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零售企业

2024-07-01

批发零售企业(精选十篇)

批发零售企业 篇1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种分离结果导致所谓“代理问题”的出现, 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获得报酬方式, 可以将管理人员自身利益和公司股东利益结合起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代理人风险”。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被西方学者首先从理论上创新并且在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也有不少企业推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 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成为上市公司的一种普遍现象。针对高管人员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的研究, 但由于所采取的研究方法, 所选择的样本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甚至相互矛盾。那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如何, 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果如何, 对相关问题做进行实证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据有关数据记载, 截至2007年末, 我国共有978家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管理人员持有本公司的股份, 比2006年末增加60家, 同比增长6.54%, 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64.09%。参与持股的高管人数达4342人, 比2006年末增加262人, 而持股数量则同比增长66.31%。这978家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公司分布在22个细分行业里, 其中机械设备及仪表制造业、石油化学及塑胶塑料制造业、金属及非金属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医药及生物制品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以及综合类企业所占比例较大。但是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公司数量在整个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占比这一角度来看, 笔者发现最热衷于让高级管人员理参与持股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其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公司数量为75家, 占整个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的82.42%。因此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选取高级管理人员持股颇具代表性的批发零售企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 数据选取

本文选择了高级管理人员管持股具有代表性的批发零售行业的上市公司作实证分析, 由于2008年我国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的财务数据参考意义较小, 因此各指标均为2007年年报提供的横截面数据。选取样本时剔除了ST公司和数据残缺、数据异常的公司, 这样共获得63家样本公司。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天升我财网”中提供的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

(二) 变量选择

本文在研究中首先选取上市批发零售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量 (MSN) 作为其中一个变量。上市公司年报中均披露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量信息, 这样的数据更易获得也更为真实。这里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董事长、董事、监事、董事会秘书、财务主管等 (以下简称高管人员) 。

评价企业绩效是一项复杂工作, 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我国现有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主要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现金能力等六个方面来反映上市公司绩效。在国外大多数研究中, 一般选用市场指标如托宾的Q来衡量公司绩效。但是在我国当前证券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失真的情况下, 以托宾的Q来衡量公司绩效不太适宜。因此,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 选取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

(三)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构建的基本计量模型为

其中, r表示高管持股数量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 上市批发零售企业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选取的63家上市批发零售企业的平均高管持股数量为7979690股, 高管持股最低数量为272股, 最高数量为454667040股。这63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13.3447%, 最低值为0.49%, 最高值为86.32%。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7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为7.17%, 而且超过60%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这一平均水平。因此可以看出, 批发零售业企业上市公司的企业收益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有本公司股票, 其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持有股权的收益, 从而使管管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绩效联系起来, 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一致, 因此, 高管们更有动力经营管理好公司, 股权激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 上市批发零售企业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凭借其掌握的专门知识和垄断的经营信息, 有可能违背所有者意愿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Jensen和Meckling认为,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这种利益冲突可以通过经营者持股来解决, 随着持有公司股份的增加,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将趋于一致, 并将减少其可能侵害外部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当高管人员持有公司股份时, 即拥有公司财产的剩余索取权, 从而使高管人员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系一起。但是这种紧密程度有多高, 高管持股数量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如何, 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知, 上市批发零售企业高管持股数量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r=0.197, 显著性水平为0.022﹤0.05 (双尾检测) ,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r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系数。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上市批发零售企业高管持股数量与净资产收益率是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相关性并不高, 相关系数仅为0.197。作为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的重要部分, 高管持股被认为有利于提高管人员经营积极性, 从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业绩, 但是目前这种股权激励的效果是有限的。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 (2-tailed) .

四、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上市批发零售企业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我国上市批发零售企业存在着普遍高管持股的现象, 而且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说明高管持股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 我国上市批发零售企业持股数量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但是相关系数不大, 说明高管持股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业绩, 但这种股权激励的效果是有限的。根据上述结论, 笔者认为, 目前股权激励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 许多企业都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 高管持股就是一个典型现象。但是要使股权激励真正发挥作用, 还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 上市公司应当扩大股权激励的范围, 不仅要包括高级管理人员, 还应当包括核心技术人员等关键员工。高管人员和关键员工等人员通过持有公司股份与股东之间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利于企业正常发展。其次, 应当使得高管持股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持股数量过低, 达不到股权激励的效果, 持股数量过高, 高管人员可能会过分追求自身利益而偏离其他股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树文、刘念贫:《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企业管理》2006年第2期。

[2]冯根福、马亚军:《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财贸经济》2004年第6期。

[3]魏刚、杨乃鸽:《高级管理层激励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3期。

[4]章文波、陈洪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5]周建波、孙菊生:《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 《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6]Jesen, C.Michael.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1986 (5)

[7]Mock.R.Shleifer.AR.W.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 (20)

批发零售企业 篇2

【打印】 【关闭】

审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申报条件:

申请GSP认证应是具备合法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即依法取得了《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的企业。申请GSP认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认证的药品企业应依法领取《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申请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应经过内部评审,符合GSP及其实施细则的条件和要求。材料目录:

申请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应填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申请表》(一式2份),同时报送以下材料:

1、加盖企业公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及副本、《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实施GSP情况的自查报告;到期再认证的还应提供《GSP认证证书》复印件;

3、企业负责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情况表及学历或职称复印件;

4、企业验收、养护人员情况表及学历或职称复印件;

5、企业经营场所、仓储、验收养护等设施、设备情况表;

6、企业所属药品经营单位情况表;

7、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目录;

8、企业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框图;

9、企业经营场所和仓库的平面布局图;(2006年6月1日后批准开办的,应提供产权为企业所有的产权证明);

10、企业自我保证声明;

11、电子申报材料(首次认证需提供,重新认证及零售连锁企业认证无需提供,以优盘或发电子邮件方式报送)。办理程序:

企业申请→省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省局药品市场监督处形式审查→局药品审评认证中心技术审查、现场检查→局药品审评认证中心技术审核→省局药品市场监督处审核、公示→局领导审批、发证→公告。

审批时限:法定时限90个工作日,承诺时限75个工作日(含现场检查、网上公示)收费标准:

受理申请收费标准为每户400元;组织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GSP审核时,收取审核费的标准为:

(一)大型企业(年药品经营额2亿元及以上)14000元/户;

(二)中型企业(年药品经营额5千万元及以上、2亿元以下)12000元/户;

(三)小型企业(年药品经营额5千万元以下)10000元/户;

