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2024-06-04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精选十篇)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1

1. 日常保教工作时间长、任务重

一是班级人数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 小班每班人数25人, 中班30人, 大班35人, 而现在的实际却是许多幼儿园由于园舍或师资紧缺, 导致班级人数大大超标, 有的小、中班就达40余人。班级幼儿人数过多, 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比如:要多制作学具和操作材料, 延长个别辅导的时间, 增加管理幼儿和做家长工作的时间等等。

二是幼儿教师案头资料多。在幼儿园里, 现在的幼儿教师, 日常的案头工作有:制定教育活动计划, 书写教案、观察记录、教育笔记、教学心得, 写听课笔记和教学效果分析, 填写幼儿成长档案、家园联系册, 写论文、总结, 准备教具和学具, 有的教师还承担了行政、党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资料整理任务。大量的案头工作挤占了幼儿教师许多休息时间, 是导致幼儿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最直接原因。据有的教师统计, 一个人一年的案头文字竟达数十万字之多。

三是幼儿园里开课多、各类比赛多。各幼儿园每学期都有一些对外开放日、公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 各级主管部门的各类比赛也很多, 如半日活动设计比赛、论文比赛、玩教具制作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质课比赛或各项技能大赛等。参赛的教师为此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做准备。

四是幼儿教师需要参加的各项业务学习、培训多。根据上级的规定, 幼儿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业务学习进修, 而进修只能安排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中。还有各类的取证培训等, 在实际操作中, 幼儿教师的双休日、节假日的休息很难保证。

2、工作和竞争压力大

一是竞争压力大。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 民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大量涌现, 它们与公办幼儿园争生源, 抢地盘, 虽然给居民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但也给公办园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更把前所未有的激烈气氛传递到幼儿教师队伍中, 增加了幼儿教师的压力。

二是幼儿教师完成保教任务的同时, 在确保幼儿安全方面也承担了很大压力。由于现在的幼儿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 因此, 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越来越高, 容不得幼儿园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出半点差错, 否则轻则吵闹, 重则上法院、打官司、要赔偿。

3. 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等各类待遇相对较低。

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才能让人产生一种被认可感, 但在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却往往产生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象。幼儿教师工资与主体单位的职工相差较大。

4. 幼教工作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较差。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 属于素质教育但不属于义务教育, 不同于中小学教育, 没有像中、高考那种可资评价的有效手段。特别由于幼儿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期, 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 教育效果具有相对滞后性, 不容易立竿见影地显现, 因而也就不容易被社会、家长所认可。其次, 幼儿教育在教学形式上也不同于中小学教育, 有它自身的独特性。根据《幼儿教育发展纲要 (试行) 》,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学习方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它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保、教结合, 在游戏中开展教育活动。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中, 如果处理不好各方面的关系, 就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情绪。

5. 幼儿家长对幼教的社会期望值相对较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很多家长抱着“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们在对幼儿教育抱有强烈期待的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一旦幼儿教师没有满足这种要求的时候, 家长和教师之间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或轻或重的矛盾和摩擦。长此以往, 也容易诱发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主观成因

1. 职业动机不强, 兴趣不浓。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它包括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和人的需要、兴趣是紧密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很多幼儿教师从教动机不强, 对幼儿教育工作提不起兴趣来, 缺乏干劲。在这样一种状态下, 面对着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也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

2. 自我效能感较差。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 (1977) 最早提出的, 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研究发现, 存在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差, 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 相信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相信自己具有积极有效地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 往往能够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认为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对儿童的影响力信心不足, 对儿童的期望也较消极, 在工作中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烦恼, 不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 这成为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很重要的主观因素。

3. 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教育专家蔡笑岳在《试析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一文中指出, “无论从角色职责, 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 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 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 许多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特别是收入的差别、工作量的轻重, 对幼儿教师的冲击很大, 她们在对幼儿教师这个行业的认识上产生了与角色自身价值观的背离, 有些教师宁愿去物业管理公司或老年管理中心工作, 也不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4. 身体方面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定义,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工作动力和兴趣,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厌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征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是普遍客观存在,具有复杂深刻的原因,对个人组织社会有广泛严重的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努力克服。【关 键 词】 职业倦怠 心理 影响 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学者费登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职业倦怠现象作为一种现象,我认为它不是就单个个体而言的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黄荣光先生下的定义中‘一个人’的提法不妥。

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症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因素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

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一)筋疲力尽,得过且过

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并不再付出努力;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无法体会到成就感。

(二)疯狂拼命

面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试图做任何可能的努力。几种心理、生理综合,群体生活中心理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原因

(一)教师个人原因 1心理定位不准确

刚工作时激情高涨几年过去激情减弱甚至情绪低落。这说明开始心理定位就不准确导致有点挫折就迷漫没了方向。例如这样一封信:我叫肖华,是一名高中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阶段,按说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懒懒散散的,做事有气无力,感觉工作乏味,天天就是备课、讲课、改练习,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上课睡大觉,你管他他说你干涉自由;他要谈恋爱,你批评他他说是个性需要。学生难调、课本难教、高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要求太高,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难以燃烧,身心疲惫,慢慢变得漠然了、得过且过了[5]。2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

