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的法律问题综述论文

2022-04-29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是校园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以及90后学生的突出个性都是突发事件的重要隐患。从法律的视角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语境机制和对策才能有效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避免事后的法律纠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管理的法律问题综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管理的法律问题综述论文 篇1:

电子文件证据保留的途径

摘 要:如何确保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是当今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武汉大学刘家真教授编著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从理念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书既是一本精品教材,更是一本实用价值很高的工具书。

关键词:电子文件;证据保留;途径;文件管理

随着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迅猛推进和全面普及,电子文件成为人们处理事务、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数字记录逐渐成为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流形式,但是电子文件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其法律证据作用如何保存成为人们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

2009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汉大学刘家真教授编著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对如何保留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读教材和参考工具书。

全书由“信息时代与电子信息”、“文件与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元数据”、“电子文件与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开发的需求过程”、“企业法规遵从与电子文件管理”、“电子邮件管理”等8章43节组成,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该书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如电子文件的基本组成、类型、特点以及元数据等;在理论论述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如何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与完整、如何保证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等实施策略,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电子信息网站的管理等内容。

仔细研读《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深感刘教授在撰写该书时,是将其多年来对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积淀、教书育人的理念、科学研究的思路融入其中,使该书成为一本集教材与工具书为一体的、用一种全新的视觉打造出来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精品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研读完该书,笔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刘家真教授用其深厚的研究功底成就了该书的理论高度

刘家真教授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国内数字信息保存领域的一流专家。早在1997年刘教授赴美国作访问学者时就开始关注电子文件管理问题,1998年撰写的《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的电子邮件文件管理规范及反馈评价综述》一文对正向电子时代迈进的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1999年在对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有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电子文件管理导论》一书,电子文件管理在当时是一个极新的领域,该书的出版,是电子文件管理很好的入门教材,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经过多年的耕耘,刘家真教授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成果卓著,主持、主研及参与的数字信息方面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多达十余项,主编相关论著多达十余本,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立体化系列教材之一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是刘家真教授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又一力作。

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刘教授凭借其多年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这样一个当今电子文件管理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从对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工具的发展及特性、数字资源对人类的挑战分析人手,从对记录、文件与档案一个个基本概念切入并深入地对电子文档与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本质特征的维护、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以及电子文件“元数据”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系统而层次分明的论述,继而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其他网络环境中的电子文件管理着重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入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其论述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浅显易懂,使读者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这样一个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问题能十分清晰地了解,并知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多年来对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所积累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其能轻易地将复杂问题用简明的方式向读者做出明晰的解答。

二是刘家真教授用其长期的实践积淀成就了该书的实用效力

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其在理论论述作支撑的基础上,用较多篇幅讲解解决电子文件证据保留的途径和措施。刘教授在长期对电子文件管理特别是信息存储安全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如何把文件管理功能整合进业务管理系统中;为创建合格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文件管理人员与IT工作者如何合作;长期保存电子文件价值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措施;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设计、元素捕获、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业务系统中重要记录的价值管理等具体、全面而实用的解决策略,对于如何创建合格的业务管理系统与文件管理系统,如何保留重要数据并长期保证其价值完整,以及文件管理工具开发等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淀,只有将涉及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提出如此详细、具体、全面而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供读者学习和管理者参考。

三是刘家真教授用其负责的育人理念成就了该书的精品价值

刘家真教授长期从事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无论是为本科学生教学还是指导硕士、博士生做研究,她一贯认为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信息管理专业都是应用型文科,学的东西必须要能用,她育人的理念是“学以致用”,并希望达到“给本科生更宽厚的知识,以胜任今后的工作”的教学目的。遵循这一理念,《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具有了“理论”和“操作”完美结合的特色,该书用较少篇幅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用较大篇幅对解决电子文件证据保留的措施、方法、策略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论述,这说明刘教授是实实在在想教授给学生以思路和方法,因此该书具有在理论指导下很强的实用性。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心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这也就不难理解刘教授所教授的“电子文件管理”课程之所以能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原因了。