本土零售企业谋求突围 篇3

躁动

扩张后的虚胖,厂商的结盟和冷战,伸向二级市场的手,2004年的零售业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动荡不安的根本还在于试图在与外资零售业的短兵相接之前,找到对策强壮自己。

只不过,盲目地出击,快速地吸收,反而会陷入一种更加尴尬的境地,甚至难以逃脱“先驱”变为“先烈”的命运。

后WTO时代,本土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对外资零售企业彻底放开限制前的最后一年,历经种种尝试,试图形成战略突围。

其一以好又多和灿坤为代表,不断加大开店速度,力求短期内突破临界点规模;其二以苏宁为代表,积极寻求同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增强对市场需求的掌控;其三以上海家联采购联盟等为代表,中小零售企业自愿联盟,力图通过共同采购和技术共享等手段,增强对外资企业的抵抗力。

好又多和灿坤的尝试已然失败,因为管理能力跟不上规模的扩张,使得庞大的连锁店群陷入“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混乱,规模扩大带来的只是肥胖,而非强大。

在过去的18个月内,国内就有150多家超市倒闭。最近的例子是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了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此时,距离当年美亚以两亿元的高价从上海城开集团等股东手中购买21世纪便利店,仅有1年半的时间。

实际上,内外资零售企业大规模面对面竞争的时代并没有来临,国内零售企业此番出现倒闭潮更多的原因,在于自身管理和经营上的失控。

自动订单和物流配送两大系统,体现了沃尔玛的卓越管理能力,这是本土企业学习的根本,苏宁和海尔的合作恰是立足于此。以苏宁为代表的本土连锁企业,完成在一级城市的飞速布局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这种情况下发生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利益之争,也是常理。探讨苏宁和海尔的合作利弊,以及国美与格力的孰是孰非,已经失去意义,他们的共同命题是何以实现在二三级市场的强力拉动,比如通过“以中心城市的主力店为核心、带动二三级城市的卫星店”的“一拖N”的方式等。“上山下乡、进镇到村”也将会是流通业在2005年的重要方向。

进军城乡二三级市场是一种必然,但企业很容易陷入价格、成本、管理、资金等陷阱之中。毕竟这一市场的消费能力还相当有限,企业的运作成本较高。

批发零售企业 篇4

关键词:跨国零售企业,经营战略,战略选择

近年来, 国际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特别是在零售服务贸易领域。自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 国际零售巨头们纷纷瞄准了中国的零售市场这块蛋糕, 它们在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战略, 给中国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带来哪些启发, 中国零售企业又将如何应对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

一、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经营的共性分析

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不断拓展领域、扩大规模, 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营运模式, 其共性主要表现在:

(一) 标准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标准化运行方式是跨国零售企业一贯坚持的准则, 他们具备整体营销管理系统, 在经营理念、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建店选址、卖场陈列等方面具有相对固化模式。

(二) 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零售企业大多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集合为一个整体, 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控制, 在供货、补货、存货等方面反应机敏、行为迅捷, 具有较高营销效率。

(三) 信息化的客户管理。

近年来, 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强化客户管理力度, 首先通过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与客户之间彼此关注、相互吸引, 意识到对方存在且能够互为所需、互相促进;然后通过登录客户的基本情况, 对客户进行规划和管理, 从而在多项领域构架互惠、共赢的桥梁;再后通过记载客户消费信息, 加强与客户的联络与沟通;最后根据重要程度对客户做出筛选, 从而确定目标客户范围, 满足其个性需求, 建立相对紧密的联系, 以此拉动营销能力, 提升营销质量。

二、跨国零售企业的进入给中国零售企业带来的影响

自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以来, 可以说, 他们在我国零售市场上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这对我国的零售企业而言, 既有利, 也有弊。

(一) 正面影响。

1. 提高了我国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进人我国零售市场的跨国零售企业都是百年老店, 具有丰富、成熟的商业管理经验。跨国零售企业的成功为国内商业企业提供了经验。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借鉴这些经验, 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进行规范化管理, 从而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

2. 促进了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

竞争压力的缺乏使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效率低下, 而外资零售企业的进人打破了这种局面.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投资, 除了直接加快我国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还产生了巨大的鲶鱼效应, 激活了国内零售业, 并且推动零售企业在某些领域开始引导制造企业的流向, 真正发挥“产业先导”的作用。

(二) 负面影响。

1. 加大了对本土零售商的竞争压力。外资零售企业拥有许多国内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如资本优势、品牌优势、经营管理优势。

2. 价格竞争日益激烈。

外资零售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 以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经济不仅使直接生产经营成本降低, 而且在配送、分销零售等方面具有绝对的比较成本优势。

三、中国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战略以及对我国零售企业带来的影响的分析, 中国零售企业应该何去何从?

(一) 政府的应对措施。

1. 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零售业管制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然而中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 却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取消了外资在中国投资零售业的区域限制后, 外资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但是即使在中西部的投资, 也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 外资对偏远地区、农村市场还没有足够的投资兴趣。外资企业的这种区位决策, 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我国零售领域吸引外资时, 政府应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区域均衡问题。具体来说, 政府应出台外资零售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偏远地区投资。

2. 制定外资零售业进入管制措施。

目前, 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份额在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 然而在一些新型业态上外资企业却占有绝对优势。因此, 政府应对外资零售业进入规模和业态选择进行相应的规制。

3. 制定反垄断政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外资零售巨头已经占据了中国零售市场相当的份额, 市场结构的垄断性在增强, 这对拥有一定“市场力量”的外资零售企业来说是完全有可能实行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的。大型零售企业的垄断行为有:价格歧视, 低价倾销, 排挤竞争对手的压榨行为, 合谋太高物价等等。

4. 对大型零售商实行进入管制制度

依法对潜在大型零售商在进入资格, 数量, 区位, 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政府管制, 这种政策的意义在于限制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扩张速度, 给国内零售企业一个快速发展缩短与外资零售企业差距的时间和空间,

(二) 企业的应对措施。中国零售企业如何与跨国零售集团开展竞争, 其中成功的关键是避实就虚和加速发展。

1. 国内零售企业要有明确的扩张战略, 包括扩张速度, 尤其是扩张的区域重点应该是:

充分占领中小城市的零售市场, 并发挥分销中心的作用, 围绕核心大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强健细密的省级网络, 而不要一次性地覆盖全国所有的城市。

2. 国内零售企业要与跨国零售巨头展开有效竞争, 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与它们正面冲突, 而是要避实就虚。