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较的,从早晨天刚亮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够得到休息,这种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教育部上半年调查后,统一了学生在学校时间上限。甚至各级地方也出台类似文件跟风,但地方学校却少有执行。

3长时间付出,心理得不到休整.脑力体力劳动不协调

日本学者佐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明显周期,需长时间投入,这样必然造成心力憔悴。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本职工作老师整天致力于如何教学而疏忽了体育锻炼,致使脑力与体力不能够平衡发展。

4长时间忙于教学疏于学习,个人师德修养的丢失,没有成就感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学习,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从进入师范时开始,师德教育中就反复讲教师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但一些教师没有把它当作人生追求,而是乐于和别人比物质。和以前同学社会上其他的有钱有地位人比造成心理失衡。所以在教师收入不高的今天很容易迷失自我,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教师老是抱怨工作累收入少。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但工作成绩不易被人看到,导致教师失望心理产生。没有更多教师成功的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良心理示范作用也是巨大的.周围成员对工作的冷漠、淡然、互相影响造成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学校)1管理不民主,管理不规范

民主管理好处太多了,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人有主人翁责任感,最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可是由于利益驱动,学校大部分都搞一人堂。在这种环境中一把手就是皇帝,人性扭曲。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科室制组织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角色受到挑战,减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正逐年加大。除了应付学生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它事务等着教师去做。2考评机制不合理不能创造更多施展才能平台

cctv-12曾报导:河南上蔡二高魏东华(真名祥东伟),多年优秀教师,政教科干事,竟是十五年前杀人犯。这说明考评机制不能从内心使人向善,只能考评表面的,使教师表面服从,从而加大内心矛盾。几大考试成绩是考评最主要依据,还有课堂教学的优课率,辅导学生获奖,甚至刚性坐班等。这样使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成就感可言 3家长、社会的不理解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实不合理。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三)社会根源

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家”、“爱的播洒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各执一词。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压力。教师社会地位还较低 经济收入较少。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社会活动平台 教师社会交往少,经常听到一看你就是老师这样的说法,教师好像已经异化了,带上了一些非“社会化”特征。跟踪服务做不到位 政府不了解学校动向,对学校要求多服务少。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詞:职业倦怠;天津市公立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18-02

幼儿教师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指导者,生活起居的保育者,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虐童”事件,牵动着社会和家长的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职业倦怠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障碍。由于幼儿教师工作对象是一群天真、幼稚,且爱探索的孩子,这对幼儿园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当幼儿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职业压力时,职业倦怠感便随之而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根据Maslach和Jackson提出职业倦怠理论,职业倦怠分为三个维度,其中情感衰竭是指个体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该维度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人格解体指对工作对象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敷衍了事,提出申请调度等行为发生;低成就感是指个体消极评价自己,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工作内容枯燥乏味[1]。笔者注意到近几年天津市新建了一大批幼儿园(新建幼儿园大部分在城乡接合部),那么,在编幼儿教师队伍扩大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了笔者调查的重点。本研究以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为被试,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天津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究学历,教龄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笔者此次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了解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以及学历、教龄对其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影响程度。

2.研究对象和方法。笔者在2014年底对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只针对在编教师,不包含保育、行政、管理等人员。笔者从河北区、河西区、红桥区、滨海新区、静海县、和平区等地随机选取八所公办幼儿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发放80份,回收79份,在处理问卷时排除了三份在编保育员问卷,剩下76份。

3.研究工具。本研究所采用的是运用较为普遍的测量表——MBI-ES,分为情感枯竭、人格解体、低职业效能三个子量表。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摘自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辛星硕士学位论文[2]。本量表采用7点自评方式,计分方式为1-7分。

4.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

三、数据分析

1.天津市公办幼儿园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通过研究表明(见表1),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比较严重,在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低这两个维度上并不严重。在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分布情况上,呈现明显倦怠的人数是37人,严重倦怠的人数为12人,即存在职业倦怠的人数共计49人,共占总人数的64%。这表明,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注意。

2.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在个体背景性因素上的差异。第一,学历因素对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影响。就幼儿教师学历变量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见表2),在情绪耗竭这个维度上,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和研究生,这表明本科生的情绪耗竭要比大专和研究生更为严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历这个变量在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低这两个维度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而在情绪衰竭这个维度则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第二,教龄因素对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影响。由于本研究样本均为教龄十年内的幼儿教师,因此本文只在此范围内(10年)探讨教龄与职业倦怠三维度的关系。

研究表明:随着天津市在编幼儿教师教龄的增加,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人格解体,职业效能低均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随着幼儿教师教龄增加,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低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可能是因为新教师刚刚迈入工作岗位,工作热情比较高,对幼儿也有足够的耐心,所以新教师在这一维度上要比老教师情况好些。但是她们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挫折,是学校所学理论无法解决的,导致他们职业效能比较低。而教龄比较长的教师十分熟悉工作流程,但是缺乏新鲜感,加上工作负荷重,责任压力大,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倦怠感。通过表3我们也发现职业效能同教龄不成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效率基本上是认可的,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自己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肯定自己工作的价值。