四是刘家真教授用其大学科研究思路成就了该书的全新视角

刘家真教授最初是学习化学专业的,后从事图书馆学、档案学研究,从她本人多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形成了她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科研究思路,即在从事理论研究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专题某一个专业的研究,而是放宽视野,从更广的角度借鉴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成果,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理论研究。在编写教育部“十一五”教材《电子文件管理》的过程中,认为任何工作都需要处理电子文件问题,该教材内容体系应走向更大的学科领域,《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的确体现了她大学科研究思路。该书打破了人们将“电子文件管理”理解的狭隘化,对于“电子文件”的论述不只局限于将其作为一般理解的“电子档案”来阐述,将电子文件管理推向大的管理学科,并特别注意吸收国内外成熟的理论与专业经验,使其尽可能用于指导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该书从所有产生电子文件的部门都需要对电子文件加以管理,都需要对电子文件的证据保留提出应对措施这一角度出发,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法律法规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内容涉及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电子文件的版权保护以及与电子文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使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普通高校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对于凡是需要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的行业、部门都很实用的工具书。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刘教授多学科研究的经历使该书在对“电子文件证据保留”这一难点、热点问题的论述时突破了普通囿于一个科学、专业、一个角度论述的局限,而是从一个站得更高、视野更广的视角来阐释其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为本科学生和电子文件管理者提供了确保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有效途径的思路和解决方法,因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的实用效力,因其精品价值和全新视角,使它不仅只是一本普通高校档案专业的教学用书,也适用于其他相关的管理科学,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图书馆学等专业作为教材,以及IT公司系统设计参考和从事信息管理类工作的人员用作实际方法的指导用书。

参考文献:

[1]吴钢.博导系列访谈:刘家真教授[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2):29-32.

作者:杨 艳

高校管理的法律问题综述论文 篇2:

法律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对策研究

摘 要: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是校园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以及90后学生的突出个性都是突发事件的重要隐患。从法律的视角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语境机制和对策才能有效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避免事后的法律纠纷。在剖析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的基础上,梳理突发事件的管理和现状,通过建立应急法律机制、深化安全教育、完善组织体系、制定预案、利用新媒体平台等途径,构建多元化层面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对策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6.068

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考验和亟需解决之事,这对学生的人身、财产的保护和心理的良好发育都有重要意义,也是避免高校与学生发生法律纠纷的重要环节。因此,开展良好的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对策研究,才能更好的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安全、有序和高效发展。

1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产生冲击,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校园文化知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2)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层次和学生规模的变化和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为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重大课题,应急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也是重大的安全隐患,学生课余时间多数消耗在校园周边的餐饮、娱乐休闲、体育活动等场所,酒吧、网吧、旅馆等地易为突发事件多发之地。

(4)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的开发性和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恣意获取、发表、评论各种信息,新媒体的推广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信息渠道、增强社会联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积极作用,但也为网络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1.2 高校管理工作尚有不足

(1)学生管理工作不力,民主渠道不畅。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发生领域广、事发突然、管理复杂、责任重大、影响层面深等特性,这都增加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需要后勤管理部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多部门协调,往往管理相对滞后,不能提前预警突发事件,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成为薄弱一环。

(2)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尚未形成。事实证明,高校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需要有完备科学的处理体系,职责分明的组织机构,充实的物资储备,但很多高校明显缺乏专门的预警与应急机制,即便有,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够,遭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仍需提高。

1.3 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学生面对着纷杂的大千世界,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很大影响,从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与迷茫,到学习、恋爱、交友的心理成长,以及升学、就业的种种压力,都容易造成他们身心上的困境和扭曲,从而引发思想和行为的失衡,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大学生思想单纯,性格纯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政治思想觉悟不高,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缺乏清醒的頭脑认识。面对毫无预警的突发事件事件时,应急意识不够,并不能理性分析和判断,往往成为突发事件的盲目跟随者及受害对象。

(3)家庭环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长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复杂的家庭环境使得学生缺乏关爱,安全教育缺失,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没有自我调节能力,产生过激行动,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2 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现状

2.1 应急管理意识滞后

很多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还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没有把预警机制纳入到校园安全管理的常态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应急教育还不够,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抱怨、虚假传播信息等问题。高校要把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处理当作一种整体的系统工作看待,不是单一由保卫部门负责,要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很多高息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管理是一个需要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综合工作。

2.2 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

科学完备的制度建设是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的有效运行的基础,有系统的预警方案、应急机制、权责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预防和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很多高校忽略了制度建设,缺乏系列的制度设计。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采取临时性的应急手段,往往处理效果欠佳,后期善后问题遗留严重。

2.3 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

多数高校都是由保卫部门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缺乏常设性的突发事件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一旦校园出现问题四处报告,谁知道了谁处理,没有明确严谨的应急思路,各层领导慌乱处理,职责划分不细,缺乏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心骨,专门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构缺失。

2.4 心理干预薄弱

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当事人、相关同学以及其他学生都会有深远影响,包括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往往精神层面的影响和刺激更不易被发现,破坏性更大,影响学生的情绪把控、价值取向、思想状态和生活信念。高校即便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还有待加强。

3 构建多元化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制

3.1 建立应急法律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到法律问题,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质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师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教育。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应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设定明确法律依据、执法主体、处置程序、救济途径、监督管理以及事后恢复。

