民, 工作再努力, 表现再好也还是民工, 只要政治、经济上有风吹草动, 首先裁减的是外地民工。

2. 市场与产业结构性原因

当前农业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质量普遍不高, 名优产品比例低; 二是一般性品种多, 专用品种少; 三是产品标准化和品牌管理滞后。当前由于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 不规范, 容易给假冒劣质产品钻空子,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发展; 四是区域特专产品比较优势不明显。

薛亚梅认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多了撤, 少了再凑。粮食多了, 改种蔬菜; 粮食少了, 再种粮食, 以致出现农产品的阶段性过剩。许多地方以资源定方向, 有什么资源就干什么, 许多资源相同的地方出现了结构雷同。产品在平面结构上的雷同, 这种低档次上的过度竞争必然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 农民收入故而只能徘徊不前。

3. 观念性原因

农民思想观念在整体上看来相对保守, 农民的市场观念, 商品观念, 知识经济观念, 规模效益观念和协作观念都有待改变。

中国传统农民存在着落后保守的文化心理、观念、意识等特性, 具体表现在: ①宿命论的人生信念和消极的精神状态; ②小富即安, 不思进取及有限的志向和人生目标;③节奏缓慢, 保守散漫的精神生活; ④重义轻利, 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念; ⑤死板僵化,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 ⑥平均主义理想。

4. 资源性原因

这里的资源指广义的资源, 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经济和社会资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自身的资源状况, 广大的中国农民尤其是如此。

在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 生产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所占有的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多少, 作为农民来说能给其带来收入的资源和要素无非是土地和劳动力。而作为资源的主要耕地及其它土地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显然是农民收人增长的首要约束因素。其次, 中国农民受教育资源条件的制约。一方面, 农民接受的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他们的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 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 其从业渠道因其自身素质低而受到限制难以转入其他行业。从我国农户拥有的资源来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土地、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力资本、储蓄和手持现金。这四大类资源是农户获得收入的

主要渠道。在市场经济中, 资源的多寡决定收入的高低, 而农民拥有的资源数量稀缺农民收入低可想而知了。

5. 农民自身组织结构原因

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大的群体居然是世界上力量最弱的群体, 这就是中国农民陷入整体性的万劫不复的苦难之源。盛洪认为, 从经济学角度看, 正如布坎南所说, 一致同意是帕累托最优的政治对应物, 不言而喻前提是平等的投票权也就是说在权利上的不平等, 在经济上就是无效率。一个社会中最大多数的人群被压缩了权利, 经济政策就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 仅从几十年的农业政策史及其经济后果来看, 缺少一个反映农民利益的平衡的政治结构是许多损害农民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利益的政策轻易出台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

1.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论。

目前和今后, 要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必须更好地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要允许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

如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一番历史考察,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和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动力。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共出现过三个方面的大的创新: 一是抛弃人民公社体制,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 二是在保证粮食生产__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结构创新; 三是推广以育种为核心的农用先进科技,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创新。这些都是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结果。

2. 加强政府建设, 认真规范政府涉农行为,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的角色必须发生改变, 尤其是在市场引导和财政支出方面要下大力气。目前主要的研究观点认为: 国家必须认真规范基层政府的涉农行为, 杜绝“好心办坏事”,“帮农却坑农”的事情发生。为此, 基层政府的职能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调整: 建立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教育科技推广体制。同时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政策以减少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支出。减轻农民负担从近期来看, 为解决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采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促进农业发展。

3.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论。

农村产权问题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所在, 主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永久地废除影响农村市场的行政命令。二是废除目前“民土变国土”的城市用地制度。三是废除靠行政权力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试行“公司办城镇”的体制。四是把目前仍然模糊不清的“集体产权”特别是关于土地的各种权利清楚地界定到农户头上。五是县级和县级以下政府要增加对农村资产的划分、登记、建契的服务。

4. 农民人口就业论。

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情矛盾, 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从而使耕地承担的对农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

能; 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情况下, 要增加农民收入, 就必须保障广大农民的充分就业。

吴敬琏认为, 在我国每个农村居民只占有1亩多耕地的条件下, 即使不顾客观经济规律而把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一倍甚至几倍, 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有大的提高, 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也难有大的改善。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 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党和政府在作出决策时, 要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就业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

5. 城乡统筹发展论。

过去可能更多地注重于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十六大召开之后,提出了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但是我们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和城市结合起来, 包括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 从事非农产业, 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如果能够把城乡统筹的问题解决了, 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就会比较顺利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区域统筹等相关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 主题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

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 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上一篇:尽职调查工作范文下一篇:教育工作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