既然国际零售商的一些竞争策略只适应成熟的市场, 对不太成熟的市场暂时无意开发, 而中国零售商, 在与它们竞争的过程中, 处于守势, 在无明显胜算把握的前提下, 就要在巩固原有领地的基础上, 考虑发展国际零售商无意进军的市场, 这样不仅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而且还可以发挥本土优势。这一点在近年来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正日益显现它的优越性。

3. 国内零售企业要开展强强联合, 形成协同竞争。

对国内零售企业来说, 最佳的对策便是采取水平一体化的协同竞争策略。对小规模零售企业采取并购或联营的方式以迅速扩大规模效应, 同时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组建统一的价值链网络以形成共有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文汉.零售学[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1]陈文汉.零售学[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

[2]余伯明、李宁.零售学[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2]余伯明、李宁.零售学[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批发零售企业 篇5

内贸安字(1995)第3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内贸系统(含商业、物资、粮食、供销社,下同)批发、零售企业消防安全管理,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结合内贸系统批发、零售企业的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内贸系统消防安全工作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和群众监督”的管理体制。批发、零售企业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同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商业、物资、粮食部门和供销社所属的批发、零售商店(场)、交易市场(中心)。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批发、零售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企业的法人代表是安全第一责任者,要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为便于工作,应由一名副职分管消防安全工作。企业的各部门应设防火负责人,岗位设消防安全员。推行安全目标管理,实行逐级和岗位防火责任制。企业解决不了的重大隐患,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同时要加强防范。上级主管部门对反映的问题,应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对企业本身和主管部门能解决的重大隐患而不解决导致火灾事故发生造成严重损失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第五条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均要建立安全防火委员会,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500人以上的单位要配备专职防火干部,500人以下的可配备兼职防火干部。不足500人,但危险因素较大的单位,是否配备专职防火干部,由本单位自定。防火干部的变动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备案。

第六条企业必须建立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职和义务消防组织,明确分工,实行责任区安全防火责任制,定期开展活动和演练。

第七条企业要建立周安全日制度,规定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和三防技能训练。开展安全普查,整改重大隐患。

第八条实行承包、租赁和引厂进店的企业要与承包、租赁和引厂进店的单位签订防火安全协议。协议中既要明确消防安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又要明确安全措施、监督检查和奖惩等内容。必须遵守本规定和有关消防安全法规,并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器材。

第九条企业防火负责人职责:

(一)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消防法规和有关规定,完成上级部署的消防工作;

(二)组织制定各项防火安全制度,划分防火责任区域,指定区域防火负责人,抓好防火安全责任制和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三)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业务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灭火技能;事故隐患;

(三)熟练掌握本单位装备的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报警程序;

(四)发现火情,立即扑救,并及时报警。

第三章火源管理

第十二条严禁在柜台、交易、堆货场所、仓库、禁烟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

第十三条经营化学品、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商品的商店(场),严禁安装火炉和使用明火。使用电器必须符合防爆要求。经营一般商品的商店(场)内确需安装火炉或使用明火时,必须经防火负责人批准,指定专人管理,落实防火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火、电炉实行专人管理,周围一米范围内不得堆放可燃物,炉门前应设灰档,炽热灰烬必需用

1水烧灭后倒在指定的安全地点,不准用汽油等易燃液体引火,不准靠近火炉烘烤衣物;

(二)火炉烟筒安装要严密,并与商品、柜台、货架、电线及可燃屋檐、门窗、顶棚等保持一定距离,或用阻燃材料隔开;

(三)确需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需指定专人监护、清除周围十米范围内的可燃物,备足消防器材并采取防止火花飞溅的保护措施,作业结束后要认真检查现场,防止留下火种;

(四)使用蜡烛、油灯照明时,要放置在安全地点,做到人离火灭。

第十四条批发、零售企业的仓库和交易市场的堆货区,应按国内贸易部发布的《内贸系统仓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使用锅炉、炉灶、火炕、火墙、液化气等,需经单位防火负责人同意,安装、使用必须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和安全规定,并指定专人管理。

第十六条设有办公室、休息室、业务洽谈室的批发、零售企业要加强对烟头、烟灰、火柴杆的管理,坚持做到“吸烟三不落地”。要加强对电器设备的控制使用,做到人离电断。

第十七条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的电工房、木工房、广告室和服装、食品加工车间、修理部等,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消防安全制度,明确防火负责人,落实防火安全措施。

第四章电源管理

第十八条企业用电必须符合设计规范和安全规定,由正式电工安装、维修。不准乱拉乱接电线,不准超负荷用电,不准使用不合格的电器及保险装置。生产、营业性用电线路必须与照明用电线路分开,下班时必须切断生产、营业性用电电源。

第十九条企业要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对电线、电器设备等每年至少要彻底检查一次,发现电线老化、破损、绝缘不良、超负荷用电等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检修更换。

第二十条经营电器的柜组,要制定安全测试方法,测试所用电源必须单设,并安装安全保护设备,测试完后要及时切断电源。

第二十一条严禁在柜台内、附属仓库、堆货场地,安装使用电炉、电热杯、电熨斗等电热器具。第二十二条消防用电必须设专用线路,不得同其它线路相联,并经常检测,随时保持畅通。

第五章建筑及场所管理

第二十三条新建、扩建、改建及原店装修的企业,施工前必须向消防部门和主管部门报建,并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竣工后,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消防监督部门检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企业要制定值班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加强非营业时间的值班、巡逻制度,不能出现空档。按其规模和有关规定配备责任心强、能处理应急情况的值班人员,建立值班档案。值班巡逻人员要配备必要的防身器具,必须严守岗位,不得脱岗、漏班;班与班之间要办理交接手续。单位领导要带班、查班。

第二十五条经营油漆、农药、汽油、酒精等化学品的企业,要按有关规定执行。经营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商品时,要懂得商品特性和灭火方法,必须分柜出售,远离其它商品柜台,并备有灭火器材,严密监视,确保安全。

第二十六条每天停止营业后,必须对营业场所进行彻底清场、打扫,清除包装等易燃物,关闭好门窗,处理好火源、电源,办理交接手续后,有关人员方可离开。

第二十七条不准在堆货场所停放、修理汽车,不准在非正式油库存放汽油、煤油、柴油,不准在非指定专用场所存放液化气罐和易燃易爆危险品。

第二十八条包装物料要有专人管理,堆放在指定地点,及时清理、打扫、处理。严禁在楼梯、门厅、通道销售商品和堆放杂物。

第六章消防设备、器材管理

第二十九条批发、零售企业要根据有关规定配齐、配足消防设备、器材。消防给水应符合国家《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压力不足的,要设增压泵。