3.2 深化安全教育

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学生注重人身安全和思想维稳,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包括校电视台、广播电台、校报、小百合BBS、橱窗、布告栏等)积极开展正面宣传活动,让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及时了解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引发事端的原因,掌握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协助信息联络与宣传组做好突发事件期间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让学生明确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的后果,明确安全责任,预防潜在的、有倾向性的危险。

3.3 完善应急组织体系

应对危机事件高校需要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构,由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担当领导指挥机构,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同时,明确工作职责,识别、分析各种安全因素,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性质、危害程度等多种因素,结合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寻找可能出现危机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向上级提交报告,启动预警预案,组织力量处置校园突发事件。

3.4 制定预警与管理预案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预案,能有效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发生后的危害结果,制定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相关制度,健全预警与管理预案。在制定完备的预案后,要明文发布并做好制度宣传,组织学生进行演练,不断完善以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预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决策机构、工作目标、预警制度、信息报告、应急措施、信息处理、后勤保障、恢复重建、心理评估等。

3.5 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发展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大家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异常信息,排查不稳定因素,提醒学生规避网络风险,不要盲目相信、传播不良信息。站好网络阵地,加强网络舆论疏导,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导向,形成积向上的舆论环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理性看待。

3.6 确保后勤保障

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应急保障,是解决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物资保障方面,后勤、总务等相关部门要保障物资充足,保证物资、器材的完整性和使用性。人员保障方面,各学院、学生处、医务室、网络中心等部门要保障应急队伍充实,积极投入到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工作。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队伍主要由主管领导、学生工作者、保卫处、后勤部门、医护人员以及大学生组成。

3.7 规范预警与管理程序

(1)预防阶段。各院系要依照“注重安全”、“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教育和隐患排查,针对重点人员和重点部门进行布防,及时发现和收集危机校园安全稳定的信息,上报领导小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发生阶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立即进入运转状态,各职能工作组及时到位,保持通讯联络顺畅、快捷,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范围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必要时可预先通知校内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做好播报准备。

(3)善后处理阶段。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整改措施,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特别是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师生舆论、网络信息传播导向以及相关学生的心理恢复和后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跟踪查访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曹顺.輪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

[2]谢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3]刘辉.高校突发事件研究综述(1979-2012)[J].高教探索,2013,(4).

[4]孙彩霞,余宏亮.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蒋樟生.高校突发事件三阶段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

作者:邵凯旋 王鑫颖

高校管理的法律问题综述论文 篇3:

产学研合作企业管理方法要点综述

摘 要:为了使企业在发展中有更雄厚的竞争力以及坚实的技术支持,应认识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性,并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三方面为主体通力合作的工作方案。并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达成资源的有效整合的目标,进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打造出坚实的发展平台。本文就产学研结合模式下企业管理工作办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要点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产物,通过企业、高效、科研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能够使得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的合作模式,这就需要有关人员能够进行相互的磨合,抓住关键,在不同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机的统一。

产学研协同创新

“协同”一词自古有之。“协”字有“和睦、合作、协调、汇集、汇合、联合、协助”等意思,“协同”则表示“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此外,有关学者也指出,协作往往涉及不可预知的结果,并严重依赖信任以及对诚实与公平价值观的共同承诺。协同方要尽可能顾及对方的利益,就像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一样。“协同”更加强调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通力协作,以及公平诚信的合作环境。“协同创新”是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指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在发挥各自作用,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其症结而言,都可以归咎于合作组织间未能达成协同配合,产学研脱节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致使大量的创新资源处于游离分散状态,创新效能不高。与以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同,协同创新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创新,而是由多个组织或部门参与的非线性创新,通过各组织间的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使创新活动在更加广阔的组织空间内进行,促进资源的整合与流动,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中的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能。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要求

合作应当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协作与融合。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加强调多个组织和要素的一体化深度协作,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

1主体协同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

产学研协同创新除了要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这三大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之外,还要求政府、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其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这三方进行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商业化活动。目标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主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产学研合作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需求,找到一个利益结合点,用共同目标来驱动各方主体的创新动力,消除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

2组织协同是产学研合作的支撑平台

我国目前的产学研合作还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联盟等高层次的深度合作还比较少。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有37%是常规技术咨询,33%是合同委托开发。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和现实却表明,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开发—共建实体的演化历程,从合作初期的以技术转让为主到今日主要谋求共建实体全程介入,共建实体正在逐渐取代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和联合开发而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组织协同,通过共建合作实体和技术联盟搭建创新平台,使无序态的创新要素和资源进行扩散、组织、融合、转化,从而形成有序态的知识与技术创新。

3体制机制协同是产学研合作的制度保障

产学研协同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创新。产学研协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范围、责任边界、合作动力、协作关系、融资手段等都需要有明确界定,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才能保护合作各方的利益,激发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