四、讨论与建议

1.天津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经分析发现,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没有达到严重的状态,不过情绪耗竭问题比较严重。这说明幼儿教师由于保教、安全、教改以及科研等多方面的过度压力而导致情绪和生理资源被消耗较重。特别是天津各个公立园实行绩效工资,工资和工作直接挂钩,让很多教师感到压力重重,这与在实践中我们所听到的幼儿教师抱怨“工作太累”“工作琐碎”“责任大”“加班多”“科研压力大”等情况十分符合。人格解体是指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和琐碎的工作时表现出一种消极冷漠的态度。从此次的研究中,人格解体方面不存在倦怠情况。这表明在公办园的在编教师专业素质都很高,据了解,天津市在编幼儿教师均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经历了三年或四年甚至七年的专业学习后,大家都能用一个理性的态度看待幼教工作的琐碎与繁重,虽然压力大,情绪耗竭严重,但是大家都能以好的状态面对儿童和工作。职业效能低情况在幼儿教师这里也并不严重,这说明她们对于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是十分认可的,同时在天津,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并且受到尊敬,这使得幼师们的职业效能感得到满足。

2.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经研究发现,学历变量,教龄变量均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有影响,特别是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两个变量均与之呈现显著相关。在本文中,本科学历的职业倦怠水平最为严重,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呈现显著相关。通过笔者访谈得知,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大部分较为年轻,一方面,很多人不满足于幼师这一岗位,但是不愿离职的原因是“编制”,类似于“铁饭碗 ”很稳定,虽然抱怨收入不高,工作枯燥乏味,也不愿离职;另一方面,本研究样本中大部分本科学历的被试是刚入职阶段,正处于适应期,因此压力大在所难免。

教龄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和个人解体维度上呈显著相关,随着教龄的增加,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刚刚工作的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满腔热情,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是自我感觉良好,她们普遍没有家庭负担,全部的精力都在工作上,这使得她们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低等维度均不明显;工作5年-10年的教师进入了职业倦怠的第一个高峰期[3]。随着教龄的增加,工作新鲜感降低,家庭负担加重,面对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改革,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导致了在教龄10年以内的教师,职业倦怠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加。

3.结论。笔者通过对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天津市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但是普遍存在,其中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情绪衰竭状况最为严重。第二,学历因素对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相关,对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低不存在显著影响。第三,教龄变量通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相关,并随教龄的增加(0-10)职业倦怠水平也愈加严重。

4.建议。改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社会,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笔者将着重从外部因素和幼儿教师个体内部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一是对外部组织的建议:首先,幼儿园应该对新入职的幼儿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让新入职的教师尽早适应职业生活,掌握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其次,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最后,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尽量减少幼儿教师科研活动,毕竟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責是保教,如果幼儿园有这方面的需要,可以培养一些相关人才专门从事这类工作。二是对幼儿教师个体的建议:首先,幼儿园教师要有坚实的职业认同感,激发自身工作热情,要给自己积极正面的评价。其次,幼儿园教师要认清自我,能感知到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积极做好准备。最后,学会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时刻提醒自己,采用积极方式应对。

参考文献:

[1]张洁.山西省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4).

[2]辛星.上海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思考——以对上海市 365 名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西区内20所本科院校作为被调查单位, 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各院校的系部规模, 按比例随机抽取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 10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88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86%。男性948名 (50.43%) , 女性932名 (49.57%) ;工作<5 a的556人 (29.57%) , 6~10 a的272人 (14.47%) , 11~19 a的552人 (29.36%) , ≥20 a的500人 (26.60%) ;初级职称463人 (24.63%) , 中级职称712人 (37.87%) , 副高以上职称705人 (37.50%) ;专科学历62人 (3.30%) , 本科学历684人 (36.38%) , 硕士学历888人 (47.23%) , 博士学历246人 (13.09%) 。

1.2 调查工具

采用Maslach国际通用职业倦怠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Human-Service Survey, MBI-HSS) [3], 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 对问卷中的部分文字进行修改。该量表共包括22个调查题目, 包括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各维度的条目组成:情绪衰竭5条, 去人性化9条, 低成就感8条。各条目采用7级评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总分, 得分越高, 职业倦怠程度越重。本次调查中, 总问卷及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依次为0.842, 0.855, 0.706和0.868。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分析

职业倦怠总分为 (49.05±18.92) 分, 其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 (7.74±6.04) 分, 去人性化维度得分为 (12.06±10.49) 分, 低成就感维度得分为 (27.11±9.56) 分。由于采用7级评分, 中位数为3, 显示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整体为中等程度, 其中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现象并不明显, 但低成就感较严重。

2.2 不同性别、职称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

不同性别、职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表明不同性别、不同职称教师对职业倦怠的感受没有明显的区别。

2.3 不同年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

表2显示, 不同年龄阶段高校教师在去人性化、低成就感2个维度的得分及职业倦怠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发现, 30~39岁、40~49岁教师去人性化得分高于20~29岁教师 (P值均<0.05) ; 20~29岁教师低成就感最高, 30~39岁教师低成就感得分高于40~49岁及≥50岁教师 (P值均<0.05) ;50岁以上组教师职业倦怠总分最低。表明青年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倦怠, 表现为消极、冷漠, 尤其是自我效能感较低, 缺乏成就感。