第三十条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营业大厅、仓库和设在地下的商店(场),应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安装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装置,并建立总监控室。

第三十一条消防设备、器材应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保证完好有效。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严禁堆放物品,以保证畅通。

第三十二条消防器材配备与分布要与附近商品性质相一致。消防器材要放在明显和取用方便的地点,严禁挪作它用,其周围不准堆放物品。

第七章火灾扑救与奖惩

第三十三条企业及附属仓库一旦发生火灾,要即组织扑救,同时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对发生的火灾事故,必须按照“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认真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对事故责任者和单位领导严肃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对违反本规定,经上级主管部门或公安消防部门令其改正,而拖延不改或拒绝执行的,视情节按有关规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六条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或在扑救火灾中有功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章消防档案管理

第三十七条必须逐级建立消防档案,一式三份,分别由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消防监督部门各存一份。

第三十八条消防档案包括本规定一至七章的内容,并严格按档案规范记录、归档、呈递、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九条消防档案应如实记载本单位消防工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消防监督部门及涉及本单位消防工作的全部内容,做到详细、准确。应归档的新材料要在规定期限内归档。

第四十条消防档案是各单位(地区)与上级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消防部门沟通情况的媒介,也是处置各类问题、隐患,确定各自职权、责任,总结经验,实施奖惩的客观依据。要经常检查,妥善管理,逐级分析,将分析结果定期填报呈送。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贸系统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可依照本规定对所属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也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内贸易部安全办公室负责解释。

创办零售型企业如何选址 篇6

(1) 要考虑各种企业的相容性

附近的企业对自己企业的经营是有利还是有害,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在选择企业地点时也是应当考虑的因素。两个相容的企业,常常会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合则两利,离则两害。例如,在大百货公司周围经营的小企业,常认为百货公司是一个“好邻居”,因此大百货公司附近常吸引来许多餐馆、美容院、发廊、冷饮店等相容的企业。

邻近企业的相容性,可使企业相互享有对方的顾客,如果相隔过远,就不会有这种利益。即使彼此竞争的商品,如果它们出售的形式、种类和价格不同,也能通过综合的吸引创造更多的顾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相容性。

(2) 企业地点与占有成本

企业规模的大小会间接地影响到经营地区的选择,拥有的资金如果不够多,那就无法

创造足够的收入以支付高额的市区租金,因此只好选择靠近郊区的区域。不论营业的建筑设施是租用的还是自己拥有的,企业都要支付房租和占有成本。在后一种情况下,就要提取房屋折旧、原始投资的利息、保险费、税收以及房屋的维修费等,所以,这些占有成本也可以看成是房租。

批发零售企业 篇7

行业爆发式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483.5亿元,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 同比增长93.7%, 预计2013年网购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

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纯粹网络零售企业持续发力。二是传统零售商纷纷触网。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 在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 共有31家企业 (截止2010年5月底) 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第三是上游生产厂家不断加入。

传统零售商是网络零售业务的重要主体

从美国市场看, 网络零售排名前十位中有一多半是实体连锁企业运营的B2C网站。2010年英国网上零售企业中, 根据访问数量排名的前十家企业中, 也有6家开设有实体店。传统零售商虽然起步都晚于纯粹网络零售企业, 但凭借其品牌和资源优势迅速占据优势地位。从美国市场看, 网络零售排名前年英国网上零售据访问数量家企业中, 设有实体店商虽然起步网络零售企其品牌迅速占据优势地位。

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的优势鲜明聘숆

网络零售与传统零售相比, 在消费者订货方式、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物流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但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零售方式, 都离不开传统零售的一些基本环节和传统因素, 如采购、物流、售后服务等, 这些基本环节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优势体现在:

(一) 内部管理层面

1. 稳定的进货渠道。

进货渠道的建设不完全是签合同、下订单那样简单迅速, 它需要时间的磨合。传统零售企业大多经过多年的经营, 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 这意味着货源有持续供应能力、质量有明确的保障、价格与市场同类商品相近, 这些是多年合作关系的基础, 而且对消费者意义重大。特别是已经有较大销售规模的传统零售商, 在渠道方面, 更具优势, 可以获得更低的价格。

2. 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

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零售商, 大多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物流体系, 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型配有一定规模的配送中心和物流车辆, 有分布各处的门店网络, 有合作密切的厂家物流。这些优势是目前网上商城模式企业不具备的。갂

3. 强大的品牌影响。

从已开展网络零售的传统零售企业看, 大多数是全国或区域的领先企业, 在所经营的区域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品牌的影响力自然可以过渡到网络零售业务中去。

(二) 消费者层面

1. 丰富的购物体验。

中国的消费者是一个不成熟的消费群体, 对于这个群体来说, 体验式消费仍然是最重要的。实体商店能够向消费者提供体验带来的购物乐趣, 网络商店则缺乏一种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 以及触摸商品的机会。

2. 健全的售后服务。

商品售出并不是交易的完结, 售后服务是零售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类似于家电产品, 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并且使用时间长, 消费者在购买后, 一般都会有安装、咨询、检测、保养、维修、延保、以旧换新等需求。传统零售商由于其自有的网点资源、厂家网络和服务网络, 在提供售后服务、退换货等方面, 同样有着纯粹网上商城短期内达不到的优势。

(三) 监管层面

零售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法律规范相对健全, 企业管理也比较符合规范要求, 因此, 政策性风险低。而网络零售业务, 由于其近年的快速发展, 其纳税问题、财务管理、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才引起监管层面的重视。

传统零售企业相对规范的管理为开展网络零售业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其经营中对税收、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会更加注重。

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的劣势不可忽视

尽管与传统零售方式相比, B2C有很多共性之处, 但它仍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即使是具有良好资源、强大基础的传统零售商, 也不见得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做好B2C。在开展B2C业务中, 传统零售商主要有以下劣势:

1. 技术水平不足。

与传统零售相比, 网络零售对技术的要求更强, 要求系统更加强大、稳定、安全。在网络建设、营销技术手段、消费者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零售商的信息系统不同的做法。传统零售企业一般都建立了健全的企业信息化的系统, 但这和网上零售系统所要求的技术条件有很大的不同。