4环境协同是产学研合作的坚强后盾

除了主体、目标、组织和制度的协同之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还需要有与其密切相关的法律、税制、政策、市场、文化、信息平台、金融和中介服务等外部环境的支持。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着各方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体制性障碍与法规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也阻碍了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因此,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和氛围,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创新热情,无疑对产学研合作的加速发展和效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各种模式组织的管理对策和要点

产学研合作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诞生的新兴理念,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有很多,一体化模式、共用模式、工程模式、政府计划模式等都是属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主要类型,而不同的合作模式所对应的管理重点也有所不同,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有一定的着重点,才能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就政府主导、产业牵引、学研拉动这三种模式而言,提出以下管理对策和要点。

1政府主导型管理对策

在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企业管理者应该遵循规律,以政府下发的政策、法律等为基本导向,与高校、科研机构实现高速的融合,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导型主要就是以政府政策为主导,这是合作的有利保障,能够为产学研合作打开绿色通道,而这种模式主要是属于研发组织的管理,企业自身应该懂得利用政府的优势来解决合作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

(1)适应技术创新环境

由于处于政府主导型的组织合作模式,因此,这更加的有利于形成一个产学研合作的软环境,对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来说都很有益,而在这种分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加强技术的创新,营造一种技术创新的环境。对于合作的企业来说,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就应该努力适应这种氛围,这也是管理方法的要点之一,只有适应这种环境,才能在这种条件下谋求发展。有利于企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2)懂得利用各项优惠政策

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模式在根本上就是政府实施一些有关的弹性政策来达到加强合作,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而政府下发的政策法规等对于三方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具有很大的意义。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来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提供一些必要的金融支持,真正做到创新交易成本,实现最终科技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3)遵守法律法规

在政府主导模式合作基础上,在管理方法上还要抓住法律法规这一要点,例如专利法、商标法等,只有遵循法律法规,才能符合要求,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力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研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会涉及一些法律问题,这时有关的管理者就应该懂得利用法律法规来促进各个主题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研发成果效益的合理分配。

2产业牵引型的管理对策

(1)加强项目管理

产业牵引型的合作模式需要有关管理者能够加强项目的管理,这是在这种模式下管理的关键之处,研发组织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各个组织成员都是平行的,所以为加强管理,就需要制定一个管理标准,以对管理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因此项目管理工作就很重要,项目经理这一职位也很重要,所有平行组织的成员统一听从项目经理的调度就成为了关键,这样能够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合作的效率,促进资源信息的快速流通,更好的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2)加强信任管理和跨文化管理

加强信任与跨文化的管理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尤其在产业牵引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这一要求更为明显和具体。在合作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研发组织组建失败以及管理协作等风险,所以为解决这一问题,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之间应该相互信任且尊重,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形成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构造良好的合作环境。而信任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就显得很关键,要求各个主体之间应该加强沟通,能够建立一套统一的合作约束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各自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

我国很多企业对网络的安全性认识很不够,不少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对如何防止黑客的进攻却知之甚少,虚拟研发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各参与成员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合作伙伴,要求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因此,网络安全对从事虚拟经营的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3学研拉动型的管理对策

(1)尊重人才

在学研拉动模式下,要求有关的管理者能够抓住管理的重点,即人才。人才是促进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产学研合作中更是如此,只有做到尊重人才、合理任用以及选拔人才,才能加快技术创新,从而有利于各个合作主体都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尤其在学研拉动合作模式下,这一要求体现的更为明显,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抓住人才,尊重他们,为他们营造一种研究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和潜能,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能有利于体现成效,促进各个合作主体的发展。

(2)寻找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结合点

在学研拉动型的合作模式中,不仅要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点,有关的管理者还要抓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协同创新发展。在产学研合作中,经常会出现多数研究项目都是有关国家政府方面的项目,在企业自身急需开发的项目中就很少有所涉及,这就致使产学研合作面临一定的问题,出现了偏向,致使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产學研合作,所以积极寻找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结合点就成为了关键,这也是管理者应该着重注意的方面。以确保我国的研究活动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四、结语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时代已经到来,各个行业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做好准备,转变管理方式与理念,以在激烈的市场中寻求生机,使得企业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而产学研合作理念的提出让企业经营者们看到了这种可能,这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创新理念,也是一种经济行为,运用有关交易成本的知识,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的力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得三方都能有所收益,还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因此,产学研合作方法就显得很关键,要求各个合作主体都能掌握管理方法的要点,以加强产学研合作,真正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程丽丽, 沈滢, 李雪娇. 产学研合作中知识管理文献综述[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8):38-41.

[2]郝萍, 史艳红. 产学研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 企业技术开发月刊, 2016, 35(2):126-127.

[3]彭茜, 薛敏. 高校实力对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影响研究综述[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6(1):39-41.

作者:魏民

上一篇:电力企业营销市场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高校实行独立审计监督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