2.4 不同年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关系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年龄与职业倦怠的内在联系, 分别以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 (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 为因变量, 年龄为自变量,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预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中, 年龄对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2个维度呈负性预测 (P值均<0.01) , 对去人性化呈正性预测 (P<0.01) 。

3 讨论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校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从总体上看来,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现象并不严重, 但低成就感较明显。有研究发现, 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比较高, 去个性化现象并不严重, 成就感也很高[4];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升高和低去人性化的现象[5]。说明由于教育对象、层次不同, 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不同, 对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认同度可能会不一样, 从而导致了高校、中学、小学教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区别。

本研究发现, 性别、职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研究结果不甚一致。 赵玉芳等[4]认为, 不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同, 一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情感的枯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程度要比其他职称的教师高;性别对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的差异检验无统计学意义[4]。刘丽婷[6]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中个人成就感不存在性别差异, 女教师情绪衰竭高于男教师, 男教师去个性化高于女教师。但是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性别、职称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高等教育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高校教师的学习背景、生活经历、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同及支持, 缩小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性别、职称的区别。

本研究还发现, 年龄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对工作的感受不一样, 所以职业倦怠的体验也不一样。年资较长的高校教师不但教学经验丰富, 而且工作、生活的压力较年轻教师相对要小, 可能认为“人生就是这样了”, 只需要努力保持现状就可以, 但是对“现状的满足感”又使他们对工作、对生活漠然;而青年尤其是30~39岁的教师, 正值人生的奋斗期, 追求学历、职称, 关注收入、房子、孩子, 对理想的追求可能容易高于现实, 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倦怠, 表现为焦虑、情感压抑、自我效能感低, 缺乏成就感等。因此,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 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以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疲劳,职业,精神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方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24) :52-53.

[2]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探索, 2005 (2) :99-101.

[3]雨帆.心理测试.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155-156.

[4]赵玉芳, 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 :80-84.

[5]朱小茼, 闫雅静, 闫雅曼, 等.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 :27-29.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收入水平,教师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受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具体表现为:焦虑缺乏精力自我评价降低失败感厌倦目前工作等.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亦会造成很大危害.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由于我们的工作条件差,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职业倦怠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想从我的经历和从在的问题应如何克服职业怠倦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客观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我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我认为学生纪律问题对我实施教学产生很大影响,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我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这样的情形同样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我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我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首先,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恶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我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其次,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我们学校管理水平低下.二.主观原因

(一).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作为历史悠久的职业,我们职业既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而我们把自己定位为”神圣”的工作,忽视了其普通性,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我们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二).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三).我自身人格因素.做为一个社会人来访问演出,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对于我职业而言,既有共性原因,也有个性差异.有时我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交流,有时存在着怯懦胆小狭隘等问题,遇到困难不善于排解和沟通,久而久之,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了.面对我职业倦怠,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预防甚至解除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6

所谓倦怠,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

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缺少教学热情和兴趣,在工作中进行被动的教学,导致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状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期望值过高

正如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在书本中,我们经常看到把教师比作“园丁”、“蜡烛”,足以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之高。目前国内的家庭多以独生子女居多,普遍出现一种“6+1”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业上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而他们又在潜意识里将这种期望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好的老师”。这些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二)成就感的缺失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方面,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育不像生产产品一样能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凸显出来。这需要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运用才能使知识不断的得到内化。这往往造成教师会对自己从事的教学职业功能予以低估,认为教育教学职业功能并不像他认识的那么大,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没有理想中那么广泛。另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很多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多年的苦学获得一个高学历,每天仅仅用来和孩子打交道,觉得是一种资源浪费。正是对教育职能的低估与对自我能力的高估,两者之间的落差使得教师渐渐产生职业失落感,从而失去了对教学的兴趣。

(三)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较低的薪酬使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虽然近些年,老师的工资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其它行业相比较依然相差甚远。这就造成很多教师,(尤其是男性教师)中途放弃教育将目光转向了其它行业。有些教师把这份工作看成鸡肋,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理。虽然人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但心却陷入了观望和彷徨、浮躁,不安笼罩着这部分教师,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敷衍了事,久而久之,教学对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

(四)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同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显著相关”。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时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这种要求身兼数职的职业容易使教师产生角色之间的冲突。

三、职业倦怠的对策

根据以上教师倦怠形成的原因,笔者给出了以下三点探讨:

(一)社会方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社会的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首先,要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通过宣传等一些措施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大环境,促使全社会树立起尊师重道这一观念。其次,社会各方面要充分理解、切实尊重教师的角色活动,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通过制定各种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倡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使教师产生高度的自尊感、自信心,进而将教学视为一种事业而积极追求。”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场所。对教师的影响是直接的、重要的。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沟通对教师行为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若缺少内部沟通,就会因透明度低而产生疑虑和隔膜;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就会因信息不畅无法更好地发挥组织管理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三)个人方面

个人是角色改变的关键。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角色知觉水平,加强角色学习,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自己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文明的传承,教其怎样做人。其次,教师要提高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做到快乐从教,培养自己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在教学及生活中的困难,要善于敞开心扉,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建议。这些途径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缓解倦怠的心理,使自己或的力量慢慢振作起来。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7