2. 专业团队欠缺。

传统零售企业一般把最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店铺营运和商品管理中去, 但对于网络零售的人员投入和配备则明显不够, 有的仅仅是把网络零售业务交给信息部门来做, 但企业赋予信息部门的商品配置、物流规划等方面的权限是远远不够的。

3. 营销经验不足。

营销方式的不同是传统零售商与网络零售业务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 在网站推广、商品展示和促销、顾客服务细节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传统零售商在实体店的营销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经验, 但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大多数还没有起步。网络零售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长尾”的需求上, 其思绪方式早已脱离了传统零售商有限的货架空间, 这是传统零售商短期内难以调整过来的。

4. 业务方向和定位不清。

对于为什么做网络零售业务?要做到什么样的规模?网络零售在企业业务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有的是看竞争对手在做, 有的认为做网络零售会增加企业的时尚感, 总体上缺乏清楚的方向和定位。

传统零售企业如何做好网络零售业务

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一) 在战略决策上

1.有明确的功能定位。首先, 网络零售虽然发展很快, 但不可能取代实体店;其次, 网络购物本身不是时尚品, 而是奢侈品, 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三, 网络购物的销售额在一定时间内也不可能超越实体零售, 短期内销售不要过高估计。最重要的是避免头脑发热的投入, 在清晰的定位基础上, 建立起适合的商业模型。

2.有清楚的成本认识。一般而言, 对B2C业务的投入主要有三个大的方向, 一是技术开发, 包括网页制定与维护、数据库、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等, 以及相关软硬件的支持;二是网站推广, 包括广告支出、人员投入等;三是日常的运营维护, 主要是人工成本的支出。如果要建设一个业务覆盖全国、达到亿元销售规模的网络零售业务, 初始投入应在3000万元以上。如果这笔钱投在一家卖场, 它三年后盈利的可能性很大, 但如果投入到B2C业务中, 它仅仅是个开始。所以投入前一定要了解真实的成本, 详细计划, 慎重投入。

3.周密研究, 循序渐进。网络零售不是一蹴而就, 已开展的企业都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步骤。国外零售企业在国内开展B2C业务也非常慎重, 从初期就开始了周密的调研。

4.培养能力, 适机切入。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业务, 重要基础是其已有的资源和形成的能力。切入时间同样非常重要。网站与实体店的目标顾客群有很大差异, 进行网站的推广是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第一步。

(二) 在战术选择上

1.现有资源与所需要资源的结合。传统零售商的优势就是其掌握的重要资源。开展网络零售业务, 重要的是后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如门店网络、供应商资源、商品数据、消费者数据、呼叫中心等。所需要资源包括专业的人才、专门的技术、网络营销手段、业务拓展等。

2.线上产品与线下产品的组合。网上销售看上去很美, 网上和网下销售渠道理论上可以完美结合, 但是这种结合是有条件的, 如果现在将大量精力放在线上渠道的发展上, 企业会走弯路, 线上和线下的渠道融合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3.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的融合。多渠道营销是近年来欧美零售企业热衷的话题, 主要包括实体渠道、网上渠道、目录销售、电视购物等方面, 几个渠道相互促进, 最终共同提高企业的总体销售额。线上与线下营销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4.关注网购的细节和独特之处。网络零售是建立在一定的信用基础上, 因此成败往往决定于我们看似无足轻重, 但消费者认为至关重要的细微之处。

注意建立良好的口碑。口碑决定命运, 网络口碑对网购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力正逐渐扩大。有的电子商务网站, 为了树立自己的“口碑”, 更改或删除对自己不利的留言, 从而失去了基本的诚信。

在开展网络零售业务中, 传统零售商具有很多优势, 同时也有很多需要向纯粹网络零售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看, 线下在向线上扩张, 线上也在向线下发展, 二者的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并且从实际的结果看, 传统零售商尽管起步较晚, 但仍然凭借后发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重构批发企业功能 篇8

一、上海流通体制方面,

从市至区层面, 内外贸“一体化”已解决, 目前正在磨合过程中, 从单个流通企业层面, 有的联合组建了大流通企业集团, 有的中小型商业企业特别是批发商业正处于从传统的贸易向现代贸易转化, 许多零售企业已向现代化的连锁企业转化等。所以说, “特力屋模式”确实是我们在磨合过程中和转化过程中的商业企业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认为“特力屋”可归纳为四句话是一流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体系, 充足的资本, 广泛的交易网络, 发挥规模效应, 是领先于上海的批发流通企业。但是在学习过程上一定要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 在确定经营模式上, 一定要从上海面向国际国内二大市场出发, 也就是立足不能只是一种“区域型”商业, 而是要向“全国型”乃至“全球型”的商业考虑, 这是由上海在全国的特殊经济地位所决定的。所以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流通能力最强的交易平台。从批发企业来说不再是简单的买进或卖出, 而应是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三方面成果的综合体。我们面临着从传统的单纯买卖向现代服务转型。这就要求技术特别是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撑, 过去传统批发主要功能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而现代批发它的功能逐步向集散功能、价格功能、结算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商品加工功能、资金信贷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等转变, 也就是要重构批发企业在当代商业分销体系中的功能。在这方面四年前我曾参加市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批发发展课题, 专家们提出的有些看法, 我认为结合目前的现状, 有的对发展上海的批发企业还是可吸取的。

1、批发贸易要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批发拓展空间可从提高价值供应链各环节中的分销效率, 构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批发企业, 有条件的要逐步向经销制、配送制、代理制和厂商联盟制发展。

2、批发贸易要与物流及电子商务整合

现代物流被称为企业第三利润源, 是21世纪最大的“蛋糕”之一, 除大型的百货店及小型的百连锁便利店需要物流的配送服务, 即使是沃尔玛这样的国际连锁店, 也需要社会物流配送服务。所以现代批发与物流业的整合势在必行。

3、批发贸易的自身整合, 要做优、做强、做大

规模就意味着效益, 所以应实施战略重组, 发展规模经济, 应走经营资源共享, 实现优势互补的联合或合作之路。但是不能多搞综合性, 而是要专业性。从世界级批发来看, 专业性居多, 如:美国的麦克森保健品、药品批发, 西斯科 (赛斯克公司) 食品杂货批发。国内来说恒源详专营羊毛绒线, 如以耐用品商业批发就可分成十个专业:摩托车和汽车设备批发、家具和家庭装饰品批发、木材和其它建材批发、家用和商用设备和备品批发、计算机设备和备品批发、金属和矿物 (石油除外) 批发、电动工具批发、五金、水管和取暖设备批发、机械设备和备品批发、其它用品等批发。