所谓倦怠,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工作缺乏兴趣, 勉强维持工作,内心对教书育人厌烦,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有六种典型的心理和表现:(1)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表现为精疲力竭,易怒无助,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2)对学生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3)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很少投入精力提高教学质量;(4)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5)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6)行为上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不想参与竞争。

二、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在幼儿园教师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高达59.5%,过度劳累和对事故的担心使得多数幼儿教师身心疲惫,焦躁不安。 中小学教师普遍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80%的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75%以上希望能够改行。 高校教师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82.2%的感觉压力大,30%的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持续的精力不济、虚弱感、失眠、头疼等症状。

三、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社会期望的压力 。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 正如威尔逊所说:“所有对让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这些过高的社会期望,往往使教师压抑正常的需要,过于限制自己并关系种种细节,就有可能变得缺乏自信、内心压抑,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二 )应试教育的重负 。

长期以来升学率已经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绩效标准,人们仍习惯于用升学率为标准衡量学校和教师的优劣。 学校为了升学率绞尽脑汁,给教师施加压力。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漫漫征途中,教师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长时间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三 )成就感的缺失 。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师培养学生并不像工人生产产品一样能够迅速看到效果,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来。 而且,这种效果并不是教师主观决定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得到体现,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不听老师的指导,所以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效果很难显现。 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因此教师很难得到成就感,就最容易丧失对职业的兴趣。

(四 )地位低下的失落 。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 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 不少教师极度失望,一部分离开教师岗位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观望和彷徨,教学对他们而言意义并不大,陷入职业倦怠只是早晚的事。

(五 )环境单调的厌倦 。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除了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 这样就使得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而且,由于教学上激烈的竞争,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释放。 这样,教师容易产生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出现倦怠情绪。

(六 )职业的危机感 。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师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铁饭碗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等举措使得教师普遍感到危机感。 而在新形势下,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日益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四、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 )增强教师职业威望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

通过制定各种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使教师产生高度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进而将教学作为一种事业追求。

(二 )减轻教师负担 。

要努力改变教师工作项目繁多、工作时间过长的现状,设法减轻教师负担。

(三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

1.重视教师的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教师也不例外。 要满足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首先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 使得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 切实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期发放,消除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心理,促使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2.引导和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多个层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因此, 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有的放矢,满足教师施展才华的需要;注重教师的培训,给教师个人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 满足教师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

(四 )教师自身进行适当的调整 。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8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对本人或社会期望值过高, 而现实情况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所产生的厌倦、抑郁、疲惫的情绪和心态。他们当初的追求没有了, 激情也减弱了, 其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麻木。这是一种心理现象, 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 对事业缺乏热情, 或事与愿违而消极沉沦, 或愤世嫉俗而偏执极端, 或怀才不遇而桀骜不驯。这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 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个人内外矛盾冲突的结果, 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 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不良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疲惫、烦躁、忧郁, 厌倦教师工作, 不愿与别人交流, 工作挫折感加剧, 甚至丧失人格而走向极端。在心理方面表现为: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逐渐失去工作乐趣, 极易产生疲累感, 对工作有强烈排斥感缺乏动力甚至恐惧感, 对工作缺乏进取心;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 情绪波动很大, 意志薄弱。在社交方面表现为:自卑、自傲、自闭、孤僻、猜疑、嫉妒等, 与人交流, 往往听不进别人意见, 喜欢倾述不满, 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家庭中的关系也不够和谐。在生理表现为: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头痛、乏力等, 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酸疼, 内分泌功能紊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等现象。

以某县农村寄宿制初中为例。该校教师56人, 其中, 男35人, 女21人。现有5人因不满教师工作而外借, 占8.93%;有14人因晋级无望而得过且过, 占25%;有9人因专业不对口而感到教学力不从心, 占16.1%;有5人属于从外单位借调工作吊儿郎当, 占8.93%;有19人因家安在县城而每天跑通宿, 占33.93%;有14人因子女读书而迫切想调进城, 占25%;有6人离异, 占10.7%;有近32.6%的教师生理或心理存在问题。近三年, 每学期平均发生9起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事件, 有些还引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冲突。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会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 教学质量下降, 从而影响学生前途, 而且会因心理或性格扭曲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有时甚至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最为严重的是, 教师职业倦怠会造成教师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轻则是教师工作惰性表现明显, 重则会导致神经衰弱, 甚至不堪重负而崩溃。

农村学校教师地位低、待遇差、任务重、压力大, 教师流失严重, 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农村教师严重缺编, 不少专业课程无法开设, 有些学校连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难以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导致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 大量农村学子涌入城市, 这必将影响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信号!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 高强度、快节奏、高责任的工作必然会给教师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另外, 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已经给教师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导致其心理天平严重倾斜。职业倦怠难以避免。