二、上海流通发展方面, 流通企业要在“转型”和“创新”上下工夫, 为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而努力

上海大流通大贸易在市委市府的领导重视下, 和流通企业员工的努力下, 改革开放30年来流通企业有长足的发展。从上海国内商品流通额:2008年达4.85万亿元 (购进总额2.17万亿元, 销售总额2.68万亿元) ,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85.1倍, 平均每年递增15.96%;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4537.14亿元,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82.9倍, 平均每年递增15.86%;上海批发总额:2008年2.29万亿元,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88.67倍, 平均每年递增16.13%;上海进出口总额:2008年3221.38亿美元 (进口1527.88亿美元, 出口1693.5亿美元) , 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105.5倍, 平均每年递增16.8%;上海口岸 (包括转口贸易) 进出口总额:2008年6065.56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39.78倍, 23年平均每年递增17.37%。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008年735.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1.6%, 比起步的2000年79.1亿美元增长8.3倍 (如果从2008年国际国内贸易总额折算成人民币为7.5万亿, 还不包括上海服务贸易, 如果加上去这个数字就可观了) 。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上海一季度GDP为3.1%、二季度为5.6%、三季度为7.1%是全国倒数第三, 四季度GDP可达到8.5%。在中央和地方强有力的措施下, 全国保8%是不成问题了, 专家判断中国的经济已进入了“复苏期”。所以我认为上海流通贸易的基础比较好, 在“十二五”期间应该通过在“转型”和“创新”上下工夫, 一定能为实现国际贸易中心做出新贡献。

1、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采购中心

即能促使国内外主要企业的大宗采购业务都能到上海进行。要在“十二五”的发展中, 注重发展会展的规模与特色, 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会展中心。设立一些优势产业的展示馆或展示厅, 精心组织好诸如“华交会”这样一种具有标志意义的商品交易会, 使其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的活动。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契机及后续效应, 争取将“世博会”场馆发展为上海的常年国际会展中心。建议“世博局”下设立专门的会展企业 (甚至是会展集团) , 具体来实施运作。要吸引国内外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 将其优酷网中心移至上海。上海若能确立起全国乃至国际采购中心的地位, 其批发贸易的速度一定会大大加快。

2、推进批发流通企业的制度创新

为现代批发方式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批发产业制度的创新包括:建立和完善反垄断制度, 彻底打破行垄断和地区封锁及贸易保护, 为批发企业的公平竞争和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法规, 建立企业兼并和联合的制度规范, 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资产的重组和优化, 妥善解决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问题, 要坚持扩大开放, 加大与国外的合作支持, 要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加速上海批发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便利化发展;完善市场竞争规则, 规范企业竞争行为, 特别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予充分保护, 以促进知识型批发企业的发展。

3、发展一批具有上海特色、多元的新型批发

即代理型批发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各种中介代理机构仍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所以要将世界上最强的中介代理商和国内最强的贸易代理机构引进上海。因为实行代理制能处理好与其他经营方式的关系, 发掘那些具有潜在市场的产品, 为生产的企业的产品提供服务。) 、展示型批发、配送型批发、订单型批发、生产企业直供型批发、电子商务批发等。

4、积极创新批发流通模式

上海发展批发贸易除了要构建多行业、多品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大容量批发体系外, 重点是创造一种新颖的批发流通模式——大型商贸交易平台。这一交易平台是以国际化海港、空港口岸和交通枢纽为依托, 以物流为基础, 以展示、博览为先导, 以设计、研发为后盾, 以信息化为手段, 以批量采购、集中供应、厂家直销、接单加工、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为主要经营方式, 多功能、全方位、强辐射、大流通、国际化、集约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大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由于该平台规模巨大, 建成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热岛效应, 形成产业链, 同时带来酒店宾馆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运输业、货运代理业、建筑装潢业、会展业、加工园区、产品研发、设计、培训以及报关、商检、律师、咨询、广告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其远景不可估量。

5、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批发业务流程。

批发零售企业 篇9

突破生产传统, 3D打印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颠覆性影响

3D打印技术, 作为一种快速成形的技术, 是以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 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 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其运作原理和传统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也是用喷头一点点“磨”出来的。只不过3D打印它喷的不是墨水, 而是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 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然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 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3D打印技术可以让原型在短时间, 用一个简单的调整, 快速测试新的部分。省去昂贵的模具成本, 让设计师自由发挥, 专注于制造重量更轻的结构以及其他重要因素, 提高产品工作效率。

此外, 3D打印技术的一体成型避免了传统成型技术中需要切割、抛光等流程, 从而节省了材料。对于某些需要特定生产的产品来说, 更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届时, 我们的衣食住行可能都可用3D打印解决, 不仅打印的内容在不断更新, 从打印玩具、票券到打印假牙、零食, 再到打印手机、汽车、……甚至我们飞向外太空的梦想、肢体再生的理想等, 也可能依赖3D打印来实现。

最近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到, 3D打印将突破传统产销模式, 对全球经济产生颠覆性影响。该机构预测, 与传统打印技术相比, 3D打印技术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并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 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物品;另外, 在具有良好设计概念和设计过程的情况下, 3D打印技术还可以简化生产制造过程, 大幅减少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快速有效且廉价地生产出单个物品;在3D打印技术中, 原材料能全部运用到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上, 它生产出的零件更加精细轻盈, 与机器制造出的零件相比, 打印出来的产品的重量要轻60%, 并且同样坚固。

3D打印服务正逐渐成为主流零售业务

3D打印重大影响不仅在生产制造领域, 在传统零售行业里, 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与作用亦越来越大。事实上, 3D打印这种新技术很有可能会改变如今的零售行业运行模式和轨迹。

1、各零售企业纷纷为其“折腰”

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司 (Wal Mart Stores Inc.) CEO董明伦 (Doug Mc Millon) 去年底表示, “3D打印让我深感兴趣, 很明显我们需要很快的改变, 我们可能使用3D打印机来改善消费者进店体验、生产物资甚至在这个市场进行企业并购。”3D打印是一个可以用于沃尔玛店面的新技术, 消费者可以很快打印出新的产品, 而在配送中心使用这项技术也可以加速发货。他着重强调了, 沃尔玛近期在部分店面中测试了3D打印机的使用, 让客户创造一个自己的缩微模型, 表达甚至直接打印出自己喜欢的商品, 我们不能让它们仅仅停留在库存里。

专家认为, 仍属新兴的3D打印产业对于像沃尔玛一类的零售巨头而言, 既是威胁又是机会。3D打印机能创造小型产品和零件, 例如家庭生活用品、玩具, 可能会减少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不过同样零售商也可运用这项科技来提升消费体验、减少库存、降低供应链成本。

作为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的英国TESCO乐购连锁超市也计划在其全球旗帜店内推出3D打印体验服务。TESCO表示未来将把这项技术普及到各个门店。那么, 他们将如何使用3D打印机呢?乐购的创新专家Paul Wilkinson在博文里表达了他的看法:“我们许多大商店都在提供打印照片和海报的服务, 为什么不把我们想要的礼物和个性化的商品也打印出来呢?如何让孩子们设计自己喜欢的并能够真正得到的玩具?我们可以为顾客提供一个数字列表, 提供一系列打印的备用配件。3D打印机能够根据你的需求打印商品, 并且能够让你在结束购物的时候就拿到打印好的商品。此外, 你还可以把损坏的物品带到店里来, 我们可以利用3D技术扫描并完成修复, 为你提供一个新的物品。3D打印技术将给我们的商店带来巨大的变革。”这一切听起来是那么的迷人。“当然, 零售商店对于3D打印技术的探索尚处于理论和实验的阶段, 未来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研究如何在门店使用3D打印机。”Wilkinson表示, “当前, 我尚不能为未来3D打印在乐购的应用做出承诺。”

另外, 英国最大的家居百货用品零售商之一Argos也正在探索如何将3D打印引入主流商业。Argos以其成功的“网上购物+商品目录+实体仓储式连锁店”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而知名。近日, 该公司刚刚推出了一个专门提供3D打印珠宝的网站, 可提供的商品包括多种材质的戒指、手镯、吊坠和袖扣等。消费者需要先从网站提供的十几个样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随后可以调整其设计, 比如加上自己的名字、单词或短语等;最后提交给3D打印机将设计打印出来。

Argos承诺, 这些定制的作品将在21个工作日内送达。这些珠宝首饰的价格范围在50—220英镑之间, 商家还会为您配上精美礼品盒。据了解, Argos在这个项目上并不是单枪匹马, 它在设计、制造方面得到了3D打印专业机构igital Forming的帮助, 而在在线平台的研发上也得到了Innovate UK公司的支持。Argos公司数字创新总监Neil Tinegat说:“3D打印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人兴奋的发展, 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探索这项技术的主流应用。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出的这个网站只是一个试验项目, 我们希望能够从中了解消费者如何使用它, 并为未来的决策做更多准备。”该公司表示, 他们还将考虑如何将其扩展到其他业务领域。“我们为客户将来能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发定制产品的前景而感到激动。”Tinegate说, “在珠宝领域的应用还只是开始, 未来我们还将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扩展至照明、家居用品等方面。”

在3D打印领域进行探索的知名企业还有一个零售巨头史泰博 (Staples) 。该公司曾在电子商务的浪潮中受伤, 目前它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战略, 而3D打印战略正是它的战略之一。史泰博已经制定了利用3D打印技术重振江山的更宏大计划。史泰博商务服务高级副总裁达米安·利 (Damien Leigh) 说, 3D打印服务试点方案“将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本地客户对3D打印服务的需求, 以及我们可以如何通过3D打印技术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 以赢得市场。”今年早些时候, 史泰博宣布与3D Systems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在它位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两个商店中提供3D打印服务。

不只是大品牌的在线零售商或者实体商店可以利用3D打印拓展业务, 较小的零售商也可以。中小电子商务珠宝零售商Brilliance正在为顾客提供可用以试戴的3D打印塑料戒指, 顾客满意之后再订购真正的钻戒。据称, Brilliance唯一的缺点似乎是:一些顾客会在试戴后发现2克拉的钻戒竟不适合他们, 因为它看起来太大了, 于是发生退货要求, 而有了3D打印, 一切都可改变了。

2、线上零售反应快, 3D增强服务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 相比线下零售商来说, 线上零售的反应速度远快于他们。亚马逊全球早在2013年6月份就在线开设了3D打印专区, 出售3D打印机、耗材和相关书籍。而在国内, 京东商城亦在2013年7月底首发Cube 3D打印机, 该款打印机标价14999元, 自首发之日起不到一周, 已有10台被预订抢购一空。

对此, 知名财经杂志《大西洋月刊》评说, 新科技对零售业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 不仅仅局限于在线购物, 零售企业们还希望通过新科技增强现实应用、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店内位置服务甚至是无人机送货来改善购物体验, 从而“掏空”你的钱包。《大西洋月刊》认为, 3D打印服务有望在近几年内改变零售业, 正逐步成为全球主流零售业务。

政策力挺, 积极迎接3D打印时代的到来

近几年来, 我国3D打印技术逐渐成熟,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展现出新兴技术的巨大潜力与前景。政府管理层对3D打印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科技部2013年公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首次将3D打印产业纳入其中;2015年初, 《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2015-2016年) 》以及《中国制造2025》相继出台, 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 彰显了我国对于发展3D打印产业的决心;在今年9月7日召开的2015年中国国际能源峰会上, 工信部装备司透露, 工信部正会同20多个部门抓紧制定“中国制造”国家战略分解细化方案, 即《中国制造2025》1+X落地, 其中十大重点领域包含电力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3D打印等。

在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当下,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程度加深, 如何将信息化、数控化等前沿技术加入各行各业已成为当前经济热点话题, 而作为一项传统制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3D打印技术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瞩目,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出, 以3D打印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制造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呼声日益突出。

在过去几年里, 3D打印主要应用于原型制造, 而现在随着3D打印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政策的持续扶持, 3D打印技术在艺术设计、航空航天、地理信息、军工、医疗、零售终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 真正将快速的原型制造、小批量生产、大规模定制等都变为现实, 预计未来一旦达到爆发点, 将出现全面井喷式发展。

2012年全球3D打印机的销量仅为4.2万台, 到2014年销量已超过10万台。2012年, 全球3D打印行业的产值是120亿元至130亿元, 市场规模大概为25亿美元, 2014年市场规模就达40亿美元, 增速达到81.49%。虽然2015年略有放缓, 但2016年全球总销售额将增加至73亿美元, 2018年这个数字将是127亿美元, 而到2020年市场预计将达到212亿美元。可以看出, 全球3D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从国内来看, 2014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30亿元人民币, 从事3D打印的企业接近100家, 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细化方案未来的推出, 3D打印市场将进一步井喷。