⑴工作压力过大。压力主要来自教育界、社会和学生家长。据有关统计, 工作压力占44.06%;家庭压力占23.11%;学校压力占16.63%;需求压力占7.56%;人际压力占5.4%;社会压力占3.24%;许多农村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白天紧张工作, 晚上加班加点。长此以往, 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 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不少教师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甚至积劳成疾。工作十来年的教师, 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 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 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 往往会使人产生矛盾心理和消极心理。特别是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 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猛烈地冲击着教师坚守的传统教学理念。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 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 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⑵经济收入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 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 尤其是农村教师。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以及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 其经济收入相差甚远, 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 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 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长此以往, 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 很少与人沟通, 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经济收入的限制, 无钱买房子, 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 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男教师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 找对象也困难, 因而产生了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这难免会使教师产生一种“采得百花酿成蜜, 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

⑶是学校精神环境和评价机制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 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下,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风。置身于不同校风、学风和领导者的人格与管理作风等所构成的精神环境中的教师, 其精神面貌、身心健康状况也有所不同。可见, 精神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且巨大的。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 教师的付出多, 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 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 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尤其是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会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素质教育与升学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 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 使教师自我价值丧失, 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职业倦怠。当今社会日趋功利化, 师生关系日趋淡薄, 教师的安全责任被无限放大, 导致教师努力工作后所获得的心理补偿相对减少。

四、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美国教育家麦克古瑞感叹“一个重大的疾病正折磨着教育职业”“倦怠的感觉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 并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 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可见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何等重要和紧迫!

⑴用“爱心”点燃工作激情。大爱无言, 爱是教育的根基,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德无痕,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没有德行的教育就失去了方向。“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 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句经典名言说明:爱是教育的生命, 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 是做好教师的关键。作为教师对学生应该具有宽容之爱、信任之爱、赏识之爱、理解之爱。这样, 才能点燃工作激情。宽容释放出来的爱, 更能体现教师的博大胸怀, 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信任是一种生命的感觉, 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对于教师而言, 信任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这是爱的最好诠释;赏识就像冬日暖阳, 沙漠甘泉,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理解是化解所有隔阂与困惑的最好良药, 理解万岁!

⑵用“理想”催生进取动力。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 保持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教师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应当与时俱进,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 没有理想和进取心必将成为时代的弃儿。教师应该树立教育理想, 用理想催生进取的动力。在课改浪潮冲击下的今天, 既要求教师有专业所长, 又要知识广博。但是, 许多教师很不适应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新变化。因此,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超越自己;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实现自我价值, 并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⑶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教育是一种缺陷艺术,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因此, 教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要用智慧战胜各种挫折和困惑, 这样才能成就完美人生。

学会放弃的智慧。人生好比走路, 每到一个岔路口都会面临选择。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处的高山, 而是鞋里的一粒沙。”聪明人懂得放弃, 善于放弃, 有所为有所不为。

管理学生的智慧。现在最让教师头疼的恐怕就是管理学生, 尤其是潜能生的管理。管理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实行小组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适应课改的智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 同时, 要善于反思和总结, 形成具有自我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9

职业倦怠 (Maslach, 1982) 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 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其中, 情感耗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 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 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它代表职业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人格解体又称为“去个性化”, 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 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 它代表职业倦怠的人际情景维度;低个人成就感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评估, 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评价的降低, 代表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耗竭状态, 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组织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82.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 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 其存在给教师、教学、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目前, 系统考察和研究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还不多见, 本文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中国计量学院、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浙江省13所高等院校的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施测于2012年10月间进行, 采用个别施测方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488份, 回收468份, 有效问卷362份, 有效回收率为74.18%, 样本分布情况为:性别:男性195人, 女性167人;年龄, 30岁以下129人, 31-45岁178人, 46-55岁48人, 56岁以上7人;学历:专科3人, 本科122人, 硕士160人, 博士77人;职称:助教, 95人, 讲师, 168人, 副教授, 86人, 教授13人;健康状况:非常好92人, 良好221人, 一般47人, 差2人;收入状况:4万以下89人, 4-8万180人, 8-12万72人, 12万以上21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择马勒诗 (Maslach) 的教师职业倦怠测量量表 (MBI-ES) 修订本为研究工具。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 即情感衰竭 (8个题项) 、低个人成就感 (8个题项) 、去个性化 (6个题项) 。量表共22题, 采用4点量表记分, 1=从未如此, 4=经常如此。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 分数越高, 说明倦怠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533, 其中, 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7496、0.7647和0.8569, 表明本次测验的同质性较高。

研究者按照统一的指导语组织施测, 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由表1可见,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化三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37、2.13、1.92, 各个维度的均值都没有达到理论均值2.5分, 所以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一般。

3.2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

3.2.1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见, 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且男性职业倦怠程度略高于女性。

3.2.2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见, 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0岁以下高校教师的情绪衰竭得分显著高于46-55岁者 (平均差异=0.2460, P=0.030) , 56岁以上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得分显著高于31-45岁和46-55岁者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5436, P=0.022;平均差异=0.6324, P=0.011) , 46-55岁高校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31-45岁者 (平均差异=0.2745, P=0.028) 。

3.2.3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学历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见, 不同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历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得分显著高于博士学历的教师 (平均差异=0.2450, P=0.031) , 本科学历高校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硕士学历者和博士学历者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2949, P=0;平均差异=0.4871, P=0) 。

3.2.4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职称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5可见, 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而在低个人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助教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副教授和教授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2508, P=0.027;平均差异=0.4885, P=0.032) 。