据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数据, 未来几年, 中国大陆3D打印市场每年将至少以1倍以上的速度成长, 规模或将达到百亿元。从国际统计数据来看, 面向工业、广告传统、零售等领域的3D打印机设备台数中美国占38%, 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 占9.7%;第三位德国占9.4%, 第四位中国占8.7%。再过3-5年, 中国将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3D打印大国。

不过, 勿庸讳言的是作为新生事物, 目前国内3D打印行业仍小而分散, 缺乏整合, 产业化、规模化尚需时日, 挑战不少, 但是从中长远来看, 该领域的发展将日趋完善, 最终将给工业生产和各级经济组织模式带来全面质的改变。

因此对于零售企业来说, 必须要重视3D打印技术对他们的影响、机遇与意义, 并且能够针对这个革命性的技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探索3D打印的新业态、新模式, 如果对3D打印掉以轻心, 未来势必会吃大亏。

3 D打印在未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批发零售企业 篇10

一、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经营状况

1、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阶段。

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经营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起步阶段。1992年7月以前,我国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独资或合资的零售业,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六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进行零售业开放试点,受政策限制,只有为数不多的著名跨国零售企业进入。第二阶段,从2002年到2004年,加速阶段。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零售业开放力度加大。尽管中国政府在入世后三年过渡期内对外资零售企业在经营形式、经营范围、准入数量、准入地区等方面加以限制,但是仍然掀起了外资企业进入浪潮。第三阶段,从2005年至今,扩张阶段。2004年12月11日,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企业进入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当年,外资进入数量、新开店数目、新增营业面积较2004年大幅度增加。

2、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来看,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的扩张轨迹是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逐步向内地二线省会城市渗透,依托省会城市或者区域中心城市再延伸至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稍高的地级市,内地农村地区分布呈现空白状态。

3、外资零售企业在华主要业态。

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经营的主要业态包括:便利店、折扣店、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商店、加油站、家居建材店等,其中大型超市在数量上占最大比重。

4、外资零售企业在华主要财务指标。

数据显示,自2004年底中国全面对外开放零售业以来,外资零售企业各项主要财务指标呈逐年增长态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将港、澳、台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计算

二、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国内零售业的冲击

外资零售企业尤其是零售业巨鳄的进入,给本土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压力。本土零售企业的大量领地被吞噬,部分中小零售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以外资零售企业集中度较高的上海为例,当法国零售业巨头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分店的时候,方圆五公里之内,三家国有商业企业相继破产。外资零售企业对本土零售业强大的冲击力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1、先进的经营模式。

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先进的经营模式给本土零售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选择基础设施和交通完善的核心商圈,和本土零售企业展开正面抗衡,争抢顾客;通过实施简化卖场装修、丰富商品种类、低价竞争等一系列措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颠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将大量消费者从本土零售企业那里吸引过来;提供丰厚的薪酬和健全的培训机制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盟,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本优势,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助雄厚的资金实力,并购国内零售企业,打造规模优势。

2、优质的服务水平。

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外资零售企业的另一大竞争优势。完善的售前、首中、售后服务,为企业积聚了大量的忠实顾客。沃尔玛的“天天平价”让消费者享受一站式购物服务,获得真真切切的实惠;家乐福“不满意无条件退货”、易初莲花“送货上门”,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顾客是上帝”;针对国内城市私家车普及率不高的特点,多家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开设了免费购物班车接送顾客,从而扩大单个门店的辐射半径,此项服务为本土零售企业纷纷效仿。

3、强大的规模优势。

外资大型综合超市因单个店面面积大、经营商品品类繁多、服务设施健全而倍受国内消费者青睐。家乐福武汉洪山广场店卖场面积近2万平米,是武汉中百仓储超市平均店面面积的两倍多,商品品种多达两万多种;此外还引进凯威自助美食、肯德基、永和大王、柯达快速冲印店、精品服装等,设置ATM取款机,为顾客购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是外资零售企业实施低价竞争策略的重要保障,体现在商品采购上,一方面,巨大的需求规模增强了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和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为货源充足提供了保证。

4、雄厚的技术优势。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外资零售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又一法宝。通过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对商品存货、顾客需求变化等实施监控,并及时地发出优化改进信息。以沃尔玛为例,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上投入巨资:1969年最早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80年最早使用条形码,1985年最早采用电子数据交换,1987年建立起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以便节省总部和分支机构的沟通费用、加快决策传达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1988年最早使用无线扫描枪,90年代初在公司总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跟踪每件商品的流动信息。这些投资使得沃尔玛可以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资金周转率。

三、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国内零售业的促进

1、提升管理水平。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内零售业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水平滞后,远不能应对同外资零售企业竞争。由于“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本土零售企业得以在诸多管理环节上学习借鉴外资零售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在供应链管理上,学习外资零售企业整合上游供应商渠道,为获得优质、充足、及时、价廉的货源提供保证;在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上,借鉴外资零售企业优秀的管理手段,丰富商品种类、提高卖场利用率;学习外资零售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信息流通速度、掌控商品和资金流动绩效奠定基础;在营销模式上,效仿外资零售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加大企业品牌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

2、带动人才培养。

大部分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经营近三十年间,逐步推行本土化经营战略,人员聘用本土化。在国内零售教育水平严重滞后、高端零售人才极其缺乏的背景下,为国内零售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零售专业人才,给国内零售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弥补了国内零售人才匮乏导致零售业发展落后的不足。家乐福被誉为国内零售业的“黄埔军校”,从家乐福跳槽的各类管理人员,活跃在国内各大零售企业,为提升国内零售业整体管理水平、推动零售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3、创新经营理念。

外资零售企业业态多样化,包括大型超级市场、仓储会员店、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专卖店、销品茂等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相比之下,早期国内本土零售企业业态比较单一,仅有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远不能满足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零售业态多样化的需求。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促进了零售业态多样化,客观上加快了国内零售业经营理念的创新进程,加速国内零售业从传统零售业向现代零售业蜕变。

4、增强市场意识。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之前,大部分国内零售企业普遍患有“营销近视症”,市场意识淡漠,营销理念以产品为中心,漠视消费者实际需求。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纷纷进驻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鲇鱼效应”的刺激下,本土零售企业必然要增强市场意识来应对危机,实现从“产品导向”朝“顾客导向”战略转变,实现运营流程再造,强化服务理念。

上一篇:屠宰厂环境下一篇:表演和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