3.2.5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健康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6可见, 不同健康状况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且健康状况越好的教师, 职业倦怠程度越低。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 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和差的教师, 其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教师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2561, P=0.000;平均差异=0.4488, P=0;平均差异=0.7583, P=0.019) ;健康状况一般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 (平均差异=0.1927, P=0.011) 。

在去个性化维度上, 健康状况良好和一般的教师, 其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教师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3292, P=0;平均差异=0.4300, P=0) 。

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 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和差的教师, 其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教师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1753, P=0.019;平均差异=0.2562, P=0.018;平均差异=1.1046, P=0.011) ;健康状况差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 (平均差异=0.9293, P=0.030) 。

3.2.6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7可见, 不同收入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收入越高的教师, 职业倦怠程度越低。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 4万以下收入教师得分显著高于8-12万收入者和12万以上收入者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3391, P=0;平均差异=0.4020, P=0) ;4-8万收入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8-12万收入者和12万以上收入者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2683, P=0;平均差异=0.3312, P=0.002) 。

在去个性化维度上, 4万以下收入教师得分显著高于8-12万收入者和12万以上收入者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3987, P=0.000;平均差异=0.5396, P=0) ;4-8万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8-12万收入者和12万以上收入者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2815, P=0.001;平均差异=0.4224, P=0.002) 。

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 4万以下收入教师得分显著高于4-8万收入者、8-12万收入者和12万以上收入者 (多重比较结果分别为:平均差异=0.1718, P=0.028;平均差异=0.3239, P=0.001;平均差异=0.4246, P=0.004) 。

4 讨论

4.1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特征

由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知,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中, 情绪衰竭得分最高, 且已接近理论均值, 说明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由压力所带来的工作的疲劳感以及工作热情的丧失, 这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的关注。

4.2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

(1) 在性别变量上,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性别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影响, 这与甘雄 (2008) 对于荆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男性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上均略高于女性教师, 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 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程度更高, 且男性自尊水平较高, 对于自我的要求也较高, 同时, 男性在发泄不良情绪方面相对女性更差, 由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2) 在年龄变量上,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年龄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浙江省56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上均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 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这与宋双斌 (2012) 研究结论不同,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年龄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调研的样本集中在前三个年龄段, 56岁以上的教师样本数只有7个, 样本数过小而可能无法很好的表现出该年龄段教师职业倦怠的真实情况。

(3) 在学历变量上, 本科学历教师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均显著高于博士学历教师。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对教师的工作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博士学历的教师而言, 本科学历教师面临更大的教学创新、科研活动开展、职称晋升和职务晋升压力, 而且这部分教师大多年龄偏大, 在自我提升和工作拓展方面还面临来自家庭和自身的一些困难, 使得他们的个人成就感降低, 消极情绪滋生,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4) 在职称变量上, 助教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高低是个人成就感的一个重要的自我考核标准, 教师职称的高低对于其自我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职称越高, 代表教师受到的认可程度越高, 由此带来的个人成就感也就越多。助教职称的教师处于事业起步阶段, 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会面临诸多困难, 较易受到挫折, 几乎还谈不上个人成就, 由此可能导致其工作热情消失, 消极面对工作, 产生职业倦怠。

(5) 在健康状况变量上,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健康状况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在去个性化维度上, 健康状况“非常好”与“差”的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除此之外, 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类别的教师。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更好地支持教师的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 有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较少体验到由身体状况不良所带来的负面情感, 使得职业倦怠不易发生。

(6) 在收入变量上,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收入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随着收入的增加, 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均随之降低, 年收入在“4万以下”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得分均最高, 表明这类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年收入在“4万以下”的教师一般是刚参加工作或工作年限不长的, 他们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还较弱, 面对的问题较多, 同时, 较低收入使得他们在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易产生消极情绪, 而在与社会上的同龄人比较时也可能产生不公平感, 从而导致其积极性下降, 工作热情消退, 成就感丧失, 产生职业倦怠。

5 结论

(1) 总体而言,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一般;

(2) 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 情绪衰竭倦怠程度最高, 达到中低水平倦怠;而低个人成就感倦怠程度最低, 属于轻度倦怠;

(3) 年龄、收入、健康状况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均存在显著影响, 而性别无显著影响;

(4) 学历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化有显著影响, 而对情绪衰竭无显著影响;职称对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影响, 而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无显著影响;

(5) 根据上述分析,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可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 以对各类不同职业倦怠的高校教师群体加以管理, 预防或缓解其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冯进.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9, 6 (1) .

[2]甘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5 (4) .

[3]宋双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绩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高校教师为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2.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教学一线的部分小学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查阅近10年的相关论文70余篇,硕士论文22篇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根据马氏量表(即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修订设计,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结构效度,总共22个项目,分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该问卷采用5点记分法,要求被试按每种症状出现的频次答题,按频次由低到高“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个人成就感”为反向记分),分值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强。5点计分之平均值中间数为3分,3分以下者表示职业倦怠较低,3~4分者表示职业倦怠比较严重,4分以上者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本次调查对参加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40名教师及南昌市城区的36名小学体育教师现场发放问卷,当面回收,另外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3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达90.6%。

3. 数理统计法

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具体见表1。

注:“低”是指平均数在1~2之间,“中”是指平均数为3,“高”是指平均数在4以上。

从表1可以看出,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分别为2.19、1.93、2.31,都处在“3”以下水平,总体上看,职业倦怠程度不是很高,和预先的假设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了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对目前自己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一般。有41.3%的教师在个人成就感上表现出中高程度的自我模糊、自我否定,37.2%的教师表现出中高程度的情绪衰竭,20%的教师出现中高程度的去人性化趋势,这些调查结果说明了江西省有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由于过度压力等因素而导致情绪和生理资源被消耗的感受很深,加之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评价较低,很有可能出现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职业倦怠趋势,应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措施,防止恶性趋势蔓延。

(二)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具体见表2。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发现,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之间相关系数为0.722 (p<0.01),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的情感支持直接与其自身的人际关系维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个人成就感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均呈负相关,其系数分别是-0.671 (P<0.01)和-0.695 (p<0.01),负相关程度处于非常显著的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因此,要全面、辩证地分析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以便做出更为人性化的合理方案。

(三)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

本研究对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的职业倦怠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选取了性别、教龄、职称、学历、学校所在地是否城乡五个变量,其调查结果如下:

1.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具体见表3。

注:***P<0.001。

表3的数据显示,江西省小学女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上比男体育教师的倦怠程度略高,但t检验的p值分别为0.864和0.612,差异不显著。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男体育教师的倦怠程度明显高于女体育教师,其p值小于0.001,差异显著。这可能与“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关,体育教师和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不仅需要付出脑力劳动,更要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工作大多数时候都在室外进行,经常接受风吹日晒的考验,而生理条件相对较弱的女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量上与男教师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比较明显的生理衰竭导致了女体育教师心理上的衰竭。教师职业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受重视程度不高,而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体育教师由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对自己职业的评价较低,个人成就感自然下降。而女教师则不一样,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女教师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是值得羡慕的,故她们的个人成就感相对较高。

2.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教龄上的比较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教龄上的比较具体见表4。

注:1 (5年以下),2 (5~10年),3 (11~15年),4 (16~20年),5 (20年以上),**P<0.01。

由表4的数据比较显示,江西省各阶段教龄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均数显示,随着教龄的增加在以上两个维度上的倦怠程度呈降低趋势,随着教龄的增加,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理解更深,心态更加平稳。各教龄之间体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差异(P<0.01),首先是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强,教龄达到15年时最高,然后又随教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体育教师教龄为11~15年时一般处于青壮年,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也增强,在体育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获得学生及周围的肯定。而初为人师虽然身体条件最佳,但缺乏教学艺术。教龄达到20年以上后,体力下降,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故而与曾经的辉煌相比,个人成就感自然降低。

3.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职称上的比较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职称上的比较具体见表5。

注:*P<0.05。

表5的数据显示,江西省不同级别职称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值均小于0.05),在个人成就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说明了教师的职称越低,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高。

4.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学历上的比较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学历上的比较具体见表6。

注:*P<0.05,**p<0.01。

表6的数据显示,江西省不同学历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上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差异(P<0.01),在个人成就感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去人性化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均数显示,学历越低,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低,这是因为学历越低者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深知自身在学识或能力上比学历高者较弱,更需要从态度、激情等其他因素上投入来获取成绩。同时显示,学历越高,个人成就感越高,这说明学历越高者综合素质更好,将各种优势发挥出来取得较好的成绩。

5.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城乡上的比较

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城乡上的比较具体见表7。

表7的数据显示,在城乡地域上,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在各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目前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管理更加公平有关,国家对教师实行阳光化工资管理,农村的教育条件比较艰苦,但教师职业在农村还是令人羡慕的,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对在农村及偏远地区执教的教师实行补助,更增加了农村教师的自豪感。相反,在繁华的城市,虽然学校硬件设施较好,开展体育教学比较方便,但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生活压力更大,与其他很多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在经济收入上显得相形见拙,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就出现了上述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总体上职业倦怠程度不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达到中高程度。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呈高度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高度负相关。

第二,江西省小学女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上比男体育教师的倦怠程度略高,但差异显著水平还没有达到统计意义。男体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明显低于女体育教师。

第三,江西省各阶段教龄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随教龄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各教龄之间体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差异,首先是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强,教龄达到15年时最高,然后又随教龄增加而下降。

第四,江西省不同职称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在个人成就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职称越低,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高。

第五,江西省不同学历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去人性化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越低,小学体育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低;学历越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越高。

第六,在城乡地域上,江西省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建议

第一,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积极疏导,防微杜渐,公平、公正地对待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特别需要拓宽小学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和途径,防止一潭死水。同时,还要注意小学体育教师在性别、教龄、职称、学历、城乡地域上的差别,让所有的体育教师都能公平竞争,营造和谐的竞争氛围。

第二,小学体育教师自身应该树立合理的发展目标,爱岗敬业,踏踏实实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中,注重师德培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高度的责任心、较好的教学能力来获得社会、学校、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参考文献

[1]曾珍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2]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40(3).

[3]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

上一篇:教学信息员制度下一篇:驱动轮位置